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抑郁障碍)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精神科疾病之一,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有抑郁症?什么人的抑郁症最多?是青少年,还是老人家? 有多少抑郁症患者会接受正规的治疗?这些问题,有了权威的回答。2021年9月,中国精神卫生调查部分结果在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发表。该研究历时3年。调查了中国除港澳台地区的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抽样调查了32 552人,其中28 140人完成了CIDI 3.0访谈(用于精神科诊断的工具)。是最具代表性的探讨我国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及医疗服务使用情况的入户调查。该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调查中国有多少人罹患各种精神障碍,得病后有多少比例使用了精神卫生服务,从而帮助更好地优化精神卫生服务。备注:(抑郁障碍可分为几种, 包括重性抑郁障碍, 恶劣心境障碍以及非特定的抑郁障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运算和推导,结果提示中国有6.8%的人群曾经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意思是调查时发现被访问者有生以来曾经得过抑郁症), 有3.6% 的人最近一年符合抑郁标准(意思是被访者被访前12个月内某个时间段符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此外,女性抑郁障碍患病率高于男性;分居/丧偶/离异者(相比于已婚/同居者)、失业人员(相比于当前受雇者)中的患病率显著更高,并常常带来显著的社会功能损害。终生罹患抑郁障碍的受访者中,有41.1%同时存在另外一种在精神障碍。也就是说这些人遭受两种或以上精神障碍的影响。其中最常见的前三位是:焦虑障碍(29.8%)、物质使用障碍(13.1%)、冲动控制障碍(7.7%)。在服务利用方面,最近一年内存在抑郁障碍的的受访者中,只有9.5%在这一时段内接受了某种治疗。这一比例显著低于美国(抑郁症患者,57.3%)及其他高收入国家。并且,只有0.5%的患者接受了较充分的治疗;即便在精神心理专科,接受到充分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及恶劣心境患者的比例也分别仅有9.2%和2.4%。Lu J, Xu X, Huang Y, et 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1, 2021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1)00251-0
一、卫建委预约1、24小时电话预约专线:020-123202、预约网站:http://www.guahao.gov.cn/二、医院内预约1、就诊医生处进行诊间预约 (在就诊完成后向医生要求预约下一次,医生操作完成)2、门诊各楼层服务台现场预约,请报登记号(ID号)(护士操作完成)3、院内电话预约:芳村门诊 020-81580392 020-81268070 荔湾门诊 020-81251773 020-81251863江村门诊 020-31526349 (疫情期间暂停,再次开通时间待定)三、通过微信公众台搜索关注“广州健康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服务号”进行微信预约注:请于就诊当日携带身份证提前15分钟到取号处取号。超过预约时间电脑会自动取消该预约号,请按时就诊。
胡同学失踪事件,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在权威新闻发布会后真相浮出水面,结局尘埃落定。各种强力证据一致表明,这又是一起青少年自杀事件。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引得众人一声叹息。关于重视心理卫生的呼声又再次响起,与此同时,有人对学校,老师,或家长提出了厉的批评,认为他们没有阻止悲剧的发生。然而,自杀作为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精神科临床中严重的不良事件,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复杂的因素所共同引起。事后对任何一方的指责,都不是反思终结的关键。为了减少悲剧的再次发生,公众有必要再次了解“自杀”,这个人们常常感到“忌讳”的事件。 1. 关于自杀的几个基本事实+每年有70多万人自杀身亡。+ 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许多倍。在一般人群中,自杀未遂是最大的自杀风险因素。+自杀是15-19岁人群的第四大死因。(前三位是车祸,结核病,人际暴力)+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全球最常见的自杀手段是喝农药、上吊和使用枪支。 l 一个青少年的意外失踪或者死亡,从概率的角度来判断,自杀通常是最为可能的原因。 2. 几个概念自杀观念:有结束生命的想法,没有具体行动自杀计划:有实施的计划,包括准备材料,查看场地自杀未遂:实施了自杀行为,没有导致死亡。如服下过量药物,抢救成功。