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杨年龄相仿的男同志,小时候大多曾有过侠客梦。相传,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未传于世;《易筋经》则为外修之书,流传至今。了解金庸武侠小说体系的,大概都会了解《易筋经》的威力。老杨不是想跟大家聊武侠,老杨是想再次强调如何腰背肌锻炼!如果各位从网络上搜索,将会得出好多种锻炼方法,大家学习起来尚且困难,再坚持下去?谈何容易!好的方法一定是简单易学,便于坚持的。就好比习武之人,学再多绝技不如练好一个《易筋经》。“小燕飞”,就相当于武侠小说里的《易筋经》。老杨在以往的文章里曾介绍过小燕飞的注意事项,现在再重复一下:第一,做“小燕飞”锻炼时,不要憋气,要保持正常的呼吸频率,可以用轻声计数来保证呼吸的稳定。如果感觉动作吃力,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调整一下。如果锻炼时憋气,可能会引起心脏缺血或者其他部位不适,带来不必要的后果,得不偿失。第二,做“小燕飞”锻炼时,并不是头和腿抬得越高越好,而是要稍稍抬起即可。抬得太高反而会导致腰椎间盘以及后方结构压力增大。其实更多的时候,我更倾向于椎间盘突出病人只做上半身的抬高,如上面的动图所示。我不推荐做“小燕飞”时在腹部垫一个枕头,我们只需要将头、腿抬到和腰椎在一条直线上、或者稍高一点即可,这样的锻炼更安全、更有效。第三,做“小燕飞”锻炼时,不能快速做,而是保持慢起慢落,抬到最高处稍有停顿。有些人会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每次做“小燕飞”能快速做的越多越好,其实这种锻炼方法并不利于增强腰背肌力量。我推荐抬起时维持5-10秒钟,让腰背肌做等长收缩,这种方法对于肌肉力量的增长是非常有效的。第四,做“小燕飞”锻炼时,一定要适量,不能急于求成。特别是老年人及椎间盘突出的病人,一定要根据自己能力,酌情练习、适当减量。以第二天起床时腰部不发生酸胀感为最佳。我推荐做“小燕飞”的时候,在每晚睡前进行,这样一夜的休息可以让腰背肌彻底放松。如果在早上进行,锻炼完了以后,腰背肌已经处于疲劳状态,那么一整天的工作生活中,由于肌肉失去了应有的应激能力和保护作用,反而容易导致腰椎的损伤或者原有疾病的加重。第五,“小燕飞”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椎间盘突出和腰痛患者,有一些患者,特别是出现急性疼痛症状时,是不适宜进行“小燕飞”锻炼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如果这个动作会加重你的疼痛,那么这个动作是不适合你的。(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腰围是脊柱外科病人最常用的一种外固定方法,对腰椎的具有制动、提高稳定性的作用,一个合适的腰围可以减少椎间盘接近40%的压力。经常被推荐用于腰椎疾病急性期及腰椎手术后的病人。许多脊柱门诊病人在就诊以后,门诊医生会推荐回家佩戴腰围,而门诊短暂的时间,医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提供详细的指导,这往往会让病人感到困惑。下面,老杨从如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下腰围的合理选择和佩戴问题。(以下图片均来自某宝商家图片)1、腰围大小应该与个人的高度、腰围相适应,其上缘须达肋下缘,下缘要卡住俩侧髂骨、臀裂顶点附近,一般以略向前凸为宜,最好的曲度应该是符合个人自身的腰椎生理曲度为宜。不要使用过短的腰围,过短的腰围往往腹部收的很紧了,而腰部却没有足够的固定。2、要选择硬质腰围,目前市面的硬质腰围多数是有4-6条铝合金或者钢板材质支撑条的,不要过于重视商家宣传的红外、磁疗等加热软腰围,腰围的主要目的是辅助支撑。3、夏天要选择透气性良好的腰围。一个腰围设计再好,如果透气性不好,天热时不能够坚持使用,也是枉费。4、腰围的佩戴时间:腰椎疾病急性期,症状较重时,要坚持下床前就佩戴,不要随意取下。病情较轻时,可间歇使用腰围,并逐渐适应性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睡眠或休息平卧时应解除腰围。症状消退后(手术后除外),不应继续使用腰围,要逐渐恢复腰部的正常活动,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一般来说,一般腰椎疾病病人佩戴腰围时间为3-6周,腰椎手术后患者佩戴时为6-12周,最长不超过3个月。若果长时间佩戴腰围,腰部肌肉长时间缺乏足够的应力刺激,容易发生肌肉萎缩,减弱腰椎的稳定性,加重病情甚至影响手术疗效。5、佩戴腰围时,仍需要限制腰部活动。腰围对腰部活动的限制是有限的,特别是对腰5骶1椎间关节的制动作用更差一些。因此,佩戴腰围后并非万事大吉了,仍然要注意对腰部的保护,避免过度下蹲、弯腰搬重物等不良活动,一般以完成日常一般性生活活动为度。
