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转移是指只有一个或少数转移灶的实性肿瘤。从定义来看,4期癌症即最晚期癌症被视为无法手术根治,因为手术无法治疗全部肿瘤。通常是出于这样考虑的:若手术无法影响肿瘤的进程,它只会带来不必要的不适感和风险。(这也有例外,以卵巢癌为例,减积手术或被视为能延长生存期) 有些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脑寡转移患者手术也有益。目前有些肺癌患者切除肺肿瘤和一个或数个脑转移灶后获得长期生存。 听到自身肿瘤不可切除的患者可能会感到灰心,但需记得不可切除肿瘤仍可治疗。虽然通常不可治愈(也有例外),化疗、靶向治疗、激素疗法和免疫治疗等治疗往往可延长生存期、减少症状,使某些人的癌症长期受控,变为慢性疾病。 而且不可切除肿瘤的诊断结果不一定意味着肿瘤永远不可切除。有些肿瘤经化疗和放疗等治疗缩小后可手术,效果良好。
减少手术相关创伤一直是包括肺外科在内所有外科发展的方向和宗旨。微创理念贯穿外科学发展的始终,但到底何为微创?对于肺结节手术而言,微创对于患者的受益又表现在哪些方面?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微创应分为三个层面:1.切口微创;2.器官微创;3.流程微创。 1.切口微创对于肺部手术而言,切口经历了几次变革。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切口通常在20cm以上,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多,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包括胸腔内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膈肌功能紊乱等)随之增加。在2000年左右,胸腔镜逐渐普及,但基本都是以3-4孔为主,虽然创伤较开胸大切口小了很多,但患者术后不方便平卧。到2010年左右,2孔胸腔镜手术逐渐开始普及,它的优势就在于,腋后线没有切口,患者可以平卧,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切口愈合不良的概率。近年来,单孔胸腔镜(UniportalVATS)凭借其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国际上领先术式。另外机器人外科手术正在逐步开展,虽然花费较高,手术时间偏长,仍需要三四个小孔手术,但对于复杂手术有一定优势,它稳定,操作精确,细节解剖到位,手术质量较高。2.器官微创传统手术秉承“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往往过多地切除了健康的组织。而肺外科手术的精髓在于,既要把肿瘤彻底切除,又要尽量保留更多正常的肺组织。针对目前高发的磨玻璃结节早期肺腺癌,亚肺叶切除手术(楔形切除和肺段切除),保证肿瘤学疗效的前提下缩小切除范围,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肺功能,这才是微创的要义。3.流程微创优化手术流程,减少疼痛,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快速康复。针对预计手术时间小于2小时的中下型手术患者,采用无气管插管中下缩短住院时间,且麻醉不使用肌松药物,全程无气管插管+无深静脉置管+无导尿管+无胸腔引流管。术后当天下地行走,术后2天即可出院,患者全程少痛,恢复较快,但注意这种手术要慎重挑选合适病例,毕竟手术安全永远第一。
早期NSCLC手术、辅助靶向治疗格局已逐渐清晰。 手术是早期NSCLC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术后辅助治疗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 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是实现肿瘤治愈的重要局部治疗手段。但尽管NSCLC患者接受了肿瘤完全切除术,大部分术后患者仍存在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因此术后的辅助治疗同样至关重要。 手术是临床治疗早期肺癌的主要方式 手术是临床治疗早期肺癌的主要方式,早期肺癌患者实行合理、有效的手术治疗,可达到治愈的效果。根据《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1)》,对于适合手术的NSCLCI期患者,可以行解剖性肺叶切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或微创技术下(胸腔镜)的解剖性肺叶切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以及微创技术下(机器人辅助)的解剖性肺叶切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总体来看,可供选择的手术类型并不单一,含有磨玻璃成分的早期肺癌近年来更多采用亚肺叶切除手术即可解决问题。