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早在《黄帝内经》那个时期,我们的先人就提出我们应该如何养生。还提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但这里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心”,并非是指现代医学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有关“神志、情志”一类的疾病。中医上说心主神志,“伤心”则易产生神志疾病。中医提示夏季养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饮食 夏季气温较高,这个季节以暑热之邪为主,同时夏季湿气较重,湿邪困脾,易造成脾胃运化不良,因此这个季节大多数人会出现不思饮食、食欲不振。辛辣之物能够刺激人们的食欲,但食用较多辛辣之品,则可助生内热,造成心火上炎,口舌糜烂,牙龈肿痛,口鼻干燥,小便黄赤涩痛,大便干结等症状。可少量用于调味,以达到提高食欲的作用。夏季应提倡多吃瓜果、蔬菜,以及各种绿叶蔬菜如西瓜、西红柿、梨、香瓜、豆芽、豆腐、蘑菇、海带等。这不仅因为瓜果、蔬菜和豆制品含有微量元素的钾,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夏天如果不是大量出汗,平时可以喝白开水和茶水。白开水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够调节人体内平衡。喝水应该少量、多次、慢饮。特别是夏天户外活动结束后,不宜立即饮水,应稍作休息,但不要一次喝得太多。若出汗量大也可以在水中加少许的盐,维持体内的水盐代谢平衡。少食冰淇淋等生冷之物,此类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平时可以用淡竹叶、莲子心、荷叶等泡水喝,能够起到清新解暑,防止口舌生疮。 2.睡眠 夏天闷热潮湿,不容易入睡。同时夏季昼长夜短,因此可以比平时推迟半小时左右睡眠,早晨还是按平时时间起,甚至早起半小时左右。《黄帝内经》中也提到“夜卧早起”。但是,不可以硬性推迟睡眠时间甚至熬夜。“过时不候”是人的睡眠特点,如果在困倦时不及时入睡,过了最佳时间就会难以入睡甚至失眠。因此夏季晚上睡觉时间最晚不应超过12点。中午也应该尽量午睡,夏天气候闷热潮湿,易让人们产生困倦,加之夜晚睡眠时间变短,更需要白昼午睡补充,消除疲劳,补充精力。午睡以半小时以内为宜,过短的午睡不能够起到消除疲劳、补充精力的作用。而过长的午睡会导致下午没精神,睡不醒,还会打乱本身的生物钟,影响晚上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如果平时睡眠不良,可以用合欢花、酸枣仁等泡水喝,能够起到清心解暑安神的作用,平时容易反酸、恶心、胃胀的人则不适宜用酸枣仁泡水喝。 3.运动 夏季运动量不宜过大、不宜剧烈运动,应选择较为温和运动为宜,以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损伤心阴。在夏季锻炼身体可以选择练太极拳、自然养生操等。太极拳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开合适度,起伏有致,身端形正不偏倚,正气存于内而风邪不可侵,与自然的阴阳消长相吻合,可谓夏季最佳的养心运动之一。自然养生操有形神并修,养心聚神,对身心健康特别有利。练习太极拳可以从简单的站桩动作开始,站桩讲究两眼轻合,双脚自然站立,身端形正,双膝微曲,心静神宁,上虚下实,脚下生根。再逐步学习简单的招式,重要的是配合呼吸。呼吸讲究深、慢、匀、长,配合这样的呼吸不但能消除烦虑,还能对心脏的微细血管和经络起到养护作用。自然养生操相对太极拳来说规则少些,只要坚持温和运动,机体就会自然起到调理的作用。
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把谷物当做主食,谷物养生在当今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以谷为养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素问?藏气法时论》中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强调五谷以营养身体为其功能所在,五果五畜及五菜均是以辅助和补充人体的营养不足。根据《灵枢?五味》记载, 五谷,指秔米、芝麻、大豆、麦、黄黍;五果,指枣、李、栗、杏、桃;五畜,指牛、犬、猪、羊、鸡;五菜,指葵、韭、霍、薤、葱。粮食、蔬菜、肉类、果品等是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谷、肉、果、菜对人体都是重要和必要的,四者之间相辅相成,使膳食丰富而平衡,共同充养形体。从用词上看,五谷的养,有培育、供养的意思;五畜的益,有增长、补充的内涵;五果的助, 是辅助、协助的语意;五菜的充,有充足、丰富的意思。《内经》中提出的以五谷即粮食为主,副食品多样化的饮食模式是前人对膳食结构的科学理解,强调食物合理搭配,兼顾“谷、菜、畜、果”四气五味,对膳食的选择上十分细腻和讲究。气味调和,方能补益脏腑,调节脏腑功能,保证人体脏腑气血的协调统一。 中医学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各具独自的特性和特征,将五谷按五行的一定规律来理解时,便赋予了五谷特定的科学内涵,可对临床辨证及养生防病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如下所示: 1、稻米类属金重润肺 稻米类作物涵包括各种粕米、粳米、糯米、紫米等,在出现肺中积热、口干咳嗽等症状时,能起到很好的滋阴润肺作用。其皮层营养物质尤其丰富,可在调养中特殊运用。 养生用法:熬粥效果较好。南方的农村习惯熬米汤,可以考虑以米汤代替米饭,以润肺调养。 2、高粱属木重养肝 高粱有益胃养肝、收敛止泻的功效,是五谷中必备的配角,特别是慢性腹泻的患者,坚持食用一段时间,会有良好的功效。 养生用法:将高粱米制成面粉,炒熟后用开水调成稀糊,每日早晚饭前服用。 3、豆类属水重补肾 豆类形状与肾相似,取其相似相补之理。大豆被称为“肾之谷”,中医学中认为它具有补肾强身、润肤解毒的功效,尤其对肾虚、浮肿等症状有较好的食疗作用。 养生用法:豆子泡发后,制成豆浆或煮粥,补肾以黑豆为好。 4、麦类属火重养心 小麦为“百谷之贵”,荞麦、燕麦更是高血压心脏病调养之必备。中医认为麦能养心安神、除烦去燥。对消除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自汗盗汗以及烦躁情绪有食疗作用。 养生用法:全小麦、荞麦或燕麦不去皮,单独或混合熬粥食用。 5、粟米属土重养脾 小米属粟米类。小米为五谷之首,补脾益胃。尤其对脾虚体弱的人而言,是进补的上品,可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养生用法:熬一锅小米粥,撇出小米粥上层的精华一一米油,空腹服用,养脾胃的疗效佳,每日早晚均可。 6、五行平衡调养 人体调养中特别强调五脏六腑的阴阳五行平衡,所以在不具体针对某个脏器具体调养时,养生中主张对五脏器官进行综合平衡养护,即同时考虑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平衡调养。 养生用法:把五谷杂粮掺合在一起混合熬粥,对五脏进行综合调养。或者经常食用五谷饭。 两千年前《黄帝内经》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饮食思想,同现代营养学家所倡导的“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水果蔬菜薯类,常吃适量的鱼、禽类、蛋类和瘦肉”有异曲同工之妙。