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保乳术后何时开始放疗比较合适?是否一定需要放疗?接下来我们详细进行介绍。 一、放疗何时开始比较合适1、无辅助化疗指征的患者术后放疗建议在手术后8周内进行。由于术后早期术腔体积存在动态变化,尤其是含有术腔血肿的患者,所以不推荐术后4周内开始放疗。2、接受辅助放疗的患者应在末次化疗后2~4周内开始。3、关于内分泌治疗与放疗的时序配合目前没有一致意见,可以同期或在放疗后开展。3、曲妥珠单抗治疗患者只要放疗前心功能正常,可以与放疗同时进行。4、卡培他滨已被用于维持治疗及新辅助化疗后的强化治疗中,但辅助放疗期间是否可以同期用卡培他滨,目前仍缺乏有效证据。 二、乳腺癌保乳是否必须放疗原则上接受保留乳房手术的患者均需要接受放射治疗。但是,对于同时满足以下特定条件的患者,即符合CALGB9343与PRIMEⅡ两项研究的入组条件,权衡放射治疗的绝对和相对获益,充分考虑患者的方便程度、全身伴随疾病及患者意愿,可以考虑豁免放疗。1、患者年龄≥65岁。2、肿块≤3cm,淋巴结阴性。3、激素受体阳性。4、切缘阴性且可以接受规范的内分泌治疗的患者。
一、P120ctn在乳腺癌中的作用P120ctn是连环蛋白(Catenin)的一种,属于糖蛋白家族。P120ctn最初是作为Src癌蛋白磷酸化的一种重要底物而被发现。它的每一个片段都有不同的结合位点,发挥不同的生物逻辑功能。研究证实,P120ctn是细胞骨架蛋白和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其关键功能是稳定和调节钙黏蛋白(cadherin)介导的细胞-细胞粘附和细胞间信号传导。P120ctn表达减少或缺失导致E-cadherin表达缺失,CCC复合体的解离,进而导致肿瘤细胞黏附性下降,肿瘤发生转移。 二、P120ctn与预后三阴性乳腺癌中P120ctn阳性表达较P120ctn阴性表达而言,有更好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一、 术后换药出院后门诊4楼乳腺外科门诊隔日换药,换药2~3次。二、 术后病理报告乳腺微创手术切除后的肿块都需要进行病理切片来确定良性还是恶性,一般病理石蜡报告出结果时间为1周左右,如遇节假日还有可能顺延。如果最终病理报告确诊为恶性,需要做第二次手术,行合适的乳腺癌根治术。三、 预防术后血肿措施1、术后建议有效的弹力绑带压迫1周左右。2、出院后1个月内要尽量避免拖地、扫地、洗衣服等上肢活动度过大或用力的家务活。四、 术后复查术后每半年复查乳腺B超1次,每年复查乳腺钼靶1次,观察是否有无新增乳腺结节,或者曾经未予手术的微小结节有无增大、恶变等情况。五、 术后饮食不过量摄入肉类、煎蛋、黄油、奶酪、甜食等饮食习惯,少食腌、熏、炸、烤食品,增加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胡萝卜素、橄榄油、鱼、豆类制品等。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感觉乳房疼痛、局部红肿、发热,初产妇多见,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一、病因1、乳汁淤积:易发生于乳管发育畸形,或哺乳前曾有乳腺手术者。乳汁是理想的培养基,乳汁淤积将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入侵:乳头破裂或皲裂者。二、辅助检查1、血常规:常有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CRP)。2、B超:可显示哺乳期乳腺改变。三、治疗1、局部热敷,尽量排空乳房,住院期间我科常建议患者2小时排空一次。2、中药治疗,可以服用鹿角粉、鹿角片等中药。3、抗生素治疗,若白细胞计数较低,一般口服抗生素;若白细胞计数较高,症状较为明显,住院静滴抗生素5-7天,一般发热及红肿疼痛症状会在3天左右缓解,血常规指标会在5-7天左右恢复正常。四、预防1、避免乳汁淤积,勤排空乳房乳汁。2、防止乳头破裂,养成婴儿不含乳头而睡的良好习惯。若乳头已经破裂,哺乳后常用温水洗净乳头。3、如有乳头内陷,可经常挤捏、提拉矫正。
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是利用微创旋切刀将乳腺肿块完整切除,肿块切除后在乳腺组织中必然会留下一个腔隙,如果术后处理不当常常会导致血肿。那么血肿有什么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手术局部的肿胀、瘀青或是痛性包块。什么情况易导致术后血肿,以及如何避免一、 多发生在术后弹性绑带压迫不牢或移位,对术区肿块切掉的腔隙没有起到压迫作用。因此,术后建议有效的弹力绑带压迫1周左右。二、 术后术侧上肢活动度过大。因此,出院后1个月内要尽量避免拖地、扫地等上肢活动度过大的家务活。术后出现血肿怎么办一般术后适合的加压不会有明显的血肿,而一旦出现,也不必太惊慌。一、 可以每天局部热敷患处,促进血肿吸收。二、 如果疼痛严重,可以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会舒适一些。三、 血肿基本上都可以在术后3-6月后毫无痕迹的消失,只是偶尔在超声下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痕迹。
