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青少年都喜欢甜食,冰淇淋、巧克力以及各类糖果,都是孩子们喜爱的食物,然而,过度食用甜食会阻碍吸收,同时会诱发近视。要知道过多食用甜食,极易造成钙、铬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吸收不足,对眼部的影响就是,导致眼球壁弹性降低,从而引起视力的降低。 那么,如何才能在饮食上提高对眼睛健康的保护呢?青少年平时学习用眼也极易过度,因而日常可以多吃一些含维生素C、E、B1和钙、铬等微量元素的食品,胡萝卜、苋菜、菠菜、橘子、杏子、柿子等绿色蔬菜水果,以及一些动物肝脏、蛋黄、动物的内脏、鱼虾、奶类、蛋类、豆类等,这些都可以促进眼睛的健康。 电子产品使用有度,除了日常过量的甜食,电视、电子产品对孩子眼睛健康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长时间、近距离地看电视容易导致疲劳,从而导致近视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看电视时,室内应保持适宜的照明度。一般来说,看电视时室内照明度以150勒克斯(相当于1米高的30瓦光灯或1米高的40瓦的白炽灯的亮度)左右为宜。看电视持续半小时以上要让眼睛休息几分钟。
角膜塑形镜,也就是大家常说的OK镜,在中国验配有20年的历史了,在我1999年做硕士论文的时候就用了CRT的镜片做了课题,研究塑形镜配戴后像差的变化和视觉质量的关系。20年过去了,虽然经历了风雨和起伏,塑形镜的验配在我国得到了很广泛的发展,每年配戴的人群和新增加的配戴人群都在不断增加。 为什么这么多人戴塑形镜? 近视的孩子多,控制近视发展呗! 为什么配戴角膜塑形镜? 别人戴我也戴,别人说近视控制了,别人的视力提高了 有一种别人家的原因,“拿来主义很容易” 一副镜片数千元,一年下来费用不菲 这样长期投资到底为了什么? 确实值得各位家长思考! 角膜塑形镜配戴的好处,主要有两点: 1白天不戴镜看得清楚 2近视发展慢 白天不戴镜看得清楚这确实是很好的方法,通过晚上配戴,早上起来后确实近视降低了,白天不戴眼镜也能看的清楚,孩子运动和表演都很方便,很多家长心里就觉得很舒服。确实这还是很容易达到的好处,只要每天配戴、原有的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下,镜片验配合适,大多数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近视发展慢这才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家长替孩子选择塑形镜的原因。近10年来有很多的研究发现塑形镜配戴后近视发展慢,眼轴增长的速度减慢了。 有数据显示 大约近视发展的速度可以减慢50% 通俗的说,原来一年近视增加1.00D度,配戴后有可能只增加0.50D度,要知道50%是平均数,平均数就是有可能一部分的效果超过50%,度数增加的更少,也可能有一部分的效果低于50%,因人而异。现在大概大家都很明确了,选择配戴塑形镜的原因就是上面2个。 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其实配戴塑形镜的受益时间不在现在,而是将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起近视的危害,不是简单的近视度数高的就比近视度数低的不好,无非镜片更厚一点,戴上隐形眼镜和做了近视激光手术后,镜片的厚度的外观问题都不是问题,其实都还算不上是危害。 真正近视的危害在于高度近视,尤其是眼轴很长的高度近视。对近视危害的关注不仅要关心近视度数,眼轴才是我们更需要注意的。 眼轴是什么东西,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先看一组数据 近视5.00D度以内 近视性黄斑病变的风险 降低99% 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降低98% 后囊膜下白内障风险 降低74% 青光眼的风险 减低67% theBlueMountainsEyeStudy.MorganIG,Ohno-MatsuiK,SawS-M.Myopia.Lancet.2012;379:1739–48 也就是说,如果是高度近视,近视黄斑病变、视网膜脱落、青光眼等的风险会增加几倍,甚至到10几倍。这些疾病是有可能致盲的。 致盲! 上图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度近视是可致盲性疾病!不是因为近视,而是高度近视引起的眼底病变带来的视力急剧下降。这就是高度近视的风险! 看这些风险不是仅仅看近视度数,眼轴才是最关键。这些风险是引起近视增加的眼轴增长引起的,眼轴的长度才是风险的关键因素。 有研究认为大于26.8mm的眼轴 眼底病变风险就大了。 眼轴越长,近视度数越高;近视度数越高,常常眼轴越长。