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之首,早诊断早治疗尤为关键。以前经常用的X光胸片一般只能发现1.5厘米到2厘米的肺部结节,如果是恶性肿瘤,这样大小的结节已经是非常危险了。此外有些肺结节在影像上仅仅表现为斑片状或磨砂玻璃影,胸片检查根本发现不了。因此医生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行一次胸部CT扫描,以期早期发现肺结节。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胸部CT检查的普及,体检查出肺部结节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查出肺结节就意味着自己患了肺癌,搞得人心惶惶,一家老小提心吊胆不得安宁,可肺结节就一定是肺癌吗?“肺结节”是指在胸片或CT扫描中发现的圆形或椭圆形、不透明、测量直径不超过3公分的由肺实质包围的肺内病灶。早期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就是肺部小结节病灶,但肺部小结节不等于肺癌。因为肺内多种疾病都会形成结节,其中很多是良性疾病如炎性假瘤、错构瘤、结核球、真菌感染、硬化性肺细胞瘤、局灶性出血等。据大样本统计,60%-70%的肺结节为良性结节,而直径小于5毫米的结节的恶性概率低于1%,5-9毫米大小的结节的恶性概率为2.3%-6%。首次发现的肺结节如果性质一时不好判断,医生常常建议正规抗生素治疗后复查,或3个月后复查,以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患者常有这样的担心:“让我过3个月后再复查,要真是恶性肿瘤的话,会扩散转移吗?”对此,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肿瘤的生长有一个倍增的时间,一般是3个月到12个月,在复查过程中,如果结节较长时间不变或逐渐缩小,或短期内快速增大,往往提示是良性病变。而表现为慢慢增大或密度增高变实的肺结节,则需要高度警惕。对诊断不明确的1公分以下的肺结节,即使是恶性,直径增长1倍也还属肿瘤早期,经过手术切除后预后也是良好的大多数病人手术后能在短短几天出院,短期恢复后即可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体检发现肺部结节不要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专科医生的建议下,合理随访,适时干预,肺结节并不可怕。
患者张某某,男性,27岁,来自江西赣州,住院号3436XX。因“自幼紧张后出现手足多汗”入院。术前明确诊断:手汗症。于2014年3月14日在全麻下行胸腔镜下双侧交感神经离断术,手术顺利,手汗症状明显改善,于术后第3天出院,。住院总费用:13332.95元。背景知识手汗症为相当常见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功能性局部异常多汗。因为人种上的特异性,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的年轻人,特别容易有此毛病。汗腺的分泌是经由交感神经所控制的,而手汗症即是因不明原因的交感神经过度紧张,例如紧张、兴奋、压力或夏天高温造成手掌排汗异常增加所致。手汗症不分男女都有可能发生,在东方民族的年轻人中相当常见,有家族性的可达12%。曾有见到父母均有多汗症者,4个孩子均有程度不等的多汗。许多手掌多汗患者有家族史,但并非一定会遗传给下一代。手汗症的治疗有分内科及外科两种方法。内科药物治疗使用的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常会有口乾舌燥或肠胃障碍等副作用发生,使人不敢长期服用。而局部涂抹的药剂也因时效有限,需要时常补抹,并非很方便的方法。因为内科方法均有其有限性,故外科治疗便成为势之所趋了。 外科手术治疗控制手部汗腺的交感神经位在于胸椎的第二及第三节,也就是大约位于乳头连线,再高一点的背部脊椎的两侧,只要将这两节的交感神经切断,就可以达到手部不流汗的目的。传统的手术方式是从背部中央切入,又把肋骨与脊椎相接处的骨头剪开,把两侧第二、第三交感神经节切除。因手术的时间约需2━3小时,术后有一约五~七公分的伤口,比较痛,相对复原需较长的时间,大约需住院3━5天。另外也有可能造成气胸(肺部漏气使得肺部无法呼吸,是一种有生命危险的后遗症),目前多半已由电视内视镜进行交感神经切除术所取代。此手术伤口小,不须缝合,手术过程只需不到1小时,等到麻醉恢复后,即可复原回家休息,手术的成功率可高达98%。“胸腔镜胸交感神经离断术”治疗手汗症无需开胸,即可完成手术。其切口微小、痛苦小、瘢痕小不影响美观,一般术后3天左右出院,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症状立刻消失。治愈率高,恢复正常工作生活快。患者几年、几十年的痛苦立刻消失,患者的自信心迅速增加,很快就能溶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和工作之中。心理测量研究发现术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显著的改善。上海市同济医院胸心外科采用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离断术每年治疗手汗症约50例,平均住院时间小于4天,平均总费用约为12,000元,效果良好。
