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联疗法: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一种铋剂+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为:艾司奥美拉唑20 mg、雷贝拉唑10 mg(或20 mg)、奥美拉唑20mg、兰索拉唑30 mg、泮托拉唑40mg、艾普拉唑5 mg;选择其中一种即可,每天两次,餐前口服。铋剂为:枸橼酸铋钾220 mg、(果胶铋也是铋剂,但是其最佳剂量还未研究清楚)。每天两次,餐前口服。两种抗生素的组合方案如下表格所示:抗菌药物餐后口服。阿莫西林杀hp作用强,因此为主力,联合克拉霉素、呋喃唑酮、甲硝唑、左氧、四环素。阿莫西林过敏时,用四环素替代阿莫西林的组合。含左氧氟沙星的方案不作为初次治疗时使用。
胃癌行胃切除的方式可分为远端胃切除、近端胃切除及全胃切除,术前给患者置胃肠减压管及鼻肠管。术后2~3天肠蠕动逐渐恢复,当肛门排气后即可拔除胃肠减压管,患者可进食少量清流食,如米汁、稀藕粉、蜂蜜水、面汤、青菜汤等,每次饮用50毫升作用,一日饮服可达10余次以上,同时开始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远端胃及近端胃切除术后1周可吃半流饮食,如面条、馄饨、小米红枣粥、鸡蛋羹等。全胃切除术后9天可开始半流质饮食,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以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黄豆芽、洋葱等均不宜食用。胃切除术后1年内,患者应时刻注意饮食,防止饮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如:1.要坚持少食多餐,每顿少吃一点,一天5-6餐,以使容量减少后的残胃逐渐恢复功能,切忌暴饮暴食。2.防止贫血。胃切除术后,由于胃酸减少,小肠上端蠕动加快,扰乱了消化生理功能,从而影响了蛋白质与铁质的吸收,因而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因此,病人可适当多吃些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肝、肾、蛋黄、豆制品以及大枣、绿叶菜、芝麻酱等富含蛋白及铁质的食品。3.由于胃的生理功能减弱,平时勿食生冷、坚硬及粗纤维多的食物,忌吃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晶,如胡椒、芥末等,严禁饮烈性酒。
目前人们(尤其是女性)甲状腺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后往往感到无可适从:做手术不甘心,不做手术却又从此落下心病,担心长了恶性肿瘤。 从目前手术后病理来看,真正甲状腺癌只占很少一部分。相当一部分病人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即使手术,复发几率也很大。什么情况下建议手术呢?1、影像学检查(B超、CT)提示为恶性可能;2、结节增长迅速;3、严重影响美观或生活;4、胸骨后甲状腺肿;5、合并甲亢;6、心理负担大,强烈要求手术。 如果不符合以上条件,可以服药控制,并定期复查:可以服用优甲乐或甲状腺素片,将TSH控制在正常偏低水平;每3-6个月复查B超及甲状腺功能。 需要指出,服药并不能使结节消失,只是控制发展,如果服药期间出现上述6条变化时,尽快手术。
结肠癌症的诊断,包括了定性诊断和分期诊断两大部分。并不是所有的癌症都需要化疗,只有分期诊断达到标准了的才需要化疗。 做肠镜检查,抓取一块癌组织,送到病理科,这时候的病理报告给出的诊断只是定性诊断。也就是说,这只能证明得了癌症,具体什么分期是不知道的,也就无法回答是否需要化疗这个问题。 分期诊断包括临床分期和病理分期。临床分期用到的手段主要是是CT、磁共振,有时候还需要骨ECT和PET-CT。如果这些检查证实了有器官转移,那不管是否做手术切除,就一定需要化疗。如果没有转移,可以做手术切除肿瘤,切除的肿瘤再送到病理科,我们医院5天左右会出个病理报告,这个病例报告就是病理分期,主要包括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脉管、神经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有淋巴结转移的,手术后需要化疗。没有淋巴结转移的,但是肿瘤浸润深度达到浆膜层且为低分化肿瘤或者有脉管、神经浸润的,以及肿瘤穿透浆膜层的,也都需要化疗。 除去以上这些,还需要考虑肿瘤有无穿孔、梗阻,检出淋巴结个数是否大于12枚,切缘及切缘距离,有无微卫星不稳定等情况,比较复杂。 手术完整切除以后,病理分期报告中肿瘤浸润深度未穿透固有肌层,且没有淋巴结转移和器官转移时,则一般不需要化疗。 关于化疗,患者朋友需要咨询医生的两个时间点是:1.手术前的CT、磁共振检查报告出来后,咨询医生看看有没有肿瘤转移;2.耐心等待手术后的病理分期报告出来后,询问病理分期是否达到需要化疗的标准。在这两个时间点前,无论患者、家属再怎么着急,医生也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外科手术后的手术切口有感染风险,因此需要术后换药。那么换药换的是什么药呢?换药又称更换敷料,包括检查伤口,除去脓液、渗出物或分泌物,清洁伤口,伤口引流及覆盖敷料,预防和控制伤口感染,是影响伤口愈合因素、促进伤口愈合的一项重要外科操作。伤口换药的目的包括:1.了解和观察伤口情况,及时提出适当的处理方法。2.改善伤口局部环境,控制局部感染。清除创口异物、坏死组织、分泌物和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减少细菌的繁殖。3.减少毒性分解产物的吸收,减少分泌物的刺激。4.直接湿敷有效的药物,使炎症局限,促进新生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5.包扎、固定和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和污染。 ——摘自陈孝平、陈义发主编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伤口换药是最基本的外科操作,也是外科实习生学习的第一项操作。在教学医院,一般的伤口换药常常由实习生来完成。
14岁以下儿童杀幽门螺杆菌(Hp)药物选择少,儿童用药副作用多,再次感染率偏高等问题的存在,综合获益与风险,不建议检测和根除Hp。儿童合并以下情况时,再考虑检测和根除Hp:1.消化性溃疡。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3.慢性胃炎。4.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患胃癌的患儿。5.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6.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on 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儿童杀Hp时,药物剂量相较于成人应该适当减量。
