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下肺混合密度结节的微波消融术。老年男性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肺功能较差,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下的高温治疗显示出较大优势,只是治疗过程中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导致CBCT下病变周围高密度影范围扩大,掩盖了病变的位置,给取活检及定位造成很大困难,好在根据病变同一层面的血管和支气管辅助定位,准确对病变进行了消融治疗。
这么一个相对特殊的疾病有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呢? 曾几何时,手术还是颈段食管癌的标准治疗。当然,如同上一篇里所讲到的,因为颈段食管癌的位置原因,手术是不好做的,一做就是非常复杂的手术,往往需要做咽、喉、食管的切除,尤其是喉切除后病人就无法说话了,胸外科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们讲,这就是吃饭跟说话选一样。随着技术和手术策略的进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颈段食管癌患者接受手术的病人术后结局还是有所改善的,比如腔镜手术技术及新辅助放化疗(新辅助就是,手术之前先做放疗或者放化疗,部分研究认为这样可能更加容易地将肿瘤切干净,术后活地也更长)。 但这还不够,医生们永远在攀登的路上,肿瘤科的医生们也在寻找颈段食管癌的治疗方法,以期让颈段食管癌的病人活地更长,并且能够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这时候,非手术方法,比如放疗或根治性的放化疗就走入了大家的视线。1999年的时候Cooper JS(就是个人名,知道他是个歪果仁、专家就行了)在JAMA(世界医学领域里最有影响力,最权威的杂志之一)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就是把接受放疗跟接受放化疗的食管癌病人拿来比较了一下,发现接受放疗的病人没有人活过5年,而接受放化疗的病人,5年生存率为26%(并不是说100人里有26人能活过5年,这个累积生存率……算了,这是医学科普不是统计学科普),总之是,从科学的角度讲,治疗颈段食管癌,做放化疗就是比单纯做放疗要强,而且这个研究也垫定了放化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当然,研究食管癌的不是他一个医生,想更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医生多着呢,有的医生报道根治性放化疗治疗颈段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在30%左右,有的医生认为根治性放化疗与手术的治疗效果是有可比性的,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在24%-47%不等。 从这个角度讲,向过往的钻研于该疾病的所有医生,无论哪个领域的,还有过往的配合医生诊疗的病人和家属们,致敬!你们是医学发展历史里不可或缺的,也是未来颈段食管癌病人的“恩人”,没有这样的积累,谁知道这病该怎么治! 就这样,不同领域的医生们都在想办法,想用自己的拿手本事为病人解决问题,外科医生跟肿瘤科医生就会“吵吵架”,大家都觉得自己能把这个病治疗地更好,病人家属咨询一圈后也懵圈了,到底听谁的!这就譬如在中国吃饭,大家都讲一百个人一百种口味,吃到适合你的就是好,不合口味的骂娘都有可能,但KFC做出来的鸡块,不管鸡是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厨师是不是同个烹饪学校毕业的,端到顾客面前的,口味全都一样,不管你觉得好吃或不好吃,就这个标准的味道,哪个顾客也提不出什么,不爱吃以后自己就别进这个门!这就是所谓可参照的标准和规范!做鸡块都讲标准跟规范,医疗这么严肃的严谨的高尚的权威的过程,要不要也来个标准跟规范! 要的!那就来吧,看看咱们全世界医生参阅最广、权威性最高的指南之一,美国NCCN指南(2019年第2版)上是怎么说的,“Cervical or cervicothoracic esophageal carcinomas<5 cm from the cricopharyngeu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definitive chemoradiation”。看不懂?没关系,意译出来很简单,就是颈段食管癌应当做放化疗。这就算进了KFC的门了,不要讲川菜麻辣醇浓、湘菜香辣色浓、鲁菜本味咸鲜、粤菜清而不淡,这里就是统一标准!做放化疗!那这些年这么多的医生和病人前赴后继的辛勤劳作就让这一句话给概括啦,尤其是那些能把手术做成解剖教学的外科医生们,“妙手生花”的神技就让这一句话给否啦? 但愿没有!让颈段食管癌病人做放化疗的初衷恐怕是,手术治疗的确是有些残酷,尤其是要一并切除喉的病人,术后不能说话了,对病人的生活治疗是有很大影响的,而且,也能把这个手术顺顺利利漂漂亮亮完成的医院并不算多。NCCN指南并非没有权衡方方面面的证据,所以,颈段食管癌病人做放化疗是作为2A类进行推荐的,就是:基于比较低的证据水平,但NCCN专家组一致认可的共识。另外,NCCN指南也提醒医生,指南是作为一种参考,医生应当依据个体医疗环境来进行独立的医疗决策!也就是说,有了指南上一句话,颈段食管癌的病人做放化疗是没错,但,没有证据说这就一定是对病人个体化的最佳治疗! 虽然争议不断,好在,无论是手术,还是放化疗,还是手术之前先做放化疗,还是手术之后再做放化疗,都是治疗颈段食管癌的方法,构成了“恩怨情愁”中的“恩”。有了这些办法及医生们不断的探索,这个疾病的治疗才会不断的有新的希望!下一遍讲“情”,敬请期待!
