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扫描: 典型的脑膜瘤,在未增强的CT扫描中,呈现孤立的等密度或高密度占位病变。其基底较宽,密度均匀一致,边缘清晰,瘤内可见钙化。增强后可见肿瘤明显增强,可见脑膜尾征。 磁共振扫描: 对于同一病人,最好同时进行CT和MRI的对比分析,方可得到较正确的定性诊断。 脑血管造影: 各种类型的脑膜瘤都是富于血管结构的,DSA和超选择血管造影,对证实肿瘤血管结构,肿瘤富于血管程度,主要脑血管的移位,以及肿瘤与大的硬膜窦的关系,窦的开放程度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详细资料。同时造影技术也为术前栓塞供应动脉,减少术中出血提供了帮助。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 危险因素的控制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常常是全身血管病变的一部分。因此,控制可以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基础。主要包括: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戒烟、少饮酒、合理的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则主要包括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临床上常用的为他汀类调脂药物以及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除此以外,药物治疗尚包括针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只能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尽量减少血栓形成,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的目的,从而降低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斑块,或是达到恢复脑组织血流的目的。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目前唯一可以达到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到上个世纪80年代,欧美许多中心开始对CEA进行系统研究,多项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显示,CEA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和症状性中度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现在,北美每年CEA可达到17万,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案。是颈段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金标准”。 介入治疗 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设备和器械的进步,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rotid Stenting Angioplasty, CAS)逐渐开展和普及,并有取代CEA的趋势。颈动脉支架主要是以血管内介入技术为基础,采用球囊或是支架扩张颈动脉的狭窄部位,从而达到重建颈动脉血流的目的。
相关检查: 头围测量: 主要用于婴幼儿检查,正常新生儿的最大头围约33-35厘米,患儿的头围可以是正常新生儿的2-3倍。查体见儿童囟门张力增高,提示颅内压增高。 头颅X线检查: 主要用于婴幼儿检查,当出现颅缝增大,前后囟增大等情况时考虑脑积水时,医生会安排头颅X线检查。 超声: 可显示脑室扩大,并可能提示脑积水的原因。 颅脑CT: 头颅CT检查是脑积水检查的重要手段,可以确定脑室扩大和皮层萎缩的程度以及引起脑积水的病因。同时也是观察脑积水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常用方法。 颅脑MRI: MRI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多角度的判断颅内的情况,对于颅内较小病变的显示优于CT。 其他: 脑脊液流动研究或放射性核素在大脑半球的分布等较复杂的成像方式、大容量腰椎穿刺等也可用于作出诊断。进行腰椎穿刺有时是因为需要测量脑脊液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