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平时常见的颈椎病、腰椎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手术的事儿。颈椎病和腰椎病是一类由于椎间盘老化而引发的疾病。它们造成的痛苦有两类,一类是刺激或压迫神经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的疼痛、麻木、无力、甚至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另一类则是由于脊柱不稳定造成的颈椎或腰椎本身的疼痛。这些疾病从轻到重,大多数是发展比较缓慢的。因此,治疗也是有简单到复杂的选择的。说道是否需要手术,这是一个相当专业的话题,估计我长篇大论地写一堆东西,大家也未必能够完全理解。所以,这里我只想比较笼统的,从常识的角度去说说。首先,所有这些疾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应该先保守治疗的,比如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休息,锻炼;进而可以辅助一些药物治疗、理疗。这些方法都是非常简便的、没有多大伤害的,如果用这些简单的方法能够缓解症状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对了,在这里,我需要说明一下,我们所患的颈椎病和腰椎病可不像感冒一样,许多病人问,我的病能痊愈吗?我们需要知道,脊柱的这些病都是我们机体老化后所产生的,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的脊柱在使用了几十年后,像我们的皮肤、牙齿一样,被用旧了。机体当然有一定的自身修复能力,我们通过上述方法,无非就是延缓脊柱的进一步老化,给机体一个自身修复的机会,但是这个修复不可能是彻底的,“老了”就再也“年轻”不回去了。这是个通理。下面咱们谈谈手术。疾病严重到了一定程度,保守治疗不奏效了,就要涉及到手术的问题了。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严重到要瘫痪了,大小便已经障碍了,不用说,谁都知道必须手术了。但如果没有这么严重的时候,到底手术与否呢?这的确是令大多数患者犹豫的事情。所有正常人都惧怕手术,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手术有风险,有痛苦,花费大,需要人照顾,还得耽误工作,这些都是要考虑的事情。也正是这些事情左右着病人的抉择。我这里提醒一下要面临手术抉择的病人,除了想到手术的这些不利因素的同时,也需要考虑一下自己疾病的情况。病人往往是惧怕手术要多于疾病。我们可以设想有一个天枰,我们把手术的不利因素和您的病痛或疾病的危险做个比较,如果疾病的痛苦和危险远远大于手术的危险,那么就不要犹豫地选择手术。相反,就不要手术。手术的痛苦和风险到底有多大呢?我是外科医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手术,但我说句公道的话,手术不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手术是一种残缺的艺术。比如病人的椎间盘突出了造成了神经的压迫,我们手术并不是让病人重新拥有一个全新的正常的椎间盘,而是切除这个“作祟”的椎间盘,为了切除它,我们还要切除不少正常的组织结构,有时还需要牺牲一些正常的功能。因此说,手术肯定不是首要的选择。手术是有风险的,除了手术本身的风险外,病人其他组织器官也可能在手术这段时间里发生问题,比如老年人在围手术期容易发生心梗、脑梗什么的。这些风险由多大呢?很难给出个确切的数字,但是肯定比大多数病人想象的低。许多病人问,医生我做手术会瘫吗?