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静脉阻塞,老百姓们常称之为“眼中风”,其学名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常见的中老年人致盲眼病之一,发生率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也可发生于年轻人,多于炎症相关。可发生于视网膜静脉主干或分支,造成血管阻塞,血液回流受阻,出现视网膜出血、水肿等,影响视力。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比较复杂,为多因素致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高黏血症、高血脂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有密切关系,也与外伤、口服避孕药、炎症及眼球后占位等有关。临床上主要分为2种类型:缺血型与非缺血型。缺血型:视力下降明显,严重者视力降至手动,合并动脉阻塞者可降至仅有光感。眼底检查可见视盘高度水肿充血,静脉扩张迂曲明显呈腊肠状,视网膜严重水肿,可有新生血管形成,一部分患者可能会进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预后差。非缺血型视力下降轻微,静脉轻度迂曲扩张,没有新生血管形成,预后较好。但一部分非缺血型静脉阻塞会转变为缺血型静脉阻塞。 那么,出现什么感觉可能是发生了视网膜静脉阻塞呢? 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眼前黑影遮挡等,都可能发生了此类疾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需要立即到医院就诊检查。主要检查项目为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内科检查等,综合检查评价眼底病变程度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以决定治疗方案。对于曾有一过性视物模糊或一过性视物不见的患者,若眼底有周边缺血之表现,需进一步查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以判断颈部血管是否有斑块阻塞等。 确诊了视网膜静脉阻塞,好治吗?需要如何治疗呢? 视网膜静脉阻塞导致视力下降的原因有黄斑水肿和视网膜产生新生血管等。治疗目标主要是减轻黄斑水肿,防止新生血管的产生,尤其是防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产生,因为一旦发展成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预后就十分差了,严重者甚至视力丧失、眼球摘除。首先需要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内科原有疾病。其次,给予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之药物口服。对于视网膜黄斑水肿者,行眼内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或激素治疗,对于出现视网膜大片无灌注区及出现新生血管产生者,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于已出现玻璃体出血者,则需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但无论哪种方法,均需知道,此疾病的治疗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对抗视网膜静脉阻塞要打”持久战”! 可见,视网膜静脉阻塞并不容易治疗,很多人将会严重影响视力而视力永远无法恢复。所以,平日里需要注意戒烟酒、均衡饮食,保持心态健康;积极预防治疗内科疾病;冬季注意保暖,谨防血管痉挛引发疾病;有视力下降时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定期随访。
体检作为掌握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的有效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随着诊断水平的逐步提高,近年来肺结节几乎成了各种体检报告上的热词,一次次地撞击着人们的神经,肺部结节、肺部小结节……一些人甚至谈“结”色变,误认为自己是得了肺癌。那么,以前很少听说的肺部小结节,现在怎么突然多了呢?体检查出肺部小结节必须切除吗?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刘仁杰主任道出了其中原委。 刘主任介绍说,现在小结节增多无非这两个原因:一是空气污染重,各种有害物质不断侵袭肺组织,我们的肺充当了过滤器,难免不出问题;另一个原因是现在新的检查仪器更精密,检查的精确性更高,高排数螺旋CT取代传统胸片,使很多胸片不能显影的微小病变都被及时发现了。刘主任幽默的说,就好比拿放大镜看脸,谁的脸上还没有个痦子啊? 肺结节是肺癌吗? 除了高危人群,临床发现的大多数肺结节是炎症或结核性,也就是良性结节。还有肺部先天性发育异常、肺血管性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曲霉菌病等都可形成肺结节,所以肺部结节并不一定就是肺癌。如何快速明确肺部结节的良恶性,尽早切除恶性病灶又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是目前肺部结节治疗的关键。 发现肺结节后怎么办? 刘主任表示,肺部小结节包括肿瘤性、炎症性及结核性等,发现肺部病灶不必惊慌,首先要到胸外科去找专科医师及时指导诊疗,遵照医生的建议制定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包括增强CT、HRCT、PET-CT等。 多大的肺部结节须做手术? 刘主任介绍,目前的专家共识是:对于直径<0.5cm的肺小结节或微小结节,建议每6个月复查一次,若无变化持续随访2年;直径0.5cm-1.0cm的肺小结节,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若有变化,包括形态、密度、特征性改变、直径增大等应及时微创胸腔镜手术治疗;直径大于1.0cm的肺结节原则上均应明确诊断,及早手术治疗。 肺结节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资料显示:长期吸烟,烟龄超过20年,每天抽烟超过20支以上者,或有被动吸烟的人群; 年龄在40岁以上者;伴随有胸痛、咳嗽、不明原因的痰中带血丝、消瘦、体重下降等症状; 有家族性的肿瘤史,特别是肺癌遗传史者; 结节直径达到1至3厘米,伴有毛刺样、分叶状或毛玻璃样、胸膜凹陷等改变的; 反复发生同一部位肺炎、段性肺不张。 刘仁杰主任提醒:现在空气污染严重,这个冬天大连没有雾霾的天数屈指可数,为了保护好我们的肺,出门务必戴好口罩等防护措施;家中空气质量也不可忽视,有条件可以安装一台空气净化器;雾霾天时不要户外运动;家中可以放一些净化空气的绿植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什么是白内障?