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子产品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让我们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工作效率提高,交流联络也更加方便。孩子们需要通过PAD完成日常的学习内容,青年们需要通过电脑进行大量工作,老年们需要通过手机获得一些娱乐和放松。 一切看上去非常美好,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也随之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果。长时间近距离地使用电子产品,使得人眼的调节功能受到了影响。调节功能指的是眼睛既能看近又能看远的能力,长时间只看近不看远,造成需要看远的时候看不清了。所以,我们需要像调望远镜那样,看会儿近,看会儿远,这样才能很好地放松眼睛,比起闭眼休息效果要好。 更可怕的是,有一种疾病叫做“急性获得型共同性内斜视”,这个病的表现形式是看东西看不清,一个东西看成两个(复视),任意闭上一个眼就好了,两个眼睛同时看就不舒服;看远复视会更明显,看近处会好些;有近视眼镜的患者,戴了眼镜复视更明显,不戴眼镜看会好些;疲劳以后复视会明显,好好休息后会好些。 如果上述症状都符合,您得警惕这个疾病了。这个病对生活最大的影响就是出行。骑车、开助动车、开汽车都会有危险性,对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但是这个病不容易检查出来,不是斜弱视专业的医生可能会诊断为视疲劳、干眼、屈光不正未矫正等,而斜视的检查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准确诊断,所以复视一直是眼科医师的一个难题。因此,有了这些症状需要去专业对口的医院进行针对性的检查,这样不会走冤枉路。 这个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方面。保守治疗主要是配戴三棱镜,三棱镜是两边厚薄不一样的眼镜,通过戴这个眼镜看出来的东西自动分开了,缓解症状。缺点是朝前看效果好,侧视效果差些;另外脱了眼镜会比原来没戴眼镜的时候复视更明显,因为戴眼镜看着轻松,脱了后不具备原来的能力了。因此,保守治疗不是根治性的。手术治疗是根治性的,但是要斜视度达到一定程度,一般是以15棱镜度以上为标准,15棱镜度以内的暂不考虑手术。另外发病最好是观察半年以上再考虑手术,这时候斜视度更加稳定些。 所以我们最好是从源头上减少这个病的发生,放下手机,多去阳台上看看远处,多去绿地遛遛弯,多做一点体育锻炼,还自己一个健康明亮的双眸。这里我也特别要对老年朋友们呼吁一下,看手机要适度,尤其是晚上灯光昏暗的时候,刺眼的手机灯光还会对黄斑造成病变,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又可能造成内斜视,因此百害而无一利,一定要注意。对于年轻的朋友,也要注意减少手机电脑时间,尤其是熬夜通宵看,特别容易引发眼部疾病,尽量避免。 朱文卿 2021/2/17
“朱医生,我们孩子有点斗鸡眼”;“朱医生,我们孩子看电视总是斜着眼看”;“朱医生,我们孩子老是翻白眼”,家长们经常被这些现象所困扰,究竟这些是不是斜视呢?上述三个问题是门诊最常遇到的三个问题,但有可能经过专业医生的检查,发现其实都不是斜视。今天我来谈谈“内斜视”的诊治特点。第一种是“假性内斜视”。亚洲人鼻梁较宽,根部较低,造成在视觉上内眼白偏少,在儿童鼻梁还未完全发育时期尤其明显。随着年龄增长,“斗鸡眼”的外观往往会改善。要鉴别有个比较简单的办法,把孩子鼻梁捏起来,看看双眼是否对称,如果一捏起来,内眼白露出来了,看上去协调了,那问题不大;如果捏起来了,有一个眼睛正了,一个眼睛还是斗在里面,那要考虑是真性内斜。一般我们通过手电筒在角膜上的反光点判断是否斜视,若反光点位于一个黑眼球的正中央,另一个反光点不在中央,表示是真性斜视。第二种是“真性内斜视”。如果确诊是真性内斜视,首先要用1%阿托品凝胶扩瞳验光,每天滴两次,滴5天,或者每天滴三次,滴3天,每次点的少一点,点完鼻根部按压一下,减少阿托品引起的过敏。验光结果如果是远视,要足配眼镜,并在就诊后直接配镜佩戴,无需等瞳孔缩小后,戴镜三个月后必须复查。复查时如果发现戴眼镜后眼位正,则继续戴镜,半年复查,不考虑手术;如果戴眼镜后仍有内斜,则需要手术矫正,因为内斜视严重影响双眼视功能的发育,一般要求2周岁以前手术。