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面临日益高发的肿瘤“大敌”,究竟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态度,是一味回避、拒绝诊治,还是胡乱联想,人人自危?其实抗击肿瘤的关键是“知己知彼”,只有正确、科学地分辨不同肿瘤的特有症状,明确诊断并分型而治,才能真正做到积极应对。过分轻信自己的经验判断有时也会适得其反,延误治疗。在大肠癌早期患者中,误把血便当作痔疮来治疗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最终往往后悔莫及。在大肠癌早期患者中,误把血便当作痔疮来治疗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最终往往后悔莫及。今天我们就由请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的白雪峰老师来和我们一起谈谈这肠癌的预防。白老师您好!白老师: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白老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肠癌呢?白老师:解释一下大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主要原因包括:(1)饮食习惯:如高蛋白质、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者大肠癌发病率高。(2)癌前病变: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人容易患大肠癌。(3)家族史:家族成员中有人患过大肠癌者,直系亲属患大肠癌的风险较高 主持人:那肠癌早期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呢? 白老师:早期肠癌的临床特征主要为便血和排便习惯改变,在癌肿局限于直肠粘膜时便血作为唯一的早期症状占85%,可惜往往未被病人所重视。当时作肛指检查,多可触及肿块,中、晚期肠癌患者除一般常见的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外,尚有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便意频繁、里急后重等癌肿局部刺激症状。癌肿增大可致肠腔狭窄,出现肠梗阻征象。主持人:那我们怎么才能早点发现自己是不是得肠癌了呢? 白老师:早期发现大肠癌依赖于合理的筛查,而不是等出现症状后再进行检查。可将人群分成三类,不同的人群接受不同的筛查方案。(1)一般人群:45岁以后可以开始接受大肠癌的筛查,平均每5—10年进行一次检查。(2)高危人群:有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便血、大便频数、粘液便及腹痛者),我们推荐40岁左右开始接受大肠癌的筛查,平均每3—5年接受一次检查。(3)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我们建议尽早前往大的肿瘤中心就诊,通过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对家族史进行仔细的收集和一些必要的检查,包括基因检测,来判断该人群是否具有遗传倾向。如果有遗传倾向,则由临床医生按照特定的遗传性肿瘤的随访方案密切随访。如果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则按照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案进行随访。主持人:那我们有没有自检的方法呢? 白老师:大肠癌的很多症状并不典型,非专业人士很难认定。如果有怀疑应该尽快找专业医师帮忙。 主持人:那我们应该怎么预防肠癌呢? 白老师:现在资讯非常发达,预防肠癌的方法和疗法也非常多。包括饮食、药物等等。但确切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不能盲听盲信。其实,就现在的研究结果发达国家的大肠癌死亡率已经开始下降,得益于针对大肠癌的筛查和针对癌前病变的早期干预治疗。确切地说还没有哪一种食物或药物可以预防大肠癌。
便血的大学生 去年4月,某高校的大一学生李某,由父母陪同来到门诊要求作肠镜检查。查问病史,说经常便血,一直按痔疮治疗,但近期便血症状加重。然而,翌日的肠镜检查却宣告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李某患了肠癌,位于乙状结肠,而且进一步检查发现,癌变已向盆腔广泛转移,根治切除的机会已经失去。当患者作完检查,强忍悲痛多时的母亲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滴落在孩子的手上。心急:防范青年人大肠癌刻不容缓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有年轻化趋势。有一项统计数据触目惊心,国外文献报道,年龄小于30岁的大肠癌患者占大肠癌总数的1%,而我国的数据显示却已超过10%。青年人大肠癌四大特点:一是早期发现少。直肠指诊没有列入常规体检选项中,青年人对疾病缺乏警惕,而女青年更是羞于检查,被确诊的患者已经在中晚期的患者占了50%~80%,而20岁以下的患者,一旦确诊,几乎全部是中晚期。二是恶性程度高。在确诊的青年人大肠癌患者中,超过6成已经转移扩散。三是漏诊多。临床统计发现:35岁以下大肠癌患者从感到不适到就诊、最终确诊,平均时间为5至15个月,70%患者被误诊为痔疮、肠炎和肠虫症等。