我想反问,如果一个手术做下来10人5个人瘫了,这还能称之为是治疗方法吗?手术的目的肯定是想解决问题,风险毕竟是少数。那好了,下面病人就需要权衡一下了。想想自己的疾病给自己造成的痛苦,和将来可能造成的痛苦,再想想手术的痛苦。将两者放在天枰下称一称。举个例子,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这些病人往往是走多了会腿痛、腰痛。保守治疗的效果很有限,结果面临了手术的选择。这时我往往会问,您走多远就会觉得疼呢?这个疼痛非常影响您的生活质量吗?如果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身体平时不太好,走500-600米才会疼痛,不是十分影响生活,那我就建议病人可以保守治疗,即便保守治疗不能完全消除痛苦,但是至少可以减轻,或慢慢适应。我给它起个名字叫“与疾病共存”(英文叫Livewithit.)如果是一个比较爱活动的人,50-60岁刚刚退休,正想好好享受一下生活,结果走不了了,走500-600米就得坐下休息,不能爬山,不能出去旅游,不能抱着孙子转悠,再想想这个病可能10年后更重了,耽误了10年的光阴不说,到那时身体不像现在这么好了,手术风险更大了。所以,权衡起来,我觉得应该选择手术。因为疾病给这个病人带来的痛苦、不便、造成生活质量的低下远远大于手术的痛苦和风险。大多数的情况都可以套用这个例子。当然,关于具体的疾病的危险程度以及手术的风险需要具体的分析,需要和您的医生一起探讨。我在这里就是笼统地说个通俗的道理供大家参考。
一般认为,腿抽筋是因体内缺钙引起。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部分人抽筋非缺钙所致,相当多的老年人经补钙治疗后,抽筋照样发作。所以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 所谓“腿抽筋”,在医学上称“腿痛性痉挛”,表现为腿部一组或几组肌肉突然、剧烈、不自主的收缩。抽筋虽然仅发作几分钟,但之后肌肉残留的不适感或触痛可持续数小时。较多见的是老人小腿腓肠肌(小腿肚子)抽筋,常见于游泳时,如在深水区突发很危险;有时大腿和足部肌肉也会抽筋,且多发生于夜间熟睡时,连续痉挛令人难受,影响睡眠。 临床上遇见的夜间“腿抽筋”者,多数属特发性,即找不到原因。但是,当患有某些疾病,如多种肌肉病,外周神经病,尿毒症,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低镁、低钙、低钾症等,则发生“腿抽筋”的概率大为增加,称为“继发性腿抽筋”。当然,多数“腿抽筋”患者与缺钙有关,比如,绝经后的女性、节食减肥者等。另外,服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类,止痛的吗啡,治胃病的西咪替汀,降血压的利尿剂、尼非地平,降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精神科用的锂盐等等,也可诱发“继发性腿抽筋”。 专家指出,特发性夜间“腿抽筋”是一个良性过程,又称良性抽搐,不必过分担忧。但是,也不应听之任之,不管不问,应该去看医生,排除它是否由某种疾病,或某种药物不良反应所引起。 “腿抽筋”也发生在剧烈运动后,如足球运动员等,因代谢产物乳酸等大量堆积在肌肉内,或因周围血管病变等。长时间坐位工作者,穿高跟鞋的女性,也常发生抽筋,提示肌肉和肌腱的不适当牵扯可诱发腿抽筋。 “腿抽筋”者如何应急处理呢?夜间睡眠中一旦发生“腿抽筋”,醒后可自行采取强制性的抑制行为以中断发作。如小腿肚子抽筋,可通过伸直膝关节,并用力背屈足跖来缓解症状;也可用力牵扯或者按摩抽筋的肌肉。脚趾抽筋时,可用手协助反向活动脚趾,以终止其发作。 在医生指导下,“腿抽筋”患者还可服用一些适当的药物。如明确钙摄入不足,可优先补钙,最好睡前服。补钙后仍不能缓解抽筋症状时,可尝试补充维生素E,每日2次,连用2周;症状减轻后,改为每天1次。