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今天和大家探讨使用正骨锤正复位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正骨锤正技术来源于中医的手法治疗,但又不同于推拿,其主要是强调采用特制的器械进行矫治的理念。临床上,主要用于矫正脊柱骨架结构的位移而引起的脊柱相关疾病,其中包含用于治疗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等疾病。 正骨锤正技术治疗特点及优势 1、正骨锤正可以激发神经传导系统,激惹大字脑中枢产生反应,调整自主神经的功能活动,改善损伤部位疼痛和促进微循环的改善,以加强镇痛效应。 2、正骨锤正最主要是根据局部不同病理解剖结构施以不同的锤法,以改善改变脊柱关节局部相对位置,调整或重建脊柱内、外力学平衡,解除因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骨质增生、椎体移位、软组织痉挛引起的神经、血管等受压症状。 3、正骨锤正技术可以松解软组织痉挛,特别是脊柱损伤移位后处于长时间变形的情况下,因自我保护性机制的作用,造成的肌肉、韧带、肌腱的损伤,继发挛缩和粘连。 4、正骨锤正技术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5、正骨锤正技术采用复位钎着力于患处,接触面积小,作用力强,可深达患椎,不会引起移位方向相反的椎体加重移位而出现不良反应,不会损伤邻近组织,无副作用,疗程短,见效快,且不易复发。疗效观察1例颈椎病的治疗 扬XX,女,43岁,商人。患者头痛头晕三年余,三年来患者去了多家医院,治疗无果。2019年12月3日来我院就诊,通过询问、触摸检查、观其x光片后,诊断为交感型颈椎病(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使用正骨锤正疗法,一次锤正即得到缓解,经过三次定点锤正获得临床治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张XX,男,2020.07.21来诊 腰部疼痛剧烈,引起右下肢麻痛至脚踝,坐及行走疼痛加重三天,五月份有过腰痛。 7月20日某医院CT片示①腰椎骨质增生 ②腰3、4、 5骶1椎间盘膨出并腰4、5椎间盘突出(右后型),建议手术。 触诊检查:右腰5、 臀大肌起点压痛,并有下肢放射痛 诊断为: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策略: 1.正骨锤正疗法:腰4、5右 侧定点锤正。 2.腰右3、 4、5骶2,臀大肌起点针刺到骨面。 3.全蝎红花汤加减服用。 以上治疗三次,原症状减轻90%,嘱加强功能锻炼。8月11日CT片示:①腰4、5,腰5骶1椎间盘向周缘膨出,腰5骶1水平左侧隐窝区见软组织密度影,多考虑髓核游离。②腰3-骶1椎体小关节退变。总结脊柱定点锤正复位法对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是满意的。脊柱定点锤正复位法治疗软组织痛是倡导特制的器械及技巧,运用适当力度、角度、速度、深度进行恰到好处的治疗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骨错缝引起的头、颈、肩、臂、背、 腰、 臀、腿、足痛及相关内脏疾病, 具有锤到立竿见效之奇功,每有治者咋舌称绝。
头痛是临床诊疗时遇到的常见病,其病因很多,其中有一类头痛伴有颈部压痛,而且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发生率很高,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头痛的持续时间长,治疗较为困难。1983年Sjaastad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1990年国际头痛学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HIS)颁布了关于颈源性头痛的分类标准,颈源性头痛在临床上才被人们所接受。 近年来,对颈神经解剖及其末梢的中枢传入机制的研究,以及对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引发非菌性神经根炎的机制取得的研究进展,不断加深了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并指导了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改进。1995年Bogduk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颈源性头痛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近来也有学者将颈源性头痛称为高位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源性头痛的定义 国际颈源性头痛学会将颈源性头痛描述为在头枕部、顶部、颞部或眼眶区或者上述区域同时出现的钝痛或酸痛。这个定义缺乏特异性,因为几乎包括了整个头部。为此,国际颈源性头痛学会又补充了颈源性头痛的特征,就是头痛的同时伴有上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部僵硬或活动时上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多有头颈部损伤史。 颈源性头痛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 颈源性头痛患者大多在20~60岁,但近年有年轻化的趋势。颈源性头痛以女性多见,至少为男性的两倍,这可能与女性在患各种疾病时服用更多的药物有关,这些药物不一定是镇痛药,可能是避孕药、糖皮质激素或其他能导致头痛的药物。颈源性头痛常见原因 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姿势,使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肉痉挛,并使韧带、肌筋膜容易发生损伤;冗长而乏味的精神活动或体力劳动,在全身各部位中最容易引起颈部神经-肌肉紧张,这些是青少年颈源性头痛的常见原因。