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皮肤上会出现圆形的白点,直径约2-3mm,这也是皮肤老化的表现之一,与白头发的原理是一样的。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不用治疗。 有些色素减退斑是炎症后留下的色素减退,不像白癜风那么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恢复,不必着急。 白癜风颜色瓷白,与周围皮肤反差非常明显。临床可行皮肤镜以及伍德灯检查。明确诊断。白癜风药物治疗有限,目前可以配合308准分子激光照射,可有效提高质量效果。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每周1-2次,照射20次后局部逐渐复色。是白癜风患者的福音。
2015-01-27 张建中 CSDCMA资讯平台 导 言各位皮肤科同仁,大家好!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临床指南】栏目,以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中外皮肤病诊疗指南——专家解读》为标准,以专家解读的方式定期向广大皮肤科朋友推送各类皮肤病的诊疗指南,欢迎全国皮肤科医生互相转告、关注与转发。2011中国湿疹诊疗指南解读张建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皮肤性病学2000多种疾病中,湿疹皮炎类疾病是皮肤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各类湿疹可占皮肤科门诊量的20%甚至更多。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人民的皮肤病谱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越来越多。据研究,湿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要超过糖尿病等某些内科疾病。由于湿疹的病因多种多样,难以寻找,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导致诊断的困难和不一致性,由此带来的是治疗的不一致与不规范。为了规范中国皮肤科医生乃至全科医生诊疗湿疹的行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继2008年推出“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后,又组织国内皮肤科免疫学领域的专家制定并推出了“中国湿疹诊疗指南”(该指南已发表于《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年第44卷第1期5~6页)。本文对2011版中国湿疹诊疗指南进行解读,目的是规范我国在湿疹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医疗行为,使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该指南制定后,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又组织了全国规模的推广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在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的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了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二、临床表现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1.急性期 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2.亚急性期 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3.慢性期 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剧痒。三、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四、诊断和鉴别诊断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干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眼睑湿疹等;泛发性湿疹指多部位同时发生的湿疹。湿疹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面积和皮疹的特点进行评分。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类似湿疹表现的其他疾病,如疥疮、浅部真菌病、多形性日光疹、皮肤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培拉格病等;②具有湿疹皮损的先天性疾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选择性IgA缺乏症、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等;③其他各类病因或临床表现特异的皮炎,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淤积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湿疹诊断及鉴别诊断简要流程见图1-1。