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焦虑,往往会使人想到那种痛苦的体验:惊恐不安、提心吊胆,似大难来临或危险迫在眉睫。为此有些人害怕焦虑,总希望自己能摆脱焦虑,达到一种无焦虑的状态,却不知因焦虑加上害怕焦虑会达到极其痛苦的状态。有一位来访者:女、30岁,半年前的一天突然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头昏、大汗,急诊后做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未发现其它异常,约10分钟左右缓解。之后间断出现上述不适,多次到医院急诊,检查除心率快并发现其它异常。一次因工作原因出差,在火车上,感到车厢内封闭,又出现胸闷、窒息感,要求服务员开窗,十几分钟后缓解。住在旅店内觉得窗户密闭,室内空气流通不畅,担心自己会发疯,会死去,为此夜间关门不敢上锁链,不敢睡眠,时刻准备逃离房间。从此希望家人陪伴,不想独自在家,害怕病情反复,使用“安定”后缓解。她说医生告诉她是“心脏神经官能症”,自己也多次上网了解情况,感觉自己精神上出了问题而来就诊。针对她的问题,考虑她是急性焦虑发作,于是给她解释了焦虑以及焦虑时所带来的躯体上的反应。让她了解焦虑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自然的情感反应,只要人认为有不好的事情或威胁性的事情可能发生,就会出现焦虑。这些危险的事情包括身体的威胁,如:可能生病、发生事故或死亡,社会的威胁,如可能被羞辱、拒绝或嘲笑;或是心里的威胁,如可能发疯、失去控制或是丧失能力。还给她解释当我们感受到这些危险时,大脑就会发送信息,调动机体的战斗—逃跑系统,为攻击或逃跑提供能源,此时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工作量增加,我们会感受到心率、心跳的力度以及呼吸的速度等发生改变,体现在心跳加快、呼吸加快、加深等,有时也会出现呼吸变得不均匀,并产生无害的但令人不舒服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胸闷或胸紧等,此时保护性的躯体变化产生了不舒服的躯体症状,但这些症状都是绝对无害的,也不意味着会出现大问题。因为焦虑达到一定程度,我们自己的身体通过自身调节,焦虑本身也会逐渐缓解。接下来让她再次体验焦虑:引导她放松后让她想象一个让她产生焦虑的情景,进入一间封闭的房内,她感觉到紧张害怕,头部有金箍感,身体僵硬,心悸、呼吸困难。此时告诉她做深呼吸,放松,并接受这种不适感,慢慢的她的紧张程度、不适感下降,待她能忍受后,再次让她体验那种焦虑的感觉,此时让她接受这种感觉,慢慢去体会这种感觉时,她的焦虑情绪逐渐缓解,过后她说感觉疲乏无力,仍为这种乏力担心,向她解释出现疲乏无力的感觉很正常,因为焦虑时会消耗能量,焦虑过后就会出现乏力。再次体验时焦虑情绪明显减轻,不再为出现这焦虑而恐惧。让来访者谈及这次心理治疗的体会时,她说:以往每当焦虑情绪来临时我总觉得这是种灾难,想控制这种情绪,或是拒绝它,但我的每次尝试都失败了,带来的却是更加痛苦;以前也总想找出明确的原因,可找不到确凿的证据也使自己更加恐惧。通过这次治疗我觉得接受这种情绪比拒绝它更有效,对没有明确原因的恐惧可能来自我的内心,对既往的不在意的压力、不如意等有关。今后我会接受它,不再为焦虑而焦虑。治疗结束后,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育问题是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患者及其家属很希望拥有自己的孩子,但另一方面又担心服用抗精神病药导致胎儿畸形,给家庭造成不幸,因此,她们都迫切想知道自己是否可以生育,如果可以什么时候怀孕为宜,以及是否在妊娠期继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等问题。如果问精神科医生,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不服药疾病复发的危险性增大,服药对胎儿有无影响很难说,不能保证不致畸”,你问:“那么吃着药能怀孕吗?医生给个建议”,医生回答:“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不服药会犯病,服药可能致畸,你们家属自己决定”。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出生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和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率增高之间有任何关系。有研究显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母亲胎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约为2.4%,尽管还不断有个案报告,妊娠期服哪种抗精神病药会引起什么畸形(例如,氟哌啶醇引起多肢体畸形),但不要忘了,普通人群也有2%~4%的致畸率,所以只要所服抗精神病药的致畸率不超过2%~4%,你就不能说是抗精神病药所引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将氯氮平归为B类妊娠药物,就是在人类生殖中未尚未发现危险性,而将其他抗精神病药归为C类妊娠药物,就是在人类生殖中的危险性不能被排除。说到底,就是不肯定其他抗精神病药致不致畸。老一代抗精神病药(或称典型抗精神病药)比新一代抗精神病药(或称不典型抗精神病药)更安全。因为使用时间长的药物没有观察到致畸结论,说明它安全的可能性更大。已治愈精神分裂症病人停药复发的危险性是很高的,而服抗精神病药对胎儿致畸的危险性没有被证明,权衡利弊,可以带药怀孕,带药怀孕的剂量多大算是安全呢?应掌握在中等剂量以下,具体情况可以咨询医生。
