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出生后,身体健康、眼睛明亮,视物清楚。但是现在患眼病的小孩实在是太多了,当小孩患上眼病以后,自己却不懂得表达,难道只能依靠眼科医生来发现吗?当然不是啦,父母其实就是宝宝的第一个“眼科医生”。小孩平时的行为,只要细心观察,可以发现眼睛和视力发育异常的蛛丝马迹现象,然后到小儿眼科医生那里详细检查,便可消除疑虑。或及时找到病因,尽早发现,及时治疗,不致于危害视功能。01婴幼儿期视功能发育过程宝宝从出生到学龄前是视力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正常婴幼儿期视功能的发育大概是这样的过程:刚出生刚出生时宝宝只能看到亮光,对手电筒的光会有闭眼反应。1~3个月直到一个月内,仍对物体不敏感,只有模糊感觉,而且也是黑白概念,色觉仍未发育。要到了2~3个月时色觉才开始发育,此时期宝宝可以追视物体和看妈妈的脸和眼睛,眼球位置和运动也开始逐渐协调。4~6个月到了4~6个月时,固视和追物比较灵敏,对感兴趣的物体或色彩鲜艳的玩具,会有伸手去要和出现笑容。1到6岁1岁时视力约为0.2,2岁为0.4,3岁为0.6,4岁为0.8,6岁达到成人的正常视力。02视功能发育不良的6种表现但是,要明白并不是所有宝宝视力发育都是那么正常,少部分约2~5%的小孩视功能可能出现各种发育不良,主要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宝妈宝爸可以留意观察早期发现:01有眼病家族史,如视网膜母细胞瘤,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小眼球,高度近视,眼球震颤等等可能会遗传给宝宝,要尽早到医院眼科检查是否有正常。02妊娠期宝妈有糖尿病,高血压或肾病等高危妊娠,或妊娠期有病毒感染和服药史。出生难产,胎儿有缺氧,出生后有吸氧史等等,要尽快到眼科作相应检查。03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高浓度吸氧史,应尽早作广域眼底检查,防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04眼球异常外观:如颅面部畸形,上睑下垂,大小眼球,黑眼珠特别大或变白,瞳孔区有白色反光等等。05眼睛异常症状:出生后眼部红肿、伴流脓,可能是新生儿结膜炎。眼部持续流泪,有大量分泌物,可能是泪道阻塞。 小孩经常畏光和流泪,可能是青光眼。06视力异常现象:出生后数天至二周仍对亮光无反应,三个月后仍然无固视不追视。视物眼神焕散不集中,眼球经常上翻,或眼球颤动,伴头部摆动。视物眯眼,皱眉,测头视物,看电视距离很近,经常碰撞旁边物体或半岁后仍对电视毫无兴趣。左右眼轮流遮盖试验:和小孩玩游戏的方式,用手遮盖一个眼睛,如果小孩不抗拒,而遮盖另一个眼睛的时候,出现明显反差,十分抗拒。反复试验几次都是如此,说明两个眼睛视力发育可能不平衡。然而,平时如果没有发现异常也不能代表视力良好,万事大吉。建议3岁以上的小孩应该尽快在家里学会查视力表,家长定期检查视力,检测双眼视力是否达标,或两个眼睛视力是不是平衡。如果视力出现问题及早到医院眼科检查,进行眼睛及视力保健,预防近视和弱视的发生和发展。·END·免责声明本文经过睛亮眼科医事委员会审核。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未经同意转载,我们将保留追究的权利!
