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最初的症状是便血。而便血,是临床一个复杂的疾病症状,它源于多种疾病。如果发现便血,应有以下常识: 痔疮的血一般鲜红,直肠癌的血一般比痔疮的血偏暗; 痔疮的血往往一滴一滴,直肠癌的血量有时偏多; 痔疮与直肠癌的血都是先血后便(而胃出血大都先便后血),但直肠癌有时经常血、便交溶…… 以上只是一般情况,特殊情况往往较为复杂。总之,发现血便症状,易及时就医。最好能做一下直肠指检、肠镜和钡灌肠造影,以利进一步确诊。 及早确诊,意义重大。人们不要谈直肠癌色变。只要早期发现,直肠癌的治愈率相当高。因为直肠癌属于腺体瘤,手术早期切除,一般都无大碍!
目前在我们身边,好像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患上癌症病人越来越多,很多我们身边同事,朋友等,会发现患上各种恶性肿瘤,尤其大肠癌,而且不仅老年人,年轻人也得癌,癌症好像呈现高发的趋势。从目前我们医院临床治疗上的情况,我们大肠外科病房80%住院病人为大肠癌,医院平均每天2-3台大肠癌手术,而且多为中晚期进展期大肠癌,大肠癌防治形势很严峻,需要引起我们大家的关注。权威数据:第一,全球的癌症发病率在不断上升,中国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2007开始,恶性肿瘤都是高居死亡的第一位,全国恶性肿瘤发病10万分之235,但是上海已经是10万分之274,远高于全国水平,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据了,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改变,鸡鸭鱼肉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摄入增多及人口老龄化进程,肿瘤高发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那么在中国来讲,我国年均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达13万,并以年均4%增幅不断攀升,城市的大肠癌的发病率第2-3位,40岁以下的年轻人患结直肠癌的比例约占结直肠癌总人数的20%。结直肠癌在上海市区发病率为54/10万人,中国已进入结直肠癌高发地区的行列,大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疾病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再看看美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的情况,美国也是一个大肠癌高发的国家,从2001年数据,大肠癌发病率高达10万分之61,从2001年开始,美国大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已连续20年以3%的速率持续下降;大肠癌5年生存率从50%提高到70%。是一个非常大的成绩,美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明显下降?其实公共卫生系统,医疗机构在大肠癌防治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大肠癌的三级预防措施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大肠癌是可防可治的。简单的讲从一个正常的肠黏膜,变成一个大肠癌,一般来讲最少需要五年,大多数需要近 10 年的过程,80%的大肠癌都是有一些腺瘤 ,息肉演变而来,正常的肠黏膜首先表现为小的良性增生性的改变,然后变成一个良性的息肉,然后逐渐变成癌的,如果我们能够在息肉的阶段就把它发现了,那当然就解决了,根本就不癌变了,第二如果你癌变了,还是很早的时候被我发现了,解决了,那效果就非常好,可以达到治愈的标准。大肠癌实际上从发生到发展成为癌,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给我们的预防工作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和其他肿瘤相比,如肺癌,肝癌,胰腺癌等等, 对于大肠癌来说,我们有更多的手段可以预防,大肠癌的控制 其实预防比治疗药重要得多。所以说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大肠癌的发病,从正常黏膜到增生性息肉,到腺瘤,到早期癌,到进展期癌,这样一个整个过程来看,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参与了不同的阶段,癌症三级预防预防的最终目的,就是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那什么是大肠癌的三级预防呢?