自杀死亡:实施了自杀行为,导致了死亡。l 可以看出,胡同学在录音,笔记中多次提到了自杀观念;有明显的自杀计划。最后选择了致命性强的方法。 3. 从了解自杀的危险因素来预防自杀根据我国开展的自杀心理解剖研究发现,下面几个特点和年轻人群自杀死亡密切相关:1. 罹患精神疾病2. 高度的绝望感3. 负性的生活事件4. 未婚5. 家族中有自杀死亡者6. 缺乏积极的应对技巧7. 缺乏社会支持8. 冲动性高9. 非党员/团员 l 从公布的证据分析,胡同学具备了以上大多数的特征。如有最后阶段有明确的“抑郁发作”,如果排除了躯体原因导致的情绪问题,符合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l 到新学校后不适应,学习成绩下降,不想上学等种种事件结合,可以归于负性生活事件。l 根据家人对其性格的描述,提示他性格特点在社交方面有较大困难,从而导致他获取社会资源支持的可能下降。l 年轻人的自杀往往冲动性较高,自杀意念强,容易选择致命性较高的自杀行为,如跳楼或者上吊。显然,胡同学这两类方法都在胡同学的考虑范围内,提示其具冲动性高的特点。 4. 要关注自杀遗属和相关人员l 公众往往在热点事件中关注逝者,而忽略了另外有个重要的群体,自杀遗属,即自杀者的亲人,朋友,同学等群体。有研究发现,一个人自杀后他身边至少有6个人会收到明显的影响,该群体发生自杀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因此要对该人群有一定的心理疏导服务。l 另外,由于该事件的特殊性,参与搜救的公安,老师,工作人员等承受了大量的压力,后续的心理支援服务应该包含者该群体。 5. 过分细致的媒体报道不利于自杀预防l 网络上有声音要求公开一切细节,然而,从自杀预防的角度这是不妥的。因有可能引起后来者的模仿。某电子厂自杀事件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胡同学事件让公众再次把目光聚焦到青少年心理卫生的领域,自杀是心理问题最为严重的后果,要预防自杀的发生,不能单纯依靠某个群体的力量,如增加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并不一定就能有很好的效果。一个系统的自杀预防计划需要家人,学校,社区,专业心理卫生人员,媒体的通力合作。媒体要宣传正确的心理卫生知识,降低社会各界对于心理问题的“耻辱感”,鼓励处于心理危机的人员积极求助。同时,需要及时采用生命热线,在线心理服务,社交软件等多种手段来位年轻人提供各位简易可及的自杀预防方法。 备注:全国各地都有心理危机热线,帮助处于心理危机的人,其中,广州市心理热线电话为:02081899120;从2007年开始24小时服务,已经为数十万来访者提供服务。
今天门诊有近50位患者,其中多位是年轻女性。尽管她们的职业、家庭情况、诊断、病程各不相同,但是她们面临着共同的挑战:怀孕的话怎么办?药物能不能够停?如果不停药的话,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精神科大多数障碍是慢性疾病,这就意味着治疗需要较长的疗程,时间往往在2年或以上,如果多次复发,治疗时间可能要更长。药物治疗是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基石,首发患者在痊愈之后,通常还没有了解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自己停药减药司空见惯;对于老患者而言,他们见识过停药之后的风浪,坚持服药的决心,比任何人都要坚决。此时即使是家人或医生建议患者停药,往往也会遭到拒绝。众所周知,怀孕期间孕妇额外服药或多或少会对胎儿有影响。女性患者怀孕前后便面临着两难,停药则病情反复危险加大,继续服药有担心小孩有危险。如何抉择?遗憾的是,医生也不能给予清晰答案,因为缺乏研究对比怀孕期间服药与不服药患者小孩的健康程度。然而,最近有一个大型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回答这个疑问。2022年10月,JAMApsychiatry发表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文章:AssociationofAntidepressantUseDuringPregnancyWithRiskofNeurodevelopmentalDisordersinChildren (怀孕期间使用抗抑郁药与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风险的关系)。该研究纳入了145702位怀孕期间服用抗抑郁药的女性患者和3032745位未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孕妇,对比她们孩子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在控制各种混杂因素后,如果前者孩子疾病发生率高的话,那么提示怀孕期间服用抗抑郁药物对孩子有害。研究结果发现:两组孩子出现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比为0.97(95%CI,0.88-1.06)。CI是指可信区间,如果这个区间跨越1的话,代表两组小孩疾病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此处CI0.88-1.06跨越了1,证明两组孩子发生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性相当。