今天和大家介绍一种病,这种病的特点是病人自己感觉病情很严重,非常痛苦,而各种检查结果都很正常,医生说他没有病,但他仍然四处求医,无法解脱。这就是心理上的一种疾病叫疑病症。疑病症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注,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频繁更换医生寻求保证。常伴有抑郁和焦虑症状。患者反复检查,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往往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最初往往表现为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任何轻微变化,做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释,伴有相应的疑病性不适,逐渐出现日趋系统化的疑病症状。疑病症状可为全身不适、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碍,甚至是具体的疾病。症状以骨骼肌肉和胃肠系统多见;就部位而言、以头、颈、腹部居多。例如,王女士一年来怀疑自己得了胃癌,反复检查没有阳性结果,但仍然不放心,依旧奔波于各大医院,自己非常痛苦不说,家人也非常不理解她这种行为。全家人都不开心,后经人介绍到心理科进行了诊治,症状得到了改善。这种疑病性烦恼是指对身体健康或所怀疑疾病本身的纠缠,而不是指对疾病的后果或继发性社会效应的苦恼。患者也知道烦恼对健康不利,苦于无法解脱、不能自拔。四处求医、陈述病情始末,又不相信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解释或保证。造成患者非常痛苦,家人也无法理解患者的表现。以下介绍疑病症的心理调适方法:首先改变认识。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解除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逐渐建立对躯体不适的合理性解释。医生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给予解释和保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保证应在适当的时机给予,不能在各项检查之前和患者未能适当诉述他们的苦恼之前就轻易做出。有时家人无法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认为是在装病。因此,家人对疑病症的了解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走出痛苦的深渊。第二、完善自己的个性。疑病症患者常常具有敏感多疑、自卑悲观、过于谨慎小心等性格特点。任何事情都只看到其不好的一面,对自己没有自信,总是往坏处想,这是形成疑病症的重要原因。所以,疑病症患者要完善自己的性格,心胸宽阔。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多和朋友进行交流,培养幽默感,克服悲观情绪和不良心理。第三、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培养患者的兴趣,改变环境和生活方式,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比如热衷于一项业余爱好活动,或者参与到其他同龄人的集体活动中去,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能让人精神振奋,进而淡忘自己的不适症状。第四、积极的自我暗示。疑病症患者普遍容易接受暗示,因此坚持每天给自己施加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感觉今天精神很好,很健康”,“我没有病,我是健康人”等,对缓解疑病情绪有很好效果。第五、进行专业咨询,服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
