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同卵双胞胎之间的移植,肾移植术后目前都需要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目前主流的维持免疫抑制方案是CNI+代谢抑制剂+激素的三联方案。CNI包括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由于更强的免疫抑制效果,较低的肝肾毒性,目前90%以上肾移植患者使用他克莫司。代谢抑制剂包括吗替麦考酚酯、麦考酚钠肠溶片、咪唑立宾、硫唑嘌呤、西罗莫司等,以吗替麦考酚酯和麦考酚钠肠溶片最常用。激素包括强的松和美卓乐。 他克莫司的治疗窗较窄,浓度过低容易出现急性排斥反应,过高则肝肾毒性明显。每个人使用的合适剂量高度个体化,国内各个中心之间掌握的调药标准也有所不同,国内外差别也很明显,早期按国外推荐他克莫司浓度窗10-15ng/mL,但这个浓度对于中国人感染的机率很高,且毒副作用明显。目前国内多数推荐的治疗窗是5-10ng/mL。曾有文献认为,长期稳定的肾移植患者3-7ng/mL的浓度就足够了,但我们认为5ng/mL以下的浓度不是安全的浓度。虽然低浓度感染机会更小,但人的身体状态、肠道吸收功能、饮食会有变化,这些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导致浓度在随访间隔期更低,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本中心对于移植半年以后的患者建议的最佳浓度是5-8ng/mL,超过9ng/mL就考虑酌情减药。有些中心用更多的代谢抑制剂联合更低浓度的他克莫司,习惯不同,因此强烈的建议患者不要自行调药,医生调药还要结合很多其他免疫指标和毒副作用情况。他克莫司最为独特的副作用是糖尿病,对于血糖很难控制的患者建议切换为环孢素,对于血糖略高的患者,不建议切换,随着时间的延长用药趋于稳定,结合饮食调节和运动锻炼等多可以把血糖控制在安全区间。有些患者由于基因型的问题需要用很大的量才能达到治疗窗,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提升浓度的药物辅助(五脂胶囊、恬尔辛等),也可以改为缓释剂型,或切换为环孢素。患者要特别注意的是,检查血药浓度一定要准时,要在服用他克莫司前半小时内抽血,否则按错误的浓度调药非常危险。万一已经服药了,就不要再抽血查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了。 吗替麦考酚酯和麦考酚钠肠溶片是目前最主流的代谢抑制剂,没有肝毒性和肾毒性,免疫抑制效果强,最主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最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包括腹胀、腹痛、腹泻,程度有所不同,如果排外了急性胃肠炎、肿瘤和胆囊结石等原因,出现胃肠道反应首先考虑餐后服药并且将他克莫司和吗替麦考酚酯分开服用,并口服胃肠粘膜保护剂(蒙脱石散、磷酸铝凝胶等)和肠道菌群制剂(美常安、培菲康等),如服药后症状仍严重则要考虑换药,切换为咪唑立宾或西罗莫司等药,如症状轻微可以耐受不建议切换。咪唑立宾免疫抑制效果稍弱,口服后许多患者尿酸明显升高,而西罗莫司主要的副作用是高脂血症,两者一般均不作为一线用药选择。 激素(强的松和甲强龙)的使用现在争议颇大。由于现在他克莫司和吗替麦考酚酯的免疫抑制效果强大,有学者认为激素的作用可以忽略,并且长期使用激素可以导致众多的副作用,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骨病、发育异常等,主张早期撤退激素。国外的试验中,早期撤退激素排斥反应的风险略高,但均可逆转,5年内并不增加移植肾丢失的风险,国内也有一些中心在从事同类研究。综合来看,对于免疫风险较小的患者,停用激素的风险较小,此类患者包括因高血压肾损害、泌尿系结石、多囊肾、糖尿病肾病行肾移植的患者及接受低龄儿童供肾的患者。其他患者及二次、三次移植的患者停用激素宜更加慎重。