对于不适合手术的I期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同步放化疗等手段。 针对II期适宜手术的NSCLC患者,可以使用解剖型肺切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或微创技术下(胸腔镜)的解剖性肺切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等。对于不适合手术的II期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同步放化疗等手段。 目前,对于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专家们已经达成共识,若适宜手术患者在根治性手术后检测为EGFR敏感突变阳性,则术后可进行奥希替尼(辅助化疗后)或埃克替尼辅助治疗(I级推荐),或者术后选择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辅助治疗(II级推荐)。 早期NSCLC聚焦辅助靶向治疗 既往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晚期NSCLC患者,但近年来陆续有研究发现针对EGFR突变的靶向治疗在早中期NSCLC患者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NSCLC中特定信号通路,尤其是酪氨酸激酶的基因突变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肿瘤细胞中这些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进行相应靶向治疗是晚期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且相比传统的化疗能够显著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辅助化疗是以往应用最为广泛的辅助治疗手段,但副作用较大,生存获益相对有限。 目前,第三代EGFR-TKI用于早中期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适应证已于2021年4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2021年6月第一代EGFR-TKI埃克替尼术后辅助治疗的适应证上市申请获得NMPA批准。两药的上市势必将为早中期肺癌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辅助靶向治疗可降低早期NSCLC死亡风险 早期NSCLC术后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的适应证获批是基于ADAURA研究结果,埃克替尼辅助治疗适应证的获批基于EVIDENCE研究结果。 ADAURA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III期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估在接受肿瘤完全切除术后EGFR敏感突变阳性的IB-IIIB期(T3N2,AJCC8)非鳞NSCLC者中,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相比安慰剂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研究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无病生存期(DFS)。ADAURA研究首次纳入了近1/3的Ib期患者,并且研究结果表明Ib期患者能通过奥希替尼辅助治疗降低死亡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奥希替尼使II-IIIB期(T3N2,AJCC8)患者的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83%(HR=0.17,99.06%CI:0.11-0.26,P<0.001);奥希替尼组和对照组的中位DFS分别为未达到(95%CI:38.8-NC)和19.6个月(95%CI:16.6-24.5)。 EVIDENCE是一项将埃克替尼和标准辅助化疗进行头对头比较,用于Ⅱ~ⅢA期伴EGFR敏感突变NSCLC术后辅助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Ⅲ期研究。入组322例II-IIIA期术后EGFR突变阳性受试者,按1:1随机分组。