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都会碰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无痛缘无痒的突然发现眼球的“眼白”处一大片红红的,非常的吓人,就像下图。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得了“红眼病”或是“眼底出血”,其实不然,这只是球结膜下的出血,在眼科来说不算什么严重的病症,不会传染也不会引起失明。球结膜是我们眼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几乎透明的膜,如皮肤一样覆盖在眼球的表面,正常人的球结膜有丝状的小血管,健康的眼球这种小血管要仔细看才能发现,如果在炎症等病理性因素的刺激下会明显扩张。而球结膜出血则是这些小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由于血液聚于球结膜下因此看起来就是红红的一大片,这种现象就有点类似于受伤后皮肤下的淤青。根据出血的量不同,红色的区域形状可以不一,大小可以不等,多的话甚至可以布满整个白眼球。刚出血的时候呈鲜红色或深红色,时间长了就变成淡黄色,一般都能于几天至几周后慢慢吸收不留痕迹。球结膜出血除去炎症、外伤或手术的原因外多见于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患者,也与年龄的增大、血管的硬化有关,特别在冬季多发。一般在结膜出血的24小时内可以进行冷敷,3天后酌情热敷,但也有患者热敷后会引起再次的出血,因此个人认为任其自行吸收即可。预防球结膜出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揉眼。2、避免剧烈运动。3、注意用力屏气的动作,比如咳嗽、打喷嚏、呕吐、便秘等。4、戒酒(有的患者一喝酒就引起出血)。5、避免情绪激动。6、注意温差太大的环境。7、避免长时间低头或倒立。球结膜出血只是一种症状,但如果反复发作,应进行全身系统疾病的检查。
自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眼开展以来,为许多患者摘掉了眼镜,免去了戴镜的烦恼,但也有一些人没这么幸运,由于在术前检查中发现眼底视网膜上有裂孔,而暂时不能进行近视眼手术。那什么是视网膜裂孔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又有多大的危害呢?通俗的说,视网膜就是人眼球内部的一层薄薄的膜样组织,有着丰富的神经细胞和纤维,是视觉形成中的”接收器”。正常的视网膜是完整而平服的,贴附于眼球壁的内面。视网膜裂孔则是视网膜上出现的“破孔”,一般是在周边视网膜变性(一种视网膜玻璃体的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形成的,多见于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由于近视患者的眼轴不断增长,导致周边视网膜变薄,萎缩,慢慢出现裂孔,或是变薄的视网膜受玻璃体牵拉的作用形成裂孔。缓慢发病的病人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如有玻璃体的牵拉则可出现闪光感或黑影飘动等。视网膜裂孔形成后,液化的玻璃体就会从裂孔进入到视网膜下,使视网膜离开眼球壁掉落下来形成视网膜脱离,此时患者可以感觉到视力急剧下降,黑影遮盖,严重者甚至失明,危害巨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视网膜裂孔虽小,却是个大隐患。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眼的患者,或是一眼已经发生过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眼科进行全面的散瞳眼底检查,如发现裂孔则可进行眼底视网膜激光治疗,防患于未然。视网膜激光就如同电焊一样可以在裂孔周围形成一条加固带,加强了裂孔旁视网膜的粘附力,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未脱离的视网膜,减少了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可能性,但对已发生视网膜脱离或玻璃体视网膜条件极差者还是需要手术来治疗。我院眼科自1996年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已经为数百名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周边变性及裂孔的患者进行了眼底激光治疗,免去了手术及丧失视力之苦。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裂孔激光后(白点为激光斑)
