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经常会碰到一些中老年患者,常常被逐渐加重的反酸烧心症状困扰,严重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饭后呃逆,不敢平躺甚至胸痛等情况。在这一类患者中,食管裂孔疝不在少数。食管裂孔疝是什么?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个类似“天花板”的分隔,叫膈肌,膈肌上有一个裂孔叫食管裂孔,食管穿过膈肌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与胃相连。正常情况下食管裂孔刚好可容纳食管通过。我们腹腔内压力大于胸腔,当食管裂孔过大,于是压力差会将胃的一小部分“吸入”胸腔内,就称为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的症状都有什么呢?胸骨后或上腹部疼痛:餐后30-60分钟发生,下蹲弯腰和平卧时可诱发,亦有心前区痛或全胸痛,这种疼痛在一定时间内常可自行缓解。反流症状:嗳气,反酸,烧心,呃逆,呕吐等。梗阻症状:当部分胃疝入胸腔或食管炎使食管变窄或痉挛,进食时便会出现哽噎感,初为间歇性,久之可呈持续性。食管裂孔疝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内科治疗:常见的药物有抑酸剂和胃肠动力剂,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根治。患者常年服药,而且容易反复。外科治疗: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配合胃底折叠术是目前最好的手术方式,相比开胸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痛疼轻,恢复快等优点。仅需在腹壁上做3-5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术后3-5天就可恢复,术后几乎看不到手术瘢痕。食管裂孔疝示意图
一般说来,甲状腺单发结节较多发结节或结节性甲状腺肿更有可能为恶性。病人如果出现以下表现者应警惕癌性结节的可能: ①14岁以下儿童的甲状腺单个结节,其中10%~50%是恶性。 ②成年男性甲状腺内的单发结节。 ③多年存在的甲状腺结节,短期内明显增大。 ④沿海地区居住的患者,单发结节为癌的机会远比来自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的患者为高。 ⑤儿童期头颈部曾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甲状腺单个结节应引起注意。 ⑥查体表现结节质地坚硬,固定不规则或伴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声带麻痹、声音嘶哑者。 ⑦颈部拍片示甲状腺内的钙化阴影为云雾状或颗粒状。边界不规则,甲状腺癌导致的气管狭窄常常是左右径、前后径可以正常。 ⑧B超检查呈实性或囊实性,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和不规则,尤其伴砂粒体、钙化灶和/或血流丰富或异常。
阑尾是人体内很不安分的一个小器官,虽然只有小指大小,发起威来实在可怕,即使健壮如牛的人也有可能被撂倒。若诊断和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尽管目前医学有了巨大的进步,急性阑尾炎的死亡率仍可达0.1%-0.5%,所以千万不可疏忽大意,误认为阑尾炎是个小病,阑尾切除术是个“小手术”。 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很高,是引起急性腹痛的最常见原因。一个人一生中患急性阑尾炎的概率大概为12%,大约每1000人中就会有1个人得过阑尾炎。阑尾炎的高发与其解剖学特点密切相关。阑尾象一条迂曲的蚯蚓,盘踞在右下腹,管腔狭长,容易被粪石堵塞,引起细菌滋生化脓感染,导致腹痛和全身炎症反应。阑尾腔内压力越高,腹痛越重,化脓、坏疽和穿孔的速度越快。所以一旦怀疑是急性阑尾炎,就要争分夺秒尽早确诊和治疗。在应用抗生素抗感染的同时,首选急诊手术切除阑尾,清除感染源,从根本上逆转病情,抢救生命。手术越及时,术后并发症会越少。 那么问题来了:得了急性阑尾炎,是选择传统的开刀手术好,还是做腹腔镜微创手术好呢? 这要从阑尾炎的外科治疗史说起。1886年哈佛大学Regineld Fitz教授首先总结了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并提出阑尾切除术是治疗阑尾炎的最有效方法,该理念一直沿用至今。100余年来,经右下腹斜切口(麦氏切口)开腹切除阑尾在世界范围内是治疗阑尾炎的经典术式。直到1983年德国Semm教授首次采用腹腔镜技术切除阑尾,阑尾炎手术开始步入了微创时代。随着腹腔镜手术设备和技术不断进步,腹腔镜切除阑尾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腹腔镜手术通过在腹壁上打5mm和10mm的小孔(一般是3个),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完成全腹腔的探查后,找到感染发炎的阑尾并将其切除。术后伤口的感染率很低,切口微小,术后疼痛轻微,疤痕几乎看不出来,视觉效果美观,对于爱美的人士尤为重要。