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很多患者跟我提到抢不到我的号,以下几点可供大家参考,以方便就诊: 一,所有患者,如果遇到术后化放疗结束时,未化疗患者口服药物3个月时,及所有术后第1,2,3,4,5年等整数年关口,先挂一个普通乳腺肿瘤号,请门诊医生开好所有检查单并做完,取上报告,带上术后病理报告,直接来我门诊见我,说明是以上时间关口且报告已全,我一般会予以现场加号。平时开小检查请在门诊自行解决。 二,我每周二很忙,上午徐汇下午浦东两边跑,出诊时间有限,故请尽量周四上午找我加号。所有人员请务必10点前赶到,过时不加号。 三,以上操作不会额外增加你一分钱,不用向黄牛买号。但如果不是我手术患者,恐怕上面途径不行。请自行约号,或移步好大夫平台进行咨询, 所有我门诊接待过的老病人在好大夫APP报道后会免费给予问询次数,以沟通后续加号事宜。但因为精力和资源所限,有限沟通次数用完后,恐怕需额外网站付费。 四,遇到紧急情况,如需紧急手术或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请到现场安心排队,说明情况后一定帮忙处理,最忌讳采用“我是你病人,我就要加号”或“普通门诊要等很久,给我加个号早点看”这样的说辞。 五,好大夫平台的加号功能,后台一般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审核,我对递交内容与审核结果常一无所知。术后复诊病人一般是很难通过审核的。最好开启好大夫平台术后报道成功的对话框,我了解对话信息后才会予以加号机会。 祝各位健康、顺利!余科达医生 2021.6
首次罹患癌症,接受治疗后又发生了另一种恶性肿瘤,称为“二次癌症”。而乳腺癌跟「甲状腺癌」,则存在这种“微妙关系”。 众所周知,甲状腺癌与乳腺癌都以女性为主,同时乳腺与甲状腺又同属于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调节激素的靶器官,内分泌功能的变化与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甲状腺功能减退是导致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因素,如甲状腺癌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会减少,可能会增加雌激素的分泌,较高的雌激素水平又是引发乳腺癌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乳腺癌患者体内较高的雌激素水平,也可作用于甲状腺细胞,成为甲状腺癌的导火索。 这两种癌有共同的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就是说,该信号通路被激活后,既可能刺激乳腺细胞发生癌变,也可能刺激甲状腺细胞发生癌变。 从二者的危险因素来看,自身免疫、电离辐射、碘摄入过量、雌激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负性社会心理因素、遗传等都可能促进甲状腺癌发病率。而乳腺癌的发病因素也有自身免疫、雌激素、心理等因素有关,与甲状腺癌发生的诱因有一定程度的重合。
乳腺的影像学检查报告做好了,看着报告单上的文字描述,不知道如何解读,不知道下步如何处理,一时又找不到专科医生,该如何是好,莫急,我来告诉你相关的知识,让你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更好地与医生交流。 1.1乳腺影像学检查的“三件套” 为了早期发现乳腺的病变,医生也需要借助于影像学检查。B超,钼靶,乳腺磁共振(MRI)是乳腺的影像学检查的三件套,它们各有优缺点,相辅相承。B超主要是发现肿块,钼靶主要是发现钙化,B超和钼靶是两项最基础的检查。B超本身无创,安全,方便,可以多次重复检查,适用于任何年龄,而钼靶有一定的辐射,且对致密的乳腺不敏感,因此对年轻的致密性腺体检出率低,所以它用于40岁以上的人群检查或者是已经发现有异常的患者进一步检查。而乳腺MRI 的敏感性强,能发现早期的病变,但它相对假阳性率高,也就是说一些良性的病变可能会被误认为恶性的,导致过度治疗。乳腺MRI检查适用于所有年龄人群的检查,尤其是致密的乳腺,因为需要注射造影剂,因此有造影剂过敏史以及会被磁场影响者如体内有金属物都是禁忌的。乳腺MRI检查价格高,一般不作为常规的人群健康检查。而最佳的检查时间是月经结束后的7-10天,此时因月经导致的乳腺的背景干扰会小。 1.2 影像学报告中常见的名词 1.2.1.结节,团块 肿块是患者来就诊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结节是指发现的小肿块,是描述性的文字,它不涉及肿块的良恶性,也不是疾病的名称。而团块,与结节相比,是指相对大的肿块。对医生来说,根据影像学的描述,来判断评估肿块的良恶性,决定是否要进一步处理。 1.2.2.低回声,高回声,无回声;边界清楚或者边界不清楚 在乳腺B超报告里,会看到低回声,高回声,无回声。同样这也是描述性的文字。在超声的黑白图像上,各种不同性质的结节会有的白一些(高回声),有的黑一些(低回声),有的更黑一些(无回声)。边界清楚或者边界不清楚则是指结节在图像上是否边界清楚。相对,边界清楚的结节是良性的可能性大,而边界不清楚的结节是恶性的可能性大,但最终还是需要医生的综合判断。 1.2.3.囊肿 在超声报告中,对无回声的结节,B超医生直接就判断为囊肿。囊肿其实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层薄薄的皮包着一包水,是含水的“泡泡”,它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通常都是良性的。 