人到了老年,最怕出现什么问题呢?答案有很多,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情况,面对的疾病也不同。在神经疾病方面,或许很多人会担心帕金森;在内科方面,会害怕“三高”疾病;在行动方面,会担心骨质疏松。而在眼科方面,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担心白内障问题。 作为老人常见的疾病,白内障的危害是越来越大。所谓白内障,是眼睛中的晶体变得浑浊以致看不清前方物体的疾病。要知道老人本就行动不便,加上视物困难,往往容易出现骨折等危险生命的严重后果。 补足营养老人可防白内障 老人如何预防白内障?专家认为,维他命及一些微量元素对防治白内障的形成与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故老年人平时应多摄取含有丰富维他命C、维他命 E、乙型胡萝卜素、谷胱甘肽、维他命B1、维他命B2等维他命的食物。 而近年来有许多研究工作者通过大量实验室研究,认为白内障可能是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晶体氧化损伤是其形成的最初因素。研究发现,晶体本身有着一定的防御氧化损伤的功能,如晶体中存在一些清除剂及其他一些有机物,可以清除某些特殊反应的中间产物,使晶体免受损害;其中主要有维他命C、维他命E、乙型胡萝卜素、谷胱甘肽、维他命B1、维他命B2等。 此外,还有各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亦参与晶体蛋白质的代谢,一旦这些维他命及有关成分缺乏,代谢紊乱,氧化蛋白质成分增加,晶体逐渐浑浊形成白内障。 专家认为,维他命及一些微量元素对防治白内障的形成与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故老年人平时应多摄取含有丰富维他命C、维他命 E、乙型胡萝卜素、谷胱甘肽、维他命B1、维他命B2等维他命的食物。 所以,要预防白内障,老年人也应额外补充一些维他命营养制剂,以补充每日所需营养素,防治疾病。不过专家要提醒老年朋友,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补充。
前面已经谈到眼底病有“三难”,仅通过文字想让一个非专业人士搞懂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将不定期的做一些常见眼底病的知识讲座,把相关的资料和我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结合在一起做成幻灯片,以便众多患者朋友可以更直观的认识这些疾病,正确的面对病变的发展,及时的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加切实有用的帮助!
近年来,随着眼科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眼底病的发现率逐年上升,“眼底病”一词也慢慢的被人熟知。那么,到底何谓眼底病?这又是一类什么样的疾病?它又有怎么样的特点呢?简单的说,如果把眼球分为两部分,那前面一半为眼前节,后面一半就称为眼后段,也叫眼底。眼前段的一部分是能够看到的,而眼底则必须通过特殊的仪器才能看到。因此,眼底病有以下三难。 1、发现难:如果把眼球比作一间封闭的房间,那么我们在门外所能看到的只是房间的门和窗而已,至于房间深处墙上有什么是无法直接看到的,想要看清,必须将门窗打开。而眼球的瞳孔就如同门窗,眼底组织就犹如房间深处的墙壁,因此要检查眼底最好是要在瞳孔散大的情况下进行,不然不容易看仔细。另外,眼底有病变时一般症状比较隐蔽,患者所能感受到的往往是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和视觉质量的改变,比如视物变形、视物变暗发黄等。有时会伴有眼前黑影,有飘动的和固定的。由于无红无肿,无痛无痒,肉眼又无法直接看到,眼底病变一般很难及时发现,即使感觉视力下降也常被误认为是白内障而忽视。 2、诊断难:眼底组织是脑神经组织的一部分延续,包括视网膜、视神经、脉络膜等,还有终末血管的密集分布,结构精细,功能复杂,很细小的一部分病变就会带来视力的严重影响。因此也就带来了诊断上的困难,不但要判断哪个部分出现了问题,还要分析是否与全身疾病有关。从最初的眼底镜,到眼底血管造影,再到如今的眼光学断层扫描(OCT),检查技术的飞跃发展给眼底病的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但想要精准的诊断眼底病变还需要结合眼底病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认识,不然即使病症就在眼前却也无从发现。 3、治疗难:正因为眼底病的诊断困难,因此也就导致了治疗的困难,再加上眼底位于眼球的深部,无法肉眼见之,因此一直以来眼底病的治疗是眼科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开展,眼底微创手术使诸如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不再成为不治之症,抗VEGF药物眼内注射及眼底激光的广泛应用也使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脉络膜肿瘤等病人带来了不再失明的希望,但即便眼底病的治疗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治疗后视力的不完全恢复和视功能的有限改善、治疗费用的昂贵以及多次重复治疗的可能,而且很多病变单一的方法并不能达到目的,需要多种方法联合使用,以上种种局限都为眼底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眼底病医生更是任重而道远。鉴于眼底病的以上特点,患者应对眼底病有客观的认识,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勤复查。很多疾病如果能早干预可以大大降低失明的风险,例如:视网膜裂孔及时激光封闭可阻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规范随访和及时的激光治疗可防止进入增殖期;黄斑变性早期进行眼内抗VEGF药物的治疗可使患者摆脱失明的痛苦……如果说生命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那么眼睛就是除了生存以外最宝贵的东西,特别是随着如今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温饱,还要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爱护眼睛,重视眼底病的防治就变得尤为重要!