若补充钙和维生素E还不行,尝试补充镁和钾。还有的患者需使用血管扩张药,或抗胆碱肌肉松弛药,或钙离子拮抗剂,乃至抗癫痫类药等,这些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腿抽筋”频繁发作者,平时预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睡前避免服用酒、咖啡和可乐等兴奋中枢神经的饮料;不看有提神作用的书籍或刺激性强的影视剧;不发火、不生气等。调整精神状态,到睡意强烈时,即速入睡,并确保夜间睡眠质量稳定。保持舒适温暖的睡眠环境。受凉常诱发抽筋,如冬天腿置被窝外就容易抽筋。最好不穿高跟鞋。另外,通过科学锻炼,减少抽筋发生,如每天被动牵扯腓肠肌3次,连续几日可防小腿抽筋频繁发作。尽量避免食用高糖和含咖啡因的食物,因高糖和咖啡因影响钙吸收。
春风微拂,晨曦初露,万物复苏,一派大好春光!但中医指出,初春也正是各类病邪虫害肆虐之时,风助“百病之长”,是引发各类病邪的罪魁祸首。由于风善疾行,风影飘忽,祖先就有了“风邪致病上先受之”的体会,这个“上”就是指头颈部。若风邪侵入机体,渐损阳气并渗入内脏,耗损精血,导致风邪伤肝。肝主一身筋脉,一旦受损,会感全身疲乏无力,颈肩部酸痛。肝脏气血盛衰,首先反映到颈项部。 初春咋暖还寒,且常伴春雨,湿气弥漫。就经络而言,风湿寒三邪人体可致太阳经运行不畅,营卫失和,出现颈项强硬等症状。因此,风邪是春季外邪主要因素,理当“春捂”,穿着稍厚实一点,挡风保暖御寒。多参加户外活动,调和肝脏气血,健脾除湿,以保颈肩腰部健康,远离颈肩腰腿痛困扰。一旦有不适,可用针刺、艾灸、中药、热敷等调理,能收到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效果。中医认为,已患颈肩腰腿痛者,一旦受风湿寒凉刺激,经脉会进一步闭塞不通,导致气血瘀滞,不通则痛。针对这类病人,则采用针、灸、中药熏蒸、理疗等综合性措施,可达疏经通脉、活血化瘀等效用。
据统计,目前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保持坐姿的时间,一般是全天时间的1/3左右。或坐着办公,或坐着吃饭,或坐着休闲娱乐。坐与卧、站一样,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姿”元素之一,缺了它可不行。然而,坐久了,坐长了,无论怎样健康的人,总是要出问题的,除了可能出现腰酸背痛外,还有一点不可忽略,那就是会损伤臀部神经。 沙发,作为一种风靡世界的坐具,其柔软舒适,爽心怡人,足以倾倒千百万休闲者。但是,沙发既然作为生活中的坐具,除了它的优势之外,自然也有它的不足。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得扬长避短,有个讲究。 近年来,研究人体力学的专家指出:因沙发过于柔软,坐于其上,人体重心的支撑就欠稳定,使用者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挪动身躯,去寻求身体新的平衡与稳定,因而长时间坐沙发,会让人感到腰酸背痛,疲倦乏力,难以适从。同时,当人坐于沙发上足跟着地,休息3秒;继续重复抬腿动作20次。按同样步骤、要求另侧下肢作同样抬腿练习。 抬腿运动以每侧下肢做20次为1组,至少每日2次,早晚各做1组。能多做更好。少数体力虚弱者,可先从5 -10次练起,逐渐向20次的目标迈进。若能持之以恒,你的膝关节力量和灵活度必大有起色,疼痛症状减轻乃至消失。
