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胆囊良性息肉是临床常见的胆囊良性病变,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全球成年人胆囊结石总患病率已达10%~20%。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因部分患者担心胆囊切除后会给以后生活带来影响,强烈要求行保胆手术,因而各种保胆手术应运而生。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术适应症:术前均常规经彩超行胆囊收缩功能测定,胆囊收缩率≥50%,胆囊壁厚在3 mm 以下,患者无手术禁忌症。不建议行保胆取石手术,包括:①胆囊壁厚>5 mm ;②弥漫型腺肌症;③胆囊腔消失。其中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或伴胆囊穿孔,为保胆取石术的禁忌症。内镜微创保胆手术的术后处理---抗结晶治疗(至少6月):口服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滔罗特)+中药胆宁片,可有效降低胆囊结石复发。具有适应症的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道镜(胆道软镜或硬质胆道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具有微创优势,术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预防性用药,可减少术后结石复发机率。 手术主要步骤:(1)腹腔镜下检查,切开胆囊,胆道镜检查、网篮取出结石;(2)胆道镜检查无结石残留;(3)止血、腹腔镜下缝合胆囊切口。(4)将结石取出腹腔外,关闭腹腔穿刺孔(附手术照片)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hyperplasia,FNH)是肝脏内由组织学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肝脏细胞形成的良性结节,约占所有肝脏原发肿瘤的8%,发病率在肝脏良性病变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肝血管瘤。FNH是由Endmondson在1958年最先报道,之前常被误诊为肝腺瘤、胆管肝细胞错构瘤、局灶性结节性硬化等。其确切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它是肝细胞对局部血管异常产生的一种反应性增生性改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FNH与口服避孕药之间的联系尚无定论,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并不会增加FNH的发病率,但可能会促进FNH的生长。FNH的病理分为经典型和非经典型两大类:经典型特征有:(1)异常的结节样结构;(2)畸形的血管:(3)增生的胆管。病灶切面中央可见星状的癜痕纤维组织,形成间隔向四周放射而分割肿块。非经典型又可分为毛细血管扩张型、混合性增生及腺瘤样型、细胞不典型三类。病变可以缺乏异常结构的结节或畸形的血管,但增殖的胆管总是存在的。多数表现为不均质的腺瘤样,轮廓不清,几乎所有病灶均缺乏肉眼可见的瘢痕。绝大多数FNH患者没有症状,而是偶然发现肝内的占位性病变而就诊,只有不到1/3的病人有轻微的上腹部疼痛、不适或者腹部肿块等临床表现。FNH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有学者对照病理结果与影像诊断,发现70%左右的FNH经影像学可以确诊,而经影像确诊的病例几乎均为经典型FNH。虽然病理学诊断是金标准,但肝穿刺活检价值有限,因为影像学不典型的FNH往往镜下表现也不典型。超声造影检查可以呈现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持续增强现象,这是FNH与肝腺瘤及肝癌的重要鉴别点。FNH病灶在CT增强扫描的动脉期有快速、显著、均匀的强化,延迟期多为等密度,可以显示明显的中央瘢痕。MR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FNH典型的MRI特征有:病灶除瘢痕之外信号均匀;动脉期明显增强;瘢痕T1呈低信号、T2高信号,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无增强、延迟期增强(部分病灶门静脉期可增强)。血管造影显示FNH病灶为多血管肿块,其特征性表现是中央动脉供血并向周边放射性灌注,肝实质期染色均匀,门静脉期呈现充盈缺损。FNH为良性非肿瘤性病变,一般不会恶变,如果MRI等影像检查显示为典型FNH影像学表现,结合无肝炎病史,肿瘤标记物AFP、CA199正常,临床即可诊断FNH,如果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可以定期随诊观察。长期随访研究显示,FNH在保守治疗过程中病灶并不增大,甚至部分病人停用口服避孕药后病灶减小或消失。FNH破裂出血也较少见,80%以上的FNH破裂出血病例的病灶>5cm,可能提示>5cm的FNH病灶破裂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大,手术切除这样的病灶或许是最合适的。Terkivatan认为直径>4cm的FNH由于压迫周围组织或者肝被膜,往往会引起腹部症状。因此直径>4 cm、同时有症状的FNH也是有手术指征的。FNH的手术指征应为:(1)随诊观察期间FNH病灶进行性增大者(2)FNH诊断明确,但临床症状较明显的,尤其病灶大于4cm的(3)FNH诊断明确,但有破裂出血风险(病灶超过5cm)(4)FNH诊断不能明确,不能排除肝腺瘤及肝癌的情况。具有手术指征的情况下,手术切除仍是首选,但对于肝脏深部或中央型小于3cm的肿瘤,射频消融或微波消融可以取得等同手术的治疗效果,创伤却减少很多,可以优先选择。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利用FNH往往是由单一动脉供血的特点,行导管动脉栓塞也是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手段。