1.2.4. 钙化 在钼靶的报告单上,钙化应该是最常见的描述性语言。钼靶片子就像一张乳房的黑白照片,钙化就是看到的乳腺里白色的小点(见图1,2),不要见到钙化就以为是恶性的,其实多数钙化还是良性的。根据钙化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钙化,如散在的点状钙化,孤立的,粗大的,圆圆的钙化是良性的,而集群样,针尖,多形性的钙化有可能是恶性的。 1.3影像学分级 影像科医生根据相关乳腺检查的描述,会下一个结论。你会看到如下英文单词的书写,BI-RADS. 它是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的缩写。它是美国放射学会推荐的专业分级系统。它是判断乳腺疾病良恶性程度的分级标准。它分为七个等级,具体如下: 0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后在评估,说明目前的资料信息不充分,无法给出判断,需要进一步检查。 I级:未见异常 II级:考虑良性病变,建议定期随访(如每年1次) III级:良性病变,但需要缩短随访周期(如3-6个月1次);恶性可能性小于2%。 IV级:有异常,不能排除恶性的可能,需要活检明确。同时根据严重程度进一步又可分为三个等级。 1) IV A 级:倾向恶性可能性小 2) IV B级:倾向恶性可能性中等 3) IV C级:倾向恶性可能性大。 V级: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需要手术活检 VI级:已经由病理证实为恶性病变。 所以,当你的报告结论为IV 级以上者,你就需要高度重视,需要找专科医生。因为,影像学提示有可能是恶性的病变,需要医生通过手术或者其他检查来进一步明确它的性质,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昨天有幸收到一名病友在看完我偶尔随心写写的小文后的感受,做为医者看完后感触良多,作为医患双方,我们每天都在说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疾病,去思考治疗决策,但终究相互的观点出发点想法还是有很大不同,对于医者,更多的可能是考虑用理性的思维用科学的证据去尽力提高治愈率,但对于患者而言,可能更多的是想用感性的东西去跟自己的医生探讨疾病的诊治过程的得失,更多的会想到对生活的影响,对将来的担忧。但是,好在无论从什么角度,医患都有共同的目标: 多年后,医生能看到自己当年的病人来自己门诊说:李医生,我来复查啦,一切挺好。 多年后,病人能去看当年自己的医生的门诊说:李医生,我来复查啦,一切挺好。 分享病友面对乳腺癌时难以置信、恐惧、彷徨无助、接受、面对、对未来茫然、担忧,再到坚持,最后坦然处之的诸多感触,我相信会更好的帮助更多的病友去面对难关,克服难关,所以无论是病人本人还是家属,在和乳腺癌顽强斗争时有任何想说的,或者只言片语的经验教训都可以告诉我,我也会尽力去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以为作为患者的感受更直接更直观更细腻入微。
很多病人发现乳腺癌的时候肿块比较大了,可能腋窝淋巴结也会发现转移了 这个我们有专门的定义:局部晚期乳腺癌 这个时候治疗的决策一定要慎重,要通盘考虑,不仅要考虑当前的获益,更要去思考长久的预知 但是很多病人因为自己知道了自己得了乳腺癌就很焦虑很着急,马上就想开刀,这是错误的 根据乳腺癌不同的类型,部分患者其实最优先的治疗应该是全身治疗,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我们称之为新辅助治疗 所以遇癌不慌,统筹规划,跟自己的医生好好沟通,弄清楚各种利弊,这个时候,你和你的医生是同一条战线的战友。
很多人在医院做好检查,往往喜欢拿着报告去网上对答案,结果总是被各种套路 往往在网上一查几乎都是高度怀疑自己得了乳腺癌 网络正是抓住了大家害怕生病的心理,潜移默化中让自己手中的报告跟癌一一对应,让大家不自觉的对号入座 对于乳腺的检查,如果是超声、钼靶、还是磁共振,都有一个bi-rads分级,做好检查拿好报告最好要跟你的医生确认要不要进一步处理 因为良性有时候也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即使怀疑恶性,有时候也可能是良性 总之切不可盲目网络查询,要相信专业。
上肢水肿并发的原理是,接受了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其淋巴结引流区域的淋巴管被阻断了,因此上肢的淋巴回流发生了障碍,导致上肢容易发生水肿。 这种水肿可以分为急性期和远期两种,急性期一般是在术后的一周到两周内发生。 如何缓解?减少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方法主要是:避免患者患侧静脉注射药物、避免用患侧上肢量血压以及避免蚊虫叮咬上肢。特别是蚊虫叮咬患侧上肢,很容易引发患侧上肢的局部水肿,很难恢复。因此,我们建议患者尽量减少患侧上肢被蚊虫叮咬的次数,在夏季也要穿长袖的衣服。 急性水肿可以通过术后的康复锻炼,如按摩操、锻炼操等进行缓解。术后的一两周内,进行从低到高慢慢提升难度的爬墙运动;患侧上肢的手指通过握力球进行锻炼;还有一种从远端到近端的按摩操训练。术后可以通过按摩操以及拉力锻炼,减少上肢的水肿。