具体到各种疾病的风险如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风险比为0.86(95%CI,0.60-1.2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风险比为0.94(95%CI,0.81-1.08);特定学习障碍的风险比为0.77(95%CI,0.42-1.39); 发展性言语/语言障碍的风险比为1.01(95%CI,0.88-1.16);发展性协调障碍的风险比为0.79(95%CI,0.54-1.17);发展性协调障碍的风险比为1.00(95%CI,0.88-1.06);行为障碍为0.95(95%CI,0.80-1.12)。总之,这项队列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怀孕期间使用抗抑郁药本身不会增加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这个结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让不少家庭如释重负。然而,即使如此,妊娠期抗抑郁药物暴露可能是需要早期筛查和干预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如果怀孕期间服抗抑郁药,一定要格外重视产检。另外,要格外注意的是,这个研究是在白种人人群中开展,只能说明抗抑郁药物和孩子身体疾病间的风险。不能说明其他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安眠药的风险程度。
各位朋友,我院江村院区门诊在2022年7月19号恢复开放,初期开放一楼门诊,逐步开放二楼心理科门诊!就诊时间:早上8点-12点下午2点半至4点半主要医疗服务范畴:青少年心理障碍,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睡眠障碍,心理评估,心理治疗,住院服务地点:广州市白云区广花二路800号(附近暂时没有地铁,公交车可在江村大桥北下车,建议自驾,停车方便)
在精神科门诊,常遇到患者家属的疑惑,“孩子已经吃药那么久了,为什么还没有起效?”要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以下信息患者和家属需了解。1. 目前症状是什么,治疗的目的(疗效)是什么? 精神科门诊常见的症状有抑郁、焦虑、失眠、幻觉妄想等等。每种症状都尤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因此不同症状群的治疗方法、起效时间都有所不同。以失眠为例,如果是单纯性失眠,要改善入睡困难的症状,对于从来没吃过催眠药的人来说,吃药当天晚上就可能起效(入睡成功)。若对于抑郁症,吃药后多久能起效(心情改善)?这个时间一般需要1-2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是阴性症状、认知症状,起效时间则可能更长。2. 药物治疗起效的影响因素有什么简单而言,药物效果和药物本身的因素、和个体因素两大方面有关。药物本身的因素包括:药物的分子结构、药物代谢特点、药物剂型、药物品牌、药物浓度。个体因素包括:性别、体重、基因型、饮食情况、肝功能、肾功能、是否吸烟喝酒、服药的时间是否规律(饭钱还是饭后)、有没其他躯体疾病、是否联合用其他药物、诊断是否正确等。因此,某个个体服药后是否有效,多久才有效是由药物和患者本人的特点决定的。以上因素有些是不可改变的,如性别、基因型等,有的是可以控制的,如服药时间、剂型、体重等。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展了药物基因检测,目的是在用药前了解患者和药物使用有关的基因特点,从而更加精准地用药。3. 怎么样判断疗效 有些疗效患者本人或家属就可以判断,如睡眠是否改善、胃口是不是好了一些等等。但对于焦虑、抑郁、躁狂、或者幻觉妄想等症状,最好通过定量的量表评估来动态评估,更加完整、客观。有时患者的症状总体上有改善,但某些维度的症状没变化,家人和患者可能从而认为改善不大或者恶化了。 总而言之,药物起效的影响因素很多,对于首次治疗的患者和家属,需要学习和了解疾病和治疗的一般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情绪。最后要指出,有一部分患者即使诊断正确,用药时间和剂量都足够,也可能缺乏足够的疗效,这种情况可判断为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佳,需要调整治疗方法,包括换药、联合用药、联合物理、心理治疗等。
产后抑郁(围产期抑郁)是发生在女性妊娠期28周到产后4周时间范围内的抑郁症,是发生在特殊人群、特殊时期中的一类抑郁症。孕产妇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如各种激素水平的变化、社会角色转变、人际关系的冲突等,容易在孕期末期到产后一段时间内出现抑郁症状,可表现为突发伤心,落泪,担忧,失眠,绝望,情绪爆发,部分人可出现自杀观念及自杀行为,部分人可以出现扩大性自杀行为。需要孕产妇家人、朋友、社会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指出的是,偶发、短暂的情绪低落甚至绝望感并不少见,孕产妇出现抑郁症状不代表就是产后抑郁症。该病的诊断同普通抑郁症一样有较为严格的标准,主要表现为四点:1时间长(连续两周,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表现为郁郁寡欢,兴趣减退)。2有足够的症状条目 (出现了9种抑郁症状中5种)3. 足够严重(主要表现为影响社会功能,如很难完成其社会角色所需要的任务,如照看小孩、照顾自己等)4. 抑郁症状不是有其他疾病引起的(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脑部疾病、身体疾病引起的抑郁症状)。如果孕产妇同时满足以上4点,那提示产后抑郁症可能性较大,家属要高度重视,尽快到专业心理卫生机构就诊。