安珂(EnCor)真空辅助全自动乳腺微创旋切系统是目前世界上该类设备中比较先进的机型,可以在微创条件下完整切除乳腺病变。安珂(EnCor)旋切系统是目前病理活检确诊乳腺病变、尤其是临床不可触及的病灶最理想的微创取样方法,也是目前创伤小、安全、美观、患者较为满意的治疗小乳腺肿块的方法。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有如下优点:
有时候,我们在进行乳腺检查时,不幸查出了乳腺癌。这时候,我们就面临着乳腺是否全切还是保乳的两难抉择。那么,哪些情况下我们适合保乳呢? 一、适合保乳的情况⑴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肿瘤大小属于T1和T2分期,且乳房有适当体积,肿瘤与乳房体积比例适当,术后能够保持良好的乳房外形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对于多病灶的乳腺癌当病灶为有限数目(如2-3处),术前通过乳腺超声、X线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完整评估,确保切缘阴性及外形可接受情况下,也可尝试进行保乳手术。⑵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经术前治疗降期后达到保乳手术标准时也可以慎重考虑。 二、不适合保乳的情况⑴妊娠期间放疗。对于妊娠期妇女,保乳手术可以在妊娠期完成,而放疗可以在分娩后进行。⑵病变广泛,且难以达到切缘阴性或理想的保乳外型。⑶弥漫分布的恶性特征钙化灶。⑷肿瘤经局部广泛切除后切缘阳性,再次切除后仍不能保证病理学检查切缘阴性者。⑸患者拒绝行保留乳房手术。⑹炎性乳腺癌。 三、应谨慎考虑是否行保乳的情况⑴活动性结缔组织病,尤其硬皮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胶原血管疾病患者,对放疗耐受性差。⑵同侧乳房既往接受过乳腺或胸壁放疗者,需获知放疗剂量及放疗野范围。⑶肿瘤直径>5cm等肿瘤与乳房体积比值较大者,易出现满意外型与充分切缘之间的矛盾。⑷多中心病灶(多中心病灶指在2个或2个以上象限存在1个及以上病灶,或病理学类型和分子分型不完全一样的2个乳腺病灶)。⑸侵犯乳头(如乳头Paget病)。⑹切缘接近,墨染切缘与肿瘤的距离<1mm时(浸润性癌,除外表面、基底等不可能再次补充切除者)。对“切缘接近”的具体标准目前仍然缺乏共识,多数专家倾向于认可切缘距离肿瘤1mm可能影响保乳患者的局部控制效果。⑺已知乳腺癌遗传易感性强(如BRCA1/2基因突变)、保乳后同侧乳房复发风险增加的患者。
当乳腺X线摄影或超声检查发现病变但不能确定其性质时,这时候行乳腺MRI检查更有优势。那么,乳腺MRI检查有哪些优势,哪些人又不能做,报告上的结果该如何解读。下面,我们将逐一展开介绍。 乳腺MRI检查的优势1、乳腺癌的诊断当乳腺X线摄影或超声检查发现病变但不能确定其性质时,可以考虑采用MRI进一步检查。2、乳腺癌分期由于MRI对乳腺癌检出的高敏感性,有助于发现其他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的多灶性和多中心性肿瘤,有助于显示和评价肿瘤对皮肤、胸肌筋膜、胸大肌及胸壁的侵犯情况。3、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对于确诊乳腺癌需进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结束手术前行MRI检查有助于对病变治疗反应性进行评估,对治疗后残余病变范围的判断也较常规影像学检查技术更为精准。4、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当腋窝发现转移性淋巴结,而临床检查、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都未能明确原发灶时,乳腺MRI可能有助于发现乳房内隐匿的癌灶,确定位置和范围,以便进一步治疗。5、保乳手术患者的应用保乳手术前MRI的应用可以更为精准地确定病灶范围;保乳术后定期随访,则较常规影像技术更有利于鉴别肿瘤复发和术后瘢痕。6、乳房成形术后随访对于乳房假体植入术后者,MRI有助于对植入假体完整性的评价和判断是否发生乳腺癌。对自体重建后的皮瓣评估,MRI也是最优的一种影像技术。7、高危人群筛查高危人群乳腺癌筛查年龄常较非高危人群更为提前,MRI有助于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8、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MRI引导的穿刺活检适用于仅在MRI上发现的病灶,且对此靶病灶行超声检查和X线检查仍不能发现异常者。 