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伴右眼上睑麻痹,瞳孔扩大。 血管造影:原来是后交通动脉瘤。 介入栓塞 致密栓塞 本病例是头痛伴右眼睁眼不能进行性加重,是动脉瘤破裂先兆,需尽早手术,否则极有可能破裂,风险极大。
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治疗的优势是创伤小,恢复快,但是并不是说介入治疗是微创治疗方法,它的风险就低,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在脑血管内操作的方法,风险也是很大的。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治疗创伤小,是指做介入治疗中,患者只需要用针在股动脉处,也就是大腿穿一个小小的孔,做完之后拔掉管子,你能看到的只是米粒大小的孔,一般平躺12小时,腿就可以自由活动了,比起外科手术来,那创伤小了很多很多,患者恢复起来也就很快了。像一般没有出血的动脉瘤,做完介入手术后,过了12小时就可以下床活动,观察一两天,没有什么异常就可以出院。所以说创伤小,恢复快。但是,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治疗也是在脑血管内操作,一旦发生意外,那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动脉瘤破裂:术者将导管导丝插入颅内动脉瘤时,有可能会刺破颅内动脉瘤的壁,造成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这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出现,患者可能会当场死亡。同样,如果在填塞弹簧圈的过程中,弹簧圈堵塞过也可能会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一般网友可能会认为,只要医生认真,那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大错特错了,做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手术,我可以百分之百的肯定,手术医生绝对小心又小心,谨慎又谨慎,但是你可以相像,医生是在一个可能只有几个毫米的动脉瘤里操作,而且医生不是直接用手,而是通过一根长达一米多的管子进行操作,如果患者血管比较顺,操作还方便一些,如果年龄比较大,血管比较弯,那可能医生的手把管子向前移动了1厘米,而远端的管子一点都不动,而医生再往前移动1毫米,可能远端的管子就会往前移动1.1厘米。嗯,本人文笔有限,可能表达不是很清楚,你可以想像你使用一根长达1米的筷子去夹距离你有1米多远的一颗花生米吧,你能保证你每次都能夹好么...脑血管痉挛:本身动脉瘤如果破裂了,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就会导致脑血管痉挛;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的血管条件不是很好,比如年龄大、动脉硬化等等,导致医生很难把导管放在正确的位置,那反复尝试的过程中,会刺激血管,而血管受刺激,容易痉挛。血管痉挛的意思就是血管收缩,原来1个厘米的血管,可能会收缩成1个毫米,甚至没有血流通过。轻一点,患者可能会供血不足,重一些,可能会直接引起脑梗死,就是平常说的“中风”。血栓栓塞:这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生的比较常见的问题。原因比较多,比如患者血管壁上有一个斑块,那导管导丝从那里过的时候,可能碰它一下,结果斑块就掉下来,然后就会堵住某根脑血管,就“中风”了。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还有更多不多见的并发症。所以说,行介入治疗只是创伤小,恢复快,风险还是很大的,但是一般来说,并发症比较少见,根据患者病情,有时候没有办法,只能搏一把。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检成为了很多人们每年必备的事情,而随之而来的各种不容易导致不适症状的疾病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肝血管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30-50岁,女性较为多见。肝血管瘤通常发生在儿童期,而在成人体检时发现,一般为单发,少数人也可多发。肝血管瘤一般没有什么症状,尤其是较小的时候。部位肝血管瘤较大或生长到肝脏边缘时,可能会出现腹部持续隐痛、餐后饱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如果自发破裂出血或外力撞击导致出血,则会危及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肝血管瘤应该是让人又爱又恨的疾病。为什么说爱呢,因为在一般常规体检中,肝血管瘤和肝癌很难鉴别,可能超声只能发现有肝脏有肿瘤,但是良性还是恶性不好鉴别,让人揪心不已;而经过进一步检查,拿到结果的那一瞬间,报告单上显示是肝血管瘤,不是肝癌,此时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能恢复正常了!此时想来应该爱死了它吧!而随之而来麻烦是:要不要治疗?如何治疗?医生可能会告诉你,良性的,放心,但是小心不要撞破了或是跌倒时要小心哦,破了出血会要人命的...治疗?可以,可是开刀也是有风险的哦,比如...等等一系列,想来此时的心情又瞬间跌落到了谷底,应该恨死它了吧! 