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林,主任医师,海口市中医医院内分泌风湿肾病科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坏疽、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代谢性骨病、痛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肾衰竭、脾胃病和中医疮疡病等。简介周学林,男,教授、主任医师,杏林世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海口分院、海口市中医医院内分泌风湿肾病科主任,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内分泌、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创新性提出“三辨一体”的辨证和“三期五阶段”治疗方法突出中医治病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任“海南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医学会第六届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海南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海南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医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糖尿病防治协会委员。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食疗茶疗方:适用于风热证导致的咽痛咽痒。清金饮款冬花3g,百合3g,前胡2g,桑叶3g,甘草3g,茶方,雪梨川贝㚓雪梨汁1个,白萝卜汁20mL,川贝1g,化橘红6g。
糖尿病坏足
慢性肾衰竭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主要表现为代谢废物在体内潴留,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肾脏替代疗法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结肠透析、肾移植。目前临床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疗效较为肯定,但是技术含量高,并发症多,费用昂贵,以及排斥反应、移植肾来源有限等一系列问题而限制其临床广泛应用。结肠透析自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可作为上述肾脏替代疗法的一种补充,在慢性肾衰早中期的治疗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1、研究历史结肠透析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1932年,Pendlefon和west证实肠粘膜可清除尿素、肌酐及一些氮代谢产物,而且在尿毒症状态下,肠道清除率明显提高,并能清除部分中分子物资,由此成为结肠透析的生理学基础。一般成年人的结肠长度近2米,而且结肠粘膜血流丰富,其粘膜山皮细胞面积广,由此可以产生非常广阔有效透析面积,奠定了结肠透析的解刨学基础。因此通过结肠途径来排除体内的毒素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疗,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是临床治疗的一条新的思路。2、原理人的结肠有排泄和吸收功能,结肠粘膜与腹膜类似,都是生物半透膜特性,能有选择地吸收和分泌,利用透析液中离子浓度的不同,建立跨结肠粘膜不同离子梯度,使血循环中潴留的有毒代谢产物跨结肠粘膜运动而进入透析液,同时又将透析液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吸收入血。此外,结肠各段均有结肠袋,透析液进入结肠后随着肠腔曲折在肠腔内构成许多小的透析池,加上结肠的频繁蠕动,使透析液与结肠粘膜充分接触,加速肠腔与血液间水及溶质的交换,使体内水及有毒物质排除体外,减轻或解除腹膜组织及肾血管内皮细胞和肾间质的水肿。结肠透析可使病人血尿素氮下降,血清肌酐稳定或下降,酸碱紊乱、电解质紊乱纠正,尿素增多。结肠透析正是利用了结肠的生理学特性,用人体自身的肠壁作为透析膜,模仿腹膜透析的原理而设计,通过弥散和渗透作用而达到排除体内蓄积的代谢废物,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排除体内过剩的水分,改善病人的内环境紊乱,减少肺部和心血管并发症的治疗目的。3、操作方法结肠透析机灌肠法:结肠途径治疗机进行结肠透析与过去传统的结肠方法有所不同,它利用专用导管插入肠腔位置较深,并能对注入药液进行加温,注入药液流速快、灌洗的药液量大,充分扩大了结肠粘膜的滤过面积,改变了传统灌肠可透析面积小且吸收能力差的不足,能使注入的药物较长时间的保留在肠道,能较好地调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还可使从结肠粘膜析出的毒素及时排出体外。步骤1肠道清洗:通过仪器现将结肠内的宿便及肠内毒素清除干净,为下一步的结肠透析、药物灌肠建立起一个更好的内环境。肠道清洗能有效清除肠内毒素及宿便,从而建立起更为有效的结肠透析、药物灌肠环境,是治疗达到更加效果。步骤2结肠透析:在肠道清洗干净的条件下,利用透析液进行有效的结肠透析,进一步消除体内毒素。