直肠癌最初的症状是便血。而便血,是临床一个复杂的疾病症状,它源于多种疾病。如果发现便血,应有以下常识: 痔疮的血一般鲜红,直肠癌的血一般比痔疮的血偏暗; 痔疮的血往往一滴一滴,直肠癌的血量有时偏多; 痔疮与直肠癌的血都是先血后便(而胃出血大都先便后血),但直肠癌有时经常血、便交溶…… 以上只是一般情况,特殊情况往往较为复杂。总之,发现血便症状,易及时就医。最好能做一下直肠指检、肠镜和钡灌肠造影,以利进一步确诊。 及早确诊,意义重大。人们不要谈直肠癌色变。只要早期发现,直肠癌的治愈率相当高。因为直肠癌属于腺体瘤,手术早期切除,一般都无大碍!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肠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呈棕黑色表现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其本质是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大量粪色素而致。以往国外报道较多,国内报道较少,近年结肠黑变病在我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便秘及使用治疗便秘的药物引起。 光镜下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大致正常,黏膜固有层内有大量密集或散在分布的巨噬细胞,胞质内充满棕黄色的粪色素颗粒,细胞核有时可被遮盖,有时巨噬细胞外也可见到色素颗粒。严重的结肠黑变病的患者,在黏膜下或肠系膜淋巴结中也可看到含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及色素颗粒,这时黑色素染色(Fontana银染色)阳性,铁染色阴性。不同于黑色素和含铁血黄素,可通过上述特殊染色进行鉴别。 该病是非肿瘤性疾病,因此不会引起恶性肿瘤,除了与便秘有关外,对身体不造成影响。
我科成功开展该高难度微创术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部癌、壶腹癌、胆总管下段癌、壶腹周围的十二指肠癌,切除范围包括部分胰腺、邻近的十二指肠、胆管下端、部分胃及空肠上端,并且需作胆总管、胰管、胃与空肠的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种复杂且创伤很大的腹部手术,近年来已有极少数医疗单位的极少数专家已开展完全腹腔镜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既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又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创伤。
胃切除术后胃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多种胃病如消化性溃疡、胃肿瘤等需要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术,胃切除和肠吻合的组合方式多达60多种,胃功能在术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胃的入口(贲门)切除了,与远端胃或空肠进行吻合,贲门失去了阻止胃酸、胃液和食物反流进食管的作用,吻合口如过小侧可能会引起进食受阻;胃的迷走神经切断了引发了胃肠排空减慢。 (2)胃体部分或全部切除后,胃的容量变小和胃酸减少导致食量减少、消化吸收不良,会引起营养不良,食物失去胃酸消毒作用还会造成小肠内的细菌污染。 (3)胃的出口(幽门)切除并与空肠吻合后,食物出口被改道、食物进入小肠过快过多、小肠排空不良,小肠内细菌污染、十二指肠被置、胆汁胰液不能与食物充分混合,可能会引起营养包括维生素吸收障碍、大便习惯改变等。 几乎所有胃切除术后均会产生各种不适症状。术后不适症状的轻重与手术方式有关,胃切除范围越大、吻合口越多发生可能性越大;病员的体质和精神状况越差、年龄越大,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通常手术后渡过围手术期、恢复饮食后即开始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多数病员经过一段时间适应、调理和保养后,不适症状会逐渐减轻。少数严重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甚至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 餐后饱胀、早饱、食欲差 正常人的胃能容受1.5升的食物,胃切除后胃容量减小至几百亳升;胃酸减少甚至无酸状态;迷走神经切断胃排空减慢等原因,容易出现上腹不适、饱胀、早饱、食欲减退等症状,术后饮食恢复应遵循应少吃多餐,开始每餐100毫升,每餐加一点,逐渐增大残胃和空肠代胃的容量,每日5-6餐,由流汁饮食逐步升级至普通食物,多数能恢复至胃切除术前的餐量,避免一次性吃太多食物。餐前后可适量饮用柠檬、苹果等果汁开胃助消化,进食时可佐以食醋调味品,增加食欲。 