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肌梗死会出现恶心、呕吐?恶心、呕吐不仅见于胃肠道疾病,更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一个要命的疾病。很多时候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胃肠道症状,原因可能为迷走张力升高引起的心率、血压变化,或者因急性应激性消化道反应。因此,一定要有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不然,如按消化道治疗,可能延误病情,危及生命!
临床经验表明,凡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高度怀疑无痛性心肌梗塞的存在。 (1)近期内,屡次发生胸背部闷胀、沉重或气短。 (2)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咳白粘痰或粉红色泡沫痰。 (3)突然出现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 (4)老年人突发的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 (5)糖尿病人出现昏迷者。 (6)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尤其在近期内出现者。 (7)突发的不明原因的晕厥或抽搐。
发表于2010.10.1124982人已读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据统计,普通人群患病率约为1.0%~2.0%,65岁以上可达6%~10%。 我国对35~74岁城乡居民共15518人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心衰患病率为0.9%,按计算约有400万心衰患者,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女性高于男性。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患者,CHF是住院的最主要原因。为此,CHF的治疗将是每位心血管医生的重中之重。当然,心力衰竭的治疗理应根据其基础疾病而异。目前治疗心力衰竭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近些年非药物治疗例如微创介入、干细胞治疗、双心室同步化治疗(CRT)及基因治疗等发展很快,但还尚存在一些争议。由于经济等问题还不能被广大患者接受。所以,药物治疗在目前还是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手段。 慢性心衰(CHF)的治疗已从20世纪90年代前的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其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力衰竭的机制---心肌重构,防止和延缓其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一.去除诱发因素 比如:感染、肺梗死、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并快速心室率、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贫血、肾功能损害等,应及时处理、纠正。 二.监测体重 做到每日测定体重,以期早期发现液体潴留。如在3天内体重突然增加2 kg以上,应考虑患者已有钠、水潴留(隐性水肿) ,需加大利尿剂剂量。 三.调整生活方式 1.限钠:心衰患者的潴钠能力明显增强,要适当限制日常饮食中的钠盐摄入。尽量避免成品食物。钠盐摄入在2~5 g/d,忌盐腌制食物①。 2.限水:严重低钠血症(血钠<130mmol/L),液体摄入量应<2 L/d。 3.营养和饮食:宜低脂饮食,肥胖患者减体重,戒烟。 4.休息和适度运动:失代偿期需卧床休息,多做被动运动以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情况改善后应鼓励在不引起症状的情况下,进行体力活动,以防止肌肉的”去适应状态”。 四.心理和精神治疗 五.避免使用的药物 ①非甾体类抗炎药和COX-2抑制剂。② 皮质激素。③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④大多数CCB,包括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短效二氢吡啶类制剂。⑤“心肌营养”药,这类药物包括辅酶Q10、牛磺酸等,其疗效尚不确定,且和治疗心衰的药物之间,可能有相互作用,不推荐使用。 六.氧气治疗 氧气用于治疗急性心衰,对CHF并无应用指征。无肺水肿的。心衰患者,给氧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但对心衰伴夜间睡眠呼吸障碍者,夜间给氧可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 CHF的常规治疗包括联合使用3大类药物,即利尿剂、ACEI(或ARB) 和β受体阻滞剂。为进一步改善症状、控制心率等,地高辛应是第4个联用的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则可应用于重度心衰患者。 一.利尿剂 利尿剂通过抑制肾小管特定部位钠或氯的重吸收,遏制心衰时的钠潴留,减少静脉回流和降低前负荷,从而减轻肺淤血,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合理使用利尿剂是其他治疗心衰药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标准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临床上,一般情况下应用利尿剂后心衰症状会很快得以缓解。