四是浸润型癌肿多。所谓浸润,是指癌细胞向四周或深层组织扩散的能力。和中老年人大肠癌相比,青年人大肠癌的癌细胞分化程度(不成熟程度)差,浸润能力强。更容易扩散,所以预后更差,其5年存活率仅及中老年大肠癌患者的1/4。便血、经常性腹泻、腹痛、有家族史者要警惕1.便血:便血超过一周要小心便血在一些饮食起居不规律、大便秘结的青年人中很常见,多数人会自行诊断为痔疮,而羞于去医院就诊,尤其是一些未婚女性。这本无可厚非,但须掌握一个原则:用药一周后如果还有出血,或用药好转后症状又有反复者,须及时去医院就诊。区别大肠癌和痔疮: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与痔疮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做到早期区别大肠癌和痔疮很重要。大肠癌和痔疮的共同点是大便带血,但它们的不同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大肠癌病人的大便次数增加或不规律,而痔疮病人一般不会增加大便次数;二是出血量和出血状况不一样,大肠癌出血,血和大便往往混在一起,出血较多,而痔疮出血一般在大便前或大便后,出血量少;三是大肠癌发展到一定程度一般会腹痛,而痔疮不会腹痛。当然,最好是一发现问题就去医院向医生咨询。2.腹泻:腹泻别不当回事有些年轻人饮食稍不注意就会腹泻,有些则时有便秘,但自恃体质好,有健康资本,有点毛病可以“扛过去”、或忙于事业家务。疏于检查,或以为大肠癌是老年人的事,放松警惕,实际上这里面往往隐藏着危险。曾有一位患者,有长期腹泻史,亲友力劝其来医院作肠镜检查,结果在乙状结肠发现了问题,手术后诊断为早期结肠癌。由于发现得早,治疗效果很好,若他再迟半年,那就可能是晚期了。因此,对于长期腹泻和便秘的患者,如果用药效果不佳,须作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肠癌的可能。3.腹痛:腹痛者须排除肠癌 腹部隐痛不适在青年人中很常见,由于多能自行缓解,也因此容易被患者忽视。只有腹痛很严重了,才会来医院就诊,如为肠癌患者,此时多已伴有肠梗阻,病情已被延误。因此,对于长期有腹部疼痛的患者,建议行肠镜检查,在排除占位性病变后,才给予对症处理。4.家族史:遗传,提示早筛查。若父母或直系亲属(如爷爷、外公、叔叔、姨妈等)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史,则更要引起重视,自觉接受筛查。一旦发现大便出血、腹泻、大便变形等异常,须及时联系医生,作进一步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早期治疗。其实,早期防治大肠癌侵袭青年人,只要提高警惕、早期就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对于大便出血、大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及腹痛等常见症状,青年人应摒弃侥幸心理,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检查,直肠指检、钡剂灌肠和结肠镜检查是发现结、直肠疾病的“三大法宝”。过去,人们对结肠镜检查存在一种惧怕心理,认为会很难受,但随着无痛内镜的发展,现在人们对结肠镜的接受程度已经大大提高。同时医务工作者也要提高警惕,不能以年龄作为某种疾病的绝对判断标准,要重视患者的主诉和各种必要的检查。只要大家心里有这么一根“弦”,就一定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大肠癌青年患者的生存质量。
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早期肠癌的主要方法之一。手术后进行基因检测可以提供关于个体肠癌风险、预后以及治疗方案的重要信息。以下是肠癌手术后进行基因检测的几个重要意义:1.确定患病风险: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个体患肠癌的风险水平。某些基因突变与肠癌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这些突变,可以了解个体患肠癌的概率,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监测措施。2.判断预后:基因检测可以提供关于肠癌预后的有用信息。某些基因突变与肿瘤的生长速度、侵袭性以及预后有关。通过检测这些基因突变,可以预测肠癌的预后,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3.指导治疗: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个体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敏感性和耐药性。肠癌患者的基因状态可能会影响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的疗效。通过基因检测,可以选择最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4.家族肠癌综合征的筛查:肠癌可能具有遗传性,基因检测可以识别潜在的家族肠癌综合征。在某些家族中,肠癌的发生率可能较高。通过基因检测,可以识别出患有家族性肠癌综合征的个体,为其提供更加密切的监测和预防。5.预防策略:基因检测结果可以提供个体患肠癌的风险评估,这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策略。