一级预防病因的预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防治的阶段;防止癌症的发生,首先要去除癌症的病因,那大肠癌的病因是什么呢、科学研究表明,大肠癌完全是和生活方式相关的恶性肿瘤,最主要的就是和饮食结构有关,可以说是一种富贵病,比如说过去相对比较穷的时候,我们吃的比较多的是蔬菜,很少吃蛋白质、鱼肉的时候,那时候大肠癌的发病率很低的,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生活水平好了,吃的也好了,结果吃出来的毛病就增加了,平日里我们蔬菜吃的少,肉吃的多,1.我们吃了太多的高蛋白,高脂肪这些食品,它容易在肠道通过细菌的分化,可以产生一些我们所谓的毒素,它是可以诱发肠癌的一个激发因素,像我们吃腌的、炸的这些,这些都明显增加发大肠癌的概率,2.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容易增加肠道内的胆汁酸分泌,而后者能对肠黏膜造成刺激和损害,3.加上我们吃的过精,肠道蠕动过缓,从而使粪便在肠内驻留过久,导致致癌物质聚集,长此以往自然容易诱发肠道细胞恶变,实际上我们不是说高蛋白高脂肪的东西不能吃,只是我们应该限制它的量,因为一定的蛋白质和脂肪还是我们人体需要的,所以我们该吃的一些脂肪和蛋白要吃,但是我们要加适当的蔬菜和水果,因为蔬菜和水果里有很多纤维素和维生素,高纤维的蔬菜比如说包括芹菜、韭菜、空心菜,能刺激肠蠕动,协助大肠排便,另一方面纤维在肠道中还可以吸附食物残渣中的致癌物质,稀释并降低肠道中致癌物的浓度,所以要想防肠癌,就要多吃水果和高纤维的蔬菜。2、改变生活习惯①体力活动过少和肥胖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可以影响结肠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从而达到预防大肠癌的作用。坚持适当运动,保持适宜体重。②吸烟、酒精与大肠癌的关系还不十分肯定,但吸烟、酒精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证实,减少酒精摄入量有利于预防大肠癌。④保持健康愉悦的精神状态也有助于防癌。我们认真改善生活方式 减少高蛋白高脂肪、精细、腌炸、烟熏食物的摄入;增加食用蔬菜、水果、粗粮;减少吸烟和过量饮酒;加强运动、减少肥胖,从病因尚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二级预防我们都知道大肠癌很多都是有一些大肠良性病变经过很长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比如大肠腺瘤,息肉,结肠炎等,我们把它们称为癌前病变,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如果我们能早期把这些癌前病变处理,治愈,他们就不会发展称为大肠癌,减少大肠癌的发生。另外对于已经发生的大肠癌,我们要争取尽可能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恶性肿瘤治疗是可能治愈的,而相对中晚期大肠癌,其治疗成本,治疗难度及治疗效果都有非常大的差距所以我们所说的二级预防实际包含两方面内容。1积极治疗癌前病变2大肠癌的早诊早治对健康人群的筛查普查是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任何人都有机会患肿瘤,普及更多的肿瘤防治知识健康知识,让所有人都参与到肿瘤的二级预防(一)治疗癌前病变在我们的人群中患有大肠腺瘤 息肉,结肠炎的人非常多,20%到30%的人都有可能患上良性腺瘤,需要引起重视,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转变过来的,从一个正常的肠黏膜,变成一个大肠癌,一般来讲最少需要五年,大多数需要近10年的过程,所以它首先表现为小的良性增生性的改变,然后变成一个良性的息肉,然后逐渐变成癌的,如果我们能够在息肉的阶段就把它发现了,那当然就解决了,根本就不癌变了。第二如果你癌变了,还是很早的时候被我发现了,解决了,那效果就非常好,这样的早期癌很容易就可以达到治愈的标准,单纯手术就足够,不需要其他放化疗等,所以如果我们能早处理的话,确实是不一样的,从治疗效果上来讲也是这样。去除癌前病变的阶段,有五到十年的机会使我们减少肿瘤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感谢肠镜,既能搜寻到肿瘤,又能为肿瘤定性,还能随手切掉腺瘤,美国就有这样一项研究,他们曾针对10万人群定期为他们做肠镜检查。发现腺瘤就及时切除,若干年之后,这一人群患大肠癌的机率降低了 80%以上。(二)重视大肠癌筛查,普查我们如何能够发现大肠的癌前病变呢。早期癌如何发现?