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 患儿有养宠物史,养宠物后出现头部大量溢脓,结痂及片片状脱发。 治疗中 头部皮屑和短发镜检可见大量真菌菌丝,清洗结痂,可见大片糜烂面伴有脱发。 治疗后 治疗后23天 确诊后经过抗真菌,洗头,消毒,剪发,擦药等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好转,脓液消失,糜烂面愈合,但是遗留永久脱发。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3岁。主诉:右手食指破溃,手臂结节疼痛2月。现病史:患者1月前食指不慎被植物刺伤,当时未消毒处理,后刺伤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及溃烂,局部外涂红霉素软膏治疗1周,病情无好转,食指肿胀,溃烂加重,手臂出现红色结节伴有疼痛不适,当地诊所输液抗感染治疗,病情无好转,皮疹逐渐增多,沿手臂蔓延。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右手手臂、手背可见条状分布的暗红色结节伴有压痛,右手食指局部溃烂伴坏死溢脓及结痂,食指肿胀(图片见下)。实验室检查:血尿粪三大常规、胸片、心电图未见异常。组织病理:真皮内大量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伴有坏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淋巴细胞,可见多核巨细胞(图片见下)。组织培养:取组织沙堡培养基培养可见黑色菌落生长,菌落镜下可见分枝状菌丝及孢子,梅花样外观(图片见下)。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治疗:给予口服伊曲康唑及外涂联苯苄唑乳膏2月好转。讨论: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双相型真菌申克孢子丝菌所致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这种微生物随外伤植入后引起皮肤或皮下感染,通常表现为淋巴管性传播,在易感个体偶可引起肺、关节、骨或其他部位的感染。孢子丝菌病为世界范围性分布,但最常见于温带及热带地区;无明显性别、年龄或种族性倾向,成人比儿童更为常见,尤其在经常接触土壤、植物或植物性物质的职业个体中更为普遍,如园林工人、花匠、矿工及木匠;大部分患者为散发,本病的致病微生物是一种双相型真菌申克孢子丝菌,该菌可在土壤、植物及植物性物质如木材和苔藓中发现;在自然界中它以菌丝形态生长,而在组织中它形成小的芽生细胞。人体健康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是防止孢子丝菌侵入的外部屏障,当致病微生物由某种载体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进入体内时,感染就可能发生。本病是否发生以及发病后的临床走向和类型还取决于机体免疫状态,如果侵入的致病微生物数量少,机体免疫力强,则宿主可能处在无表现的亚感染状态;如侵入的致病微生物数量较多,机体的抵抗力虽正常,但不足以将侵入的致病微生物全部吞噬、消灭和清除,可出现经潜伏期后的典型的初疮(病理上表现为浸润细胞的“三区结构”),并发展为固定型或淋巴管型损害;当机体免疫力受损低下时,致病微生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全身而引发播散型或系统型孢子丝菌病。治疗皮肤及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可选用伊曲康唑100~200mg/d,连续3~6月,治疗应持续到皮损消失后数月,也可应用特比奈芬250mg/d,连续3~6月,效果亦佳;氟康唑效果较差,应作为二线治疗药物,用于那些不能耐受或不能吸收伊曲康唑的患者,最小剂量应为400mg/d;饱和碘化钾溶液因其易于吸收且价格低廉,在发展中国家对于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患者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起始剂量为每天三次,每次1ml,并逐渐加量到每次4~6ml,治疗应至少持续到临床治愈后一个月,通常需要2~4个月,变态反应及胃肠道反应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参考文献[1]吕莎,李福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表现诊疗与变迁[J].肤科学通报,2017,34(05):556-564+5.[2]冯少绵. 孢子丝菌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17.[3]王一宇.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5.[4]刘婷婷. 中国地区临床孢子丝菌的系统发育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4.[5]于晓虹. 孢子丝菌病的流行病学、致病菌的分类鉴定、表型特征及对中西药物的敏感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6]田超群. 孢子丝菌病的研究进展[D].重庆医科学,2013.[7]陈裕充.孢子丝菌病[J].中国真菌学志,2008(04):233-241.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