1.肝血管瘤概述2.肝血管瘤手术治疗方法3.肝血管瘤微波消融术适应症&禁忌症4.经B超引导下肝血管瘤微波消融技术要点5.肝血管瘤微波消融并发症6.肝血管瘤微波消融原理及优势(具体描述如下)1.肝血管瘤概述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肝脏良性肿瘤疾病,发病率为5%~7%,占全部良性肝肿瘤的73%。依肿瘤直径大小,肝血管瘤可分为三级。直径<4cm者称小血管瘤,5~10 cm者为大血管瘤,>10cm者称为巨大血管瘤。近几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加强,常规体检不断普及,此种疾病检出率日益提高,大多数肝血管瘤体积较小且无症状,少数患者症状可表现为上腹胀闷、进食后饱胀、嗳气等,一般无须治疗,临床上多建议定期复查。但对于生长增大迅速、体积较大的肝血管瘤或出现诸如贫血、出血、黄疸、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并发症,以及诊断不明确、不能排除恶性者,则需要进行治疗干预。2.肝血管瘤手术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切除(血管瘤切除术)、肝动脉结扎术、经皮肝动脉介入栓塞(TACE)、微波固化术、射频治疗、类固醇治疗等,以及微波消融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如经皮微波消融+肝血管瘤动脉平阳霉素碘油栓塞)等。外科切除是目前肝血管瘤治疗最常用的方法,具体手术方式包括肿瘤剔除、血管瘤结扎、肝段切除甚至进行肝脏移植等。但手术切除相对风险高、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治疗时间长,患者普遍心理压力大。尤其对肿瘤直径较大、位置复杂以及多发性病灶难以下手,手术指征目前尚有争议。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微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微波消融术是肝胆外科一种常见微创技术。3.肝血管瘤微波消融术适应症&禁忌症随着微波消融技术的发展和医生向新领域的不断开拓,目前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适应症逐渐变宽。即肝血管瘤微波消融术适应症主要有:(1)肝血管瘤瘤体直径>5cm,伴有肝血管瘤所致的临床症状;(2)有症状的单、多发肝血管瘤,直径<10cm;(3)在随访过程中,生长速度较快的肝血管瘤;(4)对肝血管瘤有严重心理障碍;(5)瘤体迅速增大,诊断不明确者,尤其不能排除恶性肿瘤;(6)出现继发于肝血管瘤的并发症,如血管瘤破裂出血、严重的血小板减少、贫血等;(7)长期从事剧烈活动容易导致血管瘤破裂;(8)手术治疗后残留或复发的肝血管瘤。(9)肝血管瘤位于肝脏边缘,可能易于引起破裂的;肝血管瘤微波消融术禁忌症有:(1)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有创操作者;(2)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3)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解剖关系不清。4.经B超引导下肝血管瘤微波消融技术要点通常采用气管内全麻醉下手术,麻醉起效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取1-2个微波穿刺电极(天线)在B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进针,根据肝血管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消融面积,合理布针,并选择合适的消融功率和时间,通常输出功率60~90 W,作用时间5~10min。通过B超监测进行调整消融针深度及位置、消融次数,直到瘤体完全塌陷、碳化。通过多电极、多位点、多平面叠加消融,可望达到完全覆盖消融。另外肝血管瘤微波消融方法还有:(1)腹腔镜下微波治疗;(2)开腹微波术;(3)微波消融联合介入治疗。5.肝血管瘤微波消融并发症较常见并发症的有:皮肤灼伤、腹腔出血、肝脓肿形成、气胸等。而急性少尿型肾功能不全较少见但需关注。因此,术中及术后用碳酸氢钠静滴以碱化尿液,有利于减少急性少尿型肾功能不全的发生。6.肝血管瘤微波消融原理及优势微波消融是治疗肝脏占位性病变有效的微创方法。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原理是利用微波电极间高频电磁场引入肝血管瘤体内,引起瘤体内电介质的分子、离子互相摩擦、碰撞而产生热能,是电极中心部温度可达60℃~100℃,临近部位可达45℃,即通过微波产生高热使瘤体组织蛋白质迅速发生变性凝固,从而导致组织的不可逆性坏死。