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远离幽门螺杆 1、饭前便后洗手:洗手应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缝隙,不要给幽门螺杆菌机会。 2、食物要经过高温:幽门螺杆菌有个弱点,就是不耐热,水要烧开才能喝,肉要做熟才能吃,牛奶要消毒才能饮用。 3、少刺激胃: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不吸烟,不喝酒饮食,营养均衡,细嚼慢咽。 4、建议分餐:家里有感染患者应选择使用公筷,直至其完全治愈。 5、禁止口对口喂食:一定要避免给孩子口对口喂食。 6、牙具定期换:建议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缓解口腔炎症,牙刷三个月换一次。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微厌氧,寄生在胃内的细菌,黏附于胃粘膜及细胞间隙。目前我国Hp感染率约50%。Hp感染是目前最明确的胃癌发生危险因素。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主要藏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粪便里。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会引起慢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病程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感染了Hp,要根除Hp,需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PPI)、两种抗生素及铋剂,疗程一般为14天,根除率达90%以上,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在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仍然“谈癌色变”,因为对于中晚期肿瘤,医生和病人往往会面临束手无策的境地。然而肿瘤的发生缺不是一朝一夕,一下子产生的,往往要经历癌前病变-早期癌-中晚期癌这一漫长的变化过程。 正如我们在前几篇关于消化道癌高危因素中所写的,人们在一生当中,或多或少的致癌因素总在影响着我们,我们的食管、胃、结肠是否已经有了癌前病变或者早期癌,这也许正是大家的担心。现在先进的胃肠镜检查设备,可以把我们的食管、胃、结肠看的清清楚楚,对于疾病的诊断,已经不在话下。而对于一些已经有了癌前病变或者早期癌的患者,怎么办?就让肿瘤医院的内镜微创专家告诉大家: 1.什么是癌前病变 接受胃、肠镜检查的患者,如果医生给患者做了活检,就会有病理报告,如果在病理报告中出现“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等字眼,常常提示可能有癌前病变的存在。对于异型增生有些医院会用“轻、中、重”来表示病变的程度,而对于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瘤变比低级别瘤变的病变,癌变的几率更高。 2.胃镜、肠镜除了可以诊断疾病,还能治病 随着技术的进步,胃肠镜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诊断工具,对内镜医生来说,它更是一个很好的治疗工具。有很多胃肠镜下专用的器械,医生可以用它们来做注射、切除等,就好象是医生手臂的延长,使有些疾病不再需要开腹手术,在胃肠镜下就能完成。最基本的内镜下治疗,像息肉切除、止血,更进一步的,可以进行狭窄的扩张、放置支架、取异物等,近年来最大的进步,则是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大块的病变黏膜,称为EMR和ESD。 3.什么是EMR和ESD 要了解这两种内镜下的微创切除方法,首先要了解一下消化道管壁的结构: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可以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食道为外膜)。由于黏膜下层里面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这也是肿瘤一旦生长到黏膜下层,就有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原因。黏膜下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疏松,用针向其中注射液体,就可以把黏膜下层撑开。EMR和ESD就是利用黏膜下层的这个特点,EMR的全称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的全称是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当黏膜下层被撑开后,EMR是像切息肉一样用圈套器将病灶一块一块切除,ESD是用电刀,在内镜直视下,把黏膜层的病灶逐渐游离,最后完整的剥离下来。EMR最大的优点是对技术要求相对简单,缺点是对病灶不能做整块切除;ESD的优点就是可以整块切除病灶,这对病理诊断特别重要,相对的不足就是对操作医生的内镜技术要求比较高,只有少部分内镜医生可以胜任这样的操作。 4. 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还能内镜下微创治疗吗? 判断肿瘤早期与否,最准确的方法是手术切除病变,并作周围淋巴结的清扫,同时结合全身扫描,作出综合判断。在手术之前,医生可以根据多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判断。最粗浅的办法,是根据内镜下病灶的大小、局部黏膜的变化,直观的判断肿瘤的早晚,这往往是医生根据临床经验而定,比较主观,不能作为以后选择治疗手段的依据。在胃镜的基础上,可以检查超声内镜,就是在病灶表面直接做B超,判断肿瘤生长的深度,以及病灶周围是否有肿大的淋巴结。对于早期食管癌、胃癌来说,这是比较有效的检查办法,可以帮助医生比较确切的判断病变的深度,决定是否可以做内镜下切除。除此之外,可以做腹部CT,了解肝脏、腹腔以及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有条件的病人,还可以做全身扫描,了解其它地方是否有转移。但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检查方法,除了切除后做病理,其余的检查都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判断准确,所以医生常常需要结合多种方法,综合判断。对于临床判断的符合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胃癌,在局部切除后要根据病理判断的结果,有小部分病人可能需要追加手术或放疗等治疗,同时在治疗后也要定期复查。