目前参照欧美国家一些成功的经验就是积极开展对健康人群大肠癌的筛查普查在国外的筛查,普查,从75年就开始,欧美发达国家逐渐都开始了。他们的筛查方法,基本上是大便隐血和肠镜的组合,而筛查有明确的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的作用。我们国家如上海,北京,天津也在制定这样的筛查普查的标准,一般来讲60岁开始,那么就五年做一次,如果有腺瘤的话,就是良性肿瘤情况下,那可能就要两三年一次,如果有家族史的,第一不是50岁,那就要提高到40岁,开始做第一次检查,同时他的频度也不是五年了,就是两到三年一次。比如说有些人有肠癌的病史,其他的兄弟姐妹或者是子女要去做相关的检查,这样的话有利于我们去找出一些潜在的可能已经发生癌变或者是在癌前期的病人,这样的话就可以早诊断,早治疗。上海市大肠癌的筛查,使得上海市的大肠癌筛查成为“十二五”的一个重要项目,目标人群五十到七十四岁的上海的成人,通过大便隐血到调查表,指定医院的检查。在2013年一百一十多万人进行了筛查,癌前病变九千五百多例被处理,恶性肿瘤九百一十四例被处理,早期占了百分之四十,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虽然社会卫生服务系统搞了大范围的筛查普查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但是明显减少了大肠癌的发病和中晚期大肠癌的比例和数量,我们知道进展期大肠癌的手术,放化疗治疗费用很高,对家庭社会都是很大的负担,筛查普查的支出还是相当划算的,节省了医疗资源,医疗保险费用,和社会负担。虽然在大多2-3线城市 这种大肠癌筛查普查还没有开展,但我们广大听众朋友应该增加健康保健意识,重视肠道症状,有问题及时肠镜检查。我们病房手术 早期癌症病人,有不少都是健康体检发现的,治疗效果非常好。强调下,有些特殊人群要重点关注。医学研究已经证明,大肠癌不仅和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遗传因素也很重要 。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是癌易感人群。必须定期对其进行监测。就是这个人家里面有一个肠癌病人,他就比别人有更高的几率患肠癌,遗传跟大肠肿瘤还是有非常密切关系的。我们都住院肠癌病人都要了解家族史,如果患者家族中有多人患大肠癌,的我们建议直系亲属都去做肠镜检查,确实也发现了大肠腺瘤和肠癌的病人第二种情况大肠癌有一部分人有明确的遗传性,有一个家族性腺瘤型息肉病,患者整个大肠有成千上万密布腺瘤,青年就可发病,45岁后几乎100%癌变,40岁前做全大肠切除,有明确的家族性,比如说我们前一段治疗一个病人就是这样,常年腹泻,肠镜发现大肠有大量腺瘤,并癌变,这个病人到我们医院诊断是家族性腺瘤型息肉病,癌变,追问病史他父亲死于肠道疾病,你们家直系亲属应该讲在40岁以后都要去做肠镜检查,结果就在这个患者手术期间他的妹妹,就听到我们医生告诉以后就做了肠镜,家族性腺瘤型息肉病,一同住院,作了全部大肠切除,手术后病理部分腺瘤已经有癌变,这样的病例其实并不是罕见,所以这些大肠癌遗传易感人群必须密切监测。(三)重视大肠癌危险信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是说你发现有症状了,你要把它诊断明确了,明确了以后要治疗,在这个里头我想在大肠癌早期诊断是最关键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如果说从治疗来讲的话,单纯手术就可以治愈,中晚期的肠癌即使医学快速发展,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一些病人仍治疗效果不满意,所以早期发现是非常重要的。早期诊断还要靠人们自己多了解大肠癌的相关知识,了解大肠癌早期都有什么症状如何及早发现大肠癌1.首先经常察看粪便是否带血,带脓血液呈红色或鲜红色,与早期内痔的症状非常相似,后期便血多为暗红色,混有粪便之粘液血便或脓血便。肠癌的早期症状非常隐秘,很容易被忽视,事实上从大肠癌患者出现不适到确诊一般需要3到12个月,几乎大多患者都会有初期被自己或医生诊断为痔疮、肠炎、蛔虫症或胃病等曲折经历早期诊断率困难,一个人重视不足很多人认为痔疮是个小毛病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痔疮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在痔疮后面的直肠癌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凭经验自我诊断自我用药治疗,可能也有很多人会有这样一种心理,因为害怕病,所以比较忌讳医生或者周围的人给他这样的建议,他总觉得我不一定就得吧,甚至于有了症状他都不去检查,他觉得不一定是肿瘤吧,也可能过两年就好了,结果反而耽误了时间,这种病人我们经常能碰上,把一个肠癌的病人误诊为痔疮,本来可以早期发现的病例可能拖到晚期。