【图1-1】五、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应从整体考虑,兼顾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特别要注意治疗中的安全性。1.基础治疗(1)患者教育:需要说明疾病的性质、可能转归、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有无传染性、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及过度清洗。对环境、饮食、使用防护用品、皮肤清洁方法等也应提出相应建议。(2)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细致体检、合理使用诊断试验,仔细查找各种可疑病因及诱发或加重因素,以达到去除病因、彻底治疗的目的。如干燥性湿疹应去除使皮肤干燥的因素,感染性湿疹应治疗原发感染等。(3)保护皮肤屏障功能: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有破坏,易继发刺激性皮炎、感染及过敏而加重皮损,因此保护屏障功能非常重要。应选用对患者皮肤无刺激的治疗,预防并适时处理继发感染,对皮肤干燥的亚急性及慢性湿疹加用保湿剂。2.局部治疗 是湿疹治疗的主要手段。应根据皮损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急性期无水疱、糜烂、渗出时,建议使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凝胶;大量渗出时应选择冷湿敷,如3%硼酸溶液、0.1%盐酸小檗碱溶液、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等;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用氧化锌油剂。亚急性期皮损建议外用氧化锌糊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慢性期皮损建议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或酊剂等,可合用保湿剂及角质松解剂,如20%~40%尿素软膏、5%~10%水杨酸软膏等。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依然是治疗湿疹的主要药物。初始治疗应该根据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轻度湿疹建议选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乳膏;重度肥厚性皮损建议选择强效激素,如哈西奈德、卤米松乳膏;中度湿疹建议选择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等。儿童患者、面部及皮肤皱褶部位皮损一般弱效或中效激素即有效。强效糖皮质激素连续应用一般不超过2周,以减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应。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对湿疹有治疗作用,且无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尤其适合头面部及间擦部位湿疹的治疗。细菌定植和感染往往可诱发或加重湿疹,因此抗菌药物也是外用治疗的重要方面。可选用各种抗菌药物的外用制剂,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的复方制剂。其他外用药如焦油类、止痒剂、非甾体抗炎药外用制剂等,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应用。3.系统治疗(1)抗组胺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抗组胺药止痒抗炎。(2)抗生素:对于伴有广泛感染者,建议系统应用抗生素7~10d。(3)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有一定抗过敏作用,可以用于急性发作或瘙痒明显者。(4)糖皮质激素: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但可用于病因明确、短期可以祛除病因的患者,如接触因素、药物因素引起者,或自身敏感性皮炎等;对于严重水肿、泛发性皮疹、红皮病等,为迅速控制症状,也可以短期应用,但必须慎重,以免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及病情反跳。(5)免疫抑制剂:应当慎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仅限于其他疗法无效、有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证的重症患者,或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后、需减用或停用糖皮质激素时使用。4.物理治疗 紫外线疗法包括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 , UVA ) 1 (340~400nm )照射、UVA/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ⅤB)照射及窄谱UⅤB(310~315nm)照射,对慢性顽固性湿疹具有较好疗效。5.