眼轴长是由于眼球在生长引起的,刚出生的孩子几乎都是远视眼,因为眼球小眼轴短,随着生长发育眼球逐渐长大,眼轴逐渐增长。眼轴增长,远视度数降低,一直到正视眼,眼轴再继续增长就会向近视发展。这个过程到18岁左右就停止了,以后人的眼轴长度几乎保持18岁那时的长度。在18岁之前(眼轴还在增长的年龄)对眼轴增长的速度进行有效控制,能减少18岁及以后的眼轴长度,从而减少可致盲性眼底病变的风险。 而角膜塑形镜可有效减缓眼轴增长的速度,长期配戴后可减少眼底疾病发生的风险,减少可能致盲的风险。 如果从8岁开始戴塑形镜,到18岁眼轴稳定,如果按眼轴50%的效果算,眼轴的长度至少可以减少1mm,少1mm的眼轴对应近视度数大概少2.50D,眼底病变的风险因为少掉的2.50D而减少了不少。 10年的塑形镜配戴,为了将来可致盲眼底疾病发生的风险减低。 这是不是合算呢? 是不是为将来的投资呢? 家长一定会认真的衡量下,认真的思考下。 但是,但是,但是 不是近视了都要去配戴塑形镜。从风险控制角度看,有很多近视眼发展到18岁,他们的度数也不会超过5.00D,他们的眼轴也不会超过26.8mm,他们将来40岁、50岁甚至60岁的眼底病变的风险也不会这么大。这些人群如果选择配戴塑形镜的好处就不是侧重于眼轴的控制,眼底病变风险的收益,更多的则是侧重于白天不戴镜看得清楚的好处了。 需不需要配戴塑形镜控制近视,可以让医生进行综合检查后给出合理建议。 综上可知 配戴塑形镜,尤其是多年配戴塑形镜,是一种投资,投资的目的可以是现在,如现在白天的视力好,更多的目的在于将来,为了将来他的眼睛不受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风险的影响,为将来投资。 最后加句话 投资也有风险,塑形镜属三类医疗器械类别,规范验配和安全配戴非常重要。
散光检测 检测方法: 1、戴上你心爱的眼镜直接测试。 2、测试时,请和计算机屏幕保持在30~40公分左右距离,若你看到图中的红色比绿色清楚的多,表示你现在所戴的眼镜,度数可能不够,或是你现在度数增加了! 3、若你看到图中的绿色比红色清楚的多,表示你现在所戴的眼镜,度数可能太高,或是你现在的度数比较浅!
问题一:什么是近视?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几乎都知道。所谓近视就是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一种状态,需要戴凹透镜(近视镜片)来矫正。从眼科学的角度来讲,正视眼(屈光正常眼)是指眼球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恰好落在眼底(视网膜)上。而近视则是指眼球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只能落在眼底(视网膜)之前,因此在视网膜上成像模糊。假如近视眼想要看清楚物体,需要有两个条件:其一是将物体移近;其二是戴上度数合适的凹透镜。问题二:为什么会发生近视?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病因众多有许多假说与推测。归纳起来,近视的发生原因主要有有二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高度特别是进行性近视有比较明确的遗传倾向,但大多数近视的发生,主要是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并非起决定性作用! 案例一:当年在美国人进驻阿拉斯加之前,在那里居住的爱斯基摩人没有近视眼患者。后来美国人将“文明”带入了阿拉斯加,开办各种各样的文化补习班,教当地人学英语。爱斯基摩人的文明程度与日俱进,但人群中出现了近视,而且发病率逐年递增。 案例二:鹰是世界上视力最好的动物,其视力可达到4.0(国际标准视力表,人的正常标准为1.0),是正常人眼的4倍,因此,即使鹰在万里长空翱翔,也能毫不费力地发现躲在草丛里的野兔。在古代,拥有像鹰一般的敏锐视力是非常重要的,视力弱者会被野兽吃掉或被敌人杀死,当时还没有配眼镜矫正视力这一方法,由此推想古代人眼的正常视力应该在2.0以上。 案例三: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学写毛笔字。古语“斗大的字识不得一箩筐”,是形容当时的文盲者。可见,当时的字体是比较大的。后来,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印在本本上的字体就小了许多,更有甚者,出现了“蝇头小字”。自此,中国人群中,近视眼的发病人数大大增加,以至于在明代出现了象祝枝山先生那样的近视文人。 可见,环境因素是多么的重要啊! 要想了解环境因素对近视形成的影响机制,还得从眼睛屈光的发育过程说起。每一个先天发育正常的人,在呱呱坠地之时,因眼球短小(前后径约16mm)而普遍存在远视。以后随着身体发育,眼球也逐渐变大,3岁时眼球前后径可达23mm,至成年时平均为24mm。