骨质疏松症患者若不小心跌倒或受伤,很容易发生骨折,多见于手腕关节骨折(柯莱斯或史密斯骨折等)、髋部骨折(殷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等)和脊椎骨折(第12胸椎或第1腰椎压缩性骨折等),后果都极为严重。据初步统计,我国每年约有7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椎骨骨折,约3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髋部骨折,后者有一半患者无法自己走路。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50岁以上老人若发生髋部骨折,引起的并发症可导致1/5病例在短短1年内死亡。 由此可知,假如你上了年纪,并患有骨质疏松症,一旦摔跤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小心谨慎,时时处处注意 预防骨折。 一是通过适量运动改善身体平衡,增强体力特别是下肢力量。 运动可降低老人摔跤的发生率。美国专家指出,经常运动有利于保持老人反映敏捷和肌肉强壮,有益于身体协调,平衡性好,降低摔跤可能性。身体肌肉强健者比起那些卧床不起或身体虚弱的人,摔跤概率要低很多。 运动还对骨骼和关节有直接的强健作用。骨骼少用或废用,就会加速脱钙和骨质疏松,进而发生萎缩,就像废用性肌萎缩一样。如果经常保持运动,骨骼就坚强有力,即使摔倒也不易骨折或脱位。一般推荐下列简单运动方式:承重运动,如散步;增强抵抗力运动,如举重;增强关节灵括性、平衡性的运动,如瑜伽或太极等。 运动还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值得提醒的是,在运动前应先征求医生意见。对部分骨质疏松症病人而言,运动量大的运动,如慢跑或网球等,并不适合,因可能会引起骨折。所以运动量的把握要适当,太小达不到目的,太大会造成危险。 二是为自己买一双合脚的鞋子。 如果你已经患骨质疏松症,购鞋时不应只考虑款式的时尚性,首要考虑鞋子的适用性。一双不合适的鞋子会增加你活动时摔跤的发生率。最好买低跟、柔韧的布鞋,舒适,行走轻松,站立稳健。也可买合脚的运动鞋。皮鞋不如胶鞋,胶鞋不如布鞋。在家也应穿鞋,仅穿袜子或拖鞋,很容易跌倒。 三是出外散步时,应看清路面,注意安全。下雨或下雪天,尽量走防滑或有草皮的路,而走水泥路或沥青路易滑倒。如患关节炎或其他疾病导致你走路困难时,则要借助手杖或拐杖,必要时由家人陪同。 四是保持家居环境明亮、置物安全。 老人视力降低,还受白内障等疾病影响,眼睛难以区分事物,特别在黑暗环境中,必须保持家居环境明亮。如在房间的天花板上装灯;卧室、洗手间、走廊等处安装夜灯;床头备只手电筒。这样夜间起床方便时不易摔倒。另外,要保持室内干净清洁,有序堆积衣物,不拌脚;光滑的地板上铺地毯;电线、电话线远离地板;走道、洗手间和浴室附近安扶手;在洗手间和浴室地板上放防滑橡胶垫。 五是及时治疗其他慢性病。 骨质疏松症患者合并的其他慢性病也会影响体力和器官功能,增加摔倒概率。如严重关节炎会使人寸步难行;视力障碍会直接影响行走能力;慢性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癌症、慢性肝炎和慢性肾病等都对活动和骨折有较大影响。不少患者即便一个简单的弯腰动作或一次寻常的咳嗽,也会导致骨折,应抓紧诊治。 骨质疏松症患者如能落实上述预防措施,即使不能百分之百地避免骨折,也至少能防范大部分患者无谓的骨折。
晨醒起床,人生百态。有的睡眼惺忪,似醒非醒,就在懵懵懂懂中直奔卫生间;有的被急遽的闹钟声惊醒,腾地跃起,心急 火燎地更衣洗漱;有的则慵懒无比,拖拖拉拉迟迟不肯下床……可谁会想到,凡此种种起床瞬间数分钟的某些姿态、节奏与方 式,竞潜伏着令人不寒而傈的“杀机”,尤其是中老年人。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洪昭光教授从内科学角度,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昨天还好好的,第二天就突然死了的怪现象。