白内障是我国最主要致盲性眼病。白内障是指眼睛的晶状体由透明变成不透明,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影响了视力。初期混浊对视力影响不大,而后逐渐加重,直至明显影响视力至失明。什么症状可能是白内障?无痛无觉的进行性视力减退。由开始的视物模糊,逐渐发展到视物不见。此外还可表现为近视度数加深,需要经常频繁更换眼镜;单眼视物重影,眼前固定黑影,视物发灰发暗及怕光等症状。经常为双眼发病,发病时间和程度可有不同。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防止伴有其他眼病,错失治疗时机。哪些因素可诱发白内障?白内障发生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年龄老化、遗传因素、紫外线过度照射、过量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度近视、外伤及眼内某些炎症性疾病等有关。白内障药物治疗有效么?目前,治疗白内障的药物并没有明确的疗效。目前国内外都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不下几十种,有眼药水或口服的中西药,但都没有确切的治疗效果。迄今为止,手术是白内障治疗的唯一有效方法。一些媒体和不正规的医疗机构经常宣传的治疗白内障的药物,实际上并没有科学依据。有些患者因此既花了冤枉钱,又耽误了治疗。有白内障,不做手术会有危险么?短期不治疗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在白内障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引起青光眼等其他眼病,造成日后即使手术也不能很好恢复的结果。如果有眼底病同时存在,也会因为白内障影响了眼底检查和诊断而延误治疗时机什么时候可以做白内障手术?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只有等到白内障成熟后方可手术,这是受到传统手术方法的限制才形成的观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眼科显微手术已经十分成熟与普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同样能使未成熟的白内障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白内障患者在感到视力障碍已影响正常工作或生活时,就可以接受手术治疗了,不必等到白内障成熟之后白内障手术是小手术吗?不对,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该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对设备的要求也高。熟练的超声乳化手术没有痛苦,速度很快,效果也非常好。高龄老人能做白内障吗?只要没有严重的心脑疾病,经过手术前检查没有发现绝对手术禁忌症,不管多大年龄,都可以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高龄、糖尿病、高血压、老年性脑病等在某种程度上都不能成为拒绝手术的理由。因为任何人都享有看见的权利,只要控制好全身疾病,身体各项指标都在手术允许范围之内,就可以做手术。如果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疾病,还能做白内障手术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在进行手术之前,要将全身疾病控制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尤其要提出的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不但是为了提高视力、改善生活质量,更主要是为了便于观察眼底视网膜的情况,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便于控制病情发展。因此对于糖尿病病人,不但可以做白内障手术,而且是非常有必要做的。做手术哪个季节最好?白内障手术没什么季节的要求。患者可能也会有很多考虑,认为天热不好,天冷也不好。实际上,一年四季都无所谓的,因为切口很小,闭合很好,只要不撞到眼睛不乱揉眼睛造成切口裂开,就不会有感染的危险。什么是人工晶体? 使用寿命?如何选择?白内障手术就是把眼前内混浊的晶状体拿掉,留下囊袋,植入透明的人工镜片就是人工晶体。现代先进技术生产的人工晶体使用寿命可达数十年之久,不存在更换的问题。选择原则:依据不同的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经济能力来选择 。选择误区:价格越高,效果越好。手术疼吗?需要多长时间?术前点麻醉眼药水,不打麻醉针,术中有些感觉,不痛。正常白内障手术平均10分钟左右。白内障手术做了还会再得吗?不会。但晶状体的囊膜有可能混浊,称为后发障,处理起来非常简单,用激光把囊膜切开就可以了。花费大概300块钱,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没有什么痛苦。现在的超声乳化手术很先进、很精细,并且现在的人工晶体本身就有防止后发障的设计,因此后发障并不很常见。白内障手术必须住院吗?不必,随着手术设备的不断更新,手术技术的日趋完善,手术风险已大幅降低。术后不必口服药物,更不必输液,只需点眼药水即可。日常活动基本不受限制。所以不住院不会影响术后恢复。但对于一些高龄、独眼、肢体行动不便、重度心脑疾病患者还是建议住院治疗。手术后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可正常饮食,视物,活动,一般家务。不便之处:15天内禁止洗脸洗发水入眼。一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
抗新生血管治疗需要眼内注射给药,如果您即将接受抗新生血管治疗,请详细阅读下列注意事项,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抗新生血管治疗需要眼内注射给药,注射如玻璃体的药物可以直接到达视网膜及脉络膜病变处,达到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减少黄斑水肿等作用。玻璃体腔注药前充分了解治疗利弊,做到心中有数。与医生就治疗方案达成共识,充分了解抗新生血管治疗的获益与风险,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眼部无感染,眼压要正常。眼部需无感染:眼部有感染或炎症者,要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需要2周时间)后再进行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眼压需要在正常范围内(30mmHg以下),眼压过高者需要进行降眼压治疗后方可进行玻璃体内注射。