颈段食管癌,是临床上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的疾病。 于患者及家属来说,谈“癌”色变,还是食管癌,饭菜的通往胃肠道的必经之路上长了不好的东西。 于医生来说,颈段食管癌的棘手在于,颈段食管,前后左右毗邻的结构似乎比这走食儿的地方更重要。上图! 图1 下图中看,颈段食管就这么点地方,似乎没啥大不了 图2 看下图,看看颈部的横断面结构,颈段食管的前面是喉及气管(管着说话跟喘气的),还有甲状腺,两侧有颈动脉鞘,颈动脉鞘里就有颈总动脉跟颈内静脉(不要问我电影里抹脖自尽是怎么抹到这两个大血管的,我不会回答你,因为我也不知道),气管食管沟里还有喉返神经(这条神经受压迫或者受损伤后声音嘶哑啊吞咽困难啊都有可能),颈段食管后方就是椎前筋膜了(椎体前方的筋膜,实在不知道该咋解释)。 图3 看下图 颈部解剖前面观,你看吓人不吓人(不吓人,示意图有啥吓人的,又没上真实的手术图片) 所以,颈段食管癌对病人跟家属来说就是:“完了,长癌了,吃饭肯定也不利索了,咋办呢,能活多长时间呢!” 对医生来说,首先浮现的就是上述的解剖图,外科医生就想:长哪儿不好啊!这地儿手术难做!切除范围广,手术创伤大,医生累地要死病人跟家属可能还不领情!肿瘤科医生就想:长哪儿不好啊!这地儿做放化疗毒性反应也大,前面有气管怕瘘开了,后面有椎管脊髓放疗强度又不敢太大,治病期间患者吃不好睡不好,大夫也是吃力不讨好! 怨!!“恩怨情愁”中的怨由此而来,病人怨进食阻挡感,家属怨疾病降临,医生怨治疗费力! 别着急!有治疗方法!咱下一篇说“恩”!敬请期待!
就在昨日,2019年9月30日,我院耳鼻喉科团队与胸外科团队再次联合手术,共同完成一例下咽癌合并食管癌的患者完成的手术治疗。 患者40岁,左侧梨状窝处占位,病理为鳞癌,距门齿30cm处食管病变,病理为鳞癌,耳鼻喉科医生行颈部淋巴结清扫并下咽肿瘤切除,胸外科医生在胸腔镜下游离食管,切除肿瘤,并清扫纵膈及食管旁淋巴结,腹腔镜下游离胃,并制作接近40cm长的细管胃。最后完成胃咽吻合。 该术式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需要耳鼻喉科医生与胸外科医生通力协作才可完成,能够完成该手术的单位不多,胸外科医生胸腹腔镜的应用及细长管胃的制作也尽可能将手术创伤减到最小,降低手术风险,细长管胃的胃咽吻合也尽可能减轻了患者术后返流的症状。 该术式对于年龄较轻,身体一般状况较好,对根治性治疗要求强烈的病例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因担心引起非医学人士不适,不再上传病例图片
济南又再次经历了Covid-19的洗礼,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大量被抽调抗疫,我们的好几位同事目前仍然奋战在上海八院,济南经过多轮全民核酸检测、封控、管控等,目前正逐步恢复往日的生机,大家在高度警惕及严格封控的措施下,逐步解除停工停学。医院是任何时候都不停工的单位,医院的工作人员进出小区甚至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医护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小区封闭才不管是否是医护人员,我们很多的医生护士委屈无处倾诉,似乎也没有人能提出医护人员如何能够在抗疫工作及进出小区问题上合理的解决方案,闭环管理在这一问题上,成为管理盲区,大家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就是不回家了,住医院。唯一不变的是,不管一天查几次核酸,不管能否回家,回了家小区能否放出来上班,疫情与病情来了,我们都得上!病例1:2周前的一次急会诊,把疫情就诊这一社会难题,展现地淋漓尽致。33岁青年男性,因胸闷咳嗽来急诊,因来自封控区,由社区工作人员亲自陪同来到我院急诊(我院并不是该小区的定点就医医院),患者本人的确是正在承受病痛,痛苦而又配合地反复出示个人的绿码及每天阴性的核酸检测报告,也耐心地等待着医护人员的“发落”。正值中午,我接到急会诊电话后,迅速赶往相关区域,穿好防护服,进入相关隔离诊疗区域,患者胸部CT提示右侧大量气胸,肺组织已完全压缩,患者坐在椅子上呼吸急促,面露不适,我再次核对患者绿码及每日的核酸检测报告,马上向医务处及大外科住院总汇报,患者有张力性气胸可能,不具备向定点医院的转运条件,申请在规范防护的情况下尽快处置,医院也同意该方案,立即安排相对独立与隔离的环境,我在密切防护条件下迅速为患者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患者在当天下午在转入医院新筹建的隔离二病区,后来我每日着防护服去查房。患者最终康复,真诚地对我说了声谢谢,我想,这两个字胜过千言万语。