眼球剖面图正常眼底结构(左眼) 本文系张洁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这里我们将接触一个新名词:VEGF,中文的意思就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往的研究表明,它和黄斑区的很多变性性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近几年来抗VEGF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为黄斑区病变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以下我将把这个黄斑禁区的升级版利器做个简单的介绍。1、简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为视网膜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该病在临床上分为干性(萎缩性)AMD和湿性(渗出性)AMD两种,多发生于45岁以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一种高度致盲的严重眼部疾病,其形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密切相关。抗VEGF药物为一类通过抑制眼内VEGF的活性从而控制AMD发展的生物制剂。2、特点:抗VEGF药物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难治性黄斑水肿以及新生血管性眼病手术前,常见的有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病理性高度近视继发黄斑CNV(PM)、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特发性脉络膜息肉样血管病变(PCV)等。3、费用:抗VEGF药物的费用比较昂贵,目前在国内上市的有两种制剂:一种为进口的雷珠单抗,售价每支为人民币5700元;另一种为国产的康柏西普,售价每支为人民币5550元。此类药物均为全自费,每次治疗需用一支。另外还需要相关的手术费用。4、治疗过程:该治疗方法为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注射在眼球内),注射剂量为0.05ml/次,根据病情不同,每次注射间隔时间为1个月左右,常规3个月为一个疗程,以后每个月随访1次。在随访期间根据病情的变化给予再次治疗。5、术前准备:治疗前术眼滴用抗生素眼液3天以上,每天4~6次。6、治疗效果:进行抗VEGF药物的治疗可能会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也可能出现治疗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不能保证抗VEGF药物治疗对病情一定有效;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反复治疗才能保持疗效。治疗效果依各自病情而定,极少部分患者可能完全无效,甚至加重眼底缺血状态,严重时可能视力减退或丧失。7、副作用:抗VEGF药物需要玻璃体内注射,故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治疗后可能出现注射部位出血、结膜充血、眼痛、异物感等不适;(2)治疗后可能出现角膜擦伤、角膜水肿等现象;(3)治疗后可能出现眼压升高、黑影飘动等;(4)最严重的风险为眼内感染、视网膜脱离或玻璃体出血,目前报道的发生率为0.1%-0.01%不等,一旦发生,需进行手术治疗;(5)麻醉意外、由于患者年龄大或伴有心脑肺等疾病并发的意外;(6)目前医学科学尚不能解释或解决的意外。8、术后注意事项:治疗后当天术眼请勿接触水及污物,遵医嘱滴用抗生素眼液,第二天来医院复查再取下纱布。如有眼部疼痛红肿严重及时来医院就诊。术后注意用眼卫生,勿用手揉眼睛,避免强光照射及长时间用眼,1个月左右再次复查。9、联合治疗:目前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虽然是一线治疗方法,但有些患者的病变比较顽固,病情比较复杂,单一的抗VEGF药物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可根据病情加以PDT(光动力学疗法)或其他药物治疗。 本文系张洁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角膜是我们眼球最前面的一层透明的薄膜样组织,它如同一扇洁净的窗玻璃保护着我们的眼内组织并让外界的光线通过,任何导致角膜混浊的损伤和病变都将使我们的视力大受影响,甚至失明。由于角膜组织敏感而脆弱,在正常情况下,有任何物体要靠近角膜都会产生反射性的瞬目行为来保护它。但现实生活总有一些防不胜防的现象使角膜遭受严重的损伤,最为常见的就是角膜炎及外伤。角膜炎是指由于病毒或细菌的因素感染角膜使其发生的急慢性炎症反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治疗,角膜就无法恢复透明,那么即使炎症消退了,角膜也会变成一块“毛玻璃”。