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体温正常体温因人而异,且在一天中不同时间也有所差异,通常下午最高。大多数医生将发热界定为使用直肠温度计测量时体温为100.4°F(约38°C)或更高。异常体温体温超过38°C通常被认为是发热。不过,体温的高低并不一定表明病因的严重程度。一些较轻的疾病可以引发高烧,而一些严重的疾病可能只引起轻度发热。异常体温的处理治疗措施对于3个月以下婴儿,任何体温达到38°C或更高时,需要立即由医生进行评估。对于3月龄至3岁的发热儿童,如果体温达到102.2°F(39°C)或更高,或者发热持续超过5天,即使没有警示体征也应就医。对于3岁以上的儿童,如果发热持续超过5天,也应去看医生。发热儿童的评估应包括详细病史询问和全面体格检查,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退烧药针对不同年龄的给药剂量对乙酰氨基酚:通常剂量是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不同给药方式(口服、静脉给药或直肠给药)均可。布洛芬:剂量为每6小时口服10mg/kg。建议在同一时间使用一种解热药,不推荐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因为这可能会增加给药不准确的可能性,并可能促发“发热恐惧症”。非药物治疗包括温水浴或凉水浴,冷敷和脱去患儿的衣服。避免使用冷水浴,这样会导致不适而且会诱发寒战,也许反而会导致体温升高。注意事项儿童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因为若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和水痘存在的话,会增加患雷耶综合征的风险。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整体状况,而不仅仅是体温的高低。如果孩子在服用退烧药后状况没有改善,应寻求医疗帮助。宝爸宝妈不要慌,淡定自若,小朋友们健康成长!
1.儿童急性中毒概述1.1定义与流行病学1.1.1急性中毒的定义急性中毒是指儿童在短期内接触大量毒物或药物后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1.2流行病学数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每年有超过45,000名儿童因意外中毒死亡,是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常见的中毒原因1.2.1药物过量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的误服或过量服用。1.2.2家庭化学品清洁剂、杀虫剂等家用化学品的误服或接触。1.3临床表现1.3.1常见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惊厥、昏迷等。1.3.2体征呼吸频率和节律的改变、心率变化、皮肤色泽改变等。2.快速识别与初步评估2.1获取详细病史2.1.1毒物摄入史询问摄入毒物的名称、时间、途径、量及可能的毒物种类。2.1.2精神状态与行为评估患儿的精神状态,是否有自杀倾向或受虐迹象。2.2体格检查2.2.1生命体征评估快速评估患儿的气道、呼吸和循环状况。2.2.2特异性体征检查是否有异常气味、口唇及口腔黏膜的烧伤等中毒相关体征。3.紧急处理原则3.1稳定生命体征3.1.1气道管理确保气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3.1.2呼吸支持给予氧气治疗,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3.2清除毒物3.2.1催吐与洗胃对于意识清醒且无禁忌的患儿,可考虑催吐或洗胃。3.2.2活性炭的使用给予活性炭以吸附未吸收的毒物,减少肠道吸收。4.促进毒物排泄4.1利尿与碱化尿液4.1.1利尿剂使用对于水溶性毒物,可通过利尿剂增加尿量促进排泄。4.1.2碱化尿液对于特定弱酸性毒物,通过碱化尿液加快排泄。5.特效解毒剂的使用5.1常见解毒剂5.1.1阿托品与解磷定对于有机磷中毒,使用阿托品和解磷定。5.1.2纳洛酮对于阿片类药物中毒,使用纳洛酮逆转中毒症状。6.支持性治疗与监测6.1监测与评估6.1.1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对患儿进行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6.1.2实验室检查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气分析、毒物浓度测定等。7.预防与健康教育7.1家庭安全措施7.1.1药品管理妥善存放药品,避免儿童接触。7.1.2化学品安全使用儿童安全包装,确保清洁剂和化学品的安全存储。
“家长在寻找帮助小孩长高的办法时,却常常忽略了矮小儿童们的心理发育!”一项针对身材矮小儿童开展的心理培训课上,心理医生发现八成矮小儿童有心理问题。专家认为,大多数矮小儿童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容易导致自闭、抑郁、社交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父母关爱好比“催长剂”“孩子矮小易引起心理上的疾病,但精神上长期的压抑或爱抚的缺乏,同样也可能使孩子生长发育产生障碍。”专家说,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生长的孩子,易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的现象,这是由于缺乏父母和亲人的关爱可能会导致内分泌、神经等功能紊乱,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到孩子生长。所以,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父母的关爱则是最好的“催长剂”。在发现孩子矮小后,除关注疾病排查、营养搭配等因素外,父母更需要的是与孩子交流,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与情感,鼓励并接纳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可通过心理辅导、充分的关爱等让矮小症逐步得到好转。儿童矮小症应及早治疗专家提醒,一旦家长发现孩子相比同龄人个头小,生长发育缓慢,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专家说,家长在平时应注意饮食搭配及运动。饮食方面多食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蛋类、鱼类、豆制品类和乳制品类;另外,多吃含钙食物也有助于长高。适量的运动不仅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同时,还能增进孩子的食欲,对孩子增高有帮助。其中慢跑、跳绳、跳舞、打篮球、打排球、游泳等均是有益运动。
