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门诊。 “大夫,我最近发现乳头有一个空往外淌血,您帮我看看是不是乳腺癌?”一位40多岁的患者前来就诊。 这位患者姓杨,据她介绍,三四天前,洗澡的时候发现内衣上有血渍,用手挤压乳头,发现有一个乳孔黑褐色血样的液体流出,随后用手挤都能挤出类似的液体。 于是,她上网查了一下,网上说有可能是乳腺癌!她越想越恐慌,越想越害怕,晚上一夜都没睡好。 乳腺外科的姚远医生,询问她近期有没有乳房外伤史,排除外伤史以后,考虑乳腺导管病变。让她做了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确诊是乳腺导管扩张症。 姚远医生告诉记者,在门诊,经常有患者咨询乳头溢液的问题,也有很多人都担心是不是乳腺癌? 其实,乳头溢液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或者说是一类现象。许多疾病都有可能产生乳头溢液现象,包括一些肿瘤疾病,因此不少女性对乳头溢液很紧张,甚至恐慌。其实这是没必要的。 首先,很多时候,溢液只是生理现象。乳腺其实很多女性朋友都有乳头溢液,只不过一般情况下溢液不会自己跑出来,需要挤一挤才能从乳头里流出来,所以很多人没有发现。生理情况下,正常乳房就会分泌少量乳汁或粘液,特别是在乳房受到刺激之后,因此偶尔(需要注意是“偶尔”)出现的少量乳汁样或浆液性溢液是生理性的,不需要关注。 一般来说,和乳头溢液有关系的疾病最常见的是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扩张症(或者叫做浆细胞性乳腺炎),有些乳腺增生的患者也有溢液的表现。在乳腺癌的患者当中,乳头溢液倒不是多见的 一、“形形色色”的乳头溢液 明确溢液的情况一般要从几个方面下手,1、溢液的性状,2、溢液导管的个数,3、溢液的量,4、溢液的伴随症状。 1、溢液的性状。这里面又包括下面几个情况:⑴血性溢液、⑵无色浆液性溢液(清水样溢液)、⑶黄色浆液性溢液、⑷棕褐色、咖啡色溢液⑸乳汁样溢液⑹脓性溢液⑺油脂样溢液等等。 ⑴血性溢液:这种情况最要积极处理,常见的疾病是导管内乳头状瘤或者乳腺癌,毫无疑问,这是需要手术治疗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妇幼保健院临床上经常会看到孕期或刚刚进入哺乳期的年轻女性突然出现乳头挤出鲜血或陈旧性的积血,像咖啡色。患者因此十分紧张。其实这种情况倒不要紧,多数是因为导管内的上皮脱落引起的出血,出血量大的,会很快从乳管溢出,就是鲜血;出血量小的,会在乳房内停留几天,再挤出来就是黑血了。这种情况可以观察几天往往就好了,不需要任何处理。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些乳房外伤导致的短期溢血现象,一般持续时间较短,过一段时间复查便消失不见了。 ⑵清水样溢液:这是最让人纠结的类型,多数情况下是生理性的,或者只是乳腺增生的表现。但是也有乳癌患者出现清水样溢液。这时需要看溢液的导管是单根还是多根的,如果是多根的,一般是不要紧的;如果是单根的,量比较多,尤其是绝经期后的女性,甚至伴有肿块,这类情况就需要警惕了。 ⑶黄色浆液性溢液:是最常见的一种溢液,可以出现在各种乳腺疾病中,乳腺增生的患者此类伴随表现亦不少见。当然也有一部分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甚至是乳腺癌(比例很低)。如果是单侧单孔溢液,还是需要重视的,应该予以进一步排查。 ⑷棕褐色、咖啡色溢液:这种类型多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癌,尤其是前者多见。但要考虑到是否为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因为这些时期也会出现此类溢液,前面已经提到。 ⑸乳汁样溢液:这种情况的溢液一般都不需要乳腺科处理。如果是多孔溢乳,多是哺乳期、哺乳后期、流产后等等生理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停止哺乳后两年内乳房仍有少量泌乳现象,一般视为生理性复旧不全,不必太紧张。也常见于服用药物,比如吗丁啉为代表的胃药、以利血平为代表的降压药、以氯丙嗪为代表的精神科药等等。有时候多问一句既往服药史,可能答案就找到了。当然也有病理情况:高泌乳素血症、垂体微腺瘤。这两种疾病需要到神经科和内分泌科来治疗。临床上偶尔可见单孔溢乳,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定期随访就可以了。 ⑹脓性溢液:临床上虽然不是很常见,但需要特别留意。因为此类表现常见于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此类疾病现在发病率上升很快,且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所以,这种情况是要积极对待的。 ⑺油脂样溢液:这种情况也多见于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称此类疾病为“粉刺型乳痈”,顾名思义就是常伴有乳头油脂粉刺样溢出。这类疾病最关键的便是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否则病变范围可能会迅速扩大,形成迁延不愈的病灶,令人苦恼。 2、溢液导管的个数:总的来说,单孔溢液要比多孔溢液有意义,更需要处理。单孔溢液多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等疾病;多孔溢液大多是生理性、药物副反应,也见于垂体瘤、全身性疾病、乳腺增生症等等疾病。 3、溢液的量:单纯的说量的大小没有太多临床意义,不能说溢液多比溢液少更严重。这里想说的是这个量的变化,是持续性溢液,还是间断甚至是一过性溢液?量的大小波动是否跟月经周期相关?等等。 4、溢液的伴随症状:伴有肿块的、局部红肿的,这是乳腺外科需要积极处理的症状。如果多孔溢乳伴有月经不调,体毛过多,肥胖等,就要去妇科看看有没有多囊卵巢。如果伴有头痛,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出脑垂体异常,那就需要到神经科看看有没垂体瘤了。 二、乳头溢液的检查方法 1、视诊和触诊:这不仅仅是临床医生需要进行的,更是我们建议女性朋友们需要定期自我检查的项目。多数溢液正是通过查体发现的。 