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说看不清黑板,都会毫不犹豫带孩子去眼镜店配眼镜。但由于孩子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很容易形成「假性近视」,这时候盲目配镜,会弄假成真,反而会让孩子发展成真近视!假性近视是指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长期收缩而痉挛,造成晶状体变凸而出现远视力模糊。 而另外有的家长则认为假性近视的远视力模糊是暂时的,休息后可以恢复,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重视不够,没有及时检查,加予控制,可能很快就由假变真,成了真近视!假性近视有什么特点:一、易发人群:小孩容易出现,儿童眼睛内的睫状肌相对较发达,但又不成熟,容易过度调节和痉挛,加上晶状体弹性大而形成假性近视。有试验发现,学龄前儿童看电子产品20分钟后,便可能出现假性近视。二、引发因素:远眺时间越少,近距离用眼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如做作业距离过近,灯光不足,躺着看书,学习功课多,期末考试期,以及经常玩电子产品等高强度、长时间的连续近距离用眼等等,都是发生假性近视的危险因素。三、假性近视是暂时性的,经过休息,远眺或户外活动会好转。但随着发展,如果不及时控制,出现假性近视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恢复的机会越来越少,最后由假变真。因此儿童假性近视很可能是真性近视的前期,这个大家要有充分认识。 如何早期发现假性近视?假性近视的早期症状,就是看远处物体时模糊,但看近距离东西仍然是清楚的。然而休息一段时间后可以恢复正常,越早期越容易恢复,当然也就越容易被忽视。视远物模糊,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容易出现皱眉,眯眼,或歪头侧视。由于过度调节出现视疲劳,频繁眨眼,异物感,揉眼,流泪等不适。如何辨别真假近视?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的早期症状很相似,都是看远处物体时不清楚,而看近物很清楚的,因此经常真假难辨。临床上可以通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俗称散瞳剂来识别。要到正规眼科医疗机构散瞳后进行验光才能辨认真假。若是假性近视,在睫状肌放松之后,近视度数就会消失。而真性近视则经散瞳后验光,仍然有近视存在。如果没有作散瞳验光,小瞳孔状态下仅用电脑验光的度数就直接配戴近视眼镜,有可能弄假成真,长此日久就变成了真性近视。如何预防和控制?儿童从假性近视到真性近视,再发展到高度近视,是眼球发育控制失调的过程。除了和遗传因素相关之外,很大程度是小孩用眼提早过度透支,包括近距离用眼超负荷,而远眺时间明显不足使睫状肌发育失平衡过于紧张。长期如此便造成眼轴增长,如果不加于干预,可能造成高度近视。 因此从学龄前儿童开始,建议从以下4方面着手,提前做好假性近视的防控。延缓真性近视的发生发展时间,是预防高度近视对视力损害的重要方法。1.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坚持每天2小时左右户外活动,多点远眺物体,保证足够睡眠,使眼球放松,解除睫状肌紧张,这是最好的防控方法。2.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学习做功课时每30分钟休息10分钟,远处眺望。3岁内小孩不建议看平板和手机,3岁后每次少于15分钟为宜,每天不超过30分钟。3.使用长效散瞳剂如果频繁出现视朦咪眼和视疲劳症状,建议到眼科专科作散瞳检查,明确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要是远视储备很少,可能向近视发展,应该使用长效散瞳剂控制,延缓向真性近视发展的时间。4.定期检查视力3岁以上的小孩应该尽快在家里学会查视力表,检测双眼视力是否达标,或两个眼睛视力是不是平衡。如果出现问题及早到医院眼科检查。不定期检查早晨的视力和晚上的视力,并进行比较,有助于早期发现假性近视的发生。