本步骤是利用结肠粘膜面积大且血流丰富、可作为半透膜的特性,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的原理类似,采用与血透相近的透析液进行结肠透析,利用仪器及特殊的管道,将透析液充盈结肠,并使透析液在结肠内保留必要的时间,以作充分的透析,再将析出的毒素及时地排出体外,反复几次,从而进一步清除体内毒素,又可较好地调整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若使用高深液,还可以逆向排出体内超负荷的水分,以此治疗高血容量综合症、高血压及浮肿。步骤3保留灌肠:在已完成上述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再行中药保留灌肠。因此时整个结肠处于洁净状态,中药液可进至结肠的深部。用传统的低位保留灌肠方法无法解决的疾病将得到更好的治疗,同时可极大的扩大结肠粘膜的作用面积。采用我院不同症状配有不同的药物进行肠道内保留灌肠,利用肠粘膜的吸收功能将中药进行充分的吸附,有效的调节机体内环境。具体方法:治疗前,嘱病人自行排便,取左侧卧位,先肛门指诊阴性后,将专用探头连接导管后涂上液体石蜡,经肛门缓慢送入肠腔约2250px,设定治疗时间30min,注液时间60s,废液自探头另一管道自行排出。治疗时间、透析液注射时间、间歇时间及透析液总量等治疗参数可在计算机调控下,根据病人病情设定。灌肠完毕需要您右侧卧位有利于药物向深部结构流动,延长药物向乙状结构流动的时间,延缓排便及时出现的时间,从而延长中药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增加药物的吸收量。4、临床应用在我国,结肠透析疗法主要用于急慢性肾衰竭病人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是轻、中度(血肌酐<600mmol/L)但尚不需作血透或腹透的肾衰患者(血肌酐>600mol/L);身体条件不适合于作血透或腹透的患者;不愿作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患者;此外还可配合血透,进一步稳定患者内环境,逐步减少其血透次数。结肠透析疗法能自动调整药液注入量、压力、温度及插入深度,将药液直接作用于肠道病变,通过结肠黏膜充分吸收,抗菌消炎,促进肠黏膜的修复愈合,达到治疗慢性肠道疾症的目的。作为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的第三种透析方法,结肠透析被愈来愈多的临床医师所接受。优势:能够在治疗是同时进行全结肠的清洗,这样完全彻底清洗了结肠内的粪便及体内毒素,又可减少了结肠粘膜对肠内有毒物质的重新吸收,减轻了肾脏的负担。结肠粘膜面积大,对药物的吸收速度迅速,吸收量大。通过结肠途径给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使药物最大程度上起治疗作用。结肠途径治疗机采用的是电脑控制程序,有自动检测系统,保证了临床治疗的安全有效。5、结肠透析治疗的适应症:(1)急慢性肾小球肾炎(2)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3)急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6、结肠透析治疗的禁忌症:(1)人工肛门(2)结肠、直肠术后七天(3)肛瘘(4)严重内痔、外痔(5)肛管粘膜炎症、水肿、有活动性出血患者(6)因直肠、肛门肿瘤所致直肠狭窄的患者慎用(7)孕妇禁用或遵医嘱(8)严重心脏病7、患者在作结肠途径治疗前,应该作哪些准备工作?一般不需要禁食,但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清洗前不要吃太饱,尽量选择优质低蛋白饮食。清洗前需要排一次大便,以排空直肠,可以节约时间有利于清洗,以免堵塞,同时也需要排空膀胱。8、结肠途径治疗有没有痛苦?正常情况下不会有痛苦,但有个别人会感到不舒服。常见的原因有:医师由于内心抗拒火紧张;二是结肠中有大量气体或结肠严重堵塞;三是清洗过程中结肠肌肉突然收缩,在排除的大量液体和废物有时部分液体进入盲肠,可能会产生痉挛,又急于排泄的感觉。
周学林年逾古稀的冯女士下周就要出院了,她逢人便讲,用自己的双脚走出医院是她住院前的一个梦,而现在她真的梦想成真了!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糖尿病足”患者的肢体,让冯女士真正过上了“糖尿病足”患者“不失足”的幸福生活。有15年糖尿病史的冯女士,2个月前左足第二三趾坏疽,脚掌部严重溃烂,某医院欲给予截肢治疗,并在多家医院看过都断言必须截肢治疗,因为患肢有动脉硬化闭塞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也就是说,不但要“失足”,还要失去大部分小腿。老人正常时走路都有些蹒跚,如果真的“失足”,生活质量将更难保障。抱着一线希望,老人求助于周学林教授,通过采用祖国传统医学方法和“周氏润创疗法”的治疗,老人那已经被判了死刑的脚,却奇迹般的获得了生的希望。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呈逐渐上升的势头。截肢(指)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周学林教授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截肢(指)率为己任,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控制糖尿病、抗感染、抗血小板凝集等常规治疗外,还开展了一系列中医特色治疗,采用祖国传统医学外用制剂“周氏润创黄玉膏”,具有治伤、治疮、治疡三种功效,治疗糖尿病足疮疡,具有祛腐、生肌、活血化瘀等作用。另外还采用中药溻渍法让患足浸泡在温热的中药外用洗剂中,一方面让中药透皮吸收,起到温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另一方面药物浸泡创面可以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利于中药吸收,之后,在清创基础上进行中药换药,根据溃烂的不同及发展的不同阶段辩证换药。另外辅以中药分别给以口服清热解毒、化腐生肌、祛瘀长肉、益气养阴、扶正祛邪等汤药,对于糖尿病合并感染的患者来讲,可谓标本兼治。