2、溢液涂片检查:可以发现脱落的肿瘤细胞。但是因为溢液中肿瘤细胞很少,这项检查阳性率很低。 3、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扩张的导管、导管内的微小占位,对一部分导管内乳头状瘤也有检出率。 4、钼靶检查:对乳头溢液的直接检出和诊断意义不大,但可以显示有无伴随异常钙化、结构异常等很有意义。 5、乳管造影:把造影剂(碘佛醇、泛影葡胺等)注入到溢液导管中然后拍钼靶,如果导管里有占位,造影剂就不能充满管腔,术语叫做“充盈缺损”,如果肿瘤比较大,就会完全堵住导管,就会形成“杯口征”,由此可以间接地显示出导管内的情况。 6、乳管镜检查:相对于前面的各项无创检查,即使用光导纤维做成的镜头插入溢液的导管。沿分支检查管内情况。如果看到了管内有占位等,可以明确诊断管内肿瘤的。 乳管镜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边检查,一边用甲硝唑冲洗,可对一些扩张、炎症的导管进行冲洗。 7、抽血检测泌乳素:这项检测专门针对那些溢乳,特别是多孔溢乳的患者,用来诊断是否有高泌乳素血症存在。 8、手术切除病变导管:手术不仅是上面提到的乳头溢液相关肿瘤的治疗手段,同时也是某些特殊病例的最后的检查手段。当各项检查都不能明确诊断,但仍存在可疑风险表现时,或者因某些因素导致导管造影和乳管镜检查困难时,这些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手术的方式。 乳头溢液要综合很多情况才能做出判断,但“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来就诊的患者中,大部分就已经排除在风险之外了。对于其中少部分患者存在的单孔的、持续性的、血性的、咖啡色的、油脂样的溢液,应予以充分重视,必须进一步明确诊断。所以,客观细致地分类分析评估乳头溢液问题,是可以避免漏诊或过度医疗的。
前言:女性此段时间会出现脾气大,潮热,失眠等症状,宜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提高生活质量。生活中,绝大多数45-55岁的女性都会进入围绝经期的状态,当出现频尿、心悸、盗汗、热潮红、失眠等症状时,就要小心围绝经期来报到了。在特殊时期,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比如出汗严重、脾气暴躁、性格不稳定的典型症状。对此,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内分泌专家、擅长围绝经期综合症治疗的宋红娟主任表示,很多女性没有意识到性情、脾气上的异常改变是围绝经期到来的征兆,还有一些女性发现月经量明显减少,担心绝经了人会衰老得快,总是莫名地紧张起来。那么,如何缓解围绝经期的一些症状,远离种种困扰呢?宋主任将为广大女性朋友做出解答。同时,她还建议围绝经期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症状可明显缓解。44岁女性脾气大,一查是“早更”今年44岁的黄女士,在市妇幼保健院体检时告诉医生,最近一段时间感觉解小便不舒服,几乎每天都失眠,体检的医生也察觉到她说话声音很大,脾气急躁,于是推荐她找妇科内分泌专家就诊。黄女士慕名找到了宋红娟主任。宋主任回忆说,和患者交流时,发现她脾气急躁,总是生气地抱怨,通过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的卵巢功能已开始减退。“这是一位被围绝经期综合症困扰的患者,长期的失眠让她情绪不好,脾气烦躁,在确定没有用药禁忌症后,建议她适当补充雌激素,可有效缓解各种不适症状。”宋主任说,在接受治疗一周后,黄女士的睡眠明显改善,睡眠好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为何44岁就已出现卵巢功能减退呢?是不是有些早呢?对此,宋主任分析说,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围绝经期提前的情况越来越多见,一般在45-50岁比较多见,但是在门诊上,也常常见到40岁左右女性出现围绝经期症状。有资料显示,在35岁至45岁的女性中,近三成以上的女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提早现象,也就是我们讲的所谓“早更”。早更的原因,可能与现代女性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操劳过度、性生活不和谐、不合理使用避孕药物、过度减肥、多次流产等因素有关。对待早更,女性朋友应该早发现、早关注、早诊治、早调理。夏季因围绝经期症状就诊的病人增多宋主任介绍说,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卵巢功能减退开始,一般从40岁左右开始至停经后12个月内的时期),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1次月经后1年,也就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一直持续到最后1次月经后1年。目前认为,中国妇女平均绝经期年龄应该应该是49.5岁。这一时期的女性面临月经出血模式的改变,由多变少,或者有少变多,且周期长短会改变,生育功能下降。此外,由于血压、血脂的改变,绝经10-15年后,女性患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等概率会大大增加。“对女性来说,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变化时期,虽然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但是完全没必要过于忧虑和紧张”宋主任表示。谈到夏季的门诊就诊情况时,宋主任强调说,“每年夏季,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因为潮热不适、大量出汗、眩晕、疲劳、失眠等身体不适来就诊的女性会明显增加。还有一些女性会出现肌肉、关节疼痛症状,饱受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困扰,并且已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以潮热不适为例,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女性突然感觉脸上或者全身发烫,汗如雨下,而且说来就来,没有规律,如果检查又没有发现器官性病变,这就是典型的围绝经期潮热症状。