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制备工艺上来看,硫酸氨基葡萄糖的制备工艺远远复杂于盐酸氨基葡萄糖制备,且盐酸氨基葡萄糖是制备硫酸氨基葡萄糖的原料。 进口原研的氨基葡萄糖即为硫酸氨基葡萄糖,如果盐酸盐就具有同等的治疗效果,爱尔兰罗达药厂不会去投入更多的资金生产具有同等疗效的产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硫酸盐酸是有着显著差异的。二、不论是从软骨的结构及生理代谢上来讲,还是从临床学术资料来讲,硫酸氨基葡萄糖是远远不同于盐酸氨基葡萄糖的。从软骨的结构及生理代谢来讲,氨基葡萄糖和硫酸根不但是合成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和透明质酸的基础物质,也是关节软骨发挥生理作用的必要物质。而盐酸氨基葡萄糖不具有其中很关键的硫酸根。1,从软骨的构造分析氨基葡萄糖和硫酸根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先从软骨的构造来看,软骨是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组成的,软骨基质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蛋白多糖聚合体,而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和透明质酸是组成蛋白多糖聚合体的重要物质。从分子结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和透明质酸都是由重复的双糖单位组成。所以从分子结构上来讲,硫酸氨基葡萄糖是组成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的最基本的物质,其也是组成蛋白多糖聚合体的基本物质。硫酸根是合成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必不可少的成分。2,从软骨的生理代谢上分析硫酸根、氨基酸和葡萄糖的重要性:从软骨的生理代谢上来讲,虽然软骨本身没有血运,但通过滑膜的毛细血管将营养素渗透关节液中,通过关节运动挤压和硫酸根的浓度趋化作用,使营养素弥散到软骨基质中,软骨细胞在6-氨基葡萄糖合成酶的作用下将关节液的营养素(氨基酸和葡萄糖)合成具有生理活性的氨基葡萄糖;通过硫酸根的介导作用构成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透明质酸等葡聚糖;通过中央蛋白连接形成蛋白多糖聚合体;然后分泌到软骨基质中与胶原纤维的网状结构镶嵌而形成软骨。胶原网络赋予软骨一定的形态和硬度,而蛋白多糖聚合体和水又使软骨富有压缩性。正常情况下软骨基质的合成和降解保持平衡状态,发挥保护关节、缓冲压力及减少磨擦等重要生理作用。但当营养素(氨基酸和葡萄糖)或硫酸根的缺失,软骨基质的合成降解平衡被破坏,关节软骨局部软化,进而导致关节结构破坏。 因此,从软骨的生理代谢上讲硫酸根、氨基酸和葡萄糖是保证软骨正常生理代谢必不可缺的成分。硫酸氨基葡萄糖 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类型的骨性关节炎,如膝关节、髋关节、脊柱、肩、手、手腕和踝关节等部位的及全身性的骨性关节炎。氨基单糖可刺激软骨细胞产生具有正常多聚体结构的糖蛋白,抑制某些可损害关节软骨的酶(如胶原酶和磷脂酶A2),抑制损伤细胞的超氧化物自由基的产生,防止皮质激素及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软骨细胞的损害,减少损伤细胞的内毒素因子的释放。通过上述作用,本药可直接抗炎,缓解骨性关节炎的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并阻止骨性关节炎病程的发展。且不会出现因前列腺素受抑制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和传统的NSAIDS不同,硫酸氨基葡萄糖不会抑制COX-1的活性,所以它的胃肠道安全性格外好。 研究显示:硫酸氨基葡萄糖不会影响病人的血糖水平。 硫酸氨基葡萄糖的生化、药物动力学和代谢特征提示,该药物很少出现药物的相互作用,不影响病人同时接受其他疾病的治疗 盐酸葡萄糖: 用于治疗和预防全身各种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包括膝关节、肩关节、髋关节、手腕关节、颈及脊椎关节和踝关节等。可缓解和消除骨性关节炎的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主要含活性成份盐酸氨基葡萄糖;辅料为微晶纤维素、羧甲基淀粉、淀粉、硬脂酸镁和胃溶性LE包衣剂等 为镇痛类非处方药药品 氨基葡萄糖是一种天然的氨基单糖,是蛋白多糖合成的前体物质,可以刺激软骨细胞产生有正常多聚体结构的蛋白多糖,提高软骨细胞的修复能力,抑制操作软骨的酶如胶原酶和磷酯酶A2,并可防止操作细胞的超氧化自由基的产生,可以促进软骨基质的修复和重建,从而可延缓骨关节疼痛的病理过程和疾病的进程,改善关节活动,缓解疼痛。