依照现代营养学观点,“五谷为养”思想指导下的膳食结构在整体性的把握上,指导人们摄入丰富而平衡的营养成分,不仅突出了我国饮食结构多样而统一的特点,而且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面瘫病例分享及预防建议面瘫 面瘫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症的疾病,又称为“口眼歪斜”“口僻”,病位在面部,与少阳、阳明经有关,本病多指现代医学中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病例摘要 患者刘某,女性,75岁,主因“睡觉时左侧嘴角流涎3月”前来就诊,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睡觉时左侧口角流涎,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时左侧漏风,双侧额纹未消失、闭眼功能正常,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时胃胀,自汗,大便难,偶有漏尿,纳可,眠差。舌红苔白厚,左侧苔剥落,舌下瘀点,脉沉弱。诊断及治疗诊断 口僻(风邪袭表,瘀血阻络) 面神经麻痹治疗 黄芪30g 党参15g 防风12g 麸炒僵蚕6g 陈皮10g 法半夏8g麸炒枳壳10g姜厚朴10g 制远志10g 川芎10g 当归10g 桃仁6g 杜仲10g 炒酸枣仁15g醋五味子10g 大黄6g 沉香曲5g 7付水煎服分温服按语 患者以单侧嘴角流涎来诊,属中医“口僻”范畴,又称“面瘫”,西医诊为“面神经麻痹”。患者老年女性,阳气不足,易犯风邪,风邪阻络于面部故出现嘴角流涎、鼻唇沟变浅等症状,卫气不固,故出现自汗、时有漏尿,老年人胃气不足,运化功能减弱,故见舌苔有剥落,大便难,气虚无以推动血行故舌下有瘀点。四诊合参辨证为风邪袭表,瘀血阻络证。 方用黄芪、党参、防风、僵蚕祛风活络,固表止汗;陈皮、半夏、枳壳、厚朴行气化痰;川芎、桃仁、当归活血化瘀;远志、杜仲、酸枣仁、沉香曲共奏安眠之功。 7剂后复诊诸症缓解,流涎次数减少,睡眠改善,二诊续前方,佐以针灸治疗。患者服药四周后口角流涎症状消失,胃胀、自汗等症状好转,已无漏尿,大便可,未诉其他特殊不适,嘱患者畅情志,避风寒,适饮食以防病复。面瘫的先兆 时常在睡醒后,出现面部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嘴角歪向一边等,这时需要怀疑是不是面瘫征兆。再发展可以见到面上皱纹消失、眼眶增大或缩小、鼻唇沟消失即人中位置变得平坦、嘴角下垂。严重时会出现一侧面部表情异常,不能合眼、鼓腮、噘嘴等,这时应该尽快前往医院就医。另外也需和病毒侵犯神经、脑血管病等鉴别。面瘫的预防 1.调畅情志,良好的心情是预防面瘫最好的方法。平时应该注意自己情绪的变动,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过激如大怒、过度忧伤等。 2.在户外做好防御措施,在寒冷大风的天气需要外出时,最好戴口罩、帽子等避免风吹雨打,保护好面部。夏季炎热,回到室内避免空调直吹,冷热交替易受风邪。3.多做锻炼多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并且多做面部按摩、擦面、热敷等,促进面部气血流通。饮食均衡,避免辛辣刺激。※温馨提示:本病案所用方药不适用所有患者,不适请及时于医院就诊,感谢理解与支持。欢迎关注徐峰,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擅长脑血管病危急重症及并发症、神经性头痛、周围神经病变、老年痴呆等疾病以及失眠、焦虑、头晕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症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平台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知识。 出诊时间:周三下午13:30—16:30出诊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特需门诊03诊室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所以古人重视立春,在古时有迎春之仪。气象变化立春时节,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从立春节气起,时序就进入春季了,在自然界以及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意味着万物复苏。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物候现象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传统习俗立春祭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还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动。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从传统的干支纪元规则上来讲,立春之时就是新旧太岁进行交接之时。太岁神对应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拜太岁是中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古老传统习俗。咬春立春日时令饮食是作春饼、赠春盘、食春菜等饮食之俗,以迎春、庆春。春饼是立春日典型的时令食品,从魏晋南朝时代起,人们迎春食春饼。《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啗秦饼、生菜,帖‘宜春’二字。”春饼是一种薄面饼,取生菜、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取迎新之意,时称“春盘”,也可赠送亲友品尝。立春养生法1.不要过早减衣春季气温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脱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2.保护阳气,舒畅心情春季属于五行中的木,肝属木,所以立春养生以养肝为主。中医理论认为“肝主情志”“怒伤肝”。因此养肝的关键就是要保持心情舒畅,忌暴怒或心情忧郁。保持好心态,既可防止肝火上越,又有利于阳气生长。3.饮食少酸多甘在饮食调养时要考虑到春季属于阳气开始升发的特点,适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并减少酸味收涩食物的摄入。要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4.通风防时疫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发生,在预防措施中,一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5.夜卧早起春天人体气血需舒展畅达,在起居方面应顺应日照变化,相对冬天来说晚点睡,早点起,以利于阳气的生发。不过即便晚睡,也要在晚上11时之前上床。克服倦怠思睡的心理,主动调心摄神与自然顺应,以达到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的状态。6.多做舒缓运动寒冬时节,人们长期在室内缺乏运动,往往进食大量肥甘温热食物,人体堆积了大量过剩脂肪。立春之后不妨多加锻炼,利于气血通畅,加快身体新陈代谢,减少多余脂肪与热量。若运动量过大,则会损伤阳气。且因出汗过多,毛孔张开,易受风寒而诱发感冒。建议多做舒缓的运动,最简单的就是散步,最好选在日出之后或日落之时。散步时可配合摩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以助于疏通气血,生发阳气。明日就是正月十五了,徐峰教授团队祝各位朋友元宵快乐,愿你我月圆人圆,流年静好,喜乐平安!