这是由于夏季气温较高,围绝经期妇女的潮热症状往往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会引起身体诸多变化,大多数妇女在绝经期有潮热症状,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感觉也不同。对大多数妇女来说潮热通常仅是一种轻度不适感,只是在房间里觉得闷热而已。然而有些妇女则会感到很不舒服,一股潮热冲向头颈部,直至弥漫到上半身。”宋主任还指出,生活中还有一些女性,认为睡不好、易出汗、忘事、脾气大、易急躁很正常,并没有特异性,所以不会在意,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各种压力大增大及对身体保健的不重视,会加重症状表现,并且会危害身体健康。此外,围绝经期的妇女,因为出现上述的一些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不适症状,也会实际影响到夫妻间的性生活的和谐,甚至出现夫妻之间的关系紧张。及时地诊治与调养,对于夫妻双方的和谐以及家庭的和睦都是很重要的。症状明显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雌激素“对于出现月经稀少,周期延长、经期延长、月经频发或紊乱,月经周期缩短,周期紊乱,没有规律;血压波动、心悸等,阵发性潮热;精神紧张、焦虑、睡眠障碍、失眠、恐惧感、情感脆弱爱哭、情绪低落、抑郁、有心理疾病,常回避社交,出现记忆力下降、乏力、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头昏,甚至食欲降低或亢进等状况的围绝经期女性,如果缺乏对症治疗,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宋主任建议,对于围绝经期要有正确的认识,出现症状应积极应对,轻松快乐地度过这段特殊的时期。治疗上,宋主任指出,目前女性越来越重视围绝经期的保养和治疗,但仍存在不少误区。“有效女性,随意给自己作诊断,将失眠、抑郁等围绝经期引起的症状归结为神经系统和心理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围绝经期女性,一发现有围绝经期症状就乱吃雌激素。”据宋主任介绍,临床上,主要通过激素补充疗法,即给绝经前后的女性补充适量的雌激素,来缓解和改善女性围绝经期的一系列症状。目前,激素疗法对绝经及相关症状,如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血管收缩症状、神经净胜症状、心血管疾病、低骨量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显著。“在服用雌激素治疗后,很多患者都会在一周左右症状明显好转。”她特别强调说,“雌激素补充疗法不适制止衰老的自然过程,而是通过适量的摄入,有效低预防由于衰老带来的疾病,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活质量。通过药物补充雌激素来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或者延缓衰老,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做好各项检查,排除各种禁忌症,最终选择合适的药物、方法和剂量来补充雌激素非常重要,自行服用无疑将提高用药风险。”专家提醒:症状轻一般不需治疗,自我调理可缓解女性围绝经期的症状有轻有重,症状轻的一般不需要治疗,平时注意适度的调节还是可以缓解的,那么该如何做到自我调理呢?对此,宋主任给大家几个建议:1、调节生活方式:起居生活要有规律性,按时睡眠和起床,保证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工作之余应适当运动,室外空气较好,散步、慢跑等可以舒缓压力,改善抑郁、焦虑等心理变化。还有适当晒太阳,也可以防止骨质疏松。2、精神调养;日常生活要轻松愉快,明白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了解会出现的各种症状,及时做好心理调整,缓解心理症状,平安渡过,及时出现诸多不适,也可以在正确的指导下解决,不用带来心理压力。此时,家人也要多陪伴,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3、饮食调理:饮食要做到低热量、低脂肪、低盐、低糖。同时一日三餐要定时,合理膳食。适当补充钙,因为围绝经期时雌激素减少,可导致胃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建议吃含钙高的牛奶,每天喝两包牛奶,如果对牛奶过敏,可以补充钙剂。4、定期妇科检查:绝经前后的妇女是生殖器肿瘤的高发年龄,应定期做防癌普查,重点对乳房喝子宫的检查,如异常的阴道流血、异常白带增多、乳房肿块等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并诊治。宋红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江苏省妇幼重点人才培养对象。曾在加拿大温哥华大学和美国梅奥医疗中心的妇科外科部进修学习。熟练掌握妇科生殖内分泌、肿瘤的诊治及相关手术。曾在美国梅奥专门进修学习宫腔镜、腹腔镜手术以及盆腔底部功能障碍:尿失禁、子宫脱垂手术治疗。主持省级市级医学研究课题多项,并获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中文和英文医学论文20多篇。拥有关于不孕症和子宫脱垂治疗方面的国家技术发明专利三项。多次在美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英文发言,介绍不孕症和子宫脱垂治疗的经验。