因此一旦发现眼睛发红并伴有异物感、流泪、怕光等感觉时,应赶快至医院就诊,特别是戴隐形眼镜的患者,不管是何种镜片都不能戴着过夜,护理液如有污染则不能再使用,最好平时在摘镜后能滴一些无刺激的抗生素眼液预防角膜感染。另一常见原因就是外伤了,包括工作时铁屑飞入、酸碱等化学制剂溅入、电焊光灼伤角膜、剪刀等利刃戳伤角膜等等。此类损害轻则引起眼睛的剧烈疼痛,不能睁眼,重则导致无法修复的角膜损坏,最后形成白色的瘢痕,不但影响外观,更可导致视力的丧失。由于此种伤害的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在相关的工作中一定要戴上防护面具或眼镜,如果有化学制剂入眼,应及时就地用清水冲洗,不要给儿童玩带锐利针刺的玩具等。一旦受损的角膜无法在药物的作用下恢复透明,那么这块“毛玻璃”就需要换上一块新的透明玻璃才能使患者重见光明,这样的手术就是角膜移植手术。在我市市级医院眼科中,惟有我院眼科开展角膜移植手术,并已有40多年的历史。目前随着眼科设备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角膜移植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大,各种原因导致的角膜瘢痕、角膜营养不良和变性、细菌性或病毒性角膜溃疡、蚕食性角膜溃疡、化学伤或热灼伤伴浅层新生血管者、眼内手术后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者等等都可以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但由于角膜移植的来源目前还只能局限于人类本身,因此很难获得,许多可以进行角膜移植的病人由于原材料的缺乏而丧失了复明的机会。所以在此我们不仅要强调保护好角膜,不让我们心灵的窗户蒙尘,更要呼吁社会积极开展捐献角膜的活动,造福于广大角膜病患者,将自己明亮的眼睛传于后世他人,永远的看清这个世界!
天气热了,“红眼病”也开始多了,每天都要看十几个这样的病人。对于这个很普通的疾病,很多患者包括医生都存在诊治的误区,根据我的经验,在此总结了几个在平时门诊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简单的说一下。1、眼睛红就是“红眼病”。所谓“红眼病”专业名称叫急性结膜炎,是一种常见于初夏季节的传染病,除了眼睛发红,还伴有异物感、流泪、灼热感、痒等,同时可有大量分泌物,可为粘液性或脓性。其“红眼”特征为白眼球的弥漫性发红,上下眼睑翻开可见充血发红。而如果仅表现为白眼球的局限性大片发红并且不伴有以上症状的多为球结膜下出血,一般可慢慢吸收,不具有传染性。2、挂水可使“红眼病”好的快一些。由于红眼病为眼结膜的局限性感染,静脉全身滴注抗生素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淋球菌性结膜炎除外),有时甚至会因为忽略局部的治疗而使病情加重,损害角膜导致角膜的炎症。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局部频繁点用有效的抗生素或抗病毒眼液,全身用药是不必须的。3、点眼药水就可以了。“红眼病”既然为一种传染性疾病,除了点用眼药以外,注意个人卫生及控制传播途径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有红眼病人,不但使用的毛巾脸盆等洗漱用具要分开,更重要的是每天要进行消毒杀菌,以免残留于毛巾上的细菌再次感染;每次接触患眼后要洗手,不要直接去接触别的物品而引起交叉感染;不能用手或衣袖擦拭患眼,可用棉签沾清洁用水后擦拭扔掉;切忌包扎或紧闭双眼,可佩戴墨镜减少刺激症状。4、“红眼病”不治也会好的。虽然说“红眼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但尽量还是要早期足量治疗,不然不但给生活工作带来影响,严重者还会形成结膜伪膜,并形成角膜浸润,使不适症状长期持续存在。一般来说,病毒性结膜炎较细菌性结膜炎症状更重,治疗效果也要差些,故更应引起重视,尽量在起病早期治疗。5、看“红眼病人”的眼睛会传染。红眼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的疾病,看一下眼睛不可能被传染,不然的话我们眼科医生岂不是每天都要红眼了。因此只要避免与红眼病人的分泌物接触,注意个人卫生,切断传播途径就能很好的防止被传染了。
在这个网站注册了有1年多了,却有将1年没登陆,很是惭愧。一来是因为工作太忙,二来也是因为现在类似的网站太多,但很多都没人好好维护,内容更新不及时或者索性从别的网站不经审核的拷贝过来,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指导患者帮助患者的作用,让我颇感失望。可是前不久我收到了网站工作人员发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让我重新有了信心。这是一封征询我意见的邮件,问了下我们科室的医生信息有没有更改,其实也就这么小小的一点举措,却让我感到这个网站是个负责任的网站,起码是个做实事的网站,因此我很乐意把最新的信息传递给他们。我相信只有这样有责任心的一群人在做事,网站才有前途,患者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我登陆这样的网站并留下自己的经验体会才有意义。非常感谢网站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感谢他们为医生和广大患者在网络上建立一座桥梁,让我们在医院工作之余还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实际的帮助。谢谢!