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心衰症状得到控制,临床状态稳定,也不能将利尿剂作为单一治疗。利尿剂一般应与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且越早应用越好。常用的利尿剂有襻利尿剂和噻嗪类。根据对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结合临床应用情况,襻利尿剂是大多数心衰患者的首选药物,特别适用于有明显水钠潴留或伴有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代表药物呋塞米,因其剂量与效应呈线性关系,故剂量不受限制。而噻嗪类仅适用于有轻度液体潴留、伴有高血压而肾功能正常的心衰患者,根据研究,氢氯噻嗪100 mg/d就已达最大效应(剂量-效应曲线已达平台期),再增量亦无效。通常从小剂量开始,如呋塞米20-40 mg qd,或氢氯噻嗪每日25-50 mg qd, 利尿效果不好者可选用丁尿胺1-2 mg qd,也可以选择以上两种利尿剂,每两天交替使用。一旦病情控制(肺部啰音消失,水肿消退,体重稳定),即以最小有效剂量长期维持。在长期维持期间,仍应根据液体潴留的情况随时调整剂量② 。另一类重要的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CHF的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ALES研究显示,能使NYHA Ⅳ或 Ⅲ级的患者死亡相对危险下降30%,心衰住院率下降35%。EPHESUS研究显示,对LVEF≤40%、有临床心衰或糖尿病证据,以及心肌梗死 14天以内的患者1年时全因死亡率相对危险降低15%,心源性猝死降低21% ,心血管死亡率和因心衰住院率降低13%。因此,其代表药物螺内酯(20-40 mg qd)已成为CHF治疗的必用药。它除有保钾作用外,更具有拮抗RAS系统的心脏毒性和间质增生作用,能作为神经内分泌拮抗剂阻滞心室重塑,延缓心衰进展。长期服用利尿剂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的出现如电解质紊乱、症状性低血压,以及肾功能不全,特别在服用剂量大和联合用药时。非甾体类抗炎剂吲哚美辛能抑制多数利尿剂的利钠作用,特别是襻利尿剂,并促进利尿剂的致氮质血症倾向,应避免使用。Tolvaptan和Rolofylline是目前正在研究中的两种利尿剂。Tolvaptan是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它可选择性阻断肾小管上的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受体,具有排水不排钠的特点。EVEREST研究显示,短期应用Tolvaptan,容量负荷加重的心衰患者气促和水肿明显减轻,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好转。长期治疗未见死亡率的降低。Rolofylline是腺苷受体拮抗剂,关于它的PROTECT研究正在进行中,将在2009年完成,我们拭目以待③。 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是证实能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的第一类药物,也是循证医学证据积累最多的药物,美国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认为,不管哪种程度的CHF,ACEI都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Garg等对32项临床试验作了荟萃分析表明,ACEI使总死亡率降低23%,死亡或因心衰恶化住院率降低35%。SOLVD预防研究,SAVE和TRACE试验也表明,左室功能不全的无症状患者应用ACEI后较少发展为症状性心衰和因心衰恶化而入院。应用ACEI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死亡和住院,症状改善往往出现于治疗后数周至数月,ACEI治疗早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一般不会影响长期应用。ACEI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从很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直至达到目标剂量,一般每隔1~2周剂量倍增一次。剂量调整的快慢取决于每个患者的临床状况。当然,根据临床试验的结果,高剂量虽可进一步降低心衰住院率,但对症状与死亡率的益处,则与低、中等剂量相似。有低血压史、糖尿病、氮质血症等病史的患者,递增速度宜慢。一旦调整到合适剂量应终身维持使用,以减少死亡或住院的危险性。以往或当前有液体潴留的患者,ACEI必须与利尿剂合用,且起始治疗前需注意利尿剂已维持在最合适剂量。ACEI一般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因二者有协同作用。切勿因ACEI的应用而推迟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ACEI有两方面的不良反应:①与AngⅡ抑制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肾功能恶化、钾潴留;②与缓激肽积聚有关的不良反应,如咳嗽和血管性水肿。临床应用应注意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应用ACEI时需注意ACEI的首剂低血压反应以及肾功能的变化。 三.