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0 21:38中华内科杂志 缺血性卒中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尤其是血管内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亟须建立个体化评估以指导决策,改善临床结局。前期研究显示,建立并促进良好的脑侧支循环可提高急性血管再通治疗获益率[1,2]、降低出血转化的风险[3],同时也会显著降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4],减少脑梗死病灶的数量和体积[5]。全面而准确地评估脑侧支循环的结构和功能是制定卒中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之一。目前,侧支循环的评估与干预已成为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的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公布了各种侧支功能评估方案、标准以及干预措施的新概念和研究结果。为了更新本领域内的最新进展,提供未来临床研究思路,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组织国内来自于神经内科、神经介入及放射、神经外科、神经影像、基础研究及部分工程类和计算机专家,在2013年"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6]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并撰写了本指南。 整个过程中从PubMed、CochraneLibrary、ScienceCitationIndex等国际资源查询了相关文献共2384篇,其中因研究质量或原始数据缺乏排除1204篇,共1180篇备参考,包括论著1017篇,系统回顾或Meta分析163篇。本指南参照中国卒中学会指南制定标准与规范撰写,旨在总结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推广新的概念及临床证据、提高对脑侧支循环临床意义的理解,推动脑侧支循环的规范评估与治疗。 一、概述 侧支是指连接邻近大血管的分支血管结构,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侧支血管的主要作用为改变血流路径,对闭塞血管供血区提供血流灌注。脑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的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通过其他血管(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7]。动脉-动脉或静脉-静脉之间均可通过吻合形成侧支循环,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灌注代偿。侧支循环决定了缺血半暗带、梗死体积大小、脑缺血的时程、严重程度以及血管闭塞后是否发生卒中,是卒中异质性的主要原因,认识及评估侧支循环有助于确立临床决策及判断预后。 按照不同血流代偿途径,脑侧支循环可以分成三级循环途径。一级侧支循环指通过Willis环的血流代偿;二级侧支循环指通过眼动脉、软脑膜吻合支及其他相对较小的侧支与侧支吻合支之间实现的血流代偿;三级侧支循环属于新生血管即毛细血管,部分病例在缺血后一段时间才可形成[6]。 大脑中调节和决定代偿能力、反应性和脑血管病理生理学转归的神经血管结构统称为侧支组学(collaterome)[8]。侧支组学的概念涉及整个脑循环系统,包括动脉、微血管及静脉,同时涵盖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组织代谢以及神经元功能变化,是相应多学科整合的评估体系,属于一个新兴的科学领域。 二、侧支循环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及分级标准 侧支循环的影像评估方法可分为结构学评估和功能学评估[9,10]。 (一)结构学评估 结构学评估方法包括: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经颅彩色双功能超声(transcranialcolour-codedduplexsonography,TCCS/TCCD);基于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的评估方法,包括CTA原始图像(CTangiographysourceimages,CTA-SI)、CTA多平面重建图像(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CTA最大密度投影图像(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非时变CTA技术(timing-invariant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TI-CTA)、三相CT灌注(triphasicCTperfusion,triphasicCTP)、多时相CTA/动态CTA、CTA静脉期成像等;基于MRA的评估方法,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imensionaltime-of-flight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3DTOFMRA)、定量磁共振血管造影(quantitative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QMRA)、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phase-contrastMRA,PC-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在各类结构学评估方法中,DSA仍被认为是评估侧支循环的金标准。然而,DSA是有创性检查,费用较高,而且注射对比剂的剂量和压力的差异有可能影响远端血管显示,也可能影响Willis环(如前后交通动脉)的血流方向。在不适用或无条件进行DSA检查时,无创影像成像方法仍是目前主要检查手段。 TCD检查无创又较经济,可直接测量血流速度、判断侧支情况及血管舒缩反应性,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操作人员经验密切相关[11,12]。TCD可用于评估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软脑膜动脉等侧支血流。