淋巴结清扫到底为了什么? 肿瘤的外科治疗主要是尽可能地切除患者体内全部的肿瘤,包括肿瘤原发灶以及引流区的所有淋巴结。而乳腺癌主要是通过腋窝的淋巴结转移方式发生全身转移的。因此,医生需要在术前和术中对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进行评估。如果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的话,那么需要对患者进行腋窝淋巴结的清除。这是肿瘤外科治疗的原则。 患有乳腺癌,就要淋巴结清扫吗? 医生会在术前和术中对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进行评估。术前的评估主要是临床评估,包括临床触诊,CT、超声等影像学的检查。如果在临床评估中,比如说在触诊中发现有明显肿大的有转移可能的淋巴结,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腋窝淋巴结的清扫。如果术前的临床评估中,发现淋巴结是阴性的话,医生会在术中对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的活检。前哨淋巴结是乳腺转移中第一站可能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医生通过在乳房内注射示踪剂,找到并取出这第一站转移的前哨淋巴结,在术中进行快速的病理学化验,检测有没有转移。如果前哨淋巴结没有发生转移,那么患者其它部位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是相当低的,对于这一类患者,可以免除腋窝淋巴结的清扫。但前哨淋巴结如果呈现阳性,医生会对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进行清扫。 如何应对淋巴结清扫后上肢水肿等后遗症? 腋窝淋巴结清扫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主要有区域皮肤神经感觉异常以及上肢水肿。其中,上肢水肿是最重要也是患者感觉最不适的并发症。上肢水肿并发的原理是,接受了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其淋巴结引流区域的淋巴管被阻断了,因此上肢的淋巴回流发生了障碍,导致上肢容易发生水肿。 这种水肿可以分为急性期和远期两种,急性期一般是在术后的一周到两周内发生。急性水肿可以通过术后的康复锻炼,如按摩操、锻炼操等进行缓解。减少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方法主要是,避免患者患侧静脉注射药物、避免用患侧上肢量血压以及避免蚊虫叮咬上肢。特别是蚊虫叮咬患侧上肢,很容易引发患侧上肢的局部水肿,很难恢复。因此,我们建议患者尽量减少患侧上肢被蚊虫叮咬的次数,在夏季也要穿长袖的衣服。 康复操助你术后康复 术后的康复主要依靠康复操的锻炼。通常,护士会在患者出院前,教授患者如何进行康复锻炼。比如说在术后的一两周内,进行从低到高慢慢提升难度的爬墙运动;患侧上肢的手指通过握力球进行锻炼;还有一种从远端到近端的按摩操训练。这些都会由护士在术后,为患者分步骤讲解。我们希望患者回家之后,可以通过按摩操以及拉力锻炼,减少上肢的水肿。
在很多人看来,肿瘤是一种恶性疾病,在知道自己得肿瘤以后,无异于晴天霹雳,而如果进行科学防治,肿瘤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今天我们就谈一下恶性肿瘤的治疗。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我们医生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大家可能听过肿瘤科医生的三把利器——手术、放疗、化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相信很多患者在就医时都会有一个疑问,自己到底应该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那么,就让我们先对现在最常用的几种疗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手术是肿瘤治疗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目前仍然是大多数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有90%的肿瘤以手术为诊断和分期的工具。对于一部分早期的实体肿瘤,只要用手术将其切除,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甚至可以达到传统意义上的治愈。但是,我们通过手术只能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但却不能完全控制体内所有的癌细胞。不少患者和家属在是否动刀面前,确实会顾虑重重,犹豫不决。但如果一味担心手术后出现转移而拒绝手术,患者可能病情会进展更快,并且现在医生都遵循“不切割+整块切除+无瘤”的原则,能够最大程度上确保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将不良后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随着时代的前进,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刀——放射治疗逐渐崭露头角。利用放射线在局部对肿瘤精确打击,在一些手术比较难以到达的部位,例如鼻咽癌的治疗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对于乳腺癌、胃癌、肺癌等较敏感的肿瘤,放疗也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非常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约有70%的患者需要不同程度的放射治疗,近年来癌症治愈患者中的近一半都可以归功于放疗的应用。