3岁时,眼球比正常成年眼睛短1mm,从光学计算的角度,意味着有300度的远视。在6岁以下年龄阶段,假如无视疲劳、远近视力接近正常(国际标准视力1.0;对数视力5.0),验光查出有轻度远视应当属生理性远视范畴。换言之,正常人眼在6岁之前,表现为远视眼症状,而在6岁前就提前形成正视眼者往往可能存在遗传性近视(屈光发育提前)。有资料显示,人眼在8岁左右视觉发育才日趋完善,达到正视眼状态。 对近视形成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视近负荷的增加,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长久紧张的视近作业与近视眼发生密切相关.当然,照明条件不足,营养成分失调,微量元素缺乏,有机磷农药污染等也均有影响学生近视发生的报道。总体而言,长时间紧张的视近作业,是近视形成的祸首。这是因为长时间视近造成人眼调节紧张严重加剧,打破人眼调节组织间力的平衡,眼球形状被强制改变,眼轴增长,也就是最常见的轴性近视.眼轴长每增加1mm,近视度数增加300度! 幼儿的眼睛处于远视状态,看近距离物体时需要使用更强的调节,更加容易产生眼球形状的改变。前面提到,6岁之前年龄越小远视程度越大,看近需要越强的调节。因此,预防措施之一(此点最为重要):6岁之前,在眼球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尽量减少近距离作业,让孩子们多一些户外活动,这样既能增强体质又可减少近视的发生,何乐不为呢?预防措施之二:现在小孩子的学习压力特别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偷懒”不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可以尝试一些方法,既能够学到知识,又能够预防因眼睛过度疲劳而产生近视。1。杜绝电脑游戏、少看电视(每天不超过一个小时)。2。看书写作业的连续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就应该起来走动一下,望远处。3。看书写字的时候,注意姿势及合理采光。特别注意不能躺着看书,或在运动的交通工具上看书。不驼背、不低头,还要注意握笔的姿势。在我看来,用毛笔写字是最为科学的:握笔高,眼睛距离纸张远,背直腰挺。可惜现在大家都在使用铅笔、圆珠笔、钢笔等写字,许多孩子握笔的姿势很不正确:握笔太低,而且大拇指还遮挡了部分视线,造成写字时侧身、弯头,有的甚至快将小脸埋到书桌上了。因此,一定要强调正确的握笔姿势! 从自然界各种动物来分析,食肉动物的视力普遍比食草动物敏锐,这也许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必然结果。但从中也可以看出,眼睛的外壁(巩膜),也与肌肉组织一样,需要有一定的强度与韧劲。如果强度不够,则容易被拉长而形成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看看我们的周围,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高度近视眼患者(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上)者,体质相对也比较弱,小时候可能还有挑食的坏毛病。 因此,预防近视措施之三:应该多吃新鲜的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的内脏、鱼虾、奶类、蛋类、豆类等,少吃一点甜食及淀粉类食物。此外,要多吃粗粮少吃精细加工的食品。眼睛也需要补钙,钙具有消除眼睛紧张的作用,如虾皮含钙量都比较丰富,烧排骨汤、糖醋排骨等烹调方法可以增加钙的摄入。 总体而言,青少年近视的预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健康地成长,让眼睛尽量减少负担,是预防近视发生及发展的关键。本文系陈跃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眼科门诊经常会遇到家长带着孩子就诊,抱怨说发现近期孩子总是频繁眨眼,这种异常的使劲眨眼,甚至拼命挤眼,让家长们看在眼里,难受在心里,替孩子着急,内心感觉非常不舒服,给孩子家长们造成内心的痛苦和精神折磨。我们正常人眨眼(瞬目运动:眼睑随意或不随意的闭合和睁开,是一种保护性的运动)一般是每分钟10到20次,当超过此范围,就属于异常。异常瞬目症是指,没有眼部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而出现的阵发性的频繁的瞬目运动的病征。通常儿童眨眼频繁属于所谓的眼部“小毛病”,没有哪个眼科医生或者专家专门去看这种眼病,也没有专门的儿童眨眼门诊,因此作为眼科医生应该经常会遇到此类患者。