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很强的负性肌力药,以往一直被禁用于心衰的治疗。但是,在轻度心力衰竭中,β受体阻滞剂是很好的治疗剂,其有效性等同于ACEI、ARB。多数大规模研究都证实了其在心力衰竭治疗上的意义④。根据荟萃分析,39个应用ACEI的临床试验(8308例心衰、1361例死亡),死亡危险性下降24%,而β受体阻滞剂并用ACEI则可使死亡危险性下降36%。临床上,NYHAⅡ、Ⅲ级病情稳定患者,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或NYHAⅠ级的患者(LVEF<40%),均应该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且需终身使用,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NYHA Ⅳ级心衰患者病情稳定且在干体重情况下,可以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应用。通常β受体阻滞剂改善心衰症状常在治疗2~3个月后才出现,故在应用时间上应尽早使用。对于合并有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Ⅱ度Ⅱ型及以上房室阻滞(除非已按装起搏器),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禁用。对于心衰患者有明显液体潴留者,需达到干体重后再开始应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琥珀酸美托洛尔、比索洛尔或卡维地洛。 根据CIBIS-Ⅱ、MERIT-HF和COPERNICUS三个大型临床试验提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并无差别。自2002年中国慢性收缩性心衰治疗建议公布后,国内一直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平片治疗心衰。使用剂量一般从极低剂量开始,如琥珀酸美托洛尔12.5~25 mg每日1次,比索洛尔1.25 mg每日1次,或卡维地洛尔3.125 mg每日2次。如患者能耐受前一剂量,每隔2~4周将剂量加倍;如前一较低剂量出现不良反应,可延迟加量直至不良反应消失。治疗期间患者一旦出现体重增加即应加大利尿剂用量,直至恢复治疗前体重,再继续加量至目标剂量。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用药期间要同时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如:低血压、液体潴留和心衰恶化、心动过缓(心率<55次/分)和房室阻滞(Ⅱ、Ⅲ度房室阻滞)和无力等。必要时减量甚至停药观察。 四.地高辛 长期以来,洋地黄对心衰的治疗均归因于正性肌力作用,即洋地黄通过抑制衰竭心肌细胞膜Na+/K+-ATP酶,使细胞内Na+水平升高,促进Na+-Ca2+交换,提高细胞内Ca2+水平,从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PROVED和RADIANCE试验结果显示,轻、中度心衰患者经1~3个月的地高辛治疗,能改善症状和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不论基础心律为窦性或房颤、缺血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或不合并使用ACEI,患者均能从地高辛治疗中获益;停用地高辛可导致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的恶化。 但是,长期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发现,地高辛只能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不能降低患者死亡率,故不主张早期应用,也不推荐应用于NYHAⅠ级心功能的患者。 地高辛是惟一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委员会”(FDA)确认能有效治疗CHF的正性肌力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维持量疗法(0.125~0.25 mg/d),即自开始便使用固定量,并继续维持;对于70岁以上或肾功能受损者,地高辛宜用小剂量0.125 mg/日 qd或qod。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心律失常;胃肠道症状及神经精神症状。与传统观念相反,地高辛是安全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主要见于大剂量时,但治疗心衰并不需要大剂量,临床注意观察。 近来一种新型的Na/K-ATPase抑制剂-----istaroxime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制剂通过刺激钙离子经由心肌后胞质膜钠钙离子交换器流入,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初步动物试验显示与地高辛的比较,该药的安全范围较地高辛更广,更安全。ACC2008年会上公布的HORIZON-HF研究结果示:istaroxime能增强心肌收缩和加快舒张,增强心脏的泵功能,不会降低急性心衰综合症(AHFS)患者的血压,也不会加快患者的心率。相信不久的将来,该药会在临床上为进一步控制心衰症状做出贡献。 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在临床上,我们对于那些不能耐受ACEI治疗的患者,通常选用ARB制剂行替代治疗。在CHARM-替代试验中,对不能耐受ACEI的两千多例心衰患者换用坎地沙坦治疗,结果显示主要终点心血管病死亡或心衰恶化住院率降低23%,证明了坎地沙坦有效。