宫颈糜烂是过去大家对宫颈一种正常表现的错误认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是疾病,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前言近日,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病区通过急诊接收了一名不幸在手术中发生大出血的女性李慧(化名),而这名女性只有17岁,经过抢救,出血停止。令人不解的是,只有17岁的她怎么会做妇科手术?经了解,李慧曾在一次检查中被告知发生宫颈糜烂,担心的她去咨询了医生,“医生跟我说,宫颈糜烂会影响怀孕,甚至可能引发癌症,劝我尽快手术治疗。”她吓坏了,赶紧选择了手术,希望可以治愈宫颈糜烂,没想到发生意外。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病区主任宋红娟博士表示,宫颈糜烂,作为一个被公众熟悉的“疾病”,曾经困扰了很多女性,去做体检,很大一部分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糜烂。“早在2008年,本科生的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中,就取消‘宫颈糜烂’这个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宫颈糜烂,说到底,实际上是过去对宫颈的一种正常表现的错误认识。”误区:不是疾病,更不会影响怀孕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宫颈糜烂?资料显示,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没有完善,雌激素低下,柱状上皮就靠内侧些,到了来月经以后,柱状上皮受雌激素影响,更多地朝外侧发展,因此就有更多的类似“糜烂”一样的柱状上皮在宫颈口。绝经以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又开始退回内方,因此“糜烂”也就看不见了。“所以,它是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常常会出现的生理现象,而不是病理现象,但是因为‘糜烂’这个词,容易让大家产生误解,所以在教科书上,这个名词也早已被摒弃。”宋红娟博士强调说。此外,宫颈糜烂在过去还有所谓的分度诊断,称之为1到3度,一般人常常对这个分度诊断产生误解,认为它是根据炎症的严重程度划分的,其实它指的范围,面积小于1/3是1度,1/3-2/3是2度,超过2/3是3度。宋红娟博士再次强调说:“这个其实就是受雌激素影响后柱状上皮外翻的程度不同,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大家不要产生误解。”那它对人体会产生影响吗?对此,宋红娟博士表示,因为它不是病理现象,所以,它不会影响健康,不会影响怀孕,也不会引发癌症,更不会影响胚胎发育。治疗:它不是病,不需要治疗检查出宫颈糜烂,需要治疗吗?“如果理解了前面提出的内容,就不难理解所谓的‘宫颈糜烂’,其实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进行任何治疗,如果上网查询到诸多治疗宫颈糜烂的方法,都是错误的。”宋红娟博士说:同时顺便提一下,对于有症状的宫颈炎,是需要进行治疗的。通常情况下,急性的炎症用栓剂药物治疗就可以,慢性的炎症可以采用激光或者冷冻等物理治疗的方法。那宫颈糜烂与什么有关呢?对此,宋红娟主任说,首先它与性活动过早、性伴侣过多有关。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地存在着婚前性行为现象,过早的性生活、频繁地更换性伴侣以及性生活过频(每周4次以上),是造成宫颈糜烂不可忽视的原因。其次由于婚前性行为大多处于隐秘状态,加之年轻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无法创造稳定、洁净的性生活环境,因此患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此外,由婚前性行为导致多次的人工流产、诊断性刮宫、宫颈扩张术等妇科手术,都可能导致宫颈损伤或炎症,最后引起宫颈糜烂的发生。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宫颈局部的感染,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高危型HPV的感染均可引起急性宫颈炎,或导致慢性宫颈炎迁延不愈。“所以,患有宫颈糜烂的女性一定要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反复流产,这些可明显降低宫颈糜烂的发生率。”宋红娟主任说。建议:宫颈定期检查很重要,一年一次即可门诊中,还是会有不少患者咨询,宫颈糜烂到底会不会发展为癌症?对此,宋红娟主任解释说,虽然宫颈癌和宫颈糜烂无关,但是宫颈的定期检查是必要的,它的发生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有关。资料显示,在宫颈鳞柱交界区持续感染的时候,容易发生癌前病变和宫颈癌。但是宫颈癌自从有了宫颈刮片以后,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所以,宫颈癌的关键就是提前预防和治疗。那么,可以选择哪些检查呢?“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检查,这两项即可,而且频率不必过于频繁,一年检查一次即可,因为HPV病毒的代谢很慢,导致其生长速度同样缓慢,所以不必半年就检查一次。这个检查不是为了预防宫颈糜烂,而是为了预防宫颈癌。”本文是宋红娟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大豆”和“蜂蜜”能导致乳腺癌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晨报记者 徐晓旭 通讯员 姚萌 文 徐女士说:“我亲戚前两年得了乳腺癌,本来她很喜欢喝豆浆吃蜂蜜,但后来听朋友说吃了对身体不好,就再也不敢吃了。我听说适量喝豆浆其实对乳腺癌患者有好处,那吃蜂蜜是不是真的不好呢?想请教你们。”对此,记者咨询了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主任姚远。 对于“蜂蜜致癌”的问题,姚远告诉记者,这其实和“豆浆致癌”的说法一样,都是貌似有点道理,其实并不确切。“如果是纯的蜂蜜,乳腺癌病人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姚远说,蜂蜜、豆浆属于我们广泛且经常性摄取的传统食物,只要吃得适量,还是很安全的,对于人体也有很多益处。