主要研究终点为DFS,关键次要研究终点为3年和5年DFS率、OS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埃克替尼用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标准辅助化疗,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显著地延长了患者无病生存期,且安全性更优。辅助靶向治疗组中位DFS为47.0个月,标准辅助化疗组中位DFS为22.1个月(HR=0.36,95%CI:0.24-0.55,p<0.0001);DFS按临床特征各亚组分析均显示辅助靶向治疗组优于标准辅助化疗组。辅助靶向治疗组和标准辅助化疗组3年DFS率分别为63.9%和32.5%。在安全性方面,辅助靶向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辅助化疗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vs61%。 值得注意的是,ADAURA研究关键次要研究终点显示,奥希替尼可帮助IB-IIIB期(T3N2,AJCC8)患者的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80%(HR=0.20,99.12%CI:0.14-0.30,P<0.001);奥希替尼组和对照组的中位DFS分别为未达到和27.5个月(95%CI:22.0-35.0)。ADAURA研究提示,主要复发模式为局部/区域复发,奥希替尼组中有38%的患者出现了转移性复发,而安慰剂组为61%。 早期NSCLC患者术后应及早进行基因检测。一方面,基因检测结果有助于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另一方面,早期完成检测能够有效预防组织标本过期、质量不高导致的假阴性结果,以及避免患者复发转移后病灶样本不好采集、额外增加患者创伤性检查等情况的发生。对于检测基因的选择,根据最新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至少要检测EGFR等9个基因,即要覆盖到当前已有靶向药物的突变基因。 对于基因检测出EGFR突变的早期NSCLC患者,当前CSCO和NCCN指南均推荐采用辅助靶向治疗,但对于具体的辅助治疗时长未予以明确推荐。根据现有研究数据,如果采用一代TKI辅助治疗,通常认为用药2年较为合理;如果采用三代TKI奥希替尼治疗,则用药3年较为合理。但具体用药时长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比如肿瘤的分期。 另外,关于辅助靶向治疗之前是否有必要先接受辅助化疗,目前仍存在争议。2021版CSCO指南未对术后直接做靶向还是先化疗作出规范。当前大部分研究都采用术后直接辅助靶向治疗,较少探索辅助化疗序贯辅助靶向治疗的获益。 但是,与化疗能够杀灭肿瘤细胞不同,EGFR-TKI只能阻断EGFR信号通路。所以,从理论上讲,辅助化疗序贯辅助靶向治疗可能提高DFS,给患者带来更大获益。而且,ADAURA的亚组分析也显示,既往接受过辅助化疗患者的获益更显著。因此,术后患者辅助化疗序贯辅助奥希替尼治疗或许是将来辅助治疗的新模式。此外,在早期NSCLC仍然有诸多需要探索的领域,例如新辅助靶向治疗的可行性,但是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去进一步证实。 综合来看,随着辅助靶向治疗的加入,早期NSCLC患者治愈的希望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早期NSCLC患者,有了辅助靶向治疗供术后选择。相信随着更多新药的研发和上市,早期NSCLC患者将有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肺叶切除术目前仍是治疗肺癌的首选,并且在早期磨玻璃肺结节(GGN)的治疗中也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亚肺叶切除特别是肺段切除在GGN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有研究表明,对于纯GGN成分为主的结节,亚肺叶切除可以取得与肺叶切除相似的预后;而对于实性成分较多的GGN,亚肺叶切除更多的进入临床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JCOG0802已经公布结果,与肺叶切除比较,肺段切除除了失血量略多(分别为50和44.5ml)、重置胸管率较高(分别为3.8%和1.4%)和肺泡胸膜瘘发生率略高(分别为9%和7%),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的术后短期效果相似。JCOG0802的长期随访显示肺段切除生存优势明显,但局部复发增加,考虑其中有一半患者为纯实性结节,可能是主要影响因素,后者应该是高危因素,肺段切除应该慎重。肺功能改善肺段切除有一些优势,但未达到理想目标,考虑研究中联合肺段切除范围仍然较大,另外长期肺功能效果比如十年以上应该肺段切除更有优势,需要进一步观察。