周学林摘要调查我院2007年10月—2010年10月共12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痊愈率41.7%有效率53.3%无效率5.0%总有效率95.0%;对照组,痊愈率40.0%有效率45.0%无效率15.0%总有效率85.0%。结论:应用温经通络饮治疗糖尿病足有较好疗效。关键词糖尿病足;温经通络饮随着糖尿病发生率的逐日增加,糖尿病足的患者越来越多,是造成截肢残疾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但单纯中医治疗或单纯西医治疗都有很大局限,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足收到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07年10月—2010年10月治疗糖尿病足并有详细资料统计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门诊31例,住院89例,所有病例分随机西药对照组,中西医结合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27—76岁,平均57.3岁,病程1—28年,平均8.1年,伴糖尿病足25天—1.5年,平均2月;对照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29—75岁,平均55.9岁,病程10个月—25年,平均7.9年,伴糖尿病足22天—1.4年,平均2月,两组病例共同伴有并发症(糖尿病眼病、肾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脑梗塞)86例,两组临床资料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1.2诊断标准:1.2.1本病种参照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①。1.2.2糖尿病足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②。1.3病例选择1.3.1全部病例符合诊断标准1.3.2四周为一治疗疗程,超过四周或中途截肢的不在统计之内。2治疗方法及观察项目2.1治疗方法:对照组选①马来酸桂哌奇特注射液320mg(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制),脉络宁注射液40—60ml(南京金陵制药厂制),654-2注射液20mg,静脉点滴,每日一次。②甲钴胺注射液1000ug/次(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制),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温经通络饮。基本方:熟地、当归、丹参、鹿角胶、白芥子、麻黄、黄芪、炮姜、肉桂、生甘草、制乳没;加减:阴寒盛加制附片、仙灵脾;气虚盛加党参、白术、山药;热毒者加双花、公英、地丁;血瘀者加水蛭、全虫、丹参;阴亏者加知母、花粉、生地等。口服药物同时可根据坏疽程度加大基础方剂量,局部熏洗。两组疗程均为四周。观察期间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足部护理,必要时局部清创处理,个别病例保守治疗无效给予截肢患者仍可服用中药。2.2观察项目:对两组病例进行临床症状,体征、血糖、血脂、血压指数(踝/臂收缩压值)等项检查。2.3统计学处理:两组率的检验用卡方检验,均值对比用t检验。3结果3.1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坏疽创面愈合,形成痂皮或瘢痕,自觉症状和体征消失,踝/臂血压指数恢复0.9以上。好转:坏疽局部分泌物明显减少,坏死组织大部脱落或部分肉芽新生,创面显著缩小,自觉症状和体征改善,踝/臂血压指数较前增加0.3。无效:坏疽创面无明显缩小,分泌物无明显减少,坏疽局部无显著变化或恶化者,自觉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踝/臂血压指数无明显变化或发生肢体坏死者。3.2治疗结果3.2.1两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的比较,见表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 span="">3.2.2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压指数比较见表2治疗组餐后血糖、甘油三脂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压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表1两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的比较[例(%)]组别例数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数治疗组6025(41.7)32(53.3)3(5.0)57(95.0)对照组6024(40.0)27(45.0)9(15)51(85.0)注:与对照组比较:P<0.005。