哪些人不适合做乳腺MRI1、妊娠期妇女。2、体内装有起搏器、外科金属夹子等铁磁性物质及其他不得接近强磁场者。3、幽闭恐惧症患者。4、对MRI对比剂(钆螯合物)有过敏史者。5、一般情况很差,无法配合俯卧,不能耐受MRI检查者。 乳腺MRI最佳检查时间由于绝经前女性乳腺背景实质强化受月经周期的影响,建议绝经前女性尽量在月经周期第2周(第7~14天)进行MRI检查。 乳腺MRI报告如何解读1、BI-RADS0类:需要进一步影像评估。一般MRI检查后较少用这个分类。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这个评估,如使用合适的扫描技术再做一次MRI检查,参考既往乳腺X线和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等。2、BI-RADS1类:阴性。3、BI-RADS2类:良性病变,如无强化的纤维腺瘤、囊肿、无强化的陈旧性瘢痕、乳腺假体,以及含脂肪的病变如油性囊肿、脂肪瘤、错构瘤等。这一分类无恶行征象发现。4、BI-RADS3类:可能是良性病变,建议短期随访,恶性的可能性非常低,小于2%。良性可能性非常大,但需要通过影像随访确认其稳定性。较可疑者可3个月后随访,一般是6个月后复查。5、BI-RADS4类:可疑恶性,要考虑活检。不具有乳腺癌的典型表现,但不能排除乳腺癌的可能性,建议进行活检,此类病灶的恶性概率为2%~95%。也可以参照乳腺X线检查分类进而将病灶细分为4A类(恶性概率为2%~10%)、4B(恶性概率为10%~50%)和4C类(恶性概率为50%~95%)。6、BI-RADS5类:高度怀疑恶性,应进行临床干预(恶性概率≥95%)。7、BI-RADS6类:已通过活检证实为恶性,但还需要再做扩大手术的病例。
在乳腺检查报告中,从分布形态入手,我们也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乳腺癌可能。钙化分布⑴散在分布:钙化随意分散在整个乳腺中。双侧、散在分布的点样钙化和不定形钙化多为良性钙化。⑵区域状分布:指较大范围内(长径>2cm)分布的钙化,与导管走行不一致,常超过1个象限的范围,这种钙化分布的性质需结合钙化类型综合考虑。⑶集群分布:指1cm内至少有5枚钙化,良性、可疑钙化都可以有这样的表现。⑷线样分布:钙化排列成线形,可见分支点,提示来源于同一个导管,多为可疑钙化。⑸段样分布:常提示病变来源于同一个导管及其分支,也可能出现在1叶或1个段叶上的多灶性癌中。段样分布的钙化,恶性的可能性会增高。尽管良性分泌性病变也会有段样分布的钙化,但如果钙化的形态区别于特征性良性病变时,首先考虑其为可疑钙化。
当我们去医院进行乳腺检查时,常常会发现检查报告上有对乳腺内钙化的描述。乳腺钙化分为良性钙化与恶性钙化,那么具体我们该如何分辨呢?一、良性钙化典型的良性钙化有以下表现:①皮肤钙化:粗大、典型者呈中心透亮改变。②血管钙化:管状或轨道状。③粗糙或爆米花样钙化:直径>2.0mm,多为退变的纤维腺瘤。④粗棒状钙化:连续呈棒杆状,偶可呈分支状,直径通常>0.5mm,沿导管分布,聚向乳头,常为双侧乳腺分布,多见于分泌性病变,常见于60岁以上的妇女。⑤圆形(直径≥0.5mm)和点状钙化(直径<0.5mm)。⑥环形钙化:壁厚<1.0mm,常见于脂肪坏死或囊肿;壁厚≥1.0mm,可见于油脂性囊肿或单纯性囊肿。⑦钙乳样钙化:为囊肿内钙化,在CC位表现不明显,为絮状或不定形状,在90°侧位上边界明确,根据囊肿形态的不同而表现为半月形、新月形、曲线形或线形,形态随体位而发生变化是这类钙化的特点。⑧缝线钙化:由于钙质沉积在缝线材料上所致,典型者为线形或管形,绳结样改变常见。⑨营养不良性钙化:常出现于放疗后、外伤后及自体脂肪移植整形术后的乳腺,钙化形态不规则,大多数钙化大于0.5mm,呈中空状改变。 二、可疑钙化可疑钙化有以下表现:①不定形钙化:小而模糊,双侧、弥漫分布多为良性表现,如呈段样、线样及集群样分布时宜进一步活检,其恶性的阳性预测值(positivepredictivevalue,PPV)约为20%,BI-RADS分类应为4B类。②粗糙不均质钙化:钙化多介于0.5~1.0mm,比营养不良性钙化小些,多有融合,形态不规则可能为恶性表现,也可能出现在纤维腺瘤、外伤后及纤维化的乳腺内,大量、双侧成簇的粗糙不均质钙化,也有可能是良性的。单处集群分布有恶性的可能,其恶性的PPV约为15%,BI-RADS分类应为4B类。③细小多形性钙化:比不定形钙化更可疑,大小形态不一,直径小于0.5mm,其恶性的PPV约为29%,BI-RADS分类应为4B类。④细线样或细线样分支状钙化:表现为细而不规则线样钙化,直径小于0.5mm,常不连续,有时也可见分支状,提示钙化存在于被乳腺癌侵犯的导管腔内,其恶性的PPV约为70%,BI-RADS分类应为4C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