抑郁症(又称单相抑郁,Unipolar depression)和双相抑郁障碍(bipolar depression)都是临床上常见的情绪障碍,两者有类似的临床表现,非常容易混淆。目前,学界倾向于认为这两类疾病是不同的疾病,其治疗方案有较大的不同。正确诊断的关键在于双相抑郁的患者曾经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而抑郁症患者没有。双相抑郁非常容易误诊为抑郁症,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误诊的原因: 1. 抑郁发作是这两类障碍的共同表现。根据DSM-5或者ICD-10的诊断标准,抑郁症及双相抑郁障碍中的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完全一样。 2. 精神科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回顾,能否提供轻躁狂或躁狂病史对于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处于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由于情绪低落、想法悲观负面,非常难以回忆起既往的躁狂或轻躁狂体验(如曾经有较长时间的情绪高涨,自我感觉良好),也就难以提供躁狂发作的线索,从而误诊为抑郁症。 3. 患者的家属常常是病史的提供者,有些患者家属把患者既往轻躁狂发作的表现理解成正常的表现(患者处于轻躁狂状态时,往往表现乐观、风趣幽默,对生活工作一般没有不利影响,一般人被认为是病态)。 4. 医生的疏忽,没有准确地识别出既往的躁狂发作。 5. 不少双相障碍患者起病时以抑郁发作为首发症状,的确还没出现躁狂或轻躁狂症状,对于这些患者的确难以诊断为双相障碍。 正确识别两类疾病的方法 1. 细致的病史采集是提高诊断准确性的最重要方法,对于目前处于抑郁发作的患者,必须询问过去躁狂发作的蛛丝马迹。 2. 关注提示存在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国内外研究发现,如果某个抑郁症的患者存在以下特征,那么要高度怀疑双相障碍的可能性。 A. 早发的抑郁, 抑郁症的高发年龄是30岁左右,而双相障碍在15-19岁。因此,但一个首发年龄在25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就诊时,要警惕双相的可能。 B. 目前的抑郁发作有非典型特征,非典型是相对典型而言,典型的抑郁是吃得少,睡得少,消瘦,高兴不起来。而非典型抑郁表现为多吃,多睡,体重增加,有时能开心起来。 C. 目前的抑郁发作有精神病性特征,精神病性特征是指在抑郁发作是同时存在幻听及妄想等症状。如凭空听到耳边有人说自己坏话,坚信自己十恶不赦是个罪人。 D. 目前的抑郁发作有混合特征,混合的意思是在抑郁的基础上混杂了躁狂的某些特点,如话多,暴躁,精力充沛等。 E. 目前的抑郁发作有焦虑特征,抑郁的同时存在紧张、焦虑、惶惶不可终日。 F. 直系亲属中有人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抑郁障碍(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之一,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普遍易感。早期识别抑郁症状对早期干预,及早康复和改善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抑郁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抑郁症。 抑郁障碍临床表现可以范围核心症状、附加症状两大类。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抑郁症状和两大类症状同时存在。 一、核心症状 主要指1.情绪低落2快感缺乏。 1. 心情差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然而不是所有心情差都是抑郁。抑郁症的心情差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和一般的心情不好有显著区别。如果一个人连续两周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觉到情绪差,高兴不起来,甚至莫名的忧伤落泪,这便可能符合抑郁症的情绪低落标准。 2. 快感缺乏,一般人面对美食、升职加薪等好事时,内心或多或少泛起愉悦之情。然而,抑郁症患者可能失去这种快乐体验,即使面对山珍海味也觉味如嚼蜡。综合而言,患者无法体验平时喜爱活动的快乐,好比母亲和新生孩子一起玩时感受不到快乐,或者舞蹈家对跳舞失去了兴趣。 根据诊断标准,抑郁障碍的患者至少有上述两种症状之一。 二、附加症状 抑郁症患者通常合并以下一些症状。 1. 体重变化: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体重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或几乎每天食都减退或增加。 2. .睡眠障碍: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其中早醒是典型症状,表现比平时提前至少一个小时提前醒来,无法再次睡着。