2016南通一院关节外科国家级继续教育班—“关节外科新进展”暨“中国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快速康复专家共识”全国巡讲于2016年22日至24日圆满召开!应邀出席本次继教班的领导和专家有: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陈建荣教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仲崇俊教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崔志明教授,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天驷教授,二军大附属长征医院吴海山教授,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范为民教授,全军关节外科主任委员—南京军区总医院赵建宁教授,江苏省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鼓楼医院蒋青教授,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医科大附属医院郭开今教授。“江苏青年关节聚乐部”讲师有:鼓楼医院史冬泉博士、苏北人民医院颜连启博士、南京市一院黄河博士、南京中大医院陆军博士、南京军区总医院王北岳博士和包倪荣博士、江苏省人民医院陈哲峰博士、江阴人民医院姜雪峰博士、解放军359医院祁伟博士、扬州武警总医院徐长明博士。
由于肩关节损伤疾病的复杂性,肩关节外科相对于骨科其它亚专业的发展仍相对滞后。随着国外肩关节各种理念和技术的迅速发展,欧美等发达地区已形成了成熟的肩关节外科专业。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肩关节诊治水平日益提高,发展迅猛,尤其掌握肩关节镜技术的医生大量增加,肩关节镜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总体上来说,与国外的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肩关节镜的优势和适用范围相对于切开技术而言,肩关节镜技术的手术伤口更小,可减少三角肌、肩胛下肌等重要结构的损伤,改善关节内的视野,同期处理并发疾患和损伤,减轻术后早期的疼痛,获得术后更快的恢复。目前,肩关节镜的适应证得到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用肩关节镜技术进行治疗。肩关节镜已逐渐成为许多肩关节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关节内适应证包括: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盂唇撕裂,肩盂骨折,肩胛下肌撕裂,软骨损伤,游离体,早期退变,粘连性关节囊炎和肩关节不稳定等。肩峰下间隙适应证包括:肩袖撕裂,肩峰下滑囊炎,肩峰下撞击,钙化性肩袖肌腱炎和肩锁关节骨性关节炎等。还可开展喙锁韧带重建术,Latarjet术和骨阻挡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复位固定术。禁忌证是感染,特别是手术区域的感染。手术区域的粉刺是相对禁忌。在熟练掌握肩关节镜基本原则和技术的基础上,肩关节镜并发症少见,但不容忽视。有报道,肩关节镜的并发症达到4.6%~10.6%。沙滩椅位致脑灌注不足引起卒中、失明,神经血管损伤、感染和血栓事件均有报道。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肺栓塞的危害极大,但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支持常规进行血栓预防,除非存在血栓形成高风险的患者。尽管肩关节镜技术的适应证越来越广泛,最多见的适应证仍然是肩袖损伤和肩关节不稳定。本期以肩关节镜技术为重点内容,其中2篇是探讨肩袖损伤的肩关节镜技术。为此,针对这两大疾病,将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如下。肩关节镜的临床应用肩袖损伤 对于有症状的退变性肩袖损伤的理想治疗仍是一个十分具有争议的问题。