而传统的开腹手术虽然多数病人可用小切口完成,但遇到肥胖、阑尾异位或寻找阑尾困难的病人时,往往需要延长切口,造成创伤大、伤口污染率高,术后切口疼痛明显,且容易发生感染。另外通过右下腹小切口,难以对整个腹腔进行全面探查,这对于术中发现阑尾炎诊断有误、需要寻找原发病灶时就非常被动,往往需要延长切口或另行探查切口,才能解决问题,无疑会增加了手术创伤。 2010年美国消化内镜外科医师协会(SAGES)指南指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较开腹阑尾切除术有明显优势,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切口美容效果好,术中还可探查腹腔其他器官。因此目前已公认,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治疗阑尾炎的首选方法。在美国阑尾炎住院病人中,大约60%接受了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我国县级医院以上的大型医疗中心中,腹腔镜阑尾手术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当然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当遇到腹腔粘连重、高龄患者、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全麻和二氧化碳气腹的患者,开腹手术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样,对于慢性阑尾炎而言,腹腔镜手术亦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外一科 李明17603119702
无张力疝修补术就是利用一个比疝气缺口更大的一体成型人工网片来修补并加强受损的腹壁缺口,整体构造包括上下两层人工网片及一连接中轴,网具的中轴用来堵住疝气缺口,上下两层人工网片可贴覆在受损腹壁的内外侧,运用水坝修补的抗压原理加强抗压力,可挡住腹壁的压力,不会导致腹壁拉力增加,减少患者术后疼痛与复发的可能性。经过三年的追踪显示,使用无张力三合一人工网片的患者复发率低于0.05%以下,且兼有手术时间短、疼痛度低、复原速度快等优点,通常患者手术后只需住院1- 2天,可以快速回复正常工作及生活。此手术属医保报销项目。如需帮助请联系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普外一科副主任 于颖剑 电话13363880050
结肠癌小知识(如需帮助请联系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普外一科副主任 于颖剑 电话13363880050)结肠癌是指结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40岁~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800万人,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0%~15%。症状 1、早期症状:最早期可有腹胀、不适、消化不良样症状,其中右半结肠癌时,多为腹痛不适或隐痛。早期结肠癌的症状开始时可为间歇性,后转为持续性。大便习惯的改变,也是属于早期结肠癌的症状表现之一。当右半结肠癌时表现为早期粪便稀薄,有脓血,排便次数增多,当结肠癌的癌肿继续增大影响到粪便的通过时还可出现交替出现的腹泻与便秘,而左半结肠癌则多表现为排便困难,并随结肠癌的病情发展而不断加重。 2、腹部包块:为瘤体或与网膜、周围组织浸润的肿块,质硬,形体不规则,有的可随肠管有一定的活动度,晚期时肿瘤浸润严重,肿块可固定。 3、肠梗阻表现: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如腹胀,腹痛,便秘或便闭。结肠肿瘤的常见症状是体检可见腹隆、肠型、局部有压痛,并可闻及亢进的肠鸣音。左半结肠肠腔相对狭小,粪便至此已粘稠成形,且该部多为侵润型癌,肠腔环状狭窄,因此较早出现肠梗阻症状。 4、中毒症状:也是属于结肠癌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结肠癌的肿瘤溃烂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导致结肠癌患者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浮肿等症状,其中尤以贫血、消瘦为著。右半结肠血运及淋巴丰富,吸收能力强,癌肿多为软癌,易溃烂、坏死致出血感染,因此以中毒症状为主。 5、晚期症状:有黄疸、腹水、浮肿等肝转移征象,以及恶病质,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肿瘤远处扩散转移的表现。诊断 结肠癌的早期症状多不为病人注意,就医时也常以“痢疾”、“肠炎”等病处理,一旦出现中毒症状或梗阻症状以及触及腹块时已非早期,因此,如果病人出现无特殊诱因的大便习惯改变,持续性腹泻或便秘;出现便频、粪便伴脓血、粘液、血便;或出现持续性腹痛、胀气、腹部不适,经一般治疗无效者,均应作进一步检查。