儿童眨眼的主要原因包括,眼部因素:眼部刺激性因素(结膜结石,结膜异物,角膜异物,霰粒肿,结膜肉芽肿),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角膜炎,眼睑倒睫,儿童干眼症,屈光不正,视疲劳,眼睑痉挛;全身因素包括:不良习惯(习惯性眨眼),局部抽动症(伴有嘴角的抽动,甚至肩膀的耸动,应该就诊小儿神经内科),多动症,可以同时在眼科和儿科就诊检查。针对性治疗1、对于刺激性因素要积极排除,例如角结膜异物,结膜结石,霰粒肿,肉芽肿。2、对于有结膜炎的儿童,眼睛痒,挤眼,主要表现为结膜的充血,结膜乳头和滤泡的增多,早上有比较明显的眼屎分泌物,可以选择抗生素眼水如托百士眼水,一天三次一次一滴。对于伴有过敏因素的患儿,一般眼睛痒比较明显,喜欢揉眼睛,有的孩子同时有过敏性鼻炎的病史,可以用一种抗过敏止痒的眼药水如研立双或者埃美汀,一天两到三次,一次一滴。3、对于有角膜炎,角膜上皮点状损伤的患儿,可以使用抗生素眼水和修复角膜上皮的眼药水如贝复舒(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或者易贝(表皮细胞生长因子)一天三次一次一滴。如果怀疑有病毒性因素的存在,可以配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对于干眼症的患儿,除了患儿主诉眼干涩以外,干眼试验的检查也可以帮助证实存在干眼,可以选择使用海露(德国产的不含防腐剂的玻璃酸钠),亮视,爱丽等人工泪,补充泪液,缓解眼睛干涩。4、对于眼睑倒睫的患者,除了发现患者怕光,流泪,眨眼频繁以外,如果发现倒 睫引起角膜上皮弥漫性的损伤甚至角膜上皮的脱落,可以考虑倒睫手术治疗。5、对于视疲劳,存在屈光不正,视力又不好的患儿,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例如阿托品散瞳验光,解除睫状肌的痉挛,看看孩子是否存在屈光 不正,如果存在明显屈光不正,要科学散瞳验光配镜。对于经常看手机,电视,电脑,游戏的孩子常常会存在视疲劳,视疲劳也会引起眨眼频繁,我们应该暂时避免让孩子接触甚至远离这些电子产品,多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多进行远眺,同时可以配合使用抗疲劳的眼药水。6、如果是眼睑痉挛,需要观察一段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甚至可以口服营养神经的药物,大部分患者可以得到缓解。7、如果眨眼是一种不良习惯,孩子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让孩子学会自我克制,避免刻意模仿,耐心解释和教育,改掉不良习惯,要好好纠正,不要暗示,有些孩子过一段时间自然会好。不要采取打骂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参加有意义有趣的室内或者户外活动,适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8、如果多动症,抽动症需要看看小儿神经内科科或者儿童心理科就诊检查。另外,要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和营养,保证体内的微量元素,不要偏食和挑食。本文系王越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弱视是导致儿童视力低下的常见原因。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多病人的弱视是可以治愈的。治疗目的:弱视眼的视力达到正常;双眼视功能和其他视功能达到正常。1. 屈光不正的矫正远视、近视、散光,统称为屈光不正,也就是说它们导致外界物体不能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需要配镜矫正。屈光不正一般是眼球发育所致,所以只能通过配镜矫正,不能治疗。屈光不正的发育规律是:远视会逐渐下降,在9岁以后趋于稳定,散光可能有波动,但一般变化不大,近视逐渐增加,直到18岁,甚至20多岁。由于弱视与屈光不正密切相关,屈光不正的矫正,也就是配戴眼镜是弱视治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遮盖或者压抑疗法。如果配镜一段时间视力没有进一步提升,再考虑增加其他治疗。2. 遮盖疗法弱视的标准治疗方法。类型多种多样,其治疗策略因人而异。如果遮盖疗法有效的,应持续进行。如果连续5-6周视力无提高,才考虑添加使用其他治疗措施。副作用:可能发生剥夺性弱视的;双眼视功能的破坏;发生斜视。由于遮盖疗法的副作用,遮盖疗法仅用于单眼弱视或双眼视力相差较大的情况,应避免双眼交替遮盖,并在医师指导监控下进行。3. 压抑疗法为遮盖疗法的替代,可能疗效低于遮盖疗法,但可能容易被患儿接受。有以下方法:薄膜压抑:通过粘贴一定的树脂薄膜使非弱视眼视力下降,并比弱视眼至少低两行。药物压抑:使用阿托品麻痹了对侧眼的调节,使其近距离成像模糊而迫使患儿使用弱视眼。