另外一种就是跑到医院去又被医生给耽搁了,这种医院往往是比较小的医院,因为大便带血是肠癌一个常见症状之一,还有病人有腹泻或者便秘,总以为自己是痢疾或者肠炎,就把它当成痔疮、炎症性的疾病来看待,吃点消炎药品,就这样耽误了,病人来了说我大便有血,这个医生就不能够认真,不愿意张手做个肛指检查,说大概是痔疮,所以就耽误了,在我们临床上发现,大多数被我们收进来治疗的病人,都被自己耽搁了一段时间,一般来说病人一旦出现这些类似症状的话如果有两个星期以上不明原因的话,最好是去找一个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去做一个诊治这样的话对你诊断这个疾病会带来很大的帮助。一般如果到大的医院专科医院的话这种机会就会少得多。2.再就是看大便性状是否改变比如大便条形变细或成扁平状3.另外您的大便习惯是否有所改变呢比如大便次数或者是便意增多而且总有排不净的感觉。由于直肠肿块及其癌肿溃疡产生的分泌物,可产生肠道刺激症状,导致患者出现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等症状,但排出物多是粘液脓血状物,此时粪便形状也发生了改变,大便越来越细。4.其次您是否腹部隐隐作痛或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觉还有就是是否便秘或交替出现便秘、腹泻的情况,腹部摸到包块5.此外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食欲减退,患者一定要及时注意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病人如果说对自己的观察比较仔细的话,比如说我们说有一些大便的带血啊,大便习惯的改变这些如果你能早期抓住这些蛛丝马迹,你去做一些相关的检查,找一些医生看的话,我想你可能发现早期肠癌的概率会大大的提高。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对肿瘤患者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目前对大肠癌患者采取手术治疗为主,规范的综合多学科治疗,大肠癌治疗的复杂性,多种手段的有效性 要求我们正确选择合理的、最恰当的康复诊疗方案,减少肿瘤复发和/或转移,延长生存时间,对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欧美国家大肠癌治疗医生是大肠外科医生都是经过专科培训后 才能获得大肠癌治疗资质,我过也即将出台大肠癌治疗准入制度 我们建议诊治大肠疾病要到正规专科机构,、避免治疗不规范,治疗不足,过度,保证治疗效果每位医生不仅是治疗者还是预防者!只有向公众普及改变生活方式、及时就诊、积极参加筛查普查的正确观念,积极治疗癌前病变,规范治疗临床肿瘤,才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大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系张银旭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肠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呈棕黑色表现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其本质是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大量粪色素而致。以往国外报道较多,国内报道较少,近年结肠黑变病在我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便秘及使用治疗便秘的药物引起。 光镜下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大致正常,黏膜固有层内有大量密集或散在分布的巨噬细胞,胞质内充满棕黄色的粪色素颗粒,细胞核有时可被遮盖,有时巨噬细胞外也可见到色素颗粒。严重的结肠黑变病的患者,在黏膜下或肠系膜淋巴结中也可看到含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及色素颗粒,这时黑色素染色(Fontana银染色)阳性,铁染色阴性。不同于黑色素和含铁血黄素,可通过上述特殊染色进行鉴别。 该病是非肿瘤性疾病,因此不会引起恶性肿瘤,除了与便秘有关外,对身体不造成影响。
我科成功开展该高难度微创术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部癌、壶腹癌、胆总管下段癌、壶腹周围的十二指肠癌,切除范围包括部分胰腺、邻近的十二指肠、胆管下端、部分胃及空肠上端,并且需作胆总管、胰管、胃与空肠的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种复杂且创伤很大的腹部手术,近年来已有极少数医疗单位的极少数专家已开展完全腹腔镜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既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又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创伤。