当您为自己的学业、事业、爱情、婚姻、家庭及各种人际关系烦恼、郁闷而不知如何排解时,您是否在寻求专业的心理指导呢。答案当然是肯定,心理咨询和治疗能够帮助改善和解决我们的困惑和疑虑,促进我们心理的成长。在离婚率不断攀升的今天,如何维持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呢?今天就这样一个具体的问题我们进行一些探讨。谈到经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生意方面的事情,同样,婚姻也需要用心去经营,婚姻生活是需要用爱的雨露来浇灌,需要用心来聆听!婚姻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以下两个容易引起中夫妻关系紧张和冲突的方面需要我们注意和避免。首先,一个非理性的思维就是爱人必须喜欢自己关爱自己。而实际上我们大家都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除了有很多优点,有很多长处,有很多让人喜欢的地方,同时我们每一个人还会有一些东西让别人不喜欢。电视剧《离婚前规则》中的王明轩和蒋新瑶因为生活问题而经常争执,他们最主要的也是涉及到了这些问题。谈恋爱的时候,总是有聚有散的,那么双方只要没有婚姻关系,可能大家会花很多精力去让对方高兴。结婚后,除了那些好的特点展现给对方以外,不好的东西也展现给对方,就是说如果我们有一种合乎理性的思维进入婚姻的话,我们除了希望对方喜欢我们,我们也得有预期对方对我们比较反感。在某些情况下,当你做了某件事情,说了某些话的时候,对方可能表现出对你反感。因为我们知道,两个陌生人从相识到相恋到相爱,到缔结婚姻,那么在这两个人相识之前,有相当长的人生道路是各自在完全不同的地点,在完全不同的家庭,在完全不同的学校成长起来的。双方形成了很多差异性,那么有了这种差异性,就有可能一方对另外一方大部分是满意的。也会有一部分是不满意的,要理性地去先接受对方。如果无法接受对方,没有认识到这些差异的话,就会造成婚姻当中夫妻关系的紧张和冲突。第二个方面就是总想改造对方。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想让爱人改变,变得符合自己的心意,想要改造对方。结果是越想这样做,越适得其反。但实际上合乎理性的思维就是你欲改造别人先改造自己,尤其是跟你关系密切的人,你想让对方做出什么样的改变,你最好先改变你自己。改变了你自己就影响了对方,对方就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所以如果你在完全忽略掉你自己主观上加以改变的必要性的时候,就去要求改变对方,这可能是造成婚姻当中夫妻关系紧张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经营好我们的婚姻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一个即将出嫁的女儿问她的母亲:“妈妈结婚后我要怎样经营我的爱情?”妈妈没说话用双手从地上捧起一捧沙子,这时的沙子在手里是满满的,堆成一个小山。母亲把双手握成拳头,马上沙子从每个指缝洒落下来,手中的沙子所剩无几了。此时母亲说:“爱情,当你抓的紧紧的时候它往往会更想跑,反之,它会让你很满意,很幸福。”老人说的很有道理,夫妻之间有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越去强求,就不一定能得到。是你的东西不用强求也丢不了,不是你的东西强求来了也会跑掉的。如何维持婚姻的美满和幸福呢?首先婚姻需要付出和积累。既然婚姻家庭用经营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家庭银行。这个银行既可以男人做董事长,也可以女人做董事长,是蒸蒸日上还是濒临破产,要看两个人如何经营?只要两个人悉心呵护,这个银行的资产就会逐年增长。反之,就会越来越枯竭。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工薪阶层,或是下岗待业;无论是新婚燕尔,还是老夫老妻,都不可小觑对爱情的储蓄。即使是结婚时互不了解,只要多存入少支取,也能积累出一笔财富;即使是结婚时如漆似胶、轰轰烈烈,如果入不敷出,老本儿也会被坐吃山空。两人吵了一架,你就支出了一小笔,如果你能及时给对方一点温柔和体贴,就能把这一笔补上,如果谁也不在乎这样的支出,支出起来没完没了,这小支出也会成为大窟窿。一方有了外遇,这就是一笔大支出,即使对方一时不知道,就好象是帐面上不显,早晚也会东窗事发;一旦对方知道了,那就要经受“金融危机”,弄不好要倾家荡产。第二个方面恋爱需要投入,婚姻更需要经营。恋爱需要浪漫,婚姻更需要在平凡中点缀;恋爱需要理解,婚姻更需要宽容。婚姻不是一桩买卖。但也需要像生意一样去经营。当爱情走过热恋到达婚姻殿堂的时候,那些炽热的话语、亲密的语言、相互的神秘正慢慢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再平凡不过的小日子了。柴米油盐酱醋这些看似芝麻大的小事成了日常生活的主旋律;公公婆婆、岳父岳母、七姨八姑成了“两人世界”中的“第三者”。婚姻中的我们没有办法回避,也不可能回避这些。要学会进入和承担不同的角色,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总结,在失败和挫折中自己不断的成长和成熟。第三个方面婚姻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如果爱人不愿意做家务,我们何尝不可以理解为对方因为工作太累所致呢?