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压指数比较组别例数空腹血糖mmol/L餐后2h血糖mmol/L甘油三脂mmol/L踝/臂血压指数治疗组前6012.83±2.416.13±2.25*3.57±1.23**0.51±0.24***后6.32±2.107.12±2.101.74±0.410.80±0.23对照组前6012.71±2.416.15±2.313.46±1.210.49±0.21后6.56±2.138.14±2.242.01±0.360.56±0.23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P<0.0014讨论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生与周围神经病变,动脉血管粥样硬化,足部护理不善等有关,但病理基础是长期高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引起的神经、血管营养障碍而发生的。据最新的实验研究结论,尤以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研究更深入,目前认为,有多种机制参与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前些年不同的是,人们不再认为这些机制是相互独立的,而承认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比如代谢因素和血管因素之间就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③。以下是可能的发病机制:●高血糖状态下,通过多元醇途径产生的山梨醇和果糖在细胞内大量堆积,消耗大量的肌醇,从而导致Na+—K+—ATP酶的活性降低。●n-6必需脂肪酸和前列腺素的代谢异常导致神经细胞结构异常,从而导致微血管性和出血性病变。●活性氧的生成(氧化应激)、氧化还原敏感性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以及甘油二酯(DAG)-蛋白激酶Cβ(PKCβ)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增高引起神经内微循环障碍,继而导致局部缺血缺氧。●神经营养机制的失调致使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3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表达降低和缺失,轴浆运输也会受到影响。●神经和/或血管蛋白非酶糖基化终产物的堆积。●机体针对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节以及肾上腺髓质产生的自身抗体所介导的免疫过程和炎性反应。因此控制血糖,降低血脂、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关键。从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餐后2h血糖,甘油三脂,血压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能从根本遏制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状是麻、凉、痛及不同类型的坏疽,应归属祖国医学的疮疡附骨疽或阴疽范畴,《疮疡大全:附骨足门主论》“---一切附骨足皆起于肾,肾主骨,治宜温补肾气,骨得阳和则肿硬自能水解矣。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足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法则,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逐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医中药治疗脱疽的理论体系。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很早且较为深刻,论述亦丰,如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就有“脱疽生于足指之间,手指生者间或有之,盖足手十指乃脏腑枝干,未发疽之先烦躁发热,颇类消渴,日久始发此患,初生如粟黄泡一点,皮色黯然,犹如煮熟红枣,黑气蔓延,腐烂延开,五指相传,甚则攻于脚面,痛如汤泼火燃”之记载,对本病的表现作了生动的描述。从其临床特点来看,病灶多限于肢体末端,因此其病位当守经脉,而从其病性来看,走阴阳两个极端,即热炽而烂和寒凝而腐;而其根本原因仍系于消渴病,病机之关键在于“闭”,或邪气阻滞或虚而不达,此处所谓之邪系指因虚而生的淤浊湿热,而虚则多为不濡而枯,病情发展而致精败而血蓄成腐。就其整体病变过程而言,是因脏腑气血耗损继而伤及血脉筋肌而发,是整体到局部的病理过程。因所伤正气的具体侧重不同,临床表现和发展具有其相应的特点。我们认为这些症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消渴日久,伤气耗阴,寒痰凝滞,血脉不通,方取熟地,当归,丹参,鹿角胶益肾固本,养血活血,白芥子,麻黄辛温发散,温散皮里膜外之寒痰,透邪外达,黄芪温阳益气固表,以防麻黄辛散太过,且又培补阳气;炮姜,肉桂温经通络止痛,辛热助阳,散寒温里;制乳没辛苦温散,不仅活血止痛,消肿散瘀,还可祛腐托毒,敛疮生新;生甘草化毒调中。纵观全方,辛温不燥,平补不腻,散敛双施,共奏益气温阳,散寒通络,活血止痛,养血敛疮之效。我们在临床扩大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对于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阳萎,脑血管病等也收到了良好疗效。参考文献:①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2-2007②李仕明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26③CameronNE,EatonSE,CctterMA,TesfayeS:VascularfactorsandmetabolicinteractionsInthepathogenesisofdiabeticneuropathy.Diabetologia44:1973-1988,2001