Val-HeFT试验显示在ACEI基础上加用頡沙坦与安慰剂组相比,死亡和病残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13%,并改善心功能分级、LVEF和提高生活质量,且未用ACEI的亚组死亡率亦有所下降。近年来随着ARB临床观察资料的积累与完善,使得ARB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地位提高。通常从小剂量起用,在患者耐受的基础上逐步将剂量增至推荐剂量或可耐受的最大剂量。比如:坎地沙坦起始剂量4~8 mg/d,推荐剂量为32 mg/d;厄贝沙坦起始剂量150 mg/d,推荐剂量为300 mg/d等。ARB应用的注意事项与ACEI相似,应用过程中应监测血压、肾功能和血钾。 六.血管扩张剂 血管扩张剂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已经20余年了,随着近年越来越多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大系列长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出现,使临床医生对血管扩张剂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和疗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临床上常用的有硝酸甘油、消心痛、硝普钠、酚妥拉明、奈西利肽、ACEI及钙通道阻滞剂等。血管扩张剂通过降低心室前和(或)后负荷,特别是后负荷,以及通过减轻二尖瓣和三尖瓣返流量,在保证脑和心脏灌注压的条件下,使心室容积缩小,心室充盈压和室壁应力降低和(或)心搏量增多,进而改善心衰症状。在应用血管扩张剂时需注意,伴有低血压的心衰患者应慎用,必要时与多巴胺合用⑤。在急性心衰的最初12小时不推荐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由于硝普钠有引起冠脉窃血的潜在作用,对ACS伴有的急性心衰不宜选用。至于奈西利肽,几个小规模的临床试验(VMAC,PRECEDENT,EFFICACY,COMPARATIVE)证实:奈西利肽能够改善CHF急性失代偿患者的症状和血流动力学状态,与多巴酚丁胺比较,明显减少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但是对病残率或病死率的影响尚不清楚。一个旨在回答奈西利肽对急性失代偿性心衰的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正在筹划中。 七.神经内分泌抑制剂的联合应用 1.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应用:临床试验已证实二者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降低CHF患者的死亡率。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严重心衰患者,需要经强心、利尿、ACEI治疗后待病情稳定两周以上,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缓慢增量,经数周后达到治疗量或耐受量,密切观察,如心衰加重须减量或停用。 2.ACEI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合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试验均是与以ACEI为基础的标准治疗作对照,证实ACEI加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进一步降低CHF患者的死亡率。 3.ACEI加用ARB:现有临床试验的结论并不一致。在Val-HeFT试验中缬沙坦和ACEI合用不能降低死亡率。在CHARM合用试验中坎地沙坦与ACEI合用使主要终点心血管病死亡或心衰恶化住院率降低15%。在VALIANT试验中缬沙坦与卡托普利合用的效益并不优于单用其中一种药物,而不良反应却增加。在美国心血管病学会(ACC)2008会议上ONTARGET研究结果给出了一个新的观点:ARB+ACEI,1+1不大于2。因此,ARB是否能与ACEI合用以治疗心衰,目前仍有争论。 4.ACEI、ARB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三药合用:虽然在CHARM 合用试验中有17%的患者使用螺内酯,但专家一致认为ACEI、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合用的安全性证据尚不足,且肯定会进一步增加肾功能异常和高钾血症的危险,故不能推荐。 5.ACEI、ARB与b受体阻滞剂三药合用:ELITE-2和Val-HeFT试验曾经发现,在已经使用ACEI和b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中,加用ARB反而增加死亡率。但是随后的OPTIMAL、VALIANT和CHARM试验均未能重复上述发现。因此,不论是ARB与b受体阻滞剂合用,或ARB+ACEI与b受体阻滞剂合用,目前并无证据表明,对心衰患者不利。 八.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 心衰时由于扩张且低动力的心腔内血液淤滞、局部室壁运动异常,以及促凝因子活性的提高等,致心衰患者发生脑卒中、肺栓塞和周围动脉栓塞事件都比一般人群高,但对于心衰患者行抗栓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国内早期对血栓栓塞患病率的报告多为尸解研究的结果,认为其患病率较高,而心衰临床试验的回顾性分析显示,血栓栓塞率并不高,年发病率为1.5%-3.5%。静脉血栓栓塞(VTE)也是造成心衰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CHF是VTE的明确危险因素。几项回顾性的分析(SOLVD、PROMISE、V-HeFT)也未得到一致意见。近期完成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对心衰伴低LVEF者,分别应用阿司匹林、华法林或氯吡格雷,因入选例数过少,未能得出对心衰是否有益的肯定性结论,也没有证实哪一种治疗更优。