儿童性早熟可使儿童产生心理行为和体格发育两方面的危害。患儿可能因自己在体型上与周围小伙伴不同,而产生自卑、恐惧和不安。过早来月经的女孩子往往精神十分紧张,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由于性早熟患儿多伴有骨骼提前发育,骨骺提前闭合,虽开始身材较同龄儿童高,成年后身高往往不够理想。性早熟能够防治吗?有关人士认为绝大多数性早熟可以治好,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性早熟非常重要。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可以阻止第二性征的进一步发展,逆转已存在的第二性征,使患儿获得正常的心理状态及期望达到的成人期身高,还可通过性早熟的诊治,发现和治疗引起性早熟的原发病。如何尽早发现孩子性早熟呢?除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孩子是否有第二性征过早以外,10岁以前孩子身高增长突然加速往往是性早熟的一个信号,此时家长不应盲目乐观。如怀疑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咨询、就诊。如果孩子被确诊患性早熟后,家长除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应给予孩子各方面的关心和爱护,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性教育,使孩子了解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消除精神压力。在药物治疗方面,轻度性早熟可采用中药如知柏地黄丸、大阴补丸及其它汤药治疗;中度以上及真性性早熟则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孕激素、促性腺释放激素类药品治疗。要预防性早熟的发生,家长还应注意少给孩子吃牛肉、羊肉、蚕蛹等,不要盲目给孩子食用蜂王浆、花粉制剂、鸡胚等“补药”,妥善存放避孕药物、丰乳美容品等,以免孩子误服或接触。
我治疗过这么一个孩子,他在全班同学里最矮,却是最会打人、最不听老师话的一个。平时不爱吭声,只要有人说他不好,他就冲过去大打出手。”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内分泌科医生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病例。最新的“生长发育异常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显示,矮小的孩子不仅生理上长不高,而且近六成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隐患,比如性格内向、容易焦虑、怕跟陌生人交流、不合群、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强等。但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表现得很外向,主要就是多动和经常有攻击性。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的影响,在幼儿园、小学校,来接送孩子的家长经常会夸奖别的孩子:“哟,长这么高了!”又说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吃饭,太矮了!”“其实,很多孩子并不在意自己矮,或者说不认为矮有什么不好。反倒是家长总说他们矮,时间一长,就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建议家长即使觉得孩子个头不高,也不要当众批评,更不要总和别的孩子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教授建议,如果感到孩子身高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一定带他们到正规医院的儿童内分泌专科门诊检查一下。
儿童期是一个人性格、个性、思想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的儿童往往身心发育的更加良好,也更能适应周围的环境。下面是五条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家有宝贝的父母不妨比照看看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吗?1、情绪积极稳定保持持续的快乐与积极的心境,是第一个儿童心理健康标准。这样的情绪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多会受到父母和邻居的表扬与称赞,而积极的情绪又得以强化,使孩子进入良性循环。儿童也有喜、怒、哀、乐,健康的孩子也会出现短时的消极情绪,但消极情绪表现得太过分,太频繁,如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情绪反复出现,就难以称得上是心理健康了。2、智力正常将智力纳入儿童心理健康标准,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智商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关。智力正常的孩子具有独立的、独创的、机敏的、充满活力的人格特征,能够快速适应周围环境。而智力低下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各种儿童心理问题,需要特殊的教育和护理。3、性格与自我意识良好儿童心理健康标准的第三个方面,是考察孩子的性格和自我意识。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表现,而自我意识在性格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心理健康的儿童性格相对稳定,开朗、热情、大方、勇敢。在自我意识上,开始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自尊感在发展,寻求独立性,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孤僻、自卑,缺乏自尊心。4、与人交往能力儿童心理健康标准还体现在与孩子社交范围相称的人际交往和谐。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5、意志健全与行为协调儿童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后一个方面,是考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意志和行为的健全和协调。心理健康的儿童3岁前就有意志的萌芽表现,能初步借助言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出现独立行动的愿望。3岁后,意志品质中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得以发展,但总的说来,发展有限。然而意志不健全的孩子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难,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在行为表现上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以上是五个由权威心理专家拟定的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如果您家有宝贝,不妨用来比照一下孩子近来的行为表现,看看孩子是否心理健康。