对于高风险个体,可以采取更频繁的筛查和检测措施,以便早期检测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基因检测结果只是提供参考,最终的治疗和管理决策应该由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此外,基因检测涉及的个人隐私问题也需要患者充分考虑。因此,在进行基因检测前,应该与专业医生进行充分的咨询和讨论,了解风险和利益,并做出明智的决策。总而言之,肠癌手术后进行基因检测可以提供重要的个体化信息,有助于确定患病风险、预测预后、指导治疗,并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策略。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出更加明智的治疗和管理决策,提高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直肠癌是指起源于直肠内壁的恶性肿瘤,它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种常见的癌症类型。直肠癌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早期发现和治疗、肿瘤分期、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等等。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直肠癌的预后,并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早期发现和治疗是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直肠癌能在早期阶段被诊断出来,治疗的成功率通常更高。因此,定期进行肠道检查和筛查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有潜在风险因素的人群,如家族史或炎症性肠病患者。常见的筛查方法包括结肠镜检查和粪便潜血检查。肿瘤分期也是直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期是根据肿瘤在直肠内的扩散程度来确定的。一般而言,分为0到IV期,其中0期表示肿瘤仅限于直肠内壁,而IV期表示肿瘤已经扩散到其他身体部位。早期分期的直肠癌,预后通常较好,而晚期分期的直肠癌,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除了肿瘤分期,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也会对直肠癌预后产生影响。有些人在被诊断出直肠癌时已经有其他健康问题,如心脏病或糖尿病。这些健康问题可能会影响治疗的选择和耐受性,从而影响预后。因此,维持良好的整体健康状态对于直肠癌患者非常重要。这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戒烟和限制饮酒等。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对直肠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营养治疗等。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旨在切除肿瘤组织。放疗和化疗通常与手术联合使用,以减小肿瘤的大小和扩散程度,或者在手术前后进行辅助治疗。个体化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专业医生的建议制定。在治疗过程中,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并按医嘱进行治疗非常重要。从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病期越早生存率越高,相反的,病期越晚生存率越低,1期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1.4%,而三期C5年生存率下降到32%。总的来说,直肠癌的预后是复杂而多变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早期发现、肿瘤分期、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都是预后的重要因素。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被诊断出直肠癌,建议您与专业的医疗团队合作,并积极参与治疗和康复过程。他们将能够为您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关怀,帮助您面对挑战并改善预后。