徐峰,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擅长脑血管病危急重症及并发症、神经性头痛、周围神经病变、老年痴呆等疾病以及失眠、焦虑、头晕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症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平台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知识。出诊时间:周四上午出诊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楼5楼特需3诊室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日-21日交节。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诗云“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左河水)”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气象变化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中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根据中国常年的气候数据统计,中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间段是在每年的公历1月中旬(10日—20日)。每年的小寒节气从1月5—7日开始,一个节气约15天,中旬恰在小寒节气之内;因此,对北方大部地区来说,小寒的确冷于大寒。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却是大寒节气时最冷;南方的大寒节气一般从1月20日开始,1月下旬恰是南方一年中最冷的时段。物候现象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日平均气温连续多日出现-5℃以下天气方可进行,这种活动一般出现在黄河以北地区)。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生于江南一带)”。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传统习俗大寒迎年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年节恰在立春前后,大寒一到年味渐浓。大寒节气由于近年,这节气期间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这节气期间,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腊味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作为年尾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忙过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风俗。所谓“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分别是:“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尾牙祭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人们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土地神的称号众多,其来历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所祭“天、地、社、稷”中的社、稷之神有关。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人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所谓二月二(古时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年尾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做牙”,亦称“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民间有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大寒养生法大寒是农历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亦是公认的进补好时节。大寒正是一个由冬到春的过渡时期,饮食起居应随之“转轨”。养生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多吃。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人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早睡晚起,劳逸结合大寒时节,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为了避免寒风的侵袭,理应做到早睡晚起,劳逸结合,外出时也要根据自身情况添加保暖衣物。如果室内经常开暖气或空调,除了要经常开窗通风外,最好再通过使用空气加湿器等方法,提高空气中的湿度。多吃苦味助心阳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因此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抵御肾水,滋养心气,以保心肾相交,阴阳平衡。进补到尾声“过完大寒,正好一年。”此时自然界的阳气正处于从冬季的闭藏过渡到春季的升发中,人们的饮食也应顺应这一变化。冬季进补到这时需收尾,为了逐渐适应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可适当吃些白菜、油菜、胡萝卜、菜花等味甘的蔬菜。徐峰,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擅长脑血管病危急重症及并发症、神经性头痛、周围神经病变、老年痴呆等疾病以及失眠、焦虑、头晕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症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平台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知识。出诊时间:周四上午出诊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楼5楼特需3诊室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气象上将雨、雪、雹等从天空下降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都称为“降水”)。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气象变化“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比秋天与初冬时增多了。大雪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寒冷冬季,北方一些地区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降水量(雨或雪)增多。气象上将雨、雪、雹等从天空下降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都称为“降水”。节气大雪与天气大雪意义不同。实际上,大雪节气的雪却往往不如小雪节气来得大,全年下雪量最大的节气也不是在小雪、大雪节气。