我一向认为,颈椎、腰椎最好的锻炼方法一定是容易学的,简单易学,才可能长期坚持。比如,腰背肌训练经典方法就是小燕飞。对于颈椎病患者,头手相抗,就是项背肌锻炼的经典方法。具体方法是:上身直立,头略后仰,立位或坐位均可,双手交叉放在后脑勺部位,用力向后仰头,同时双手用力抵住枕部使头不能后仰,即头和双手对抗。这里需要体会一个感受是:用力后仰、在有种让后脑勺压后背的那种力量。锻炼的时候,如果两手拇摸到项背部肌肉,您会感觉到颈部后方的肌肉在持续收缩用力,但是颈部却因为双手的对抗动作没有活动,这就是肌肉的“抗阻等长收缩”。这种方法可以迅速的增强颈椎后方肌肉的力量,从而保护、稳定颈椎和间盘。一般每天200次开始,分3-4次进行,每次持续对抗5-10秒钟。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上有些科普或者大V做的演示或者图示是不准确的,他们往往把双手放在了脖子正后方。要做好这个动作,一定是双手抵住头,准确的说是枕骨粗隆附近,而不是两只手抱住“脖子”。(如图所示)如果懂些解剖,两只手捂住了颈部,就正好捂住了颈部肌肉,这种锻炼如何和肌肉来“抗阻力”呢!另外,小燕飞可以同时锻炼颈椎(项部)与腰椎(背部)的肌肉力量。需要的朋友们可以查阅我往期科普文章。
“小燕飞”是腰背肌锻炼的经典动作,许多的患者就诊以后,医生会告诉患者如何加强这个动作的锻炼,有些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椎间盘突出后,经常感到恐慌,想立刻用锻炼的方式来摆脱疾病。其实,科学认识“小燕飞”这个锻炼方式非常重要,下面我想从5个方面来介绍一下:第一,做“小燕飞”锻炼时,不要憋气,要保持正常的呼吸频率,可以用轻声计数来保证呼吸的稳定。如果感觉动作吃力,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调整一下。如果锻炼时憋气,可能会引起心脏缺血或者其他部位不适,带来不必要的后果,得不偿失。第二,做“小燕飞”锻炼时,并不是头和腿抬得越高越好,而是要稍稍抬起即可。抬得太高反而会导致腰椎间盘以及后方结构压力增大。我不推荐做“小燕飞”时在腹部垫一个枕头,我们只需要将头、腿抬到和腰椎在一条直线上、或者稍高一点即可,这样的锻炼更安全、更有效。第三,做“小燕飞”锻炼时,不能快速做,而是保持慢起慢落,抬到最高处稍有停顿。有些人会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每次做“小燕飞”能快速做的越多越好,其实这种锻炼方法并不利于增强腰背肌力量。我推荐抬起时维持5-10秒钟,让腰背肌做等长收缩,这种方法对于肌肉力量的增长是非常有效的。第四,做“小燕飞”锻炼时,一定要适量,不能急于求成。特别是老年人及椎间盘突出的病人,一定要根据自己能力,酌情练习、适当减量。以第二天起床时腰部不发生酸胀感为最佳。我推荐做“小燕飞”的时候,在每晚睡前进行,这样一夜的休息可以让腰背肌彻底放松。如果在早上进行,锻炼完了以后,腰背肌已经处于疲劳状态,那么一整天的工作生活中,由于肌肉失去了应有的应激能力和保护作用,反而容易导致腰椎的损伤或者原有疾病的加重。第五,“小燕飞”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椎间盘突出和腰痛患者,有一些患者,特别是出现急性疼痛症状时,是不适宜进行“小燕飞”锻炼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如果这个动作会加重你的疼痛,那么这个动作是不适合你的。
膝盖疼、上下楼困难、蹲下起不来……这些症状可能是膝关节在“报警”!据统计,我国有超过1亿人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困扰,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今天,老杨用最通俗的语言,带您了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分级和科学治疗法,让您不再被“骨刺”“关节磨损”吓到!一、什么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俗称“长骨刺”“骨质增生”),是关节软骨退化、骨质增生引发疼痛和活动受限的慢性病。简单来说,就像机器零件用久了会生锈、磨损,膝关节长期负重或使用不当,软骨逐渐变薄甚至脱落,骨头直接摩擦,导致疼痛、肿胀、变形。