我们的文章报道了一例脾脏肿物的患者,由于肿物位于脾脏的中段,为尽可能保留正常脾组织的,该手术通过腹腔镜进行了脾脏中段切除。该文章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脾脏中段切除,并发表于InternationalJournalofSurgeryCaseReports。
2021年11月29日,虽然是个周末,但北医三院中心手术室内依然忙碌,随着普外科修典荣教授宣告手术顺利结束,也意味着北医三院普通外科成功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肝胰手术100例。相比较国内较早引入该手术系统的中心来讲,100例手术体量不算大,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整百例高难度的IV级肝脏胰腺手术来讲,这也代表了北医三院速度。2020年10月30日普外科开展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以来,以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机器人胰体尾癌根治根治术,机器人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机器人脾脏部分切除术和机器人肝段切除术等疑难复杂手术为主,充分发挥机器人手术的精密、放大、裸眼3D及术中荧光优势。其中顺利完成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0例,机器人胰体尾根治术20例,机器人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10例,机器人肝段切除术20例。修典荣教授及其团队以更微创更安全为己任,不断创新,开创并开展“鲨鱼嘴”式胰肠吻合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微创领域,大大降低了胰腺术后胰瘘(尤其是B和C级胰瘘)的发生率。使得原本是"开大刀”才能完成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变为几乎看不见切口的腹腔内手术。达芬奇手术机器系统的问世,给更为精准施治的现代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外科医生提供了更趁手的武器。在其更清晰立体的视野和更灵活精准的机械臂的辅助下,传统的大手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变为显微外科手术。医学技术的进步为医学的进步奠定了基础,最终让患者获益。北医三院普外科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以技术进步为阶梯,不断创新,勇攀高峰,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机器人下门静脉重建视频提供—北医三院贾一木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是将最顶尖的太空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又一典范,代表着人类尖端的科技水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院拥有最新一代的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具备传统微创外科手术的所有优点,同时还具有以下更突出的优势:“达芬奇”有四个手臂,两条手臂分别代表术者的左右手,另一条手臂担当传统手术中的助手,最后一条代表了术者的双眼,它自带光源,装有两个摄像头,像人的双目一样,将术中情况以裸眼三维立体画面呈现给术者。使得手术操作更加精准!机器人操作臂较人手小,具有七个自由度且可转腕的手术器械,并且可过滤直接操作时的手部颤动,在狭窄腔体内的操作更加灵活、精准,极大的改进了腔镜下的缝合技术。放大10-20倍的三维成像系统让术者在操作过程中有如身临其境,细如发丝的组织结构在放大作用下也可以做到精细处理,使微创手术更清晰、更安全、更精准、更微创。术者可以坐着完成手术,不易疲劳,完成高难度,时间长的复杂疑难的手术更加轻松。术者自己控制成像系统,使得术野观察更即使准确到位!荧光显影成像技术是一种术中即时影像指导辅助技术,能帮助术者判断各种变异的、复杂的解剖结构,或以鉴别、明确手术切除范围。目前,机器人手术在普通外科领域已广泛应用,可开展传统腹腔镜下完成的所有手术。目前已经常规开展了最复杂和疑难的胰腺切除,肝脏切除,肝门区淋巴结清扫,腹膜后肿物切除等手术。该技术不仅能完整切除肿瘤,还使淋巴结清扫更彻底,以改善患者预后。并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保留正常组织和功能重建,减少可能发生的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实现将最顶尖的医疗设备用于最需要的患者身上。我院普通外科可以完成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脾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脾部分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各肝段的解剖性及非解剖性切除术,腹膜后肿瘤切除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肝门区淋巴结清扫术等。
