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活动时是否有过前胸闷痛不适的感觉?那您可能是出现了心绞痛的症状。出现了心绞痛,要第一时间前往心内科门诊就诊。除了心电图,医生一般会开具一项叫作心脏超声的检查,您知道为什么吗?那是因为心绞痛的病因除了最常见的冠心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主动脉瓣狭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晕厥和左心衰竭。 什么是主动脉瓣狭窄呢?它是指主动脉瓣开放受限,就像一扇门不能够完全打开,致使左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左心室流向主动脉的阻力增加。从左心室排出到主动脉血流量减少,引起一系列的心脑肾和全身乏力等供血不足症状。 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瓣逐渐出现钙化引起瓣膜狭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主动脉瓣狭窄成为了常见的心脏瓣膜病,风湿性或感染性纤维钙化、二叶主动脉畸形也是导致主动脉瓣狭窄的原因。超过65岁的人,2%有主动脉瓣狭窄;超过85岁的人,发生率可高达4%。正常主动脉瓣口面积3.0--4.0cm2,一般当当瓣口面积减小为1.5cm2时出现症状,瓣口面积小于1.0cm2时为重度狭窄会引发严重危害。 轻度瓣口狭窄的患者,可有10年以上的无症状期;一旦进展为重度狭窄,病情会进展加速,并出现严重的症状,如晕厥或心绞痛,当出现症状时,患者平均寿命只有2年;如果主动脉瓣狭窄伴左心衰患者的寿命预计不超过2年;最严重的是20%患者可发生心源性猝死。 由于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解剖学上的病变,一旦形成没有特效药物能够解决问题。传统唯一有效的治疗是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需要正中切开胸骨,体外循环支持下心脏停跳,进行瓣膜置换。然而有高达30--40%病人,因为年纪很大,或合并多器官系统疾病,手术风险大幅升高,丧失了外科手术的机会。 2002年法国医师Criber经过探索成功完成人类首例经导管介入主动脉瓣植入术,为这类无法手术的病人带来新的希望,也开展了一个新纪元,主动脉瓣膜狭窄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经导管介入主动脉瓣植入的适应症随着大型临床试验的成功逐渐扩大,这些过去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的病人,有了新的不开刀治疗选择。这种手术方式仅需要在大腿根部穿刺一个小口,就可以顺着股动脉将人工瓣膜支架送入到心脏中释放替换原来有病变的瓣膜,新的瓣膜就成为一扇可以完全打开的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也成为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从临床实践观察,这项技术成功率非常高。因为越是简单的操作,越会带来更高的成功率和最少的并发症。哈医大四院心内科张明宇主任团队从美国克利夫兰心脏中心学习引进了该项技术,自2018年开展介入主动脉瓣植入手术,这些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主动脉瓣膜狭窄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介入主动脉瓣膜植入整个手术设计和过程并不复杂,外表看比传统手术只是少了一道刀口,手术采用穿刺股动脉完成,但是实际避免了切断胸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切开心脏,而且基本上不用输血,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无需传统外科术后的恢复休养时间,避免在ICU长时间使用呼吸机治疗,围术期时间短、痛苦小,安全性高,适应症广,尤其适用于那些高龄、伴有严重肺部疾病、肝肾疾病的高危外科风险的换瓣病人。哈医大四院心内科致力于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打造成标志性技术,让更多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哈医大四院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很多人都听说过“房颤”这个词,但究竟什么是“房颤”可能并不清楚。还有人以为“房颤”就是“心颤”,实际上二者也不是一回事。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确切的说,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性心脏病。 了解“房颤”,首先需要知道正常心跳是怎么回事。 我们正常人的心跳是非常规律的,象钟摆一样有节奏的跳动,叫做“窦性心律”。这是因为心脏内有一个结构,叫做“窦房结”,它是心脏的最高司令官,控制着心脏规律性的跳动,通常每分钟在60-100次之间,正常的心跳保证心脏发挥正常的功能。如果心电图的报告单上没有见到“窦性心律”的字样,也就意味着心脏发生了心律失常。心脏的其他部位也能发出心跳的指令,但有些部位发出指令的频率相对低,无法和窦房结竞争,只能表现为“潜伏状态”,当窦房结发生了病变,才会有机会控制心跳。如果其他部位发出的心跳频率快于窦房结,就能充当“司令官”控制心跳。 “房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此时,控制心跳的“司令官”是心房,而不是窦房结。并且心房跳动的频率是非常快速的,可以达到每分钟350-600次!远远大于窦房结,并且这种跳动是非常没有规律、紊乱的。同时,心房的收缩也是不协调和紊乱的,表现为一种“蠕动”状态,血液流动也会发生改变,并形成涡流,导致血栓形成,而引起“房颤”一系列危害。 “房颤”时虽然心房跳动达350次/分以上,但我们并不会感觉到。因为这是心房跳动的频率,我们所感觉到的以及医生听诊所听到的心跳是心室的跳动。在心房和心室之间,还有“传令官”,由于“传令官”能力有限,不能将全部的心房跳动传到心室,所以“房颤”时心室跳动的频率不会达到那么快速,但也往往会在100-200次/分之间,这也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正常心跳范围;并且此时的心室跳动非常没有规律,感觉会“快一下,慢一下”,使心室的排血量减少20-25%,所以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以及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房颤的症状包括胸闷、气短,心慌、心悸,严重时还可能有头晕、眼花,以及黑朦,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当心房内血栓脱落,可能会引起动脉栓塞,最常见的是脑栓塞(脑血栓、中风),下肢动脉栓塞(突发下肢疼痛,凉)、肠系膜动脉栓塞(突发腹痛)等,所以一旦发现房颤,必须积极进行治疗。 “房颤”时心跳快且乱,所以病人可能会感觉“心颤”,但“心颤”的感觉并不是房颤独有的,其他很多心律失常都可能会感觉“心颤”。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却是瞬间发生的。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情绪激动、过劳等),会发生斑块破裂,诱发急性血栓的形成,从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核心步骤,而阿司匹林具有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防止血栓形成,有效预防急性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何时服用最好,早上还是晚上? 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来说,早上还是晚上服用没有差别。最重要的是坚持长期服用。虽然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间段是清晨6:00--上午12:00,清晨血小板更活跃,理论上似乎睡前服用可以更好地抑制清晨血小板功能,但并没有研究表明睡前服用可以更多的减少心血管事件。并且,对于长期服用者(75-100mg/天),阿司匹林一旦生效,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持续性的,无需过于强调某一时辰服用更好。 阿司匹林半衰期是15-20分钟,清除很快,不可逆抑制血小板功能,抗血小板作用持续于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7-10天),直至新的血小板产生。同时,对于肠溶阿司匹林来说,单次服用后3-4小时,已足以抑制体内现存的血小板活性,只需每天坚持服用,保证新生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不用强调服用时间。 阿司匹林空腹吃好还是饭后吃好? 目前市面上 基本都是肠溶阿司匹林,外有一层耐酸的包衣,保护它通过胃内酸性环境不被溶解,到达小肠碱性环境缓慢吸收,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如在餐中或餐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会与食物中碱性物质混合延长胃内停留时间,释放阿司匹林,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空腹阿司匹林,可缩短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顺利到达吸收部位-小肠。因此,建议肠溶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缓释片最好空腹服用。 阿司匹林平片应该如何服用? 阿司匹林平片即非肠溶片/缓释片。阿司匹林导致胃肠道损伤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抑制COX-1,减少前列环素生成,削弱了前列环素对胃肠道的保护作用;二是阿司匹林直接作用于 胃粘膜,直接接触造成损失。因此,阿司匹林平片需要在饭后服用,降低不良反应。
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特别是无症状者,改变生活方式优先于药物治疗。 2014年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18岁以上人群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的患病率为7.6%,而甘油三酯(TG)升高的患病率更高,为13.7%。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急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有研究显示,降低LDL-C和升高HDL-C的同时降低高危人群的TG水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特别是无症状者,改变生活方式优先于药物治疗,包括节食、减重、戒烟、限酒和健身等。在饮食方面,具体来说,来自脂肪的热量应低于20%,饱和脂肪热量低于7%,减少反式脂肪摄入;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特别是糖和饮料;增加食物纤维。甘油三酯水平高于1000mg/dl时,脂肪来源的热量低于总热量的10%通常可以显著或迅速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说了这么多,究竟怎么吃?我们举几个栗子。下面这些饮食要减少或者避免: 富含淀粉的蔬菜 如,豌豆等。多余的淀粉在体内会转化为甘油三酯。可以选择含淀粉少或不含淀粉的蔬菜,例如花椰菜、羽衣甘蓝和蘑菇…… 添加糖或者猪肉的烘豆 豆类含有纤维和其他营养物质,但如果制作时添加了糖或者猪肉,那它就不是最佳选择了。在挑选这类食物时,应该查一查商品的成分说明,特别是糖和脂肪的含量;选择不添加饱和脂肪或糖的豆类。 太多水果 毫无疑问,水果对我们有好处,特别是跟甜点相比。但如果你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就需要限制水果的量,以免摄入太多的糖。如果是干果,量要更少。好东西吃太多就不好了。 酒 适量饮酒对心脏健康可能有益处。但关键就是这个“适量”,太难以把握。饮酒太多可以导致体内的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无论是葡萄酒、啤酒还是白酒。严格限制每天1杯以下,如果你的甘油三酯水平非常高,那最好不喝酒。 炸鱼、浸在油里的罐头鱼 吃鱼对心脏健康有好处,但炸鱼就不好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买鱼罐头时要看看里面是不是含油。 椰子 椰子以及椰奶、椰子水、椰子油等等,饱和脂肪的含量比较高。如果你的甘油三酯水平比较高,最好遵循医生的建议,少吃或者不吃这类食品。 淀粉类食品 吃太多的面食、土豆或者谷物,身体会把淀粉变成甘油三酯。因此,要控制摄入量。 含糖饮料 包括冰茶、苏打水、果汁以及加糖的咖啡等,都要控制。大量果汁或汽水可显著升高甘油三酯水平。 蜂蜜或枫糖浆 天然的糖也是糖。 烘焙食品 食品在烤制时大多加了黄油或者其他的油类,含有饱和脂肪或反式脂肪。 高脂肪肉类 少吃高脂肪肉类,不吃加工肉类,包括培根、香肠和火腿等,这些可能增加心脏病和糖尿病风险。 黄油或人造奶油 使用橄榄油代替黄油和人造奶油,菜籽油、核桃油也是不错的选择。