这时候,我们主动多做一些难道就不行吗?如果爱人心情不好,没有在老人面前表现出应有的孝道,没有在亲戚朋友面前表现出一定的热情。我们何尝不可以理解为对方因为在外有了烦恼无处发泄所致呢?要知道,家本来就是生活的避风港呀!这时候,我们多在自己的老人、亲戚、朋友面前做做解释工作何尝不可?这个避风港需要两个人一起来建造和维护。爱情是人生的珍宝,当我们用婚姻这只船运载爱情的珍宝时,我们的使命是尽量绕开暗礁,躲开风浪,安全地到达目的地。谁要是故意迎着风浪上,固然可以获得冒险的乐趣,但也说明了他对船中的珍宝并不爱惜。好姻缘是要靠珍惜保护的,珍惜便是缘,缘在珍惜中,珍惜之心亡,则缘尽。如果我们把做家务当成一种享受,把关注对方、理解对方、宽容对方、帮助对方当成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把经营爱情,记住对方的生日,偶尔送一束鲜花,写写婚姻日记当成一种日常生活,想方设法给婚姻生活添加一些浪漫、增添一些关怀。那么,我们的婚姻生活会增色不少!婚姻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一句温柔的情话,一杯暖暖的热茶,一个会心的幽默,一次争执时的让步……这样悉心经营爱情之花才会越开越艳。我们就一定能和所爱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有人将女性更年期比喻成“多事之秋”,这话没错。因为在更年期中,机体会由强壮走向衰老,各种内分泌功能失去平衡,也会出现许多烦恼症状。如何调整自己,让自己顺利通过这个“多事之秋”呢?1.正确认识自己的改变,接纳自己。更年期既然是人生道路上必经的阶段,我们就应该正确面对这一事实,从知识储备、思想、心理上有准备地去迎接更年期各种变化的到来。更年期脑力和体力有所下降是自然规律。因此在工作及生活中不应有过高的期望值,以免经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打击。正确认识本病的发病原因及其转归,对照我们刚讲的表现,了解它,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对预防本病的发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既使以后出现早期临床症状,也不会因此而紧张不安。就像感冒一样,人们认识了它,就会不在意了,即便出现咳嗽、鼻塞症状也不会紧张。2. 处理好家庭、社会关系。更年期妇女情绪易于激动,容易与家人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家相互体谅,遇事要镇静,不要为一点小事,一句不顺耳的话而大动肝火。家庭和睦是全家人的幸福,丈夫要充分了解妻子在更年期可能出现的某些现象与问题,多给予安慰、鼓励和帮助。更年期妇女不但要适应家庭,更要适应社会,对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不理解不接纳的要多与他人交流看法,不要自寻烦恼,要以乐观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这对预防抑郁症十分有利。3. 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年期妇女大多临近退休,有的已经退休或下岗在家,心里总存在一种失落感,面对生活习惯变化也不适应。这时要把生活安排得有节奏,适当增加业余爱好。如养鱼、养花、绘画、听音乐等等,不仅可以增加生活的情趣,还能保持良好的大脑功能,增进身心健康。还可以走亲访友、结伴郊游等,在交往中,人们可以相互交换观点与想法,相互给予支持,尤其是有不愉快之事时,讲出来既解除了内心的憋闷,又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安慰和理解,有利于保持愉快的心情。4. 合理安排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可以通过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各器官的生理机能,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能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宜选择运动量小、运动节奏慢的运动,如打太极拳、练剑、慢跑、散步等,在运动中获得欢乐,忘掉烦恼和不幸。5.树立战胜和克服生更年期心理问题的信心,尤其是一些症状比较明显的妇女,更应该想到此时的痛苦是暂时的,走过这一阶段后,生活会更美好。更年期妇女在生活中也应保持一颗爱美之心,不要放弃对自己形象的要求,在衣着打扮上要穿出这个年龄的风采,增加自信。6.症状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心理障碍,此应及时求医,到正规医院治疗。尽管处于更年期的女性生理上和心理上会有这样那样的变化和不适,但精神上应保持乐观情绪,对生活充满信心和追求。更年期也是人生最丰富最具魅力的时期,是人生的金色秋天,应尽情享受。如果此期能够顺利渡过,就会重新焕发青春,再创生命的辉煌。