中医中药疗法 中药可以内治也可以外治,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中药提取物如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苷等对某些患者有效。应注意中药也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6.复诊及随防 本病易复发,建议患者定期复诊。急性湿疹患者最好在治疗后1周、亚急性患者在治疗后1~2周、慢性患者在治疗后2~4周复诊1次。复诊时评价疗效、病情变化、是否需进一步检查以及评价依从性等。对于反复发作、持续不愈的病例,要注意分析其原因。常见的原因有:①刺激性因素;②接触过敏原;③交叉过敏;④继发过敏,如对治疗中的外用药物过敏;⑤继发感染;⑥不利环境因素;⑦全身因素等。六、2011版湿疹诊疗指南的特点1.简明扼要,易读易用 我们在制定本指南的过程中,坚持为临床、为基层服务的理念,采取简明扼要、易读易用的原则,对发病机制等尽量压缩,突出临床医生最关心的湿疹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三部分。争取做到篇幅小、可读性强、易记、易用。2.湿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困惑基层医生的大问题 为了使广大医生提高对湿疹的诊断水平,在指南中我们提出了湿疹诊断的路线图,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写得很清楚,步骤分明,脉络清晰,医生沿这些步骤即可正确诊断湿疹。这样有利于帮助基层医生在湿疹诊断和鉴别诊断中遵循规范化步骤,从而降低漏诊和误诊率。3.强调在湿疹治疗中的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 将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医生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向患者解释疾病,如何告诉患者正规治疗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从“衣、食、住、行、洗”等方方面面注意。在湿疹诊疗中,提倡医生或护士教患者如何用药,并指导他们如何观察病情。4.反映最新治疗理念和治疗进展 在治疗方面,努力反映国际上关于湿疹治疗的最新治疗理念和治疗进展,强调外用糖皮质激素为湿疹治疗的一线用药,同时还强调感染和细菌定植在湿疹复发和加重方面所起的作用,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此外,除了介绍传统的药物和方法外,对近年来开始在临床应用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白三烯抑制剂等新的药物以及窄波紫外线等治疗方法也进行了介绍,力争做到能够反映最新进展。在系统治疗方面,与国际接轨,加入了免疫抑制剂应用的内容。在我国湿疹的治疗中,特别是严重湿疹的诊疗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往往不够,有时容易造成病情的延误,在这方面需要进行医生教育,不滥用,但是该用时要勇敢地用。在湿疹治疗理念方面,维持治疗或主动治疗(proactive treatment)正在成为湿疹治疗的一个重要理念,医生需要告诉患者如何用药,如何减药,如何维持。5.指导医生对某些顽固、治疗抵抗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和应对指导 湿疹较难治疗,经常会碰到疗效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因此,正确确指导医生客观分析治疗不成功的原因,对于修正治疗策略、改变用药种类和手段,最终提高疗效,解除患者病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湿疹与特应性皮炎有很大程度重叠,可以认为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特殊的湿疹,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概念和临床诊疗应用方面,中外特应性皮炎和湿疹认识的差异一定会逐步走向相近或一致。七、2011版湿疹诊疗指南的适用对象1.各级各类皮肤科医师 本指南首先适用于各级皮肤科医师,包括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博士生、硕士生等。为他们提供湿疹正确诊断的流程、步骤以及正确治疗的选择。2.全科医师 在基层,特别在边远地区,许多皮肤病由全科医师诊治,湿疹是最常见的皮肤病,全科医师应当学会诊治。如果遵循指南进行诊治,较容易避免误诊误治,可提高全科医师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水平。3.其他临床学科的医师 可在特殊情况下,如下基层碰到湿疹患者,而又没有咨询皮肤科医师的条件,可利用本指南的原则进行诊疗。八、目前我国湿疹发病情况与一些诊疗误区(指南的必要性)1.目前我国与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湿疹与特应性皮炎的界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异 我国皮肤科医生诊断特应性皮炎非常谨慎,诊断率非常低,大量患者被诊断为湿疹;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应性皮炎的诊断率很高。因此,在欧美、日本等国都有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指南,但没有湿疹指南。而在我国有大量湿疹的诊断和少部分的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事实上,许多中国医生诊断为泛发型湿疹的病例在欧美一般被认为是内源性特应性皮炎。