的确,肝血管瘤通过药物治疗几乎无效,传统的方法是外科手术,但因手术风险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对身体创伤比较大,成为了患有肝血管瘤患者的最大心病:手术风险这么大,现在还没有什么不舒服,万一手术出现什么并发症,那不是亏大了? 其实,近年来,肝血管瘤的微创治疗发展的非常迅速,具有代表性的肝血管瘤介入治疗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在我国很多三级医院都能够熟练开展,目前已经成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之一。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选择性肝动脉栓塞,还有一种是直接经皮穿刺硬化剂、药物注射治疗。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是指在股动脉用针穿一个米粒大小的口子,然后通过它操作一根导管送至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然后通过导管往肝血管瘤注药的同时把供血血管栓塞,因药物可以抑制和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再栓塞后供血动脉后,可以使肝血管瘤的异常血窦血栓形成机化,从而瘤体缩小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直接经皮穿刺经皮穿刺硬化剂、药物注射治疗则是在B超或CT引导下的将针直接插入肝血管瘤内,再用硬化剂直接注入肿瘤,使肿瘤组织脱水固定,细胞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导致肿瘤坏死,发生纤维化而慢慢缩小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这两种介入微创治疗肝血管瘤的最大特点就是:创伤小:小小的穿刺口只要消消毒,然后用一个创口贴贴上就行了,不用换药不用消炎药;对肝功能影响小:现在随着微导管等介入材料的发展,肝功能有时基本上不会受到损害,或只有一点点损伤,几天就恢复了;住院天数短:想来谁也不愿意在医院多住几天吧,而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术后一般用几天护肝药就可以了,很快就能出院。风险低:这两种技术都比较成熟,很多三级医院都能常规开展,风险非常低。说通俗一点,如果肝血管瘤你要开刀治疗,可能你得找到一个高年资,经验相当丰富的外科主任来做;而如果是介入治疗,那你找一个一般的负责任的主治医师就好了! 当然,肝血管瘤是良性的肿瘤,不是都要必须治疗的。符合以下情况可以考虑治疗:1、肝血管瘤大于5cm,有明显压迫症状或疼痛者;2、肝血管瘤邻近肝包膜,有破裂风险者;3、肝血管瘤已经破裂出血者(这个必须做,介入栓塞止血效果非常好);4、不能开刀切除或不愿接受开刀治疗者;5、定期复查时发现肝血管瘤短时间迅速增大者。
疾病简介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占肝良性肿瘤的5-20%。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目前对该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多,缺乏成熟而严格的诊治标准,治疗方案、适应征的界定存在诸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与射频消融术、肝动脉栓塞、放射治疗、术中微波固化术、冷冻和硬化剂注射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共存,治疗方案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临床路径供医患抉择。发病原因目前对肝血管瘤的确切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先天性发育异常学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瘤的发生为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引起,一般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肝血管瘤;(2)激素刺激学说:有学者观察到在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也是血管瘤的致病机制之一;(3)其它:如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疾病分类 肝血管瘤依据其纤维组织多少,病理上可分为4型:(1)海绵状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类型;(2)硬化性血管瘤;(3)血管内皮细胞瘤;(4)毛细血管瘤,此种少见。目前多采用按直径大小分类:<5cm(小血管瘤);5-10cm(血管瘤);10cm-15cm(巨大血管瘤);>15cm(特大血管瘤),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肝血管瘤患者治疗方案的意义,为肝血管瘤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疾病危害肝血管瘤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以30-50岁多见,文献报道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1:3-6。