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了解肠癌的发病风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与肠癌发病风险相关的重要因素。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肠癌的风险也会增加。大多数肠癌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更容易罹患该疾病。因此,年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2.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果你的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曾经患有肠癌,那么你的患病风险会增加。某些遗传疾病,如家族性腺病息肉症(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态结肠炎(HNPCC),也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3. 饮食习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以及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都与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此外,过度摄入红肉、烟熏食品和加工肉制品也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4. 缺乏运动和肥胖:久坐不动和缺乏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与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有一定关系。肥胖也是引发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保持适量的体力活动和维持健康的体重对预防肠癌至关重要。5. 吸烟和饮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包括肠癌。吸烟和饮酒会对消化系统产生有害影响,增加肠癌的风险。因此,戒烟和限制饮酒对于降低患肠癌的风险至关重要。6. 慢性炎症疾病:长期患有慢性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来说,定期的监测和治疗非常重要。 了解这些肠癌发病风险因素对于人们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早期筛查非常重要。定期进行肠癌筛查,如结肠镜检查、粪便潜血试验等,可以帮助早期发现病变,提高治愈率。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也对降低患肠癌的风险具有积极的影响。总之,了解肠癌的发病风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该疾病非常重要。通过控制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减少患肠癌的风险,保护自己的健康。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而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肠癌的遗传性与非遗传性因素,并探讨了遗传肠癌的风险及如何进行遗传性肠癌的评估。肠癌可以分为遗传性肠癌和非遗传性肠癌两类。非遗传性肠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大多数肠癌患者没有家族史。而遗传性肠癌则是由一些遗传变异引起的。遗传性肠癌占所有肠癌病例的比例较小,但对患者的健康风险却较高。有几种遗传性肠癌综合征与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最常见的是家族性腺病息肉症(FAP),患者会在结肠和直肠内出现大量结肠息肉。FAP是由APC基因突变引起的,患者继承了一份突变的APC基因,患病风险极高。如果家族中有FAP的病例,那么其他成员也应该接受基因检测,以便早期诊断和预防。另一个遗传性肠癌综合征是遗传性非多发性息肉结肠癌综合征(HNPCC),也被称为林奇综合征。HNPCC是由DNA修复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些基因包括MLH1、MSH2、MSH6和PMS2等。患者会出现结直肠癌和其他内脏器官的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胃癌等。家族中有HNPCC的病例也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和监测。除了这些明确的遗传性肠癌综合征外,还有一些其他遗传因素可能与肠癌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增加个体罹患肠癌的风险,如CHEK2、TP53、BMPR1A等基因。这些变异可能是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方式。对于有家族史的个体,进行遗传性肠癌的评估非常重要。这包括检查家族史,了解是否有肠癌或其他相关肿瘤的病例,以及评估遗传咨询的需要。遗传咨询可以提供个性化的风险评估,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定期筛查。总之,肠癌可以有遗传性和非遗传性因素。遗传性肠癌占所有肠癌病例的比例较小,但对患者的健康风险较高。家族史和遗传咨询对于评估遗传性肠癌风险非常重要。及早的遗传性肠癌的评估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提高治疗效果。如果您有家族史或担心自己的风险,请咨询专业医生或遗传咨询师的意见。