与金标准DSA比较,TCD判断是否存在前交通动脉的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100%,在评估基底动脉的侧支循环时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95%[13]。在评估软脑膜侧支方面,分流血流信号(flowdiversion,FD)可作为软脑膜开放的指标,敏感度为81%,特异度为76.7%,阳性预测值为70.8%,阴性预测值为85.2%,与脑血管造影的一致性为r=0.568(P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具体如下。 一、医学营养治疗 医学营养治疗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手段,包括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营养诊断、制定相应营养干预计划,并在一定时期内实施及监测。通过调整饮食总能量、饮食结构及餐次分配比例,有利于血糖控制。 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1. 维持健康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个月减轻体重的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2. 供给营养均衡的膳食,满足患者对微量营养素的需求。 3. 达到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降低HbA1c水平。 4.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脂异常和高血压。 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均需要接受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由熟悉糖尿病治疗的营养(医)师或综合管理团队(包括糖尿病教育者)指导完成,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一)能量 1. 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应当接受个体化能量平衡计划,目标是既要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又要满足不同情况下营养需求。 2. 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减轻体重,不推荐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接受极低能量(1.3 g·kg-1·d-1)与蛋白尿升高、肾功能下降、心血管及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低于0.8 g·kg-1·d-1的蛋白摄入并不能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已开始透析患者蛋白摄入量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来源应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必要时可补充复方α-酮酸制剂。 3. 推荐摄入范围内,单纯增加蛋白质不易引起血糖升高,但可能增加胰岛素分泌反应。 (五)饮酒 1.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若饮酒应计算酒精中所含的总能量。 2. 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 g,男性不超过25 g(15 g酒精相当于350 ml啤酒、150 ml葡萄酒或45 ml蒸馏酒)。每周不超过2次。 3. 应警惕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避免空腹饮酒。 (六)膳食纤维 豆类、富含纤维的谷物类(每份食物≥5 g纤维)、水果、蔬菜和全谷物食物均为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提高膳食纤维摄入对健康有益。建议糖尿病患者达到膳食纤维每日推荐摄入量,即10~14 g/1000 kcal。 (七)钠 1. 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 g以内,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2000 mg,合并高血压患者更应严格限制摄入量。 2. 同时应限制摄入含钠高的调味品或食物,例如味精、酱油、调味酱、腌制品、盐浸等加工食品等。 (八)微量营养素 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以及铬、锌、硒、镁、铁、锰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可根据营养评估结果适量补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者应预防维生素B12缺乏。不建议长期大量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等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制剂,其长期安全性仍待验证。 (九)膳食模式 不同的膳食干预模式要求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结合患者的代谢目标和个人喜好(例如:风俗、文化、宗教、健康理念、经济状况等),设计个体化的饮食治疗方案。合理膳食模式指以谷类食物为主,高膳食纤维摄入、低盐低糖低脂肪摄入的多样化膳食模式。建议控制畜肉摄入量。同时监测血脂、肾功能以及营养状况的变化。 二、运动治疗 运动锻炼在2 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规律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运动治疗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运动前要进行必要的评估,特别是心肺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医学评估(如运动负荷试验等)。 2. 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 3. 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较大强度运动包括快节奏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游泳、骑车上坡、足球、篮球等。 4. 