全身情况需合格高血压、糖尿病,需要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有心脑血管病史者,需要将相关病史告知医生,医生会建议您进行相关检查,并判断您是否适合接受抗新生血管治疗。妊娠和哺乳期者不能进行抗新生血管治疗。术前3天滴眼预防感染术前3天,每天4次,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或遵医嘱。眼药瓶要放在阴凉干燥处,开启1个月后就不能使用了。注射当天洗漱干净、不佩戴多余物品正常饮食、清洁面部、刮净胡须、切勿化妆(普通乳液、面霜也尽量不用)。长发请勿盘头,可左右各梳一个辫子垂于两侧。穿开衫,不能穿套头的衣服。摘掉隐形眼镜,佩戴框架眼镜。摘下能摘除的假牙,不要佩戴首饰、手表、助听器等物品。不要紧张,放松心情。要有家属陪同。注射过程术前准备:术前护士会为您清洁术眼、点散瞳眼药水,医生一般会再检查一次眼睛。麻醉:术眼滴入表面麻醉剂,在手术过程中您将一直处于清醒状态。消毒:充分消毒皮肤、睫毛、结膜。注射:将抗新生血管药物注射入眼内。包扎:注射完毕后医生和护士会为您包扎术眼。注射过程中: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配合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手术过程中,不要动手乱抓、摇头。保持双手放置于身体两侧。不要咳嗽、打喷嚏、过多说话。有任何不适及时告知医生。注射后:手术当日,通常不需再打开纱布点眼药。术后3天,每天4次,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前一定洗净双手,滴药过程中不要污染眼药瓶口,滴药后及时拧紧瓶盖,防止污染。术后不要用手揉眼睛,术后当天眼睛不要沾水,一周内洗头洗脸,污水不要进入眼内。术后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睡眠,不要过度用眼。睡觉时尽量朝术眼相反方向卧位:左眼手术就右侧卧位,右眼手术就左侧卧位。术后眼部有轻微疼痛、眼红、异物感、视野内少量漂浮物均属正常现象,一般在几天内或几周内消失。若出现以下情况要尽快就医:眼部疼痛或不适感逐渐加重。眼红加重。畏光。视野内漂浮物数目增加。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其他全身症状。眼内注药后,请勿吸烟,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刺激性食物。适当运动,不要激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全身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应合理用药,保持各项指标平稳。复诊:每次注药后需要两次复查:通常为术后第一天(或者1周以内)和1个月时。每次都要检查视力、裂隙灯、眼压等。术后一个月,通常需要散瞳,眼底照相和OCT检查。视力的提高多少,因人而异。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几乎所有的患者至少视力不再下降,很多患者视力能够提高。一些患者在治疗后1周就会发现视力改善。一些患者可能不会立即感受到视力变化,但视力可能会随着治疗的继续而有所改善。判断抗新生血管治疗是否有效、时候需要继续治疗不是靠“感觉”,而是靠复查结果。即使视力很小的提高,也将会给您的生活带来大的改善。复查时常常需要拍摄眼底照相和OCT检查,这是对眼底病变直观、全面的反映。
增龄性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RMD),亦称老年性黄斑变性(senilemaculardegeneration,SMD)是与年龄相关的致盲的重要眼病之一。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是65岁以上老年人致盲眼病中最常见的原因。在我国,由于人口趋于老龄化,其他致盲原因得到或加强了控制,老年性黄斑变性亦日益成为重要的致盲性眼病。根据临床与病理表现,老年性黄斑变性分为2型,即萎缩型(atrophicsenilemaculardegeneration)与渗出型(exudativesenilemaculardegeneration)。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主要为玻璃膜破坏、脉络膜血管侵入视网膜下形成新生血管,导致视网膜和(或)色素上皮有浆液和(或)出血。湿性AMD依据其病程一般可分为3期:1.早期或称为渗出前期眼底检查后极部或黄斑区早期可有大小不等、边界模糊的黄白色渗出性玻璃膜疣,尤其是这些玻璃膜疣互相融合形成软性玻璃膜疣,这将是湿性AMD发生的先兆。2.渗出期病变进一步发展,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开始渗漏,眼底后极部可出现浆液性RPE脱离及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并可见灰白色的CNV、有时病变周围还可见到一些硬性渗出。CNV的出血可能非常广泛,不仅局限于黄斑区,也可以占据整个后极部,更严重者甚至可以超出赤道部,形成一个范围巨大的黑色的隆起的病变,以后还可能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更严重的并发症。3.瘢痕期经过一段漫长的病程后,视网膜下的出血逐渐被吸收,而被伴随新生血管以及RPE化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病程晚期患者眼底后极部形成大片机化的瘢痕,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或后极部有白色的机化膜及一些色素沉着,病人的中心视力丧失殆尽。湿性AMD的处理原则是尽早处理CNV,避免病变不断扩大,损害更多的中心视力。如果治疗得当,治疗成功,可以保持病人现有视力。不少病人由于控制了CNV,病变附近的渗出、出血被吸收,视力还可以有一些进步。对湿性AMD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封闭CNV,因此任何可以使CNV消除或萎缩的方法,都可以阻止其所引起的出血、渗出以及机化瘢痕的形成,使现有的视功能得以保存。如果CNV被成功的封闭,就能停止渗漏和出血,病变不再继续发展,原有的病变机化为瘢痕,可保持现有的视力。治疗湿性AMD的方法1.激光光凝应用激光光凝CNV是AMD的经典性治疗方法。激光光凝可以封闭CNV,从而控制疾病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对于位于中心凹的CNV,就不能使用激光光凝,否则CNV虽然得到了治疗,但CNV浅层的视网膜光感受器也将荡然无存,最终中心视力必然丧失,目前已很少应用。2.黄斑下CNV摘除(submacularsurgicalremovalofCNV)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展的手术治疗AMD的新方法。先行玻璃体切割术,然后在后极部切开视网膜,在视网膜下间隙取出CNV。