高危人群:-中老年人(尤其50岁以上) -肥胖、长期负重劳动者 -膝关节受过伤或天生“O型腿”“X型腿” 二、膝关节炎如何分级? 医生通常通过X光片和症状将关节炎分为0-4级(或1-4期),级别越高越严重:1.0级(正常):膝盖无异常,但需注意预防(如肥胖者需减重)。 2.1级(轻微病变):X光显示轻微“骨刺”,偶有酸痛,休息后缓解。 3.2级(中度病变):骨刺增多,软骨磨损明显,上下楼梯疼、久坐后僵硬。 4.3级(重度病变):关节间隙变窄,软骨脱落,疼痛频繁甚至影响走路。 5.4级(极重度):关节严重变形(如“罗圈腿”),骨磨骨,可能无法伸直。 三、分级治疗指南:五个台阶科学应对,根据病情轻重,治疗从“少折腾”到“动刀子”,层层递进:第1台阶:日常保养+锻炼-适合人群:0-1级患者 -怎么做: -避免爬山、爬楼梯、久蹲 -坚持游泳、骑自行车(减轻关节压力) -加强股四头肌锻炼(平躺抬腿、靠墙蹲)第2台阶:药物+理疗-适合人群:1-2级患者 -常用方法: -止痛药(主要是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缓解急性疼痛。 -关节注射玻璃酸钠(润滑关节,效果维持数周)。第3台阶:微创手术-适合人群:2-3级患者(关节内有碎骨或半月板损伤) -常见术式:关节镜清理术(通过皮肤上打的两个小孔,去除碎骨、修复软骨)。 第4台阶:保膝手术——截骨矫形术或单髁置换术-适合人群: -截骨矫形术:3级且腿型不正(如O型腿)的中青年患者,通过调整骨骼角度分担压力。 -单髁置换术:3-4级患者,仅一侧关节软骨严重磨损(如内侧或外侧),另一侧完好。优势:只换“坏的一半”,保留健康软骨和韧带,创伤小、恢复快(术后1-2天可下地)。 第5台阶:全膝关节置换术 -适合人群:4级患者(关节严重变形、多部位磨损) -效果:换掉“报废”的关节,术后可恢复正常活动。 四、日常护膝小贴士:科学走路也能防病! 最新研究显示:每天主动快走8000步(≥60步/分钟)可降低关节炎风险,但“慢悠悠逛街”可能加重负担!其他护膝建议: -控制体重(减重5公斤,膝盖压力减少20斤!)。 -避免久坐,每1小时活动5分钟。 -秋冬季节注意膝盖保暖,可佩戴护膝。 五、误区澄清:这些传言别轻信!1.“骨刺磨掉就好了”:骨刺是关节不稳的代偿表现,盲目手术可能加重损伤。 2.“热敷比冷敷好”:急性肿痛时冷敷消肿,慢性酸痛再热敷。3.“止痛药伤胃,治标不治本,能忍就忍”:长期疼痛不治疗可能导致肌肉萎缩,持续炎症会加快关节炎进程。结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可逆,但早发现、早干预能极大延缓病情!若您或家人出现膝盖不适,请及时就医,根据分级选择治疗方案。记住:科学护膝,才能“走”得更远! 转发给身边需要的人,一起守护膝盖健康!本文参考权威资料整理,具体情况请线下就医。
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一定要手术吗? 门诊腰椎间盘突病人经常问到这个问题,今天,老杨给回答一下。 椎间盘突出症是门诊最常见疾病之一,大多数(>70%)椎间盘突出患者保守治疗3月后,症状可完全消失。如果要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绝对手术指征,也就是必须手术的指征,那要符合以下两条之一:(1)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或者马尾神经损害,因为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手术减压,或者即便手术了但是手术不及时,可能出现永久性的大小便功能障碍。(2)下肢相关的肌肉力量减退到三级和三级以下,因为这种三级以下的肌力,以后即便做了手术减压,病人也要恢复到完全正常肌力也非常困难。 这样以来,病人会问,那我没有这么严重,为什么大夫还要建议我手术呢?首先,医学上该如何回答“必须”?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是癌症,不是急性心肌梗死,即便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也是死不了人的。 所以,腰椎间盘突出症还有相对的手术适应症,也就是如果患者无法坚持非手术治疗,可以选择手术的情况。(1)病史超过三个月,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者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疼痛较重者;(2)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明显,患者难以行动和入眠,处于强迫体位者或者出现脊柱侧弯畸形;(3)合并椎管狭窄者。