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创伤性小等优点。随着微波消融设备的更新完善、经验的逐渐积累和治疗方案选择的个体化,微波消融有望成为肝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根据肝血管瘤的血供特点选择微创联合的治疗方法能够相互补充单一治疗的不足,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如肝血管瘤栓塞与微波消融联合治疗能互补不足,达到微创治疗的效果,可望提高特殊部位或巨大肝血管瘤治疗的效果。总之,肝脏血管瘤微波消融既有外科切除术的彻底性,又有相对微创性,同时微波消融操作简单、微创、恢复快、患者生活质量高,因而,非常有潜力成为肝脏良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1.腹腔镜脾切除术概述2.脾脏解剖及脾脏生理功能3.腹腔镜脾切除术适应症4.腹腔镜脾切除术禁忌症5.腹腔镜脾切除术设备及器械6.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步骤7.腹腔镜脾切除术术后并发症(附28页ppt,电脑PC端可阅)
肝吸虫,是华支睾吸虫的通俗叫法,可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所引起的肝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群身体健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与饮食和卫生行为习惯密切相关,人们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即进食未熟透的鱼或“鱼生”)而被感染。一、临床表现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重度感染者可出现腹泻、精神不振、肝肿大、黄疸等表现。如患者长期带虫,对肝胆系统造成慢性损害,严重者可发生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胰腺炎,以及肝硬化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肝硬化、肝癌、胆管癌等严重后果。二、肝吸虫地域分布及危害肝吸虫病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世界范围内肝吸虫的感染人口估计达3500万人,我国感染者约为1500万人。我国是肝吸虫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且以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感染率最高。被我国卫生部列为(2006年~2015年)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肿瘤研究中心确定肝吸虫为引起肝胆管癌的I类致癌因子。《柳叶刀传染病》发表了关于全球食源性吸虫病研究成果,推算全球每年因肝吸虫感染造成5 591例死亡。推算全球肝吸虫感染所致胆管细胞癌每年为5 000余例。三、肝吸虫病的致病原因(1)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如进食麻辣烫、火锅、烧烤等,淡水鱼虾螺等产品作为菜品常在未全熟状态下进入人们口中。(2)盛过生鱼虾的器皿不洗干净直接盛熟食。(3)生活中生熟砧板不分,即切过生鱼虾的刀及砧板不洗就切熟食等。(4)生活中的误解:喝白酒就能杀死肝吸虫,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白酒不但不能杀死肝吸虫,反而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还有认为酱油、芥末等调味料能杀虫,这也是错误的认识。肝吸虫的囊蝴对调味料的免疫力较强,调味料对这些根本不起作用。四、检查方法(1)粪便常规检查(查找肝吸虫虫卵)。(2)抽血查肝吸虫抗体,以及血常规、肝功能、肝胆B超。五、诊断肝吸虫成立需具备的条件(1)进食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史,或经常在外就餐史等。(2)临床症状:早期症状不明显或轻微消化道症状如腹泻等,部分出现肝功能异常患者可存在肝区不适、黄疸等。(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嗜酸细胞增高,肝吸虫抗体阳性等。(4)在粪便或十二指肠液、肝穿活检病理检查出肝吸虫卵是确诊该病的最客观依据。六、治疗方法口服吡喹酮是肝吸虫治疗首选用药。总剂量为110-210mg/kg,分2-3天连续服药,每日口服3次,两餐间服药,其有效率超过90%。在使用吡喹酮药物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1)轻微不良反应,比如乏力、头晕、肌肉酸痛麻木、视力模糊等情况;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疼痛等;胸闷、心跳加快等;发热、皮疹及皮痒等。(2)严重不良反应,如视力模糊、眼球震颤以及剧烈性头痛、突发性昏厥、持续性嗜睡;以及抽搐、大小便失禁、身体软弱无力至瘫痪等。