抑郁症对更年期女性的心身健康影响巨大,直接影响到晚年的生活质量及寿命的长短,早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更年期女性一般在45-55岁,是家庭中的核心,上有老,下有小,当出现抑郁情绪时,不仅影响本人的心情,也会对全家造成影响。因为,我们知道情绪具有传染性,一个人不高兴,全家都会阴云密布,都会处于痛苦之中。更年期抑郁症一般起病缓慢,逐渐发展,开始多表现为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乏力、头昏、头疼、烦躁不安等各种躯体不适感。病人常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焦虑不安、过分担心发生意外,以悲观消极的心情回忆往事,对比现在,忧虑将来。认为自己过去年轻有为,工作很有成就,而现在年过半百,好似日落西山,已近黄昏,情绪沮丧、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自感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对平常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特别是无力易疲劳,休息后也不能缓解。烦躁,不能和别人接触,常独处。反复回忆既往不愉快的经历,当回忆过去在某些方面曾有过一些微不足道的缺点错误时,常追悔莫及,认为自己给国家、家庭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现在应受到惩罚,死有余辜。患者认为自己不仅无用、没有希望,而且有罪,有些女性会发生自伤、自杀行为。无论自杀是否成功,都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总之,若处于更年期的年龄阶段,感到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情绪低落、沮丧,整日紧张焦虑或不怀疑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有时候常有这样那样的痛苦,可是又查不出具体疾病,提示可能患了更年期抑郁症。在这种情况下应到专科医院就诊,及早进行有效治疗。
进入21世纪后,人民的健康意识迅速提高,“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在诸多危害健康的因素中,失眠是一个普遍发生、易受忽视的疾病。睡眠是人们的基本需要,每一个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身体功能和心理功能。但有些人越想睡好觉,到了晚上就是睡不着,失眠成了困扰人们的常见问题。2004年河北省18岁以上居民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为11.6%。什么样的失眠才会成为问题呢?1、好睡眠的标准好睡眠需要有适当的睡眠长度和睡眠深度。睡眠时间过短不好,睡眠时间过长也不好。一般来说,成人每天平均需要睡6-8个小时,特殊的人群,如长睡眠时间的人,可能需要9-10小时,短睡眠时间的人,5个小时就够了。当然,睡眠时间还受年龄的影响,一个婴儿,几乎整天都在睡觉;一个幼儿,一天需要睡10多个小时;到了成年就基本达到了平均水平。据文献记载,在英国一位70岁的护士自幼少睡,经过研究人员连续7天测定,确认其每天的睡眠时间平均67分钟。人在睡眠时的脑电图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快眼动相”,一种叫“慢眼动相”。在“慢眼动相”阶段,常常会出现睡眠波,此时人们处于深睡眠状态。每次的睡眠都是在“快眼动相”与“慢眼动相”交替的周期中度过的,一般每晚约有4~6个周期。在“快眼动相”醒来会感到做梦。对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每一个人都会做梦,做梦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不必为此产生心理负担。因此,做梦并非睡眠不佳的表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自己以下的感觉判断晚上的睡眠是否良好。每天早上醒来对晚上的睡眠是否满意,起床后头脑是否清醒,体力、精力是否得到了恢复,面对新一天的生活,是否满怀信心。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说明昨晚的睡眠是完美的。2、如何判断自己失眠了失眠简单的说就是在具备睡眠的条件下,你对自己的睡眠不满意。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你自己对失眠感到十分痛苦;其次,你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第三,经常发生,每周至少三个晚上,至少持续一个月。短暂的失眠并不是病。每个人都有失眠的体验,遇到大喜大悲或棘手的问题,失眠是一个正常的反应,不必担心。当心情平静下来,失眠自然就过去了。