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疼痛的性质:早期患者多有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的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颞部、顶部、颈部。有的可同时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疼痛。疼痛可有缓解期。随着病程的进展,疼痛的程度逐渐加重,持续性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性加重。寒冷、劳累、饮酒、情绪激动可诱发疼痛加重。疼痛的部位:颈源性头痛常常不表现在它的病理改变部位,疼痛的部位常模糊不清,分布弥散并向远方牵涉,可出现牵涉性疼痛,类似鼻窦或眼部疾病的表现。部分患者疼痛时伴有耳鸣、耳胀、眼部闷胀、颈部僵硬感。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减轻头痛的程度。颈源性头痛在伏案工作者中的发病率较高。病程长者工作效益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降低,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易疲劳,生活和工作质量明显降低。颈部疼痛:患者常同时有颈部慢性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活动时可诱发或加剧。不同节段的病变可引起不同区域的疼痛,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① 第2~第3颈椎节段:疼痛位于上颈区,并可延伸至枕区。严重者范围可扩大至耳、头顶、前额或眼等。② 第3~第4颈椎节段:颈侧后方区域,同样可延伸至枕下,但不超过枕区,向下不超过肩胛带,其分布形状类似于提肩胛肌。③ 第5~第6颈椎节段:可引起肩痛,易与肩周炎混淆。此外尚可有胸痛及上肢疼痛。局部体征:①压痛:在有小关节创伤性退行性变关节炎的患者,常有明显的上部颈椎旁固定压痛,颈部活动后压痛加剧。病程较长者可有颈后部、颞部、顶部、枕部压痛点。②颈部活动受限:患者多有上颈部软组织紧张、僵硬。③感觉障碍:有的患者局部触觉、针刺觉减弱,部分患者患侧嗅觉、味觉和舌颊部感觉减退。④部分患者压顶试验和托头试验阳性。颈部损伤史:有时人们不能回忆起所有的颈部损伤,在交通事故中头部猛烈向前或向后甩动称为甩鞭样损伤,是造成潜在性颈椎损伤的常见原因,增加了颈源性头痛的发生率。颈源性头痛的诱发因素:①强光和噪音:周围环境有强光和噪声时,颈部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颈部的肌肉牵拉颅底部和颞部、额部的肌肉附着点,可直接引起颞部和额部头痛。②紧张和压力:社会、生活或工作压力在颈源性头痛的发病和病情加重过程中是重要的诱发因素。③戴眼镜和吸烟:颈源性头痛在戴眼镜和吸烟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颈源性头痛的治疗一般性治疗 对于病程较短、疼痛较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可采取休息、头颈部针灸、牵引、理疗,同时配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部分患者可好转。对按摩要慎重,许多患者经按摩后病情加重,有的还发生严重损伤。在患者的急性发作加重期,治疗应以休息、热疗及镇痛为主。休息十分重要,可减轻患者的工作压力和精神紧张,改善情绪。正骨锤正治疗配合龙氏手法:运动特制的器械及技巧,加以适当力度、角度、速度、深度进行恰到好处的治疗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骨错缝引起的头、颈、肩、臂、背、腰、臀、腿、足痛及相关内脏疾病,具有锤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健康教育 ①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和工作体位:一般认为,保持头部处于自然后伸位较为理想,枕头不要太高。工作中要经常变换体位,避免同一体位持续时间太久,坚持劳逸结合和做工间操,必要时则需更换工种。②注意自我保护和预防头颈部外伤:在生活、工作中,特别是乘车和乘飞机时,使用安全带可减少头颈部创伤的程度,减慢头颈部疾病的发展。③急性损伤应及时治疗:在急性损伤期,应注意保持卧床休息,采用颈托支具等进行颈部制动保护,必要时还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尽量使受伤颈椎间关节的创伤反应减小至最小程度。
颈椎病多为青中年好发,目前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近我国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用枕不当以及不良生活习惯(低头族)更容易患上颈椎病。日常生活中进行适当的颈椎锻炼操, 可起到预防与保健颈椎病的效果。注意事项锻炼时机:颈椎症状改善时开始锻炼锻炼要领:动作要求和缓,避免颈椎快速活动;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要过度锻炼损伤肌肉韧带锻炼方案:要个体化,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随意锻炼反而可能造成颈椎损伤颈椎病保健操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两眼乎视,均匀呼吸,站坐均可双掌擦颈 十指交叉贴于后颈部,左右来回摩擦50次;再把双手置于颈后,用拇指从上至下揉按颈肌屈伸头颈 先慢慢抬头看天,然后缓缓低头看地,重复10 次,幅度宜大左顾右盼 头向左后向转动,幅度宜大,以自觉酸胀为好,10次含笔画圈 想象口中含有一支笔,用笔在矢状面分别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各画圈3次;继而在额状面、矢状面顺、逆时针分别画圈3次双手托天 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天尽量向上托,头后伸,双眼望手。