此手术技术要求较高,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多,大多数病例术后视力恢复也不理想,因此临床中也很少采用。3.黄斑转位手术(maculartranslocation)也是最近才开始的治疗AMD的新方法。手术在玻璃体切割术的基础上,将视网膜与色素上皮分离,通过视网膜切开或巩膜缩短将黄斑中心区视网膜转位而离开原来发生CNV的区域,然后使用激光光凝CNV。这种方法手术技术要求较高,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多,手术风险较大。国内已有少数医院开始开展黄斑转位手术,但对于这一手术也应当慎行。4.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是近年来开始用于治疗AMD的新方法。应用810nm波长的半导体红外激光照射病变区,使局部温度升高,以达到治疗黄斑区CNV的目的。虽然目前认为TTT治疗对正常组织没有太大的损害,然而TTT治疗毕竟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治疗,它既作用于病变组织,也必然会作用于病变周围的组织。因此,TTT是否会对正常组织有长远的晚期反应,现在还不能肯定,还需要较长期的、大量数据的证实。5.光动力疗法(PDT)自1995年以来,人们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应用PDT对继发于AMD的CNV的治疗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我国也于2000年6月开始引进PDT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病人。我们在国内经过3年的临床应用,也证实PDT确实有较满意的效果。PDT,与玻璃体切割手术和传统激光相比可以更有效的减缓CNV引起的视力下降。但是PDT治疗也不能阻止CNV的复发和再生,常常需重复治疗,第1年平均治疗次数是3.4次,第2年2.1次。3年内平均7次,且治疗费用昂贵。6.药物治疗玻璃体腔内注射抗新生血管因子药物,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促进其萎缩,目前已取得显著临床效果。还有表明研究玻璃体腔内注射长效类固醇激素,可以取得一定疗效。有人利用生长的血管比成熟血管对放射离子敏感得多这一原理,通过外放射或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隐匿性CNV,认为可减少CNV的渗漏。抗-VEGF药物简介九十年代肿瘤相关基础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中血管形成有密切关系,随后VEGF相关研究在各种领域中深入展开,并引出了抗VEFG治疗的策略。2004年抗VEGF药(Avastin)被美国FDA批准为直肠癌一线治疗,同年抗VEGF药(Macugen)获批准治疗新生血管性AMD,开创了抗VEGF药治疗眼部疾病的时代,由于Macugen治疗AMD的疗效与当时如日中天的光动力疗法(PDT)相比并无优势,因此并未受到广泛重视。2006年瑞士诺华公司和美国基因泰克公司共同推出了另一抗VEGF药-Lucentis,因其显著的效疗使抗VEGF药声名鹤起,但是因为其昂贵的费用(每次约为1950美元)而使得许许多多的患者望而却步,随着另一种低价(每次约为30美元)抗VEGF药物阿瓦斯町(Avastin)在眼科应用所取得的显著效果,欧美国家已经逐渐应用Avastin取代了价格昂贵的Lucentis,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该药物还是禁止在眼内注射应用的,然而,2013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的问世给我们国内的眼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因其很好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相对低廉的价格而在国内广泛应用,使得以往无法提高视力的新生血管性AMD患者得到视力提高的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得到眼科医生的重视和推崇,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应用范围从黄斑部CNV病变扩展到多种眼病治疗。抗VEGF药的应用让过去使我们感到非常棘手或束手无策的部份眼病得到缓解或控制,甚至成为其某一阶段唯一的治疗方法。抗VEGF药的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发展,以及减轻血管渗漏引起的渗出、水肿和炎性反应。由于各类疾病发病机理不同,VEGF在病理改变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决定了抗VEGF药在不同病变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和角色也是不同的。
您了解肺癌筛查吗?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曲范杰2015年2月4日是国际抗癌联盟提议的第16个世界癌症日,今年的主题是“癌症防控目标,实现并不遥远”,主要是倡导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早诊早治,保证有效治疗,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逐步实现对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实,一直以来预防癌症及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都是这项活动发起以来反复出现的主题。癌症如今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死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由2005年至2015年期间将有8400万人死于癌症。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教育的普及,市民健康意识提高,到医院体检的市民呈增多趋势,同时由于人们对癌症的警惕性也使一些有关肿瘤筛查的体检应运而生。肺癌筛查有益吗?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成为公认的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肺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通过手术、放疗或化疗,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尤其如果是在早期被发现。但是,仅有25%的患者得以早期诊断。因此肺癌的早期筛查越来越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肺癌筛查对部分人群是获益的。