但我们的53859例健康人群体检资料分析显示,肝血管瘤的发生率为3.11%,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当(3.36% VS.2.88%,P>0.05),这一现象与文献报告的结果不同,可能与以往的文献报告分析的均是门诊或住院暴露病例而非大样本的人群普查,多数小血管瘤未被统计纳入有关。深入分析我们普查病例的男性和女性血管瘤的大小构成比,我们可以看到在>5cm的肝血管瘤病例占所有病例的比例中,女性是男性的2.56倍(2.90% VS.1.26%, P>0.05),这一结果支持了我们的设想。进一步分析年龄与发病率关系时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有所增加,到40-60岁时达高峰,随后有所下降。这一现象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初始较难查出的隐匿血管瘤因逐渐生长而被检查到,使发病率增加;在40-60岁后,部分血管瘤停止生长甚至部分血管瘤有所消退致发病率有所下降。这一现象在我们随访超过5年的131例病例的分析中得到验证,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瘤增大的病例比例明显下降,血管瘤最大径增大的程度也明显缩小。在性别、年龄与血管瘤大小的关系分析中发现女性血管瘤在各年龄段均较男性血管瘤为大,且血管瘤的大小随年龄的增大而明显增大,到40-60岁达高峰,此后略有缩小。从以上资料我们不难得出血管瘤发展可能受到激素水平的变化的影响,雌激素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这可能也能解释为何在直径>5cm的肝血管瘤中,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的原因。疾病症状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不适症状,多在健康体检常规行B超检查或行腹部手术时被发现,尚无证据说明它们有恶变可能,但偶可与肝脏的其他恶性肿瘤相混淆导致误诊。当血管瘤增大至5cm以上时,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的腹部症状,包括:(1)腹部包块: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听诊有时可听到传导的血管杂音;(2)胃肠道症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3)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等;(4)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者,极为罕见的;(5)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为血管瘤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其发病机制为巨大血管瘤内血液滞留,大量消耗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Ⅱ、V、Ⅵ和纤维蛋白原,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可进一步发展成DIC;(6)其它: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也有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有动静脉瘘形成,导致回心血量增多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另也有罕见的胆道出血者。辅助检查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综合文献报道提示肝血管瘤B超确诊率为57.0%-90.5%,超声造影为94%,CT为73.0%-92.2%,MRI为84.0-92.7%,肝动脉造影为62.5%。B超超声检查价格便宜,简便易行,普遍率高,无创伤痛苦,安全可靠,可短期反复动态观察病灶变化,获得更多的信息,它是CT、MRI所不及的。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多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造影超声近年来,造影超声在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逐渐被广大医生所认识。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增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特点与螺旋增强CT类似。有报道造影超声对小肝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达100%、87%、94%。螺旋增强CT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CT值约30HU左右。动态CT或螺旋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多数具体典型表现:在快速注射对比剂后20-30s内,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状强化,增强密度高于正常肝脏的增强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注射对比剂后50-60s,即进入门静脉期增强,对比增强灶相互融合,逐渐向病灶中心推进,强度逐渐降低;数分钟后延迟扫描,整个肿瘤均匀增强,增强密度也继续下降,可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出现“早出晚归”的特征。