Kukkonen等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将平均年龄65岁(55~81岁),有疼痛症状、非创伤性、单纯冈上肌腱撕裂的180例患者分为3组:仅行理疗,肩峰成形术和理疗,肩袖修复术、肩峰成形术和理疗;167肩获得2年随访,Constant评分、VAS疼痛评分和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肩袖修复手术的目标是肩袖的愈合,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肩袖修复技术包括:切开或关节镜下修复,可用单排或双排,缝合锚钉或骨隧道技术。针对镜下肩袖单排修复后存在较高的再断裂率,近年来双排修复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技术比单排修复能提供更好的力学强度,并且能显著增加重建后肩袖肌腱止点与大结节表面接触面积,更加有利于肩袖组织的愈合。Lapner等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了单排和双排修复技术的效果,小的损伤双排修复可获得更高的愈合率,但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结果上,两种技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tsman等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于前后径<25mm的小至中型全层肩袖损伤,肩关节镜肩袖修复术后,双排修复的肩袖愈合率为93%,而单排修复的愈合率为75%。对于部分肩袖损伤,手术的适应证和修复技术目前仍还缺少共识。Shin对>50%足印区的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随机采用两种肩关节镜手术方法进行修复:经肌腱修复保留完整的滑囊侧纤维和转变为全层损伤后修复;结果显示,两组均可取得好的疗效,但经肌腱修复组的恢复更慢、疼痛更重,转变为全层损伤后修复组的恢复更快,但有再撕裂的风险。巨大肩袖损伤的治疗目前仍具有挑战性。相对于小的肩袖损伤,术后的再撕裂率更高,而且治疗的复杂性还在于:实际上,结构的失败并不等同于临床的失败。巨大肩袖损伤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非手术治疗,关节镜下清创和二头肌腱切断或固定术,完全修复,部分修复,补片增强,上关节囊重建,肌腱转位和反肩置换。针对具体患者,满意的疗效取决于对各种方法及其适应证有透彻的认识。手术的进步包括补片增强可改善疗效,但还需要对其预后因素和理想的技术进行长期的研究,并且优化患者的选择。肩袖修复术后的康复方案和开始被动活动范围练习的时间会影响肩袖的愈合、结果和术后肩关节僵硬。Keener等对小至中型(宽度<30mm)全层肩袖损伤双排修复术后的早期和延期被动活动进行了对比研究,1年后的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4个月以上的功能结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早期被动活动或制动并无明显的有利或不利。对于关节镜肩袖修复术后,有文献报道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有利于大至巨大肩袖损伤的愈合。但近期,Wang等的一项Ⅰ级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的应用并无有益的效果。肩关节不稳定 肩关节不稳定可分为肩关节前方不稳定、肩关节后方不稳定和肩关节多方向不稳定,其中以肩关节前方不稳定多见。围绕复发性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最佳手术方法的探讨一直在进行之中,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复发率。Harris等的一项关于无肩胛盂骨缺损者进行关节镜下修复与传统的切开修复的系统评价,两者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比8%)。Mohtadi等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无肩胛盂骨质缺损者切开和关节镜稳定手术的效果,两组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和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节镜修复组的复发不稳定率更高(23%比11%),而切开修复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复发的风险因素包括男性、<25岁和存在HillSachs损伤。