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在2011年8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LST)随访6.5年的结果,这是耗时10年关于肺癌筛查的多中心、前瞻性的荟萃分析,共纳入53454例受试者,该研究也是迄今第一项发现通过筛查可明确降低高危患者肺癌相关死亡风险的随机研究,通过低剂量螺旋CT扫描筛查,肺癌的病死率可降低20%。另有多国的研究显示,通过低剂量螺旋CT早期筛查,检出的肺癌中,早期肺癌率高达80%,其中80%~90%患者可通过微创手术切除,无需进一步放疗和化疗。而且,好多发达国家肺癌生存率的提高也主要得益于早期肺癌的筛查和诊断率的提高。您了解有效的肺癌筛查的方法吗?肺癌筛査方法中,痰细胞学检测是最传统也是最早期的手段,从1930年至今沿用,其优点在于特异性高,并且可对肿瘤进行病理分型。但因为细胞学检测受诸多因素影响,敏感度较低,且与病灶部位和病理类型相关,因此痰细胞学检测在筛查中的作用大大受限。从20世纪50年代起,利用胸部X线胸片进行肺癌筛查的临床试验便在世界各地开展起来。但是有4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了X线胸片联合痰脱落细胞学筛查是否能够降低肺癌的病死率,结果均为阴性。美国癌症协会在2011年发表的结果再次指出,每年利用X线胸片进行筛査并没有有效降低肺癌的病死率。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是自X线胸片之后肺癌筛查的新技术,也是近年来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与普通CT平片相比,LDCT的优点在于其放射剂量仅为其1/6,却能检测出直径近2mm的肺部结节,敏感度是X线胸片的10倍。国家肺筛选试验(NLST)提供的数据主要是回顾了低剂量 CT(LD-CT)在肺癌筛查中的使用。NLST 将病人随机分为 2 组,分别每年进行 低剂量CT(LD-CT) 或胸部X线 (CXR )检查,中位随访 6.5年以上,结果显示 LD-CT 组肺癌死亡率减少了 20.3%。 NLST 的结论提示 LD-CT 对于年龄在 55-74 岁之间、身体健康、目前吸烟或者曾经吸烟每天一包达30年、并于过去 15 年内戒烟的男性和女性人群都是有益的。基于NLST的结果,目前肺癌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常常推荐低剂量的螺旋CT. 需要考虑肺癌筛查的弊病吗?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影像学检査方法,LDCT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假阳性导致的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及由此产生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当被告知他们的CT扫描异常,表现出不关心是很困难的,即使医生说,“别担心。你会没事的,6个月内来复查。”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这些患者中有一些会继续进行活检和浸入式手术,即使他们不是组织学上的肿瘤。在大多数研究中良性的到癌变的病灶比例约为20:1。而且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LST)的研究结果显示,每预防1例肺癌死亡,统计学上要求需筛查320例高危个体;CT筛查在提高早期肺癌诊断率同时,但其假阳性率较高,常导致不必要的手术。放射风险也是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但是大多数关于放射的统计建议表明,通过射线照射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可能从肺癌筛查中的获益。有数据显示每2500人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其中仅有1位因为放射性检查而发生肿瘤死亡。因此,不适当的筛查会使人们对肺癌的发生产生很大的担心,即使是在高危人群的筛查中,也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充分考量肺癌筛查的假阳性、假阴性、患者的心理压力、过度诊断、过量放射线的暴露以及成本效益等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如何降低肺癌筛查的假阳性问题呢?低剂量CT筛查出越来越多的肺占位性病变,这些中有多少真肺癌?假阳性如何解决?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在近期JCO杂志发表了一篇《2015年临床肿瘤学新进展》一文中给出了解决方案。首先筛查的对象应该是肺癌的高危人群,有数据显示,在肺癌高危人群中低剂量CT筛查阻止了88%的肺癌死亡,相反在低危人群中却仅阻止了1%的肺癌死亡,并且在整体人群中低剂量CT的假阳性率极高。一旦戒烟15年以上或出现了影响寿命的健康问题者及不能或不愿接受肺部手术治疗者应停止筛查。最新的肺癌研究通过血液学诊断来解决假阳性问题,通过血液标本中微小RNA的分析来确定是否为肺癌。大样本验证试验显示低剂量CT联合微小RNA检测可将假阳性率降低5倍(19.4%降至3.7%)。肺癌筛查适合您吗?既然肺癌筛查有利有弊,那么什么人更适合肺癌筛查呢?这就是筛查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关于病人的选择。目前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一个有效的肺癌筛查程序应该真正惠及那些存在高风险的个体,然而,研究表明,存在最高风险的人尽管认识到他们处于风险之中,但这些人对于被筛查似乎较少感兴趣。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在适合癌症筛查的人群中,筛查建议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在那些非癌症筛查适应症的人群中,其又被过度使用。我们还是要遵循循证医学的结果。主要是基于之前反复提到的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LST)中的入组标准,2015.1 NCCN指南推荐在高危人群中进行肺癌筛查。所谓肺癌高危人群,是指年龄55~74岁、当前仍吸烟且每天一包达30年或既往吸烟且戒烟不超过15年的人群(1类推荐)。同时新版指南指出:当一个人不吸烟时间已经达到15年,或者该人的健康状况已大大限制了其预期寿命或接受治疗性肺部手术的能力或愿意时,即应停止筛查。如何看待肺癌筛查中发现的肺结节?实际上肺癌筛查的核心环节是肺结节病变的诊断,同时,NCCN指南也强调了多学科合作的必要性。对未发现可疑结节者,指南推荐每年1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并连续进行2年(1类推荐),也可考虑继续定期低剂量螺旋CT筛查,但并未给出具体的筛查频率以及持续时间。