沙拉酱也可能含过多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 ( 一 )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 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 (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 1. 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 (<150/90 mmHg), 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 ① 年龄在 50 岁以上。 ② 具有靶器官损害 , 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 ③ 糖尿病。 2. 患有 2 型糖尿病 ,40 岁以上 , 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 ① 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② 吸烟。 ③ 高血压。 ④ 超重与肥胖 , 尤其腹型肥胖。 ⑤ 白蛋白尿。 ⑥ 血脂异常。 3. 10 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 ≥10% 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 ① 血脂紊乱。 ② 吸烟。 ③ 肥胖。 ④≥50 岁。 ⑤ 早发 CVD 家族史 ( 男 <55 岁、女 <65 岁发病史 ) 。 ( 二 ) 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 1. 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 (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2) 既往心肌梗死史 (ST 段抬高和不抬高的 AMI 后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服用。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3) 冠状动脉搭桥术 : 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 , 术后 24 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4) 外周血管疾病 : 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 , 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可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替代治疗。 (5)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 建议常规应用阿司匹林 100 mg/d(75~100 mg/d) 。 (6) 心房颤动 : 建议阿司匹林 300 mg/d, 用于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中低危患者或不宜应用华法林的高危患者。 (7) 瓣膜置换术后 : 所有置入机械瓣膜者 , 均应华法林治疗 , 推荐 INR 目标值为 2.5(2.0~3.0), 对同时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 , 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左房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 , 建议同时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75~100 mg/d 。瓣膜置换术患者必须停用华法林时 , 建议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和阿司匹林 75~100 mg/d 治疗。 2. 阿司匹林需要与其他抗血小板药联合应用的情况 (1)ST 段抬高的 AMI 不论是否接受 PCI 治疗 , 均建议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初始剂量 150~300 mg/d,1~7 天后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氯吡格雷 300 mg 负荷量 , 然后 75 mg/d 。对非介入患者氯吡格雷至少服用一个月 ,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可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对行介入治疗患者 , 建议氯吡格雷 75 mg/d 继续应用 9~12 个月。围术期必要时加用血小板 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静滴。 (2) 非 ST 段抬高的 AMI 不论是否行介入治疗 , 均应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初始剂量 150~300 mg/d,1~7 天后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氯吡格雷 300 mg/d 负荷量 , 继之 75 mg/d, 建议服用 9~12 月 ; 对行介入治疗者 , 必要时应用血小板 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静滴。 (3) 择期 PCI 建议阿司匹林口服 100~300 mg/d 预处理 2~3 d,; 若拟行支架置入术时 , 术前 6~24 小时加用氯吡格雷 300 mg; 术后阿司匹林 100~300 mg/d 继续长期服用 ; 同时加用氯吡格雷 75 mg/d, 置入裸金属支架者至少 1 个月 , 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者至少 6 个月。 小 结 ● 建议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获益 / 风险比良好的所有临床情况。 ● 现有证据支持阿司匹林长期治疗以预防中、高危患者 ( 如冠心病 10 年危险 ≥10%) 和已有血管事件病史的患者发生严重血管事件。 ●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 不论 ST 段是否抬高 , 均建议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 在需要即刻获得抗栓疗效的临床情况下 ( 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急性缺血性卒中 ) 需要给予 150~300 mg 的负荷量以确保迅速彻底地抑制血栓烷 A2 依赖性血小板聚集。 ● 建议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 100 mg/d(75~150 mg/d) 。 ● 对合并胃肠道副作用的患者可以合并使用胃粘膜保护剂或者质子泵抑制剂。 ● 关于 “ 阿司匹林抵抗 ”, 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和诊断方法 , 尚无测定患者血小板功能以评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建议。 ● 当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需要长期应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COX-2 抑制剂 ) 时 , 应注意其可能存在的对心血管的影响。
黄豆享有“豆中之王”的美称,每天吃点黄豆、豆制品或喝杯豆浆是众多营养学家的建议。黄豆富含多种营养素,对健康的贡献更是“不可斗量”。 黄豆富含大豆卵磷脂,它是大脑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多吃黄豆有助预防老年痴呆症。此外,大豆卵磷脂中的甾醇,可增加神经机能和活力。 黄豆还被称为“降脂豆”。这是因为黄豆中的大豆蛋白质和豆固醇,都能改善血脂和胆固醇,从而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 另外,大豆中还含有大量的植物雌激素,可以降低女性罹患与激素相关的癌症。 推荐吃法:大豆制成豆制品后,消化率能得到明显提高,可以多喝豆浆、多吃豆腐。
1.阿司匹林属于何种药物?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即NSAIDs。 2.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是哪些? 青霉素、安定和阿司匹林。 3.阿司匹林是如何诞生的? 早在1853年,弗雷德里克·热拉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对其进行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开始在临床使用,取名为阿司匹林。 4.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主要由乙酰水杨酸构成。加过缓冲剂的阿司匹林通常含有一种碱性缓冲剂,以减少对胃壁黏膜的酸性刺激。 5.阿司匹林的常用名称有哪些? 乙酰水杨酸、醋柳酸、巴米尔等。 6.阿司匹林有哪些功效? 阿司匹林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是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还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聚集,具有抗血栓的作用,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7.阿司匹林如何代谢? 阿司匹林口服后在胃和小肠迅速吸收,进入胃肠黏膜并入血。口服普通阿司匹林后30—40分钟血浆浓度达峰值;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后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3—4小时左右血药浓度达峰值。 8.哪些情况影响阿司匹林的吸收? 吸收率与药物的溶解度、胃肠道酸碱度(pH)有关。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 9.阿司匹林各个剂型的区别? 阿司匹林包括片剂、缓释片剂、泡腾片和肠溶片。普通片胃肠道副作用大,泡腾片同样胃肠道副作用大,主要用于解热镇痛的短期使用。肠溶片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 10.与阿司匹林平片相比,肠溶片有何特点? 肠溶阿司匹林具有抗酸包衣,目的是阻止阿司匹林在胃内释放,使其只在碱性环境的小肠内释放,避免了乙酸水杨酸与胃上皮细胞直接接触造成的损伤。胃镜检查显示,阿司匹林肠溶剂(300毫克/天)对胃黏膜不造成损伤,而普通剂型的阿司匹林(75或300毫克/天)分别造成2处和18处损伤。 11.什么是精确肠溶片? 普通肠溶片会在肠道快速崩解释放,反而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损伤。精确肠溶片是在胃内完全不溶解,在小肠内精确、缓慢释放,从而保护胃肠黏膜,如拜阿司匹灵等。 12.如何做到精确肠溶? 不同产品的肠溶包膜存在差异,精确肠溶片的包衣具有强抗酸能力,确保药物在胃内完全不溶解。在碱性介质中缓慢释放。 13.“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含义? 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在所有存在适应症的患者中使用阿司匹林;②合适的剂量;③合适的疗程;④最佳的肠溶剂型。 14.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暴露了内皮下组织,炎症细胞就像警察一样赶过来“处理事故现场”,它们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让血小板黏附在破裂处,血小板不断聚集,最终形成血栓。 15.如何理解“无血栓,则无事件”? 心肌梗死、脑梗死的发生,多因动脉内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引起心肌、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所致,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存活者大多伴有残疾。所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关键是预防血栓形成。 16.阿司匹林如何防止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第一步是血小板聚集,而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而能够防止血栓形成。此外,阿司匹林还通过其他途径抑制血栓形成,包括影响纤维蛋白形成、促纤溶活性等。 17.抗血小板作用如何发现的? 