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观点是,若肩胛盂的骨缺损达到20%~25%以上,单纯的镜下Bankart损伤修复术后的复发率很高,宜选择骨移植增强类的手术重建肩胛盂的骨性结构。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包括:喙突尖端的截骨移植术(Bristow术式),喙突主体的截骨移植术(Latarjet术式)和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术(EdenHybinette术式)。近期,Mizuno等的一项68例行切开Latarjet手术长期随访研究,平均随访20年,最终随访时,复发率为6%,20%的患者形成X线片上的关节炎,大多数关节炎属于早期,3级关节炎可见于9%的患者;该研究结果证明了,切开Latarjet手术是很有效的技术,约1/4的患者会产生轻到中度的关节炎。向明等对喙突平行转位和喙突内旋90°转位两种术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喙突平行转位较喙突内旋90°转位固定强度相对较高、接触面积更大,愈合率相对较高,并且发生骨关节炎改变的概率相对较低。Lafosse等于2007年率先报道了镜下Latarjet术,截止2014年,已开展了450余例;并于2014年进一步报道了该手术技术和手术技巧,并指出对于经验丰富的关节镜医生而言,这是一项安全、可靠和可重复的手术。Dumont等报道了肩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的临床结果,89例中64例获得平均76个月的随访,无复发脱位,1例复发半脱位,16%的患者因并发症而需再手术。Gupta等指出,尽管Latarjet术具有出色的临床疗效,其并发症率却达到15%~30%。并发症仍不容轻视,术中并发症如移植骨的位置不良、神经血管损伤和移植骨骨折,中期并发症如不愈合和螺钉断裂,长期并发症如移植骨溶解和肩关节骨性关节炎。Purchase等在2008年报道了关节镜下Remplissage手术治疗巨大HillSachs损伤的方法和结果。朱以明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对肩盂前缘存在骨性Bankart损伤或骨缺损(<25%)同时合并EngagingHillSachs损伤的患者,应用关节镜下Bankart重建术辅助HillSachs缺损处的Remplissage手术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失效率为8.2%,是治疗存在明显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肩关节后方不稳定不如前方不稳定多见,但其为肩关节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运动员。Bradley等报道了一组200例肩关节后方不稳定行关节镜下关节囊盂唇修复术的结果,术后肩关节功能显著改善,117例接触性运动员中的90%重返运动,64%恢复到以前的运动水平。同时,该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缝合锚修复的效果优于无缝合锚修复。肩关节多方向不稳定首选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康复训练,对于3~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关节镜下关节囊打褶成形术及肩袖间隙关闭术)。值得强调的是,有精神问题的、有主动脱位倾向的患者仍是手术禁忌证。综上所述,尽管肩关节镜手术的治疗结果越来越令人鼓舞,但仍存在许多争论。仔细的患者选择、对各项技术的适应证、优缺点和肩关节解剖的熟知,恰当的手术体位、适当的入路选择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减少并发症和手术成功的基础和关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微创理念在骨科领域的普及与不断深入,肩关节镜设备和器械的不断改进,医生及患者认识的清晰明确,和医生手术技术的熟练,通过不断的系统化的学习培训和知识更新,越来越多的患者将获益于肩关节镜技术。