在日常门诊中,我经常会跟家长说,孩子得了近视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如果不注意控制,甚至有可能往高度近视发展,严重的患者会引起并发症而造成病理性近视,甚至导致失明。有了近视就需要定期复查,观察视力,屈光度和眼轴的变化。然而还是少数家长不以为然,习以为常,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常的情况来说,如果小孩9岁后才开始近视,每年增加的度数又能控制不超过75度,那么算是比较理想状态。到了14岁时,是近视发展的缓慢平台期,度数就可以控制在300~400度左右,就有可能不至于发展成为高度近视眼。 但是,目前儿童、青少年的用眼环境实在令人担忧,学习功课压力山大,加之电子产品使用过多,导致近视发生的年龄明显提前,加深速度也严重超出控制范围。 平均每年近视度数增加达到100多度,有的甚至多达150度或更多。 假如孩子近视不是发生在9岁后,而是提早到8岁之前就开始近视100度,而且每年平均增加100度来计算,到了14岁,孩子就可能发展成为600度近视,已经进入高度近视的范畴。 如果眼轴达到26mm,对视网膜的结构会造成明显影响,发生病理性近视眼的风险就大大增加,那家长们可能就不那么淡定了。因此,延迟近视发生年龄,控制近视度数增加和眼轴的增长,成为全世界的重要课题。意识到近视的严重性,就得注重加强近视控制管理。孩子近视以后,并不是戴上眼镜就好了,还得做到以下这3点眼保健: 01、养成科学合理的护眼习惯 “20-20-20”护眼法则,起源于美国,它的有效性是经过科学验证过的,并且是国内外认可度最高的护眼方法,无论是医师还是护眼专家都推荐或建议人们,使用这个方法,预防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 02、到专业眼科进行验光配镜 精准科学的验光配镜,以及选择眼镜的质量和类型,都会直接影响对近视发展的快慢。推荐到专业眼科进行验光,验光不准确会造成头晕、眼胀,眼痛、度数大幅上升等等。 03、定期到眼科复查视力 建议孩子患近视后要及时配戴眼镜,并坚持3-6个月复查,也就是每个学期或寒暑假期定期复查,发现眼镜度数增加时,应及时更换眼镜度数以免造成近视度数的增加。 除了以上3个方法以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更快、更有效控制近视度数发展的吗? OK镜:控制近视度数的利器角膜塑型镜(Ortho-K,简称OK镜)是目前控制近视发展最有效的手段。 OK镜是由一种特殊的高透氧材料制造的硬性角膜接触镜。经过反几何设计的OK镜,戴在角膜上后,通过眼睑皮肤的压力作用,可以暂时改变角膜的弯曲度来降低角膜的屈光度,从而使中、低度近视眼看外界物像的焦点能落在视网膜上。 OK镜的三大作用 许多证据表明,正确佩戴角膜塑形镜能起到3个作用: 01、延缓近视眼的发展 延缓近视眼的发展,使近视加深控制在每年50度左右或以下。 02、有效控制眼轴的延长 通过视网膜周边离焦作用,能有效控制眼轴的延长,从而保持视网膜结构正常,大大减少近视眼并发症的发生。 03、白天不用戴眼镜 白天不用戴眼镜,对于许多喜欢运动的小孩非常方便,对于爱美的女生们就更受欢迎。 OK镜真的OK吗?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国内近视眼防控系统尚未能完善,OK镜仍是控制青少年近视眼发展,防止发生高度近视的有效方法。 只要佩戴正确,适应症合适,严格注意清洁护理,按照医嘱定期复查,大多数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降低高度近视眼的患病率,可以挽救许多近视眼并发症的视力危害。
1. 婴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一定要做探通术吗? 答:不是的!相当一部分患儿是可以自愈或通过保守处理治愈好的。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是婴幼儿临床上常见的眼病,从出生后开始发病,到3个月,自愈的机会较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愈的机会就越来越少。如果病情和症状比较严重,泪溢及分泌物多,小孩经常烦躁不安,压泪囊区有脓性粘液返流,或怀疑泪囊囊肿的小孩,建议进行早期(3~6个月)探通术治疗,方法简单快捷效果好。 2.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治疗流程是怎么样? 答: 每个医院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通常我们医院小儿眼科对可疑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小孩处理流程是: ① 三个月内的小孩作保守治疗,每天用抗生素眼药水滴患眼2~3次。 ② 三个月后的小孩先作泪道冲洗,如果泪道不通则视症状是否严重和家长的意见,选择早期探通术(3~6个月),或择期探通术(6~12个月) ③ 一般不主张一岁以后才作探通术,效果不如一岁内的小孩,一次探通成功率比较低。 ④ 探通术后一周左右复查冲洗确认泪道是否通畅,如果通畅说明探通成功。 3. 