病例2:50多岁的中年男性,本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因严重的胸闷就诊,一看胸部CT吓一跳,患者右侧胸腔已见不到肺组织,完全被巨大的肺大疱占据,且这个肺大疱有张力性质,已通过纵膈间隙疝入左侧胸腔,我看他的面容,这样的劳动者,如不是被病痛所折磨,定不会在这特殊时期来到医院,老人还需要他赡养,孩子虽已长大成人,但也需要他的帮助。我们与麻醉科医生充分沟通后,为患者实施微创手术,麻醉医生术中从右侧气道内吸出大量痰液及分泌物,在丛波主任的指导下,我们用单孔微创手术技术,切除了患者的张力性肺大疱及其他散在的肺大疱组织,缓慢地膨胀长期受压不张的肺组织,并适当给予甲强龙、利尿剂等防治复张性肺水肿,患者肺组织顺利复张,在充分践行快速康复外科的基础上,患者当天下床。这也提醒大家,即便是良性疾病,也亦早发现,早处理。病例3:患者因车祸伤,行胸部CT检查,不仅明确了肋骨骨折,更在双肺上叶发现了肺结节,均为纯实性,边缘毛刺,来着不善。无奈患者长年吸烟,已形成肺气肿及慢阻肺,平日正常活动就有明显的胸闷感,肺功能检查提示中重度通气功能障碍。在丛波主任的指导下,我带领医疗组完成术前检查、评估及术前讨论,改善肺功能后先进行了单孔微创右肺上叶前段(S3)精准切除并系统淋巴结清扫,病理提示为浸润性腺癌,淋巴结全部为阴性无转移,这无疑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了莫大的鼓励。患者的肺功能暂不允许同期处理左侧病变,我们则建议3个月后密切随访。就是这次处于疫情肆虐时期的三月后的随访,右侧的术后CT影像学非常理想,肺复张满意,无积气积液,然而,左侧的病灶出现了明显的进展,且与肺门部肺动脉A1+2c的分支似乎关系紧密,信号非常明确,左肺上叶病灶有非常活跃的增大,不能再拖了,并且,如果累计肺动脉分支的根部,术中有肺动脉受损破裂大出血的可能。我们再次评估并改善肺功能,术前三维重建并薄层CT规划,行单孔左肺上叶固有段(S1+2+3)切除,术中先游离肺动脉总干并临时阻断,沉着、稳妥地仔细游离出肺动脉A1+2c支的根部,有条不紊又不失精彩地完成了单孔微创下的精准肺段切除,病理提示左肺上叶鳞癌。好家伙,还是同时性双源发肺癌。这一病例,集中了肺外科领域的一些前沿热点:早期肺肿瘤的偶然性发现、肺功能不佳的改善、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的践行、单孔微创手术、精准肺段切除、同时性双源发肺癌、单孔微创手术下的肺动脉临时阻断(肺动脉袖式切除术或成形术的基础),也是在一种合理状态下,对刚刚发表在柳叶刀杂志(Lancet.2022Apr23;399(10335):1607-1617.)上的JCOG0802研究的践行与回应。病例4:中年男性,查体发现左肺下叶混杂密度磨玻璃结节,高度怀疑浸润性腺癌,HRCT提示小于2cm,实性成分占比小于50%,我们果断把最为先进的理念、规划手段、手术技术全面实施,术前三维重建及平面薄层CT明确解剖特点,规划手术范围及顺序,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践行,完全无管化技术的实施,最终为患者成功完成保留自主呼吸不插管状态下单孔左肺下叶S9+10段(复杂肺段)切除,涵盖肺外科热点及前沿:肺段手术的指征把握及术前精准规划、单孔微创手术、复杂肺段手术段间平面的合理裁剪、保留自主呼吸不插管技术、免尿管技术、快速康复外科的极致实施(术后当天下床、饮水、进食,术后2天出院)。疫情对社会与家庭都影响巨大,也对医务人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在既往推进观念与手术进步的同时,在推进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常态化抗疫的任务。希望大家能够注重健康的生活,戒烟限酒,遵从疫情防控规定,其实不光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身边的人。如有需要,请您联系、咨询!
食管裂孔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主要是胃)通过膈肌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导致的疾病。食管裂孔疝大多和反流性食管炎同时存在,随着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加重。其病因主要包括:先天性食管发育不全、食管裂孔局部组织薄弱、长期腹腔压力增高。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抗反流术迅速成为食管裂孔疝的首选手术方式。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突出的优势,在欧美国家已成为常用的腹腔镜手术之一。腹腔镜微创手术包括:回纳疝内容物、修补食管裂孔和胃底折叠抗返流。从患者的角度来看,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大多数患者术后反酸、烧心等反流症状均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药物的应用剂量也明显减少。