华法林是最早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的口服抗凝药物,其发现、发展的历史极富戏剧性。 1921年,北美很多牧场的牛羊们突然之间变得非常脆弱,一些平素看起来不足以威胁生命的操作,比如阉割或去角,却让它们流血不止而死去。兽医病理学家弗兰克·斯科菲尔德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这一年,异常温暖的天气使农场储存的牧草(为豆科草木犀属植物,俗称野苜蓿)大量发霉腐败,因此推测这些发霉的牧草造成了牲畜的凝血功能障碍,随后在兔子身上进行实验得到了证实。 1940年,化学家卡尔·保罗·林克从这些发霉的牧草中最终分离出了具有抗凝血作用的物质,并明确了这是一种双香豆素类的物质。之后的一些年,这种物质作为老鼠药被广泛使用。为了让老鼠药的毒性更强,林克对双香豆素进行结构改造,于1948年得到了一种更强效的抗凝物质并命为华法林。 1951年,一名美国士兵吃下华法林鼠药企图自杀,之后经过维生素K治疗完全康复。这个意外事件使医学界发现了华法林用于人体还比较安全,有望成为一种可以口服的抗凝药物,在此之前抗凝只能静脉注射肝素。经过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1954年华法林被正式批准用于人体的抗凝治疗。 华法林用作口服抗凝药物带来了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的革命,至今近60年来一直是这一领域的主要治疗药物,积累了大量临床证据和使用经验,是一种成熟的口服抗凝药。虽然,近年开发了一些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目前全球仍有数百万患者在服用华法林。 本文作者认为,华法林在抗凝治疗中的地位尚无可取代,其相对于新型口服抗凝药具有诸多优势。 第一,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尚无针对性的拮抗药物,一旦发生用药过量或出血事件难以处理。相比之下,华法林过量可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维生素K来纠正,安全性有保障。 第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尚不具备在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使用的适应证。而在临床上,这类患者数量巨大,其长期抗凝治疗仍依赖于口服华法林。 第三,华法林价格便宜,3mg 100篇装仅售50多元人民币,可供患者服用2-3个月。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价格昂贵,每片10-20元,如长期服用经济负担沉重。 第四,新型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每天需服药两次,对于记忆力不佳的老年患者使用不便,用药依从性差。而华法林每天仅需服用一次,简便易行。 第五,华法林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使用安全性高,无需调整剂量。而新型口服抗凝药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必须减量使用,并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在重度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
胸闷是一种自觉胸部闷胀及呼吸不畅的感觉,轻者可能是神经官能性的,即心脏、肺的功能失去调节引起的,经西医诊断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重者为心肺二脏的疾患引起,可由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或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导致,经西医诊断有明显的器官性病变。 “胸闷”,可轻可重,轻微的一般疾病,如胃食道逆流、呼吸道感染等;严重可能致命的病症,如心肌梗塞、心绞痛、主动脉剥离、肺栓塞、气胸、上消化道破裂等。这些疾病的诊断由详细的病史询问后可做初步区分,但仍须借助西医的检查才能做出最后诊断,因此在临床上须格外谨慎小心。 整个胸腔的解剖构造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主动 脉血管系统;第二部分是呼吸系统的气管、支气管、肺脏;第三部分为肠胃系统的食道、胃。若胸闷的发作常在活动、爬楼梯、用力排便时加重,同时伴见压迫感、胸痛、喘、恶心、呕吐、心悸、冒冷汗,休息后症状缓解,多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 若胸闷的同时亦有感冒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黄痰、胸痛、发烧、喘等,则多属于呼吸系统问题。 若胸闷常在饭后发作,有时还会有烧灼感、吐酸水、上腹部闷胀痛感,在肠胃病症处理后,胸闷也多会跟著缓解。 若胸部曾受到外伤碰撞,或不慎吞服异物,可能导致气胸,甚而食道破裂,须做立即的处置。 然而,另有一类族群,做遍了各种检查后都被告知是正常,但胸闷却是反覆不断,常在紧张或压力下加重,虽曾服用一些所谓的镇定剂,但效果却都不太明显。这样的情形,在中医的观点上认为是“肝气郁结”。 