胃切除术后胃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多种胃病如消化性溃疡、胃肿瘤等需要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术,胃切除和肠吻合的组合方式多达60多种,胃功能在术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胃的入口(贲门)切除了,与远端胃或空肠进行吻合,贲门失去了阻止胃酸、胃液和食物反流进食管的作用,吻合口如过小侧可能会引起进食受阻;胃的迷走神经切断了引发了胃肠排空减慢。 (2)胃体部分或全部切除后,胃的容量变小和胃酸减少导致食量减少、消化吸收不良,会引起营养不良,食物失去胃酸消毒作用还会造成小肠内的细菌污染。 (3)胃的出口(幽门)切除并与空肠吻合后,食物出口被改道、食物进入小肠过快过多、小肠排空不良,小肠内细菌污染、十二指肠被置、胆汁胰液不能与食物充分混合,可能会引起营养包括维生素吸收障碍、大便习惯改变等。 几乎所有胃切除术后均会产生各种不适症状。术后不适症状的轻重与手术方式有关,胃切除范围越大、吻合口越多发生可能性越大;病员的体质和精神状况越差、年龄越大,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通常手术后渡过围手术期、恢复饮食后即开始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多数病员经过一段时间适应、调理和保养后,不适症状会逐渐减轻。少数严重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甚至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 餐后饱胀、早饱、食欲差 正常人的胃能容受1.5升的食物,胃切除后胃容量减小至几百亳升;胃酸减少甚至无酸状态;迷走神经切断胃排空减慢等原因,容易出现上腹不适、饱胀、早饱、食欲减退等症状,术后饮食恢复应遵循应少吃多餐,开始每餐100毫升,每餐加一点,逐渐增大残胃和空肠代胃的容量,每日5-6餐,由流汁饮食逐步升级至普通食物,多数能恢复至胃切除术前的餐量,避免一次性吃太多食物。餐前后可适量饮用柠檬、苹果等果汁开胃助消化,进食时可佐以食醋调味品,增加食欲。 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几乎所有病员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是由于胃切除术后进食减少、胃酸减少、胰腺分泌消化酶减少、小肠改道细菌污染等原因,原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和糖尿病者,病情也随之明显好转。如果不能保持体重或持续下降,可能出现乏力、头昏、浮肿、舌炎、口腔溃疡、夜盲症等营养不良症状。 为了保持体重,建议每1-2周测一次体重;应少吃多餐,逐步增加食物量;食物品种应多样性、丰富营养、容易消化吸收,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粗杂粮;适度散步、太极拳等运动为宜,避免剧烈运动过多消耗体能。食疗的同时,应补充泌特、得每通等助消化药;补充善存、施尔康等维生素微量元素添加剂;如不能进食、持续体重下降时,应去医院营养支持治疗。 面色苍白、乏力、疲劳 胃酸减少影响了铁吸收,内因子减少和小肠血菌污染使维生素B12吸收减少和消耗,铁和维生素B12等是造血的重要原料,当不足时就会出现程度不等的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稍稍活动容易喘气、疲劳等。应主动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鸡蛋黄、动物的肝脏、血液和瘦肉,绿色蔬菜等进行预防,必要时补充叶酸、铁剂等纠正贫血。 反胃、反苦水、反酸、恶心、呕吐 胃切除后容量减小不能像正常胃扩张,胃的排空减慢,进食过快、一次进食过多时,或存在吻合口不畅时,可能出现餐后食物反胃、恶心或呕吐等症状,呕吐后胃部不适症状好转,应注意缓慢进食、细嚼慢咽,进食量以舒服和耐受为标准。 胃切除术后肠道的胆汁、胰液和小肠液会反流入残胃或食管,造成反苦水,胸前区不适、胸痛、咽喉部不适等碱性反流性胃炎和食管炎症状。 胃切除如胃体和胃窦残留过多,可能会出现术后反酸现象,称为残窦综合症,需加用奥米拉唑等抑制胃酸药可对症治疗,如药物治疗无效,应警惕少见病胃泌素瘤可能。 