“中国人古时候就开始吃蜂蜜了,如果有问题早就发现了。” 大豆制品安全 大豆提取物异黄酮对乳腺癌患者不利 先来说大豆。姚主任总结了以下三点:大豆及豆制品是安全的,普通人群和乳腺癌患者都可以食用。大豆同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大豆制品是安全的;大豆提取物——异黄酮对于乳腺癌患者会产生不利影响。我们要区分对待二者,建议食用大豆及豆制品,慎重选择“异黄酮”类保健品。摄入时间是关键。乳腺癌前摄入有益,乳腺癌发生后摄入异黄酮提取物有害。 针对大豆中含有的异黄酮成分,姚主任引用了伊利诺斯大学食品科学和人类营养学教授William Helferich的研究成果,饮食中的异黄酮,如同雌二醇,会刺激雌激素敏感肿瘤的生长,饮食中的异黄酮还会干扰作用于乳腺肿瘤雌激素受体的某些药物的治疗,如他莫昔芬等。对这一结果的解释取决于雌激素的服用时机。青春期前服用植物雌激素可导致乳腺分化(即对乳腺健康有利),如果已经患有雌激素反应肿瘤的动物服用植物性雌激素,则刺激肿瘤的生长(即对乳腺健康不利)。他指出,中年妇女食用这些产品是适合的和安全的,但50岁或50岁以上妇女则冒患乳腺癌的风险。 “不过异黄酮仅仅是大豆成分之一,仅仅对提纯的异黄酮的研究可能会导致对饮食中大豆的健康意义的误解。”姚主任说,事实上,大豆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它们合在一起具有多种作用,业已证实大豆中复杂的混合成分并不促进肿瘤生长,而且还可降低某些成分的负面效果。食用全豆类食品与单独服用每种浓缩成分相比更安全、更健康。 “摄入时间”很关键 患乳腺癌后不建议服用高纯度大豆异黄酮 2017年2月1日,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官方期刊《临床癌症研究》报告指出,摄入时间是主要问题。在乳腺癌发生之前,长期持续使用染料木黄酮(大豆异黄酮中最具有活性的一种成分),可以提高人体对乳腺癌的整体免疫力,从而减少乳腺癌生长和复发风险。 但是,染料木黄酮还抑制了一种称为“自噬”的机制,允许乳腺癌细胞生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染料木黄酮可以影响他莫昔芬的疗效。实验发现,已发生乳腺癌的实验动物摄入染料木黄酮,未能触发消除癌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反而使动物对他莫昔芬耐药,并增加乳腺癌复发风险。在乳腺癌发生前、后摄入染料木黄酮的大鼠,经过他莫昔芬治疗后的乳腺癌复发率分别为7%、33%。 所以,就目前的数据显示,正常女性长期食用大豆是安全的,对乳腺癌的发生是有预防作用的,即使患病后继续食用仍然是安全的。但对于平时没有习惯食用大豆和大豆制品的女性来说,在患乳腺癌后不建议摄入高纯度的大豆异黄酮,这种摄入对乳腺癌没有预防复发和转移的作用,甚至高纯度的大豆异黄酮还有可能会加速患者病情的复发和转移。 蜂蜜对癌症的影响 再来说蜂蜜。姚主任指出,蜂蜜含雌激素很低,是安全的。蜂蜜成分非常复杂,已知的活性成分就有100多种,但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是安全的。 姚主任介绍,蜂蜜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突变、抗菌、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形成及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蜂蜜中高含量的5,7-二羟基黄酮能抑制裸鼠异体移植物血管的生成,且能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抑制体内雌激素和雄激素的合成)。把蜂蜜作为甜味剂比用普通的糖更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人们发现高良姜黄素在乳腺癌和白血病细胞中有抗增殖作用。蜂蜜提取物已被证明在肠癌细胞中具有抗增殖的作用;且发现酚醛含量较高的蜂蜜样品其抗增殖作用更为显著。蜂蜜亦被证实具有抑制体内和体外的膀胱癌细胞系的生长。 由于蜂蜜常作为日常饮食中一小部分,很少人群研究可用来了解蜂蜜对乳腺癌的单独影响。一项意大利的研究发现即使调整BMI,餐后甜点和糖(包括蜂蜜)的摄入量仍与乳腺癌的风险呈正相关。应避免使用含蜂蜜浓缩提取物的食物。 不同种类的蜂蜜中酚醛的含量变化很大。蜂蜜中起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是酚类化合物,但这不是它的单一作用。颜色深的蜂蜜比浅色的有更强的抗氧化作用,如荞麦密。蜂蜜对乳腺癌化疗产生的副反应如对手和脚皮肤的损害,以及对辐射诱发的黏膜炎和皮肤反应有治疗作用。 乳腺癌患者应避免使用蜂胶或蜂王浆 而蜂胶,可以激活乳腺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有类雌激素作用,对乳腺癌患者有增加风险的影响。不推荐作为正常人群的膳食补充。蜂王浆,雌激素含量非常高。非医生指导,普通人群建议避免摄入。 姚主任说,蜂胶(又叫蜂房糟粕)是蜜蜂用来建设和维护蜂房所用的一种蜡质的胶状物。它是蜜蜂从植物树脂、精油和花粉中采取的。蜂胶的化学成分因区域的变化而不同。蜂胶在古今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蜂胶含有一些化合物包括5,7-二羟基黄酮,咖啡酸苯乙酯,高良姜黄素被怀疑或已证实有抗肿瘤防癌功效,巴西蜂胶能通过其有效成分artepillinC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然而,巴西蜂胶也被发现可引起急性肾衰竭。蜂胶也被证实能在乳腺癌细胞中能通过激活雌激素受体而产生雌激素样作用。我们不建议把蜂胶作为一种膳食补充剂。 蜂王浆是一个蜂群中被用来喂养幼蜂的蜜蜂的分泌物。它一直被认为可改善更年期症状。蜂王浆在人体乳腺癌细胞中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会扩大癌细胞的增殖。乳腺癌患者、幸存者和高危者应避免食用蜂王浆。