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人工瓣膜选择:现状和展望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prosthetic valve selection fo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日本川崎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Ge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4; 62: 19翻译:彭昊、蔡建志审校:陈浩、梅运清摘要:主动脉瓣疾病是瓣膜性心脏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使用人工瓣膜进行主动脉瓣置换(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AVR)是处理各种类型的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干预金标准。大量的报道和研究证实了AVR的临床结果和人工瓣膜的耐久性,但是,关于人工瓣膜的选择仍存在争议。21世纪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于人工瓣膜的选择偏好开始从机械瓣膜向生物瓣膜转换。此外,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趋势日益增多。这可能是因为与传统AVR的高风险相比,该技术有减少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潜力。因此,应针对不同患者的特定情况个体化选择合适的人工瓣膜。本综述总结了人工瓣膜选择的现状,并对包括微创化治疗的未来的理想主动脉瓣治疗进行了展望。前言使用人工瓣膜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标准和可靠的外科手术方式,获得了良好而持久的临床结果。近年来,使用生物瓣进行瓣膜置换在全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使用,日本亦然,这是因为生物瓣膜能避免术后抗凝。现在,人工瓣膜的选择从以机械瓣膜为主向以生物瓣膜为主进行转换的趋势非常清楚。但是,根据目前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院和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医师协会的人工瓣膜选择指南,对于不同患者的人工瓣膜选择和指征仍有很大争议。因此,我们回顾总结了目前AVR的瓣膜选择现状,并对包括经导管植入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日本AVR人工瓣膜的选择趋势在工业化国家,总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根据日本胸外科协会的年报,近年来日本进行AVR的数量稳步增长。单纯AVR中使用生物瓣膜的比例在2005年已经超过机械瓣, 2010年时单纯AVR患者中使用生物人工瓣的比例已达到68.7%。日本患者具有一些特点,例如许多患者主动脉瓣环较小(small aoritic annulus, SAA),因此需要选择小号的生物人工瓣,这增大了患者-人工瓣膜不匹配(patient-prosthesis mismatch, PPM)的潜在风险。所以,外科医生需要非常小心地选择合适的人工瓣膜及手术方法,特别是使用小瓣膜进行AVR时,可能会导致PPM,更高的跨瓣压差和左室肥厚改善不良。这些意外的发生可能会导致远期临床结果的恶化。当前人工瓣膜的问题如前所述,使用带支架的生物瓣膜进行AVR呈越来越多趋势,并在近年来成为了主流。Carpentier Edwards Pericardial Magna (CEPM) 生物瓣膜由于其较低的瓣叶结构和便于植入的缝合环解剖设计,有极佳的血液动力学表现,特别对于SAA患者。尽管文献中有一些关于植入CEPM后导致冠脉开口堵塞的报道,这些特点对于小主动脉瓣环的患者和窦管交界较窄的患者仍然具有植入方面的优势。三联式生物人工瓣膜的最初经验(30天在院死亡率2.85%,无人工瓣膜移位、心内膜炎、瓣膜血栓或出院时相关主动脉瓣的反流)显示了极佳的临床结果,以及良好的早期血液动力学表现。经过长期随访,Mitroflow心包生物瓣膜仍然以其较低的瓣膜相关事件预测率而成为很好的瓣膜选择,特别是对于有合并症的老年患者,尤其是小尺寸瓣环者。Medtronic Mosaic(MM)猪生物瓣膜,是在Hancock II型耐久性生物瓣膜基础上设计的一款环上带支架猪生物瓣膜,长期随访的结果显示了极佳的临床表现和安全性。另外,一项对5种不同的生物组织瓣膜进行血液动力学表现评估的体外研究显示,心包瓣膜的跨瓣压差显著低于猪瓣膜,而Mitroflow的跨瓣压差和随心输出量增加的心搏功丢失均为最低。此外,对SAA有优异表现的机械瓣膜也被引进并设计以使血液动力学最佳化。以17mm的SJM Regent瓣膜行AVR术,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结果,患者于术后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善,没有发生瓣膜相关的并发症,特别是对于较小的日本患者而言。CarboMedics Top Hat双叶瓣能放入更大号的瓣膜,因此平衡了潜在的PPM危险。ATS-AP瓣可以为SAA高危老龄患者提供满意的远期预后。尺寸较小的机械人工瓣膜,如SJM Regent和Sorin Bicarbon Slimline也有非常好的临床表现。