心房颤动、胸闷,严重致休克及死亡情况;过敏反应如剥脱性皮疹,甚至过敏性休克,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服用吡喹酮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当在医院医务工作人员指导下服用。确保用药安全性。七、肝吸虫病的预防措施(1)把住“病从口入”关,不吃生或不熟的淡水鱼、虾,或半生食蛙、蛇、禽、等肉类,不生吞蛇胆,不饮用生水等。(2)定期到专业医院检查身体,一旦发现肝吸虫感染的,应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3)在生活中厨具一定要生熟分开,即分开使用生食、熟食的刀具和盛器等用品。(4)提高对肝吸虫病的认知度和防病意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发生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至左、右肝管部位的轴膜上皮恶性肿瘤,又称Klatskin 瘤,占胆管癌的58% ~ 75%,是胆管癌中最多且较难处理的胆管与肝脏结合部的肿瘤。只有15-20%可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 。姑息性治疗包括:(1)手术:胆肠吻合内引流 (2)介入治疗:a.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胆道支架、胆道射频消融、胆道放射粒子植入 b.内镜下肝胆道引流术、胆道支架、胆道消融(附PDF,需电脑端才可打开阅读)。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也可以单独存在,一般为胆色素结石,左侧多于右侧,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华南、西南、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地域多见。其病因复杂,主要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胆管内慢性炎症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胆汁淤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临床表现上,有的患者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仅有上腹隐痛不适,常在体检时被发现。大多表现为反复发作上腹部、肝区、胸腹部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或绞痛不适,常放射至背、肩部;急性发作时除典型的腹痛外,常伴畏寒、发热、黄疸,合并重症胆管炎时,可出现脓毒症、感染性休克;一侧肝管结石阻塞时,可无黄疸或黄疸较轻。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肝脓肿、胰腺炎、胆道出血、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甚至肝内胆管癌等。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B超、CT、磁共振(MRI/MRCP)等。诊断肝内胆管结石需排除肝内的钙化灶,因为肝内钙化灶的影像学表现跟肝内胆管结石基本相同;但肝内钙化灶无需特殊治疗。合理的治疗至关重要!因为,肝内胆管结石病变复杂、复发率高、残石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无症状、无局限性胆管扩张的结石一般可不做治疗;反复发作的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应根据肝内胆管结石数量及分布范围、肝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肝脏的病理改变、肝脏功能状态及患者的全身状况,制定针对具体病例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怀疑或者证实有肝内胆管结石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肝胆疾病专科或医院就诊,切忌乱服药治疗或使用不合理的治疗方式而贻误病情。预防措施:1、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优质蛋白、低脂低胆固醇饮食,戒烟酒。2、注意饮食卫生,多喝水,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3、保持大便畅通,定期驱蛔虫治疗。4、多运动,心胸宽阔,精神舒畅。5、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可单发,也可多发。发病率约3% ~ 7%,胆囊息肉主要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瘤或腺肌增生、混合性息肉等。其中胆固醇息肉最常见,其次为炎性息肉、腺肌瘤。目前认为胆囊腺瘤性息肉潜在的癌前病变,其癌变率约20%~38.9%,但总的看来,胆囊息肉癌变率约4%-5%。临床表现胆囊息肉患者多无不适症状,而胆囊颈部的息肉可出现不适症状,部分病人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如右上腹隐痛、腹胀不适等。主要靠腹部B超诊断胆囊息肉。但B超常难以明确其良恶性,必要时行上腹部增强CT和/或核磁共振(MRI)检查。