原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患者起床上厕所太快了,小小一个起床快节奏动作,导致了灾难性后果:或因体位性低血压、脑缺血而眩晕跌倒,致颅骨骨折、心跳骤停;或因前列腺肥大、便秘,大小便太使劲,而致昏厥或脑血管意外,甚至猝死,连抢救也来不及。所幸的是.我们的医学专家对此已有对策,开出了晨起注意“三个半分钟”的良方:早晨醒后在床上平躺半分钟;半起身在床坐半分钟;起身在床沿垂腿呆半分钟,然后再起身活动。专家指出,这“三个半分钟”,可大大减少因脑缺血、心肌梗死或脑 中风而猝死的机率,足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现在,我们从外科学,特别是骨科学的角度看“三个半分钟”,其原则同样适用于颈肩腰腿痛患者,此类患者早晨起床时更要悠着点,不仅要遵守“三个半分钟”的规矩,还要注意一些其他相关问题。 通常情况下,颈椎病患者经一夜休息,颈椎间隙及颈肌均较松弛,若起床时猛抬头,勉强支起沉重的头颅时,会使颈肌突然收缩,颈椎间隙压力骤升,会伤及颈肌或增加椎间盘压力,导致颈神经根受压,会加重病情。尤其是落枕患者,因左右颈肌不对称,起床动作更应轻柔,不可在仰卧位猛然屈颈抬头,并瞬间起立,这会加剧颈部疼痛,甚至进一步损伤颈椎或颈肌。因此,正确的起床姿势应为:先改体位为侧卧位,以一侧上肢支起身躯,同时头颈肌肉缓缓绷紧,稳定头颅,再起身立起,慢慢伸直头颈。如颈部本来就很痛,或刚落枕,则晨起时应改俯卧位,依仗颈后肌的强力收缩抬起头颅,可减轻颈椎负荷及颈椎间盘压力,然后慢慢起立,可保无虞。 为确保安全,起床前最好做热身活动。醒后平躺,先伸展胳膊,向前伸屈肩肘关节,并外展上肢几十下;起坐床上或床沿后,再后伸、上举胳膊数十下,同时扩扩胸,使僵硬、粘连或稍有疼痛的肩、肘关节松解、活动开。这样,在利用上肢支起沉重的身躯时,不致因力不从心而造成肩、肘疼痛与新的损伤。当然,下肢也可配合进行相应的热身活动。 若是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更不可生硬、强行地转身,匆促下床。否则,会使腰椎、腰肌在由静到动、由卧至立转换的瞬间失去平衡,极易加重或造成腰部损伤。为此,要求这类患者在醒后,于仰卧位先做30下腹式呼吸,再双手抱头托颈30下,然后双髋、双膝关节伸、屈30下。改平卧位,双手叉腰,再使腰部扭转30下。最后改体位为侧卧位,掉转身姿,使下肢移向床沿方向,反手支撑床面,立起身躯,稳定1分钟,然后再活动几下腰部与四肢,可进行上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了。总之,应避免单凭腹肌强烈收缩的力量,直接从仰卧位一跃而起,而主要借助四肢,特别是手足的力量,使全身均衡、协调、平和、自然地下床,确保安全。专家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更适合在俯卧位下床。 上述悠然下床的动作,均应争取在“三个半分钟”内完成,不能完成者可适当延长一点时间。 总之,颈肩腰腿痛患者起床要悠着点,做到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安全第一。
一般认为,人们天天涮牙洗脸,区区小事一桩,何足挂齿!但是,也许你不知道,正是这点小事,如果处置不当.也会酿成严重后果。 我们在门诊时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说他昨晚睡得好好的,谁知早晨涮完牙,洗好脸,腰竟然直不起来了,有时还会出现腰痛向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的现象。 原来在清晨,身体经一夜睡眠之后,腰背部肌肉、筋膜、关节、关节囊及韧带等组织会处于僵硬、板结状态而难以灵活运动。此时,如果腰部由平卧松弛状态骤然变为半坐、半站、半蹲那样的姿势,就会对腰椎间盘、腰骶关节、韧带和关节囊产生较大的剪力与压力,特别是平时已有腰部不适或腰痛的人,影响更大,稍不注意,甚至可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或发作的诱因。