光学压抑:佩戴一定的镜片使非弱视视物模糊。4. 知觉学习知觉学习是指通过训练提高执行特异性知觉任务的能力。在遮盖对侧眼的基础上,对弱视眼进行训练,可能缩短治疗的时间。知觉学习可以显著提高弱视患者的视觉功能。5. 药物治疗目前用于弱视治疗的药物有:左旋多巴、卡比多巴、胞苷二磷酸胆碱。药物治疗是前面前述治疗的补充,尤其是大龄儿童弱视或难治性弱视。单独使用无效。6. 伴有弱视的斜视手术的时机1)短时间视力恢复达到正常;2)视力提升进入平台期;3)双眼视力相差两倍以下;4)较长时间弱视治疗无效。7. 双眼视功训练双眼视功能是人类生活、学习、工作的依赖的重要功能。尤其是现在社会驾车成为生活的基本手段,欣赏3D电影和电视成为重要生活方式。没有双眼视功能是完全不可能。当弱视治疗视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或正常,应应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双眼视功能的正常也有助于预防弱视的复发。8. 营养由于目前没有发现营养缺乏与弱视的关系,补充营养或使用其它的营养添加对弱视的治疗没有任何帮助。如果孩子由于全身疾病导致营养不良,应在儿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9. 其它目前没有证据说明任何眼药水、中药、针灸、按摩对弱视有效。也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这些方法可以治疗近视、远视和散光。依赖这些方法治疗不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只会耽误孩子的弱视治疗。
临床特点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斜视常见的斜视类型表现为 1,怕光,阳光下眯一只眼 2,走神,紧张是发现一只眼向外漂移,提醒后可回正 3,会聚能力差,很多患者反映自己不会对眼 4,部分患者保持正位视物时一部分患者会看不清,反而一眼偏斜时清楚。 5,常见看近时可以正位,看远时斜视频发 6,偶尔发现视物重影。 7,部分患者不自知,检查或朋友提醒时发现。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对于防止恶化起到了一定作用包括: 1,双眼聚合融像训练(集合训练) 2,负镜片过矫正配镜治疗 3,遮盖治疗(每日1-2小时遮盖主视眼,提高大脑对主斜眼的控制力) 4,三棱镜治疗(目前少用) 手术治疗1:时机:如果有视力影响的风险可以在治疗弱视后尽早手术,但往往这个类型的斜视没有视力发育的风险,需要观察 2:患者斜视发生频率,有没增多到一天中超过一半时间。 3:斜视的量有没增大到超高20棱镜度 4:双眼的视觉功能有没有逐渐下降,存在影响双眼立体视功能,融合发散功能,同视机功能的风险 5:心理上有没有因为斜视造成很大心理压力,看人时不敢直视,拍照时担心影响外观。 6:控制正位是否动用调节导致视物不清 手术方法一般普通型间歇性外斜常选择单眼一退一截手术,外展过强和集合不足的患者会选择双眼对称手术。外斜量较大者会选择双眼三条或四条水平肌肉的手术 预后一般术后效果良好,可以很好的保持或恢复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眼位正位。术后一周,伤口愈合,一个月一般外观恢复自然。上述手术指征项目均恢复。 但是由于间歇外斜患者融合功能异常很大一部分患者出现远期回退倾向。这些病人可以在再次满足手术指征时二次手术。为了维持术后效果,需要患者坚持双眼的视觉功能训练。维持术后效果。 本文系唐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人眼有如一台照相机,当其中的镜头混浊了,不透光了,就叫做白内障。白内障手术就是把这个坏掉的镜头用超声乳化吸出,再向眼内植入一个人造的晶体替代天然晶体的功能,就是人工晶体。植入眼内的人工晶体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一般不再取出,一直陪伴您一生,所以很多患者对于人工晶体的选择显得十分慎重。那么,人工晶体到底有哪些类型呢?一、人工晶体的类型选择从材料上区分,可分为:1.硬质不能折叠,大多为国产,手术切口最少要5.5mm,优点:价廉,材料稳定,缺点:手术切口大,创伤大,术后散光大,适于经济条件欠佳的患者,远期效果还是不错的。2.折叠多为进口,手术切口小,2.0~3.2mm不等,优点: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散光小,缺点:价格稍高(超过医保范畴,需要部分自费)。后面提到的各种附加功能的人工晶体都是指折叠人工晶体。按照人工晶体的功能和价位又可以分为:1.经济型:2000元以内,球面型单焦点人工晶体。单焦点是指人工晶体是一片透镜,有一个清晰的焦点,当物体影像的焦点落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可以看清物体。