中医理论的“肝脏”与西医在定义上是不同的,中医肝的功能包含了控制情绪、调畅气机、促进消化吸收、滋养筋膜、储存血液等,紧张易怒的情绪会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气机无法正常分布,导致胸闷、打嗝、腹胀气、头晕等症状,因此可用中药疏肝理气药。 “胸闷”是个牵涉很广的复杂病症,因此须求助医师,做谨慎的鉴别诊断及适当的处置才好。 分类 功能性胸闷 (即无器质性病变的胸闷):人们在门窗密闭、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逗留较长时间,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与别人发生口角、争执,或处于气压偏低的气候中,往往会产生胸闷、疲劳的感觉。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开窗通风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思想放松、调节情绪,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像这一类的胸闷可以说是功能性的胸闷,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 病理性胸闷 (即有器质性病变的胸闷):胸闷不仅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由于身体内某些器官发生疾病而引起的,即病理性的胸闷。如: 1.呼吸道受阻:气管支气管内长肿瘤、气管狭窄,气管受外压(甲状腺肿大、纵隔内长肿瘤); 2.肺部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肺不张、肺梗塞、气胸 3.心脏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脏肿瘤 4.膈肌病变: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痹症; 5.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等。病理性胸闷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缓慢发生。突然发生的多数是由于急性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急性哮喘、急性气管内异物心脏病急性发作、急性肺梗塞等。缓慢性的胸闷则是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儿童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纵隔肿瘤;青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自发性气胸、纵隔肿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肺气肿、冠心病等。 胸闷伴憋气 对于病理性胸闷必须引起重视,以免延误必要的治疗。患者应该到医院去进行胸部透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等检查以及肺功能测定,以便临床医师进一步确诊。 病因 概况 1.生理性因素。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卵巢等生殖系统开始发育成熟,分泌雌激素,促发月经按月来潮和形成明显的女性性征。胸闷气短与性激素分泌水平大有关系。年轻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分泌旺盛,皮下脂肪增厚,脂肪组织的耗氧量比肌肉组织多,所以年轻女性会导致人体氧气供应不足,出现胸闷气短。 2.心理性因素。主要由郁闷、心情不舒畅等不愉快的情绪引起。女孩子往往情感细腻,遇到不顺心的事容易生闷气,情志不舒,常常使她们感到胸闷气短。据心理学家统计,此种原因导致的胸闷气短是最常见的。看来凡事都得想得开;切勿太钻牛角尖。 3.病理性因素。女性常见的疾病的心肌炎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在各种心肌炎中,尤以病毒性心肌炎为最多见。女性在患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后,很容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此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就是胸闷气短。 治疗 1.精神心理治疗:即调整心态、放松精神、消除顾虑,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保持良好情绪,良好的情绪有利于神经系统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使机体的生理代谢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反馈性地增强大脑细胞的活力,改善神经功能。 2.体质锻炼:体育运动能调节和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调整大脑功能, 另外,运动能明显改变人的情绪,坚持长期锻炼,能增强体质、心血管功能改善,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增强,使植物神经功能恢复。 3.药物治疗: 有心悸、胸闷、易汗、喜长出气等β-受体高敏症状者,可用安定2.5mg、心得安10mg 口服(或氨酰心安12 .5~25mg 1~2次/日)。 4.物理治疗:引起胸闷的原因很多,其中就有颈椎病所引起的胸闷。可以利用爱诺康中药枕治疗颈椎病,从而是胸闷得到治疗。 