对于发现可疑结节者,因不同类型的结节其恶性发病率有较大差别,分为实性或部分实性结节、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磨玻璃结节/非实性结节(GGO/GGN/NS)等,需要根据患者有无肺癌相关风险因素(2013年肺癌筛查推荐指南中指出:年龄、总累积烟草暴露量、戒烟时间是肺癌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其他风险因素包括特异性职业暴露、家族史、肺纤维化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进行风险评估,根据结节的恶性概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后续检査办法, 在定期筛查过程中,根据结节直径的的动态变化,可进一步采取重复低剂量螺旋CT检查、PET-CT、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抗微生物治疗等必要的干预措施。2014年NCCN指南推荐如果发现肺部结节在CT随诊中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加,需进行手术治疗。大多数的专家认为如果小于15毫米的结节增大了2毫米或大于15毫米的结节增大15%以上就应该关注了。筛查能替代戒烟吗?很明显,吸烟是肺癌排名第一的杀手,吸烟的人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多,其患肺癌的风险就越大。医生需要通过患者年龄、总体健康状况、吸烟量的多少、是否仍在吸烟、或已经戒烟多少年等情况来确定谁将从筛查中获益最多。戒烟在目前所有吸烟患者中必须是当务之急,应当记住,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越早越好。很多吸烟的人想借助于肺癌筛查来替代戒烟,这种想法是无科学根据的,首先我们知道筛查不能防止大多数与肺癌直接相关的死亡,每位个体从筛查可获益多少,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患肺癌风险的大小,例如,那些面临肺癌风险最高的人,最有可能从筛查中获益。但有几项研究的迹象表明,选择参与通过低剂量CT( LD-CT )进行肺癌筛查的患者戒烟率相对较高。一项口腔、头颅和颈部肿瘤的社区筛查项目结果也被发现戒烟率升高,但是针对肺癌的其他项目则没有重复出这一结果。总之,LD-CT 不能被认为是戒烟的替代选择。正确选择肺癌筛查根据已经取得的证据,我们需要实施筛查,但是在推进这项工作时,应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目前国外的专家强调肺癌筛查指南要加强调患者-医师谈话的必要性。指南指出,“有条件进行大量高质量肺癌筛查的临床医师和治疗中心应与符合条件的患者讨论筛查策略,而不是自行为所有符合高风险标准的患者推荐筛查策略。”美国肺科学会的指南也强调知情决策,建议“进行肺癌筛查的选择应个体化,美国肺科学会应确保每例患者拥有他们知情决策所需的信息。”人类目前虽然尚未攻克癌症,但是已掌握了一些癌症的病因及预防干预措施的相关知识,通过积极主动的预防及干预,至少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通过选择正确的癌症筛查,早发现早诊断又可以减低大约三分之一的癌症负担,有超过30%的癌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梅奥的医生认为:甲状腺癌被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了 根据罗彻斯特的梅奥诊所三位医师的一项研究分析:新的成像技术已导致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现象的发生,让成千上万的人暴露于不必要的、昂贵的和有潜在风险的治疗中。 在美国问题尤为严重。(华斌注:在中国情况也不容乐观!) 因为他们的这些忧虑,梅奥诊所的医生建议使用一个新的术语用来描述那些低风险的甲状腺病变——将更好地传达这样的信息:,这些病变对病人的健康仅仅有极小风险,这将引导病人和医生远离不必要的治疗。 Juan Brito医生,内分泌专家,本项研究的作者之一,说:“我们需要重命名它们,,我们需要把它们放在一个不同的类别。” 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国医学杂志》(BMJ)。 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诊断率大大幅上升 在过去的30年里,甲状腺癌病例的发病率在美国增加了两倍,从1973年的每十万人3.6例到2009年11.6例。 “这使甲状腺癌成为增长最快的癌症之一,”Brito说。 “已经观察到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但分布不均匀,”他补充说,“例如:瑞典、日本和中国已经经历了这一特定癌症的发病率的逐步升高。“ 此外,几乎所有的新的被诊断出的甲状腺癌病例——90%——是所谓的微小小乳头状癌,,研究显示这类肿瘤的生长非常缓慢,不会出现症状,也几乎不会导致死亡。 这一因素最可能解释了为什么甲状腺癌的死亡率保持不变而新乳头状甲状腺癌的诊断飞涨这一现象。 增长背后的关键因素 Brito和他的同事们,John Morris 医生和VictorMontori医生,在他们的论文中解释,更多的乳头状癌的诊断的出现,是因为高科技成像技术的进步,如超声波、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广泛使用,现在可发现小至2毫米的甲状腺结节。 另一个因素是报销政策,这些政策鼓励医生使用这些技术,在美国,颈部超声检查自1980年以来增加了至少80%。 研究还表明,高收入的美国人相对于比收入水平较低的美国人——尤其是那些有健康保险的人——更有可能被诊断为甲状腺癌。 “这些技术的易用简便性和这些技术的滥用的驱动导致过度诊断现象的发生。”Brito说。 不必要的治疗 Brito和同事们在他们的论文中指出:过度诊断常常会导致过度治疗,包括不必要的手术。事实上,在美国甲状腺切除术的数量(手术,全部或部分甲状腺切除术) 1996年到2006年间上涨了60%。 甲状腺切除术费用昂贵,而且可能会出现几个严重、永久性的并发症,包括喉部神经损伤。接收全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必须在余生中采取甲状腺素替代疗法,这一治疗本身就具有健康风险。 在美国,放射性碘治疗也被越来越多用来治疗低风险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973年每300名甲状腺癌患者才有一例接受放射性碘治疗。而在2006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五分之二。然而,指南中并不推荐放射性碘治疗低风险患者甲状腺癌。这些相关治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引发其他类型的癌症的风险,包括白血病和唾液腺的癌症。 