支持一下再将手放下还原,重复5次对顶用力 先后将手置于后枕部,头缓缓用力向后时,手施以向前对抗的力,坚持3秒钟,暂停片刻再重复5次。同样的方法将手置于前额部、头部左右侧,使头手用力相对抗。 肩耸高 双肩用力向上耸高,然后再把肩部用力向下拉,反复10次轻拍肩部 手腕放松,用手掌拍打颈、肩、背部20余次。收操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影响脊柱为主的疾病。当然,脊柱活动度受影响,可能还达不到瘫痪程度。但如影响髋关节,髋关节部位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必定会影响正常走路,进而产生瘫痪的风险。虽然患同样的疾病,但每个人进程不同,部分人群可能是缓慢加重的状态,可能到40岁左右,相对来说病情趋于自然平稳的阶段;但部分人群的高危因素更高,可能3-5年就会出现明显的关节破坏与畸形,这种情况下,还是有残疾的风险。其一是识别这种疾病,另外,对一些高危的病人,治疗手段会更积极,不是传统的药物,而是使用生物制剂。
强直性脊柱炎经过规范治疗,可正常生活,生命无忧。该病患者最主要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如早期患者由于疼痛而卧床不起,久而久之肌肉萎缩、关节功能减退,影响将来生活质量;后期患者由于腰背部僵硬、关节屈伸功能障碍,需要轮椅或拄拐行走,影响生活质量,但对生命无任何影响。此外,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费用较低,对生活无较大负担。
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是并不代表孩子一定会得强直性脊柱炎,患病几率还是很低的。子代会遗传到HLA-B27蛋白,但是只要没有诱发因素,就不会发病。很多HLA-B27阳性的人没有发展成强直性脊柱炎,不需要治疗,可以看作是正常人。所以不要担心遗传问题,但要重视遗传问题,因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的家族性,孩子将来出现类似关节症状,或者其它不舒服的症状,要及早到医院就诊。家长需对强制性脊柱炎有一个良好的认识,不能因为害怕孩子患病,选择不要孩子,这是不对的。所以要正视这个问题,尽管它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遗传几率非常小。
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的运动伤之一,若损伤严重或断裂,需行韧带重建术,术后要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尽快恢复功能。术后第一天:目的:减少疼痛和肿胀,若病人有疼痛,可用冷敷、口服或肌注强痛定、度冷丁等止疼剂。训练:1、病人要充分休息。2、患肢抬高,关节周围加冰袋间断冷敷,一般是30分钟,间隔2小时。3、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增加肌力。4、进行CPM训练,从完全伸直到屈曲90度,速度要缓慢。术后第二天至术后两周:目的:使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甚至过伸、最大限度的减轻肿胀、伤口愈合好、维持股四头肌的主动控制,能够达到屈曲90度。术后三天冰袋冷敷。训练:1、活动与第一天相同,可以坐起、站立、下地走,行走时要脚尖点地、拄双拐、部分负重行走。2、尽量减少行走,以防止关节肿胀。(三天内患膝周围加冰袋,可以缓解疼痛、减轻肿胀)3、进行CPM训练,从完全伸直到屈曲90度。4、膝关节被动伸直:病人平卧,脚跟垫高,使膝关节完全伸直。5、进行膝关节最后5度伸直训练:在腘窝处放一软枕(直径15公分),直腿下压,持续10秒钟,放松。6、股四头肌静力及直腿抬高训练。7、必要时进行髌骨活动度训练(由内向外推动髌骨)。术后两周至术后六周:目的:使膝关节屈曲达到135度、减少膝关节肿胀、增加肌肉力量。训练:1、病人可以在床上、床下活动。2、股四头肌的锻炼---静力、直腿抬高、内侧头。3、腘绳肌的训练---如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可平卧,屈髋90度,利用小腿的重力来进行弯曲。4、最后5度伸直训练---腘窝下加一软枕,直腿下压。5、如膝关节能够达到150度,可嘱病人做蹬车试验。术后六周到九周:目的:膝关节能够达到正常的伸屈度(伸直0度,屈曲150度)。训练:1、自由行走2、腘绳肌可抗阻力术后九周到十二周:目的:增加肌肉力量,进一步完善膝关节的活动度和增加肌肉力量。训练:1、活动,负重行走。2、直腿抬高3、最后5度伸直4、快走5、平步跑练习6、自由骑自行车十二周后目的:完全恢复膝关节正常的活动度,进一步增加肌肉力量、活动度、柔韧度。训练:1、进行各种活动。2、完全负重行走。3、进行小腿训练(下蹲、脚尖站立)4、上下台阶。术后十四周:最好来看能否参加体育活动1、 进行训练和活动2、 轻度的体育活动3、 做这些活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A 关节无肿胀 B 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达到正常的3/4 C Lachman 试验阴性。术后六个月可以进行竞技性的活动,适度保护膝关节。