预防 1、预防感冒和及时防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反复感冒,可定期注射核酷或丙种球蛋白,并适当且一些补养肺痛的中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在风和日暖的天气,要外出晒太阳,散步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或增强肺功能,最好每天能坚持30分钟的呼吸锻炼和深呼吸运动,这样,既可促进支气管的通气功能, 又可增强肺泡的弹性和血液供给。 3、注意卫生,合理营养、戒烟、避免停留在尘埃多的地方,并避免接触对气管和支气管有刺激作用的烟气、毒气等。 疾病先兆 听语音 冠脉缺血胸闷当先 好发人群:中老年人,有年轻化的趋势。 胸闷是一种症状,许多疾病都可能出现,但以内科疾病为主,最多见的是心血管疾病。寒冬时节,心脏病猝死的发病率较高,尤以12月份至次年2月份这段时间为甚,特别是在连续低温、阴雨和大风天气,急性心梗发病率显著增高,四五十岁的壮年人,更应该加倍注意。 隆冬季节,由于寒冷对机体的刺激,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苯酚胺分泌增多,后者可使人的肢体血管发生收缩,心率加快,心脏工作负荷增大,耗氧量增多。此时,心肌就会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发生。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苯酚胺本身还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血液浓缩,使血小板易于凝聚,形成血栓,这也是导致心梗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在温度低的情况下,血管收缩,血压容易升高,加重了心脏负担,这些都可能导致心梗猝死。 冠脉缺血胸闷 急性心肌梗塞常伴有剧烈的胸部疼痛。但是,对老年人一般指65岁以上者却不尽然。据资料分析,将近1/3的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不会产生剧烈的胸痛,而胸闷则是最常见的症状。由此可见,对于老年人,不宜将有无胸痛作为鉴别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依据。 绝大部分的急性心梗病人在发病前都会有先兆,当感到胸闷,胸骨后疼痛,有时还会向左肩部和背部放射时,一定要考虑是否有心绞痛,及时去医院诊治。 心肌受累胸闷相随 好发人群:儿童及青壮年。 病毒性心肌炎多由感冒病毒引起,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发病之初常以感冒症状为先驱,如恶寒发烧、全身酸痛、咽喉疼、咳嗽或吐泻等。患者在2周左右如出现胸闷、心慌、气短、心前区不适等尤其应引起注意。由于病毒性心肌炎起病隐匿,易使人容易误解为感冒未彻底痊愈而误治。心肌受累明显时,患儿常诉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头晕及乏力等。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灰白、四肢冷湿及末梢发绀等,可在短时间内发生意外。 颈心胸闷易误诊 好发人群:中老年人群。 颈心综合征患者年龄多偏大,多有血脂偏高动脉硬化趋势,一些医生又多忽视职业、病史的采集和详尽的全面体检,过于依赖仪器等辅助检查,尤其是当影像学检查有可能与临床症状不符时,更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颈椎病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统称为“颈心综合征”。除心前区疼痛外,还可有胸闷不适、心悸、气促等表现。心电图上可见有缺血性ST段与T波变化,有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但颈心综合征的心绞痛与冠心病中的心绞痛是有区别的。它与劳动负荷增加、情绪激动无关,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及钙离子拮抗剂不能缓解;而颈椎负荷增加却常常是此类心绞痛的诱发因素,如高枕卧位,长时间维持过度仰头、低头的体姿,脊背受凉、扭伤、劳累等。 “颈心综合征”根源是颈椎病,所以主要是治疗颈椎病。在日常生活中要纠正高枕卧位,避免过度仰头、低头,注意颈部保暖;局部进行理疗,热敷;适当的颈部体操以活动颈部,可缓解或减轻“颈心综合征”的各种症状。 焦虑不安 胸闷气短 好发人群:青壮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 焦虑症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为5%,表现通常有三个方面: 1.内心体验:惶惶不可终日,烦躁不安 2、植物神经系统变化:胸闷,心跳加快,心悸,胃肠蠕动下降,食欲下降等 3.运动系统表现为无力,手脚发软,细微震颤,发抖,多余动作出现如眨眼、咬牙等,面肌紧张,坐立不安等等。 在出现焦虑症的各种症状以后,患者一定不要盲目乱用药物,应该到相关的医疗机构去咨询,弄清自己到底是不是患了焦虑症。 心理治疗的重点是: 1.解除精神紧张的原因(即改变认识)。给予适当的支持,使之解除顾虑,放弃不合理的要求。 2.端正对疾病的认识。应在医生的帮助下,对自己各种症状的产生及自己的躯体状况有正确、清楚的认识。 还有一种人,心脏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但就是经常感到胸前憋闷、心慌气短、紧张恐惧,有一种频临死亡的感觉,好像必须马上抢救。这实际是“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这类患者有一个特点就是爱思考,思虑多,对任何事情都要弄个究竟,也就是善于思虑的优点发挥过头了。 胆囊伤心胸也闷 好发人群:较肥胖的中年女性。 胆心综合征是种易与心脏病相混淆的疾病。