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目前仍然是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金标准。近些年微创脊柱外科发展迅速,以微创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为代表的脊柱内镜手术或者显微椎间盘髓核摘术给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少数病人需要做腰椎融合手术,当然也会有明确的指征,这个日后老杨再给大家详细介绍。 其实,手术只是医生治病的一种手段。您觉得手术会疼,会留伤疤,会伤害身体,难道药物就不会吗?长期的服药也会产生肝肾损害,只是这种损害一般情况下,病人自己看不到而已。
许多的老百姓骨折以后,会寻求民间正骨诊所,贴膏药,以期待不手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这种病人,一方面是对于去正规医院有惧怕手术、怕花费高的担忧,另一方面,既对民间正骨抱有希望,又带有一些担心疗效不好的忐忑。老杨想说,任何骨折,基本的治疗原则都是三步: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康复治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是后期康复治疗的前提,有些手法(闭合)复位困难的需要切开(手术)复位,有些外固定(石膏、夹板、支具)不可靠的则需要手术内固定。而膏药,并不是必须的,甚至更多时候,会影响外固定的可靠性。实际上,正规医院对于骨折是否需要手术,指征把握的非常严格。骨折当然有一些是可以不用手术,仅仅复位后石膏或者夹板固定就可以的。老杨认为,之所以民间正骨诊所当前仍旧较好的存在,其一确实迎合了大部分患者不手术的心理需求,第二就是他们确实有些膏药,会较快的使骨折局部肿胀消退,疼痛缓解,当然这要抛除不可知药物毒性(据老杨了解,大部分民间正骨膏药不会做正规的药物试验的)。骨折是否需要手术,老杨还是讲,这里面有些是存在手术绝对适应症,必须手术的,有些是相对适应症,有些直接就是没有手术适应症的。比如下图所示病例,这个因为之前外伤导致拇指缺失的病人,这次很遗憾的又发生了桡骨远端骨折,找到老杨的时候已经受伤20天了,而且第一次伤及拇指的时候,前臂做过皮瓣转移(较为专业,可以直接理解为手术皮肤坏死风险高),那这种就属于手术相对适应症了,就算想非手术治疗,已经受伤20天了,骨折端已经存在不少骨痂连接了,闭合复位也是难度非常大的。不过,最终老杨凭借多年锻炼的手法,一次整复成功了,几乎做到了解剖复位。老杨想说:闭合(手法)复位并不是民间正骨的专利,相反却是正规医院骨科医生的必修课和基础课。老杨提醒您:发生骨科疾病以后,正规医院、正规治疗,相信正规医院的专业解释、专业建议。如同新冠来临时,中国医生,是值得老百姓信赖的。
腰椎间盘突出能治好吗?一般而言,腰椎间盘突出是不能完全治好的。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退行性疾病(也就是老化),简单来说,就是椎间盘使用了二三十年后用坏了,就像汽车的轮胎磨薄了漏气一样,包裹髓核的纤维环破了,髓核就跑出来了,压到了神经根,就产生了腰痛、腿麻等症状。(如图一)(图一:腰椎间盘突出过程)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无法治愈,但是做了适当的保守治疗或者外科手术,可以让疾病带来的症状消失,或者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平稳不发作。这才是治疗这个疾病的最终目标。腰脱的保守治疗效果如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大多数都希望通过比较缓和的保守治疗,来改善症状。从疾病的发展来讲,也确实如此,80%—9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改善,没有必要做手术。保守治疗能够将突出的椎间盘推回去吗?许多人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询问医生,用中医的方法,例如推拿复位,能够把突出的椎间盘推回到原来的位置吗?答案是否定的。腰椎间盘突出,是髓核从两节椎体的中间(椎间隙)突出来了,占了后面椎管的地盘。椎间盘承担着上半身的重量,重压之下,夹着它的上下两节椎体就会把它往外挤。除了上身重量的压力,椎间盘周围还附着的肌肉、韧带,也会把两节椎体紧紧固定到一起。这种椎体间的压力甚至可能达到200帕斯卡。