通常,大多数人会选择看远处的物体清晰,比如看车,路牌,和识别远处对面走来的人脸,这样有助于出门方便,但是近处,尤其是50cm以内的物体就看不清了,需要戴花镜才能看清,就跟普通的老年人是一样的。2.精英型:2000~4000,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体。这种人工晶体也是单焦点的,非球面技术是对人工晶体成像光学质量的一种改良,适合大多数老年人,使得术后视觉质量提高,尤其是在晚间或暗光下表现更突出。适合对视力要求较高的人群及司机。3.高端型:6000~20000,含有特殊技术,适合有特殊需求的人群a.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原有较大散光的患者很多都被散光眼镜困扰,眼镜如果配足,会觉得看东西倾斜,头晕,如果不配足,看东西又不清楚。如果植入矫正散光型人工晶体,就是把眼镜放在眼睛里,不但可以改善视力,也大大消除了视物倾斜和头晕的症状。该人工晶体适合角膜散光大于100度(1D)的患者。角膜散光在100度到200度之间的患者欢迎参阅《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的福利大放送!》参加我的临床研究。b.多焦点人工晶体对于看远看近都不愿意戴眼镜的患者,多焦点人工晶体是唯一的选择。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活方便,看电视看手机不需要反复摘戴眼镜,逛商场超市看价签也不需要戴老花镜。然而,其远近视力或多或少会有些干扰,如果对于精细视力要求比较高的患者不适合此种选择。以上高端型人工晶体都要求植入位置严格居中,因此对手术技术要求高,需要高年资和有丰富植入经验的医生完成。虽然介绍了这么多人工晶体的特点,患者朋友可能还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人工晶体。通常就诊时医生会让患者先做术前检查,如果发现眼睛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可能会影响术后效果,就会告知您,不建议选择高端人工晶体,避免您多花钱而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心理落差。这种情况下,医生会针对您的病情提出具体的人工晶体型号,您只需按照医生的要求做就可以了,不需要做更多的选择。如果检查发现角膜有较大散光,可以根据您的经济情况决定要不要选择矫正散光的人工晶体,如果不选择,术后无论看远看近通常都需要戴眼镜,但是不建议选择多焦点人工晶体。年轻患者一般都不能接受戴花镜看近,如果看电脑多,不需要晚间开车,对视力要求又不是特别高的患者可以选择多焦点人工晶体;大多数老年人平时就戴花镜,可以接受术后看近戴花镜,完全可以选择单焦点人工晶体,可谓物美价廉。二、人工晶体的度数选择:选择了单焦点人工晶体后,医生通常还会征求患者的意见,术后是以看远为主还是看近为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要求向眼内植入不同度数的人工晶体,以达到预期的屈光效果,通俗地说,无论术前戴不戴眼镜,术后想要多少度都可以实现,远视、近视眼患者可以通过植入人工晶体矫正远视、近视,而不需要额外多花钱。一般建议您还是保留原来的生活习惯,如果之前没有近视眼,术后仍然保持看远处清晰,看近处戴花镜;如果术前多年都是近视眼,已经习惯出门戴镜,就还应该保留这种习惯,不同之处在于,医生可以把原先较高的近视度数降低到300度(-3D)左右,因为这个度数的人看近处时摘掉眼镜可以直接看,还不需要把书本拿得太近或太远,大概在33cm左右,是最舒服阅读距离。这里还需要提醒的是双眼匹配的问题,如果双眼都需要手术,那就不存在问题,术后双眼可以保留相同的度数,如果是单眼手术,则一定要考虑对侧眼的度数,否则术后双眼度数相差太多(超过300度),会感觉不适。总结一下:选择人工晶体首先要根据眼睛的病情选择,特殊情况选择特殊类型的人工晶体;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切忌攀比;选择人工晶体度数时要根据以往生活习惯选择,以生活方便舒适为宗旨。虽然现在患者可以从各种媒体学习有关人工晶体的知识,但是建议患者还是以医生的意见为主要参考,在医生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毕竟医生是对病情和人工晶体最了解的人。本文系孙岩秀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小儿眼科不同于成人之处在于儿童的一个不断发育变化的过程,孩子的眼睛身体发育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家长的困惑。