年龄 ≥40岁,且符合下列任一条者:1.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2.HP感染者;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5.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1.什么是机会性筛查?机会性筛查是将日常的医疗卫生服务与目标疾病患者的筛查有效结合,在患者就医或体检过程中进行目标疾病筛查的一种疾病筛查方式。2.为什么要做机会性筛查?如果以人群筛查的形式扩大上消化道癌筛查覆盖面,即使国家物力、财力能够保证,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能力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综合考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与能力、技术可及性、群众筛查意愿、国家财政负担,建议以机会性筛查的方式,而不是以人群筛查的方式,进一步扩大我国上消化道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浙江省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中心刘永军
在日常生活中怎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我们预防胃食管反流病?有以下几点: 少饮酸性及刺激性饮料。酸性饮料及刺激性调料、烟酒等,可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下降,尤其是烈性酒可使食管蠕动收缩波的频率下降。 减少脂肪摄入。脂肪可延缓胃排空,刺激胆囊收缩与分泌,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烹调以炖、煮、烩为主,不用油煎炸。 增加蛋白质摄入。如瘦肉、牛奶、豆制品、鸡蛋清等。 饮食宜少刺激性。少吃巧克力,少喝柠檬汁等酸性饮料。烹调少用香辛料,如辣椒、咖喱、胡椒粉、薄荷等。 注重心理调节。心理因素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也十分大,像焦虑、抑郁都会让消化系统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在紧张的时候注意缓解压力也同样重要现不良反应,所以在紧张的时候注意缓解压力也同样重要。
两年来每天排便三四次 一查发现息肉癌变结直肠息肉从无到癌变 一般需要三到五年 时报讯 很多癌症不是突然发病的,之前往往有很长一段“潜伏期”,专业点说,叫做癌前病变。两年来,53岁的金女士每天排便三四次,大便还时不时带着血,一查竟然发现结肠的息肉已经癌变。 近日,浙江省肿瘤医院举办的消化道癌早诊早治现场研讨会上,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王实主任提到了金女士,她刚接受内镜下微创切除结肠巨大息肉手术。“结直肠息肉从无到长出,再到癌变,时间一般是三至五年。早期筛查很重要,还得定期做肠镜,发现异常的话,检查的同时切除能预防部分大肠癌发生。” 时报记者 郑琪 通讯员 王屹峰 直径3厘米的息肉 长在了结肠上 金女士是临海人,两年来排便一直有问题,次数增多而且还便中带血。她到医院做肠镜检查,这一查不要紧,结肠里发现了一个直径3厘米大小的广基息肉。这么大的息肉,不切不行。 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虽然有了腹腔镜,但创伤还是相对较大。金女士问,有没有手术能伤害小一点?王实主任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就在肠镜下切,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息肉癌变。 王实主任说,相对于其他肿瘤,肠癌的发生要经过息肉(管状、绒毛状腺瘤)→瘤变→癌变→进展期癌等过程,,从防治来说,做肠镜进行早期筛查最有价值。如果肠镜发现有异常肿物,检查同时切除便能预防大部分肠癌的发生。如果检查发现的是早期肠癌,治疗也相对简单,花费不大。 肠镜是内镜的一种,如今在胃肠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内镜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的清晰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早期病变检出率不断提高。 “癌变、包括癌变以前,都可以通过内镜切除,做根治治疗;而到了进展期,由于已经有了淋巴结转移,根治就比较难,即使外科清扫,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淋巴结完全清扫干净。”王实主任说。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比较“任性” 近年来,结直肠癌“来势凶猛”,具有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的特点。 浙江启动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第一年数据显示,拱墅、江干两区共有社区居民20036人参加风险评估,查出结直肠癌高风险2918人次(14.6%)。肠镜及病理查出结直肠癌前病变193例,确诊直肠癌4例。 王实主任指出,有个问题值得警示。 