如无禁忌证,每周最好进行2~3次抗阻运动(两次锻炼间隔≥48小时),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锻练部位应包括上肢、下肢、躯干等主要肌肉群,训练强度为中等。联合进行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可获得更大程度的代谢改善。 5. 运动项目要与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并定期评估,适时调整运动计划。记录运动日记,有助于提升运动依从性。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建议患者临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 6.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活跃的生活方式,如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将有益的体育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7. 空腹血糖>16.7 mmol/L、反复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下禁忌运动,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 三、戒烟 吸烟有害健康。吸烟与糖尿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过早死亡的风险增加相关。每一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应停止吸烟或停用烟草类制品,减少被动吸烟,医生应对患者吸烟状况以及尼古丁依赖程度进行评估,提供咨询、戒烟热线、必要时加用药物等帮助戒烟。
某君59岁,2017年3月29日心情愉快饮高度白酒半斤,未醉,但是出现自我控制不住的摇头晃脑症状。某君自己和家人都以为没事,休息睡一觉就好了。休息后没有减轻,遂到当地县人民医院就诊,检查治疗1天无效,院方高度重视,叫来全院专家会诊讨论,再按照众专家意见检查治疗1天,仍然无效。院方再次检查会诊,结论:病情严重,建议速去省城大医院治疗。某君在家属、医师陪同下、专职司机开车速奔长沙。3月31日凌晨两点半赶到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9病室。接诊是病房晚班值班黄远桃副主任医师,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肌张力障碍,3毛钱可以解决。众人听后,以为黄远桃医师没有睡醒在开玩笑。黄医师立即实施药物治疗,共花费治疗该病的药费4毛钱,摇头晃脑症状10分钟后病愈,无不良反应,4月1日,某君高兴返家。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个让患者及家属非常恐惧的疾病,也是大多数神经内科医师头痛的问题,因为预后不佳和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让医师和患者均非常尴尬,非常无奈。其实,早期发现、诊断运动神经元病,采取连续的治疗是可以改善病情,改善预后的!我最近采取的独特疗法在3个患者的配合和知情同意后,连续治疗时间最长的6个月,最短的17天的疗效观察,患者肌肉萎缩和无力均明显改善,几乎接近痊愈。目前具体方法及疗效评价等待相关论文发表后再公布。
非常多的患者看完医师后均在抱怨“我排了几天的号,等了几个小时,好不容易才看到医师,没有想到医师几分钟就帮我打发了,真是气愤!”。这样的抱怨非常普遍,患者总感觉还有许多的话要跟医师说,医师就是不听,马上开出检查、检验单了,到底是做检查还是不做,非常犹豫。其实这种现象就是患者不知道如何跟医师交流病情导致的,重点的没有说,挑着鸡毛蒜皮的事啰嗦,医师面对如此多的患者只有匆匆下结论了,患者一肚子委屈,医师也非常气愤“给你说话的机会,你偏偏答非所问”。那么如何跟医师交流了,我告诉你一个简单的方法:1.如实的回答医师的提问,不要跑题。2.通常医师问问题选择性非常强,一般会按照一套程序来问,所以只要准确回答问题,病情基本会明确。3.医师一般没有时间听患者啰嗦,注意医师没有问,一般情况下是不要回答的。4.给每个人的时间均不是一成不变的,病情复杂医师自然会多问,简单的病通常非常快就好处理完。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2004年左右 曾经吃药好了一段时间 后来就停止治疗了有几年没吃药了 怎么治疗可以治好吗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黄远桃:一定要来院检查明确诊断,诊断清楚再谈治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危害心脑血管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不好极易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的疾病。令人担心的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朋友越来越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控制在多少范围之内,才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呢?不同的人需要控制的水平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人体血脂化验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所有血脂检查项目中,医生对其最为关注,这主要是因为低密度蛋白胆固醇升高之后会引发一系列的危害:引发动脉硬化,促进斑块形成:会引发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会像创可贴一样附着在损伤处,造成动脉硬化,形成硬化斑块。造成动脉狭窄,形成血栓:如果不加重视,处理不及时,这些硬化斑块会逐渐长大,引发动脉血管狭窄,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生长到到一定程度,这些动脉硬化斑块还会破裂或脱落,随形成血栓,造成急性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加重慢性疾病病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还会引发其他慢性疾病,并加重其病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朋友患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的几率远大于正常人。 