导致医生所说的话和家长所说的话总是不在一个频道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一:医生:“孩子是远视眼,超出了生理远视的范围,导致轻度弱视,需要配镜治疗,视力会逐渐发育正常。”家长:“好的回家我不让他看电视了。弱视,这个病怎么办,我要找最好的专家治疗他。”(其实远视性弱视,是因为在孩子发育过程中没有充分的机会看清东西导致的,戴镜让孩子有机会看清东西后,进行适当的训练,孩子的弱视会渐渐痊愈。不让孩子看电视是没有必要的。找最好的专家也是有点夸张的说法)二:医生:“孩子是近视眼,已经400度了,需要戴眼镜。“家长:”眼镜不能带,会变形的,眼镜越带度数越高。”(其实对于400度近视的孩子,意味着他们在25cm以内的物体能清晰看清,在这个距离以外会越远越模糊,孩子这样的视觉质量,对视觉发育非常不利,模糊更会刺激近视的发展。孩子近视的视觉质量不好,对生活造成诸多不便。需要戴镜。相对看不清,眼睛变形谁轻谁重呢?另外,眼睛变形并不是戴镜引起的,近视度数增高,是由于眼球整体拉长导致,所以视觉上近视度数越高,眼睛越突出。另外,戴眼镜时间长了,会有鼻子部位的压痕,加上眼球转动少,会给人眼睛变形的错觉。其实摘掉眼镜后就会恢复的。不能恢复的眼球拉长也不是眼镜的错。)三:医生:“您的孩子有散光,三百度,最好给孩子配眼镜,为他提供更好的视觉质量利于眼睛视力的发育”家长:“都是看电视看的,我回家不让他看电视就好了”(散光的形成跟眼球在胚胎期的发育有很大关系,很多孩子的散光是角膜表面屈光的不对称造成的,也有晶体的屈光不对称可能,但这些因素不是因为孩子看电视过多造成的往往是天生的。一部分孩子散光很大,同时眼睛的晶体调节能力很差,所以散光对视力影响很大。在面对散光的问题上,我们通常会通过配镜提高孩子的视力和视觉质量,结合视觉训练提高孩子对模糊像的耐受能力提高不戴镜的视力)四:家长:“人家都说散瞳对眼睛有害,一年不能超过两次”,”人家说不能戴眼镜,中医按摩就可以治疗远视,我朋友就好了。”(人家说的散瞳对眼睛有害是人家的理解不是医生的理解,所谓的那些除了散瞳为了放松调节力准确验光外出现的怕光,看近不清楚的问题都是散瞳所谓的副作用。但是这些所谓的副作用都是可以较快恢复的。目前散瞳的观念得到了更新。不会所有的孩子上来就散瞳。也会一味选择慢效的散瞳药,对于12岁以内的宝贝,更多的会选择2-3天失效的散瞳药来验光,并不会给宝贝带来家长担心的伤害,一年内不超过两次就更是家长的想象了,现在为了控制近视有一部分孩子我们甚至选择了每日点低浓度散瞳药的方法。所谓中医按摩对远视眼的效果,我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是所谓远视按摩能治好,我只能呵呵了。远视眼渐渐好转是视觉发育的自然规律。面对自然会好转的弱视和远视,家长却把他们归功于按摩,西医大夫没话可说了。)这样的对话在门诊经常会有,医生要花大量的时间为家长解释什么是近视,什么是散光,什么是远视,什么是弱视,消除家长的顾虑和误区。病人总是相信人家说的,其实如果不是成了小儿眼科医生,我也许也会迷茫的寻找百度,询问朋友,寻找人家的答案。但是,希望有病人,能够认真的听一听医生的话,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视觉发育。这时候你才能理解。医生和病人之间有多深的一个误区。科普,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太多了。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儿童的眼球发育过程:看看孩子的视力是怎样满满的提高,随着孩子的眼睛如何像他们的身体一样慢慢长大,看看眼球这个小小的球体在长大过程中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经常会把眼球的结构比喻成一个吹气球的过程,孩子的眼睛在不断长大过程中,也像气球一样随着变大,弧度,厚度,直径都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的眼睛适应我们所面临的环境而发育的一个机会。我们的眼睛必然会向这他生活的环境进展和变化。儿童的眼睛在胚胎时期就开始发育了,但是到宝宝出生的时候视觉仍然没有完成,黄斑的发育成熟要到宝贝四个月以后。新生宝贝的视力只有0.02-0.05。这时候我们的宝贝个头小小的,眼睛也很娇嫩,眼睛的形状也是小小的。小宝贝慢慢的长大了,开始学会抬头,学会独坐,这个阶段,我们的宝贝的视力有很大的进步,发展到0.1-0.2,到了1-2岁,小宝贝还是踉踉跄跄到处跑的时候,随着宝贝运动能力,活动范围的扩展,宝贝的视力也发展到了0.2-0.3。3岁的宝贝们要上幼儿园了,很多幼儿园和妇幼保健院开始了给宝贝的第一次查视力,这个阶段的宝贝的视力已经到了0.4-0.6的水平了。从宝贝4-6岁开始,他们的身体智力快速发育的同时,眼睛的精细辨别能力开始提高到接近成人的水平,一般达到0.6-0.8,约有一半左右孩子能达到1.0的视力了。到了7-8岁的年龄段,我们的宝贝开始发展到接近1.0的视力,或更好的视力。