如在二十四节气测影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下雪最大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因为那时气温更低、大气中水汽更少),而是在春季“雨水”节气。大雪节气下雪量并不是最大。其原因与“小雪雪比大雪大”是类似的。即公历2月下旬已过全年最冷时期,初春天气,南方暖空气开始活跃,水汽开始丰富,而此时北方冷空气势力仍强,强强对峙,暖气流在密度较大的冷气流背上强烈、持久上升,遂可能降下大雪。节气大雪与天气大雪无必然联系。传统习俗腌腊肉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家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层层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十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吃饴糖在我国北方地区,在大雪的时候,民间还有吃饴糖的习俗。饴糖,民间也叫糖稀,小孩儿们都是很喜欢吃的、每到这个时候,学校门口、公园旁边就会出现卖饴糖的小摊贩,吸引很多小孩、妇女、老人来买。藏冰在古代,没有冰箱,没有电扇,人们为了能够在炎炎夏日里享用到冰块,每逢大雪期间,无论是官家还是民间,都会大量储藏冰块。这种藏冰的风俗,历史非常悠久,我国的冰库,在西周时期,就已经颇具规模。当时的冰库,都是建在地表下层,用砖头石块、陶片之类的东西砌封,或者用火将墙壁烧硬,具有非常好的保温效果。大雪有三候一候,鹖[hé]鴠[dàn]不鸣。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二候,虎始交。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三候,荔挺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大雪养生法保暖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福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健脚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多饮冬天虽然我们不怎么流汗了,但是我们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的细胞仍是需要水分来滋养的,因此为了保持我们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在冬天的时候哦我么需要每天补充不少于2000到3000的毫升的水。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粥养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徐峰,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擅长脑血管病危急重症及并发症、神经性头痛、周围神经病变、老年痴呆等疾病以及失眠、焦虑、头晕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症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平台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知识。出诊时间:周四上午出诊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楼5楼特需3诊室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气象变化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节气的小雪与天气的小雪无必然联系,小雪节气中说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反映气温与降水量。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气象学上把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的降雪称为“小雪”。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中国东部地区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实际上全年下雪量最大的节气也不是在小雪、大雪节气。比如,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全年下雪最大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雨水”节气。传统习俗吃刨汤“喝刨汤”,是我国西南部等省地区农村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习俗。所谓“喝刨汤”就是农场在快要过年的时候,家里杀年猪,把猪的新鲜肉和内脏等煮一大锅,配其它菜,大家一起吃喝玩,完了热情的主人一般还要给来的客人送一刀肉,哪家要吃“刨猪汤”,那天这户农民家中就会十分热闹。吃糍粑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糍粑,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糍粑是用熟糯米饭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或者芦竹捣成泥状制作而成,一般此类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腌腊肉俗话说“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节气过后,气温会急剧下降,天气也会越来越干燥,此时正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小雪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见。《礼记》曰:“阴阳气交而为虹,此时阴阳极乎辨,故虹伏。虹非有质而曰藏,亦言其气之下伏耳。”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而不再下雨,雨虹不再生成,人们也就看不见它出现了;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之间,天德阳炁能量不再下降,反而上升回缩,而天刑能量却迅速上涨。地球的阳性地炁能量不再上腾,阴炁反而下降敛藏,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万物失去生机;三候,闭塞而成冬。《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坤纯阴,故曰冬。上爻动,坤变为艮。艮止,故曰闭塞。艮为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天地变而各正其位,不交则不通,不通则闭塞,而时之所以为冬也。”小雪养生法饮食:温润肾、清火滋润、减咸增苦小雪季节,宜吃温润肾的食物,孙思段落《修养法》中的云:减少辛苦,养肾。可多吃羊肉、牛肉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等。肉食不宜大量,荤素搭配的比例最好是1:5,多搭配些清火滋润的食物,如白萝卜、大白菜、豆腐等。建议大家可以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不宜过多食用咸味食物,以免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致使心阳的力量减弱。