凡有反胃、反酸、反苦水等反流症状时,应注意空腹时间不宜长,有时需要1-2小时进食一次,每日5-6餐之间仍可少量加餐,不让残胃空腹时间过长;做家务、劳动和工作时,应少做下蹲、弯腰动作,以免增加腹压加重反流;晚间睡觉时要头背部垫高、斜坡位卧床休息和睡觉,以减少反流。反流严重时,立即吃一点备用的面包、饼干等小点心或备用的铝碳酸镁片2-3片,吸附胆汁、胃酸等即能缓和症状。 腹泻、脂肪泻、腹鸣、肛门排气多 胃切除后胃酸减少,胃酸的杀菌作用减弱、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就会出现腹泻,多数为轻度、暂时性腹泻。应避免高蛋白、高脂肪、生冷、刺激、不易吸收的食物;注意保暧不要受凉,腹泻多数能逐步好转。 少数病员稍吃油食或荤食后出现发作性腹泻,腹胀、腹痛、大便恶臭,贫血,消瘦等表现,是与残胃相连的小肠排空不畅、形成盲襻扩张,小肠内容物受到了细菌污染和过度生长所致,诊断为盲襻综合症,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新鲜变质食品,发作时应暂停饮食、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生素和补液治疗,反复发作应再次手术治疗。 餐后心慌、冷汗、头昏、黑蒙 胃幽门被切除后,餐后食物进入小肠如过快,渗透压很高的食物,会将肠壁血管内的水份“吸入”肠腔引起血容量减少,与血压和血糖有关的内分泌激素释放增多,造成低血压和低血糖而出现心慌、冷汗、头昏,突然站立时出现眼前发黑。 如果餐后20-30分钟内发生,称为早期倾倒综合症,与低血压有关,一旦发生拉好扶手防止跌倒,应立即平卧,很快会好转。平时应注意吃饭要定时定量、食物应适当干稠、少糖份,最好不吃加糖的稀米粥,餐后应平卧片刻再起床活动。? 如果餐后2-3小时发生,称为迟发性倾倒综合症,与低血糖相关,应立即平卧,吃一点巧克力或喝一点糖开水可逐渐好转。 上腹部不适、腹痛 胃切除后由于小肠内胆汁胰液等碱性液体反流入胃、迷走神经切断、改道后与胃相吻合的小肠可能出现成角、粘连等因素影响了排空功能,出现碱性反流性胃炎,或伴发残胃溃疡、残胃黏膜萎缩、甚至发生癌变、出血和穿孔。 如有餐后上腹痛,应少吃、不吃刺激性或不耐受的食物;如空腹时上腹痛,应及时吃一点面包之类小点心或2-3片铝碳酸镁缓和腹痛;如反复腹痛不好转应去医院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和正规药物治疗;如出现突然剧烈腹痛、冷汗、呕血、黑便等应立即去医院急诊,排除是否是肠粘连梗阻、盲襻综合症、溃疡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 腰酸、背痛、容易骨折 胃切除术后数年后可能会出现腰酸、背痛、肢体不适等症状,应警惕骨质疏松症。进食减少,胃酸减少、十二指肠的旷置和消化吸收不良,钙和维生素D吸收减少,术后数年后就可能发生骨质疏松,表现为腰酸背痛和容易骨折。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要注意户外活动和多晒太阳,每天至少一杯牛奶,菜肴应荤蔬搭配、少盐,不吸烟,少饮酒、浓茶、咖啡碳酸饮料和口可口乐。防止跌倒与意外损伤致骨折。如有X光摄片示胃质疏松、骨密度测定骨密度明显降低血碱性磷酸酶指数升高,应在医生指导下药物补钙治疗。
30年便秘的烦恼 前一个星期,排便时,大便出血。当时心里很慌张,就在微信公众号上预约了南昌大学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肠胃专家李正荣主任医师。过了几分钟之后想想又犹豫了,就取消订单。 因为帮我女儿约的也是当天的号,想着检查费用很贵。就带我女儿去看了。李正荣主任医师和孩子聊天,原来是孩子平时学习压力过大。加上饮食不规律。造成的排便习惯改变。 当时就诊期间有位大叔要李正荣主任医师加号,医师说可以星期五来,大叔当时意向很希望马上就看病。李医师还是给他加了号。 女儿就诊完之后,我也想看,因为比我想象的好太多了,当时没考虑到医师的难处,也要求医师加号,医师说实在加不了了。 回家来我马上在微信公众号上预约今天的号源,还剩2个号,总共是45个号源,约了最后一个45号。 7点50分到了医院,自动挂号机上取号,没找到信息,导诊过来问我,需要哪些帮助,原来是我自己忘了当时缴费了的,就诊过程中,自己语无伦次陈述病因目前状况,但是李正荣主任医师还是耐心的帮我解除疑惑。当时心情很好。中午饭吃的很香。 总以为去医院挂号看病,医生就开很多检查项目,每次去医院,都是选择挂普通号。有时候为了自己方便周末去医院。现在才明白专家和普通的区别。 精神状态较差是:自己抑郁症多年,总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忽略自身的问题。所以心情不好。 此时此刻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意念。
今天7点钟起床了,做了早餐,给同事打了电话,感觉心情好多很多,谢谢李正荣主任医师开导,才让我恢复的这么快由衷感谢您!