为什么第一次冲洗不能同时作探通? 答:第一次冲洗的作用是: ① 了解泪道阻塞的情况,感染是不是严重,有没有泪道畸形?可以减少探通术的并发症 ② 治疗作用,冲洗时注入抗生素可以消炎,加压冲洗可以使5%的患儿泪道通畅,有助于探通的成功率,如果同时进行探通术成功率可能降低。 4. 鼻泪管探通术术前要做哪些准备? 答:如果泪道冲洗确认小孩鼻泪管不通,需要作泪道探通术的话,术前注意预防感冒和发烧,眼部有急性炎症也要治疗好才能进行探通。术前三天用抗生素滴眼,每天3~4次。术前一小时禁止进食和饮水,防止术中呕吐呛着了气管。 5. 泪道探通术小孩会很痛苦吗? 答:不会很痛苦的!虽然看着小孩在术中挣扎和哭闹厉害,其实只是对冲洗探通手术的恐惧和不安的正常反应。 ① 术前有滴表面麻醉,术中用局部麻醉,又是在正常的泪道管腔内操作,泪道里面的疼觉神经不丰富的。 ② 婴幼儿期疼痛神经发育不完善,痛感反应迟慢不敏感,6个月后才会逐渐增加。所以早期探通不那么疼。 ③ 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的细致操作,技术熟练,定位准确,快速简洁以及良好固定,确保探通术的安全和高效,也是我们小儿眼科能长期保证一次探通成功率极高的主要因素。 6. 探通术后要注意什么? 答:探通术完后泪道通畅了,家长和医护人员都皆大欢喜,笑逐颜开,但随后的二周应该注意: ① 每天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2~3次。 ② 不要再按摩泪囊区,因为可能挤压泪囊里面下方探通的伤口引起出血。 ③ 注意预防感冒和发烧,因为鼻炎可能引起鼻泪管水肿,导致泪道重新堵塞。 ④ 探通术后一周左右复查,冲洗泪道。 7. 探通术后一周左右复查为什么要冲洗泪道? 答:探通术完成后马上会进行泪道冲洗,绝大多数小孩会是通畅,但这只是代表当时的情况,还不能说明已经完全成功。术后一周左右还需要复查作泪道冲洗。可能出现几种情况: ① 绝大多数小孩冲洗是通畅,表明手术成功。 ② 也有极少数小孩冲洗可能不通,可能是鼻泪管粘连作致。 ③ 还有的冲洗半通有阻力,可能是泪道狭窄,需要继续观察和复查。 8. 第一次探通不成功怎么办? 答:并不是所有探通的小孩都一次就成功!各地医院的统计多不相同,从75%到90%以上,这和探通的技术,经验及时机有很大关系。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 鼻泪管阻塞部位比较靠鼻泪管下端底部,Hasner又比较厚,探针没有刺穿。这种情况占多数,可以观察两周后作二次探通。 ② 鼻泪管狭窄和粘连,探通时通畅,出针后冲洗不通畅或阻力大,少许进咽喉。这种情况在一岁后探通的小孩多见,建议观察两周后再作二次探通。 ② 鼻泪管发育畸形,没有形成自然通道或形成骨性Hasner瓣膜。这种情况比较少见,通常要内窥镜下进行置管木。 ③ 先天性泪囊囊肿,少数小孩因为囊壁较厚,探针不能剌穿。通常要内窥镜下进行置管术。 9. 探通术术后通畅了还会再复发吗? 答:探通术后一周复查冲洗泪道通畅后,再观察2~3周,如果无分泌物和流泪,通常视为治愈。以后复发的机会极少。但有几种情况可能会再阻塞: ① 探通年龄较大,泪道有狭窄和粘连。 ② 探通次数较多,影响泪囊的负压吸水功能。 ③ 小孩经常感冒,造成鼻泪管水肿。 ④ 有反复结膜炎,可导致泪总管炎症水肿。 总的来说,探通术成功后复发的机率很少,平时注意预防感冒,如有出现流泪多或分泌物,尽快复查。 10. 什么情况下要进行泪道置管术? 答:虽然泪道探通术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是简单快捷效果好的方法,最好的总治愈率达98%,甚至有报道达99%。但仍有极少数的小孩不能成功探通,需要进行泪道置管术。 ① 先天性鼻泪管畸形或骨性膜阻塞。 ② 先天性泪囊囊肿,囊壁厚不能刺穿。 ③ 泪道狭窄或粘连,经2~3次探通仍不成功的患孩。 ④ 怀疑有泪道假道的小孩。等等以上这几种情况应建议置管术。
散光是指平行光线经过眼球屈光系统折射后,并不聚为单一点,而是散开的许多光像,所以叫做散光。治疗时注意几点: 1. 散光是比较常见的屈光不正,轻度散光不会影响幼儿视功能发育,可以不用配镜矫正。 2. 中度以上的散光(>150度),应积极配镜矫正,防止弱视的发生和发展。 3. 散光的度数一般变化不多,但也会少量改变,建议每半年至一年左右散瞳验光,及时调整获得最佳矫正视力。 4. 儿童期散光以配戴框架眼镜矫正好,手木或其它治疗方不应作为首选。 5. 散光的配镜技术要求很高,如瞳孔距离,散光轴位要准确,否则影响矫正效果。应当在比较专业的眼镜店配戴,不可贪图方便而担误了治疗。 6. 家长不应过于纠结散光的度数问题,应该更多注意矫正视力的提高,戴镜视力如能达到1.0,比较理想,可以放心。 本文系郭向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