需要新的术语 Brito 和他的同事们承认,可能有一些不确定的原因导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的快速上升,例如,CT扫描的广泛使用导致俄辐射暴露。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国别发病率的不均匀上高提示过度诊断才是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的背后原因。 他们呼吁医生病人共同参与决策,并向病人解释:在许多情况下,积极监测而不是手术治疗才是甲状腺癌最合适的管理手段。 “患者可以放心,如果有证据表明结节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时再行治疗并不会造成治疗上的延迟。”作者在文章中写到。 他们还建议使用“小乳头状病变”来被重新命名呢些处于休眠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这能更准确反映出它们带给病人的极小的健康风险。 大多数甲状腺癌的发现“不是注定必然或对患者具有风险,”布里托说,“通过拿掉癌症这个标签,我们可以重新架构管理这些疾病的级别,减少患者对癌症的焦虑程度。” 由布里托和他的同事们发表的研究可以在《英国医学杂志》的网站查阅。
肿瘤不可怕,不愿面对才可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主动选择到医院体检或治疗,各大医院几乎门庭若市,但是有一家医院一个科室,大家对它却是敬而远之,甚至有人为了避讳会绕道走,这就是肿瘤医院、肿瘤科。因为谁也不想跟肿瘤搭上边,有的患者即便发现身上有可疑肿块,也尽量到其他医院其他科室就诊,结果,因此走“冤枉路”甚至耽误治疗的病人大有人在。还有的患者确诊了肿瘤之后,认为反正最终都是死亡,不如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或者从此消沉郁郁寡欢,不去寻求任何治疗方案。其实,恶性肿瘤并非不治之症,讳疾忌医要不得,只有明确诊断、规范治疗,才能与肿瘤“和平共处”,甚至消灭它。我们先从两个故事说起吧……故事一:颈部的包块辗转反侧,最终确诊是淋巴瘤 患者王先生,到我们科就诊时,颈部的包块已经压迫得他无法说话了,好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如今已经完全缓解。不过,在之前的诊治过程中,患者也走了一些弯路。那已经是5年前的事了,春节后王先生由于工作忙碌患上感冒,也就是在这次感冒中,他摸到脖子上起了个包。“脖子上有包,当然是看外科。”有点医学常识的张先生首先选了我市一家外科比较出名的市级医院就诊,结果,医生告诉他,应该是淋巴结炎,吃点消炎药就可以了。可是服药2周后颈部的包块似乎又大了一些。于是,王先生又改到另一家外科更有优势的三甲医院就诊,不过,这次医生看过后,却给出了不同的意见,“这更像甲状腺瘤。”听了医生的诊断,王先生心定了不少,他说,“甲状腺瘤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吃点中药说不定就能消了。”为此,王先生又找到在中药治疗甲状腺瘤方面很有造诣的专家,专家为他开了一周的中药,然而,才吃了没几天,肿块已经压迫得他说不出话来了。直到这时,王先生才通过朋友联系到我们医院就诊,我们当天就做了淋巴结活检手术,结果被诊断为淋巴瘤。而在这之前几家医院转来转去已经耽搁了2个月,庆幸的是后面的治疗很顺利。确诊后我们和患者也做了通俗易懂的沟通,患者及家属都很理解并积极配合,活检报告一出来,我们当天就为他上药化疗,3天后,他的症状就明显改善。两个周期治疗后,脖子上的包块就摸不到了,经过四个周期的化疗,王先生体内的肿瘤已完全消失。在这期间,为了提高治愈的机会,病人的小舅子将准备换车的钱拿给了姐夫,让患者同时应用了靶向药物美罗华,经过化疗、靶向治疗、放疗患者病情达到完全缓解,随诊五年未见复发。后来我们也曾询问他,为什么发现了肿块没有首选到我们肿瘤医院肿瘤科就诊呢?当时患者的回答是: “忌讳啊!总觉得到肿瘤医院不是好事。” 故事二:半百女士乳房增大多年,后发现其实是乳腺癌 50多岁的刘女士,很早就离异了,有一个儿子一起生活。其实在十年前她就发现乳房内有个肿物,因为孩子小工作忙,她一直没有去医院就诊,有时候自己就随便吃点中药什么的。3年前发现已经下垂的乳房突然变大了,而且特别饱满,洗澡的时候工友还开玩笑的说她的“第二春”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女士的乳房还在不断地长,并出现了皮肤颜色的改变,乳房也感觉固定在胸壁上不易推动了。对于这个异常现象,刘女士觉得不对头,她也似乎意识到可能患上了乳腺癌,可是她却一直羞于去看医生,更不想面对确诊乳腺癌的事实。1年后才终于肯面对肿瘤现实,当就诊我们科的时候,已经没法实施手术,幸亏没继续拖着,患者还未出现远处转移。经过乳腺穿刺病理确诊为乳腺癌后我们给予了新辅助化疗,幸运的是治疗有效肿瘤明显缩小,也为患者赢得了行根治手术的机会,术后我们按规范给刘女士安排了辅助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至今随访一年半,身体状况良好。后来我们分析了这个患者的病理诊断,发现刘女士的乳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的类型,否则要是恶性程度高的,哪拖得起这么多年啊! 患者的共同特点--有恐惧感 有资料显示,在肿瘤医院及肿瘤专科初诊的患者不到一半,这是与患者普遍心存恐惧心理是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肿瘤已经是三大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肿瘤的杀伤力自然不容小觑,也正因为如此,对于肿瘤医院及肿瘤专科,老百姓一向敬而远之。在我们科室,王先生、刘女士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很多。病人忌讳到肿瘤专科来,感觉进了肿瘤医院得的就一定会是肿瘤,不来,说不定还不是,所以,我们科室接诊的患者中,大多是其他医院确诊或疑似肿瘤后转过来的,初诊患者占的也比较少。有的患者辗转反侧,往返于多家医院,更有患者心存恐惧因此而讳疾忌医,拖延了诊治时间。像上面提到的两位患者虽然没有及时就诊但是治疗结果令人满意的还是在少数。对于恶性肿瘤来说,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专家提醒一、有的肿瘤已能治愈,有的可以“和平共处”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肿瘤已经不再是不治之症,有的肿瘤已经能够治愈,或者在医生规范治疗下,患者能与肿瘤“和平共处”,让肿瘤患者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患者一样生存。而前提是必须诊断明确,治疗规范。 例如上面所提的淋巴瘤,在很早以前就被认为是少数几个能治愈的肿瘤之一,因为淋巴瘤对放化疗都比较敏感,初始治疗效果比较好,所以综合性医院除了肿瘤科外,其他一些科室也有收治淋巴瘤病人,不管是不是对口。有些医生边给病人用药边摸索,实在不行了,再找肿瘤专家会诊。