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懈努力,并且善于总结和分享,才能共同进步,以使我国肩关节镜技术逐渐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日常生活中,脚踝扭伤十分常见,以下10个常见脚踝扭伤的处理方法,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足踝扭伤为什么出现肿痛瘀斑?不恰当的活动,导致足踝受力不均衡,可导致足踝软组织损伤,称之为足踝扭伤,由于受伤时踝关节通常处于内翻体位,以及足踝外侧前方的韧带薄弱,所以大多数是踝关节外侧的前距腓韧带损伤。受损伤后,连带周围毛细血管损伤破裂,导致出血肿胀,出血多时,则血渗入周围组织间隙以及皮下,表现为大片瘀斑;损伤以及肿胀压力大,以及出血后的沉积物产生炎性因子,刺激周围感觉神经,则表现为疼痛,有时出现剧痛或活动时疼痛加重。足踝扭伤应该冰敷还是热敷?通常足踝扭伤后急性期(48小时内)出血肿胀,为了减少出血,建议冰敷,冰敷后毛细血管收缩,出血减少,不至于太肿胀;如果踝关节保护好,不进一步继发损伤,则48小时后,出血已经静止,那么此时建议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血肿吸收,同时需要配合患肢抬高;足踝扭伤即时如何自我处理?能否或何时行走?大多足踝扭伤病人都在运动中或郊外,受伤后,通常全身应激,受伤早期不觉得痛,而继续进行运动或行走,结果更加加重了损伤。足踝扭伤后需要立即停止足踝活动,或者把问题想得重一些,可以当成“骨折”处理,用硬板托住固定;标准的做法是PRICE原则,Protection,Rest,Ice,Compression,Elevation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分别是保护、休息、冰敷、加压、抬高,并酌情抓紧就医。足踝扭伤后需要充分休息,建议不能用患肢负重走路,需要使用双侧腋窝拐杖,患肢悬起行走,但也不建议行走太多,尽量抬起患肢有助于消肿。那么何时可以行走呢?这需要根据患者扭伤程度而定,一般建议患肢不负重2周,如果肿痛好转,可以穿行走支具下地行走;但是如果损伤较重,则需要患肢不负重4周。总之扭伤早期,负重越早,越影响韧带愈合,与愈合成反比。足踝扭伤如何固定?足踝扭伤后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初期制动是必须的,可以减少损伤进一步加重,以及提供稳定的环境,为损伤组织修复。根据损伤的程度以及病人的症状,可以选择不同的固定方案,有弹力绷带固定、踝关节护踝固定、功能支具(可以做踝关节屈曲与背伸活动的支具)、限制性支具、石膏固定,医生根据患者损伤的程度酌情安排。有一点特别提醒病友,虽然足踝部做了相应的固定,但是患肢也是需要保持一定的活动,如髋关节、膝关节、足趾各关节以及大腿小腿的肌肉收缩活动,以免血栓的发生。(弹力绷带)(护踝)(U型托)(限位支具)足踝扭伤如何和骨折鉴别?足踝扭伤与骨折在治疗上有本质的差别,必须确定扭伤患者有无合并骨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判别:1、受伤的暴力程度;2、疼痛以及肿胀程度范围;3、症状持续的时间,单纯扭伤一般一周后逐渐好转,如果骨折持续时间长,或不能好转;4、最终需要X光片来确定有无骨折。足踝扭伤骨折足踝扭伤一个月了,为什么还肿痛?如何处理?通常足踝扭伤(单纯软组织损伤),3-4周将消肿疼痛缓解,瘀斑消除;但也有一些患者肿痛虽减轻但仍存在,表现为活动疼痛,按压患处疼痛以及行走疼痛。足踝扭伤一个月后仍肿痛的原因有两个:1、患者损伤程度。损伤程度越重,韧带发生2度或3度损伤,以及滑膜嵌插,骨挫伤,软骨撞击伤,则愈合时间较长,或者不能愈合。2、伤后处理不恰当。足踝扭伤后,有些患者不予重视,或者工作的需要,没有做适当的休息与制动,伤后照常下地负重行走,产生继发的损伤,或者受伤的韧带保护不够,新生组织刚愈合连接又被活动拉扯开,导致经久不愈合。患者足踝扭伤一个月了仍然肿痛,处理起来也较为棘手,不建议继续固定与不负重,但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建议行足踝的功能性锻炼,见功能锻炼章节;不活动时,多抬起患肢,有助于血液回流消肿;动态观察,肿痛情况,加重则减少活动;如果长期肿痛,需要行MRI检查,进一步了解损伤情况;动态判断足踝恢复情况,必要时需要手术治疗。足踝扭伤后期如何功能锻炼?制动与功能活动是一个矛盾,分别应用于足踝损伤的早期与后期治疗;足踝扭伤初期主要是制动为主(大约3-4周),之后逐渐给予踝关节的功能活动锻炼,并随时间功能锻炼可以逐渐增多。主要的功能锻炼是走路、练习足外翻的力量、踝关节活动度与灵活度、平衡力,详见链接文章(复制链接到浏览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MjM2NDM5Nw==&mid=2247483684&idx=2&sn=0187bd9245c9d860691db8f10a7bd9b0&scene=21#wechat_redirect其作用是增强损伤周围的肌肉力量,增强踝关节稳定性,增强本体感觉,可以行走时可以自控。