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延迟扫描时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然而肿瘤周围部仍显示这种“早出晚归”的特征。MRIMRI检查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且强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围肝脏反差明显,被形容为“灯泡征”,这是血管瘤在MRI 的特异性表现。MRI 动态扫描的增强模式同CT。当CT和MRI的特征性征象已明确诊断时,则不必再行其他价格昂贵或有创检查,更要避免肝穿刺活检。其它肝穿活检准确率低且可导致出血,肝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多无必要。近年来出现的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于排除代谢活跃的恶性肿瘤有一定价值。鉴别诊断肝血管瘤主要的鉴别诊断有: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常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异常和AFP升高;转移性肝癌,多为多发,常有消化系统原发病灶;肝棘球蚴病患者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肝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计数增高;肝非寄生虫囊肿孤立单发肝囊肿易与肝血管瘤鉴别,只有少数多囊肝有时可能与肝血管瘤混淆。多囊肝50%以上合并多囊肾,病变自开始即为多发性,大多满布肝脏,超声、CT检查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其他肝腺瘤、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均少见。前者发展缓慢,但肿块坚硬似橡皮;后者发展较快,具恶性肿瘤特征,多见于青少年。肝动脉栓塞术(TAE)TAE治疗肝血管瘤是借鉴于TAE治疗肝癌的经验,理论是基于肝血管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栓塞动脉后瘤体内可形成血栓,血栓机化、纤维化使瘤体形成纤维瘤样结构而达到缩小、硬化血管瘤的目的。但对TAE治疗肝血管瘤仍有争议,其原因是大血管瘤的长期效果差,难以使瘤体缩小机化。且栓塞剂术中在对血管瘤起栓塞作用的同时,也常常累及到肝门部及肝内胆管的正常血液供应,可造成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胆汁瘤、肝细胞坏死、肝脓肿、胆汁性肝硬化、胆道缺血性狭窄及胆管动脉瘘等。同时,血管硬化剂平阳霉素副作用虽少,但引起肺纤维化和大剂量动脉内使用时损伤动脉内膜的副作用也不可低估。
近日我科收治一男性70岁糖尿病足患者右足趾坏疽,骨科建议截肢。 下肢动脉造影显示右侧髂股动脉通畅,胫前动脉闭塞,胫后动脉重度狭窄,应用介入技术三毫米球囊扩张,原狭窄消失,血流通畅。 术前造影术中球囊扩张术后造影术后下肢症状改善
对于爱美的女性朋友来说,拥有一双美腿更显得格外的渴望。但是有些人在夏天却不能穿裙子,原来她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下肢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像一条条青青的蚯蚓一样爬在腿上,着实让人不敢秀出美腿。静脉曲张是下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生本病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静脉壁薄弱,以及长久从事站立劳动,或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内压力增高,静脉管壁逐渐扩大,以致静脉招关闭不全,血液倒流,使缺乏肌肉有力支持的浅静脉发生扩张、伸长、弯曲而成。症状:得了静脉曲张的患者轻者常表现为患肢浅静脉隆起、扩张、变曲,甚至迂曲或团块状,站立时更明显。若病程迁延,患者可出现患肢足靴区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甚至经久不愈的溃疡!这对于年轻爱美的女士来说,更是一个噩梦!所以,为了防止病程进一步恶化,请尽早去就医!然而,传统手术采用结扎或切除术,手术创伤大,并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术后形成的疤痕也很难被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接受。微创介入硬化术能还她健康与美丽。微创介入泡沫硬化治疗是利用聚桂醇及空气混合制成泡沫,其泡沫进入曲张静脉后,将其中血液推挤开,使药物与血管壁直接接触,通过阻断血流、产生炎症、损伤内皮细胞,使血管内血栓形成,经过机化形成条索状纤维,从而达到完全闭塞血管,通过梯度压力弹力袜使曲张静脉平复,达到治愈静脉曲张的目的,使患者肢体变得线条美观。该项技术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此手术费用低,微疼痛,自然美观不留疤痕,治疗彻底,一次性治疗不复发、随治随走不住院、自然疗法杜绝并发症、治疗范围广老少皆宜。