大夫,我担心…在门诊中常会遇到这样的病友:忧心忡忡的拿着甲状腺超声的检查报告进入诊室,“TI-RADS 4级”似乎已经宣判了他或她的命运。 什么是TI-RADS分级?TI-RADS是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的简称。 因甲状腺的超声图像表现复杂多样,良恶性判断困难,且因超声检查属于一种相对主观的检查方法,因此与超声设备的性能,检查者的认识和经验密切相关。对于同一患者的同一甲状腺结节,不同的检查者的认识迥异,给临床处理带来困难。TI-RADS是依据美国放射协会ACR针对乳腺检查做出的规范(即BI-RADS)分类,将甲状腺结节分为1~6类,其中,1类为阴性,2类为正常,3类为可能良性,4类为可疑恶性,5类为高度怀疑恶性,6类是病理证实为恶性。这一分类方式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目前国内外论文和临床应用当中基本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下表对不同分类的超声表现和危险度分级进行展示:从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TI-RADS4级都代表是“癌”,可以通过定期随访或穿刺后随访等方式进行观察性治疗。与此相反的,并不是所有的TI-RADS3级均不需要手术治疗,对于超过2公分囊性结节或腺瘤,手术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因此,各位朋友不要对于超声诊断中的分级有过度的自我解读,也不要自己吓唬自己,当拿到超声检查结果时,只要遵嘱就医就可以了。 结语希望这篇科普文章能让广大朋友得到帮助,所谓“知己知彼”,通过充分了解疾病本身,才不会病急乱投医,随着科技的进步,就医手段越来越多元化和便捷,朋友们可以通过“好大夫”用户端将您或朋友的B超结果上传,通过专家阅片给您提出最及时和准确的指导。
化疗也称作细胞毒性治疗,化疗的目的是阻止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直至最终杀灭癌细胞。化疗既能杀灭肿瘤细胞,也对正常细胞造成伤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化疗后的骨髓抑制。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的会引起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继发感染,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在化疗过程中要监测血常规,及时治疗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导致的白细胞下降通常是在化疗后第7天,第10天达到最低点,一般化疗2周后白细胞开始回升。因此,第一次化疗时可以在化疗1周左右化验血常规,如果白细胞在3.5x109/L左右时,可以预防性打一次升白针(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如果化验白细胞在2.0x109/L左右时,建议打2次升白针(可以间隔2天打);如果低于1.0x109/L时,则需要连续打3天升白针。如果在化疗后2周时查血常规,白细胞大于3.0x109/L时,可以不再打升白针(因为此时化疗对骨髓的抑制处于恢复期),白细胞一般不再继续降低。 第二次化疗时可以参考第一次化验血常规的结果,如果骨髓抑制明显,可以提前预防性注射升白针(G-CSF)。目前长效升白针(长效G-CS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也已广泛进入临床使用,可以显著降低粒缺性发热的风险。 综上所述,只要化疗后注意监测血常规,参考以上原则注射G-CSF,避免粒缺性发热的发生,就可以安全的完成化疗。
甲状腺结节越来越多见,很多读者朋友都有甲状腺结节,心里总是很忐忑。健康甲状腺总结了关于结节最常见的 9 个问题,并给出了医生的专业回答,希望能解除大家的疑惑。为什么会长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的明确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儿童期头颈部接受过辐射;自身免疫功能发生紊乱;家族基因遗传;缺碘或碘摄入过量。其中,第 1、3、4 条也是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甲状腺结节对身体有什么危害甲状腺结节对身体有没有危害,取决于结节的良恶性、大小、功能。良恶性:良性结节对身体基本无害,只需每 6~12 个月复查一次即可。恶性结节即甲状腺癌,需要及时治疗,否则有可能导致死亡。当然,大部分甲状腺癌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病人可以长期生存。大小:如果结节过大,或生长速度很快,可能会压迫到周围的组织、器官,导致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功能:有些结节可以自主分泌甲状腺激素,就会导致甲亢,表现为怕热、多汗、心慌、手抖、失眠、消瘦、腹泻、月经失调等。有些结节可能伴有甲减,表现为怕冷、皮肤干燥、水肿、体重增加、嗜睡、没精神、腹胀、便秘、月经失调等。甲状腺结节恶变可能性高吗?甲状腺结节中有 5%~15% 为恶性。有些结节刚一发现就可以判定为恶性,有些结节刚发现的时候表现为良性,但有可能在后期转变为恶性。所以发现结节后,定期复查非常重要。甲状腺结节钙化等同于癌吗?甲状腺结节有没有钙化主要是通过 B 超、CT 等检查看出来的。首先,并不是所有的钙化都提示癌,良性结节也可以有钙化;其次,有一部分甲状腺癌不会出现钙化,所以没有钙化也不能就此排除癌的可能。B 超中提示甲状腺结节内砂砾样细小钙化,是甲状腺癌的表现。大约有 55%~68% 的甲状腺癌有这类钙化表现。如果 B 超中提示环形或大块状钙化,那么大部分都是良性的,只有 10%~20% 是恶性。