足踝扭伤西医疗法与中医跌打疗法有什么不同?足踝扭伤的现代西医疗法主要是前期制动保护,后期功能锻炼;传统中医跌打疗法是活血化瘀,手法扶正治疗。其实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先静后动,但是评估与治疗方法不同。不管西医还是中医治疗,都是有效的,但需要排除骨折的存在。不管病友是自行处理还是到西医医院或中医跌打治疗,需要提醒一点是,扭伤早期应该选择冰敷,不要有力搽活络油,以免再加重损伤或加重出血肿胀。彩超与MRI在足踝扭伤中的意义?足踝扭伤何时行MRI检查?一般X光片以及CT检查,均不能较好的了解踝关节软组织损伤情况。只有MRI检查可以全面了解踝关节软组织;当然彩超也可以了解韧带情况,但是彩超检查与超声医生的水平相关,不是每个医院可以常规开展,也不是每个超声医生都会肌骨的超声。MRI是个进阶版检查,如果病人曾经足踝扭伤,一直疼痛难忍,采取治疗后无效,则可以考虑行足踝MRI检查。而MRI因为敏感度较高,踝关节扭伤后周围出血肿胀等会影响MRI的判断,一般急性期反而不适合行MRI检查,最佳是伤后3个月行MRI检查。足踝扭伤最坏的后果是什么?足踝扭伤后,如果比较严重,或处理不合适,则可能出现以下的后遗症:1、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反复肿痛,走路不稳,走不平路或运动时容易多次扭伤;2、踝关节不稳定可以导致踝关节内滑膜炎、距骨骨软骨损伤,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踝关节疼痛肿胀,行走时加重;3、踝关节不稳定长期存在,可以导致踝关节骨关节炎,出现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以及僵硬。
听专家谈:髌骨软骨损伤(包括髌股关节软骨损伤、骨关节炎)治疗 2015年美国骨科联合会颁布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指南,通过对大量的文献研究和综述,得出的言论显示,口服氨基酸葡萄糖类药物和关节注射玻璃酸钠类药物,对于骨关节炎的治疗都没有特别明显的疗效,并不作为推荐使用。所以,提示病友们并不一定非要口服药物和关节注射治疗,需要请有经验的医生帮助检查,明确作出诊断,根据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医疗方案,不要自己随意买药或强烈要求往关节里打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浪费。 髌骨软骨正常情况下就像光滑的柏油马路表面(当然,看起来实际上像陶瓷),不会对车轮胎造成磨损,现在您的软骨可能就像马路表面被大货车压出来个坑,车胎压过就会互相磨损,在实际人体上就是蹲起、上下楼等动作的时候膝关节前方疼痛,甚至有响声。如果您的症状与此相似,就可以采用我下面的意见来参考治疗试一试。治疗原则:1、避免重复损伤动作而使病情加重2、增强身体对外界损伤的抵抗能力3、合理的药物辅助治疗(主要是提供帮助软骨生长的营养成分和增加关节面的润滑程度)4、必要时的手术治疗(这一点需要根据病情,由有经验的医生检查确认,并跟患者及家属共同商议后才能实施) 按照以上原则,帮你制定如下方案: 第一,这种损伤仍然会加重,尤其是过多重复蹲起和上下楼动作,尤其是爬山,就像已经破坏的路面如果还让大货车压,当然会快速恶化。那怎么办?当然需要禁止大货车行驶,也就是减少做这类动作,因为这些动作都会成倍加重膝关节的负重。 第二,锻炼大腿(主要指股四头肌)肌肉力量,因为它的增强,可以明显减低膝关节前方的压力(主要指髌股关节),增强膝关节稳定性,同样可以起到保护髌骨软骨的作用。临床上方法主要有股四头肌的等长、等张收缩(可以适当抗阻力)(参照我个人网站里面《股四头肌肌力抗阻练习方法》一文)和静蹲练习(参照我个人网站里面《比较科学的静蹲练习方法》一文)。 第三,长期间断口服含有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甚至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的药物,补充膝关节内软骨合成所需要的主要成分,当然,年纪越大的患者,这种药物效果一般来说会越不好,因为机体也在衰老,合成能力也在下降。但临床效果显示,大多数老年人也有一定的效果。第四,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类(Hyaluronic Acid)的药物。这也是软骨成分之一,但更是正常关节液的有效成分。软骨损伤尤其是严重损伤的患者,关节内此类正常成分会被破坏,所以适当补充会有一定效果。