减咸增苦,抵御肾水,滋养心气,以保新神相交,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一般来说,苦味食物具有清热干燥的功效,适用于热湿症食用。如苦瓜,味苦性寒,佐餐可收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之效;莲子心,味甘而凉,有清泄之功,能清利头目,除烦止渴。起居:勤戴帽子,早睡晚起,通风保湿保暖头部,戴帽子很重要,最好捂住耳朵。此外,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按摩头皮,加快血液循环,也能保持头部温暖。最好等太阳升起,阳光生发的时候再起床,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利于阳光的潜藏,积累阴精。有些人喜欢紧闭门窗或蒙头入睡,这是很不好的习惯。除了白天要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外,晚上应开小气窗通风。房间温度过高,湿度过低,身体不舒服,容易生病。冬天的室内保湿除了每天在地上洒水,用湿拖把拖地板增加湿度外,还可以在散热设施附近放水,使水蒸发,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此外,在居室内养几盆花草或是购买加湿器,也可调节室内湿度,使居室内充满清新空气。运动:动静结合、微微出汗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锻炼身体要结合动作,跑步操作要像出汗一样,出汗多,违背冬天阳气伏藏的道路。每天走30分钟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揉脚心,促进血液循环。冬季运动也因个人体质和年龄而异。例如,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必须停止打球、登山等剧烈运动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患者,运动选择上午、下午日照充足的时候,不要受到寒冷的刺激,不要诱发急病。老年人要注意保温,不要早起锻炼,以免脑供血不足引起中风。徐峰,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擅长脑血管病危急重症及并发症、神经性头痛、周围神经病变、老年痴呆等疾病以及失眠、焦虑、头晕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症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平台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知识。出诊时间:周四上午出诊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专家一区01诊室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立冬后北方大部地区将出现雨雪降温天气。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到来以后,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气象变化立冬时节,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具有一定的能量。由于地表尚有“积热”,所以初冬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寒冷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南北跨度大,南北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一些地区来说,显然偏迟。立冬后,其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传统习俗北方饺子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呢?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南方热补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民间贺冬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秋分有三候一候,水始冰,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冰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二候,地始冻,立冬之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冬为凝结。“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相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立冬养生法宜进补,要先引补天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也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立冬后进补要给肠胃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要做好引补。比如食用性质温和的花生红枣汤、生姜炖牛肉等。此外,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好选择。小麦粥可以养心除烦,芝麻粥可以益精养阴,萝卜粥可以消食化痰,茯苓粥可以健脾养胃。寒伤肾,注意养肾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这对身体造成了两个伤害: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也随之而生。所以说冬天对肾的保养十分重要。养肾不妨多泡脚,经常泡脚就可刺激脚部的太冲、隐白、太溪、涌泉以及踝关节以下各穴位从而起到滋补元气、壮腰强筋、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以及延缓衰老的功效,可以防治各脏腑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便秘、脱发落发、耳鸣耳聋、头昏眼花、牙齿松动、失眠、关节麻木等症因此民间有“睡前一盆汤,赛过人参汤”的说法。晒太阳,预防疾病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应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进行日光浴须注意保护头和眼睛,以免由于过度曝晒引起头晕目眩、倦怠乏力。也不宜在空腹、饱腹和疲劳时进行日光浴,以免引起头晕等不良反应。立冬时节进行日光浴,应特别注意不可过度曝晒,以免紫外线辐射过度引起人体皮肤衰老,甚至患上皮肤癌。健康提醒:因为冬季天黑的早,光照时间短,也是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因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立冬的养生应做到精神安静,精神上要豁达乐观、合理用脑、保持良好心态。要保护阳气.不讨度消耗阴结。徐峰,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擅长脑血管病危急重症及并发症、神经性头痛、周围神经病变、老年痴呆等疾病以及失眠、焦虑、头晕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症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平台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知识。