因此,髓核从压力那么大的椎间隙里面突出来,想要通过推拿推回去,根本就不可能。可以说,任何保守治疗都无法让突出来的髓核再回到原来的位置。(如图二、三)(图二:椎间隙受到的压力) (图三:突出的椎间盘)可以推拿、按摩吗?效果如何?虽然推拿、按摩不能让突出来的髓核回去,但可以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比如腰椎间盘突出后刺激腰椎神经,产生腰背部的肌肉痉挛,从而出现腰背疼痛。这些疼痛通过轻柔的推拿、按摩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千万不要让没有经验的推拿师对你的腰椎进行力量非常大的推拿,或者以复位为目的的暴力扭转。因为这种暴力扭转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椎间盘的纤维环撕裂,反而导致更大的髓核组织突出。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马尾综合征,也就是压迫到马尾神经,造成大小便突然失控,或者足下垂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这种帮倒忙的现象,我们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也经常遇到。能够打封闭吗?是否会留下后遗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造成神经刺激症状,也就是神经根出现炎症导致坐骨神经痛。而典型的坐骨神经痛,就是疼痛沿着臀部后面的外侧、大腿后面外侧传到小腿。对于这种疼痛,在吃药不能缓解的情况下,可以打封闭针。需要明确的是,正规的封闭治疗是不会留下后遗症的。而常用的封闭注射药物包括麻药、激素类的药物等,这些药物能够帮神经根消肿,加速神经的自行恢复。腰痛时可以服用哪些止疼药?腰痛时最常用的镇痛药物是一些非甾体消炎药。需要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很多患者经常把消炎药与抗生素相混淆。其实,抗生素是治疗感染的,比如肺炎这类感染性疾病,它并不是消炎药。所谓的消炎药分为甾体类消炎药和非甾体消炎药。常用的非甾体消炎药包括阿司匹林、扶他林、芬必得等,它们能够缓解神经根周围的炎症反应。很多患者认为这些非甾体消炎药就是止疼药,其实不尽然。腰椎间盘突出造成的神经根炎症是一种炎症反应,这类非甾体消炎药主要用于消退或者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非经授权不得转载。其他相关文章目录1. 腰椎间盘突出能治好吗?2. 腰突患者要多练还是多养?3. 腰椎间盘突出都可以保守治疗吗?4. 要不要手术,看看腰突检查报告
颈椎病严重影响人类正常工作和生活,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类型颈椎病中占较多比例。随着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愈加重要。北京市科委2010年在"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及康复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中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研究"予以立项,本共识在这一立项资助下完成。 本共识的形成过程:在广泛检索近年来国内外高质量相关文献并参考我国现有的颈椎病相关诊疗规范的基础上形成草案,同时应用改良Delphi法收集专家反馈意见,并在专家组成员所在医院试行、取得相关数据;专家组围绕草案内容、反馈意见以及试行取得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多次深入研讨,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历时3年最终形成本共识。 本共识旨在为我国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适合我国国情并符合诊疗规范化要求的指导意见。 一、概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根而出现根性压迫或刺激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其中退行性改变的病理特征主要为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应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其发病多为单侧,但亦可为双侧,多见于40~60岁人群,起病缓慢,以长期伏案工作、机动车驾驶员及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者多发。