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听力好坏的主要是“先天”因素,也就是个人的基因。但做到以下几点,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把对听力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1.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放松心情。2. 注意控制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等。3. 慎用耳毒性的药物,如氨基甙类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等),抗癌药(长春新碱、2-硝基咪唑、顺氯氨铂),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抗疟药(奎宁、氯奎等),袢利尿剂(速尿、利尿酸),抗肝素化制剂(保兰勃林),铊化物制剂(反应停)等。4. 增强抵抗力,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如中耳炎。5. 避免接触噪音。6. 科学佩戴耳机,建议遵循“三个60原则”:(1)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2)佩戴不超过60分钟(3)外界声音超过60分贝时不建议佩戴
听力下降了,要不要佩戴助听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副主任医师 张娜 在门诊中,因为单耳或者双耳的听力缓慢下降而来进行咨询的患者非常多。当听到医生佩戴助听器的建议时,很多患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拒,大多数都认为,自己的年龄还没到佩戴的时候,不愿意“过早”让别人认为自己的听力有问题。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做法到底对不对呢?看完下面这段话,相信你一定有了自己的判断。 首先,我们要明白,“听力”和“听觉”是两码事。 听力指的是外周(听神经核以下的部分,包括内耳和听神经)的功能下降,而对于言语信号的识别处理则需要听觉中枢。当我们的听力下降以后,往往会伴随听觉下降。当外周传入大脑的信号由于听力下降减少以后,基于“用进废退”的基本原则,大脑相应的听中枢部分会发生退行性改变。 可以这么理解: 耳朵就像是一个“传令官”,它把我们听到的声音,通过传导通路,传递到听觉中枢。而听觉中枢相当于“司令”,它负责将传入的信号,处理、“翻译”成有意义的言语信号,从而让我们懂得声音所代表的含义。如果“传令官”疏于职守,也就是听力有了下降,无法传递声音,那么我们的“司令”则因为工作量的减少或消失,造成功能减退,以至于处理、翻译声信号的能力大大减退,就会造成言语识别率的下降,久而久之会造成即使听得到声音、却听不懂声音所代表的含义。 另外,由于听觉信息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听觉中枢功能退化,会造成整个大脑的分析处理功能退化,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形成。所以,听力问题不仅仅是听的问题,也会影响大脑的思维能力。 因此,如果出现了听力下降,要尽快处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中重度的耳聋建议尽早佩戴助听器,重度以上耳聋可以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如果助听器佩戴得不及时,那么言语识别率下降了以后,即使想再验配助听器,也会出现听得懂声音、听不懂含义的现象。 了解了这些,如果遇到了听力缓慢下降、医生建议佩戴助听器的情况,你还会犹豫吗?
“突聋”原因知多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副主任医师 张娜 “大夫,我一只耳朵听不见了!怎么办?怎么回事儿?” 出门诊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样的问题。那么,听力突然下降,常见原因都有什么?好治吗?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里,就和大家聊聊这些问题 首先,听力突然下降,原因并不只有大家听到闻之色变的“突聋”。我们的耳朵就像是一座别致的屋子,有自己的门面和走廊——外耳,通过鼓膜这扇“门”,才能进入中耳这间“房间”,而中耳的内侧面,还藏着内耳这间“密室”,通过这层层机关,外界的声音才能传入大脑这个“司令部”。我们常说的突聋,是指在“密室”以后出现的问题,出现的听力下降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而由于外耳和中耳的问题导致的听力下降,是传导性听力损失。 1. 外耳问题导致的突发听力下降。常见的有外耳的炎症、耵聍栓塞、外耳的异物等。如文中的第一位患者。这样的听力下降都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耳道的肿胀或堵塞,影响了外耳的传导功能。这种听力下降,一般程度不会太重,通过耳科医生的检查,一般都能窥出端倪。一般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不要习惯性地自己掏耳朵,遇到问题,来找专业的耳科医生来解决,及时取出耳道内的耵聍或异物,或者给予点耳治疗及清理,问题很快便会得到解决。听力也会很快恢复。这种情况的注意事项是(敲重点!):不要自己掏耳朵。 2. 中耳问题导致的突发听力下降。比如外伤性的鼓膜穿孔和分泌性中耳炎。这是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的中耳炎症,鼓室里充满了分泌物,因此中耳的传声功能受到了影响,听力自然会下降。这种听力损失一般也是可逆的,程度不重。一般保守治疗,2-3个月后如果效果不佳,可以考虑手术治疗。这种情况的注意事项是:①避免外伤;②避免感冒;③上呼吸道感染时尽量避免乘坐飞机。 3. 内耳问题导致的突发听力下降,即突聋,又叫特发性突聋,指的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这种听力下降的程度可以轻重不一,有的突聋可以自行恢复,有的经过治疗后可以恢复到原有水平或者有所提高,但也存在经治疗后听力提高不多或者毫无提高的情况。突聋的发病原因不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有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只有10%~15%的突聋患者在发病期间能够明确病因,另有约1/3患者的病因是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推测或确认的。突聋多为单侧出现,少数为两侧发病,发病年龄的中位数为41岁。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增快,越来越多的人工作、学习感觉压力山大,因此我国突聋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也呈现年轻化的特点。门诊遇到的突聋病人,都曾经出现劳累、紧张以及情绪不佳或者饮酒的情况。出现突聋后,如果排除了全身疾病和肿瘤原因后,可以使用口服、静脉等药物治疗方式。治疗时要注意休息、放松心情,采取积极的心态,不要过多关注听力的改变,往往比情绪紧张、患得患失的心态取得的效果好。即使最终治疗效果不佳, 可以待听力稳定后,根据听力损失程度选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听觉辅助装置。对于这种情况,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清淡饮食,放松精神,不要熬夜,注意休息。治疗态度要积极,对于结果“尽人事,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