出诊时间:周四上午出诊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专家一区01诊室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于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气象变化“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进入霜降节气后,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迅速增大。尤其在江南、华南地区,气温的起伏愈发明显;而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早已呈现出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霜降期间,一般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于干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暖湿空气已被边缘化,带有夏季和初秋特征的许多天气退出,天气相对更为简单。在立冬前后,往往出现较强的大风降温天气,一些地方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跨入了冬季。传统习俗吃柿子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赏菊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此时,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有一种小范围的菊花会,是富贵人举办的,不必出家门的。在霜降前就采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广厦中,前轩后轻,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长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后喝酒赏菊,赋诗泼墨。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举行菊花会。送芋鬼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同样非常重视,各地还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物候现象中国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霜降养生法生活起居在睡眠方面,《黄帝内经》里提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秋天气候转凉,要早一点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又要早一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睡眠时卧的方向上,古人提出“秋冬向西”的观点,如《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春夏属阳,头宜朝东卧;秋冬属阴,头宜朝西卧,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饮食养生俗语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的说法,“霜降”节气,冬天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天气将由凉转冷,应注意防燥、防寒、防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徐医生建议,霜降时节养生首先要重视保暖,其次要防秋燥,运动量可适当加大。饮食调养宜平补,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玉米、萝卜、秋梨、百合、蜂蜜、牛肉、鸡肉、泥鳅等。“霜降三防”要做好一防秋燥: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现象,燥易伤津。二防秋郁: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落叶落果,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三防秋寒: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霜降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俗语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此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增大,因此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最好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霜降节气,气温骤降,老年人极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同时这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这个时间节点后不再适合“秋冻”。对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尤应按时增减衣服,以免湿邪、寒邪入侵,导致生病。“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但是,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滋阴润肺宜“平补”为防止秋燥,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类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及各种豆类制品等。秋燥时节,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过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这时的进补佳品。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霜打过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饮食锻炼两相宜秋季是人最容易长脂肪的季节。天凉夜长,人的食欲大开,夜里休息也舒服,人体每天的热量摄入容易超过热量消耗,使脂肪一点点地囤积起来。如果不加以调整,经过秋、冬两个季节,人就会胖很多。年复一年,人就会很快“发福”起来。因此,对于爱美的年轻人来说,大快朵颐贴秋膘的时候也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徐峰,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擅长脑血管病危急重症及并发症、神经性头痛、周围神经病变、老年痴呆等疾病以及失眠、焦虑、头晕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症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平台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知识。出诊时间:周四上午出诊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专家一区01诊室