以下情况必须做:1、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的复查2、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3、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4、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的5、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得胃癌的;6、有早期胃癌做了胃镜下手术的以下情况推荐做: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比如阿司匹林等3、长期接受质子泵抑制剂(名字中带有“拉唑”的药物)治疗4、存在消化不良,无报警症状做呼气试验,有报警症状时需要做胃镜检查,所谓“报警症状”就是存在胃癌或溃疡可能的症状。5、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6、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缺铁性贫血7、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维生素B12缺乏病8、无症状的查体的人群(包括胃部良/恶性疾病风险筛查)9、家庭成员(曾经/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在寻找幽门螺杆菌感染证据方面,目前存在两大类方法:第一类是具有侵入性的,需要做胃镜,在胃镜下钳取一小块肉做检测;另一类为非侵入性,依靠人体呼出的空气、排出的粪便或者抽血检查。(1)侵入性方法:患者各种原因需要做胃镜检查时,可以顺便取一小块黏膜肉,临床上首先推荐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组织学检测可作为备选。(2)非侵入性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吹气法)、 粪便抗原检测和血液抗体检测,其中尿素呼气试验是临床上最受推荐的方法,具有Hp检测准确性相 对较高、操作方便和不受Hp在胃内灶性分布的限制等优点。检测前必须停用名字中带有“拉唑”的药物至少 2 周,停用抗菌药物、铋剂和某些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至少4周。因此,在检测前,需告诉医生近4周内服用过的药物,如有问题,延期检测,以提高检测准确性。诊断标准:符合下述 4 项之一者可判断为 幽门螺杆菌 现症感染:①胃镜取材检测认为阳性。②碳13或碳14呼气实验阳性。没有不适、准确性高,有意向检查的朋友,建议使用此种方法。③大便抗原检测阳性。④血清抗体检测阳性且从未治疗的表示现症感染。
全球来看,人群Hp 感染率已超过50%,在发达国家感染率约为 30%,在发展中国家则可高达80%。在我国有多个大规模人群调查,我国Hp感染率为40%~90%,平均为59%。Hp 感染与年龄有关,25 岁人群的Hp 感染率接近 50%,35岁人群感染率>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感染率达80%。由此看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非常高,但是生病的并没有这么多的人,这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可以完全没有任何症状的。Hp 感染与生活习惯及生活条件有关:经常食用腌制蔬菜、饮用不洁水源、油腻食物、吸烟的人相对来说更容易感染,而食用生蔬菜、喝茶、食用大蒜的人则相对不容易感染。改变生活习惯,对于那些还未曾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来说,意义重大。幽门螺杆菌不同于一般细菌,Hp感染后,机体是难以自行清除的,如不进行治疗,往往造成终生感染,即长期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活动性胃炎在部分患者中可表现消化不良症状,可发生消化性溃疡;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并在此基础上极少部分(<1%)人发生癌变。此外,感染者中还有极少部分人会发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在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就需要警惕以上疾病的发生。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与一些胃肠外的疾病发生有关,如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发生率非常低,往往是发生这些疾病后再反过来查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单纯 Hp 胃炎治疗效果比较好。根除Hp可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和发展,部分逆转萎缩,但难以逆转肠化生。在胃黏膜发生萎缩、肠化生前根除 Hp 几乎可完全预防肠型胃癌发生,但已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时根除Hp不足以完全消除癌变风险,虽然癌变率并不高,但是一旦癌变,后果严重,因此这部分患者需要定期做胃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附加知识点:胃癌lauren分型分为肠型、弥漫型、混合型,混合型是指同时包含肠型和弥漫型的成分。Hp有关的肠型胃癌大约占所有胃癌的一半以上。
碳13与碳14在准确性方面并无显著区别,换句话说,两者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一致。他们的区别在于:碳13是稳定同位素,无放射性,如用碳13标记的尿素进行检测,需要扣除自然界中的碳13本底。因此,需要在服药前和服药后30分钟的2个时间点,分别采集同一例被检者的呼出气体进行检测。碳14是不稳定同位素,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衰变时释放出低能量 β 射线,其生物半衰期约为6小时,检测中所用碳14标记的尿素剂量极小,目前认为含有0.75 μCi 的碳14标记的尿素胶囊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对环境、被检测者和操作者基本无辐射影响,安全性好,操作人员无须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由于大气和日常呼气中没有明显的碳14本底,在检测过程中仅需要采集1次呼出气体即可。目前,该方法不推荐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