有什么办法可以缩小甲状腺结节如果结节是恶性的,需要及早手术。如果结节是良性的,可以尝试以下方法缩小结节:药物:即口服甲状腺素制剂治疗。但药物疗效很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服药后有结节缩小,大部分人都没什么效果。手术:考虑到手术风险等问题,除非结节体积很大或有反复出血,否则良性结节一般不选择手术治疗。消融术:包括热消融、无水乙醇注射、碘 131 治疗。但消融术问世时间还比较短,它的安全性、适用人群、不良反应、复发风险等问题都还不是很清楚。所以目前主流医学界并不推荐消融术,这种治疗方法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研究来验证。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并没有缩小结节的好方法。所以对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医生一般只嘱咐患者定期复查(每 6~12 个月复查一次)。特别警示:如果良性结节在复查过程中出现明显增大等恶性表现,需要及早手术。哪些甲状腺结节需要做手术?有下列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穿刺活检证明是恶性的结节;增长迅速、高度怀疑是恶性的结节;体积很大、有压迫症状的结节;合并甲亢的结节;反复出血的结节。甲状腺结节手术后会复发吗?如果手术切除得不彻底、有残留,术后就有可能会复发。如果复发后再次手术,风险比初次手术高 5~10 倍。这就要求医生在手术中尽量能切除彻底,手术难度会比较大。有甲状腺结节应该吃无碘盐吗?1. 甲状腺结节合并甲亢或甲状腺癌术后做碘 131 治疗前就需要吃无碘盐,而且不能吃海带、紫菜、虾贝等含碘量高的食物。2. 甲状腺结节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不需要吃无碘盐,吃一般的加碘盐即可,但要少吃海带、紫菜、虾贝等含碘量高的食物。3. 单纯的良性结节饮食就没什么特殊要求了,只要不是每天吃大量海鲜就没关系。毕竟,没有甲状腺问题的人,每天吃大量海鲜也会吃出问题的。有甲状腺结节可以正常运动吗?1. 如果甲状腺结节合并甲亢或甲减那么最好在甲状腺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再运动。2. 如果甲状腺癌术后在吃左甲状腺素那么只能进行低强度的运动,比如走路、太极拳、低强度的广场舞等。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如果有心慌、胸闷、胸痛、头晕、眼前发黑等情况,要停止运动、马上休息、及时看医生。3. 如果是单纯的良性结节可以和正常人一样运动。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优势有哪些?首先,腹股沟疝患者需要明确,腹股沟疝只能通过手术治疗。其他方法都是无效的。社会上有很多患者,经过了“所谓的其他治疗”无效甚至有害后,才来手术。患者往往惧怕手术,其实,手术治疗腹股沟疝非常安全。本人曾经对两位百岁老人进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置于90岁以上的患者,更多,本人甚至认为,不算“高龄”。对于成人腹股沟疝,只要患者身体条件经过医师认定可以,进行腹腔镜微创修补术,术后可以早期出院,术后疼痛轻微。腹腔镜疝修补术,是采用3个不足1厘米的小切口进行的微创修补术,患者真正可以做到当日手术,第二天出院。疼痛轻微,那么,除了微创,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还有什么优势呢?患者有必要明确,腹腔镜疝修补术,仍然属于无张力修补术。手术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唯一可靠方法,目前最为广泛开展的疝气手术是腹腔与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微创技术有以下六大优势:第一:复发率更低人类的腹股沟区有3处区域容易形成疝,分别称为斜疝区、股疝区和直疝区。传统开刀手术只能修补其中的1-2个区域,很难通过一次手术覆盖全部的区域。所以临床上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患者第一次发病是斜疝,做了手术,过一段时间可能又会出现直疝、股疝,并且在患者看来都是在腹股沟处有包块,无法确定是不是复发,医生也要通过手术才能确定。而采用腹腔镜微创技术治疗腹股沟疝,一次手术能够把上述的3个区域全部修补,腹股沟处再次出现包块的概率大大降低。第二,可以全面探查两侧腹股沟区传统开刀手术修补双侧疝会有两个伤口,如果只有一侧发病,另一侧不知道是否有疝气,一般不会选择开刀手术进行探查。腹腔镜微创技术不但可以同时治疗双侧疝,也可以在治疗一侧疝的同时,探查对侧是否存在隐性疝,这是开刀手术做不到的。第三:对于复发疝,更有优势如果腹股沟疝患者第一次采用的是开刀手术治疗,可能会使腹股沟处部分组织出现瘢痕,导致组织结构不清楚。当再次出现疝时,如果采用传统开刀手术的方式,很可能出现找不到疝环的情况,造成组织再次损伤。但是在腹腔镜下,医生能够清楚地看到疝环,更容易操作,术后没有瘢痕,治疗复发疝效果更好。第四:术后并发症少,几乎不会发生感染等并发症腹腔镜微创技术治疗腹股沟疝,手术伤口很小,术后3-5天基本愈合。由于伤口小,器械操作,几乎不会发生感染。本人开展腹腔镜疝修补术以来,近千例患者,无感染发生。第五: 术后疼痛轻微。腹腔镜疝修补术切口小,具有微创手术的一切优势。术后患者无明显疼痛。第六: 美容效果好。疤痕小,雨后效果好,患者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甚至看不出明显手术疤痕。