被评估为癌症高危人群后,实际到浙江省肿瘤医院(项目指定筛查医院)来筛查的并不多。不少人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反复劝说,才勉强到医院做进一步筛查。 “我们发现,在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筛查的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上消化道癌、肝癌五大高发癌症中,到医院筛查参与率最低的是结直肠癌,仅为64.57%,而事实上,这个数据还算是高的,国内平均数据更低。一些居民可能认为做肠镜很难受,很多肠癌无法及时发现。”王实主任表示,其实肠镜没有那么痛苦,特别是无痛肠镜。40岁以上和高危人群,应该定期做个肠镜检查,其他癌症也要早做检查,才能更早发现更细微的癌前病变。原文链接: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5-04/22/content_537555.htm
每日商报 2010-12-31 健康版 就我院内镜下微创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报道省肿瘤医院用胃镜切除食管癌内镜微创手术成肿瘤治疗新趋势2010-12-31 商报讯 (记者 祝洁炜 通讯员 王定珠) 昨天,仙居的王奶奶到浙江省肿瘤医院复查,术后一个月,老奶奶面色红润,看不出是个刚做过大手术的人。老奶奶的大儿子说,多亏当初选择了微创手术。 今年10月份,浙江省肿瘤医院在仙居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食管癌、贲门癌筛查。很不幸,63岁的王奶奶被查出患有“食管粘膜鳞状上皮重度异性增生伴部分癌变”,病灶达到了2.5cm×2cm,必须手术切除。 王奶奶身体向来硬朗,一生没得过什么大毛病,更别说开刀了。一听说要做手术,王奶奶连连拒绝。医生说,可以用胃镜做手术,不会在身上留下什么创口。 “胃镜不是用来检查身体的吗?还能用来切除肿瘤?”老人的子女满脸狐疑。 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医师王实解释,内镜粘膜下剥脱术是个微创手术。医生把胃镜从患者的口中伸入到食管腔内,根据屏幕的显示对肿瘤进行准确定位,就能对癌变部位进行切除了。这种手术,病人的创伤很小,术后自然恢复得快,一般术后就能下床活动了。 尽管对医生的解释半信半疑,王奶奶的家长还是接受了医生的建议。 “没想到,真的和医生说的一样。”手术只花了一个半小时,术后没多久,老奶奶就直喊肚子饿,还想起来走动,精神特别好。周二完成手术,周五王奶奶就出院了。 根据浙江省癌症中心的统计,2006年,浙江省共报告新发病例20193例,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256.38/10万。“杭州这一年里每500个人就有1个人得了癌症。”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毛伟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癌症也是老年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急速上升。 从年龄来看,浙江省恶性肿瘤发病率从35岁后上升,男性上升幅度比女性大。男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在45岁之前,几乎都控制在200/10万以下,到了60岁,发病率上升到400/10万;65岁是个节点,过了这个年龄段,男性的发病率就比女性高;发病率直线上升,85岁的男性发病率超过1800/10万,而女性为800/10万。 手术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对年龄大的患者是一把双刃剑。毛伟敏说,很多七八十岁的老年患者都很抗拒做手术,术后会伴有长时间的疼痛,元气大伤,生活质量也会严重下降。 内镜微创手术将成为今后治疗的一大趋势。目前,除了用胃镜手术,浙江省肿瘤医院还开展了在肠镜下切除肠癌手术,部分肺癌也能采用不开胸的方式切除。 不过,内镜手术步骤简单,但操作难度并不比普通手术小。王实说,内镜粘膜下剥脱术需要医生具备非常娴熟的内镜操作技巧。因为胃镜是软镜,手术时它会不停摆动,影响医生对肿瘤的定位,尤其是食管内空间有限,粘膜又很薄,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因此,目前省内只有极少数几家大医院开展这项技术。
结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以41-65岁发病率高。在我国近20年来尤其在大城市,发病率明显上升,且有结肠癌多于直肠癌的趋势。 结肠癌病因虽未明确,但其相关的高危因素渐被认识。 (一)环境因素 中国和日本人的大肠癌发病率虽明显低于美国,但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即见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第二代已接近美国人的发病率。此移民流行病学特点提示大肠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因素密切关系。一般认为高脂肪食谱、食物纤维不足、缺乏适度的体力活动。 (二) 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结肠癌的发病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携带的家族成员,应视为结肠癌的一组高危人群。有些病如家族性肠息肉病,已被公认为癌前期疾病。 (三)其他高危因素 1.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 一般认为大部分大肠癌起源于腺瘤,故将腺瘤性息肉看做是癌前病变。一般腺瘤越大、形态越不规则、绒毛含份越高、上皮异型增生越重,癌变机会越大。 2.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癌变,多见于幼年起病、病变范围广而病程长者。 3.有报道胆囊切除术后大肠癌发病率增高,认为与次级胆酸进人大肠增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