在临床上,医学专家早就注意到胆道系统疾患的病人,可出现类似冠心病的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变,其中以中老年女性患者,特别是身体肥胖者发生率较高。 胆心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可能涉及以下两点: ①胆石症与冠心病都与脂质代谢障碍有一定关系,因此可能在病因与发病学上存在某种联系。 ②胆道系统与心脏在神经支配上有共同通路,可能通过神经反射而发病。 胆心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电图改变,有的患者伴有右上腹部的疼痛,用心血管类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胆心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治疗胆道疾患,控制胆道炎症,去除胆道结石。 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常出现的症状是皮肤病变(荨麻疹、红斑、水肿等,消化道功能紊乱)恶心、腹痛、腹泻、哮喘、发热、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易被忽视的是过敏性口炎,过敏性心肌炎等。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过敏体质的用药禁忌多数药物都有产生过敏的可能性。较易引起过敏的药物为磺胺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保泰松等催眠镇静药(巴比妥类、水合氯醛,呋喃唑酮等)呋喃类抗菌药物等。药物可引起过敏性心肌炎 青霉素 一般说来,没不论何种药物,只要引起过敏,都可能同时产生心肌损害,尤其是用磺胺类药、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消炎痛、保泰松等药发生过敏时,更易损害心肌。发生药物过敏性心肌炎时,除了有一般的过敏症状外,患者常有面色苍白、胸闷气短、乏力身困、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 预防药物过敏的主要措施,是不随便用药。轻度伤风、咳嗽常可不药自愈。系过敏体质或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用药种类不宜过多。服药前最好做过敏试验。药物过敏者用药时,不要只注意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还要留心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心悸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及时检查心电图,以防患于未然。 药物过敏是一种经常的现象,且危害性很大,严重地话会导致死亡。一般来说,药物引起的过敏大都会有发热现象,一旦停用引致过敏的药物,体温就会下降。 1.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医生在开药的时候会询问你对某种药物是否过敏,了解药物的成分、功能、适应症和注意事项,尤其要看看药物会引起什么样的副作用,看看所开的药物是否含有过敏的成分。 2.不要滥用药物,有时候药物过敏是因为滥用药物所引起,因此使用药物的时候,要严格参照医嘱和说明书进行操作。用两种以上的药物,一定要询问医生两种药物会不会产生反应。 3.一旦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发生皮肤瘙痒、发热或皮疹等现象,就极有可能是药物过敏了,要马上停止使用该种药物。但是药物过敏是有潜伏期的,有时候这种药物过敏了,却在几天甚至十几天之后反映出来。 按摩保健 平时如果感到心慌胸闷,可以试着按按内关穴。内关穴是心脏的保健要穴,能够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属手厥阴心包经。中医里面的心包位于心脏外面,形象的比喻为心的围墙。当有外界邪气侵犯心脏时,心包能替心受邪。尤其老年人是心血管病的高发人群,经常按一按内关穴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内关穴的位置很好找:手掌朝上,当握拳或手掌上抬时就能看到手腕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这两条筋中间,腕横纹上(朝向心脏)两寸(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按揉内关穴力道要适当,不可太强,以酸胀为佳;以左手拇指螺纹面按 右手内关,以右手拇指螺纹面按左手内关,交替进行,平时可以边走边按,也可以在工作之余进行揉按,按揉2~3分钟就可以了。还要注意指甲不宜过长,否则会掐到穴位。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场所也合适,最好再加按足三里,也可以揉前胸、后背,这些都能够起到疏通经络,预防保健的作用。
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是在外科修缘对缘二尖瓣修复技术的启发下,采用类似的技术原理,使用一个特制的二尖瓣钳夹器夹合器(Clip),经人体血管到达心脏,在三维超声引导下,夹住二尖瓣两个叶的中部,使二尖瓣在收缩期由大的单孔变成小的双孔,从而减少二尖瓣反流。 患者如何受益? 简单的说:就是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技术通过人体血管将器械送入心脏,伤口极小,不损伤心脏,在操作过程中心脏正常搏动,不需要体外心肺循环支持,患者恢复较快,通常在术后2-3日可以出院,术后1周内就可以参加日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