此外,在接受On-X机械瓣膜的患者中进行的PROACT抗凝剂试验仍在调查低剂量抗凝治疗的效果。这个FDA的研究结果虽然尚未发表,但将有可能在将来变革瓣膜的选择。无支架生物瓣膜的血液动力学表现与正常自身主动脉瓣最为接近,其优势在于较低的跨瓣压差、更大的有效瓣口面积,以及和支架生物瓣膜或机械瓣膜相比更小的阻力。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使用自由式生物瓣膜进行主动脉瓣置换将能提供良好的长期临床和心超结果,瓣叶撕裂造成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结构性瓣膜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因此需要再次手术。无缝合主动脉瓣膜置换据早期临床研究显示,无缝合主动脉瓣置换的住院期间死亡率为3.1%--12.5%,长期死亡率为3.1%—10%。然而其心内膜炎和瓣周漏的发生几率较高。Perceval S人工生物瓣膜是一种新型的主动脉瓣膜,手术简单易操作,住院期间死亡率较低。这种Perceval S瓣膜将生物瓣膜固定于镍钛合金支架上,置入时只需将瓣膜放在原主动脉瓣的位置,轻轻松开固定装置,支架随即弹开,和支架相连的生物瓣膜固定于原主动脉瓣的位置,有效缩短了主动脉阻断时间,而且因为无需缝合,术野简单清晰,减少缝合线结及由此带来的血栓和线结卡瓣的可能。患者出院时血流动力学显示Perceval S瓣膜功能良好,跨瓣压差低,瓣周漏发生率低。采用Trilogy瓣膜的无缝合主动脉瓣膜置换也是可行和安全的。和其他无缝合瓣膜相比,Trilogy 瓣膜具有更大的有效开口面积。这种生物瓣膜用于主动脉瓣置换的早期和一年随访结果显示无术中死亡率或者并发症发生,显示这种新概念的无缝合主动脉瓣膜的可行性,它的主要理论优势在于1.和其他无支架瓣膜相比,具有更大的瓣口面积;2.置入更加迅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发展非常迅速,明显减少了传统高风险的外科主动脉瓣置换带来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PARTNER临床试验显示,采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术后1年全因死亡率为30.7%,而传统外科瓣膜手术为50.7%。然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通常伴随更高的中风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瓣周漏也更为常见,因此增加了晚期死亡率。PARTNER临床试验2年随访结果显示,对高风险的患者,TAVI是更好的选择。美敦力公司的CoreValve人工生物瓣应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由三个牛心包瓣叶组成,固定在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上。使用这款产品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达97%,术后30天内全因死亡率为8%。然而,和Edward Sapien瓣膜相比,CoreValve 瓣膜置入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更高,因此需要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瓣中瓣”(Valve-in-Valve)技术“瓣中瓣”(Valve-in-Valve)技术,即在已经衰败的生物瓣膜(外科置换的或者经皮植入的生物瓣膜)中经导管皮植入一个全新的可心脏瓣膜。2007年,Wenaweser等首次使用CoreValve瓣膜成功治疗了1例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后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老龄患者,1年随访瓣膜无反流,跨瓣压差为12mmHg。“瓣中瓣”的理念对于人工生物瓣膜功能衰败的治疗具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那些无法接受再次外科换瓣手术的高危患者,应用“瓣中瓣”技术,可迅速恢复瓣膜功能,改善症状,因而具有巨大的优势。目前已有很多“瓣中瓣”植入的报道,结果令人满意。现在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有两种带瓣膜支架:Edwards瓣膜支架系统和CoreValve瓣膜支架系统。瓣中瓣技术应用中,如与原有生物瓣膜不匹配,“瓣中瓣”植入后会出现跨瓣压力阶差过大或严重狭窄,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最初置入的瓣膜应该选择较大号的瓣膜。依赖血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人工瓣膜选择对于依赖血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瓣膜置换中人工瓣膜的最佳选择仍存在争议。长期血透患者更容易出现主动脉瓣狭窄,因此,早期手术治疗能延长血透患者的预期寿命。机械瓣或者生物瓣的中期生存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别不大,而机械瓣导致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更高一些。