这个问题太多人询问,答案即是上面之标题。我查阅并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了解。 先看一项研究: 伊利诺斯大学食品科学和人类营养学教授William Helferich十年来一直从事有关异黄酮对健康影响的评价研究。大致内容如下: 1.饮食中的异黄酮,如同雌二醇,会刺激雌激素敏感肿瘤的生长,同时还发现,饮食中的异黄酮还会干扰作用于乳腺肿瘤雌激素受体的某些药物的治疗,如他莫昔芬等。Helferich指出,对这一结果的解释取决于雌激素的服用时机。青春期前服用植物雌激素可导致乳腺分化(即对乳腺健康有利),如果已经患有雌激素反应肿瘤的动物服用植物性雌激素,则刺激肿瘤的生长(即对乳腺健康不利)。他指出,中年妇女食用这些产品是适合的和安全的,但50岁或50岁以上妇女则冒患乳腺癌的风险。Helferich指出,2003年以后由于激素替代疗法应用的减少,50岁及以上的美国妇女乳腺癌发病率显著下降。 2.异黄酮仅仅是大豆成分之一,仅仅对提纯的异黄酮的研究可能会导致对饮食中大豆的健康意义的误解。事实上,大豆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它们合在一起具有多种作用,业已证实大豆中复杂的混合成分并不促进肿瘤生长,而且还可降低某些成分的负面效果。食用全豆类食品与单独服用每种浓缩成分相比更安全、更健康。 上面的内容可能不是特别容易理解,大家也可以直接记住标题内容即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了解一点更多信息。 “摄入时间”很关键。 2017年2月1日,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官方期刊《临床癌症研究》正式发表美国乔治城大学、美国维克弗斯特大学、芬兰图尔库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发现摄入时间是主要问题。在乳腺癌发生之前,长期持续使用染料木黄酮(大豆异黄酮中最具有活性的一种成分),可以提高人体对乳腺癌的整体免疫力,从而减少乳腺癌生长和复发风险。 但是,染料木黄酮还抑制了一种称为“自噬”的机制,允许乳腺癌细胞生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染料木黄酮可以影响他莫昔芬的疗效。实验发现,已发生乳腺癌的实验动物摄入染料木黄酮,未能触发消除癌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反而使动物对他莫昔芬耐药,并增加乳腺癌复发风险。在乳腺癌发生前、后摄入染料木黄酮的大鼠,经过他莫昔芬治疗后的乳腺癌复发率分别为7%、33%。 所以,就目前的数据显示,正常女性长期食用大豆是安全的,对乳腺癌的发生是有预防作用的,即使患病后继续食用仍然是安全的。但对于平时没有习惯食用大豆和大豆制品的女性来说,在患乳腺癌后不建议摄入高纯度的大豆异黄酮,这种摄入对乳腺癌没有预防复发和转移的作用,甚至高纯度的大豆异黄酮还有可能会加速患者病情的复发和转移。 感谢辽宁抚顺肿瘤医院赵海同仁提供的相关资料。
2018.9.21《彭城晚报》的采访报道市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姚远主任:乳痛不是病,结节需检查,可疑才手术,预防是根本 “大夫,我乳房疼,是不是得了乳腺癌?我担心得这几天都没睡好!”在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姚远主任的门诊,很多患者进门第一句话就是这句。 今年32岁的王女士说,以前她只是月经前几天有点乳房疼痛,这段时间经期后乳腺也刺痛!令她非常害怕,担心是乳腺癌,精神压力非常大。 经过检查,医生告诉她乳腺有增生,另外还有很小的两个乳腺结节。不用太过担心,但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做B超检查,看是否增长。如果增长速度快就需要手术。 为什么有的人月经前乳腺会疼痛呢? 姚远主任解释,乳房就像是一个大橘子,每侧约有15-20个“橘子瓣”,各有其独立的乳腺导管系统。这每个导管系统非常像一个倒生的树木,树干分成枝干,再分成细枝,然后有很多树叶。 其实,这个树叶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像一个个充满水的小球囊,学名叫腺泡。每个小球囊的内壁上又有无数个细胞,像小水龙头一样在滴答滴答分泌液体。当球囊里的水增多的时候,小球被撑大,分布在球囊表面的神经末梢感受到牵拉,就会引起乳腺的疼痛。 为什么有的人在月经前乳房疼痛? 姚主任说,体内激素水平的增高就会导致小球内壁水龙头流出更多的液体,从而导致球囊体积的增大。月经前体内激素水平达到高峰,小球被撑到最大,因此会有月经前的乳房疼痛。而来月经的同时,体内激素撤退,降到最低。小球内分泌的液体减少,乳房也就不疼了。 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除了与月经周期相关外,情绪的变化如生气、紧张、精神压力大等都可引起,导致乳房内腺泡不规律增大,也就是乳腺增生,从而引起乳房的疼痛。 “绝大部分女性乳房疼痛的原因,乳腺增生引起的疼痛。由此可见,很多时候的乳房疼痛并不一定是疾病导致,更多时候是一种生理性现象。” 发现乳腺结节,需要区别对待 很多来门诊的患者,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夫,我摸到乳房里有一个包块,会不会是乳腺癌啊?!” 姚主任说,乳腺增生除了表现为乳房疼痛外,有时还会表现为乳腺的结节。对于乳腺结节,大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乳腺结节都有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或者都需要手术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分对待。 事实上,门诊中最常见的乳房结节就是乳腺增生引起的乳腺结节,其属于生理性改变范畴,肯定是不需要手术的; 比较常见的还有良性乳腺肿瘤如纤维腺瘤、错构瘤等,要不要手术?需要乳腺专科医生在门诊接诊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病情及不同的境况作出诊疗决定; 如果最终确诊是乳腺癌,肯定是需要尽早手术治疗。 哪些人群要警惕乳腺癌? “很多20多岁的年轻患者,一来诊室就担心甚至怀疑自己是乳腺癌,确实些过虑了。”