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几乎所有病员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是由于胃切除术后进食减少、胃酸减少、胰腺分泌消化酶减少、小肠改道细菌污染等原因,原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和糖尿病者,病情也随之明显好转。如果不能保持体重或持续下降,可能出现乏力、头昏、浮肿、舌炎、口腔溃疡、夜盲症等营养不良症状。 为了保持体重,建议每1-2周测一次体重;应少吃多餐,逐步增加食物量;食物品种应多样性、丰富营养、容易消化吸收,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粗杂粮;适度散步、太极拳等运动为宜,避免剧烈运动过多消耗体能。食疗的同时,应补充泌特、得每通等助消化药;补充善存、施尔康等维生素微量元素添加剂;如不能进食、持续体重下降时,应去医院营养支持治疗。 面色苍白、乏力、疲劳 胃酸减少影响了铁吸收,内因子减少和小肠血菌污染使维生素B12吸收减少和消耗,铁和维生素B12等是造血的重要原料,当不足时就会出现程度不等的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稍稍活动容易喘气、疲劳等。应主动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鸡蛋黄、动物的肝脏、血液和瘦肉,绿色蔬菜等进行预防,必要时补充叶酸、铁剂等纠正贫血。 反胃、反苦水、反酸、恶心、呕吐 胃切除后容量减小不能像正常胃扩张,胃的排空减慢,进食过快、一次进食过多时,或存在吻合口不畅时,可能出现餐后食物反胃、恶心或呕吐等症状,呕吐后胃部不适症状好转,应注意缓慢进食、细嚼慢咽,进食量以舒服和耐受为标准。 胃切除术后肠道的胆汁、胰液和小肠液会反流入残胃或食管,造成反苦水,胸前区不适、胸痛、咽喉部不适等碱性反流性胃炎和食管炎症状。 胃切除如胃体和胃窦残留过多,可能会出现术后反酸现象,称为残窦综合症,需加用奥米拉唑等抑制胃酸药可对症治疗,如药物治疗无效,应警惕少见病胃泌素瘤可能。 凡有反胃、反酸、反苦水等反流症状时,应注意空腹时间不宜长,有时需要1-2小时进食一次,每日5-6餐之间仍可少量加餐,不让残胃空腹时间过长;做家务、劳动和工作时,应少做下蹲、弯腰动作,以免增加腹压加重反流;晚间睡觉时要头背部垫高、斜坡位卧床休息和睡觉,以减少反流。反流严重时,立即吃一点备用的面包、饼干等小点心或备用的铝碳酸镁片2-3片,吸附胆汁、胃酸等即能缓和症状。 腹泻、脂肪泻、腹鸣、肛门排气多 胃切除后胃酸减少,胃酸的杀菌作用减弱、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就会出现腹泻,多数为轻度、暂时性腹泻。应避免高蛋白、高脂肪、生冷、刺激、不易吸收的食物;注意保暧不要受凉,腹泻多数能逐步好转。 少数病员稍吃油食或荤食后出现发作性腹泻,腹胀、腹痛、大便恶臭,贫血,消瘦等表现,是与残胃相连的小肠排空不畅、形成盲襻扩张,小肠内容物受到了细菌污染和过度生长所致,诊断为盲襻综合症,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新鲜变质食品,发作时应暂停饮食、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生素和补液治疗,反复发作应再次手术治疗。 餐后心慌、冷汗、头昏、黑蒙 胃幽门被切除后,餐后食物进入小肠如过快,渗透压很高的食物,会将肠壁血管内的水份“吸入”肠腔引起血容量减少,与血压和血糖有关的内分泌激素释放增多,造成低血压和低血糖而出现心慌、冷汗、头昏,突然站立时出现眼前发黑。 如果餐后20-30分钟内发生,称为早期倾倒综合症,与低血压有关,一旦发生拉好扶手防止跌倒,应立即平卧,很快会好转。平时应注意吃饭要定时定量、食物应适当干稠、少糖份,最好不吃加糖的稀米粥,餐后应平卧片刻再起床活动。? 如果餐后2-3小时发生,称为迟发性倾倒综合症,与低血糖相关,应立即平卧,吃一点巧克力或喝一点糖开水可逐渐好转。 上腹部不适、腹痛 胃切除后由于小肠内胆汁胰液等碱性液体反流入胃、迷走神经切断、改道后与胃相吻合的小肠可能出现成角、粘连等因素影响了排空功能,出现碱性反流性胃炎,或伴发残胃溃疡、残胃黏膜萎缩、甚至发生癌变、出血和穿孔。 如有餐后上腹痛,应少吃、不吃刺激性或不耐受的食物;如空腹时上腹痛,应及时吃一点面包之类小点心或2-3片铝碳酸镁缓和腹痛;如反复腹痛不好转应去医院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和正规药物治疗;如出现突然剧烈腹痛、冷汗、呕血、黑便等应立即去医院急诊,排除是否是肠粘连梗阻、盲襻综合症、溃疡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 腰酸、背痛、容易骨折 胃切除术后数年后可能会出现腰酸、背痛、肢体不适等症状,应警惕骨质疏松症。