肿瘤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身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人体内有数十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布于全身各处,因此神经内分泌肿瘤理论上全身各部位都可能发生,但最常见的部位在消化系统的胃、肠、胰腺。 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肿瘤:功能性肿瘤是指能够分泌激素,并引起激素相关症状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分泌哪种激素,例如分泌胰岛素会导致低血糖,分泌胃泌素会导致消化道溃疡,分泌血管相关激素会导致腹泻、皮肤潮红等类癌综合征的表现。非功能性肿留则因为不分泌激素、或者分泌的激素缺乏活性而临床不表现激素相关症状。 肿瘤的分化:这是一个病理学概念,分化通常包括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通俗一点理解就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和它所起源的正常神经内分泌细胞之间的差异,分化越低,差异越大,肿瘤恶性度越高。 肿瘤的分级:目前神经内分泌肿瘤从病理学上分为三级(G1,G2,G3)。分级通俗一点可以理解为肿瘤生长速度的快慢,分级越高,肿瘤生长越快,恶性度也越高。 肿瘤的分型:在所有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唯有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涉及到分型。目前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三型,也有学者主张分为四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型最重要的依据是患者是否存在高胃泌素血症,以及导致高胃泌素血症的原因是什麽,这是患者后续治疗的重要参考。具体可参看本人的另外一篇科普文章“千奇百怪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肿瘤的分期: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四期。分期反映了肿瘤的侵犯和转移范围,分期越高,侵犯和转移的范围越广。
一个切除了大部分胃的病人,数年以后,会出现贫血,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这是术后常见又容易忽视的疾病。 多数胃大部分切除术是残胃与空肠的吻合,因而①食物不能直接通过十二指肠(它是铁吸收的重要场所),这就影响了铁的吸收;②食物快速地从残胃中排空,迅速地进入空肠,这也影响了铁的吸收;③胃分泌胃酸,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酸明显减少,甚至缺乏,不利于食物中铁的溶解、游离和吸收;④残胃吻合口易发生浅表性炎症或糜烂出血而加重贫血。 有人估计胃大部切除术后的病人,平均每年血红蛋白下降1%(10克/升)。所以术后数年就会有半数病人发生缺铁性贫血尤其是术前体内贮存铁已耗净,或易发生贫血者。 胃大部切除术后所发生的缺铁性贫血可较长时间服用铁剂而治愈,有人报告口服铁剂的成功率可达94%。应该指出口服铁剂应同时加用稀盐酸合剂。也可先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治疗,而后再继续口服铁剂,使血红蛋白能较快地上升,易为病人所接受。 为减少贫血的复发,还应积极治疗残胃或吻合口的炎症,定期补充足够量的的铁剂或补足体内的贮存铁。 此外少数胃大部切除的病人因切除大部分胃会使胃粘膜分泌的内因子减少或缺乏,可造成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上应补充维生素B12。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该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所以一时间还没有确切的控制方法。 该病在临床上造成的死亡率较高,近次于胃癌和食管癌。由于在大肠癌早期的症状并不明显,一般发现的时候都已经到了晚期,但是大肠癌的来临会给出一些警示! 一、有大肠癌家族史: 大肠癌系指结肠、直肠和肛门部位的恶性肿瘤,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人体错配修复基因缺陷所致,尤其是其父母均患此病者。据报告,约有1/8为家族性癌成员或其后代发生大肠癌。 二、无原因大便习惯改变: 大便习惯改变指排便感觉异常,排便不尽,便干稀和便次变化等,是大肠癌的早期表现。 三、有大肠家族性息肉病史: 息肉多是发病于青春期,40岁以后可发生癌变。因此,患者一经确诊为大肠息肉,应尽早做全结肠、直肠切除术,以防癌变。 四、中老年人无原因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者,应做进一步检查。 五、大肠癌患者: 术后再现腹部或排便异常,应及时做电子结肠镜检查,以排除大肠多原发癌的存在。 六、腹痛: 发病初期腹部不适或隐痛,与排便相关。当出现阵发性腹痛,是因为肠腔狭窄粪便通过受阻,见于晚期病人,此时可能摸到腹部包块或可见肠形,多有肠梗阻表现。 七、曾患有消化道肿瘤(如胃癌)、乳腺癌等: 这些肿瘤与大肠癌的病因同源。以上四种人属于大肠肿瘤高危人群,应做好普查和随诊工作,以利于早发现、早诊断。 八、进行性贫血: 已排除其他部位失血和血液疾病者。 九、性情改变: 少数患者心烦、易怒,情绪低落。可发生在大肠癌典型的肠道症状出现之前,或患病后伴随中毒症状。其性情变化,不具有特异性。 十、便血: 凡是便中带暗红色血者,且持续出现,逐渐增多,具有诊断价值。切莫当做"内痔"或"痢疾"对待,这在临床上误诊病例中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