优点:(1)美观,无切口或切口较小且少。(2)并发症少。(3)手术时间缩短。(4)治疗更彻底,复发率低。(5)身体恢复快。 那么,术后我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1.术后尽早下地、尽早活动。2.手术24小时后可以进半流质饮食,要多喝有维生素C及电解质的饮料。3.一周后穿弹力袜半年,压力范围在20~30mmHg。4.康复出院后要经常散步,每天慢走40分钟,增加小腿肌肉泵的作用。5.注意保护治疗后的下肢,避免其受伤。6.避免穿过紧的内裤。7.多吃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利于保持血管的弹性。8.戒烟酒,吸烟、喝酒是引发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您的健康是我们的使命!濮阳市人民医院介入科真诚为您服务!咨询电话:王主任:13503936855陈主任:18639399060史医生:13839366819张医生:18539378689
蓬勃发展的介入学科,以微创的特色隆重登场,已经和内科、外科并称齐名。那么微创介入到底有哪些优点呢? 前些天,用了六年的笔记本坏了,去售后维修。看着电脑拆卸成零散的部件,更换了坏的风扇,清了灰尘,组装后电脑焕然一新,又重新工作了。作为医生,我浮想联翩,那一个个部件好比人的器官,错综复杂的线路就像人的脉管系统,如果人体也像电脑那样可以随意拆卸、更换部件、组装,并且完好如初,那医学就无所不能,包治百病了,医患关系也就和谐了。但是,人体毕竟不是电脑,人体的每个器官都弥足珍贵,不可随意随意切割、移植。从孕育在子宫里直到走进坟墓,我们希望“原装”地活一辈子,而微创介入治疗,能让人梦想成真。 介入不再让您谈癌色变 以往得了癌症,意味着判了死刑,仅有部分早期癌灶可以切除,部分对放化疗敏感的肿瘤能得到有效控制。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发现肿瘤时往往是中晚期,失去了外科切除机会,即便切除了也有复发可能,而放化疗副作用较大,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微创的介入治疗,不用开刀切除就能有效控制肿瘤,让您不再谈癌色变。穿刺活检术可以明确肿瘤病理类型,化疗栓塞、化疗灌注、射频消融等一系统微创手术,成为中晚期肿瘤的杀手锏。通过向肿瘤动脉内灌注化疗药和栓塞剂,以“毒死”、“饿死”肿瘤,其局部药物浓度高,毒性较全身化疗小。早期肿瘤同样也适合介入治疗,比如早期小肝癌采用射频消融术,可达到外科根治术的疗效,却避免了动刀开腹,让您原装生活。 介入让您做个完整女人 2003年,香港着名女艺人梅艳芳罹患宫颈癌,去世时年仅40岁。两年前她就查出宫颈癌,主治的医师劝她切除部分子宫,但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结婚生子,始终不肯接受医生的开刀建议,一直坚持保守治疗。宫颈癌是女性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梅艳芳拒绝手术,想做个“完整的女人”的愿望,也是千千万万女性基本的诉求。如今微创介入治疗,可以让广大女性梦想成真。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介入治疗可以大大延长生命;子宫肌瘤作为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采用介入治疗能取得良好疗效,美国国务卿赖斯得了子宫肌瘤就是用微创技术治疗好的;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不得不以切除子宫为代价挽救生命,但微创的介入治疗不仅成功地挽救患者生命,也能保住子宫,保留生育能力,做一个完整女人,而不必承受切除子宫对身心的创伤。 介入让您更男人更幸福 前列腺增生、肥大,是困扰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内科药物治疗收获甚微,外科则行旋切手术,甚至采用“去势治疗”切除睾丸,著名的介入放射学专家李麟荪教授也得了此病,为寻找更为人性、更微创的治疗,他在自己身上试验性完成第一例前列腺肥大介入栓塞手术,并取得圆满成功。如今,年近耄耋的“老爷子”依然十分活跃,四处奔波,传播该新技术。微创的介入治疗,为前列腺增生患者带来了福音,让患者更男人更幸福。 介入拆弹部队保您一命 2009年,正在拍电视剧的着名演员赵本山突发头痛,头颅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紧急转院到上海华山医院,急诊进行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后脱离了危险。第二天赵本山即可以在病床上活动并正常饮食,术后二周完全康复出院,如今依然活跃在文艺演出舞台上。人体的动脉瘤一旦破裂,往往非死即残,故称为“人体炸弹”。介入医生就是一支拆弹部队,成功挽救了像赵本山一样的动脉瘤患者,创伤远远小于外科开颅手术。主动脉瘤传统开放手术需要开胸、剖腹,创伤大,并发症多,介入治疗的腔内修复术同样能有效地隔绝动脉瘤,却无需开大刀。介入治疗动脉瘤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适应于那些年龄大、身体弱、病情重、外科手术危险大的患者。 介入不再让人饿死憋死 食管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中晚期往往导致无法进食活活饿死。所谓“人活一口气”,肺癌等导致气道狭窄的患者,却因喘不上气给活活憋死。介入治疗让这些患者不再饿死、憋死,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解除狭窄,就能让患者照常吃饭,正常呼吸。