其实,淋巴瘤的治疗也是很有讲究的,特别是初始治疗,包括剂量、疗程,是否联合放化疗等,既要足量足程,但也不能过度治疗,关系到病人治愈的可能性及以后长期生存所要面对的治疗的毒副反应。这个度不是随便哪个科的医生都能把握好的。一旦初诊方案不规范,容易导致患者复发,经常复发就会变成难治性淋巴瘤,到了这时,就没有有效规范的治疗手段了,受害的自然是病人。 二、诊断不明确时不应过度担心由于肿瘤医院及肿瘤科的医生接触的肿瘤患者比较多,在肿瘤的诊断上也更有经验。所以除了肿瘤治疗外,我们还进行肿瘤诊断。这几年随着肿瘤宣传的增多,很多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士,当发现身体某处肿块后,就会主动到肿瘤医院就诊,但是这类患者经过诊治后还是相对来说良性肿块更多。曾经有一个患者因咳嗽咳痰行CT检查提示右肺有个肿块,家里人立刻就感觉不妙,紧接着就到某省级三甲医院做了PET/CT,并被告知可能是肺癌。看完后,患者家属几乎崩溃了,把刚去日本留学1个月的儿子也叫回来。后来找到我们医院内科的一个主任才辗转到我们科。在分析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后,我们选择经皮穿刺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结果出来并未发现肿瘤细胞,考虑为炎症。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我们给予积极抗炎治疗半个月,1月后复查CT肿块接近消失,3月后肺部已经完全正常。患者及家属都很高兴,并十分感谢我们,还一个劲的说,早知道这样,应该直接到我们肿瘤科看了,要少受多少煎熬啊!所以,诊断不明确时不应过度担心,没癌也被吓出病来。患者对肿瘤的了解,从对疾病的认识到接受治疗的整个过程,都存在着很多疑问和误区,甚至是不理解,如果与医生沟通不畅,或者所选择的的医生不合适,就会影响和延误疾病的诊治。其实恶性肿瘤,并非不治之症,许多恶性肿瘤在早期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规范治疗后是可以治愈的,晚期肿瘤也逐渐被看做是慢性病可以长期存活。所以,肿瘤的治疗需要医务人员的高度责任感,也需要医患双方面对现实、相互信任、及时沟通、共同担当,采取最合理地治疗方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暑假来临,对于平时学习任务繁重的中、小学生来说,可以松口气了。于是,有很多人把目光又投向了“久违”了的电视和电脑。然而,我提醒学生及家长们,孩子的眼睛也需要“假期”;而且,此时是视力保健、康复的良好时机。近视、散光的早期征兆人们一直认为,视力减退是“悄悄”地降临,直等到发现视物模糊时,则木已成舟。其实,在视力减退之前,近视眼的发生是有预兆、有信号的。眼睛疲劳,有些小学生或中学生,看书时间一长,字迹就会重叠串行,抬头再看面前的物体,有若即若离、浮动不稳的感觉。有些人在望远久后再将视力移向近处物体,或望近久后再移向远处物体,眼前会出现短暂的模糊不清现象。这些都是眼睛睫状肌调节失灵的表现,是由眼疲劳所致。另外,有的少年儿童会反复发生霰粒肿、麦粒肿或睑缘炎。这些儿童视力虽然可达到1.0以上,其实已经“奏响”了近视眼的前奏曲。知觉过敏在发生眼疲劳的同时,许多人还伴有眼睛灼热、发痒、干涩、胀痛,重者疼痛向眼眶深部扩散,甚至引起偏头痛,亦可引起枕部、颈项肩背部的酸痛,这是由于眼部的感觉神经发生疲劳性知觉过敏所致。甚至有的孩子会产生听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应也有些迟钝,脾气变得急躁等症状。眼科医生将这些称为“近视前驱综合征”。从中可见近视前首先出现的并非视力下降,而是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近视眼也并不单单是眼睛的问题,而是与全身变化息息相关。据统计,近视眼发生的先兆症状,40%先表现在敏感的三叉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视力问题,就应注意视力的检查和保健,包括日常的饮食、读写姿势等等。儿童弱视、斜视:抓住最佳诊疗期弱视是儿童眼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眼病,其发病率为3-4%;少年儿童斜视患病率也已超过1%。儿童弱视的特点是矫正视力仍低于0.9。除先天因素外,主要由斜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等因素引起。弱视患儿不仅视力差,更重要的是患儿双眼看一物体时不能产生完整的立体感,致使许多需要精细操作或正常立体视觉的工作无法完成。如果家长观察到幼儿常侧着头或凑到很近去看东西时,就要请医生检查其视力。弱视治疗最佳时期是3至6岁,其次是7至10岁和10至14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诊疗难度逐渐增加,疗效也会越来越差。斜视是指患者双眼不能同时注视一个目标,两只眼的位置不能对称。斜视不仅破坏人的形象,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而且极易导致弱视。治疗斜视对年龄的要求很严,先天性斜视应在2岁内进行手术治疗,一般在6岁以内治愈率可高达80%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治疗效果会明显降低。儿童斜视、弱视要早查早治目前,斜视、弱视已成为小儿最常见的眼科疾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刻不容缓。爱尔眼科视光配镜中心在运用功能训练及药物综合治疗弱视方面有重要进展。在手术治疗各种复杂斜视方面也有突破性进展,矫正成功率有很大提高。斜视、弱视儿童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异常先兆,3岁以上儿童要定期查眼,以便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避免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为防止儿童斜视、弱视的发生,要加强儿童眼睛,切实合理用眼,避免超负荷用眼。
医学科普斜视手术的成功率有多大?这是家长决定是否为孩子做斜视手术时最关心的问题,经常有家长会问我:“听说还要做二次是吗?”。手术成功率高低取决于患者条件及医生水平。患者方面主要与孩子年龄、屈光不正程度、斜视性质和程度、斜视度是否稳定、是否具有双眼单视功能等有关,其中屈光不正矫正是否得当非常重要。而手术医生是否了解、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处置妥当,是否检查周到,手术设计方案是否合理,都直接影响到手术成功率。有的医生只能将大斜视做成小斜视,而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对一般非麻痹性斜视的一次手术成功率可以达到90%以上。所以斜视手术是一个成功率比较高的手术,而且由于手术本身不破坏眼球的完整性,其安全性也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