姚主任说,年轻女性有积极谨慎的健康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但从大的数据中来看,在乳腺结节中,真正是乳腺癌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平均发病年龄是46岁,一般35岁以后进入乳腺癌高发年龄组。年轻女性患乳腺癌的确实存在,但几率非常低,大可不必“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哪些人群要提高警惕呢? 年龄在35岁以上,尤其是40岁以上;工作、生活、精神压力比较大,同时又发现有乳腺结节的女性,就应该注意了。因为乳腺癌的发病不仅与年龄有相关性,精神压力大也是诱因之一。 所以,建议职场家庭两不误的优秀妈妈们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定期体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心态。 乳腺癌诊断的“三重评估”法 关于乳腺诊断,姚主任说,一般采取“三重评估”法: 一是病史及查体的结果; 二是必要的影像学手段,主要是B超、钼靶、核磁等; 三是穿刺、切除或切取等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手段。 为什么需要三重评估呢? 因为通过查体结合B超、钼靶等检查,医生只能告诉你乳腺癌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就如同在混水里抓鱼,只能凭大夫的经验。要想真正的确诊。需要借助病理科大夫的显微镜,把取出的结节往显微镜底下一放,就几乎能100%的告诉您到底是良性的肿瘤还是恶性的肿瘤。 临床当中,绝大部分肿瘤,组织病理的确可以明确诊断是良性还是恶性。但是仍有很小比率的肿瘤,可能经过多种病理的检查手段,多位专家的会诊,才能基本搞清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 乳腺结节的中医治疗 关于乳腺科中这个常见问题,姚主任概括为:乳痛不是病,结节需检查,可疑才手术,预防是根本。 他说,对于多发性乳腺结节、乳腺囊肿、导管扩张,严格排除恶性病变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采用中药治疗 。 中医治疗以内服为主,根据患者体质,辨证运用疏肝行气、活血散结、化痰利湿、补肾调冲等治疗方法,可软坚散结,可以有效地促使病态组织的崩溃和溶解,使结节缩小或消失。 但具体治疗方案的实施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医生做到对中成药药性有所了解,对患者的辩证(小叶增生的证)有所认识。 不宜选药如抓阄,随心所欲,甚至一个药物“包治”所有患者,或一个药物“永恒”适合同一患者。尽量做到“用药如用兵,病万变药也万变”。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切记不可完全依赖中医中药,情况变化需要积极改变方案及处理。
晨报讯(记者 姜莉萍 通讯员 姚萌)对于女性来说,乳房是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不少女性在生活中都曾有过乳房疼痛的经历, 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乳房疼痛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乳房疼痛的原因有哪些呢?疼痛是否就代表着疾病?对此,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姚远表示,乳房疼痛不一定意味着有乳房疾病,女性朋友应理性看待。 门诊中,乳房疼痛很常见 在乳腺科门诊候诊区,常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哎,你是什么毛病啦?” “哎,我乳房痛呀。” “啊呀,这么巧,我也是!” “真是找到知音了,这个痛真是要命,每个月的月经前都会痛……” “门诊中,80%的患者都是因为乳房疼痛来医院就诊。”姚主任表示,很多患者疼痛后担心患有疾病慌忙到门诊就医。其实大部分乳房疼痛是周期性的,不代表一定患有乳房疾病。 32岁的韩女士就是其中一位。每次月经前双侧乳房会胀痛,但月经来后,胀痛又消失了。因为担心有乳房疾病,韩女士找到姚主任就医。“其实这是生理期的生理性疼痛。姚主任表示,这与激素变化、泌乳素升高、水钠潴留水肿等有关,发脾气、生闷气、压力大及睡眠不佳也可造成乳房疼痛或是使疼痛加重。 据其介绍,根据疼痛规律可将乳房疼痛分为周期性乳痛(约占70%)与非周期性乳痛(约30%),后者又可以分为导管扩张、肋软骨炎、创伤、硬化性乳腺病和癌五个亚型。周期性乳痛是最常见的乳痛形式,是经前期综合征的一部分,多出现在月经的黄体期(第14-28天),在月经期后逐渐缓解,是由于乳腺组织增生复旧紊乱引起的,俗称为“小叶增生”。具有严重周期性乳痛的患者很多都存在内分泌异常,主要表现为月经的不规则,经期及经量变化,在血液循环中则表现为雌激素、黄体酮及泌乳素的升高。发生周期性乳痛后不必过于惊慌,因为大部分的周期性乳痛均为良性疾病,与癌变风险或真正的病理改变相关性很小。 几招轻松应对周期性乳房疼痛 周期性乳房疼痛虽然是一种正常的疼痛,但疼痛这种感觉也是因人而异。对于患者,姚主任也会给予对方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许多女性咨询乳房疼痛的原因,是因为担心患乳腺癌。其实大家可以放心,因为大多数的乳房疼痛不是乳腺癌导致的。”姚主任表示,对于这类患者,他会尽可能的详细解释,解决对方的困惑,给她们心理安慰,让其放心、安心。很多患者放松焦虑的心情和情绪后,疼痛感也明显减轻,症状得到极大的改善。 还有的患者乳房疼痛是因为佩戴的文胸不合适。对于这类患者,支持性更好的乳罩可以减轻乳房疼痛,比如运动型的乳罩,通过减少乳腺的移动与摩擦,起到减轻乳痛的作用。在饮食方面,减少膳食中的脂肪摄入可以明显的减轻周期性乳房疼痛。即减少对肥肉、奶油、全脂牛奶、油炸食物等高脂食物的摄入,可以减轻周期性的乳房疼痛,适当的运动和情绪的调整、休息等,对于减轻乳痛也有显著的帮助。 不过,如果是更严重的疼痛该怎么办呢?“如果疼痛已经影响到家庭关系,严重的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还是应该给与临床治疗。”