中外皮肤科医生的认识还有相当大的差异。根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一项研究,我国诊断为对称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的患者中,约40%可符合Haniffin和Rajka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或Williams诊断标准,约70%可符合日本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因此,可以推测我国至少一半湿疹患者若在欧美日,医生会诊断为特应性皮炎。因此,国际接轨十分重要。由于在我国大量患者被诊断为湿疹,而只有少部分患者诊断为特应性皮炎.至少目前制定我国湿疹诊疗指南是必要的。2.根据最近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观察,我国感染性皮肤病发病率有所减少,而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病率却在上升 据研究,湿疹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10%以上,美国为10.7%,2008年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已经逼近西方国家,近20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还在升高。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预期今后的若干年我国湿疹的发病率将会继续上升。3.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 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最显著的症状是剧烈瘙痒,往往使得患者寝食难安,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研究表明,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高于某些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4.临床上往往将皮炎和湿疹统称为皮炎湿疹类疾病许多皮肤科医生在遇到起皮疹(丘疹)伴有瘙痒的患者时,一律诊断为湿疹(或皮炎)因此导致治疗上的粗糙甚至不正确。实际上,大部分皮炎为病因较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而湿疹往往是病因不甚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皮炎往往较局限,而湿疹往往范围大、对称;皮炎往往在去除病因后即可消退,而湿疹往往呈慢性经过,缓解与复发交替。许多医生在寻找病因方面做得不够,在鉴别诊断方面也不够仔细,从而使得疗效也不理想。5.“过敏原”检测方法众多,不规范 目前国内有各种各样的过敏原检查方法,有些是与国际接轨的,有些是中国特有的,方法学也是各种各样,有点刺试验、划痕试验、皮内试验、体外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这些不同方法检测出来的结果也不尽一致,因此,对检测出来的结果一定要慎重解释。实际上,任何过敏原检测结果都不如患者的感受。要把过敏原检测的结果与患者的实际体验相结合做出判断。6.“忌口”过度 国内许多皮肤科医生往往“忌口”的医嘱下得多,患者这个也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而这些“忌口”的医嘱往往是凭经验甚至凭主观臆断。最近在美国完成的几项对食物过敏的重新评价的研究结果很惊人,原来以为是食物过敏的患者中,真正食物过敏的不到如20%,即有3/4的患者被误认为是食物过敏。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一定要提倡有依据的“忌口”、相对“忌口”和阶段性“忌口”,不要因为医生的一句话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展的给患者“食物日记”方法,初步结果令人满意,许多患者试食后,发现很多过去长期不敢食用的食物其实与湿疹的复发和加重关系不大。简单的方法往往可以把患者从不必要的“忌口”中解放出来。7.治疗还不够规范 主要是缺乏循证医学的指导,往往凭经验或习惯进行治疗,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治疗不当;二是治疗不足;三是治疗过度。治疗不当体现在治疗策略不正确或不完善,许多医生只知道开药,不知道患者教育,只知道药物治疗,不知道基础治疗,不知道如何选择使用激素和非激素类药物,不知道如何选择药物,因此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疗效。治疗不足体现在有些医生不敢用药,如有些患者和家属惧怕甚至拒绝应用激素类药物,医生往往迁就患者,不敢用疗效确切的药物,反而使用一些疗效不确切的药物,导致疾病疗效差,或过早复发和加重。治疗过度则相反,不管病情,应用了许多不必要的系统治疗药物,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发生上述三方面的原因,除了不同层次医生实际水平不同外,缺乏一个易于执行的诊疗指南,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8.对患者教育重视不够 许多医生满足于给出诊断,开出处方,而忽视与患者的沟通,忽视认真嘱咐患者如何用药。