这里还涉及到弱视的问题,因为斜视患儿很多伴有弱视,如有弱视,需要进行遮盖训练,这个我将在下一个专题中进行详细讨论。本文系朱文卿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孩子是我们的小天使,当您发现孩子看人斜着眼的时候,心里必定是既紧张又焦虑,因此,全面了解斜视的一些原理和处理原则至关重要。朱医生今天来和大家聊聊“外斜视”,门诊时间实在有限,来过我门诊的病友们肯定深有体会,我已经尽全力给大家解释,但难免疏漏,这里写一些科普文章,作为一个很好的补充,请有需要的病友仔细阅读。朱医生文章的风格还是一如既往,讲大白话,用最精炼的语言,告诉你最关心的问题。外斜视是指双眼视轴异常分离,简单讲就是一个眼睛正,一个眼睛斜。一般会在发呆、疲劳、阳光下出现,但一经提醒,外斜又会回到正位。间歇性外斜视一般是随着年龄增长,斜视频率会增加,最终转变成恒定性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怎么治疗?戴眼镜能好吗?一定要手术吗?什么时候手术最合适?手术有什么风险吗?这些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这里我先给出一组数据,国外学者Von Noorden观察了一组由于种种原因未进行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随访5-10年,最终病情加重的患者占到了75%,没有变化的占到9%,好转的占到16%。因此,朱医生得很遗憾地告诉您,绝大部分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都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戴眼镜的目的是,一方面改善单眼视力,帮助恢复双眼融合功能;另一方面,增加调节功能,进而增加调节性集合,增加控制力。简单讲,就是戴了眼镜看得清,能够帮助增加控制力,减少外斜出现频率。如果验光后是近视、散光或屈光参差(就是双眼度数差异较大),建议矫正;如果是远视,则需要根据年龄判断是否需要矫正。手术的时机主要参考三方面指标:第一,斜视的频率。如果斜视的出现超过清醒时间的一半、反复出现视觉疲劳、立体视功能明显下降、初次就诊就已经经常不能维持眼球正位;第二,斜视度的大小。一般15棱镜度以上才考虑手术治疗,较小的斜视度还是考虑保守治疗。第三,斜视的年龄。一般4岁以上才考虑手术治疗,因为间歇性外斜视的孩子一般视力和立体视尚正常,在儿童视觉发育成熟前应推迟手术,要避免因为手术引起继发性的内斜视。但如果已经是恒定性外斜视的话(就是无法靠控制恢复正位),那应该尽早手术。关于手术风险的讨论,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我在文后会转引全国著名斜弱视专家赵晨教授的科普文章,其详细地介绍了斜视手术的风险,我就不再赘述,我在这里就简单说一句,因为斜视手术是不进入眼球内的,相比于白内障手术、视网膜手术、青光眼手术风险要小很多。一般术后一周就能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术后一月基本就完全恢复正常。无论是儿童斜视,还是成人斜视,都不必太过担心斜视手术的风险,但掌握手术时机非常重要。相信看了这篇文章,大家对于外斜视有了一定了解,希望能帮家长们拨云见日,了解斜视就能战胜斜视;也希望能帮成年斜视患者克服恐惧,早日手术早日恢复自信!本文系朱文卿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关于近视的科普文章有许多,朱医生想通过最简明扼要的语言告诉大家,作为家长该怎么办?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号称治疗近视的方法,其中不乏浑水摸鱼之辈,作为一名有良知的医生,在这里告诉大家,国际上明确的近视防控方法只有以下三种:第一,每天户外两小时。户外光照度大,对于延缓近视的发展有明显作用,因此哪怕是下课去外面走走、在阳台晒晒太阳、看看远处,都是良好的习惯,不要下了课还继续在教室里做作业,或待在教室里不出去。第二,角膜塑形镜(OK镜)。这是一种晚上睡觉时戴的隐形眼镜,白天可不戴框架眼镜,不仅达到脱镜目的,而且有延缓近视发展的作用。第三,低浓度阿托品眼液。这是一个有理论根据的用于控制近视发展的药物,每晚一次,副作用少见。现市面上无成品药,但我院已有自制药,门诊可配。可以说这是近几年近视防控的重要新手段。所以,近视并不可怕,但是又需要我们足够重视,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未来。