肺段手术基本技巧胸腔镜肺叶切除已经成为早期肺癌治疗的标准术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推广,技术已经成熟,手术技巧不作赘述。肺段切除的解剖变异较肺叶更多,所以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的难度高于肺叶切除,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多数还是能较好地掌握该技术。术者必须对肺段的解剖和常见变异有一定理论基础,所谓厚积薄发,特别适用于肺段手术的经验积累。术前必须行胸部薄层CT检查,仔细阅读CT以辨别结节所在的肺段及肺亚段,了解肺段支气管、动脉和静脉的走向和解剖变异,做好手术规划及流程设计。如果有条件进行三维重建,能更直观地了解各种解剖结构的走向。段支气管是肺段切除术的核心,绝对不能误断,必须精准判断需要离断的段或亚段支气管。断掉段支气管后必须提起其远端帮助判断需要切断的段内静脉及漏断的亚段动脉分支。因为肺段动脉及支气管在亚段水平基本成对出现,可以一一对照,以免断错。肺段动脉如果多离断,会导致应保留的肺组织无血供,采用膨胀萎陷法判断段间平面时界线不准确;肺动脉如果少离断,段间平面同样不准确,且段门无法提起,部分肺段组织会被错误地遗留。肺段静脉如果离断多,会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术后发生咯血,严重时需要二次手术进行肺叶切除;肺段静脉如果离断少,根据段间静脉判断段间平面时会发生误判,可能会遗留应该切除的肺组织。段间平面的判断方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膨胀萎陷法。肺段的动脉、支气管离断后,以纯氧鼓肺,通过Kohn孔将要切除的肺段完全膨胀,随后单肺通气。保留肺动脉的肺组织中氧气能被吸收,肺组织萎陷,而肺动脉已经离断的肺组织中氧气无法吸收,肺组织无法萎陷。10~15min后,会出现膨胀肺组织和萎陷肺组织的清晰界线,也就是需要切割的段间平面。除此之外,还有高频通气法和注射染料法等等,各有利弊。段间平面的切割可以使用直线切割缝合器,也可以使用能量器械(电刀或超声刀)。使用直线切割缝合器方便快捷,且不易漏气,但会造成部分肺组织复张受限,保护肺功能效果稍差。使用能量器械切割能使肺复张得更好,但是耗时较长,且术后漏气时间延长,尤其不适于肺气肿的患者。肺段切除特别需要重视手术切缘及结节位置,做好切缘保护,减少局部复发需要设计良好切除范围,联合亚段切除是不错的选择方法。少数肺结节位置深在接近段门,或位于多肺段交界区,肺段手术需要慎重。综上所述,肺部GGN是一种惰性的病变,决定手术时机主要依据结节的大小、实性成分大小和动态随访变化。接近纯实性肺结节行肺段切除应该慎重决定。GGN的亚肺叶切除特别是肺段或联合亚段切除正在被越来越多医师接受,但我们仍需等待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分层比较的长期随访结果。通过理论学习和经验积累,外科医师能很好地掌握解剖性肺段切除。
结节CT特征对腺癌病理亚型有预测作用吗? 看看最近一篇文章对评估肺结节(≤3cm)的CT特征对腺癌病理亚型及浸润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1~2018年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腺癌的333例非空洞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8例、女225例,年龄16~82(59.57±10.16)岁。记录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和CT特征。 结果 当平均CT值≥−507Hu、肺窗最大径≥14.5mm、实性成分比例≥5.0%时,提示肺结节更倾向于诊断为浸润性腺癌(IAC)。结节的平均CT值越高、肺窗最大径越大、实性成分比例越多,其浸润程度越高。 CT形态特征(包括毛刺征、分叶征、血管征、支气管征、胸膜牵拉或凹陷征)在IAC中较常见,其中,毛刺征在腺泡为主型及乳头为主型腺癌中较常见。IAC中,复发风险分级越高的亚型,其平均CT值越大。IAC平均CT值>−106Hu、实性成分比例≥70.5%时组织学亚型更倾向微乳头/实性为主型腺癌。 结论 肺结节CT特征的评估可以提高对肺腺癌病理学亚型的预测价值,进而优化临床治疗决策,及时决定手术决策,避免耽误病情,获得更理想的疗效。