而多数人起床后,一般都先去洗漱间“方便”或“洗漱”,洗漱时往往俯身哈腰,半站半蹲,持续时间半小时左右,这正是腰部姿势突然变更后引发腰痛的原因。 为了避免在涮牙、洗脸等洗漱动作中引发或加重腰痛,除了要在起床时稍微活动一下腰骶部,使腰部有一个从相对静止状态进入活动状态的适应期外,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涮牙、洗脸时的姿势。 首先应将膝关节微微屈曲下蹲,再向前弯腰,掂量一下腰部有何不适,觉得腰部可以承受时,再开始涮牙、洗脸。如洗漱期间感到腰酸骶痛,则马上挺腰直腿休息一会,再继续洗漱。以腰骶不痛为前提,灵活掌握,随机应变,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腰骶关节的剪力和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避免腰痛发生或腰病复发。 其次是洗漱盆不宜太低。装修房间及卫生间时,应根据家庭成员平均身高,设计相应高度的洗漱盆。有条件的家庭,如有两 个卫生间,或一个卫生间面积较大,可以设置两个不同高度的洗漱盆,以适应不同身高的家庭成员洗漱所需。总的原则是,洗漱 盆宁高些,也不要过低。因为洗漱盆过低会使腰椎过度向前弯曲,导致腰骶部剪力与负荷过大,易引发或加重腰痛。 专家指出,早晨起床后不要急于做事,应先在室内活动腰部。可以慢步转两圈,边走边甩臂,再前屈后伸及转动几下腰部;下肢下蹲、起立数次;再用双拳或双手捶背、揉腰、拍腿几十下。这样,可改善机体直立状态下全身的血液循环与肢体张力,适应即将开始的洗漱、如厕等上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有的人起床后喜欢先到户外活动腰部与四肢,然后洗漱,当然也很好,可以起到“热身”的作用。 总之,洗漱欲安顺,腰姿作保证;半蹲胸前倾,涮牙好心情。抬高盥洗盆,洗漱腰不疼;预先热热身,腰部更稳定。
随着电脑的广泛普及,“鼠标手”的发病率日渐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电脑鼠标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两个按键,一个滚轮,现代年轻人没几个不会操作,而且驾轻就熟,玩得滴溜溜转。频繁重复操作鼠标,往往使手腕、手臂出现关节麻痹、肿胀、疼痛等症状,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鼠标手”,是本书前面有关章节中提到的“腕管综合症”的俗称。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首先,要自然、协调、正确地操作鼠标;在使用电脑时保持 正确的坐姿,这是最根本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键盘应摆在用户正前方位置,键盘和鼠标位置不宜过高,在手臂自然下垂时,肘关节平面就是键、鼠标摆放的高度。 其次,注意劳逸结合。在连续使用鼠标一小时后,应适当休息一刻钟,活动一下手腕部和肩部,这对于经常玩游戏的网友更加重要。应避免通宵鏖战。 第三,平时注意对手的保暖防寒,避免手指和手腕损伤,加强指腕功能练习。这是防治“鼠标手”的关键所在。方法有: (1)手握瓶子练习。手握一定重量物体,如装水瓶子,掌心向上,手腕做屈曲、背伸运动各5分钟,锻炼手腕力量,防止腕关节痛和骨刺增生。 (2)手持网球练习。握球手腕伸、屈各30次,有利于增强腕部力量和上肢协调能力。 (3)双手手指以中指为中心,用力内收、外展各20次,可改善手部血液循环。 (4)双手互揉练习。双手手指互相交叉、轻揉5分钟,提高手指灵活度。 (5)双手合十,做上下摩擦运动,至手掌微热,促进血液循环。 平时操作电脑时如能切实注意以上几方面,鼠标手完全可以预防。但若长期我行我素,置之不理,则可能会导致神经受损、手掌发麻、肌肉退变、功能障碍,后果十分严重,再治疗将会非常困难。
