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目前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和危险因素,应该注意进行预防:胃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大部分胃癌发生的原因,据报道,70%以上的胃癌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如果发现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应该去医院找医生进行根除。进食可能致癌的食物,例如:酸菜、各种泡菜、腌制的咸菜、烧烤、熏鱼、熏肉、火腿肠、各种肉罐头萎缩性胃炎,常会有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存在,后者是癌前病变,如果发现,应该定期复查。遗传因素:有的家庭,胃癌发生率很高而且年龄很早,应该注意早期筛查。其他感染因素:例如EB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等,但是还不是很确定。总之,注意以上因素,可能降低胃癌的发生率,起到预防胃癌的作用。
有些生活习惯可能引起或者加重便秘,有便秘的朋友应该重视:活动过少:有的人每天都是坐在办公桌前工作,回家就躺着,不锻炼身体,也不运动,这样不利于肠道的蠕动,会加重便秘。大量进食低纤维素食品和其他可能引起便秘的食物:具体食物请参考本人在好医生网站的文章“哪些食物引起便秘”。有便意的时候不去排便,经常有意识憋大便饮水过少:饮水过少时,小便颜色会很黄,大便也会变得干燥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生活不规律:最好养成比较规律的排便的习惯,到时候自然会产生便意。长期依赖泻药其他:有些药物可能引起便秘,例如匹维溴铵、山莨菪碱等等
如果不明原因出现恶心、不想吃饭,而没有其他的不适,可能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可能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消化系统的疾病,也可能是其他系统的疾病。消化系统的疾病例如胃炎、胃癌、肝炎、胆囊炎等等。需要结合病史,检查各种肝炎指标、肝功、超声、胃镜等等。这里的肝炎不一定是乙肝、甲肝等病毒性的肝炎,也可能是严重的脂肪肝、某些中药和西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等等。考虑胃炎、胃癌等胃部疾患的话,做胃镜的同时,需要检查可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检查发现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话,可能是假阴性,就是其实有感染,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检查出来;也可能是其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例如阿司匹林、左氧氟沙星、某些其他药物等等。有些其他系统的疾病,例如尿毒症,起始的表现可能也是恶心、没有食欲,而没有其他的不适。需要及时进行尿液分析和肾功能检查等等。没有得到控制的隐性糖尿病也可能引起恶心、食欲很差。颅脑的疾患早期也可能表现为恶心、食欲差。当然,年轻的女孩也需要考虑到神经性厌食。总之,不明原因恶心、食欲差的原因比较多,不能排除有比较严重的疾患。需要去医院找相应专业的医师就诊,不要自己抓点中药,或者去药店随便买点药就对付一下。那样的话,可能会错过诊治的时机,后悔也晚了。
我们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植物神经系统控制的,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这两个系统是互相抑制、拮抗的。当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很大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就受到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的时候,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肠道蠕动,降低食欲。而反之,迷走神经兴奋的时候,会提升我们的食欲。所以当人们紧张和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感觉不到饥饿。而一旦放松下来的时候,才会感觉到饥肠辘辘。
返流性食管炎是胃酸返流导致的食管的炎症。具体服药的情况需要结合病因。如果明显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轻度的返流性食管炎,治疗后食管炎症痊愈,停药后也没有复发的,就不需要再服药了。如果是食管裂孔疝或者食管下段括约肌过度松弛的情况,可能需要药物长期的维持。甚至药物疗效也不好的,需要考虑外科手术或者内镜下的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有效,但是停药后反复发作,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但是可以逐步减量,用最小的药物量维持就可以了。
幽门螺杆菌的四联根除治疗方案里面,果胶铋几乎是必选的,因为果胶铋对于幽门螺杆菌有肯定的杀灭作用,而且耐药率非常之低,对胃粘膜也有保护作用,所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药物。一般四联方案的原则是,一个是质子泵抑制剂,例如雷贝拉唑、奥美拉唑等,一个是果胶铋,然后选择两个抗生素。不管四联怎么选择,前两个一般认为是必选的。
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溃结)是一种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但是病因不明。在大部分患者,这种疾病呈现出反复发作的特点,很难彻底治愈。那么这就造成困扰所有溃结患者的一个难题:可以停药吗?如果可以的话,什么时候可以停药呢?目前对于溃结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其他生物治疗手段,例如干细胞疗法,并非主流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包括水杨酸类、激素类、生物制剂、抗生素类、中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针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一般诱导缓解后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对于溃结患者进行维持治疗有助于降低罹患结肠癌的风险,因此一般主张终身维持治疗。但是对于初次发病的、轻度的、且局限性累及远端结肠的溃结患者,经过3~5年的维持治疗,病情稳定,症状完全消失、复查结肠镜溃疡完全愈合、化验C反应蛋白等指标也全部正常,完全缓解的状况持续2年以上,必要的话是可以考虑停药的。由于这种溃疡性结肠炎本身的易反复性,并且有潜在癌变的风险,即使停药的患者,也仍然需要定期复查。这主要是结肠镜检查和必要的一些化验检查,例如大便化验钙网蛋白(Calprotectin)和血液CRP(C反应蛋白)、ESR(血沉)检查等。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需要复查,复查的方法最佳的选择就是呼气试验。目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有血液检测/呼气试验/大便检测/尿素酶试验四种方法,下面解释一下为什么呼气试验是首选检查方法的原因:血液检测:检测血液中的抗体判断是否有过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只要曾经有过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血液里可能都有抗体,而且会持续很多年,甚至终身。即使已经根除了,也一定是阳性。所以这个方法,无法判断是否已经治好了。不能用于治疗后的复查。大便检测:这个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粪便中的抗原。这种方法虽然灵敏度和特异性还是不错的,也可以用于治疗后的复查,但是不如呼气试验方便快捷。因此不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尿素酶检测:这种方法需要在胃镜下进行,属于侵入性的检测。能否得到准确结果和取活检的数量和部位有关。虽然也可以用于治疗后的复查,但是因为是侵入性检查,而且由于取样的原因可能会漏诊,并非首选。14C或者13C呼气试验:方便快捷,如果操作方法正确,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也是公认的首选检测方法。
出于某些原因,有的患者不愿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希望直接服药进行根除治疗。这个做法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是抗菌药物的滥用,违反了临床用药原则,也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由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药物需要连续服用2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副作用,也可能损害肝脏/肾脏等,在没有明确有无感染的情况下,贸然服用,对患者是不利的。临床用药都是需要权衡利弊,当用药的利大于弊的时候,才选择用药。如果本来就没有感染,白白对身体造成一些可能的伤害。如果原来有感染,也是一个糊涂账。因为,幽门螺杆菌的耐药菌株越来越多,根除也越来越难,所以根除治疗后必须复查,确保治疗成功。如果治疗前没有检测,不知道是否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那么,即使治疗后等待4周复查,结果阳性也不知道是治疗失败了?还是根除治疗结束以后才感染的?这就无法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果是根除治疗失败了,那么需要更换部分药物,重新进行根除治疗。如果是根除治疗结束后才感染的,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经过根除治疗之后,需要等至少一个月才可以去做检查,判断是否根除成功。这是因为在我们在服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药物之后,残留的少量幽门螺杆菌很可能不足以使标准的检测方法得到阳性的结果,或者说,检测方法的敏感度不足以检测出少量的幽门螺杆菌。为了提高复查的准确性,而且幽门螺杆菌生长缓慢,所以最好等待至少4周以后再进行复查,可以得到一个可靠的、准确的结果。国外甚至有观点主张等待3个月之后再进行复查,以准确判断根除治疗是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