采用国际最先进疗法,用“三位一体”中西医结合疗法阻断糖尿病易感因素,修复胰岛功能,早期糖尿病可完全停药,以“五驾马车”为基础,采用国际先进“3“C”治疗方案,可使糖尿病监测更准确,胰岛素注入更精确,有效控制中晚期糖尿病,防止并发症发生。并开展有糖尿病健康教育平台、自我保健学习班等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为广大糖尿病患者的保健、治疗、康复提供科学、先进、合理的健康平台。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思路应由单纯治疗消渴转变到防治胰岛素抵抗、治疗代谢综合征上。特别要重视该综合征的早中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而仅表现为身体肥胖、形体壮实、多食少动即郁热阶段,开郁清热为其主要治法;该综合征的后期虚实夹杂,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又有痰、湿、瘀标实为患,治疗当标本兼顾;到该综合征的晚期,虚症更重、脉络瘀阻更甚,补虚的同时更要强调活血化瘀通络.因此我们根据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法则:根据现代人提出患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分“早、中、晚”三期、五个阶段即“郁、热、虚、损、瘀”学说;来概括其从未病到己病,从潜证到显证的整个过程、因郁而热,热耗而虚,由虚及损,应损致瘀,形成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线。所以糖尿病的治疗首先应调整气机,理顺气化代谢机制,健正后天饮食,进而促使脏腑阴阳协调,气机条达,五行维序,代谢正常,才能真正地冶好糖尿病,早期糖尿病病因以“郁、热”为主,所以开郁、清热为早期治疗大法;中期的糖尿病病因以“虚”为主,益气养阴为中期的治疗大法;晚期糖尿病的病因以“损、瘀”为主,因虚极而脏腑受损,久病入络,络瘀脉损而成,随着病情的发展,致瘀因素越来越多,瘀血因素越来越重,因此,治疗以清热活血化瘀为大法。对糖尿病的“三期五阶段”的治疗,概括为一、二、三、五、五治疗方案:即一个中心,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为中心;二种方法,即中医和西医;三个分期,即早、中、晚;五个阶段即,郁、热、虚、损、瘀;五种治疗方式,即教育、饮食、运动、药物、检测。进行综合调理,从本质上治疗糖尿病。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思路应由单纯治疗消渴转变到防治胰岛素抵抗、治疗代谢综合征上。特别要重视该综合征的早中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而仅表现为身体肥胖、形体壮实、多食少动即郁热阶段,开郁清热为其主要治法;该综合征的后期虚实夹杂,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又有痰、湿、瘀标实为患,治疗当标本兼顾;到该综合征的晚期,虚症更重、脉络瘀阻更甚,补虚的同时更要强调活血化瘀通络.因此我们根据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法则:根据现代人提出患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分“早、中、晚”三期、五个阶段即“郁、热、虚、损、瘀”学说;来概括其从未病到己病,从潜证到显证的整个过程、因郁而热,热耗而虚,由虚及损,应损致瘀,形成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线。所以糖尿病的治疗首先应调整气机,理顺气化代谢机制,健正后天饮食,进而促使脏腑阴阳协调,气机条达,五行维序,代谢正常,才能真正地冶好糖尿病,早期糖尿病病因以“郁、热”为主,所以开郁、清热为早期治疗大法;中期的糖尿病病因以“虚”为主,益气养阴为中期的治疗大法;晚期糖尿病的病因以“损、瘀”为主,因虚极而脏腑受损,久病入络,络瘀脉损而成,随着病情的发展,致瘀因素越来越多,瘀血因素越来越重,因此,治疗以清热活血化瘀为大法。对糖尿病的“三期五阶段”的治疗,概括为一、二、三、五、五治疗方案:即一个中心,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为中心;二种方法,即中医和西医;三个分期,即早、中、晚;五个阶段即,郁、热、虚、损、瘀;五种治疗方式,即教育、饮食、运动、药物、检测。进行综合调理,从本质上治疗糖尿病。“三位一体”辨证模式开创了防治糖尿病新方法。“三位一体”辨证模式是辨体质、辨病、辨证,辨体质是辨病、辨证的基础,辨病是辨证紧密联系的环节,辨证是决定选方用药的关键。三者实际上是相统一的。(1)重视体质,最能体现“治病求本”的精神,重视辨方证,强调有是证,用是方,用药针对性强,最能突出中医治病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对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临床可以治愈(2)临床用于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的防治,取得较好疗效。“三位一体”的辨证模式体现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防治结合,寓防于治”的指导思想。