进食减少,胃酸减少、十二指肠的旷置和消化吸收不良,钙和维生素D吸收减少,术后数年后就可能发生骨质疏松,表现为腰酸背痛和容易骨折。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要注意户外活动和多晒太阳,每天至少一杯牛奶,菜肴应荤蔬搭配、少盐,不吸烟,少饮酒、浓茶、咖啡碳酸饮料和口可口乐。防止跌倒与意外损伤致骨折。如有X光摄片示胃质疏松、骨密度测定骨密度明显降低血碱性磷酸酶指数升高,应在医生指导下药物补钙治疗。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neoplasms,pNENs),原称为胰岛细胞瘤,约占原发性胰腺肿瘤的3%。依据激素的分泌状态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无功能性pNENs约占75%~85%;功能性pNENs常见的有胰岛素瘤和胃泌素瘤,胰岛素瘤一般位于胰腺,而胃泌素瘤多见于十二指肠或胰腺;其余的功能性pNENs均少见,统称为罕见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rare functional pancreaticneuroendocrine tumors,RFTs),包括生长抑素瘤、胰高糖素瘤,生长激素瘤等;功能性pNENs约占pNENs的20%。 大部分pNENs是散发和无功能性的,多因肿瘤局部压迫症状或体检时发现,部分因肝脏及其他部位的转移,进一步检查发现原发pNENs病灶。功能性pNENs常表现为激素相关的症状,如低血糖、多发性消化性溃疡、腹泻等,临床上通常较早发现。少部分pNENs是遗传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综合征的表现之一,如多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Ⅰ型( multipleneuroendocrine neolasia I,MEN-I)和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这类患者一般较年轻,家族中或本人也有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史。 pNENs临床表现多样,诊疗措施较复杂且周期较长,建议在多学科协作模式下进行,由胰腺外科、内分泌科、影像诊断科、内窥镜、肿瘤内科、介入科、病理科和护理等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并贯穿患者诊治的全部过程。根据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激素分泌相关临床症状、肿瘤分期、分级等信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个体化地应用多学科及多种治疗手段,以使患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一、pNENs的分期和分级(一)pNENs的分级 按组织分化程度和细胞增殖活性进行分级。增殖活性分级推荐采用每高倍镜下核分裂象数和(或)Ki-67阳性指数两项指标,分级标准见表1。(二)pNENs的分期 推荐采用AJCC 2010年发布的第七版pNENs的TNM分期(表2略)。二、pNENs的术前诊断 pNENs的术前诊断包括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即明确病变的性质,穿刺活检是常用的手段,但对可切除胰腺肿瘤,不要求术前一定取得病理学证据。pNENs常用的血清学指标有嗜铬粒蛋白A( chromogranin A,Cg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异常升高提示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可能。依据激素分泌的相关症状和血清激素的水平,可判断功能性pNENs的功能状态,并指导对激素相关症状的对症治疗。 影像学检查如增强CT和MRI对pNENs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多表现为动脉相早期强化的富血供病灶。对pNENs的手术治疗来说,定位诊断是关键步骤,除了可明确原发肿瘤的部位外,还可以同时评估肿瘤周围淋巴结的状态及是否有远处转移。 定位检查常见的手段有:(1)胰腺增强CT和(或)MRI;(2)内镜超声检查;(3)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和68G-PET-CT;(4)经皮经肝穿刺脾静脉分段取血;(5)动脉造影;(6)术中超声。