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阿姨得腰突症好久了,最近一个月甚至晚上腿痛得睡不好觉。看了好多医院,医生都建议她做微创手术。吴阿姨自己也觉得微创手术好,上网搜索关于腰突症的微创治疗,但是不同的医生和资料对于腰椎微创手术的说法又略有不同:有的医生说要从腰后面做个小切口,有的医生说要从腰后面开个小洞洞,有的医生说需要从腰侧后方开个小洞洞,有的医生还说要做2个小洞洞;有的要全身麻醉,有的要局部麻醉。这么多方法把吴阿姨搞糊涂了,自己也不知道到底选哪种微创手术好。最终吴阿姨来到了中山医院周医生的诊室。周医生仔细听了吴阿姨对于自己症状的描述,认真查体,结合吴阿姨的片子,给吴阿姨制定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的手术方案。并向吴阿姨解释道:“我们是在局麻下进行这个‘椎间孔镜’手术,在直视下取出突出椎间盘,解除神经压迫,您在手术的过程中就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腿痛好转,第二天就能出院回家!”吴阿姨一听这方案又快又好,马上就决定入院做手术。果然手术台上腿痛就好了!手术完了在病房美美地睡了个觉,第二天吴阿姨就出院了。这个椎间孔镜怎么这么神奇?不同手术的“洞洞”有什么区别?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要了解椎间孔镜,就要先知道什么是椎间孔。椎间孔,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两个椎体之间的孔洞,简单地说就是这个位于椎间盘后方,由上一块椎骨的下缘和下一块椎骨的上缘所围成的孔洞,正是这个孔洞提供了神经和血管出入脊柱的通道,让脊髓发出的神经能够通达身体各个部位。椎间孔镜则是一个硬质的管子,虽然这根管子外径仅7mm左右,功能却不简单:它不但装有导光的光纤,录影的成像设备,还可以给医生提供一个伸入多种显微器械操作的管道。椎间孔镜技术是通过椎间孔安全三角,将工作通道(直径7mm)放入椎间盘内或者椎管内,在内镜直视下摘除突出或者脱出的髓核组织,切除增生的黄韧带,骨质等,解除其对神经根和(或)硬膜囊的压迫,达到缓解神经压迫症状的目的。椎间孔镜技术可以做到精确的靶向治疗,仅仅切除致病的突出髓核、增生组织,而不破坏正常组织,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纤维环的完整性和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在同类手术中对病人创伤最小、效果最好。由于创伤小,局麻下即可完成,患者在术中可以清晰感受到病痛的缓解;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患者对疼痛清楚的感觉也可以及时反馈给医生,避免神经的医源性损伤;术后也无需复杂的护理,使第二天下地出院成为可能。椎间孔镜好处这么多,但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得好。这项技术需要丰富的脊柱开放手术经验及熟练的脊柱穿刺技术为基础。许多医生因为缺乏这些基础,转而采用了其它的内镜手术技术,如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DELTA,通道直径15mm)减压术(全麻下腰后面开一个“大洞”),经皮内镜椎板间开窗减压术(ENDOLOVE)(全麻下腰后面开一个“小洞”),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腰椎管减压术(全麻下腰后面开两个“小洞”),椎间盘镜技术(MED,通道直径18mm)(全麻下腰后面开一个“大洞”)等等。当然这每一种技术都有其最佳的适应症,对于绝大部分椎间盘突出症来说,完全可以采用创伤最小的椎间孔镜技术,来代替其它的脊柱内镜手术。腰突症患者一定要去大医院找专业的脊柱外科医生团队,经过医生们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的全面评估,选择最适合的微创手术方案进行手术,这样才能不被各类微创技术迷花了眼,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且创伤小,恢复快。
1术后当天可以开始被动抬高锻炼(由家属帮助反复交替抬高下肢)术后第二天,可进行主动抬高锻炼(患者自己用力交替抬高下肢)。下肢伸直,抬高,双腿交替进行,初次由30°开始,保持时间3-5秒,逐渐增加,以能耐受为限,抬高30-70度,循序渐进。每天3-4组,每组5-15个。通过下肢运动抬高使相应神经根运动,防止其粘连,同时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2 卧床休息3周,期间可以下床上厕所及洗漱等,但下床活动时需佩戴腰部支具,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内;3 避免久坐或长久站立的姿势,六个月内应避免长久的弯腰及重体力劳动;4加强腰背肌训练,运动量以腰腿部无不适为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5 术后1月可以基本完成日常生活,术后1-2月可以基本正常工作、生活,存在个体差异;6注意保暖减少感冒,避免咳嗽;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7 坚持定期门诊随诊,术后1、3、6月复诊:
慢性腰痛是一个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据估算约80%的人在一生中会出现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是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临床常见病。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理:椎间盘内紊乱如退变、损伤或纤维环撕裂后,炎性血管化肉芽组织和神经纤维沿着纤维环裂隙自外层向内层长入,从而在轻微机械压力下就可引起腰痛症状。辅助检查:影像学上无神经根受压或椎体节段不稳定的证据。核磁共振检查往往可以发现某个相应的椎间盘呈现低信号(也就是肉眼看去发黑),但突出并不明显。这说明腰痛的来源在椎间盘内部的撕裂和水分丧失,而不是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所致,所以这种腰痛被称为盘源性腰痛。椎间盘造影可诱发典型的复制性疼痛,是诊断盘源性腰痛的金标准。