本文系李俊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肝脏长“水泡”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医学上称它为“肝囊肿”,是一种良性疾病。通常患上肝囊肿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可能只是在某次体检中,医生通过超声波检查发现一个,甚至几个水泡。少数的囊肿内含有清澈透明的液体,好像一个水球一样,但大部分的囊肿,尤其是较小的囊肿内并没有任何物质。在超声波下,可以看到一个或者多个囊肿,大的直径可达10厘米,而小的直径却只有1厘米。但不论囊肿大小、多少,一般都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也不会影响到肝脏功能。 囊肿是如何产生的,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可能与肝脏内有许多小胆管有关。还有一种肝囊肿与遗传有关,叫做“多发行肝囊肿”。病人的肝脏内会不断长出新得囊肿,肝脏也会变大,甚至病人自己就可以摸到肿大的肝脏,有时会有点痛,差不多半数的患者还会有肾囊肿。但同样不会出现肝脏功能障碍,也不会发展为肝癌。 囊肿既不会影响肝功能,也不会发展为肝癌,所以这种囊肿通常不必理它。但如果它长得实在太大,让病人感觉不舒服时,可以进行治疗。治疗时也不必开刀,医生可以在超声波的引导下,将一根细细的针插入囊肿,用细针将囊肿内的液体抽出来,然后再注入纯酒精,这样囊肿才不会再次长大。如果囊肿长得很大,患者觉得很痛时,也可以考虑开刀治疗,将囊肿连同囊肿的膜一起摘除,来解决病人的疼痛。
胆结石即胆石症,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病变。胆道系统是人体产生、排泌胆汁的管道系统,由胆囊和胆管两部分组成,后者包括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根据结石所在部位不同,可有胆囊结石、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结石之分。临床上胆石多发生在胆囊内,少数病例仅有胆管结石,而同一患者也可能同时存在不同部位的胆结石。一般据说的“胆结石”是指胆囊结石,即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生与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还没有预防结石发生的有效方法,但是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可以减少或减缓结石发展的。一旦发现胆囊结石,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1、胆结石的成因是什么?胆囊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成份变化都可能引发结石。目前已知与胆结石形成相关的因素包括:(1)年龄因素,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性别差异,研究显示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即女性更容易患胆结石,可能与性激素差异相关;(3)肥胖因素,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4)饮食因素,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低纤维、高热卡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饮食因素是最容易得到控制的,因此医生常会建议胆石症患者“少食油腻食物”,不仅可以减缓结石发生、发展,还有效减少脂肪食物对胆囊的刺激,可以降低胆囊炎发生的机率。2、胆结石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其实大多数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即“无症状胆囊结石”,多为体检时影像检查发现。结石一旦出现症状,多表现为右上腹(右侧肋缘下)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常为阵发性绞痛,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在按压右上腹(即胆囊的位置)可出现压痛,有时还能摸到肿大的胆囊;化验检查会发现血像升高、肝功能可能轻微异常;影像检查如B超或CT等可以发现胆囊肿大、壁模糊或增厚,胆囊内有结石等,即可确诊急性胆囊炎。很多急性胆囊炎患者发作时伴便秘、腹胀等表现,有时通便治疗后腹痛也会好转,给临床确诊带来一定的干扰,此时主要依靠血像变化和B超等影像学改变确诊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患者症状轻微,常表现为与进食相关的右上腹不适,有时夜间也会发作,一般血像升高不明显,影像检查可以发现胆囊壁略厚或模糊,胆囊内有结石等征象。3、胆囊结石如何治疗?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非常高,但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的患者是不需要特殊治疗的。胆结石的治疗方式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几类,具体应采取何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首先,无症状胆囊结石可以不做任何治疗,很多人终生带结石,并不引发症状。对血脂高或脂肪性食物摄入过多的患者,可以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少食油腻、多运动,有时结石可能逐渐缩小。