三、pNENs的手术治疗 手术是pNENs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pNENs的方法,手术的目的是争取R0切除。(一)局部可切除pNENs的手术治疗1.胰岛素瘤和<2 cm的无功能性pNENs,可考虑行肿瘤摘除术或局部切除术。>2 cm、或有恶性倾向的pNENs,无论是否有功能,均建议手术切除,必要时可包括相邻器官,并清扫区域淋巴结。胰头部的pNENs建议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亦可根据病灶大小、局部浸润范围等行保留器官的各种胰头切除术;胰体尾部的pNENs应行远端胰腺切除术,可保留或联合脾切除;位于胰体的肿瘤可行节段性胰腺切除术。2.对于可切除的局部复发病灶、孤立的远处转移灶或初始不可切除的pNENs,经综合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的病灶时,如果患者体力状况允许,应考虑手术切除。3.偶然发现的≤2 cm的无功能pNENs,是否均需手术切除尚有争议,应根据肿瘤的位置、手术创伤的程度、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和患者从手术中的获益,衡量利弊做出选择。(二)局部进展期和转移性pNENs的手术治疗 局部不可切除pNENs的影像学评估和标准参照胰腺外科学组的《胰腺癌诊治指南(2014)》。目前认为,减瘤术或姑息性原发灶切除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但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施行:(1)局部晚期或转移性G1/G2级无功能pNENs患者,为预防或治疗出血、急性胰腺炎、黄疸、消化道梗阻等严重危及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并发症,可行姑息性原发灶切除术。(2)功能性pNENs的减瘤术:对功能性pNENs患者,减瘤手术(切除>90%的病灶,含转移灶)有助于控制激素的分泌,缓解激素过量分泌的相关症状。减瘤术时应尽可能保留正常的组织和脏器。(3)无功能性pNENs的减瘤术:对无功能转移性pNENs,如仅存在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灶,原发灶切除可能有利于对肝转移灶的处理,可考虑原发灶切除。(三)家族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综合征患者胰腺病灶的处理 对于合并MEN-I和Von Hippel-Lindau's综合征的患者,因其胰腺内常存在多个病灶,术前需仔细判断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式。术中需结合超声检查,尽可能发现所有病灶。推荐施行远端胰腺切除+胰头部的病灶剜除术,以尽量保留一部分胰腺功能。(四)胆囊切除术 进展期pNENs患者手术后,若需要长期接受长效生长抑素治疗,建议在手术时同时切除胆囊,以减少患胆汁淤积和胆囊炎的风险,尤其是原来已经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本文摘自《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 年12 月第34 卷第12 期《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年1月第30卷第1期
器官移植后,患者都需要长期随访复查看医生,对于医生来说,你只是千百个患者之一,而对于家人和你自己来说,你独一无二。像医生在医院一样,做一份自己的病历,每次随访的时候带着病历,所有的信息、病情变化、服药调节都在病历里面,让医生看起来一目了然,心情都会瞬间好转。那么,病历要怎么做呢?里面要装什么内容?首先,买一个病历夹,弄一个档案袋也行,所有的检查、记录都装到里面去。第二,把自己做移植的医院病历复印一份,这很简单,在你出院十天后,微信就可以预约,人家复印好给你寄过来,还盖好公章的。第三,每一次的检查,把化验单整整齐齐的贴在一张A4纸上,不会就学学医生们怎么贴化验单的。第四,记录病历。每一次复查的时间,做了什么检查,医生说有什么问题,用药做了什么调整,自己要注意什么,都写上。这些是必须记的,还有,平时在家有什么不舒服,血压体温有什么异常,都可以写上。也许你会说,我看病的资料医院不是都有吗?确实有,但医院有多个系统,不一定兼容,调阅也需要时间,网络也不一定那么顺畅,如果每个病人我花半个小时,大家约我的号就不那么容易了。还有,记住,你自己写的,一定是最真实、最全面的,医生掌握的信息越全面,对你好处就越多!