近些年,肺部结节检出率越来越高的原因在于低剂量肺部CT应用,连2毫米以上的结节都能发现。当看到体检报告上“发现肺部结节阴影,肿瘤不能除外,建议随访”的字样,估计没有谁不为之恐惧。 首先需要了解的概念是,结节是指有病灶存在,不是指病灶性质。肺内结节是肺内发生的圆形或类圆形的异常病变组织,可能是疤痕、炎症、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由于结节比正常充气肺泡密度高,故在X线照射下,呈现阴影。通常,肺内直径小于3cm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称为结节,直径小于1cm称为小结节。肺内结节或小结节分为良性、恶性两种。常见的肺内结节或小结节包括球形肺炎、结核球、错构瘤良性、纤维增生等,癌前病变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恶性病变则有可能是原发性肺癌或肺内转移癌。 据文献报道,在所有的肺内孤立结节病灶中,恶性肿瘤远少于良性病变。就年龄而言,小于35岁的人群出现肺内孤立结节为恶性肿瘤的可能只占1%~3%,40岁以上者良恶性的概率几乎各占50%,年龄愈大恶性肿瘤概率愈高,70岁患者恶性的概率可达70%。用胸片对大样本人群普查时,肺内孤立结节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仅占3%~6%,一般人群,一年一次的体检是很有必要的,但对高危人群来说体检更加重要。哪些人群属于肺癌筛查的高危人群呢?一般来说,年龄50岁以上并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1)吸烟≥20包/年,其中也包括曾经吸烟,但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2)被动吸烟者;(3)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4)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5)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如果体检中发现肺部结节或小结节,不要过度惊慌,但也不要太过忽视,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其它的检查手段,如胸部CT定期随访、纤维支气管镜、CT定位下穿刺、痰细胞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目前国际及国内对肺部孤立结节的处理已有共识,共识中把肺内结节按不同的大小、实性结节或亚实性结节均有详细的处理原则,目前国内专家一般推荐美国的Fleischnerzhi指南。指南推荐≤4mm的实性结节及≤5mm亚实性肺结节不做CT随诊,对这一处理原则尚有不同意见,肺内恶性病变均是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所以对于≤5mm的结节病变从慎重的角度出发仍然需一年后体检一次。其余大小结节均采取3至6个月甚至1年复查,连续复查2-3年。如发现肺小结节2年无变化,则可大致认为为良性结节。如果结节有变化则根据变化情况做出判断并决定下一步处理意见。对于大于1cm的结节应当尽量通过多种方法确定结节的良恶性。
查体拍完CT发现肺部有阴影或小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到底是切除还是不切?这些问题都在现有技术下困扰着医患双方。在如今大气污染严重,肺癌高发的背景下,这种纠结急需终结。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的问世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日前,一场肺癌早期筛查手术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胸外科实施,这场手术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到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这也是该机器首次在山东亮相。它突破了传统支气管镜仅进入段支气管的瓶颈,提高了支气管镜检查的深入度,使得肺部的病变无死角诊断,是早期肺癌发现和诊断的重大突破。