肺癌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均位居第一。 而诊断时的临床分期将影响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若诊断时结节小于1厘米的早期肺癌5年的生存率可达92%,原位癌和微浸润癌治愈率几乎100%,而晚期肺癌仅5.8%。所以,肺癌的筛查非常重要。 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去提高磨玻璃结节(GGO)型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尽量避免将良性病变当恶性肿瘤治疗、避免将早期肿瘤当进展期肿瘤治疗以及避免延误早期肺癌的诊治呢? 今天为大家总结了肺磨玻璃结节的12大误区。 误区一、发现GGO就意味着是肺癌 答:这可不一定,理由如下: 1.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结节最常见的是炎症和早期肺癌,因此GGO常常被认为是早期肺癌的标志。一般来说,持续存在的GGO往往预示着早期恶性病变,但是很少数良性病灶也可能持续存在; 2.GGO型肺癌常见于年轻、女性和不吸烟人群; 3.鉴于实性结节中浸润性肺腺癌的比例远大于纯GGO,代表结节密度的CT值可能与病理浸润程度相关。 误区二、发现GGO,为了明确良恶性,全都做穿刺活检 答:一般不建议,理由如下: 1.参看2021.7版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建议:临床高度怀疑I或Ⅱ期肺癌的患者(根据危险因素和影像学表现)术前无需活检; 2.因为活检会增加时间成本、费用和并发症风险及种植转移嫌疑,且不影响治疗决策; 3.如果强烈怀疑非肺癌诊断,术前活检可能是合理的,并可用空芯针活检或细针穿刺(FNA)活检确诊。如果术中诊断看似困难或风险很高,则行术前活检可能就是合适的。 误区三、GGO的良恶性做PET-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答:更多时候,PET-CT对GGO的诊断价值并还不如CT,理由如下: 1.PET-CT对于直径大于1cm的肺结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混合性磨玻璃结节和实性结节,准确率在80%~90%;但是对肺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明显降低。对于直径<8mm的肺微结节,多无18F-FDG摄取,PET-CT扫描多为阴性,对其性质的判定主要依赖于CT征象,因此PET-CT对直径<8mm的肺微结节的诊断价值并还不如CT。 2.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Fleischner学会、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指南均认为,对于直径>8mm的实性肺结节才需要行PET-CT检查。 误区四、GGO先抗炎治疗 答:因为良性的GGO是不需要开刀的,所以首次发现的GGO,一般要经过3个月以上的随访期,以确认结节的非短时性存在。在这段时间里,正常的机体免疫力即可自行消除或缓解如此小的感染、炎症病灶,多数无需抗生素治疗。 误区五、GGO手术前需要做气管镜检查 答:术前不需要进行骨扫描和支气管镜检查,部分患者也不需要脑部磁共振检查。 误区六、GGO建议越早手术越好 答:手术时机需要看具体情况,更多的时候是由患者自己确定时间: 1.对于高度怀疑浸润性肺腺癌的GGO以及随访过程中直径增大或者实性成分增多的GGO,积极的外科治疗是必要的; 2.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患者接受手术切除后,5年总生存率达到或接近100%,而一旦进展至Ⅰ期肺癌,其5年总生存率则降至73%~90%。所以,影像学考虑为AIS、MIA和贴壁亚型为主的浸润性腺癌是外科手术介入的最佳时机,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GGO是否需行手术治疗应结合患者的预期寿命。对于老年合并其它基础疾病的GGO患者,如果他们的预期寿命短于GGO的进展时间,建议随访即可。对于年轻的GGO患者,考虑到这部分患者预期寿命很长,因此推荐在不需切除过多肺组织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时间点进行手术治疗; 4.需结合GGO的具体位置,对于亚肺叶切除能够根治的周围型GGO,可以采取积极手术干预;对于因结节位置较深而必须行肺叶切除的GGO,则建议在安全期内随访,延长高质量生活的时间; 5.合理选择GGO型肺癌的手术时机,GGO型肺癌进展缓慢,是一种“懒癌”,和传统肺癌不同,外科处理窗口期长,疾病自然史研究表明,约20%的纯GGO和40%的部分实性结节将在随访期间进展。一些GGO进展迅速,而另一些GGO可以保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变,因此手术时机的选择应以不影响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为原则。除此之外,患者的心理因素也是决定GGO型肺癌手术时机的因素。部分患者可能由于存在GGO而患上焦虑症,影响生活质量,对于这种患者择期手术或许是较为合适的治疗方法。 误区七、GGO型肺癌需要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 答:肺叶切除可能并不适用于周围型GGO肺癌患者。 