最近由于受同事的影响在喝茶的同时又开始喝咖啡了。那浓浓的香味和苦涩的味道开始让我着迷。为了给自己喝咖啡找到一些理论支持,有意识地搜索了一下,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原来咖啡竟然是抗癌的良药。检索的结果概略如下:1.由研究人员在英国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饮用≥5杯的咖啡或者茶的成年人被诊断出神经胶质瘤的风险有40%的下降。2.一项国际头颈癌流行病学协会研究发现每天饮用4杯含咖啡因的咖啡可以降低39%的咽和口咽癌风险。3.每天饮用1~3杯的咖啡消费者进展为肝细胞癌的风险降低29%。4. 咖啡摄入量与前列腺癌复发/进展风险的降低具有相关性;5. 与不饮用者相比较,4~5杯和多于6杯的饮用者结肠癌风险有所降低,特别是近端肿瘤。更多的数据就不例举了(以上数据来自《医脉通》)。其中最让我感到兴奋的还是2015年发表于JBL的文章《Coffee Intake, Recurrence, and Mortality in Stage III Colon Cancer: Results From CALGB 89803 (Alliance).》结论赫然是:喝较多量的咖啡能降低Ⅲ期结肠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Higher coffee intak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cancer recurrence and death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 colon cancer)。现在我开始考虑是否向我的患者推荐咖啡了,可能有的人会说喝咖啡是年轻人的时尚,而年龄较大的结直肠癌患者喝不惯那种苦苦的黑色汁水。我想再苦的咖啡总是比患者家属千辛万苦淘弄来的中药偏方要好喝吧?如果我们把咖啡当作中药偏方来服用是否更能让患者接受呢?虽然我还在犹豫是否向我的患者推荐每天喝几杯咖啡,反正我已经决定每天要喝几杯的,不为别的,只为那浓浓的香味和苦涩的味道。
最近收治了一名患者,男性,45岁,本次入院是因为患者排便困难、肛门及会阴部肿胀、疼痛难忍伴有发热。入院后诊断为:直肠癌、肠梗阻、多发肝脏、肺脏和骨转移,并且由于直肠癌穿孔引起肛门周围脓肿,厌氧菌的感染造成肛门、会阴部和下腹部明显的皮下气肿。疼痛难忍,伴有高热。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我们急诊实施了结肠造口术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患者的感染得到了控制,但由于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直肠癌已经不能切除了。每一次查房时,患者都满怀希冀地问我能不能把他的直肠癌病灶切除掉,看到患者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生命和健康的渴望,那种发自心底的对生命的执着让人心灵震颤。那种眼神如果你看过一次终身都不会忘记。 其实,我对这名患者并不陌生,三年前他在家属的陪同下来我院就诊。当时就明确诊断为:直肠癌。我为其制定了先放疗、后手术的治疗方案,只是由于病灶位置较低不能保留肛门。正是由于不能保留肛门患者拒绝手术。一年前患者再次来到我院,病变并没有得到控制,我再一次强烈建议手术治疗,陪同的家属也苦口婆心地规劝。患者却说:宁可死也不接受切除肛门,宁可死也不接受腹部挂袋(造瘘)。因此再一次错过了治疗的时机。直到一年后的现在,患者来到我院,无奈接受了腹部造瘘,不但腹部挂袋,而且还因为病变的广泛侵犯和远处转移已经不能切除了。患者再也没有说过:宁可死也不治疗之类的话语。反而是多次恳求医生和家属为其治疗。 说实话我对这名患者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三年来的每一次接触都给我很深的印象。到现在仍然是可怜与可恨的情绪交织。我已经不想评论这件事。只是想写出来舒缓我郁闷的心情,同时也想告诉读到这篇短文的人:珍惜生命和健康、珍惜每一次能够获得生命和健康的机会。
以前收治一位女性直肠癌患者,她发现自己便血已经1年了,因为不能接受自己患直肠癌的事实,一直不敢到医院检查。直到一位亲属发现她便血,强迫她到医院就诊,才发现直肠癌病灶已经很大了。这位患者的两位直系亲属曾经是结直肠癌患者,她对这种疾病比较了解,因为讳疾忌医而耽误了病情实在可惜。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在经济水平发展好的地区已经成为发病率第二位的肿瘤。而且结直肠癌(特别是非遗传性结直肠癌)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步增高,可以说与我们每个人距离都非常近。现在公认的结直肠癌患病的最可能病因前两位分别是环境(尤其是饮食)因素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膳食结构等方面,在本篇中就不探讨了。本文主要探讨遗传因素和结直肠癌的关系。遗传性大肠癌发病年龄较低,而且容易合并其他脏器的肿瘤,具有一定的遗传学特征,估计至少20%的结直肠癌与遗传相关。随着对结直肠癌与遗传关系研究的进展、诊断技术的改进,对一部分家族性结直肠癌遗传因素的认识逐渐清晰,通过对结直肠癌高危人群进行严密筛查和定期体检、治疗,可以预防一部分疾病的发生。遗传性结直肠癌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林奇综合征(Lynch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林奇综合征是遗传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形式,是错配修复基因(MMR)的胚系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也常常导致其他器官肿瘤的发生,40-60%的女性林奇综合征患者70岁前可能发生子宫内膜癌。