患者看中医门诊,免不了抓药煮药及服用。但正确煮药对疗效关系挺大。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清洗: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2.器具: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3.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4.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5.方法5.1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5.2煎煮次数与方法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两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20~30分钟,二煎10~20分钟。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5.3煎煮榨渣取汁中药煎后所取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学龄期儿童100毫升,婴幼儿50毫升为宜。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剂300毫升日服2次,学龄期儿童200毫升日服2次,婴幼儿100毫升日服2次为宜。6.服法服用中药,许多人的习惯是一剂中药煎两次,分头汁和二汁分别服用。其实,这种服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中药中易溶的甙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有效成份在头煎中含量较多,其它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时,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多,故两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药效也差异很大。所以,服用中药一般应将煎煮2次的中药液体合并,搅拌均匀后分为2份,分别于早晚服用才能发挥药效至最佳程度。一般而言,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宜饭前空腹服用;治疗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安神的药物宜临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间服食。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宜饭后服用。饭后服用的时间一般为进食后半小时左右。7.适当忌口服用中药期间,饮食方面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的食品,没必要另外补充维生素。一般患热性病者忌辛、辣、油腻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烟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黄疸、过敏性疾病、痈疽、肿瘤及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补血药忌饮茶等。8.特殊中药的处理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入药方法。 9.1.先煎:矿物类、贝壳类、甲壳类、骨类、化石类药物的质地坚硬,这些药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时间内很难煎煮出来,因此要单独先煎。另外,还有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川乌、附子、草乌等,通过长时间的高温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减少其毒性,久煎后的水解产物才能起到治疗作用,使其应用更为安全。9.2.后下:花、叶类以及一些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份多的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会致香气挥发,药性损失,故宜后下,部分根茎类有效成份煎煮时中药成份对热不稳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应后下。如藏红花、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在其它药煎煮以后,停火前的5~10分钟时再将其纳入,煎沸5~10分钟即可,叫后下。9.3.包煎: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它药一起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类药物,一是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等,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二是有些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时容易上飘在药液表面或沉淀锅底,所以需要包起来煎煮;三是有些有绒毛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绒毛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四是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山药,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焦化,需包煎;煎煮上述药物时先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再放入药锅内与其它药物同煎,叫包煎。包煎时药袋尽量松些,以免药物膨胀时空间不足导致无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9.4.另煎:有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三七、羚羊角、虫草、鹿茸等),可单独煎煮取汁,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同服。