如果孩子出现了一些负面情绪,却找不到引起的原因,不妨到贵阳市妇幼保健院生长发育门诊咨询一下。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1930年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的成立宗旨是:“完全从事于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育的活动。尤其关心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保持和增进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以期增进全人类的幸福。”这一宗旨为世界各国的有志之士所接受,因此心理健康逐步被提到和生理健康一样重要的位置,使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从提高精神病人的治疗效果,扩大到强调精神疾患的预防和塑造健全人格等各个方面。这样,保持心理健康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追求,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国内外最新资料以及心理卫生工作者的经验,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所阐述的全面健康三要素的一项重要条件,也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条重要心理健康标准。 人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健康的人必然要适应社会,特别是当今改革开放年代,一个健康的人更应适应充满矛盾、纷繁多变的大千世界。缺乏社会适应性心理必然不会健康,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更无法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 2、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3、具有能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人格的完善人格完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人格的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2、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能正确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周围的环境,并能作出适当的反应; 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动; 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三)、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核心作用,它对人的活动常起着推动或阻抑作用。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更为重要的是情绪稳定,能具有自制、自控、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 (四)、智力正常 智力又称智能,是大脑活动的整体性功能表现。智力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五种能力综合体现,其核心是思维力。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保证青少年和一切社会成员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必备心理基础。 (五)、意志健全和行为协调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行动、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每个人都有四种年龄。即实际年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社会年龄。由于每个人所处地理环境、营养条件、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经历不同,因而造成实际年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社会年龄存在差异,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者来说,要求心理、社会、生理及实际年龄基本一致,既不能“少年老成”,也不能“老人幼稚化”。 以上各条标准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的,是广义的;对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来说,也应具有自己年龄的特征,主要具有以下几项要求: 1、乐于学习,追求进步; 2、自我意识清晰,观念明确;3、情绪稳定,乐观开朗; 4、人际关系和谐,善于与人友好相处; 5、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6、有理想有目标。 三、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竞争的程度加剧,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所关注。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如下。 1、焦虑 指人对生活中即将发生可能会引起危险、灾祸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况时表现出的紧张、忧虑和不安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坐立不安、来回走动、情绪不定、心悸头晕等症状。 2、抑郁 情绪低落,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对人冷漠无情、缺乏热情、有自卑感,言语减少、不思饮食,抑郁是导致青少年的自杀原因之一。 3、愤怒 指各种轻重不等的易怒倾向,如受某种恐吓或排除某种阻碍而激动发怒,作出过激的行为;如行凶、斗殴、骂人,做事不考虑后果等。4、自卑 在多次受挫而无力克服之后,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作辽过激的行为;如行凶、斗殴、骂人,做事不考虑后果等。 5、社交恐怖 表现在与他人交往中举止拘谨,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语无伦次、手足发抖,出汗恶心等。 6、注意缺损 这在青少年中最常见,表现为多动症,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不能认真完成作业,即使是看电视、做游戏也是有始无终,不能专心致志。 