煎煮的汤剂是最常用的中药处方剂型,煎煮方法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疗效。如今,患者获取中药汤剂的途径主要有3种。(1)自煎:即由患者自行煎煮汤药优点:根据所需灵活调整煎煮时间、煎出量和剂量等;缺点:患者缺乏专业知识,不易掌控火候和时间等。(2)代煎:即由医疗机构使用煎药机煎煮优点:省略自煎的不便,按照正规流程煎煮出的药液质量与自煎并无差别;缺点:难以保证相关机构是否能严格煎药。(3)免煎颗粒:即将单味中药饮片中主要有效成分提取制成颗粒剂优点:使用方便,幼儿患者接受度较高缺点:缺少与其他中药产生理化反应的过程,配方比例与饮片有别。建议:1.条件允许的患者,适合选择自煎。2.对于所在医疗机构有煎药流程保障,且条件不充裕的患者,可选择机构代煎;3.没有自煎或代煎条件的,再选择免煎颗粒。经方中药的汤剂的煎煮宜遵循下述方法:一.前期准备1.煎药器具: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2.煎药用水: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3.提前浸泡:温水浸30~60分钟,夏天浸泡时间稍短,冬天浸泡时间稍长。4.用水量:第一次煎时,用筷子把药物压住,若矿物药比较多,加水超过药物表面1~2公分,若植物药比较多,吸水性强,可以超过2公分。第二煎、第三煎时,水刚刚淹没药渣表面即可。5.煎药火候: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武火煮沸后再文火续煎30~60分钟。小贴士:目前全自动煎药壶已在市场上广泛流行,下面以某品牌全自动陶瓷煎药壶为例,简略介绍其使用方法。二.煎煮方法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会注明,煎煮时要特别注意。1.先煎:指的是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贝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主要有:①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贝壳药类(磁石、牡蛎、代赭石等)②须久煎去毒的药物(附子、川乌、草乌等)③有特殊治疗需要的药物(大黄久煎泻下力缓,欲减其泻下力则应先下2.后下:即缩短煎煮时间。包括有效成分因煎煮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久煎的药物。主要有:①气味芳香,久煎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宜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或在其他药煎成之前再投入煎沸10分钟左右(薄荷、青蒿、香薷等)②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会破坏有效成分(钩藤、番泻叶、生大黄等)3.包煎:即将黏性强、粉末状、带有绒毛的药物另用纱布包好入煎,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及沉于锅底引起烧焦,糊化。主要有:①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蒲黄、青黛、葶苈子等)②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物(车前子)③绒毛类药物(旋覆花、辛夷等)4.另煎:又称另炖,主要适用于少数贵重药材,以免与其他药材同煎其有效成分被吸附而造成浪费。一般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5.烊化:即溶化。避免胶类药物及黏性大的而易溶的药物黏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熔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加热熔化后服用。(阿胶、鹿角胶、龟甲胶等)6.泡服:又叫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者复方中的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7.冲服:①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麝香、牛黄、珍珠等)②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三七、白及、血余炭)③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雷丸、鹤草芽、朱砂)④液体药(竹沥、姜汁、藕汁)8.煎汤代水:某些药物可以先行煎煮、去渣,再以此液煎其他药。①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灶心土)②体积大、吸水量大(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三.服药时间1.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2.热性病,急性病可1日1~2剂3.服药与进食应间隔1小时左右四.服药方法1.汤剂①一般温服②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盖衣被,或进热粥助汗出③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④如真热假寒,当寒药温服;真寒假热,当热药冷服,防止格拒(即“治热以寒,温以行之;治寒以热,凉以行之”)2.丸剂颗粒小—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分成小粒吞服;水丸质硬—开水溶化后服3.散剂、粉剂蜂蜜加以调和送服,或装入胶囊吞服(避免刺激咽喉)4.膏剂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吞咽,防止粘喉而呕吐5.颗粒剂、糖浆剂颗粒开水冲服,糖浆直接吞服6.其他危重患者—少量频服;呕吐—浓煎,少量频服神志不清或者不能口服者—鼻饲治疗应用于发汗、泻下、清热药时—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小贴士:中医方剂的特色在于“一人一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按需加减中药,相对应的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也不尽相同。笔者在此只是略作阐述,若要达到最佳疗效,患者还应谨遵医嘱,在治疗及服药过程中积极与医生沟通,及时解决自己的困惑,调整治疗方法。徐峰,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擅长脑血管病危急重症及并发症、神经性头痛、周围神经病变、老年痴呆等疾病以及失眠、焦虑、头晕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症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平台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知识。出诊时间:周四上午出诊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专家一区01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