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生理情况下,儿童2—6岁时腺样体增生旺盛,10岁以后逐渐萎缩,成人基本消失。儿童期若腺样体增生肥大且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者,称腺样体肥大。诊断依据主要是夜间睡眠打鼾、张口呼吸,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等,主要检查为鼻咽侧位片及电子纤维喉镜检查,根据电子纤维喉镜检查腺样体肥大分为4度:1度:腺样体阻塞后鼻孔<25%。2度:腺样体阻塞后鼻孔26%--50%。3度:腺样体阻塞后鼻孔51%--75%。4度:腺样体阻塞后鼻孔>75%。也可以做多导睡眠监测,鼻咽CT、MRI。
肺结节随访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应对肺结节进行薄层CT扫描,要求层厚≤1.5毫米;2、CT随访时尽可能采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保证CT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3、尽可能选择在同一医院、同一设备、同一技术参数下进行CT随访复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设备误差。面对肺部结节,广大病友不必过于恐慌,一定要选择专业的医生给予专业的治疗。
脑瘫多由窒息、感染、早产等因素引起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导致微循环障碍,以及病变组织缺少正常的使用,出现废用性萎缩所致。脑组织是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组织,脑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取决于脑微循环的灌注情况。颈内、外动脉由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交感神经网位于颈动脉的外膜疏松结缔组织内。当受到外界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时,颈动脉收缩,血液阻力加大,相应支配侧的脑供血减少,从而使脑细胞外于缺血缺氧状态,影响脑组织的代谢,相对应所管理支配的对侧肢体痉挛、僵硬、活动障碍,长期肌力失衡而导致畸形发生,而且大多同时伴有流涎、语言、吞咽、智力等不同程度的障碍。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治疗脑瘫机制可能是交感神经切除后,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脑组织微循环缺血状态改善,并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使处于临界状态的脑细胞功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术时脑血流图检查显示:手术侧动脉扩张,血流量增加。脑供血改善后,大脑皮质兴奋性提高,皮质功能改善,从而使症状缓解,脑血流波幅明显改善,也充分证明了以上观点。术中注意牵拉和按压的力度,减少对喉返神经以及颈动脉球、颈动脉窦感受器的刺激,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其实切除颈内动脉交感神经网更符合手术机制,但颈内动脉位置较深,手术有一定的危险,而颈总动脉位置较浅,容易暴露,操作简单。颈总动脉是以内弹力层为主的大血管,周围网状外膜层疏松薄弱,容易剥离,只要操作仔细,一般不会损伤周围组织,也不会影响血管壁的稳固性。
脑性瘫痪是指患儿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由于某些原因损害了脊髓前角细胞以上的脑细胞和运动中枢,从而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的四肢运动功能障碍。脑性瘫痪是一个概念,不是单独的疾病而是一个综合症,它病变较为广泛,可合并癫痫、惊厥、智力低下、行为异常及听觉、视觉和感知觉障碍。脑瘫是脑部损伤性疾病,以中枢运动和姿势异常为主。引起四肢功能障碍的特点是:症状为非进行性发展,常见的是肌肉强直和震颤、肌张力不全或不断改变。其临床证状包括大脑、小脑或锥体束损伤引起的智力障碍、运动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等表现,常伴有精神和神经改变及多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