治疗时机选择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需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金标准,亦有选择腹腔镜下胆囊切开取息肉,保胆手术治疗,但缺乏足够、有效的研究来证明其合理性。主要有如下情况一项或以上者需考虑手术切除胆囊:1.出现上腹或右上腹隐痛、腹胀等不适症状。2.病灶直径≥10mm;或息肉基底较宽,无蒂或单发病灶。3.年龄> 50岁;4.短期内病灶增大趋势明显; 5.位于胆囊颈部。6.胆囊息肉伴有胆囊结石者。7.单发息肉的直径<10mm,无症状,在观察过程中逐渐增大者。8.彩超检查发现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9.CA-199、CEA(肿瘤标记物)明显升高且除外其他胃肠道肿瘤者。10.对直径≤5mm且无症状的病人可定期复查上腹部B超。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koala外科手术治疗。预防方法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很多,目前认为主要与患者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和机体营养状况异常、脂质代谢紊乱等有密切关系。另外不吃早餐、 热卡不足、维生素C缺乏、 蔗糖、精致的淀粉、少纤维素的食品可导致胆囊内胆汁不能及时排空,都易形成胆囊息肉。预防胆囊息肉有如下方法: (一)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低胆固醇饮食(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海鲜)。(二)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本文系方兆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高难度消融病例】肝癌复发癌灶微波消融(术者:孙兴 B超引导:李洁)对于一个从剑突下入路针道达12cm穿刺紧贴膈肌距离心脏不到1cm的S2段大小约1.5cm的复发癌灶,精控微波输出功率及时间,损毁肿瘤而不伤心脏的高难度病例,凭借细腻的穿刺手法及坚定的心理素质来完成这个几乎是禁区的穿刺消融!谢谢B超医师的路径引导、麻醉师的呼吸控制!也谢谢我的病人对我无条件的信任,你把身体交给我,我还你一条命!!
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广泛应用,这种手术方式并发症少,效果确切,是目前治疗良性胆囊疾病(胆囊炎,胆囊结石)最合适的手术方法,手术切除胆囊后,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恢复,可以获得自身的调节代偿,即通过胆管的代偿性扩张,维持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胆囊基本生理功能:一、胆囊是人身体里储存胆汁的场所,不断地将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起来,并加以浓缩,在进食的时候,胆囊通过自身的收缩,将浓缩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帮助消化脂肪。胆囊因诸如胆囊炎、结石、息肉、胆囊癌等种种原因不得不被切除时,患者将面临因胆汁得不到调控而引起的生理状态的改变。这时,胆汁将持续进入十二指肠,从而破坏肠道理化、酸碱平衡以及菌群平衡;而在人们进食时,却又不能得到足够的经过胆囊的浓缩的胆汁来帮助消化(此时肠内胆汁酸浓度达不到临界微胶粒浓度,同时相同容量的胆汁的胆汁酸盐的含量也减少一半),致使脂肪类食物消化代谢能力下降。如果这时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较多将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从而产生脂肪泻。此时亦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经过一段时间后胆总管会代偿性扩张并部分代理胆囊功能,这一过程需要2--3个月时间。因此在这一段适应的时间里,对脂肪的摄入量要加以限制,尤其是一次不能吃含太多的动物脂肪的食物。一般采用少量多餐的办法,一餐食量不宜过饱。食物内容可以是低脂半流或低脂软饭。如各种粥类、面条、面片、面包、饼干、豆腐、蛋清、去脂牛奶和低脂瘦肉、少纤维蔬菜、水果等。烹饪方法的选择,应力求清淡,最好采用清炖、蒸煮、煨汤等方法。避免油炸、烧烤、烟熏、半生半熟的烧煮方法,并尽量少用调味品,这样才适合手术后胆道功能的改变,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根据对食物的耐受情况,脂肪控制从严格每日20克,过渡到每日40克。如食后不舒服可酌情减少或不吃,经一段时间适应后再逐渐放开对脂肪食物的摄入。二、胆囊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对胆汁进入肠道有调节功能。一旦胆囊切除,其调节胆汁排泄的功能就不复存在,胆道的生理完整性和功能协调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人体内有较强的代偿能力,但是消化和吸收功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容易产生消化功能紊乱,如脂肪泻、维生素吸收不良等综合症等。