辅助检查 结肠癌的检查及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X线检查:包括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及钡灌肠检查。可观察结肠形态的全貌,有无多发性息肉和多发癌灶,对结肠肿瘤病人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其病变征象最初可出现肠壁僵硬、粘膜破坏,随之可见恒定的充盈缺损、肠腔狭窄等。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效果更佳。 2、内镜检查:凡有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者,应常规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不但能够发现结肠各种类型的病变,而且可以采取组织活检,明确诊断,以免漏诊或误诊。 3、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查:对检测诊断结肠癌无特异性,值升高时常与肿瘤增大有关,结肠肿瘤彻底切除后可恢复到正常值,复发前数周可以升高,因此对估计预后、监察疗效和复发有一定帮助。 4、B型超声扫描、CT或MRI检查:均不能直接诊断结肠癌,但对癌肿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淋巴及肝转移的判定有一定价值。主要适用于了解肿瘤对肠管浸润的程度及有无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可为术前分期及术后复查。 5、粪便检查: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肿瘤M2丙酮酸激酶(M2-PK)发现,结肠癌患者的M2-PK值是正常人的14倍,所以,粪便肿瘤M2-PK检测为结肠癌筛查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新手段。鉴别诊断 1、结肠良性肿物:病程较长,症状较轻,X线表现为局部充盈缺损,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边缘锐利,肠腔无狭窄,未受累的结肠袋完整。 2、结肠炎性疾患(包括结核、血吸虫病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 肠道炎症性病变病史方面各有其特点,大便镜检都可能有其特殊发现,如虫卵、吞噬细胞等,痢疾可培养出致病菌。X线检查病变受累肠管较长,而癌肿一般很少超过10cm。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3、结肠痉挛:X线检查为小段肠腔狭窄,为可复性。 4、阑尾脓肿:有腹部包块,但X线检查包块位于盲肠外,病人有阑尾炎病史。治疗 结肠癌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同时联合化疗、放疗等降低手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对于不能切除的结肠癌,可采取新辅助化疗,一方面可以降低肿瘤的分期,使部分不能切除的肿瘤转化为能够切除的肿瘤;另一方面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结肠癌主要治疗方法列举如下:手术治疗 根治性结肠癌手术的切除范围包括癌肿所在肠袢及其全结肠系膜(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CME)。即切除了癌肿本身,又可以彻底清除了可能转移的区域淋巴结。因此,只有进行了彻底的手术才有可能治愈结肠癌。 另外,对于有肝、肺转移的患者,也不是完全丧失了治疗的机会。新的观点认为,如果转移病灶能够同时切除,就与结肠癌的病灶一起切除,转移灶不能切除先进行新辅助化疗,降期后再切除。在一部分肝转移患者中,肝转移局限一叶或一段,手术切除不但简单,而且5年生存率可达50%。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外科医生的经验是决定手术的关键因素。 肺是结肠癌最常见肝外转移部位,发生率为10%~25%,如果不加以治疗,其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10个月。随着外科治疗经验的积累,更多的外科专家认为只要肺转移灶可以完全切除,即使转移瘤为多发,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22.0%~48.0%。其他治疗 化疗:结肠癌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向远处转移,有3/4的患者在诊断时就已经有转移,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者,也有半数患者最终发生远处转移。因此,根治术后的化疗即辅助化疗是结肠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辅助化疗的机理在于用化疗控制减灭根治术后体内的残留病灶。术后机体荷瘤减轻,远处微小转移灶的增殖导致其对化疗的敏感性增高,术后早期化疗可以达到最大的消灭肿瘤的目的。 