以上仅是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其他还存在智能、行为、情感等方面的缺陷。 当前中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方面是: 当前中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困惑、焦虑和迷惘,需要家长、教师的关心与帮助,经我校心理健康辅导站调查主要困惑如下。 1、期望宽松的学习环境 有44.7%的学生提出此类问题:“不知怎样才能学好功课,能取得优良成绩”?有的同学说: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父母还嫌我不用功,天天盯着我,非考上重点高中不可。有的孩子经常在父母打骂下被迫读书,不知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父母的教育方式,又不知自己该如何才能提高成绩。 2、希望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23%的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缺乏经验和应有的素养,他们在班上感到“孤独”,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不知今后怎么办才好,有同学说:“我性格内向,胆子又小,不善于交际,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我来往,我感到孤独。” 3、盼望有个温馨的家庭 9%的学生感到烦恼苦闷的是家庭矛盾。有的学生家庭关系复杂,经常被同学耻笑,不少孩子经常在家里遭到殴打,他们既得不到慈母爱抚,又不能获取严父的教诲,心情十分苦闷。4、探索人生奥秘 2.8%的学生对自己心理、心理发生微妙变化产生疑惑,热切希望探索人生奥秘。 当然还有各种心理困惑,这里不一一列举。 四、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素质 (一)、家庭须形成一个心理健康的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主要外部条件。家长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言行举止,均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影响着子女的心理。父母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文明的言行举止、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家庭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这对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健康的心理存在于和谐的关系之中”,这是一句十分重要的话,若孩子经常置身于父母冲突的环境中,情绪苦闷、低落,会产生心理障碍,形成不良性格,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二)、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 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躯体健康,更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与子女要改变传统的家庭关系,建立真诚融洽的朋友关系,使子女深感家庭的温暖及父母的关爱。父母应允许孩子有独立见解、有自己亲密的小伙伴,让他们的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 (三)、正确对待逆境、创造条件让孩子有宣泄场所 挫折对每个人来讲是经常会碰到的,正确面对挫折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具体反映。孩子在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孩子悲观、失望时,应让他们有一个宣泄的场所。让孩子们把饱含愁苦离奇的经历、各种秘密和困惑在家中得到宣泄,使孩子获得父母的同情与理解,在感情上得到一种抚慰,从而解除困惑、消除烦恼、明确方向,并更加成熟起来。 (四)、家长对子女应期望恰当、要求合理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他在学习等方面提出合理要求,期望要恰当,不要“拔苗助长”,提过高要求,造成子女尽了最大努力尚远离父母提出的目标的状况。此时家长应主动调整要求。倘若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应正视孩子所犯的错误,注意批语的时机和场合,要讲究批语的艺术性,使孩子心悦诚服。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应及时鼓励,使孩子保持心情舒畅学好功课,完成父母交予的各项任务。 五、悲剧的反思--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中。学校的一切工作均环绕着升学指挥棒转,这是教育界内部存在着的一个弊端。繁重的学习生活使青少年感到焦虑与困惑,如不加以及时疏导,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严惩者产生心理疾病,一些令人痛心惋惜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周围。 前几年发生了两件震惊全国的事件,一件是在上海长阳中学高三年级的高材生孙荣,就在18岁生日前12天,因其母亲到邻居家搓麻将而贻误了参加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家长会,晚上10点当他母亲回家时,见到的竟是孩子悬梁自尽的一幕惨剧。孙荣的行为给活着的人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他的绝命书写着:“人是如此软弱,一件小事可以让人痛不欲生,少年的心更软弱。支撑点的倒塌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你,我的母亲促使了它的倒塌,你仅仅为了一点小事就拿我的前途开玩笑,本来我可以去学校填志愿,明天我怎么有脸去学校。”因为明天不属于孙荣,因此他把“明天我怎么有脸去学校”这句话涂掉了。这位长阳中学的高材生,仅仅为了一件小事而结束了短暂的生命,这场悲剧对天下的父母有些什么教训?又有些什么启示呢? 1993年新年伊始,武汉又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亲外孙女用铁锤砸死外婆的凶杀案。黄亚烁是华中师范大学附中高三学生,她外表文静柔弱、性格内向,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为了星期日能安静温课,迎接期末考试,以优秀成绩向居住外地的父母汇报,与住在隔壁房内把电视音量拧得太响的外婆产生矛盾。老人脾气古怪,平时与外孙女关系紧张,此时更是引起了黄亚烁的满腔怒火,她思索着要“采用一种能让老家伙永远闭嘴”的办法,结果在厨房里找到一把铁锤,悄悄走到外婆身后,趁其不备对着她的头部猛击了十几下,直到外婆不再吭声为止。