当然,这是有创性治疗,即需要注射器针头穿刺进入关节,然后注入药物,会有疼痛、过敏、出血、甚至关节内感染等风险,但临床上发生率很低,尤其是由有经验的医生操作。当然,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应该注射,我的经验是经过口服药物治疗无效甚至过敏的患者,同时膝关节没有明显积液,经常感觉膝关节僵涩的患者比较适合。 手术问题则更加复杂,需要跟临床医生面谈才能确定。这里暂不做叙述。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大楼,那么骨骼就像钢架,体格结不结实全看骨骼。一个健康的人想保护骨头,就要避免一些危害、不做危险动作!接下来一起看看哪些动作是伤骨的。NO.9蹲着择菜研究表明:平躺时膝盖的负重几乎是零,站起来和平底走路时负重是体重的1~2倍,跑步是4倍,而蹲和跪是8倍。临床上,女性膝关节疾病患者多于男性,就是因为生活中女性下蹲次数相对男性更多,比如蹲着洗衣服、择菜、擦地等。老人和肥胖人群尽量不要深蹲或减少深蹲时间,别超过20分钟。老人下蹲最好扶着桌子或椅子,减少膝关节压力。NO.8背单肩包长期背单肩包会让我们的肩膀酸痛,甚至一高一低。因为人们为了防止包带滑下来,一侧肩膀总是习惯向上挺一下,并向内用力。长期如此,脊柱还可能发生侧弯,女性甚至会出现乳房不对称。尤其处于骨骼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更易受影响。学生书包里的课本很沉,最好背双肩包。对成人来说,上下班路上,若路途较短可以背单肩包,但最好不要总用一侧肩膀。若路途较远,最好背双肩包。NO.7窝在沙发里窝在沙发里或床上看电视、玩手机的确放松,可这对骨头来说却很煎熬。半卧位时,腰椎缺乏足够支撑,原有弧度被迫发生改变,椎间盘所受重力增大,久而久之可能导致肌肉劳损、脊柱侧弯等。专家提醒:正确的坐姿是腰背挺直,含胸收腹,两腿平方,小腿与大腿呈90度角,坐在椅子正中间,也可稍向前倾,但上半身别向左右两边倒。家里最好选择质地偏硬的沙发,坐上去不会一下子就陷进去,休息时腰后最好加个靠枕,让其支撑住后腰,利于腰椎放松。NO.6趴着午睡许多上班族习惯中午趴在桌子上打盹,这不利于颈椎保持生理弧度,可能导致颈椎问题。有背痛或颈痛的人,尤其不能趴着睡,会加重病情。专家提醒:午睡最好平躺,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可以坐在椅子上,在腰后垫个垫子,身体微微往后仰,简单休息一会儿即可。NO.5稍息站立站姿不仅影响形象,还与健康直接相关。很多人喜欢稍息站姿,把身体重心放在一条腿上,短时间可以放松身体,长时间如此,会因腰椎两侧受力不均导致骨盆歪曲、脊柱弯曲,出现腰背疼痛。专家提醒:应注意保持正确站姿,做到挺胸、抬头、双臂自然下垂,让全身重量均匀分布在两条腿上,利于骨骼舒展和呼吸通畅。NO.4低头玩手机人们低头使用手机时,颈椎往往承受着更重的头部重量,同时肩颈过度紧绷,腰椎负担加大。成为“低头族”后,仅需短短5年,肩颈肌肉酸痛、腰酸背痛、颈椎病等症状就会找上门来。专家提醒:低头看手机不应超过15分钟,最好保持手机与视线齐平或稍低,头部保持直立,不要含胸驼背。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养成工作1小时左右就起身活动的习惯,双手抱住后脑向后仰头四五下,搭配扩胸、耸肩动作,有很好的放松效果。NO.3跷二郎腿如果总是跷二郎腿,骨盆和髋关节由于长期受压,容易酸痛,可能出现肌肉劳损,还易造成腰椎与胸椎压力不均,引起脊柱变形,诱发腰椎间盘突出,导致慢性腰背疼痛。专家提醒:保持正确坐姿,尽量不要跷二郎腿。如果一时改不了,每次翘腿别超过10分钟。NO.2头和肩夹着手机打电话有些人工作繁忙时,习惯将电话夹在头和脖子之间。殊不知,颈椎向一侧过度用力,可能导致颈部肌肉痉挛和过低疲劳,造成脖子酸胀、疼痛,埋下颈椎病的隐患。专家提醒:接电话时最好手持电话,每隔几分钟双手交替,避免一侧肌肉过度紧绷。NO.1直膝提重物很多人都曾有过“闪腰”的经历,临床上叫做急性腰部扭伤。比如当你直着膝盖、弯腰提重物时,不能有效发挥髋、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腰背筋膜、肌肉、韧带往往因负担过重而受伤,也对腰椎不利。专家提醒:提重物时应屈膝下蹲,使物体尽量靠近自己的身体,让脊柱保持垂直状态,用腿部肌肉力量支撑身体缓慢站起来,避免突然用力。一旦闪腰,初期最好仰卧于质地较硬的床上休息,后期可配合按摩、针灸等方法治疗。如何保护骨头?保护我们老来之本?不是靠吃什么、补什么,少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就是最大的帮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