如果说手术和放疗都是针对肿瘤本身的单兵作战,那么化学治疗便是针对全身,让我们可以通过药物达到杀死肿瘤细胞、抑制生长、促进分化的目的。化疗能否根治肿瘤要看肿瘤本身的敏感度,比如霍奇金淋巴瘤对化疗敏感,通过化疗手段是能够治愈的。对化疗相对敏感的肿瘤中,乳腺癌也是较为典型的,将化疗应用于早期乳腺癌,能够明显地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即便是晚期肿瘤,化疗也能控制疾病的进展。作为医生,我们最关心的就是肿瘤能不能被治愈。如果得了肿瘤,目前常规的方法不外乎前面提到的三板斧,手术、放疗、化疗,或者将它们结合起来,再加上扶正祛邪的中医药治疗。有的病人比较注意常规体检,发现比较早,通过手术切除也许就可以治疗,不同种类、不同分期的肿瘤,根据相应的特点,可能还需要结合放化疗。但仍有一部分病人使用了这些方法后都没有奏效,特别是在治疗后出现的复发、转移了,这是现在很难解决的问题。而遇上这些问题,就不由让我们思考,是不是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从循证医学逐渐过渡到精准医学,我们开始尝试以个人为单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靶向治疗的时代悄然来临。肿瘤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所谓异质性,指的是在肿瘤组织里有很多肿瘤细胞,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异质性,使得治疗癌症的药物可能只能选择性地杀伤一部分肿瘤细胞,而存活下来的肿瘤细胞逐渐从原来在群体中的小部分变成了主体,这也就是大家所知晓的肿瘤耐药性。若肿瘤细胞异质性低,那相对来说,治疗效果较好,若异质性高的,治疗就会非常困难。而精准医学,就是要找到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在微观层面上,我们特异性地针对肿瘤细胞的基因,从而对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的肿瘤进行治疗,而不损伤正常组织。我们知道,化疗针对全身,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可避免会损伤自身正常组织,造成脱发、恶心、呕吐等,但靶向治疗就像精确制导导弹,能够准确地作用到目标,例如大家经常提到的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使用特罗凯等药物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其实,外科手术也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精准医疗”——切除肿瘤,并且最大程度地保留周围的正常组织及生理功能,微创治疗的概念也逐渐提出,例如将肿瘤血管栓塞掉,减慢肿瘤生长,以及现在经常提到的射频超声、腔镜治疗等。虽然如今微创外科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外科,但已在不少方面显示了其优越性,比如对于很多甲状腺的良性肿瘤,传统我们会考虑手术切除,但肿瘤切掉了,甲状腺的功能也就没有了,患者常常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素药物,而且手术会留疤痕,脖子上一道5公分长的疤痕想必是每个人都不愿意有的。而有了微创技术以后,我们医生可以用一根细针插入甲状腺组织,将它加热让肿瘤坏死,几乎不留疤痕,创伤也很小,又比如骨肿瘤,过去多采用截肢,长在腿上就锯腿,长在胳膊上就锯胳膊,问题是解决了,可病人也成了残疾人。因此,现在我们医生不仅要考虑如何更好控制肿瘤,也要尽可能保护大家的生理、心理、适应社会的能力,精确打击、创伤小、恢复快,这就是精准医疗时代微创治疗最好的体现。然而肿瘤毕竟是从我们自己的身体里长出来的,但又逐渐变得和我们自身的细胞不一样,因此人们逐渐想到,能不能利用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将其消灭。“免疫监视”理论认为机体中突变的肿瘤细胞可被免疫系统所识别而清除,这为肿瘤免疫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到现在,免疫疗法已经成为了继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后肿瘤治疗领域的又一场革新,通过加强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使得我们的身体能够更好识别肿瘤细胞,就像消灭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一样将肿瘤消灭掉。