失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入睡困难,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中间易醒,睡眠保持的不好,睡着睡着就醒了;早醒,比平时醒的时间提前,醒后再也无法入睡;睡眠感缺失,尽管别人观察到他睡好了,医学检查也证实他睡好了,但他自己感觉到没睡好,很痛苦。3、失眠的调整第一,正确认识。出现失眠的人首先对失眠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短暂的失眠并不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带来严重影响。而不少失眠的人,白天因担心失眠会损害身体健康而紧张不安,晚上又渴望自己尽快入睡,有一个好的睡眠,结果一上床睡意全无,无法入眠。这种对睡眠的担心和恐惧又成为失眠的原因。第二,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尊重自然节律,尽可能做到夜间入睡,白天觉醒。睡前保持安静,避免过于兴奋的娱乐活动。如果遇到这些令人兴奋的事情,那么在事情结束后,不要立即卧床,可以静坐一会儿,翻翻报纸、杂志,或者用热水洗澡、泡脚,直到感觉紧张的心情、身体慢慢平静下来,再上床休息。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控制好卧室的光线、声音和温度。最后要合理搭配膳食,避免过饱、饥饿,吃不宜消化、刺激性强的食品都会影响睡眠。第三,进行药物治疗。失眠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避免出现依赖和戒断反应。常用的药物有苯二氮卓类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阿扎哌隆类药物和抗抑郁药。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愁眉苦脸、长吁短叹,重者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典型病例情绪低落有早晨较为严重,而到傍晚有所减轻的节律变化。其次是思维迟缓。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自觉脑子好象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象涂了一层浆糊一样。变得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甚至对一些日常小事也难以做出决定。对自己的评价降低,认为自己毫无用处,毫无价值,严重者自己责备自己,有无用、无助及无望感。感到孤立无援,无法求助于他人,他人也无法帮助自己;对将来悲观失望,对前途绝望,感到将来就像是灰色的天空,毫无希望。最后表现为意志活动减退。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不想去上班,不愿外出,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严重的患者常伴有自伤、自杀及伤人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除了以上表现外,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及躯体症状等。表现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症的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警觉性增高,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这些症状的出现导致患者认为是躯体疾病,首先去综合医院进行就诊,进行了大量的躯体检查也没有发现器质性疾病。反复的检查和就医及微小的疗效,常加重患者的悲观情绪,认为无法治愈了。 不同的年龄阶段抑郁症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认识以下的表现,有助于我们早期发现抑郁症。在儿童青少年中,如果发现孩子不愿意上学,学习成绩下降,出现头痛、胃疼和肚子痛,与伙伴和成人关系不良,出现攻击行为、自杀念头和行为;中年人出现烦躁易怒,心情不好,悲观绝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对生活感到无助和绝望。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责,觉得自己对不起家人朋友,甚至感到自己有严重罪过,或有严重的不能治疗的某种疾病,或一贫如洗,感到周围世界不真实,甚至感到自己及世界已经不存在了;老年人出现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昏、心悸、胸闷、全身疼痛不适、便秘、尿频等,长期在各综合性医院诊治而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应想到是否心理原因导致以上症状的存在。对以上这些情况应警惕抑郁症的可能,及时到专科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