为何前臂外旋不宜过分?一句话:为了预防网球肘。 我们平时喜欢打的乒乓球、羽毛球,属小球运动,可以益身、益智、益仁。在调动全身肌肉、骨关节参与运动、消耗体力的同时,也考验着人的意志、毅力和智慧,特别是对上肢肌肉、关节的要求非常之高,如何避免肌肉拉伤,减少肩、肘关节损伤,防止网球肘发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甚至是难题。 乒乓球已成为我们的国球。作为一项健身运动,打乒乓球、羽毛球无需复杂的器件,也不用太大空间,成双捉对,因陋就简,就可以练起来,但运动量却不小,特别需要上肢有力的挥拍和快速的脚步移动,极具刺激性和挑战性。小球运动员的网球肘是最容易发生的。无论是乒乓球还是羽毛球,健身者或运动员在挥拍击球时,需要一侧上肢肩、肘、腕及掌指、指间关节的协调运动,同时,要靠双下肢灵活、快速的步伐,灵活的反应,以及腰部活动的默契配合。 但是,参与小球运动,如果在击球时未控制好肘关节的力度与姿势,过于内外旋前臂,则极易损伤肘关节及伸肌总腱附丽区,导致网球肘,这是因长期、持续、反复、集中地对肘关节过度或不当发力,易造成慢性劳损,形成伸肌总腱无菌性炎症。如打网球,挥拍时起枢纽作用的是肘关节,其一招一式的旋转动作转换尤显重要。如果肘关节伸屈及前臂内外旋运动有力、自然、柔和、协调,那么,挥拍击球就行云流水,出神入化,令对手防不胜防,自己也不会受伤。击球力度的大小,是靠肩关节及其周围肌肉的力量;球速、方向、落点的千变万化,则有赖于肘、腕关节的灵活性。一旦肘关节因受伤或已患网球肘,则动作必然僵硬、生涩、别扭,就难以击出满意的回球。生活中不少妇女因家务劳累,经常洗衣服、挤毛巾或编织毛衣,也易损伤伸肌腱,患上网球肘,带来不少麻烦。 因此,我们平时在使用上肢时应注意控制肘关节频繁的内外旋动作;旋转前臂时发力要柔和,不能生硬、过度;避免寒冷和潮湿对肘关节的侵袭;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如果一个人长期偏好整个晚上或大部分时间侧卧,且固定一侧,则该侧肩关节、三角肌和腋窝会长期处于受压状态,导致这 些区域的软组织及血管神经束血供严重障碍,影响正常的代谢;臀丛神经因缺血缺氧而麻痹,引起上臂甚至整个上肢麻木;侧卧 位肩关节内旋,可造成前关节囊长时间卡压,导致关节囊无菌性炎症;腋神经受压过久可引起三角肌麻痹和三角肌区域感觉消 失,长此以往,可造成三角肌萎缩,最终形成“方肩”。另外,体重较重或肥胖的人长期侧卧,还会造成肩关节骨性结构间的磨 损和挤压,影响关节的活动度和协调性。总之,侧卧过久可导致肩周炎。而已有肩周炎的患者,如嗜好侧卧,则因血循障碍加重 病情,一早起来会觉得肩部疼痛加剧,肩活动更加受限,可谓“雪上加霜”。 长期固定一侧侧卧固然不好,但短时间轮流侧卧则并不排斥,事实上也不可能杜绝侧卧。多数人睡眠时各种睡姿自动交替,包括左侧卧、仰卧、右侧卧,也有少数人喜欢俯卧、斜卧的。一种睡姿不舒服了,会变换另一种,尽管在酣睡中,人们会潜意识地自动更换。只有患某种疾病的人,医生会规定特定的睡姿,如下肢牵引的骨折病人,只能仰卧,不允许也不可能侧卧;左侧肋骨骨折的病人,只有取右侧卧位比较舒服,仰卧就容易引发疼痛。 因此,即使是健康人;夜间睡觉的姿势也有讲究。一个好的睡姿组合,可美美地做上一个好梦,次日能精神饱满地走向工作岗位。一种不良的睡觉习惯,如长期固定式侧卧,则会造成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损害,影响机体健康。从保护肩部的角度考虑,合理的睡姿组合原则是:将肩部始终置于松弛舒适、既不受牵拉又不受挤压的动态平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