1.术中冰冻指导亚肺叶切除的手术治疗策略,是国际上早期肺癌个体化外科治疗的重大进步; 2.结节大小和实性成分比例(CTR)是也能用于确定肺癌的手术方式。日本的JCOG080在2021年AATS年会上公布了部分研究结果:对于直径≤2cm而且CTR>0.5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肺段切除应成为标准治疗方式,不过这需要未来更多的研究去证实; 3.由于原位、微浸润和贴壁亚型为主型的腺癌患者不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术中冰冻病理对淋巴结清扫也具一定指导作用。基于以上研究,GGO型肺癌患者多数无需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 误区八、多发的GGO,手术切除大的病灶就可以 答:依然需要看具体病灶情况,如下: 1.同侧的多发GGO尽量通过单次手术进行切除。GGO的手术切除需以主病灶优先,同时兼顾次要病灶(但是考虑炎症结节就不需要切除)。手术方案的选择应该基于肿瘤直径、位置、CT表现、患者体力评分和心肺功能等,在肿瘤根治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保留肺实质; 2.术前定位可帮助术者确定多发GGO的具体位置,减小手术切除范围。 误区九、多发GGO手术后续需要化疗或者口服靶向药控制肿瘤 答:多发GGO手术后几乎都是多原发的早期肺癌,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作为晚期肺癌的治疗手段,目前并不建议在多发GGO中采用。 误区十、冷热消融是治疗多发GGO的好办法 答:冷热消融并非是一种根治性的肿瘤治疗手段,是一种妥协性治疗手段,需慎重对多发GGO采用冷热消融治疗。 误区十一、脏层胸膜浸润是影响GGO的预后因素 答:传统观点认为,脏层胸膜浸润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并被纳入了肺癌的第8版TNM分期中,但是脏层胸膜浸润不是混合GGO的预后因素。 误区十二、GGO型肺癌的术后需要长期复查 答:GGO型的肺癌不需要像肺癌术后的复查时间那么频繁: 1.接受根治性治疗的肺癌患者应该在术后2年内每6个月接受1次术后随访检查,在2年后每年接受1次术后随访检查; 2.对于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以及纯GGO的浸润性肺腺癌患者,考虑到其5年无复发生存率接近100%,他们可能在术后3~5年后不需要术后随访复查。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我国恶性肿瘤的首位。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肺癌的发病数大约是83万,死亡数是66万。近期在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的带领下,发表题为《One-offlow-doseCTforlungcancerscreeninginChina:amulticentre,population-based,prospectivecohortstudy》的文章,研究对一次性LDCT在中国肺癌高危人群中的筛查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研究结果显示,一次性LDCT筛查可显著降低高危人群肺癌死亡率和全死因死亡率。本文现对该文章的要点进行解读。 一、研究概况 该文根据是否有完整的癌症登记数据及登记患者的生存统计数据,在中国8个省的12个城市458个人口相对稳定、移民数量有限的社区中遴选了40~74岁、无肺癌症状且无癌症诊断史的长期居住居民进行分析。将人群划分为高风险组(接受一次性LDCT筛查的筛查组和未接受LDCT筛查的未筛查组)和低风险组。 二、主要结果 2013年2月19日至2018年10月31日期间,共1032639名居民参与本次肺癌筛查项目的风险评估,在排除不符合条件者后,最终纳入1016740名对象进行分析。 1.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表明,中位随访3.6年后,其中3581人(0.4%)诊断为肺癌。筛查组中0~I期肺癌的比例最高(62.7%),低风险组为55.7%,未筛查组为41.5%。筛查组:0.7%(531/79581)诊断为肺癌,0.2%(176人)全因死亡,0.1%(76人)因肺癌死亡。未筛查组:0.5%(663/143721)诊断为肺癌,0.4%(515人)全因死亡,0.2%(218人)因肺癌死亡。低风险组:0.3%(2387/793438)诊断为肺癌,0.3%(2025人)全因死亡,0.1%(473人)因肺癌死亡。 2.筛查组与未筛查组比较分析筛查组的肺癌粗发病密度为187.3/10万人年,未筛查组为132.4/10万人年,筛查组与未筛查组相比,可观察到肺癌死亡率(26.7vs43.5)和全因死亡率(61.9vs102.9)的显著下降。 3.