除了视力的发育,眼球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其实最直观的就是眼球会不断的长大。长多大呢?我们通常用眼轴来表示眼睛的大小。什么是眼轴呢,很多家长觉得那个就是两个眼睛之间的距离。错错错,是每只眼睛的角膜,也就是屈光的前表面到黄斑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整个视觉通路的长度,简单理解就是眼睛的直径,会随着身高长高不断的发育。什么时候停止呢?看看我们的身高,也许你就会有所推理了。初生宝贝的眼轴是16.5-17.5mm,到了一岁左右变长平均21mm,3岁左右增长到22mm,以后的几年12岁以前基本上以平均每年0.3-0.4mm左右的速度增长,12岁以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每年平均0 .2mm左右的速度增长。(这是眼轴增长的范围,实则随原来的屈光度数,父母近视程度,角膜曲率,环境因素等影响,眼轴增长速度也有不同。),最终到了接近成人的水平是眼轴的大小约为平均23.5-24mm。一般来说眼球越小,我们的眼镜越成远视状态,越大,越呈现远视下降的状态,当眼轴的大小增长到远视抵消的时候。我们称他为正视眼。眼轴进一步拉长,我们的眼睛就呈现了眼睛完全放松时,平行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前的现象,我们称它为近视眼。儿童的远视储备(生理性)大概的规律是:4-5岁:+2.00D-+2.25D,6-7岁:+1.75D-+2.00D,8岁:+1.50D,9岁:+1.25D,10岁:+1.00D,11岁+0.75D,12岁+0.50D。这是我们希望的规律,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孩子远视下降时间大大提前了,速度,大大的加快了。另外也有人说眼轴长就一定意味近视眼嘛?不是的。是不是近视虽然和眼轴长短有很大关系,然后与角膜的曲率也有很大的关系。角膜曲率就是角膜偏折光线入眼的能力。对于角膜曲率大的儿童,需要更短的眼轴才能不近视。也就是说,相同的眼轴长度,不同的角膜曲率会有不同的结果。角膜曲率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就是基本上是天生的了。一般三岁左右,角膜曲率就趋于稳定,一生中不再有很大变化,虽然角膜散光会略有下降的趋势。人的角膜曲率变异很大,临床上39D-46D的角膜曲率都比较常见,这两个之间就相差了700度,所以我们分析一个孩子是不是会近视,除了看眼轴外,和角膜曲率是否匹配也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之所在。了解了,眼睛发育的规律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1,孩子的眼睛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不断长大,向远视度数下降,近视度数增加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更好的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然而,孩子一旦近视,近视度数会逐年增长与是否配戴眼睛不是主要相关。不要让眼镜背了身体自然发育的黑锅。2,远视度数超过生理值的孩子可以选择戴镜,不要担心戴镜远视度数会加深。身体发育会远视下降的。戴镜有利于视觉发育。3,散光的孩子不要过于紧张,一般和天生发育相关,随年龄增长部分有变小的趋势。如果需要戴镜不要犹豫,以更加有利于视觉发育,预防近视为第一要素的出发点去思维。最后,祝愿我们的宝贝们都能好好爱护眼睛,长大了,能有不错的视觉表现。本文系唐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全飞秒激光手术或者准分子激光手术过程中,很好的配合手术医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1)全身放松,尽量与医生配合,良好的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前提。(2)请勿用力挤眼,请勿随意转动眼球,要按医生的引导轻轻移动眼球而头保持不动。(3)手术中,不要说话(因说话会引起眼球移动而影响手术效果)、更不要乱动身体,以免手术发生意外。(4)术中医生提示您需要盯住一闪一闪的红色或绿色注视灯时,一定要盯住,即使看不到注视灯也不要随意乱动眼球,只需要盯着原来绿灯消失的方向就可以。(5)在手术台上,双手自然平放在身体两侧,并保持不动,千万不要到处乱摸,以免碰到手术消毒区域。 (6)全飞秒手术过程中会有轻度的负压吸引,大概24秒左右。准分子手术中会有一定的声响,并有焦糊味,术前要有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