要知道,对于湿疹的诊治,患者教育的作用甚至超过药物。在患者教育中,医生应当知道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向患者解释疾病,要从“衣、食、住、行、洗”等方面告诉患者注意事项。还要指导患者如何用药,如何观察病情,在很多情况下,疗效不好不是医生处方不对,而是没有告诉患者如何用药。9.不恰当地惧怕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我国患者普遍存在“激素恐惧”或“激素担心”情况,这些往往是由于不恰当的宣传造成的。医生必须明确,对于湿疹类疾病,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首选,应用得当既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避免不良反应,医生自己要明白如何选择激素,如何选择剂型,也要教给患者如何用激素。千万不要迁就患者的不合理要求,一定要明白在医患关系中医生是主体,医生是决定者。比如,医生要告诉患者,外用激素的吸收量充其量也就1%左右,系统吸收微乎其微,只要遵医嘱用药,一般都是安全的。
离婚不到一年的小张,发现会阴处有些疙瘩,想到前夫有过背叛行为,小张不敢怠慢,马上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医生说是尖锐湿疣,小张一下子慌了神:尖锐湿疣怎么治疗最好?能治愈吗?尖锐湿疣传染吗?日常生活接触会传给女儿吗?尖锐湿疣怎么治疗最好?能治愈吗?尖锐湿疣传染吗?下面就来看看吧。 尖锐湿疣是由人体皮肤黏膜感染HPV病毒所致。尖锐湿疣传染吗?当然传染,由于人类是HPV的唯一宿主,感染者是HPV的传染源。目前已鉴定出的HPV分型有100多种亚型,多数HPV感染无症状或为亚临床感染状态,临床可见的尖锐湿疣90%以上由HPV-6或-11引起,也可合并HPV-16、18、56、58、52、31、33、39等高危感染,后者与鳞状上皮癌前病变有关。尖锐湿疣传染吗?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性接触传播 这是尖锐湿疣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约有2/3的人与尖锐湿疣患者进行性接触后可被传染。2.间接接触传播 HPV病毒离开人体后在适宜的环境下也会存活几个小时,可通过接触患者日常生活用品,如内裤、浴盆、浴巾、被子、床单、马桶坐垫、浴缸等导致感染。当然,这种感染条件很苛刻,只有在生殖器粘膜或者皮肤破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资料显示,10%的女性是在有性生活前感染。3.母婴传播 如母亲患有尖锐湿疣,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经过产道,或出生后与母亲密切接触,可能使婴儿感染尖锐湿疣。所以在治疗期间,还要注意个人卫生,个人内衣、床单分开洗,并注意消毒。 尖锐湿疣怎么治疗最好?正规治疗是关键 《中国尖锐湿疣临床诊疗指南(2021)》指出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光动力疗法和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微波治疗。巨大疣体可手术切除。能快速去除疣体,治疗效果明显,但复发率高,另外还会留痕、色素脱失。 光动力治疗:局部外用光敏剂5-氨基酮戊酸(ALA),再以半导体激光器或发光二极管(LED)进行局部兆光治疗。光源一般采用红光(630-635nm)。适用与去除较小疣体以及物理疗法去除较大疣体后的治疗。可用于腔道内如肛管内、尿道口、尿道内、宫颈管内的治疗,对于腔道外的尖锐湿疣也可以使用。其优点是与其他疗法如激光、冷冻等相比无损毁性,可重复治疗,不易造成组织缺损或功能障碍。 外用药物:可选择5%咪喹莫特、0.5%鬼臼毒素、5%氟尿嘧啶乳膏、80-90%的三氯醋酸溶液等,能够直接作用于疣体和亚临床感染部位,但对于生长速度较快和体积相对较大的疣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注意局部不良反应。 联合治疗:尖锐湿疣的治疗过程中经常联合多重疗法,如最初使用物理及外科疗法可增强后续局部治疗的渗透。更多的是在物理治疗后联合药物治疗或光动力治疗。 如何预防? 对于任何疾病,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那么如何预防尖锐湿疣呢? 避免不安全的“爱爱”是预防HPV感染最可靠的方法,限制“爱爱”对象数量可以降低感染风险,但即使一生只有一个伴侣仍有感染的可能,此外温存时穿上“小雨衣”也可降低感染风险。 目前已经上市HPV疫苗,接种4价或9价HPV疫苗可预防90%-95%的尖锐湿疣,但均不能用于治疗已存在的尖锐湿疣。
随着南方成功“速冻式”降温后,杭州“嗖”的一下正式进入了冬季。入冬后,皮肤科门诊经常有患者问:“医生,为什么我的皮肤越来越痒?”、“医生,这些小疙瘩什么时候才能好,真的好痒啊”今天就和小伙伴们讨论一下困扰大家已久的“痒”。什么叫结节性痒疹?结节性瘙痒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剧烈的瘙痒和搔抓明显的皮肤疣状结节。通常认为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瘙痒的恶性循环,即反复抓挠引起的表皮剥脱、出血及血痂,从而造成结节周围皮肤的苔藓样变。瘙痒呈持久的、间歇的或阵发性发作,部分伴有灼痛或刺痛感,从而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高能预警为什么会出现结节性痒疹?