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生的悲哀 一、 医生的现况美国《纽约时报》在近期报道说“中国医院正在变成战场,原因是中国医院已成为危险的工作场所,中国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有5,500 多名医务工作者受到过病人及其亲属的攻击。”。作为一名医生,我并不感到惊讶,因为眼下医患矛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众多媒体报道上,在许多老百姓的心目中,医疗卫生行业已成为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教育和住房)。如今的医院被描述成了草菅人命的地方;如今的白衣天使被形容成了“白狼”,所以中国的医院会被称为“战场”,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社会上一方面是呼吁着如何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另一方面丑化医生的负面报道却愈演愈烈。许多人都把看病难,看病贵的矛头直指医生,却很少有人去倾听医生的呼声。事实上,中国的医生目前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因为“在中国用占世界2%的卫生总费用,解决了占世界总人口22%国民的健康问题”,就是这样一个守护生命的群体,却饱受社会舆论的指责,这究竟是谁的悲哀?二、 我眼中医生记得小的时候,医生在大家的心目中还是非常神圣的。我和许多人一样从小就立志将来医生做一个好医生。但不知从何时起(也许是十年前开始的吧)医患关系开始紧张起来。现在可以经常看见有纠纷的患者家人带着成群的人来医院闹事,也可以经常听见医生被打了的消息。只要是看见医院行政大楼的门被反锁,就知道一定是有大的纠纷发生,并且有一群闹事者在光临。主管医疗质量的医务处如今已演变成主要调解医疗纠纷和吵架、厮打的场所,保卫科也演变成了主要与闹事群体进行肢体抗衡的部门。作为科主任,最头痛的事之一就是经常处理科内的医疗纠纷,不仅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经常要站在最“前线”接受纠纷闹事方的责问、谩骂、威胁甚至是被打,在事态最严重时还要采取东躲西藏的办法,以免白白挨打。于此同时,医生的敬业态度明显开始走下坡路。如今,医学院才毕业的男医生已不再把外科、女医生已不再把眼科作为最理想的的科室,而是追求轻松、风险小、灰色收入高的科室。由于医院不得不以药养医,因此药品占医院总收入比例居高不下,伴随而来的药品回扣等不良现象在医院也成了公开的秘密,昂贵而滥用的药品也成为媒体和群众对医院不满的焦点之一。在欧美国家,医生一直是一种被人崇尚的职业,它不仅代表着为患者解除痛苦,也表示着付出艰辛的学习和工作、代表着高收入群体。医院的环境往往比较优雅,可以看见医护人员在不停紧张的工作,但医院里通常是那么的安静和井然有序,医患关系是那样的和谐。既然是高风险的职业,医患纠纷也不是没有的,但解决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律师,大打出手的场面却是十分罕见。要想成为一名医生,你不仅必须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你还必须人格健全、善于与人沟通、非常敬业的人,不仅如此,你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学习和工作,经过层层选拔和考试。成为医生后你还必须一辈子兢兢业业并终生学习。对于制度健全、高收入的医疗行业来说,回扣、红包也是不曾听说。再拿南美洲的圭亚那这个最贫穷国家来说,,那里的穷人都可享受着免费基本医疗服务,在这个国家的公立医院门诊里你可以看见一排排病人安静的等待着,医生也十分受人尊敬,医生被病人谩骂殴打也是十分罕见,而且你也看不见回扣和红包现象。三、 我对问题的分析 由于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无限追求,使得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最高的重视,由此产生的日新月异的更有效的诊疗医疗技术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更多的福音,但同时也产生了医疗卫生的巨额开支。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本国的人民在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巨额开销所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比如在美国,一方面仍有一些人享受不到充分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高额的医疗支出给美国的企业和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但在这些国家,矛盾并未演变成国民对医院和医生的不满,更不至于对国家的不满。