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危害极大,必须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处置,否则等到真正的出现了并发症,再想关注已经来不及了。我们应该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多少范围才能避免上述的损害呢?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控制在多少范围之内才安全? 是因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水平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就安全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要控制的水平远低于正常范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目标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根据是否有慢性疾病、是否有危险因素、是否有靶器官损害?把人群分为4类。了解之前朋友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危险因素,什么是靶器官损害。 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吸烟、体重指数大于28千克/每平方米、有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家族史。靶器官损害:指心、脑、肾、眼由于慢性疾病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损害,例如脑梗、心梗、冠心病、心绞痛、肾病等都属于靶器官损害。 这4类人群分别为: 一、正常、低位和中危人群这类人群,包括:身体正常,没有任何疾病朋友;合并有高血压;有0~3项危险因素。对于这类朋友,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并不高,所以专家们建议,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3.4之内,最好控制在2.6以下。 二、高危的人群这类人群,包括: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合并有2 项危险因素且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6 ;慢性肾脏疾病(3 或 4 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9 。对于这类朋友,有较高的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2.6以下。 三、极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包括:有靶器官损害;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合并1 项其他危险因素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这类朋友有非常高的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1.8以下。 四、超高危人群,这类朋友除了有靶器官损害以外,还合并有: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近期有心脏病和脑供血不足发作;心、脑或外周多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性疾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9 ;糖尿病。这一类朋友还有极高的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大于30%,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1.4以下。 从这里朋友们可以看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水平,并不是参照正常范围得出的结论,而是根据多个研究中心统计得出来的结论。朋友们可以参照上述的标准看自己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否达标。胆固醇的控制并不是这样简单,还有许多需要参考的因素,由于过于复杂,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总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多少范围之内才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不同的人答案是不同的,医生会根据人群的不同风险等级,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不同的水平。风险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需要控制的越低。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癫痫列为重点防治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据估算中国约有900万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有40万左右新发癫痫患者。 癫痫疾病起病复杂、发作形式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通过癫痫科普教育,希望能够提升患者与家属对于疾病的认识和对规范治疗的依从性,加强对癫痫患者的管理,从而提高癫痫发作的控制率,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预后效果。 癫痫并非不治之症,目前药物仍是癫痫治疗的首选,各国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新诊断的癫痫人群,如果接受规范合理的抗癫痫药物治疗,70%~80%的发作是可以控制的,所以,癫痫病人是可以正常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而且近几年癫痫外科手术治疗发展迅速,包括神经调控等新技术都给难治性癫痫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国家脑科学研究的深入,癫痫学科发展将更加迅速,今天难治性癫痫,明天就可能被攻克,为癫痫患者带来崭新的希望和光明的前景。 