周学林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肥胖是糖尿病最大的危险因素,我国在80年-81年在14个省市对304,537人普查中发现糖尿病病人1,854例,标化患病率为6.74‰,而大庆调查资料显示平均每年约有6%-7%的糖耐量低减将发展为糖尿病。而体重与糖尿病的发展率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超重组40,630人中糖尿病发病率为20.4‰,其中20岁以下组糖尿病患病率极低,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上升,至60-70岁达最高峰。在美国时755,000人调查发现,85%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肥胖,而在肥胖者中,重度肥胖者患糖尿病的机率是轻度肥胖者的4倍。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70%-80%有肥胖病史。肥胖开始时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有时进食后3-4小时有低血糖反应,这是迟发胰岛素分泌的结果。随着肥胖病史的延长,糖耐量下降,开始是餐后血糖高,随后空腹血糖增高,如果β细胞功能偏低或有缺陷,最终导致糖尿病。糖尿病是以高血糖和尿糖为特征的内分泌失调疾病,目前我国至少有9400万糖尿病患者,肥胖是糖尿病最大的危害因素。肥胖者体内胰岛素代谢异常,产生胰岛素抵抗,一方面使葡萄糖向组织细胞的转送减少,另一方面又使肝脏葡萄糖的生成增加,从而导致血糖升高。世界卫生组织肥胖症学会呼吁:应将肥胖本身视为一种疾病来加以对待,肥胖者数量的增多已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医疗服务。肥胖的危害范围和严重程度目前已成为与吸烟等同的最大的影响健康问题之一。有资料表明肥胖对健康的危害高出吸烟的4倍。肥胖已成为许多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至疾因素,可诱发糖尿病等疾病。最新研究认为:人体中脂肪含量高,则导致肥胖,肥胖易发糖尿病,其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脂肪而非糖分。美国杜克大学精神病学教授理查德.瑟威特说:“我们用人工培育并使之患有2型糖尿病的老鼠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严格的低脂饮食能较好地控制糖尿病的发展,有些老鼠甚至痊愈”。瑟威特教授说:“医生或病人把糖看作是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错误的,试图用低糖饮食的方法来控制糖尿病纯粹是浪费时间。然而,如果糖尿病患者坚持接受低脂饮食,将脂肪的摄取量减少到较低水平,比如把摄取脂肪提供的热量从40%减少到10%,糖尿病则会得到较好的控制”。因此,伴有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物的同时采取减肥,低热量低脂饮食控制(平衡饮食)等非药物防治措施非常重要。通过减肥可使增大的β细胞减小,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糖耐量改善,血糖浓度显著下降,胰岛素受体数目提高。肥胖患者的治疗首选饮食控制。饮食控制不是简单地当做饥饿疗法,而是要求平衡饮食。其核心是注意饮食的质和量。质即饮食的结构,量即饮食的总热量。其目的就是1要维持正常生活、劳动、学习等各种正常活动;2要维持正常体重,消瘦型病人则适当增加体重,使体重维持在接近标准的范围内;3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通过适当限制饮食,避免过度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简单饥饿疗法却达不到上述的治疗目的。其次是行为矫正疗法。要视患者的个人情况而定。首先要让患者做详细的生活日记,特别是饮食记录,包括进食数量、食物种类、进食地点、进餐前的饥饿程度、进食速度、咀嚼次数、停止进食时感觉、一日三餐的安排以及有无零食的习惯、零食的种类和有无在烦躁、劳累等情况下进食的习惯。此后对记录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让患者每日做饮食记录,每日起床后、早饭后、晚饭后及睡眠前测体重,加强自我监测。第三,体育锻炼。锻炼的重要性仅次于饮食控制,体力活动可使体内脂肪减少,但不是所有性质的体力活动都有同样的效果。以有氧代谢为特征的活动,如慢跑、快速步行(115-125步/分)、体操、游泳、爬山和太极拳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浆胰岛素减少。而几茶酚胺、胰高糖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脂肪分解。总之,肥胖的治疗一定要个性化。首先要让患者了解肥胖病的危害,明确减肥的目的,树立信心,制定切实可行的减肥目标,以饮食控制为基础,配合行为矫正疗法和体育锻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较好的减肥效果。通过减肥,可有效减轻机体负荷,改善机体内环境,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疗。因此要注意对肥胖的治疗,降低肥胖的发病率,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