相反,社会对医院和医生充满着理解和信任。 然而,目前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公立医院实行的是“以药补医”,医院要想生存,就必须靠多卖药、多检查,或者过度采用高新技术——因为普通医疗服务大多是赔钱的。对于医生来说,由于劳动付出与收入严重不符,很多人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大大降低。部分医生因无法从技术劳动中获得应有的收入,把私下拿取药品和医疗器械回扣等当成了合理补偿。这既败坏了医生的声誉,又加重了百姓的看病负担。因此,当前发生在国内医疗卫生的矛盾,一方面是是由于国内医疗技术发展已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和企业对医疗费用承担的过少,甚至与现有的生活水平远不成比例(发达国家占GDP的十几甚至二十几,而我国小于百分之四)。因此,当患者为了得到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服务而自己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后,即便是看好了病,也不一定真心存感激,在医疗资源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却又能看到大量资源浪费比比皆是的情况:一到季节变换,各家医院看到的是急诊室、观察室人满为患,到处都在挂吊针,这是国内所特有的现象,在其它国家里,绝大多数的“感冒”是不吃药打针的;每年全国大量进口的检查诊断仪器设备中,有多少是在有严格适应症的情况下使用的;每年有多少老干部医疗卡成了亲戚朋友的免费购药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来区别基本医疗和高端医疗的,既可以让看不起病的人享受基本医疗,也可以让富有人群享受昂贵的高端医疗。而目前在国内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两种服务是放在一起的,这就好比酒店不分星级一样。结果是穷人花不起钱,富人又抱怨低端的医疗服务。在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只想通过强调社区服务来解决不同类型的医疗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至于看病难的问题,我认为在中国看病既难又不难。倘若欧美的病人都可以随时到最大的医疗中心去看病,看病肯定会比中国难得多,世界上决大多数国家都是采取的预约看病。看起来国内个人手机、家庭的电话是非常的普及,预约看病却是那样的难以大规模的实施,是社保的体制问题,还是国人的习惯和信用问题?看病难的另一条原因是不同级别的医院水平相差恨大,除了设备的因素外,医生技术水平相差也很大,加之没有预约体制,就导致病人无论病情轻重都想要到大的医院去接受高水平的服务,这就导致许多大医院中,轻的疾病也会占相当的比例。于此同时,在国内习惯于非急诊病人用急诊或周末的时间去大医院看病(在发达国家,员工非急诊看病都用每月法定的非周末时间),表面上看满足了病人任何时候都能看病的要求,实际上导致了大医院宝贵的资源被不合理的占用,反而间接加重了看病难的局面。再者,由于国家没有制订合理反映看病技术水平的收费标准,同时诸多的政策上也限制公立医院对医生采取按劳分配政策。由于医生看病技术收费异常的低廉,靠开药和机器检查来赚钱必然成了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不仅导致看病费用的提高,也导致医生看“病”积极性下降和看病质量的下降以及看病效率的低下,从而更加重了看病贵和看病难的局面。分析了上述看病难、看病贵的诸多问题后,对国内医生培养和教育体制不得不做一下分析,因为它也是导致社会对医院和医生不满的重要原因。在多数国家对医生的教育是采取精英化教育(八年制),无用多说,这是因为医生最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对医生的忽视,直接的结果就是对我们最珍惜的健康和生命的忽视。相比而言,国内主要采取快速培养的非精英化的教育(五年制),上世纪在九十年代前,尚能保持较严谨的教育培养风格。但随着九十年代末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学校不再看重的是教学质量,而是把学生看成了财源。医学院校也不例外,在教学设施和临床资源并没有跟进的情况下,成倍的扩招学生,甚至在同一学校内出现一本和二本的医学生,虽然许多医学院校开始了七年或八年的医师教育,但教育的质量并未见明显提高。加之医院的待遇不高等原因,社会上已经把医生的教育和培养看成是普通而又简单的事,医生已经成为什么样素质和水平的人都可以当得职业。面对这大量毕业的医学生,直至将来很长时间内医生这样的劳动力必将严重供过于求,医生必将成为越来越廉价的劳动力,如何指望廉价的劳动力的医生来全身心的关爱国人的健康和生命?又如何让社会对医生满意?美欧等许多国家对毕业后的医学生仍然有进一步的严格培养制度,从当住院医生一直到专科医生,都在国家一流的医疗中心继续学习和工作着,直至成为有营业资格的医生,这保证了所有具备独立看病的医生有着比较接近的技术水准。