姚主任表示,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对周期性乳痛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是严重的周期性乳痛以及非周期性乳痛仍然需要及时到医院专科就诊,明确病因,及时治疗。如需用药,则一定要咨询专科医师,切勿擅自用药,避免病情延误或加重。 非周期性乳房疼痛要区分对待 而非周期性乳痛主要有乳腺原因及非乳腺原因的乳痛。乳腺原因的包括导管扩张、创伤、硬化性乳腺病及癌。导管扩张是常常发生在乳晕周围的乳房大导管,可伴随有乳头溢液等症状,导管的扩张程度常常与疼痛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而创伤,则与外力打击有关,比如不慎撞击、车祸、孩子的拳脚等,可伴发局部的肿块、淤青形成,有时候可以和乳腺癌的表现很相似。所以就诊时,如果有外伤病史,一定要详细告知医生。而硬化性乳腺病主要是由于乳腺间质增生引起。 非乳腺原因的乳痛较常见的就是肋软骨炎。39岁的洪女士因为乳房疼痛辗转当地多家医院。虽然吃药治疗两个星期后,乳房疼痛有所减轻,可从第三个星期开始又打回原形。只要一干重活如推垃圾车,胸部就痛得厉害。后来经朋友介绍,她找到姚主任就诊。姚主任接诊检查发现,洪女士除了有轻度的乳腺增生外,还患了肋软骨炎。而肋软骨炎正是导致她乳房疼痛的“罪魁祸首”。 “不少肋软骨炎的患者都误以为乳房疼痛,还有的被误诊为乳腺增生。”姚主任表示,肋软骨炎主要是由于肋骨与胸骨关节的软骨炎症引起。因为手诊检查乳房时,按压乳房,力量通过乳房也会作用到肋软骨上,病人一样会感到痛。所以,唯有把乳房推开后直接按压骨头,才可以确诊。 至于女性朋友最关心的乳腺癌,姚主任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并非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有乳痛的表现,但是乳腺癌的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刺痛,部位常常固定一处,可牵扯至肩背部,如果还伴有乳房肿块或乳头溢液,则需尽快就诊。”姚主任介绍,目前乳痛与乳癌的关系尚没有定论。不过如果乳痛并伴有以下情况,需尽早就诊,按期复诊。即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患有乳腺癌;伴发肿块或乳头溢液/溢血;月经初潮早于14岁,绝经时间晚于50岁,未生育或未哺乳;中老年妇女(大于40岁)。 “其实根据乳房疼痛来判断乳腺是否有疾病并不科学。我们建议女性朋友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姚主任提醒说,女性朋友除了要学会自我触诊乳房以外,务必每年定期到专业的乳腺外科检查,以免漏诊。此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对于预防乳腺疾病也很重要。少吃或不吃垃圾食品,不滥用激素类保健品,少熬夜,适量运动。如果发现乳房出现异常,比如疼痛、肿块、溢液等,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很多患者前来就诊时,常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彩超和钼靶哪个“更好”?尤其是有些有过就医经历的患者往往更加困惑,因为有的医生建议做彩超,而有的医生又会建议做钼靶——这的确是临床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其实答案很明确,也不复杂。首先必须说明:这两个检查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在于到底哪一个检查更有利于发现病灶。二者都是乳腺科医生常用的“武器”,需要医生来作选择。(少数患者就诊时第一句话就是“医生你给我开个XX检查我去做”,这样不太妥当~)我尽可能简洁地总结了两个检查的优点和缺点:(太长容易看糊涂~总结不足的地方以后我再完善)超声的优势:(小结节、年轻人、无辐射、价低廉、可重复)1.对于肿物,尤其是一些体积较小的结节以及囊性和实质性结节的鉴别有独特优势2.没有X线辐射,费用相对低廉,必要时可重复检查。3.对于年轻女性的腺体检查有优势(年轻女性腺体较为致密,射线透视成像不佳)缺点:难以发现细小钙化。钙化是乳腺局部病变的间接表现,该病变既可以是良性,也可以是恶性。而恶性钙化灶则是早期乳腺癌非常重要的一类甚至是早期唯一可被“侦测”到的表现。钼靶的优势:(癌筛查、小钙化、36+、大乳房)1、钼靶在诊断早期的恶性肿瘤有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为82%-89%,特异性为87%-94%。2、对于大乳房和脂肪型乳房其诊断性可高达95%不受体型的限制。(脂肪型乳腺:年龄较大,退化型腺体)3、对于恶性钙化尤其是簇状微小钙化为唯一表现的T0期乳腺癌(临床扪及阴性)也只有依靠X软射线才能被早期发现。缺点:1.对于年轻、致密型乳腺显示欠佳,一般36岁以后才选择钼靶检查。2.有一定辐射,不宜短期内重复检查(剂量较小,每次钼靶需要每侧乳房分别照射两次,共四次,但其辐射剂量总和只相当于一次胸片的1/2)3.费用相对高些(我院彩超116.5元,钼靶322元)由此可见,两个检查并不能相互替代,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简单来说,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采用以下检查策略:(1)对于35-40岁以上患者,建议超声联合钼靶检查;(2)对于35-40岁以下患者,考虑到年轻女性腺体较为致密及钼靶的少量辐射等原因,一般建议只做超声检查,特殊情况下可再结合钼靶检查。最后,想特别强调一点:先进的辅助检查仍然只是辅助检查,它们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但这并不是全部。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很多时候是需要结合具体病史、病情特点以及其它因素,去综合分析评估判断。有些时候,做出的结论未必会与检查所示一致。所以,解读医学报告的工作还是交给医生做比较好,最好不要自行去“百度”解读。本文系姚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