肾移植成功出院后,都需要长期服药随访复查。那么要复查什么内容,多长时间复查一次合适呢? 移植后早期(3个月内),肾功能处于恢复期,患者服药较多,免疫抑制剂、降压药、抗感染药等,身体也尚未从长期的尿毒症状态恢复过来,这时需要密切监测肾脏功能、免疫抑制状态、感染状态、药物毒性、身体恢复情况、营养状态等,及时增减药物,一直到肾功能基本恢复,用药量稳定,身体恢复到比较好的状态,一般这个过程需要2-3个月,建议期间每周随访。复查内容包括血细胞分析、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血药浓度、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等,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情况还有一些个性化的内容。对于儿童供体的移植患者,每个月做一次彩超观察儿童供肾的生长和血流情况是必要的。特别要提到血压的监测,在移植早期,患者用药量大,血压也难以控制,很多人同时服用3-4种降压药,后面随着免疫抑制剂用量的减少和肾功能的改善,血压控制也更容易,需要及时减药。我们有过患者血压都降到100以下还在同时用四种降压药的情况,需要重视,不要只盯着免疫抑制剂。 3个月后,多数患者免疫抑制剂和降压药等基本稳定了,肾功能也恢复到了稳定的状态,身体状态也有了明显的好转,也可以做一些身体锻炼,此时随访周期可以适当延长到2-4周,主要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免疫功能状态,以及器官功能。移植后半年内是机会性感染的高危阶段,容易发生致死性的重症肺炎等,仍需高度警惕,减少人多的公共场所出入,注意防范,此阶段不建议患者恢复工作。 半年之后,肾功能稳定,用药稳定,发生严重感染的风险也相对下降许多,一般每个月复查一次就可以了。一年之后,一般每2-3个月随访。有些人每次随访情况都很好,就不来随访了,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因为万一期间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失去了治疗补救的机会就非常可惜。事实上,用药和随访的依从性不佳是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原因。有些患者出行非常不便,怎么办?可以在当地抽好血请快递公司送到随访医院,实在不便的在当地基层医院做除血药浓度之外的基本检查,再请医生看单。 还有一点大家容易忽略的,那就是每年一次的全面体检。移植后服药众多副作用多,且免疫力下降,包括肿瘤、感染、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发病率均较正常人群显著增加,因此每年的体检必不可少,包括胃肠镜、胸腹部CT或B超、心电图、肿瘤标记物、大生化、甲状腺功能等项目。
速效救心丸是一个传统的心血管病中成药,在对心脏病突发事件时能够有效的缓解病情,并为后期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机会,但是千万要把用法搞清楚!如同溺水时,你身边有一个救生衣,但是你不能正确使用,那也会错失抢救生命的宝贵机会! https://mp.weixin.qq.com/s/ja2vAN_TKH7xXk1t1Ypj9w
节假日里喜气洋洋,大家都在热闹的家庭欢聚时光享受亲情和快乐,但是在热闹的气氛中,意外烧伤常常让幸福戛然而止,尤其给少年儿童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危害!如何正确处理意外烧伤,这个由上海瑞金医院医务人员扮演的情景剧确实专业的给出了答案,希望大家好好收藏,关键时刻能够帮助家人和朋友! 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 https://mp.weixin.qq.com/s/d4ZympHCxfkUwuzsotgQ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