而国内医学生毕业后基本上一辈子呆在一个医院,尽管会有短期的进修,他基本上永远是他所在医院的水平,无论你当初毕业于那个医学院校,这也导致不同区域医院水平的较大差异。对于病人不足的小医院,医生看病数量少,因此水平就更低。病人涌向大医院就导致小的医院医生水平更低,越是水平低病人越是要到大医院,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当国内医学院校一股脑全培养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大医院也是非博士学位医生不要的的时候,国外却培养越来越多的医生助理、技术员,在国外的诊室看到的是技术员和医生助理配合下的医生在看病治疗。这样做既没有降低医学院培养医生质量,同时也让医生做高效的临床工作。相比而言,国内在短时期大量培养的研究生、博士生,一方面上学期间科研和临床性质不分,出来许多年又主要是做的文书性工作,充其量相当于国外医院中的技术员甚至秘书。因此,国内的医学教育,不仅质量低,而且又大量浪费资源。再者,国外八年培养制中,在本科进入医学院预科和预科后进入医学院都进行了严格筛选,选拔的标准不仅是成绩,还要看你的敬业精神及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当然你还必须有健全的人格。今天在中国越来越被大家所熟记的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医生的技术固然很重要,但医生常常需靠品德和敬业精神去治病才行。当医学院没有严格的选拔,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去当医生的时候,社会对医院和医生满意吗?四、 我的期望诚然,在医院所发生问题绝不仅仅是医疗卫生的行业本身的问题,它关系着全民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着群众对政府的基本态度。一味对医院和医护人员进行的指责和批评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国家应舍得从财政上对医疗卫生行业进行更多的拨款,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法律来驱使企业拿出更多的利润来改善员工的医疗福利。虽然国家需要拿出很多的资金投入到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去,来取得将来更多的回报;虽然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不可能有太多的直接回报。只有人民对今天的满意才会有对未来的憧憬。 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医学教育体制。一是要严格控制医学生培养的质量,做到宁缺毋滥。应当通过层层的严格选拔来挑选和培养成绩优异、人格饱满、非常敬业的人来当医生。从医学院校出来后必须在一流的医院进行一定时间的住院医生培养直至具有高水准的行医资格,以缩小保证各地医生质量。缩小医生水平的差距也就缩小医院的差距,避免病人涌入少数医院产生看病难。要培养不同层次的医疗技术人员来配合医生工作,既保证了医生的质量,也可提高效率。除了完善目前社区医疗外,应建立满足基本医疗为主的公立医院,医院资金来源于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险投入。而民营医院满足高端医疗和高端服务。这种模式类似于香港。目前在国内一谈民营医院,就充满担心,担心其资本的逐利性,实际上这是偏见,关键是国内各行各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不能有效落实监管制度,其根本解决依赖于民主体制的完善,监管不能完全依赖于“官”,“民”才是监管最有效的原动力。应成立国家权威的医疗服务定价机构,大幅调整诊疗技术费用至合理水平,以消除医院收入主要来源于药物和大型设备,并采取按病种支付保险费用。医生应采取合理的多点行医,并按劳分配,可以提高医生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根本上解决由于医院水平差别过大导致的看病难。由于国内身份证制度已经比较完善,而且通讯手段已十分普及,因此,应尽快全面开展预约挂号看病,减少医院的拥挤和就诊等候时间过长。五、 小结在国内,由多种复杂原因所造成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经常演变成尖锐医患矛盾,作为政府部门应真正高度重视并下大力气解决。首先要资金到位,除个人外,政府、企业要拿出必要的资金来投入到医疗保险中去。其次要进行体制上的改革,包括医学教育体制改革、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民营医院的准入及监管等。微观上,要科学衡量医疗服务的定价、解决预约挂号等问题。政府、医院、公民三方都应充分参加到医疗改革中去,只有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医护人员利益全盘合理考虑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