漫漫复视求医之路不记得从何时开始黑板上的字竟变成了两个,刚刚开始只是疑惑并无不安,我以为是散光比较严重才会形成重影,天真的想着大概是眼镜的度数不够了吧。等到放假,去眼镜店配眼镜,然而眼镜的散光度数无论怎么增加也就单眼能看清,使用双眼还是会出现重影。这令我不禁有些慌乱了,我的眼睛是出了什么大问题吗?那天跑去市人民医院挂了眼科,医生做了眼底检查说眼睛很健康,可能是眼睛疲劳了,嘱咐我注意用眼。听到眼睛健康,我放心的回去了。然而眼前的一切,人变成两个,房子变成两个,甚至下楼梯也辨识不清楼梯在哪儿,又有近视的我戴上眼镜却是两眼发晕,更是看不清。难道我这花季少女就要这样近乎瞎了吗,苦笑。又是几次求医无果,妈妈带我求医于一位70多的老医生,老医生说这眼睛小医院是看不好了,让我去上海五官看看。心下一惊,我是真要瞎了不成?今年的1.16号奔波去了上海,在门诊医生姐姐那里联系到了朱医生,一系列检查后朱医生告诉我是斜视导致复视,询问我是否决心做手术治疗。得知可治后不禁有些欣喜,仿若有种即将重见光明的期待。手术等待了半月之久,2.23号终于手术了。滴了眼药水麻药后,躺在手术台上亮到刺眼的灯让我有些紧张,还好朱医生一直在跟我交流安慰我,手术过程不算长,半小时就结束了。(PS:朱医生,说好的不那么疼呢,还是有点疼的┬_┬,可忍耐一点点。┬_┬)其他的也正如朱医生所说手术完了之后没有什么疼痛,恢复的也很快。拆了纱布之后,意料之外的只动了一只眼睛手术裸眼看重影竟然全部消失了,有些忐忑的带上眼镜试试,眼前的高楼,汽车,衣柜重合在一起了,我的世界清晰了。如今恢复的也差不多了,去电影院久违的好好看了一场电影,感谢朱医生的治疗,各位跟我一样的复视的病友们,希望大家在朱医生的帮助下能再次看清这世界,感恩!
朱医生的第一篇文章,先不谈某种疾病的诊治,而是想先谈谈做了医生这些年的感受,及与病友们沟通过程中得到的体会。现在三甲医院就诊量巨大,特色专科更是看一次病要等上两三个小时,病人苦不堪言。在国外,一个眼科医生一天一般只预约几个到十几个病人就诊;但在国内,每天一个医生要看几十个病人,甚至上百人,这样留给一个病人的就诊时间非常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的就医效果,这里朱医生给大家一些建议:给病友们的小贴士:第一,病人应该知道医生想听什么。讲清楚怎么不舒服才来医院的?不舒服多久了?有没有什么原因引起?第二,如果前期有检查过治疗过,尽量把原始病历、检查报告与用过的所有药物明细带着,这对于医生的判断有很大的帮助,也大大减少了重复检查。给医生们的小贴士:第一,医生应该知道病人想听什么。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病人这个不舒服是怎么引起的;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治疗。少用医学术语,多讲大白话。第二,注意细节,有的时候是成败的关键。比如同样是一个治疗方案,用药的时间、频率、药和药之间的间隔、点药的正确与否,可能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疗效,因此尽量多嘱咐一句。接下来谈谈如何有效提高看病效率?第一,专科医生分工很细,找对专业有时比是不是专家更重要,就医前先去了解医生的擅长,看病前也是要做功课的。第二,门诊的时候有限,现在信息发达了,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随访,门诊来不及问的都可以通过网络得到解释。第三,就医前的沟通也很重要,如果就医前医生就知道了你的病情与需求,就能更好地给予帮助,比如有些检查当天没有;有些病要先观察再用药;有些病要马上就诊,医生就能在就诊前给予指导。最后说一句:看病不易,这其中的苦,是真的苦,我心里很清楚。我作为一名公立医院的医生,作为一名党员,我希望我经手的病人不仅能疾病被治愈,而且能有良好的医疗体验。要做到其实很难,需要花费很多休息时间,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去对待每一个进入你诊室的病人,哪怕是今天的第100个病人,你依旧要像第1 个病人一样,充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