胆石症患者虽然通过手术切除胆囊将结石去除,但没有改变产生结石的脂质代谢紊乱,而这种代谢紊乱还容易导致其它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因此,胆囊切除后,更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继续保持低热量、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原则。胆囊切除后,体内的次级胆酸进入肠道增多,刺激结肠黏膜增生,从而增加患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的危险性。因此,胆囊切除患者要多参加体育活动,促进肠蠕动;要多吃些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和粗粮,保持大便通畅;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多食鲜奶和奶制品,牛奶中丰富的钙和维生素A、D等,能抑制或减少胆酸的分泌。胆囊切除术后机体变化情况及饮食注意事项:1、手术术后的饮食指导:由于麻醉作用,手术需求的肌松药物使用,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尚未恢复、手术创伤应激肝脏功能受到抑制,胆汁分泌量降低,会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既往传统处理方式为术后1~2天严格禁食,而只给予静脉滴注补充各种热卡及机体所需水分。随着现代医学观念的不断进步、新型营养制剂的出现及营养支持措施的改进。术后麻醉苏醒后,患者清醒且能自行吞咽进食情况下,即可给予口服少量碳水化合物营养制剂,这样既能能有效缓解患者因禁食产生的口渴、饥饿、焦虑及烦躁等情况,又可减少术后胰岛素抵抗、增加糖类物质的代谢利用能力,从而减轻术后机体应激反应,进而降低机体组织分解、防治机体负氮平衡;且少量碳水化合物清流质能刺激胃肠蠕动能力恢复,进而有助于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在肠道恢复蠕动功能,肛门排气后,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增加流质饮食,可口服如米汤、藕粉、果汁等,随后再逐渐改为大米稀粥、肉粥、豆腐羹、枣泥米糊等。因地域饮食结构的差异,南方人群以米饭为主食,北方人群以面食为主食,故而在术后恢复情况以此参考分别予添加米粉、面条等食物。在上述进食原则指导下,建议根据不同人群术后恢复速度进行个体化调整所进食食物的种类及量。胆囊切除后,在人们进食时不能得到足够的经过胆囊的浓缩的胆汁来帮助消化,如果这时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多,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重者出现脂性腹泻,导致营养不良。手术后近期(指手术后1个月内)的饮食指导原则为,讲究荤素合理结合,尽量减少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蛋黄及油炸食品,烹调尽量少用动物油,甚至避免使用动物油。如果因口感需要可适当用一些橄榄油来烹制食品。减少脂肪类摄入,主要指不吃或尽量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尽量少食浓肉汤、浓鸡汤、浓鱼汤等食物,减少摄入脂肪含量高的坚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大杏仁、开心果等。严格限制动物内脏,蛋黄、鱿鱼、沙丁鱼、动物脑、鱼卵、蟹黄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尽量做到少量多餐。菜肴应以清蒸、炖煮为主,特别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戒酒。优质蛋白质要补充。补充充足的蛋白质,有利于修复因胆囊炎和胆石症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可以选择以鱼、虾、禽、豆腐及少油的豆制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保养之道品等为主的低脂肪优质蛋白质。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每天蔬菜摄入量应大于300克。水果至少有2种,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利于康复,蔬菜水果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形成,减少脂肪和糖的吸收,从而起到减低血脂和血糖的作用。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并且要做到少量多餐,以适应胆囊切除术后的生理改变。消化不良的症状大概会持续3个至半年左右(持续时间与患者机体恢复能力及术后饮食调理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胆总管逐渐扩张,会部分替代胆囊的作用,消化不良的症状也就会慢慢缓解。这时饮食也就能逐步过度到正常了。2、心理调节:胆囊切除后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避免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术后两三个月内,可以进行像散步这样的活动,以促进机体的恢复。