1945年,辛格发现阿司匹林可影响凝血过程——行扁桃体切除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止痛时,会发生出血。1971年,英国药理学家约翰·范恩首次揭示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机制,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18.抗血小板作用能持续多长时间? 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灭活血小板,一次应用,临床疗效至少维持48小时。 19.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效应有何区别? 小剂量阿司匹林(75—300毫克/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中等剂量(500—3000毫克/天)具有解热镇痛效应;大剂量(超过4000毫克/天)则具有抗炎、抗风湿的作用。 20.阿司匹林能急救用吗? 心梗发生后早期服用150毫克以上的阿司匹林,其死亡率可以降低23%;而在脑梗死发生后48小时以内,口服150—350毫克阿司匹林,不仅可以降低死亡率,还可以减少致残率。因此,冠心病一旦发作,应马上嚼服150—300毫克的阿司匹林。 21.为何说阿司匹林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中,可以有效降低严重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1/4、所有血管事件的1/6。如果每年治疗1000人,可以减少40人急性心肌梗死和10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治疗可以使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下降12%,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降低1/5。因此,多个国家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将阿司匹林列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础用药。 22.哪些人群应服用阿司匹林? 心肌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成形术后(即心脏搭桥、介入治疗等);心房颤动;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瓣膜性心脏病。 23.什么是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是指,对于从未发生过血管事件的人群,采用各种措施预防首次血管事件的发生。 24.一级预防的意义如何? 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改善高危因素,可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85%,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降低75%,由此可见,一级预防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5.为何要评价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 国际上各种心血管疾病控制指南均强调危险分层在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性。随着患者冠心病风险增加,阿司匹林总体获益增加。只有在冠心病风险较高,而出血风险较低的人群中,阿司匹林获益才最大,因此必须评价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 26.如何简单评估心血管风险? 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女性合并下述2项危险因素,50岁以上男性或60岁以上女性合并下述1项危险因素,其10年冠心病风险通常大于10%,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BMI≥28)、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痛风患者能吃司匹林吗? 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尿酸排泄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小剂量阿司匹林并不影响丙磺舒的促尿酸排泄作用。 95.胃肠镜检查前是否停阿司匹林? 美国胃肠内镜学会2002年发表的指南,2008年英国肠胃病学会等多学科联合发表的指南均建议,在胃肠镜操作过程中无需停用阿司匹林。但是,有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提前停用阿司匹林。(详见第57条。) 96.肾功能不全者使用阿司匹林需注意什么? 肾脏活检前至少停用阿司匹林1周,以防术后出血。透析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应严格监测凝血指标,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 97.手术前后如何服用阿司匹林? 为确保手术日的充分止血,术前5天应停用阿司匹林。术后出血已停止的患者,建议术后24小时或术后第一天的清晨恢复使用阿司匹林。 98.做小手术要停阿司匹林吗? 小的手术操作,如牙科小操作、皮肤操作、白内障摘除等,建议不停用阿司匹林。但拔牙或牙科手术出血较多者,应在术前5天停用阿司匹林。 99.哪些食物具有与阿司匹林类似的作用? 具有类似阿司匹林作用的抗凝食物有黑木耳、山楂、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等。 100.服阿司匹林时能饮茶吗? 茶叶内的茶碱成分不仅能升高体温,还会抵消阿司匹林的作用,所以,吃阿司匹林前后一段时间最好不要喝茶。
1.用于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尤其适用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的心功能不全;对于肺源性心脏病、心肌严重缺血、活动性心肌炎及心外因素如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维生素B1缺乏症的心功能不全疗效差; 2.用于控制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的心室率及室上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