【病例】老人查出肺部结节 切不切很纠结 日前,在山大二院胸外科手术室,一场特殊的手术吸引了济南很多医疗业界同行的注意,专家们纷纷赶到现场观摩学习。他们的目光集中在一台名叫“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的机器上。该机器从美国进口,此次是在山东首次亮相,在全国也是刚刚取得进口许可,目前国内仅有7台。 66岁的崔老汉成为山东首个接受该台机器诊断的患者。崔老汉在此前查体中发现右肺上叶有一个小结节,因普通支气管镜无法深入到病变部位,所以此前一直无法确诊结节到底是恶性还是良性,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日前,他到山大二院治疗,恰巧医院引进省内首台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正适合用来确诊他的病症。 “肺内小结节有可能是恶性肿瘤,也有可能是良性结节。肺癌尤其是早期肺癌要实现明确诊断,不能只看影像学证据,而必须经过病理诊断。”山大二院胸外科主任丛波表示,临床中常规的CT筛查可以让包括早期肺癌在内的许多肺部小结节被发现,但肺部周边的结节、早期肿瘤等病灶,却因位置边缘、病灶微小,在现有技术下往往容易成为诊断的“盲区”。 丛波说,若微小结节长在肺的中央位置,普通支气管镜可及,高度怀疑为恶性时,胸外科医生可以进行标准的肺叶切除。然而,像崔老汉这样的病人,微小结节长的位置处理起来相当棘手。如果采取定期随访观察的方法,患者在承担射线致癌风险的同时,心理以及经济上也承受着负担。而如果采取积极手术肺叶切除的策略,部分患者可能会遭遇“切除良性肿瘤”的现象,虽然避免了癌变的可怕结局,但可能会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手术】“GPS”定位结节部位 病理诊断半小时搞定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成为这一尴尬处境的终结者。在崔老汉接受手术前,医生先为他做一个高分辨CT扫描,通过电脑模拟技术绘制出他的肺部导航“地图”,以及病灶所在的确切位置,并且将“地图”导入到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系统中。 手术中,医生在患者身下放置一块电磁定位板,在其胸部定位3个磁极,这四个设置在患者体内形成磁场,感应到探头位置。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的导管前端设置有传感器,可以在手术中向3个磁极和电磁定位板发射信号,就像在崔老汉肺部装上了“GPS导航系统”。按照先前已经输入系统的肺部导航“地图”,导管在崔老汉体内“按图索骥”,医生在体外控制支气管镜导管,根据自然支气管管腔走向任意的方向。 常规支气管镜到达肺部段支气管时就不能再向前,这时通过支气管镜的更细定位导管探头开始“接力”,从导管伸出继续前进,在导航地图的引导下,逐级深入下一级支气管。当到达病变位置并和地图完全吻合,就意味着已精确找到病灶。这时探头就会“退场”,同时建立起工作通道,各种活检刷和活检钳从导管内“登场”,取出病变组织并进行病理活检和细胞学涂片,30分钟便可确定取样组织的良、恶性。同时可对病变位置进行标记,为手术切除及放射治疗进行精准定位。整个手术30-40分钟即可结束,过程就像无痛胃镜一样,15分钟后患者苏醒,2个小时后即可运动进食。 丛波介绍,在应用到医学之前,此技术其实是一项军工技术,用于飞行导弹定位系统,所以技术的准确率可想而知。探头在体内运行时,其实肺是一直运动的,探头的位置也一直在变化,3个电子感应贴片就可捕捉呼吸幅度,精确计算呼吸运动的误差,固定病灶位置,自动将信息给到探头,帮助探头精确定位。而且山大二院的这台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又是国内现有的本已极少数机器中精度最高的。【说法】筛查早期肺癌 原有手段各有短板 丛波介绍,肺癌如今已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肺癌是近五年来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位的肿瘤,2014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肺癌新发病例337.2万,死亡病例211.3。近30年,全国肺癌死亡率上升465%。“我们发现,由于目前的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许多不吸烟的人群,甚至中、青年人,肺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另一方面,随着高分辨率C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小结节得以早期发现,甚至直径小于0.5厘米的结节都能发现,然而,如何确定肺小结节的性质,却是摆在医患双方面前的一个难题,“恐癌”的心理给肺小结节病人带来极大烦恼和压力。 