即使对于无法放支架者,也可以置入空肠营养管,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不至于营养衰竭死亡。外科手术创伤大,还带来一系列顽固的并发症。比如,肺癌胸外科手术后,最常见、最难治的并发症就是支气管残端瘘,外科修补难度大,内科抗感染与营养支持等治疗收效甚微。韩新巍成功研发一系列人体腔道内支架,用以解除狭窄梗阻并封堵包括支气管残端瘘在内的多种瘘,攻克了一个个世界难题,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并获国家出口许可远销欧盟。完成的《支架彻底封堵支气管残端瘘》科研成果,入围“2006年中国十大医学新闻”评选。从2012年开始连续举办六届中国气道疾病介入治疗研修班,向全国同行普及介入技术,造福广大百姓。 介入栓塞,出血的克星 呕血、便血、咯血等出血的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往往因失血性休克或者咯血窒息而亡。介入科急诊手术最多的就是这类患者,内外科处理出血无效时,往往第一时间想到介入治疗。通过介入栓塞术,找到出血的血管进行栓塞便能有效止血,可谓立竿见影。介入栓塞是出血的克星,成功挽救无数出血疾病患者。介入成功止血的同时,也有效治疗了出血原发病。比如,治疗引起咯血的肺癌、肺血管畸形等原发病。行TIPSS缓解门静脉高压,栓塞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避免再发呕血等。 介入让您头脑保持清醒 2009年,曾在《阿Q正传》饰阿Q的着名演员严顺开因突发脑血栓,出现左侧偏瘫、不能言语、以致神志不清。虽然经内科保守治疗和及时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未能避免脑梗死、身体偏瘫的发生,不得不告别文艺舞台。脑缺血多数是血管狭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一旦发生脑缺血症状,应该争分夺秒开通狭窄的脑血管,以恢复脑组织的正常血供。介入治疗采用导管接触溶栓,短时间内使血栓溶解,或者置入内支架,均可使脑动脉再通,恢复脑组织血液供应,避免其不可逆性损伤,导致偏瘫、昏迷等严重后果。 介入让您的路走得更远 被称为中国“当代保尔”的张海迪,16岁时手术切除脊髓动静脉畸形不幸损伤脊髓导致高位截瘫,从此无法行走。如今,微创的神经介入治疗脑脊髓血管畸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避免了类似的不幸。此外,我国糖尿病人数众多,约12.4%患有糖尿病足,内科治疗不佳者,不得不进行截肢手术,其截肢率高达7.3%!外周血管介入治疗通过开通大血管,甚至开通足底动脉弓,可以大大改善足趾的血液供应,使足趾溃疡得到治愈,让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躲过一“截”,让您的人生路走得更远。 蓬勃发展的介入学科,以微创的特色隆重登场,已经和内科、外科并称齐名。虽然介入学科像内外科一样,不可能无所不能、包治百病,但微创介入在诊疗疾病中,尽可能保护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让人“原装”地生活。如此神奇的学科对现代医学举足轻重,也广受患者青睐,并造福百姓。
咯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是指气管、支气管及肺实质出血,血液经咳嗽由口腔咯出。凡咯痰中带有血或是单纯鲜血,均称为咯血。咯血的病因比较多,大部分是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癌或肺结核等等,一般小量的咯血经过内科药物保守治疗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出现大咯血则经常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还经常发现有些咯血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稍好转,但是停药后隔不了几天又会咯血,病情反复发作,使患者及家人苦不堪言。如果只是局限性的病灶还能外科手术切除,若病灶范围广泛,如肺结核、患者年龄较大或是肺功能较差等等,那无法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在一些医院往往束手无策。其实不用着急,这个时候,介入治疗可以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先科普下,人体肺部有双套血管供血: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为参与气体交换的功能性肺血管,而支气管动脉为参与营养供应的血管,实验已经证实堵塞支气管动脉不会引起支气管肺组织损伤。而大部分咯血的患者,其出血血管是来自于支气管动脉,所以如果我们能把支气管动脉堵住的话,基本上就可以解决咯血了,这就是介入治疗咯血的理论基础。所以,解决咯血问题的介入治疗方式就是: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当然,涉及具体的病灶,还可能有别的异位支气管动脉供血或是肋间动脉供血)。那介入医生是如何做的呢?其实相对简单,只需要在腿上用针穿刺一个米粒大小的口子,然后送导管胸主动脉附近,寻找出血的支气管动脉,找到后用特殊的材料把血管堵住就好了,一般情况下止血是立杆见影的,不少患者在出血的血管堵住后马上就不咯血了!而作为微创手术,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并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创伤,术后也只需要平躺12小时就行了!