剧烈搔抓和摩擦会产生强烈的炎症反应和强烈的瘙痒,同时情绪和心理疾病也会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诊断结节性痒疹时首先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瘙痒的系统性疾病,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活检显得尤为重要。结节性痒疹的鉴别诊断包括疣状扁平苔癣、结节性类天疱疮、原发性淀粉样变等。结节性痒疹的示意图及发病机制示意图图片来源:Williams, K.A., et al., Prurigo nodularis: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J Am Acad Dermatol, 2020. 83(6): p. 1567-1575.结节性痒疹如何治疗?局部治疗1.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吡美莫司、卡泊三醇,局部应用麻醉药,也可以使用一些含有保湿止痒功效的润肤霜。但局部治疗取得的疗效往往是有限的,并且不适用于面积过大的皮损,长期使用治疗部位会出现红斑和烧灼感等不良反应。2.局部封闭治疗 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有效,但不适用于大量病灶。物理疗法液氮冷冻,紫外线治疗。系统治疗当患者上述疗法无效时,通常选用系统治疗。1.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和环孢素。甲氨蝶呤不良反应有抑制骨髓,严重者甚至出现全血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和肝毒性等。肝脏病、肾脏病、妊娠、血液异常均为禁忌症。环孢素不良反应有肾脏毒性、高血压、皮肤多毛症等。2.沙利度胺沙利度胺对结节性痒疹、湿疹和老年性瘙痒症具有止痒效果。但要取得长期的疗效需要服药6个月以上,其主要副作用是多发性神经炎和致畸。3.作用于神经的药物主要为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可以调节于神经损伤有关的瘙痒和感觉。通常需要更高的剂量以减少瘙痒强度,主要的副作用为镇静。生物制剂杜普利尤单抗(达必妥,Dupilumab)是IL-4R单克隆抗体拮抗剂,已批准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杜普利尤单抗结节性痒疹也有不错的效果,可有效缓解结节性痒疹的瘙痒,尤其针对那些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无效的患者。结节性痒疹的治疗目标是打破瘙抓和瘙痒的恶性循环,缓解瘙痒以治愈结节。随着生物制剂的问世,临床医生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无其他合并症和疾病严重程度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将为更多的患者解决困扰已久的皮肤瘙痒问题。
目前银屑病治疗热点集中于生物制剂。我科现进行一项关于生物制剂(GR1501注射液)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的临床研究。现招募中重度银屑病志愿者。 01 药物简介 GR1501注射液是一种针对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靶向生物制剂。目前全世界已有3种抗IL-17单抗药物上市,分别是可善挺(司库奇尤单抗,又名苏金单抗)、TALTZ和Siliq,已上市的IL-17单抗治疗银屑病的疗效令人满意。 02 筛选条件 年龄:18~65周岁; 病史:患银屑病6个月以上,经常规治疗无效的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已停用口服药1个月,停用外用药2周;未接受过任何直接靶向作用于IL-17或IL-17受体的生物制剂;目前没有参与其他临床研究;无结核病史,无乙肝病史,无恶性肿瘤病史。 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无显著异常者; 其他:能按照研究医师的要求进行治疗、回诊和检查;其他详细标准由研究医生为您判断。 03 实验获益 经过筛查符合要求,参加者将获得一年的免费治疗,并将获得交通补贴和营养补贴。 04 联系我们 时间:每周二、四上午8:00-11:30 地点:浙大一院1号楼7楼皮肤科示教室(杭州市庆春路79号) 咨询医生:乔建军,吴银华,吴延延
关于HIV传染性的问题:1.艾滋病传染性大吗?正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同工作、卧具、咳嗽、公共浴室、公共浴池、蚊虫叮咬。所以正常照顾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也不会传染。 这是因为艾滋病毒很脆弱,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离开了这些血液和体液,这些病毒会很快死亡,而且也和乙肝病毒一样,进入消化道后就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所破坏。吸血节肢动物也不传播,如蚊虫叮咬。 2.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性传播(肛交风险最大);经血传播(血液污染,吸毒共用针头等);母婴传播(母亲传染给婴儿)。感染者的体液,包括血液、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羊水和宫颈分泌物、脓液等,均有HIV存在,输血感染风险最大,高于90%。 尽管泪液和唾液中也有HIV,但因为含量少,无传染性(无相关病例报道)。粪便、鼻涕、痰、汗液、尿液、呕吐物均无传染性。