以免在与其它药物的煎煮过程中损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费。9.5.溶化:又称烊化,是指有些胶质性中药(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或黏性易溶的药物(如饴糖),煎煮时容易与其它药物粘结成团块,或造成溶液胶体渗透压提高,不利于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响整个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锅底,容易熬焦且浪费药材,不宜与其它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搅拌,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药液溶化后服用。9.6.泡服:一些用量少,而且药物中的有效成份易溶出的中药(如番泻叶、胖大海等),不须煎煮,直接用开水浸泡后即可服用。9.7.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药,某些粉末样的药物(如琥珀粉、朱砂)不宜煎煮,或某些较贵重的中药(如三七粉、人参粉)或不宜煎煮的药物(如芒硝),液态药物(如竹沥、姜汁等),可直接冲入煎取的药液中混匀服用,或直接用温水冲服,以避免药物损失。一些药物较为贵重而且用量又小,如果与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其药汁就会被别的药物吸附,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如牛黄、麝香、珍珠粉、琥珀、冬虫夏草、三七粉等。另外,还有一些药物如贝母粉,虽然不是贵重药,但研成细粉冲服,比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后服用效果要好些。
很多患者来中医骨科就诊时都会问到:医生,膝盖疼痛是风湿病吗?让人感觉一时难以回答,因为这涉及到中医和西医不同的医学概念。老百姓通常所说的“风湿”是一种中医病名,属痹症,指风、寒、湿等外来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可表现为关节酸痛﹑怕冷﹑浑身发沉等,遇到天气变化症状可加重。而在西医的概念里,风湿性疾病是指影响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一大组疾病,其中包括现代医学所认识的300多种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等,疾病谱与中医不同。在骨科门诊,很多种疾病在天气变化,尤其是下雨、寒冷时关节疼痛会更加明显。而其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是骨性关节炎,也是最容易被普通百姓误认为是风湿的一种病。骨性关节炎主要是一种发生在骨关节的退行性疾病,临床极为常见,好发于膝、手关节、颈椎、腰椎等。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病缓慢,部位局限,活动多则加重,休息即可缓解;受寒凉时疼痛加重,温暖时疼痛减轻。受累关节以疼痛为主,偶尔伴发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或称为滑膜炎)。活动时关节有摩擦音,严重者发生关节畸形。在治疗和保健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休息,避免再度损伤;其次可以到医院进行系统治疗,辩证口服中药汤剂,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等营养软骨的药物;外敷活血化瘀的中药膏以及中药外洗;也可以关节内注射营养润滑作用的玻璃酸钠;疼痛明显的可以服用止痛药物;如果保守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关节退变严重生活不能自理者可以考虑行手术治疗。平时预防保健上应注意以下几点:注意膝关节的保暖,每天可定时进行膝关节的热敷和按摩;避免膝关节的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做膝关节的过度下蹲运动,尽量避免爬山、上下楼梯;身体过于肥胖者应减轻体重;可适当进行游泳、散步、脚踏车、仰卧直腿抬高、抗阻力训练、不负重位的关节曲伸活动。
人在躺着时,脊柱承载约相当于体重25%的压力。相对来说,此时脊柱最舒服,承受压力最小。仰卧时,可在腿弯处垫个枕头,保持一定的曲度;侧卧时,最好使腿部略微弯曲,并在两腿间夹个小枕头,以保证脊柱和头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站站立时,脊柱承载100%的压力,但弯腰时,脊柱承载200%的压力。很多人觉得站着比坐着累,而实际上,站立姿势脊柱所受的压力比坐着时要小。需要提醒的是,歪身站立会加重某侧肌肉的紧张度,时间久了,不仅会使肌肉僵硬酸痛,还会造成腰椎两侧受力不均,导致腰背疼痛。良好的站姿,应该下巴稍回缩,腹部微微收紧,骨盆稍微向前。如需长时间站立劳作,一只脚最好踏在10—15厘米高的踏板上,每隔一会儿双脚交替,以减少腰椎的负荷。搬重物时,不要直接弯腰,应先蹲下,保持上身直立,再用腿部肌肉力量站立起来。坐坐着时,脊柱承载150%的压力,坐着身体前倾(如使用电脑)时,脊柱承载250%的压力。坐着时,挺胸收腹使椎间盘受到的压力最小,而处于手臂支撑坐姿、后倾坐姿、前倾坐姿时,椎间盘压力依次增大。一个良好的坐姿首先需要一把舒适的椅子。椅子不宜“太深”,坐下时臀部能把椅子坐满,让腰背部完全紧贴着椅背;两脚要能平放地面,使膝盖同高或稍高于臀部;其次,找一个舒适的靠垫,最好能和腰椎完全贴合,材质稍微硬一点,有一定的支撑强度。腰部紧贴靠垫,不能“只垫不靠”;最后,如果有时不得不““弯腰驼背”,不妨把椅子拉近桌子一步,或者将桌上的电脑显示器挪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