外婆死后,黄亚烁掩盖了她的尸体继续安稳地温课考试,直至她寒假探望父母时才吐露真情,使父母万分震惊!这件震惊全国的凶杀案,值得黄亚烁父母反思,也应引起所有的家长和老师的重视!黄亚烁的心理固然是病态的、是畸型的,但为什么长期以来没被老师与家长所发现呢?我们的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活起居、文化学习的同时,是否还需重视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呢? 孙荣和黄亚烁是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两个典型的事例。孙荣是有明显的性格缺陷的。为什么他不能主动与父母沟通思想,尽早改变不良性格?黄亚烁的病态心理为什么不被父母所认识?他们为什么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和治疗呢?这种典型的事例正是无数个目前还没被家长与老师所察觉、而隐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隐患所发展起来的。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五千万青少年中约有20%心理发育不全或心理不健康;18%~35%存在学习困难、厌学、恐学、逃学和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12%的学生患有精神疾患,5.9%的学生患有各种神经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以上令人震惊的事例和统计数字清晰地告诉广大家长,应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在重视孩子的文化素质培养时应实事求是,应从孩子实际出发,不应对子女滥施压力。父母与子女应经常沟通思想、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父母对子女还应给予更多的心理安抚,在温馨的家庭中留有一块情感宣泄和情绪释放的净土,使孩子在情感交流过程中及时得到父母的抚慰与体谅,得到明智的指点和引导,最终达到解除困惑、消除烦恼,健康成长的目的。 六、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你的孩子健康吗?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生理上发育的高峰期。长期以来,由于青少年生命力旺盛,抵抗疾病能力较强,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健康的真正含义,只以为躯体长得健壮结实“无病即健康”。这是一种片面的健康观念,他们只重视孩子的生理卫生,而忽视了心理卫生;只重视身体锻炼,而忽视心理保健。这种状况不同程度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工作,有的症状未被自己和他人所知,已严重地发展为各种心理疾病。 一位初三毕业生小李,平时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为了迎接高考,她又连续几个月投入紧张的温课迎考。父母对孩子充满希望,一心希望她进入一所重点中学,因而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她。由于父母期望过高、照顾太细,给孩子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临考前小李连续几个晚上无法入睡,进入考场便出现了头晕脑胀、心悸、出汗现象、脑子一片空白。虽然她作了充分准备,但因精神负担过重,导致在考场上无法自如发挥。小李父母对孩子在温课迎考中作了各种充分物质准备,但还缺少些什么呢? 女同学小张在上体育课时不小心碰撞在另一位女同学身上,这是一件极为普通事情,竟想不到遭到对方严厉责备。小张一时心理难以承受,飞奔地跑回教室,在纸条上写上几句话,悄然而去她回到家里仍然无法承受不平的情绪,竟然打开煤气准备以死表示愤懑。幸好老师发现少了一个同学,跑到教室寻找,在课桌上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为什么我能原谅别人一千次,而别人一次也不原谅我!”老师见条后,感到蹊跷,迅速赶到她家,才把她从死神手中拉了过来。 以上两件事例在日常生活中既是十分普通,但又具有代表性的,小李和小张均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小李父母错误地认为只要为孩子准备好吃、用,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而造成孩子的焦虑,产生考试综合征的表现。小张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缺乏防御机制,难以承受同学的非难,是耐挫心理较差的表现,以上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从狭义上来说,是不具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完善发展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统一。 每一个孩子将来都要走上社会,参与工作。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以适应竞争的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呢?它可以通过心理卫生检查、观察、测试得到证实。心理测试中所获得的数据处于中间大多数范围,通过观察、自我感受不具有心理疾病的异常表现,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所在社会、文化所能接受者,心理素质就是较为良好和健康的。 家庭必须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发现孩子的表现、行为与其他孩子相比有异样,应引起家长的关心和重视,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心理咨询,及时解除心理障碍,使子女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孩子。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为他一生的人格健康奠定基础的。所以,与身体健康相比,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新课题,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使青少年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并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家长要多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发挥家庭教育亲情感化、心理保护、情感抚育等独特功能,并通过这些特有功能引导孩子以健康的心理,面对生活、学习的困难和社会压力,顺利渡过青春期,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