3、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并定期到医院复诊,遇有不适应及时就诊。胆囊炎做了胆囊切除术,一般有40%~45%的病人疗效满意,症状消失。但是少数病人手术后原有的症状仍然存在,或经一段时间缓解后原有症状又复发,还有的出现新的症状,这些统称为“切胆综合征”。胆囊切除术后,部分病人出现上腹部疼痛、绞痛样发作、黄疸、怕冷发热、恶心、呕吐、忧郁、焦躁以及进行性体重减轻等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胆囊切除后有2%~8%的人出现这种症状。胆囊切除后,由于胆道动力紊乱和胆汁流动异常,使胆管系统的功能障碍。另外,一些病理原因也起主要作用,常见的因素有:肝内、肝外胆管残留结石,特别是胆总管下端残留结石,或再生结石。胆囊管留置过长出现胆囊管残株炎;胆管或奥狄括约肌损伤、狭窄;原发病术中未予处理,如溃疡病、食道裂孔疝、慢性胰腺炎、胃炎、肝硬化、壶腹周围器官肿瘤;一些精神因素等。术后出现上述表现,应分析病因并给予治疗。如果检查有器质性病变,残留结石(尤其发生在胆总管者),壶腹周围肿瘤,或胆总管梗阻,应再行手术治疗。4、胆囊切除1个月以后,饮食也不要过于追求清淡,必要的营养补充将有助于病人术后的早日康复。每天应吃些瘦肉、水产品、鱼、豆类食品,适量补充脱脂牛奶有利于补充蛋白质。如不习惯食奶类或鱼肉者,可多吃大豆制品及菌菇类,以弥补动物蛋白的不足。适量增加高纤维素及富含维生素类的食物,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也十分有益。5、术后3~6月内,.适当增加进餐次数。每天以4餐为好。少吃多餐可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利于手术后恢复健康;醋能增强胃的消化能力,还可调节肠道内的酸碱度,以利于胆汁发挥作用,促进对脂肪类食物的消化。常饮茶,多吃蔬果也有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包括玉米、小米、甘薯、燕麦等粗粮,以促进胆汁排泄。6、老年病人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护理老年病人的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重要生命器官发生生理退行性变化,无论应激性、代偿、修复、愈合、消化吸收等能力都较差,特别是在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器质性疾病时,对胆囊切除术后会有潜在的危险,术后选择适当的卧位,同时针对老年病人的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密切观察病情:由于老年人各脏器的储备功能减低,反应迟钝,慢性疾病多,气管插管和建立二氧化碳气腹对老年病人又是一个很大的刺激,稍有疏忽,则可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术后我们除按时测量生命体征外,还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和肌力恢复情况,并经常询问病情。二、心理护理:老年人对手术的耐受力较差,再加上术后切口疼痛或其它不适,往往思想负担较重,我们尽力协助病人生活所需,开导和安慰病人,使他们顺利渡过术后恢复期。三、腹胀、排气困难的护理:由于老年人各种脏器功能恢复缓慢,加之代偿力差,胃肠减压、引流均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低钾是老年外科病人较多见的,由于缺钾出现胃肠道张力低下性肠麻痹,也会加重腹胀,采用肛管排气、针炙足三里、大肠俞等穴位,并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协助排气。术后第二天肛门排气后可进流食,由于老年人胃肠功能恢复较慢,术后二周内严禁高脂饮食。7、对于有烟酒习惯的患者,在胆囊切除手术,建议戒烟戒酒,因为吸烟酗酒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并增加结石复发的风险。少食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洋葱、蒜、姜、辣椒和胡椒等。胆囊结石行腹腔镜保胆取石手术的患者饮食指导:因为手术胆囊底部切开、缝合操作,术后胆囊底切开口存在无菌性炎性反应、水肿,故在该手术伤口愈合前,饮食参照手术后近期(指手术后1个月内)的饮食指导原则。待胆囊底部伤口愈合良好后,再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因手术只是取出结石,但患者自身脂质代谢、胆汁酸盐理化及胆道收缩排泌功能等机体因素并未因手术而改变,为减少结石复发风险,建议软质低脂饮食,忌干硬、油腻及辛辣等不宜消化及刺激性食物。行胆囊切除手术后,康复期及康复后仍需注意预防新问题的发生:1、腹泻:以术后半年内多见,原因有三:①由于胆囊已切除,未经浓缩的胆汁可以刺激肠蠕动;②脂肪消化吸收不完全;③手术造成肠功能紊乱。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腹泻,每日腹泻在3次以上。出现这种情况,患者不必恐惧,可以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不吃油煎(炸)食物,同时减少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麦片等。