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一种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属于真菌感染,好发于新生儿及6个月以内的婴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唇、舌、颊及上腭粘膜散在分布的白色凸起的斑点状假膜,成凝乳样,可被擦掉,露出糜烂面。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治疗主要是局部用药改变口腔局部环境,抑制念珠菌的生长,一般不需口服药物,常用药物有碳酸氢钠溶液,制霉菌混悬液,复方氯已定含漱液等!需要注意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家长应注意口腔卫生、衣物及食具的消毒,母乳喂养着需碳酸氢钠清洗乳头,做到家长与小孩同时防治,避免反复交叉感染
舌系带过短必要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但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舌系带过短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误区: 1.婴儿舌系带短不正常 :有的家长发现婴儿舌系带比较短,张口时舌尖不能上翘,舌头的活动不灵活,就认为不正常。其实,婴儿的舌系带正处在发育阶段。在新生儿期,舌系带是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的。在舌的发育过程中,舌系带逐渐向舌根部退缩,正常儿童2岁以后舌尖才逐渐远离舌系带。所以,婴儿时期舌系带多成紧张状态,可出现舌系带“过短”的情况,这是暂时性的生理现象,不应认为不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乳牙的萌出,舌系带的附着会逐渐向口底下移,逐渐变得单薄而松弛,舌的活动度也会变得更加灵活,舌系带就不短了。 2.孩子发音不准就是舌系带过短所致 :有些家长把孩子发音不准归结为舌系带过短,只要孩子稍有说话不清的表现,就带孩子到医院要求割舌系带。发音不准、吐字不正固然与舌系带过短有关,但这不是发音不准的唯一原因。舌系带过短,一般仅影响孩子对某些字的发音不准确,对整个发音不起主要作用。造成发音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先天性生理缺陷,比如先天性唇裂和腭裂、牙齿缺失或畸形以及舌系带过短等;二是后天疾病所致,比如孩子小时候因神经系统疾病致使发声器官运动不协调、因听力受损等情况造成听不准音而无法正确模仿、大脑发育障碍等都可以引起发音不准。此外,3岁以前的孩子词汇量逐渐增多,他们很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故也常常有发音不准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较复杂的音。这是因为他们刚学会说话不久,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和发声器官尚不成熟,或是在学说话过程中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而引起的。 3.舌系带过短手术越早越好 :有的家长担心舌系带过短会影响孩子的发音、说话,执意要让医生早做手术,认为早做手术不需麻醉、不要缝针、出血少。殊不知,过早手术(2~6个月大时),易导致手术伤口的瘢痕形成,这样有的孩子必须做第二次手术。而且,手术中孩子多半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误伤,也容易合并感染。另外,过早手术给孩子心理上带来的影响会更甚于身体上所受到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