睡眠过多也是常见表现,患者一天睡10几个小时,醒来后仍然疲倦不堪,头晕脑胀。 3. 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可以理解为人反应迟钝,眼神呆滞无光,有时也表现为过分急躁。 4. 疲劳或精力不足,这种感觉和劳动或体育活动后的劳累不一样。有患者称:身体好像被掏空,是极度无力、疲倦的表现。 5. 毫无价值感,有些患者即使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也认为自己不配,坚称自己一无是处。有的人甚至出现妄想,毫无根据觉得自己是罪人。 6. 存在思考或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减退或犹豫不决,患者学习、工作通常会遇到很大困难,进一步相信自己没有价值 7 自杀风险,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而不仅仅是恐惧死亡),反复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观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这是抑郁最危险的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高,需要家人高度重视。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扩大性自杀,即患者非常痛苦一心求死,但担心去世后亲人孤苦伶仃没人照顾,因此出现了和亲人一起自杀的现象,常见于产后抑郁。家属、妇产科医生要高度关注。 三、特殊的抑郁症状 1. 精神病性抑郁:合并幻觉和妄想的抑郁,患者可能表现为听到声音说自己坏话,进而相信自己十恶不赦,罪有应得。 2. 焦虑性抑郁:合并焦虑症状,患者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可加大患者自杀的风险。 3. 混合抑郁:在抑郁的基础上合并了躁狂症状,如患者一方面情绪低落,一方面又容易发脾气,话多,乱花钱。此种抑郁治疗需要特别注意预防转躁狂。 4. 非典型抑郁:典型的抑郁是少吃、少睡、快感缺乏,非典型的抑郁表现为大吃大喝、睡觉多、体重增加。出现此类现象要考虑双相抑郁的可能性。 5. 孕产期抑郁:在孕产期出现的抑郁,和患者内分泌改变、社会角色改变有密切关系,此类情况尤其要关注患者自杀的风险。 总之,抑郁障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果出现多个以上的症状,要及时向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一般而言,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全面康复可能性越大。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是精神科门诊中最常见的诊断之一,从儿童到老年人都有,一般来说,平均起病你年龄为20-30岁,女性比男性多(约2:1)。平均病程为16周,90%的患者为中度或重度抑郁,可以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工作。经过系统治疗,大部分患者抑郁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有15%的人疗效不好。复发率为35%。 从2020年以来,青少年、学生因为抑郁症而就诊的现象有增多趋势。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 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 ? 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 ? 严重者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 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 持续时间: ? 抑郁障碍单次发作至少持续2周才符合抑郁症的标准 预后,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 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 ? 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可造成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最严重的后果是出现自杀行为 排除和鉴别诊断: ? 和躯体疾病导致的抑郁鉴别,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可以诱发类似抑郁症的症状。吸毒、酗酒等现象也可诱发抑郁,需要排除。(因此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建议完善身体检查) ? 和双相情感障碍鉴别:抑郁症在整个临床相中,没有躁狂、轻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症状群(综合征),一旦出现,就应诊断为双相障碍(另外一种情感障碍,和抑郁症不是一种病)。 ? 有些抑郁症以木僵症状为主要表现(不动不语,肢体僵硬),和紧张型精神分裂症表现相似,需要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