完整皮肤接触含有HIV的体液等不会被传染。黏膜表面接触后感染的概率为0.09%。 3.发生一次性交,传染性有多大?如果是没有保护的性交,男性同性恋肛交的概率为0.5%~3%。异性性交,男性传给女性在约0.1%~0.2%;女性传给男性约0.03~0.1%。 4.被针头扎了,会被传染艾滋病吗?如果针头确实艾滋病患者用过,被感染的概率是0.3%。但吸毒共用针头概率更高,达0.67%。但均远低于乙肝(sAg+ 1-6% eAg+ 22-31%)和丙肝(1.9%)的概率。 5.如何预防艾滋病?首先洁身自好,避免高危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在不能保证自己与对方是绝对一对一的性关系而且都是健康的情况下,就应该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头(吸毒),少用血液制品等。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均尚未研制成功。 如果确定HIV暴露,应充分评估风险并在72小时内在医生的指导下抗HIV治疗,当然越早越好。 感染HIV的早期表现:1.感染HIV早期有什么症状?50%~70%感染者常在2-4周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包括发热(38?C-40?C)、咽痛、头痛、肌肉关节痛和不适,可以有疹子,常常全身淋巴结肿大。这些症状可以几天消退,多数1个月内,少数2~3个月。以上症状没有特异性,也就是说不是HIV感染特有的,在其它疾病也可出现。如果持续时间长且出现疼痛性皮肤粘膜溃疡,更提示HIV感染。 2.感染后皮肤疹子是怎样的?疹子常在发热后48-72小时出现,一般持续5-8天消退。皮疹最发于上胸部和面部,当然头皮、肢端,甚至手掌和脚掌也可以有。典型的皮疹表现为5-10mm大的圆形或椭圆形成的红斑,有些可以稍高起,一般不痒。偶然表现为血管炎、脓疱、荨麻疹。 提醒:以上症状不是HIV感染所特有的,在其它疾病也可以出现,所以还需要与梅毒、EB病毒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鉴别,如果出现症状应到医院就诊。 如何早期确诊和排除HIV感染:1.多久能查血证实HIV感染?HIV进入体内5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分,故此期可以血中检出HIV RNA。如果阴性,在1周-2周后再检测一次,因为有些人在10-15天才能检测出来。HIV P24抗原阳性一般比病毒RNA检测阳性晚5-7天。但抗体则在感染数周后才出现,从感染到查血HIV抗体阳性的时间称为抗体产生的“窗口期”,为2~12周,一般4~6周。 2.高危性行为后如何排除HIV感染?因为“窗口期”因人而异在2~12周,可以在高危后2~4周做初检,满4周结果是阴,则可排除感染率为98%左右;满8周后复检,结果是阴,可排除感染率99.99%;只有约万分之一的人窗口期在8周到3个月,为了彻底排除感染的可能性,最好满3个月做最终复查,阴性即可完全排除。 3.真的有“阴性艾滋病”吗?曾有人宣称“感染了“阴性艾滋病”,其感染途径及症状与艾滋病相似,但查血始终是阴性”。通过调查,卫生部已经证实所谓的阴性艾滋病属艾滋病恐惧症,并无未知病毒感染。艾滋病恐惧症俗称恐艾症,对阴性结果也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检测不准确或者现有试剂检测不出来自己的病毒,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未知病毒,所以不必惊慌。 4.在医院查艾滋病会泄露隐私吗?医院或其他检测机构对检测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艾滋病确诊后只告知本人,不会通知工作单位,更不会采取任何强制性措施。 HIV感染与艾滋病:1.从感染到发病潜伏期(无症状期)是多长?如果没有治疗过,一般1~10年,长者可达20年,平均7~8年。尽管没有症状,但有传染性。 2.感染了HIV,一定会发生艾滋病吗?如果感染后及早抗HIV治疗可明显延长潜伏期,甚至不发展成明显的艾滋病,得到正常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性传染性,预防母婴传播。 3.女性感染了HIV能生育吗?母婴传染率较高,达30%~50%左右,生育应慎重;如生育应采取母婴阻断治疗,可将传染率降到5%甚至1%以下。尽管母婴阻断很成功,但全球每天还是有1200名儿童染上HIV,全球每天800名儿童死于HIV/AIDS。感染HIV母亲尽可能避免母乳喂养,如果坚持母乳喂养,则整个哺乳期应坚持抗病毒治疗。
健康的指甲光滑、粉嫩健康的指甲应该看起来是桃红色,表面摸起来光滑圆润,厚薄适度;表面没有纵横沟纹,也没有色斑;更没有凹陷或末端向上翘起的现象。 8种常见的指甲“异常”表现光滑的垂直纹路:指甲的皱纹摸起来还算光滑,但在光照下能看到垂直的纵条纹,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别紧张这也属于正常现象。就像皮肤上的皱纹,这种条纹就是指甲的皱纹啦! 指甲白色斑点:大多数是“门挤”的这种白点在医学上称为“点状白甲症”,与寄生虫、缺乏微量元素或什么肝、肾疾病都没有必然联系。绝大部分“白点”都是指甲受损造成的,比如让门挤了,让锤子等砸了等。有人说,自己没有受过伤啊?其实指甲还有一部分被皮肤覆盖,没有长出来,你看到白点很有可能是两个月前受伤造成的。 指甲干燥易劈裂:小心甲状腺疾病指甲容易断裂大多是因为指甲太过干燥,经常游泳、美甲、洗碗不带戴手套、居住环境干燥等等都可能导致指甲干燥开裂。当然如果排除上述因素,长期指甲干燥开裂还有可能是「甲状腺机能减退」的症状,最好去看看医生! 指甲发黄:警惕灰指甲年岁大了指甲老化、烟熏、经常涂指甲油、剥橘子皮、服用四环素等因素会导致指甲发黄。如果皮肤也有发黄迹象,要警惕肝胆疾病。