据Brinkman等报道,由于生物瓣膜制作工艺和血透技术的改进,生物瓣膜衰败的发生率仅仅为6.7%,因此他建议对于依赖血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应优先考虑采用生物瓣膜。中青年患者的瓣膜选择多个心脏中心的研究结果支持在较年轻患者中亦应优先考虑采用生物瓣膜。既往研究显示,经过30年随访,在较年轻的高龄患者中最初手术采用生物瓣膜不会对生存率有负面影响。在中年患者中采用生物瓣膜,较大的瓣膜的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在年轻患者中,由于钙的总量增加、疲劳导致的损伤,以及胶原蛋白变性,生物瓣膜较早出现钙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19%的生物瓣膜患者在最近的一次随访中表示亦正在服用华法林,这对在年轻患者中采用生物瓣膜提出了质疑。研发更加能抵抗衰败的生物瓣膜和更少血栓形成的机械瓣膜,以及发展更好的抗凝方法,将有助于中青年患者理想的瓣膜选择。结论主动脉瓣膜材料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预期寿命、患者喜好、服用抗凝药物的能力、生活方式、出血风险和再次手术风险等诸多因素。随着瓣膜材料技术的持续进步,未来主动脉瓣手术的观点亦将不断更新。
个案病例报道:二尖瓣成形术及再次成形术治疗心脏移植受体1例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心胸外科J Cardiothoracic Surg 2012;7:100翻译:陈浩审校:梅运清背景: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瓶颈在于供体心脏短缺。如果适当放宽供心选择标准,对供心开展冠脉搭桥和瓣膜修补术,将有可能缓解供体短蹙的情况。本文报道了一例移植心脏接二尖瓣成形术及再次成形术的患者情况,显示了上述设想的可行性。这也是关于移植心脏接受二尖瓣成形术的首次报道。患者诊疗情况:该名37岁男性患者(身高1.98米,体重120公斤,体表面积2.57平方米)因患终末期扩张性心脏病,于2006年6月接受了原位心脏移植术。供心来自53岁男性脑出血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移植术前超声检查供心发现左室功能为中度,二尖瓣1+级反流。供心以St.Thomas液保存,采用双腔静脉吻合法移植,供心缺血时间共226分钟。移植术后出院时超声检查二尖瓣反流为2+级,伴三尖瓣1+级反流。出院后第一年间共接受了16次常规心肌活检,未发现免疫排斥反应。2007年6月,患者发生了下后壁心肌梗塞,因此接受了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2008年1月,经胸超声和经食道超声发现二尖瓣中央4+级反流,伴三尖瓣2+级反流,左室扩大,左室中度功能减退。之后病情逐渐加重,到2008年5月,因患者发生下壁心肌梗塞,行二尖瓣成形术+冠状动脉回旋支支架置入术。术后第7天复查超声,显示二尖瓣1+级反流,伴三尖瓣1+级反流,左室功能中度。术后6周再次复查超声,显示二尖瓣严重反流(4+级),三尖瓣严重反流(4+级)。遂于2008年7月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置入36mm Carpentier-Edwards成形环一枚。此后于2010年7月(术后两年)和2012年2月(术后近4年)两次复查心脏超声,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均为1+级。讨论:有关心脏移植术后心脏瓣膜成形术的报道不多,主要为移植术前(体外手术)或移植术后瓣膜成形术。本文为移植心脏接受二尖瓣成形术的首次报道。心脏移植术后发生瓣膜关闭不全比较常见。移植术后早期主要原因是水肿和淋巴回流不畅,通常3月后会改善。供心和受体大小不匹配也是导致心脏扩大、瓣膜反流的重要原因。供体心脏本身原有疾病也会导致移植术后发生瓣膜反流。另外,术后心肌活检有可能导致瓣膜腱索受损并发生反流。本例患者供体心脏缺血时间相对较长,术后又发生过下后壁心肌梗塞及下壁心肌梗塞,术中检查亦未发现明确的二尖瓣结构性病变,因此推测二尖瓣反流的原因为慢性缺血所致。三尖瓣反流的原因尚不清楚,术中亦未发现明确的三尖瓣瓣膜结构性病变,主要还是考虑存在心房心室大小不匹配及自然瓣膜病变所致,或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论: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可采用瓣膜成形术(包括二尖瓣成形术)来治疗供心瓣膜反流,并能获得较好的中期疗效。采用条件较差的供心虽然会增加移植术后的治疗和管理难度,但对移植心脏开展常规外科手术,不仅有利于改善供心功能,减少再次移植的需要,并最终可以缓解供体短蹙的情况。背景知识:心脏移植心脏移植术目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在美国是第三位最普遍的器官移植手术(第一、二位分别是角膜移植术和肾移植术),每年在美国有超过1500的病人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健康的心脏来源于器官捐赠者脑死亡后,取出的供体心脏用特殊的盐溶液保存。病人全身麻醉后,医生在病人胸部胸骨正中作手术切口。中断心脏的血液供应,病人的血液通过人工管道被输送到心肺旁路装置,这装置暂时代替病人的心肺功能,维持病人血液的正常氧化和循环。心脏移植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心脏被取出,捐赠者的心脏被重新缝合到病人胸腔内。心脏移植手术可延长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病人的生命。大约80%的病人术后可存活2年。与其它器官移植手术一样,心脏移植手术的最大问题是移植排斥反应。如果移植排斥反应得到控制,病人的存活可达10年以上。术后病人需不定期地服用免疫抑制剂,当病人感觉身体情况好转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可进行适当的日常活动。但必需避免剧烈的体力劳动。