临床特点: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最主要临床特点是坐的耐受性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时加剧,病人通常只能坐20分钟左右。患者可以有很长时间反复发作的腰痛。主要位于下腰部,有时也可以向下肢放散,但疼痛很少放射到小腿和脚踝处。疼痛因活动而加重,包括弯腰、抬举重物和屈伸运动等。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运动、感觉和反射一般无异常。在劳累或长时间站立时,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后,可以进一步刺激腰椎间盘纤维环表面的神经末梢,引起腰痛加重;另外,在受凉后,也可使神经末梢对不良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引起腰痛加重。反之,在休息后,特别是卧床休息后,椎间盘内的压力降低后,在很好地保暖后,可以使纤维环表面的神经末梢受到的不良刺激较少,从而使腰痛减轻。盘源性腰痛的治疗:传统的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理疗、锻炼、健康教育、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物和肌肉松弛剂,很大一部分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改善。对于比较顽固的盘源性腰痛,经过反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1)经皮微创射频消融术: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是针对盘源性腰痛的一种创伤很小的介入治疗。采用局部麻醉,在C型臂X光机监视下,经皮将一根穿刺针插入椎间盘内,然后,将低温等离子刀头经针芯导入椎间盘。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等离子刀产生的等离子体的能量,引起髓核分解、汽化、消融。同时,利用等离子刀的冷凝固作用,使髓核组织的胶原纤维收缩、固化,从而减小椎间盘内压力,达到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主要用于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膨出引起的头晕、上、下肢疼痛等,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安全、并发症更少。2)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如果经过反复的保守治疗及微创治疗,仍然不能缓解的顽固性盘源性腰痛,则需采用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门诊经常碰到很多人问:我有骨质增生是不是就不会骨质疏松了?其实不然!实际上同时患有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很常见。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是两种并存的疾病,并非是独立存在的疾病。对于患者而言,这两种疾病甚至会存在于同一个部位。从病因来讲,这两种疾病的病因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认为,骨质增生主要与姿势不正确、年龄、外伤、劳损、椎间盘退变等有直接的关系:(1)姿势不正确:年轻患者的腰椎骨质增生症主要是与长时间维持同一个姿势,并姿势不正确所致。另外,睡软的席梦思床垫,长时间睡姿不正确也会导致腰椎骨质增生。(2)年龄因素:人体的老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由于运动磨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退行性改变。绝大部分60岁以上的正常人拍片时均可发现腰椎的骨刺形成,椎间隙狭窄等退变老化现象。(3)外伤史:少年时代的腰椎外伤,也是中年以后发生腰椎骨质增生的重要外因。(4)劳损因素:腰椎的退变过程,除随年龄变化以外,还与腰椎劳损有很大关系。腰椎长期受到反复劳损以及过度活动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则有可能加速腰椎的退变,使椎间盘突出,骨刺形成并不断增大。(5)椎间盘退变:中年以后,退化的椎间盘突出,将连于后纵韧带的骨膜顶起,顶起的骨膜下面产生新骨,形成骨质增生。也有人认为椎间盘退变萎缩后,椎体向前倾斜,椎体前缘在中线为前纵韧带所阻,两侧骨膜掀起,骨膜下形成新骨。然而,人体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导致骨质疏松的一个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和诱导其他一些疾病出现。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的人而言,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上述的可导致骨质增生的因素,特别是年龄大,劳损问题和椎间盘退变。另外,也要提到的是,这两种疾病很多时候也可能不是由同一个原因引起的。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而言,存在的是骨量流失的问题。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就可能会导致骨质增生。骨质增生的患者,仅仅是骨膜上长出了异物,虽然有时候会影响骨密度检测结果,但实质上对骨量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如果骨质增生患者发生了骨质疏松,很显然是和增生本身是没有关系的,而是和自身存在导致骨质疏松的诱因有关。在预防上,依然是要从预防骨质疏松的原因着手,比如多吃一些含钙的食物,多晒太阳,注意适当运动等。当这两种骨质相关的疾病共同发生时,要积极寻找原因,针对不同的因素进行调理。更要及时进行相关的治疗,避免疾病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请大家一定要重视腰腿痛,严重者还是要及时就诊否则可能会大小便失禁瘫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