大家可能都听过T细胞,为什么叫T,因为它来自我们的胸腺,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产生的细胞,T细胞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杀伤功能,而肿瘤可以将这些T细胞驯化,让它们的杀伤功能减弱、让它们不能识别自己,甚至不能靠近自己,这叫做肿瘤的免疫逃逸,而我们如果能够逆转这个过程,就有可能对肿瘤造成杀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有一个外科医生叫Rosenberg,在他手里有一个乳腺癌已经多发转移的患者,用现在的常规方法无法治疗,于是他们就利用T细胞,首先找到乳腺癌突变的部分,再利用计算机大规模的测序,找到并设计出能够识别突变的特异的杀伤性T细胞,使其大量扩增杀灭肿瘤细胞,这个病人在22个月的时间内维持良好,让我们看到了彻底治愈肿瘤的可能性。虽然在目前,很多药物都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尚不能直接运用于临床,然而,这已经逐渐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新星。利用我们自己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对于一些肿瘤已经多发转移、传统手术无法治疗的患者,无疑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肿瘤是一个多过程、异质、具有很大复杂性的疾病。手术、放化疗以及相应的微创治疗虽然可以很容易将一些较大的肿瘤病灶清除干净,但对于一些残留的病灶束手无策,经过一段时间,这些病灶又逐渐发展成复发灶、转移灶。针对一些病人使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虽然短期可能有比较好的效果,但长期使用后的耐药也让我们看到它们的局限性。因此,现在的医生也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单一治疗手段,采用综合治疗以及多学科讨论的方法,把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肿瘤形成标本兼治,这也是肿瘤治疗发展的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罹患癌症将不再是患者的世界末日,而会像现在的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以长期生存,将大家口中的绝症变成一种慢性疾病。
复旦专家成功绘制全球最大三阴性乳癌队列多组学图谱历时5年协同攻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支专家团队成功联合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图谱,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这意味着缺乏有效疗法的三阴性乳腺癌有望获得“精准治疗方案”。最“毒”乳腺癌亟待破除“靶点”难题“乳腺癌如同一个大家族,根据癌细胞表面蛋白的特征,可分为腔面A、腔面B、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和三阴性四大亚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是最‘毒’的一种,”文章的第一作者江一舟医生表示,“三阴性乳腺癌之所以称为‘三阴’,正是因为这种乳腺癌的亚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三个主要治疗靶点均为阴性。与其他三种乳腺癌亚型已经取得显著突破不同,三阴性乳腺癌只能依靠化疗,并且治疗效果不佳。”“抗癌药物要发挥作用,必须需要先在肿瘤上找到作用的‘靶子’,这个‘靶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药物靶点,不同肿瘤类型的药物靶点往往有较大区别,”邵志敏教授指出,“缺乏特定的治疗靶点是导致三阴性乳腺癌长期以来没有很好治疗手段的主要原因。”目前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以化疗为主,但即便如此,相当一部分患者还是承受了化疗的毒副作用带来的痛苦,且因“盲目”化疗容易产生耐药而无效,3年后的复发率也将达到40%-50%;而一旦发生远处转移则几乎不可治愈。更为瞩目的是,三阴性乳腺癌在亚洲年轻女性群体中处于高发态势,发病率占据所有乳腺癌的15-20%。国际首次系统分类,“精准治疗”成为可能庆幸的是,越来越的研究表明,三阴性乳腺癌可能并不是单一的类型。此前邵志敏教授团队针对不同疗效的三阴性乳腺癌开展过一项研究,即将不同预后的三阴性乳腺癌进行区分,进而提供不同的诊治策略:预后差的三阴性乳腺癌,可以采用靶向治疗联合化疗的策略,以改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也进一步思考,可以通过高通量基因芯片和测序技术,对基因和蛋白加强理解,绘制出三阴性乳腺癌的基因图谱,或将有利于发现更多三阴性乳腺癌病人的特异靶点,进而使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成为可能。根据这个思路,邵志敏教授团队联合黄薇研究员团队、石乐明教授团队、王鹏教授团队,对465例三阴性乳腺癌标本展开研究,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图谱。通过对庞大基因数据的分析,研究团队证实三阴性乳腺癌的确不是传统认识中的单一类型——三阴性乳腺癌不仅拥有自己的“家族”,家族中有不同的亚型,且不同亚型之间可能存在生存差异、对不同治疗方案敏感性不同。最“毒”的乳腺癌有哪些亚型?