行冠脉搭桥或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术中应用兰地洛尔对术后房颤的影响日本医科大学麻醉科J Cardiothoracic Surg 2012;7:100翻译:赵航审校:陈浩背景:盐酸兰地洛尔是一种安全的新型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对于窦性心动过速和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降低心率的患者有明确效果。本研究重点观察了术中应用兰地洛尔是否可以降低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的发生率。方法:这项回顾性研究调查了2006年10月到2007年9月之间在日本医科大学行心脏外科手术的200例患者,共有105例患者符合以下纳入标准:术前没有永久性或持续性房颤,未使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没有需要透析的肾功能不全,没有反应性气道疾病等。患者分为2组:一组为术中接受β-受体阻滞剂兰地洛尔的患者(兰地洛尔组),在手术开始后,以1微克/公斤/分钟的输液速度输注兰地洛尔,后逐渐增加至3–5微克/公斤/分钟。另一组为术中没有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对照组)。统计分析采用未配对的t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来分析组间的平均值及分类数据的差异。结果:105名患者中有17名患者(16.2%)术后出现房颤,其中兰地洛尔组为5/57(8.8%),而对照组为12/48(2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3)。在兰地洛尔组有2例房颤发生于术后第2天,1例在术后第3天,2例在术后第4天。兰地洛尔的平均使用时间为23.9±32 小时。兰地洛尔组的 ICU住院时间和气管插管拔管时间较短,但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血糖水平、钾离子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结果还显示,虽然组间并无统计差异,但兰地洛尔组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术后房颤的发生率较低。在兰地洛尔组的57名患者中,有41名患者术后继续应用β-受体阻滞剂,其余16名患者术后停药。各亚组间术后房颤的发生并无显著差异。仅在术后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的术后房颤发生率为18.8%。而未接收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则较高,但术后房颤的发生在所有亚组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是一个回顾性的非随机性研究,结果表明术中应用兰地洛尔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将来应就此开展随机性前瞻研究,进一步探讨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术中应用兰地洛尔对术后房颤的抑制作用。背景知识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房颤分类的定义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房颤同时伴有其他基础心脏疾病)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脑卒中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颤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而且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后果更为严重,致残率达25%左右,死亡率可达25%。房颤病人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限制或不用咖啡因,一些病人可能需要避免含有咖啡因的物质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用药。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药物,其中可能含有刺激物,这些物质可能促进不规则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