在网上看到有不少的网友在咨询,肝癌做介入治疗后能治好吗?有不少网站有相关的回答,但都是答非所问,还有不少的回答非常不专业,存在着虚假欺骗,在这里,我想详细地解答下这个问题,肝癌介入治疗后能好吗?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肝癌介入治疗有哪些方法。目前在我国,最常见的介入治疗肝癌的方法有:肝动脉灌注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肝癌消融(射频或微波等等),肝癌粒子植入术。其中肝动脉灌注术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运用最广泛也是最为成熟的技术,一般的医院都能开展,而消融和粒子植入相对来说开展得更少一些,尤其是粒子,需要较严格的准入程序。那肝癌做介入治疗能治好吗?很显然,这个问题只是患者或家属提出来的,对于医学专业人士来说,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根据目前的指南提示,肝癌首选切除,如果不能切除的才会考虑介入治疗,当然,一些特殊情况除外,如年龄太大不适合外科手术或患者不愿意外科手术等。而外科手术能根治肝癌吗?目前还没有哪个医院、哪个医生敢说自己能根治肝癌,绝大部分恶性肿瘤讲治疗效果,都是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所以,如果直接地回答,肝癌做介入治疗能好吗?答案是否定的,肝癌患者,做了介入治疗也不能治好!但是,这不是说肝癌没有做介入的必要性了,难道说肝癌行外科手术切除也不能说完全治好,就不选择外科治疗了么?介入治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治疗肝癌方面有很多的优势,特别是创伤小,大部分患者都能耐受,而且可以直接作用到肿瘤部位,定位精确!很多肝癌患者,在接受了介入治疗后,能够明显延长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当然,不是所有类型的肝癌都适合做介入治疗,有不少情况的肝癌患者,做介入治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效果,反而会加重病情。所以,需要医生根据肝癌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适合的介入治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效果。
赵本山突发脑溢血、李小龙意外猝死、意大利球员莫罗西尼球场身亡……在这些名人之死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低调而凶恶的杀手——脑动脉瘤。该病有“深埋脑中的不定时炸弹”之称,第一次破裂,死亡率达30%~50%;如果不接受手术治疗,肯定会发生第二次破裂,死亡率可超过90%! 什么是脑动脉瘤?它不是一种肿瘤,而是脑动脉壁的局部异常膨出,通俗的比喻,就像血管壁上吹起来一个气泡,里面充满了动脉血,一旦破裂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残废以及死亡率很高。据不完全统计,脑动脉瘤破裂后,15%的患者会因为来不及抢救而在入院前死亡。根据我国文献统计显示,我国患脑动脉瘤的人数约为1.5~7千万人,患病率高达1.2%~6%!当然,并不是每个脑动脉瘤都会破裂,在患病人群中,脑动脉瘤破裂的发病率十万分之五至十。 那如何才能发现脑动脉瘤呢?一般情况下,脑动脉瘤没有任何症状,如果出血或动脉瘤较大,可能会出现为头晕、头痛、视力下降、眼睑下垂等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没有出血的脑动脉瘤,比较容易漏诊。脑动脉瘤的常用筛查手段是做CTA和 MRA,即CT和 MR下的血管成像。对于无法确定病情的患者,还需做脑血管造影检查,因其呈现的是三维动态图像,检查结果精确无误,被称为“金标准”。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开颅手术夹闭,90年代后,主要采取介入治疗方案。手术的过程是这样的:医生从股动脉插管,将粗细不一的弹簧圈送入脑动脉瘤所在位置,将动脉瘤的内部空间占据,让动脉血回到“主路”上。由于血管壁可自动修复,脑动脉瘤会慢慢愈合。而对于开口大或者位置特殊的动脉瘤,为避免弹簧圈脱落,还要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先加固血管壁,再放置弹簧圈。这一手术很考主刀医生功力,如经验不足或稍有疏失,手术中存在弹簧圈移位导致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而动脉瘤栓塞后,弹簧圈在体内一般不会移位,也不会被人体吸收,比较安全。因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已经越来越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