此前在国际上所有的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课题中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本项研究中,团队通过大量数据的比对分析,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三阴性乳腺癌亚型逐渐明晰。根据这些亚型表面蛋白的不同特征,研究团队将三阴性乳腺癌分类,并命名为4个不同的亚型:免疫调节型、腔面雄激素受体型、基底样免疫抑制型和间质型。这也是国际上首次系统提出的基于多组学数据的三阴性乳腺癌分类标准,这为寻找到三阴性乳腺癌的靶点指明了新的方向。研究者根据三阴性乳腺癌的不同亚型进一步分析,找到了不同亚型独特的基因位点。事实上,专家团队对不同亚型的命名标准,也正是根据癌细胞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进行的。以免疫调节型三阴性乳腺癌为例,相较于其他亚型,此类乳腺癌细胞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可能对免疫治疗敏感;而腔面雄激素受体型乳腺癌细胞则有明显的HER-2基因突变,可能适用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国人三阴性乳腺癌呈现独有特征过往研究已经证实我国乳腺癌发病与西方国家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例如,我国乳腺癌在不同年龄发病率呈现“双峰”现象,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在45~55岁和70~74岁,不同于北美国家持续增长型或东欧国家的平台维持型。中国乳腺癌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1岁,比欧美国家低10岁左右;在邵志敏教授团队一项针对人体调控乳腺癌转化和耐药的敏感信号通路——PI3K/AKT通路的研究发现,中国乳腺癌患者中PIK3CA突变频率与西方数据库相当,而PIK3R1基因突变频率明显高于西方人群。在此次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中,为进一步研究国人乳腺癌的特点,研究团队再次将研究标本数据与美国肿瘤和癌症基因图谱(TCGA)以及肿瘤体细胞突变目录数据库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我国三阴性乳腺癌也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该项研究中首次公布了一批国人三阴性乳腺癌的特有基因突变:例如PIK3CA基因突变,在我国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人群中的比例要显著高于美国的数据。“这些独特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我们传统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认识,表明三阴性乳腺癌不仅仅有独特的亚型,且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邵志敏教授说,“这项研究将为后续开展针对国人三阴性乳腺癌的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提供数据和证据的支持;后期我们也将针对这些特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突变基因上导致癌变的位点进一步探析,以期缩小临床转化研究的范围。”研究成果正积极向临床应用转化目前,邵志敏教授团队正积极将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根据前期实验结果发明了临床实用的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方法,结合乳腺外科正在大力推行的精准医学基因检测,可以为每一位患者进行精确的分子分型并鉴定药物靶点,从而有望在临床中实现精准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了针对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FUTURE研究,该项目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立项,试图在三阴性乳腺癌中根据患者各自不同靶点精准地分成七个不同的靶向臂。这一临床试验的命名也代表着它的内涵,三阴性乳腺癌的未来方向也即分类而治,期望提高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不再是遥远的梦。对于化疗后耐药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可以说带来了生机和曙光。邵志敏教授表示,不同亚型独特的基因突变是临床转化研究的“航标”,破除了以往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方向模糊”的困难,有助于医学专家“有的放矢”。根据基础研究数据,我们还提出了“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针对这些特殊基因突变研究,结合临床试验,就有机会更早实现临床转化,更快开发出针对不同三阴性乳腺癌靶点的药物,让患者尽早获得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