这部分患者需要定期做B超检查(每年一次即可,体检时会常规做),观察结石大小、胆囊大小和囊壁变化。如果随访过程中发现胆囊萎缩或囊壁增厚,此时不能除外发生胆囊癌的可能,需要行手术切除胆囊。还有一种情况,在患者因其它疾病需要进行上腹部手术(如胃切除术、肝脏部分切除术等)时,一般医生会建议同时切除有结石的胆囊(即使是无症状的),这是因为手术干扰后患者胆囊炎的发生率会增加,而且经过手术操作后一旦发作胆囊炎,会增加胆囊切除手术的难度和风险。药物治疗胆结石,是针对那些经常感到右上腹不适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在没下定决心切除胆囊之前,可以通过口服消炎利胆类药物暂时控制症状;也可以口服熊去氧胆酸等药物,通过调整胆汁酸成分达到稳定甚至溶解结石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并不主张对胆囊结石采取“溶石”甚至碎石等治疗,因为变小的胆囊结石更容易下行进入胆总管里,而胆总管结石的风险要远高于胆囊结石,治疗也更复杂,因此不要误信那些所谓“溶石”或“排石”治疗的宣传,而应该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最后是外科手术治疗。在门诊病人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是否可以保胆取石?”保胆取石与开腹胆囊切除术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其有很高的复发率而在20世纪末被逐渐淘汰,目前在国外基本没有这种手术。有报道称将近50%的患者在保胆取石术后5年内复发结石,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胆结石确实需要手术治疗的话,胆囊切除术是最佳的选择。随着医学的进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得到广泛应用,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且胆囊功能并非人体必须,切除后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良好适应,因此只要手术指征明确,手术切除胆囊是安全可行的。4、什么情况下需要切除胆囊?前面说过胆囊结石并不一定需要切除胆囊,但对于合并有胆囊炎(出现临床症状或影像学发现炎症表现)的胆石症应该接受胆囊切除。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原则上都应手术切除胆囊。但随着微创手术的普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取代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成为治疗胆囊炎的首选术式。由于急性胆囊炎发作时胆囊周围消肿、粘连存在,解剖层次不清晰,增加了腹腔镜手术的难度和手术风险,因此目前大多不主张在急性期行胆囊切除术,而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使患者渡过急性炎症期,待炎症完全消退后(约在急性发作后1个月左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的特殊病例,只好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当然,在有经验的外科医生那里,急性期也可以有选择地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相应的手术风险会明显提高。慢性胆囊炎或急性发作期过后的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严重,很多人就抱着侥幸心理不愿切除胆囊。殊不知这样做相当于在自己身上埋下一枚“定时炸弹”,反复发作的胆囊炎本身就增加了胆囊癌的发生率,癌变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急剧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发作急性胆囊炎的死亡率和治疗难度均大大增加,本来很好治疗的良性疾病在老年人中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尤其是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的)、影像学显示胆囊壁增厚的、伴胆囊萎缩的胆囊结石患者,选择适当时机接受胆囊切除术是明智的。5、切除胆囊后应注意什么?胆囊的功能是储存、浓缩和排出胆汁,帮助脂肪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切除胆囊后上述功能肯定会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大量进食脂肪类食物后会腹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会使胆管扩张来部分代偿胆囊功能,一般2~3个月后就能够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因此胆囊切除术后要注意低脂饮食,少食油腻、肥肉、蛋黄等食物,不要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用餐规律。总结一下:胆囊结石很常见,出现症状才手术;保胆取石不可取,溶石碎石需谨慎;急性发作尽力保,腔镜切胆是首选;胆囊切除不可怕,少吃油腻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