让我们一起关注并关心癫痫病人!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癫痫相关知识的同时,希望呼吁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及广大民众,认识癫痫疾病、重视癫痫研究、关爱癫痫患者。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疾病,我国约有3亿成年人患失眠,失眠已成为继头痛之后神经科门诊第二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根据国际睡眠疾病分类第三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3ird edition, ICSD-3),失眠定义需要满足: 1、有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等睡眠困难主诉; 2、尽管有充足的时间和环境,但仍然睡不好; 3、失眠导致日间功能障碍; 4、排除其他睡眠疾病,如睡眠节律障碍等。如果每周3个或以上晚上出现失眠,持续3个月以上就称为长期失眠或慢性失眠。 慢性失眠的治疗相当困难,往往伴随着情绪焦虑抑郁、睡眠卫生不良、对睡眠现象认知错误等等。 目前越来越多证据提示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是治疗慢性失眠的最佳方式之一。CBT-I在国内开展不多,这与开展场地、耗时耗力、国人观念不认同有关。基于网络的CBT-I近年来作为CBT-I的实现方式之一,越来越多受到关注。 CBT - I包括多种策略,包括心理教育、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治疗和睡眠卫生,通常在大约六周的过程中进行。 第一个推荐的组件是睡眠限制,也称为睡眠合并,因为这个过程巩固了睡眠而不是限制睡眠。睡眠限制包括评估在床上花费的时间与他们睡觉的时间。这是基于完成的睡眠日志中的数据的估计。从睡眠日志中评估周平均值,因为可能存在每日变化。睡眠限制是限制在床上度过的时间接近平均睡眠时间的过程。 还有另一种实现是CBTI行为方面的一部分,称为刺激控制。这个建议是将床与睡眠重新关联,而不是将床与折腾和转弯配对,对不睡觉的失望和失眠。刺激控制建议包括: (1)仅在昏昏欲睡时上床; (2)床仅使用于睡眠和性活动; (3)如果上床后保持清醒无法入睡,或在睡眠中醒来一段时间仍无法入睡,请离开床; (4)直到昏昏欲睡时再回到床上; (5)一周七天定时起床,保持固定的唤醒时间。 这些都是为了帮助床成为睡眠的重新关联或强烈的线索(刺激)。 CBTI中的C指的是认知疗法,其有助于重构或挑战可能维持失眠的想法和信念。恶性循环可能包括积极的思想,担忧和错误的睡眠归因,增加了导致持续睡眠障碍的痛苦程度。减少睡眠相关的焦虑可以通过挑战与睡眠相关的功能失调的想法来实现。思想具有可塑性,可以重塑为更具适应性和现实性的替代方案,以帮助减少睡眠中的情绪困扰。 睡眠卫生建议包括确保睡觉时卧室内的光线减少,确保卧室温度适宜,避免在接近就寝时间吃大餐,运动,饮酒和尼古丁,下午限制咖啡因,避免小睡。 此外,放松技巧有助于创造放松感并帮助个体处于更加宁静的状态。 有证据表明放松技术有助于入睡。这些实践需要在白天进行,因为个人没有压力,以便有效地学习如何使用它们并变得精通。学习这些技巧的警告不是用它们来“睡觉”,因为试图睡觉会激活战斗或飞行反应,并且会适得其反并变得令人沮丧。不同的放松技术包括渐进式肌肉放松,紧张和放松不同的肌肉群,深呼吸,以及放松场景或体验的可视化。 目前大量证据表明认知行为治疗(CBTI)对失眠有效,急性期治疗的疗效与镇静催眠药相当,长期治疗效果更佳。纵向研究结果证明,该治疗能持续地改善睡眠潜伏期和入睡后觉醒时间,对总睡眠时间的改善更加明显。
1. 胆固醇: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蜡状的,脂肪样物质。就其自身而言,胆固醇不是坏的。它实际上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并且帮助机体合成维生素D和某些激素。 2. 低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时被称为“坏”胆固醇。LDL把大多数脂肪和少量的蛋白质从肝脏运送到身体的其它部位。较高的LDL水平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导致动脉的硬化(动脉粥样硬化)。 3. 高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时被称为“好”胆固醇,因为它帮助清除机体中的胆固醇。HDL的这项功能是通过与血液中的胆固醇结合并把它运送回肝脏进行清除来实现的。较高的HDL水平可以帮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是血液中的一种脂肪。你的身体可以用它们提供能量。身体健康需要一定量的甘油三酯。但是,高甘油三酯可能会提高你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信号。 5. 高血压:血压是血液逆着你的动脉壁运动时产生的力。随时间的推移,升高的血压可能导致你的心脏、血管壁、肾脏和身体其它部位变弱。 6. 糖尿病:当你患有2型糖尿病时,你的机体无法正常地产生或利用胰岛素。因此,你的血液中糖(葡萄糖)的总量会变得过高。随时间发展,高血糖水平开始损害心脏、眼睛、肾脏、大脑以及身体其它部位的血管壁。 7. 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的功能是为心脏提供血液的燃料管道,当它受到损伤时即发生冠状动脉疾病。血液中有脂肪和胆固醇的聚积,它们粘附在动脉的内壁上(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可能会狭窄甚至堵塞。典型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历经数十年,所以许多人直到发生不良影响后才得知自己有冠状动脉疾病。 8. 脑卒中:你的大脑是你的身体的控制中心。它指导你的行为、情绪和思考能力,以及语言和学习能力。为了做到这些,你的大脑需要稳定的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供给。这就是为什么当流向大脑的血流中断,即发生脑卒中时,脑细胞会迅速的死亡。脑卒中是一个成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9.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通常用来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体内合成胆固醇的一种酶,从而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