而如果还合并有指甲浑浊、增厚、分层、易断、凹凸不平等情况,就要考虑是不是甲癣(灰指甲)了。 凹凸不平的横纹:指甲营养不良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一般开始的时候横纹只在指甲的最下端,随着指甲的生长,逐渐向上移动。如果没有外伤史,那么天疱疮、银屑病、鱼鳞病、红皮病、外周循环障碍等疾病,都会导致指甲营养不良而出现凹凸不平的横纹。也有少数是先天性遗传的,那么家族中应该有相同的情况的亲人。 指甲粗糙有凹洞、凹痕:小心牛皮癣如果你的指甲出现凹洞或凹痕,和顶针表面一样,医学上称为指甲顶针样改变,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牛皮癣」和斑秃的症状。当然正常人也可出现,大家需要到医院确诊。 匙形指甲: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又称匙形甲,甲板变薄,中央凹陷,四周翘起,成匙形。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的病人,在有冠心病、风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病的人也可发生。湿疹、扁平苔藓、斑秃、梅毒等皮肤病,或长期接触强碱性洗涤剂或化学制剂,长时间握着东西指甲血循环差,也可出现此症状。 黑色纵纹:警惕黑色素瘤!甲下出血,异物,感染等都可以表现出黑甲,但大家要特别警惕“线状黑甲”。 形成“线状黑甲”的一个常见原因是甲母质痣,它是由甲根部比较活跃的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进入指甲而形成。由于甲母质痣偶可癌变,而且有时不易与甲母质黑素瘤鉴别,所以一旦发现“线状黑甲”建议大家别犹豫,早点去医院由医生来检查判断! 日常保护指甲小常识长度适中:过长的手指甲很容易劈,太短的指甲拿东西不方便,严重还会出现嵌甲而诱发甲沟炎。所以建议大家留手指肚长一些的就可以。 避免直接接触刺激性液体:洗衣服、洗碗要接触洗涤用品时,建议大家带上家用手套。 指甲保养:使用护手霜等护肤品时别忘了也涂些在指甲上,给指甲一些滋润和保护。 清洁:指甲缝隙里容易储藏细菌,可以定时清理一下。用温水泡5~10分钟,然后用废牙刷蘸少量的肥皂刷洗一下指甲表面和缝隙。时间不要过长,否则会磨薄指甲。 改掉咬指甲的坏习惯:有些朋友从小有咬指甲的习惯,不卫生不说,对指甲的损伤非常大,建议大家尽力改掉这个坏习惯。 补充营养:指甲中97%的成分是蛋白质,所以适当多吃些鱼、虾等高蛋白的食物。另外核桃、花生中的钙、铁、镁、硒等成分能使指甲坚固。
1红蓝光蓝光指波长为410nm左右的蓝色光源,穿透深度0.25mm,能杀菌、控油、调节角化;红光指波长为630nm左右的红色光源,穿透深度0.55mm,能抗炎、促修复。红蓝光联合使用,可治疗痘痘(学名痤疮)、痘印、激素依赖性皮炎、脂溢性性皮炎、敏感肌肤等多种皮肤问题。 2.治疗时感觉:通常无特别感觉。 3.治疗后皮肤:皮肤完好无损,偶有干燥、红热。 4.护理原则:保湿防晒。 5.特别护理:如有红热,可冷敷或冷喷。 6.日常护理: ①清洁: 治疗本身不影响清洁。 ②保湿: 必须。洁面后,先足量化妆水补水,然后用乳液或霜留住水分。(如医生配有外用药,用在化妆水后,然后等待半小时再用乳液或霜)。 ③面膜: 治疗本身不影响面膜的使用,不过敏感肌肤慎用美白祛斑面膜。 ④喷雾: 可随时使用品质可靠的补水保湿喷雾,尤其是皮肤干燥、发红时。 ⑤精华: 治疗本身不影响精华的使用,不过敏感肌肤慎用美白祛斑精华。 ⑥防晒: 必须,用在保湿乳液或霜之后。治疗本身不影响防晒霜使用,外出最好防晒霜加打伞或戴宽沿帽。 ⑦粉底、隔离、BB霜: 治疗本身不影响其使用,不过这类产品主成分为矿物粉,有吸油、吸水性,不建议经常使用,尤其是治疗后当天。 ⑧化妆: 治疗本身不影响化妆。 ⑨避免桑拿、温泉等热刺激,局部不宜揉搓、按摩,忌磨砂、去角质、去死皮、排毒等深层清洁或护理。 2、光动力1.方法及原理: 通过外用光敏剂,人工诱发局部皮肤发生光毒性化学反应,发挥抗炎、杀菌、控油,促进胶原蛋白新生与重排等功效。可治疗痘痘(尤其有囊肿、结节者)、酒渣鼻、扁平疣、光老化(如粗糙、皱纹)等多种皮肤问题。 2.治疗时感觉:常有温热、灼热感,偶有灼痛。 3.治疗后皮肤:表面完好无损(治疗前局部针清或清创除外),可轻微发红,偶有灼痛、红肿、水泡等。 4.护理原则:严格保湿防晒。 5.特别护理:如有灼痛、红肿,可冷敷或冷喷,直至恢复正常;如有针清或清创,可局部涂抹夫西地酸乳膏、红霉素眼膏等抗菌素药膏;如有水泡,将泡液抽出后涂抗菌素软膏。(备注:水泡、针清或清创部位等会自然结痂,任何痂皮都需静待其自然脱落,切忌人为剥脱。) 6.日常护理: ①清洁: 治疗后次日即可用冷水轻柔清洁,3天后即可正常清洁,水温宜冷不宜热。 ②保湿: 必须,用在保湿乳液或霜之后。洁面后,先足量化妆水补水,然后用清爽的乳液或霜留住水分,注意避免粘腻、厚重的保湿霜,以免影响皮肤散热。(如医生配有外用药,用在化妆水后,然后等待半小时再用乳液或霜)。 ③面膜: 可立即使用品质可靠的抗炎保湿修复面膜,有条件者,治疗后可以连续5天,每天做一次面膜;慎用美白祛斑面膜。 ④喷雾: 可随时使用品质可靠的补水保湿喷雾,尤其是皮肤干燥、发红时。 ⑤精华: 可立即使用品质可靠的抗炎保湿修复精华,慎用美白祛斑精华。 ⑥防晒: 必须,尤其是治疗后24小时内,不过不要戴口罩或包裹治疗部位,以免影响皮肤散热; 治疗后次日最好休息在家,拉上窗帘,避开一切光线; 户外活动,必须提前15-30分钟足量涂抹质地清爽的防晒霜,并每2小时重复涂抹1次,同时打伞或戴宽沿帽; 防晒霜至少SPF30+PA++++,包装上两个数值都不能少。 ⑦粉底、隔离、BB霜: 治疗后一周不宜,之后也不宜经常用,因为这类产品主成分为矿物粉,有吸油、吸水性,会诱发和加重皮肤干燥缺水。 ⑧化妆: 治疗后一周不宜化妆。 ⑨避免桑拿、温泉等热刺激,局部不宜揉搓、按摩,忌磨砂、去角质、去死皮、排毒等深层清洁或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