其他相关肿瘤还包括卵巢癌、胃癌、小肠癌、肝胆癌、胰腺癌、脑肿瘤等。患林奇综合征患者的亲属70岁之前,男性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为45%,女性为35%,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为31-64%。所以这些高危人群应该定期做结肠镜检查和妇科就诊。普通人结直肠镜检查时限是5-10年一次,而林奇综合征患者的结肠镜检查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且对于其他部位肿瘤的发生也要提高警惕。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特征是结直肠布满大量的腺瘤性息肉,息肉也可以发生在整个胃肠道。息肉少的可能不足100枚,而多的会成千上万,布满整个结直肠,这些息肉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恶变,变成结直肠癌。林奇综合征患者不是每个人都会患结直肠癌,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一生中患结直肠癌的比例接近100%,并且发病年轻,20-30岁就可以发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常常合并有APC肿瘤抑制基因的胚系突变,通过家族史和结肠镜检查,诊断起来并不困难。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袋肛管吻合、保留直肠等手术可以选择,因为几乎100%会癌变,所以目前推荐预防性结直肠切除手术。专业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纪、职业、环境;腺瘤的密度、部位、形态;家族人员的发病年龄;APC基因突变的部位;手术对妊娠、男性功能的影响;疾病导致腹泻、腹痛、便血症状等等多个因素考虑预防性手术的时机和术式。还有一些家族性结直肠癌的遗传因素并不清楚,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会进一步明确这些疾病的基因变化,找到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办法。
以下文字仅供非专业人士参考对于直肠癌患者来说首先关心的问题恐怕就是手术后能否保住肛门。我几乎每天都要接待这样的患者。作为专业医师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非专业语言为患者和家属解答。现在把一些想法写成文字仅供需要的朋友们参考。记得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1990年),直肠肠管的吻合主要靠手工缝合。对医生的操作水平要求比较高,也就是说医生的操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保住肛门。由于手工操作的限制,那时距离肛门8厘米左右的才考虑保留肛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吻合器广泛使用,双吻合器技术的普及,更多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门得以保留。医生人为的技术因素比重下降。说句大白话就是:在专业外科医师中几乎不存在甲医师水平高能给你保住肛门,而乙医师水平低不能给你保住肛门这样的问题。这一点是很多患者就诊时的心理误区。下面谈一谈影响直肠癌保肛的一些因素:第一是距离,也就是病灶距离肛门的距离。肿瘤的切除并不是只切除病灶本身,还应切除肿瘤旁的部分正常肠管。我们称之为“安全距离”。大家都明白如果肿瘤离肛门很近,没有这个安全距离,神仙都保不住肛门。其实最让医师和患者闹心的是那种不上不下,不远不近的直肠癌。不保肛门有点可惜,而保肛门又有很大的复发风险。一些患者通过医师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保住了肛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患者和家属都高兴。而也有一些低位保肛术后很快局部复发的患者,不但需要再次手术,而且肛门也没有保住。患者本人和家属均对当时强烈要求保肛的决定感到后悔。第二是空间。直肠癌(特别是较低位置的直肠癌)的手术操作是在小骨盆腔内操作进行的。这个空间的大小对能否保肛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女性、身高体瘦的患者空间较大,有利于保肛的操作。而男性、体格小、肥胖的患者空间较小,影响保肛。经常有患者因骨盆空间狭小(生理性或病理性),连肠道闭合的器械都放不进去,自然影响保肛的成功率。第三是周围条件。有些患者的肿瘤较大、浸润较深、与周围器官关系密切以及梗阻等等。局部复发的风险较大,为了控制复发风险以及便于后续的治疗。医生也会建议患者慎重选择是否保留肛门。说实话,关于能否保肛的问题还真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就能解释清楚的。需要考量的因素还很多。作为专科医生的工作就是在不违背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出最符合患者利益的治疗方案,在取得患者本人和家属的认可后进行治疗。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