必要时还可请医生诊治。数月后,由于部分胆管代偿了胆囊贮存,浓缩胆汁的功能,腹泻会自行消失。2、腹痛:患者的中上腹或右上腹会感到不适或轻微疼痛,这些情况如在术后半年内出现大多是由于术后创伤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症状会慢慢消失。引起腹痛还有一种常见的原因是胆汁返流入胃并刺激胃黏膜所致,呈持续性胀痛甚至痉挛性痛,有时可吐胆汁,这种病症一般可通过胃镜检查得以确诊。此外,胆管开口于十二指肠的“闸门”—奥狄氏括约肌,术后也可呈痉挛或松弛状态,进而引起腹痛,但疼痛时间较短。上腹疼痛如果短期内不能缓解,应该去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治。如属术后远期(6个月后)腹痛,一般以胆管结石为最常见。胆囊虽被切掉,但是胆管内原有的结石可能在手术中未被发现而留下,或胆管内形成新的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下移,此时患者常会诉说“旧病复发”。这种腹痛多呈剧烈的痉挛性绞痛,并向背,肩部放射。出现这些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也可使用阿托品,654-2等,以缓解症状。如伴有突发高热,右上腹压痛,同时白细胞明显升高,应怀疑有胆道细菌感染,更应及时去医院就诊。3、发热:手术半个月后一般不应再出现发热,如果出现发热,白细胞增高,提示手术部位或附近可能出现新的炎症,此时应该尽早去医院就诊。4、黄疸:一般出现于手术半年以后,胆管系统可因各种原因被阻塞,胆汁部分或全部不能流入十二指肠而引起黄疸。此时,家属往往先发现患者巩膜(俗称白眼珠)发黄,患者自己也能看到尿色深如浓茶,大便灰白如陶土,皮肤发黄且瘙痒等。术后早期出现黄疸可能是胆管出血或手术创伤引起,但术后远期出现黄疸,原因就比较复杂,一般以胆管狭窄,残余结石或复发占多数,少数可能由术前未能查出的肝胆肿瘤所致。不论何种情况,一旦出现黄疸,都应及时去医院进一步检查。胆囊切除后,不管采取何种术式,并非万事大吉,术后还需与手术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复查。让医生及时发现术后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生活护理:少量多餐,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以清淡,富含维生素,蒸煮炖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出现新情况及时就诊,定期复诊。食疗方实例:1.山药大枣粥:山药150克,大枣9枚,大米100克。将山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大枣、大米去杂,洗净,备用。锅内加水适量,放入大枣、大米煮粥,五成熟时加入山药块,再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2次,可长期食用。山药有健脾益肺、滋肾固精等功效。大枣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养血安神等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胆囊术后腹胀、腹痛。2.芋头肉丝粥:鲜芋头100克,瘦猪肉60克,玉米面100克。将芋头去皮、洗净,切成小块;瘦猪肉切丝,备用。锅内加水适量,水开后撒入米面(边撒边搅动,以防粘连),再加入肉丝共煮粥。五成熟时加入芋头块,再煮至粥熟即成。每日2次,可长期食用。竿头性平,味甘、辛,有调中益气、化痰和胃、软坚散结等功效。猪肉有滋补肾阴、滋养肝血、润泽皮肤等功效。玉米营养丰富,有调中健脑的功效。主治胆囊术后腹胀及消化不良诸症。3.鲤鱼白术粥:鲤鱼250克(切片),炒白术30克,花椒20克,粳米250克。先将花椒、白术、生姜加水适量煎取药汁,粳米洗净入锅,加药汁、鲤鱼、白糖、葱白、清水适量,用武火煮至烂熟后,去鲤鱼喝粥。温中散寒、健脾利胆。主治胆囊术后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等症。4.薏米鸡金粥:薏米50克,鸡内金5克。加水适量,同煮成粥食用。健胃消食,主治胆囊术后出现的消化不良。5.扁豆木耳粥:鲜白扁豆100克(干品50克),木耳10-15克,粳米140克,红糖适量。将白扁豆洗净(干品需先用温水浸泡一夜),与粳米一同入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煮粥,至米熟烂为度,加红糖调味即成。可供早晚餐温服。健脾利胆、补血益气。主治胆囊术后消化不良、腹胀、腹泻。6.猪脾猪肚粥:猪脾和猪肚各100克(2两),大米200克(4两),油盐少许。猪脾猪肚洗净切成小块,放入淘净的大米,加水如常法煮粥,熟后调味即可。早、晚餐温热服食。健脾和胃、利胆化食。主治胆囊术后体虚及消化不良、腹胀诸症。7.地黄桂圆鸡:生地黄200克(4两),母鸡500-750克,桂圆肉30克(0.6两),大枣15克(0.3两),饴糖150克(3两),白糖100克(2两),鸡汤适量。将母鸡去肠杂洗净后,由背部颈骨剖至尾部,剁去爪,斩翅尖,入沸水锅内略焯片刻。将生地洗净后切成约0.5厘米见方的颗粒,桂圆肉撕碎与生地混合均匀,再掺入饴糖调拌后塞入鸡腹内,将鸡腹向下置于汤罐中,大枣去核放入汤罐,再倒入鸡汤,封口后上笼蒸约2-3小时,鸡熟烂后加白糖调味即成。佐餐食,每日2次。补虚损、益气血。主治胆囊术后体虚营养不良或腹胀(糖尿病人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