累积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随访过程中,相关发生率从高到底排列分别为:肺癌累积发病率:筛查组>未筛查组>低风险组;肺癌累积死亡率:未筛查组>筛查组>低风险组;全因累积死亡率:未筛查组>低风险组>筛查组。 4.不同亚组人群分析筛查组中男性、55~74岁、生活在高收入地区以及重度吸烟者等与未筛查组相比,肺癌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 三、总结 本研究是第一项亦是目前最大的一项基于人群评估一次性LDCT筛查策略在减轻肺癌负担方面有效性的前瞻性研究。通过招募超100万参与者发现,对于评估为肺癌高危的人群,一次性LDCT筛查可显著降低肺癌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首次在国际上证实了通过一次性LDCT筛查,随访期内高风险人群肺癌死亡率下降31%。该研究表明,在医疗资源和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中国采取对高危人群提供至少一次性筛查机会的筛查策略是可行的。一次性LDCT筛查对发现肺癌以外的疾病也是有益的,如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这些发现可能将相关疾病的治疗和二级预防时间提前,这可能是筛查组全因死亡率降低的潜在原因之一。亚组分析提示的获益人群特征可为未来的肺癌早筛人群标准提供重要的参考,作者建议在未来研究中结合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和吸烟状况差异,针对不同人群制订适宜的筛查策略。该研究结果提示在中国实施一次性LDCT筛查,有助于控制肺癌负担和改善中国人口的健康状况。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随着人们对肺部健康关注的增加,LDCT筛查的高依从性可能带来更好的健康结果。该研究不仅为肺癌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癌症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经验。
肺结节在临床上相当常见,国内研究显示,在健康体检者中肺结节的发现率为17%,这也就意味着每5个进行体检的人中就有1位会查出肺结节。事实上,在年龄较大的吸烟人群中,最高可有高达半数的人会发现肺结节。虽然绝大部分肺结节并不是早期肺癌(只有不到5%的肺结节最后被证实是肺癌),但很多人在查出肺结节仍会心存焦虑,特别是在等候随访复查CT的这段时间,很多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什么药品或保健品能使肺结节缩小或消失?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来看一下肺结节的形成原因。肺结节并非特指哪一种疾病,而是指在CT或胸片上密度增高的肺部阴影。炎症、结核、炭末沉积、良性肿瘤和早期肺癌都可能表现为肺结节。有一部分局部肺炎会表现为肺结节或肺磨玻璃影。对于怀疑为肺炎或者不能排除是肺炎的肺结节,医生通常会用抗生素治疗2周左右,然后再复查胸部CT。如果肺结节缩小或消失,就可以排除恶性可能。对于这种以肺炎为病因的肺结节,抗生素确实能够起到治疗作用。如果肺结节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吸烟、空气污染等所致的炭沫沉着,或是以前感染及结核痊愈后遗留的纤维组织增生,或是钙化灶等陈旧性改变,那么无论是什么中药或是西药或保健品都是无法使这类结节吸收缩小的。这类结节既不需要药物治疗,也不需要手术干预,通常会保持稳定。如果肺结节是良性肿瘤所造成,如错构瘤、纤维瘤等,那么这类结节以生长缓慢为特点,药物对其并无治疗作用,也无法使其缩小吸收,通常需要手术切除。如果是疑似肺癌的肺结节,那么通常会在随访期间增长,并且会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这时临床上医师大多会建议直接手术切除,而不会应用药物治疗。由上可以看出,除了炎症引起的肺结节可以利用抗生素治疗之外,其它类型的肺结节全无药品或保健品的用武之地,属于“用了也白用”。那么为什么有些肺结节患者服用所谓的“秘方”之后会出现肺结节缩小或消失呢?其实说白了就是巧合,因为有一部分炎性肺结节即便不治疗短期也有可能缩小或消失。所以,时间就是一剂良药。对于肺结节这种常见的检查结果,大家一定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既不过分重视,也不过于忽视,在随访观察期间保持良好心态和健康生活,不去盲目的服用药品或保健品,甚至吃坏了肝肾。