他说,山东省是肺癌高发地区,但早期肺癌筛查工作还没得到充分重视和广泛开展,在门诊上2/3肺癌病人就诊时已是中晚期。这与对早期癌症筛查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也与现有技术的限制有关。 据了解,近些年来PET/CT的应用确实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提供了帮助,虽然其诊断精确性相较于X光和普通CT有了大大提高,但影像学检查仍然是有局限的。由于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表现,所以,PET/CT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和漏诊率;且无法取得病理诊断,无法最终确诊,还对患者具有一定的辐射伤害。究其本质,PET/CT只是作为临床诊断的一个参考,组织病理学检查依然是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目前周围型肺小结节病理诊断的手段主要依靠经皮肺穿刺活检,均需在CT引导下进行。患者和手术医师不仅需承受额外的射线辐射,同时存在着一定盲区和并发症,如肺出血、血气胸、胸膜腔和穿刺针道种植肿瘤细胞等。另外许多肺小结节直径往往不到2厘米,CT引导下的穿刺成功率一直不高,尤其是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小结节,穿刺成功率不到20%。 丛波坦言,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目前许多患者在发现肺部结节后,并不能确诊是良性还是恶性。这直接导致两种后果发生:为避免切除良性肿瘤,患者选择观察和定期随访。但殊不知肿瘤却在一直“潜伏”和缓慢进展,有的一、两年可能没有明显变化,但一旦生长发展就极其迅速,甚至到医院就医时已发现转移病灶就为时已晚;为防结节是恶性,为患者切除结节,但切除时才发现结节是良性,患者白白遭罪,影响日后生活质量。【实践】打造早期肺癌筛查平台 提高早癌发现率 虽然在国内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还是新面孔,但在国外它已是一项成熟技术。据了解,目前为止,在美国境内已有900多台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每年大概有数万例患者接受检查并从中受益。 与传统诊疗方法相比,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对周围型的肺部微小的活检病理诊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支气管镜目前只能到达段支气管和亚段支气管位置,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则可全肺到达;相比于传统支气管镜,它的精度更高、更安全,而相比于CT和PET,它的优势表现在无辐射。不仅如此,在找到病变位置后,医生可以通过局部染色或注入硬化剂等,为进一步胸腔镜下病灶切除进行精准定位,从而提高了肺部肿瘤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落户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胸外科,为肺部小结节、肺部周边疾病等疑难病灶的诊疗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疗策略,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胸外科团队对精准医疗不懈追求的又一次有力诠释。”丛波说,引进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是为科室“打造早期肺癌筛查平台”拉开了序幕。 “医院已由胸外科牵头联合呼吸内科、介入医学科、病理科、医学影像中心、肿瘤防治中心等多学科成立早期肺癌筛查中心。我们希望在全国肺癌联盟的指导下,借助山东省肺癌协作组平台,打造山东省多学科合作早期肺癌筛查协作基地,在全省范围广泛开展规范化培训和筛查工作,把肺癌筛查工作认真开展起来,为老百姓造福,并推动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工作的开展,这是每位胸外科医生的职责,也是意义重大的事业。”丛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