放疗:对于不能切除的肿瘤或有远处转移病灶者,局部放疗也是晚期结肠癌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使肿瘤缩小,改善患者的症状,常和其它治疗方案联合应用。目前研究较多、效果较好的是外科和放射的综合治疗,包括术前放射、术中放射、术后放射、“三明治”放疗等。 但放疗对机体有较大的伤害,对身体机能差的晚期结肠癌患者应慎用,一定要防止毒副作用造成的人体免疫功能的损伤。 生物治疗:免疫疗法和基因疗法均属于生物治疗,目前临床上应用得较多的是免疫疗法。主要是调动人体的天然抗癌能力,恢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相当于中医的“扶正培本,调和阴阳”。生物治疗能够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还能提高放疗、化疗的疗效,减少放疗、放疗的毒副作用。 靶向治疗:所谓的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2010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报告,分子靶向治疗在结肠癌上带来了许多令人鼓舞的研究结果,如单克隆抗体与化疗联合方案可使患者平均生存期延长24个月左右。 但是靶向治疗的研究才刚起步,靶向治疗的预测指标仍不明确,也就是说,我们难以在用药前预测患者是否从治疗中获益。虽然一些靶向药物对晚期结肠癌治疗的疗效已经获得公认,但是这些药物应用时间及应用方式仍存在很大的争议。随着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结肠癌的药物治疗处于从单纯细胞毒性治疗逐渐过渡到分子靶向治疗时代。结肠癌的靶向治疗研究任然任重而道远。 中药治疗:目前多数是配合手术或化疗进行综合治疗。可以减少化疗的副作用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辩证论治。以清热解毒、祛瘀散结,实则攻之,虚则补之为治疗原则。因此,结肠癌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治疗目的,一是延长生命;二是提高生存质量。
食管裂孔疝是一种发病隐匿并且症状“变化多端”的常见病。国外有研究显示,约68%的行胃镜检查的患者,都存在食管裂孔疝。典型症状除了胃食管返流症状(如反酸,烧心)外,严重者还会出现贫血、呕血及黑便。对于一些咳嗽,咽部不适,哮喘,心前区不适甚至胸背部疼痛的患者,有一部分也可能由食管裂孔疝引起。食管裂孔疝常常“青睐”50岁以上的女性肥胖人群,究其原因可能与人体组织结构发育不全,脊柱侧凸和脊柱后凸等先天因素有关。而肥胖、妊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饮食过快、过饱、高脂饮食及长期久坐等后天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什么是疝气?人体内组织或器官由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俗称“疝气”。该疾病多发于腹部,以腹外疝为多见,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得了疝气都有什么症状呢?常见腹股沟(大腿根部、小腹下方)、腹壁、肚脐、阴囊等处凸起一包块,按压、平躺消失,久立、行走、劳累、儿童哭闹、用力咳嗽时症状明显。伴有不同程度酸、胀、痛感,也有部分患者无疼痛不适感。如果您有以上表现,有可能就出现了疝。疝气的危害有哪些?疝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其可以引起其他变化,如疝时间较长会产生局部组织增生,使突出的组织不能复原,从而组织缺血、坏死,甚至内脏穿孔、破裂,甚至危及生命。
肝囊肿,通俗点说就是肝脏中的“水泡”,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先天性肝囊肿十分常见,可单发也可多发,小至几毫米大到几十厘米,以中年女性居多。随着囊肿的增大,可能会压迫胃肠道而引起相应的不适,如上腹不适饱胀,如果囊肿继发感染,也可能出现腹痛和发热等症状。肝囊肿发病隐匿,很多年轻人营养过剩、肥胖,早上不吃东西,晚上暴饮暴食,喜欢睡懒觉,这些都是肝囊肿的危险因素,而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肝炎,也可能是肝囊肿发生的诱因。在人们的心目中,囊肿是在肝脏上面长出来的一个肿瘤,尽管没有多大的症状,也很不放心,会不会变肝癌呢?肝囊肿常见的并发症是破裂出血、细菌感染、瘘及穿透,而罕见癌变。先天性肝囊肿绝大部分都不需要处理,只需要定期观察,一部分生长较快、囊肿较大、伴发感染、出现症状者需要手术处理。为了达到治愈疾病,创伤小而且美观的效果,目前常常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又称为“钥匙孔”手术,在身体隐秘部位打3-4个0.5-1厘米小孔。切除囊肿外壁,引流囊液,治愈疾病。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减轻了病人开刀的痛楚,同时使病人的恢复期缩短,并且相对降低了患者的支出费用,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手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