肺癌的生长速度到底有多快?肺癌多长时间会发生转移?肺癌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肺结节间隔几个月才复查是否安全?肺癌大小与转移和复发是否有关系?……提到肺癌,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涌出类似于上面的诸多问题。“倍增时间”这个稍显专业的词有助于解答上述问题。“倍增时间”是指肿瘤体积增大一倍所需要的时间。总体而言,肺癌增大一倍通常需要四到五个月的时间。但要说明的是,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分期的肺癌倍增时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非小细胞肺癌的平均倍增时间为191天,小细胞肺癌的平均倍增时间则只有70天。这个对比结果也能看出小细胞肺癌的生长速度远高于非小细胞肺癌,这也是二者的治疗原则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美国一项研究对肺癌患者的倍增时间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倍增时间小于183天(快速生长)的肺癌患者占15.8%,倍增时间为183至1年(典型生长)的患者占36.5%,倍增时间大于1年(缓慢生长)的患者占47.6%。肺鳞癌的倍增时间要短于肺腺癌,也就是说肺鳞癌的生长速度更快。然而,缓慢生长的肺癌并不意味着患者病情较轻,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这类患者仍会出现身体其它部位的癌症转移。肺癌的大小与转移并无必然联系。哪怕是很早期的肺癌(IA期)或是直径只有一厘米的肺癌也已有可能发生转移。以前曾认为肺癌只有长到一定大小之后,才会转移到淋巴结,然后再转移到其它部位。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小细胞肺癌在极早期就有可能转移到脑部或其它部位。鳞癌与之相反,可能在长到很大的时候仍然没有转移。腺癌的转移情况介于二者之间,并且多受基因突变等因素的影响。从一个癌细胞逐渐长大成为可被发现的肺癌多数需要三至四年的时间。对于一部分肺腺癌,上述阶段则可能需要近十年的时间。由此可见,多数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没有必要去纠结肺癌到底是什么具体时间长出来的。由于这个阶段时间跨度很长,因此完全可以通过CT筛查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研究显示,通过CT筛查诊断的非小细胞肺癌大小多在10至15毫米之间,而非筛查诊断或出现症状后再检查发现的肺癌大小则超过33毫米。
肺癌患者和家属在门诊和手术住院期间经常会听到医生提及体力状况评分(通常会被简称为PS评分)这个词。那么这个PS评分对肺癌手术患者有什么意义呢?体力状况是评价癌症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水平的一项指标,并且能够预估患者对手术及药物治疗的耐受能力。体力状况会采用数字分值的形式进行量化评估,得出的数值就是所谓的体力状况评分(PS评分)。ECOG(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评分方法。ECOG评分包括0~5共六个等级,分值越高体力状况越差。具体标准如下,肺癌患者也可以对照这些标准看看自己的PS评分是多少:0分:活动能力完全正常,与患病之前的活动能力无任何差异(=正常人)1分:能自由走动及从事轻体力活动,包括一般家务或办公室工作,但不能从事较重的体力活动(=基本正常,但不能干重体力活)2分:能自由走动及生活自理,但已丧失工作能力,日间不少于一半时间可以起床活动(=白天一部分时间需要卧床休息)3分:生活仅能部分自理,日间一半以上时间卧床或坐轮椅(=白天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需要卧床休息)4分: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整日卧床休息)5分:死亡体力状况评分(PS评分)在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可以确定患者是否能够安全的接受化疗、手术以及放疗等疗法,进而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起到重要的参考意义。例如,对于体力评分较差的肺癌患者,化疗更有可能引发副作用,而靶向治疗则更适合应用。PS评分为0~2的患者在推荐手术治疗方面与PS评分为3~4的患者存在着显著差异,后者往往只能行简单快捷或手术范围小的手术,或者存在手术禁忌。PS评分也是手术后药物治疗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之一。绝大多数临床试验都要求PS评分≤2;PS评分为3或4的肺癌患者很难被临床试验纳入。除此之外,PS评分还有助于预测患者手术后期的生存情况。例如,与PS评分为2的患者相比,PS评分为3的患者预期生存时间只有前者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