多数患者的自然病史具有自限性,症状可自行缓解。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1.特征性症状为单侧或双侧沿神经根支配区的上肢麻木和(或)放射痛。 2.颈部疼痛和发僵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还可伴有肩部、肩胛内侧缘或胸背部疼痛,颈部活动、咳嗽、喷嚏及深度呼吸时可使疼痛加重。 3.颈部活动时可有弹响感。 4.上肢自觉沉重,无力,有时持物坠落。 5.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感),晚期可有肌萎缩及肌束颤动。 (二)体征 1.受累神经根所支配区域感觉改变、肌力减弱、肌肉压痛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痛点封闭无明显效果。 2.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患侧背部的肌肉可有压痛,椎间孔部可有压痛并可使上肢疼痛加重。 3.臂丛牵拉试验:一手扶持颈部做对抗,另一手将患肢外展,反向牵拉,若有患侧上肢放射痛或麻木者为阳性。 4.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头略后仰或偏向患侧,用手向下压迫头部,患侧上肢出现放射痛者为阳性。 5.颈部牵拉试验:上牵头颅,颈及臂痛有缓解者为阳性。 6.头部叩击试验:一手平置于患者头部,另一手轻叩击手背。颈部不适、疼痛或上肢(一侧或两侧)痛、酸麻者为阳性。 7.定位神经根受压迫(在椎间孔区域为主)所导致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表1)。 (三)辅助检查 1.X线: 病变节段椎间隙变窄,椎体上、下缘及钩椎关节部骨质增生或形成骨赘;侧位片可见颈椎序列改变;过伸、过屈侧位片可有颈椎不稳定;双斜位片可见颈椎椎间孔骨质增生或变窄。 2.MRI: 病变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后纵韧带、黄韧带增厚,椎体后缘、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一侧或双侧神经根及部分硬膜囊受压,可伴有脊髓局部高信号改变。 3.CT: 可以显示病变节段椎体后缘、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以及是否存在后纵韧带骨化情况。 4.肌电图(EMG): 对于MRI提示多节段病变患者,有助于明确责任神经节段;并有助于与其他神经病变相鉴别。 三、诊断 1.存在定位性神经根性压迫表现,典型的根性症状和体征,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一致。 2.臂丛牵拉试验或压颈试验阳性。 3.X线及CT检查提示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而形成神经根周围的骨质增生或骨赘,或椎间孔狭窄表现;MRI检查提示神经根受压。 4.除外肩周炎、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及颈椎骨实质性病变(如TB、肿瘤等)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需要说明和强调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需要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相互符合才能成立;颈痛伴或不伴双上肢根性症状时,应考虑是否存在C4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能。 四、鉴别诊断 (一)具有颈部、肩部及(或)上肢疼痛、麻木等表现的疾患 1.颈肩部肌筋膜炎、肩周围炎: 为慢性劳损性疾病,与长时间的不良姿势和年龄有关;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肩臂部疼痛,可通过细致的体格检查、根性的疼痛及感觉异常鉴别。 2.胸廓出口综合征: 由于颈丛神经根受到颈肋、束带、前斜角肌的压迫或锁骨下血管压迫C8、T1神经根所致,下颈椎处的血管杂音和X线显示颈肋有助于诊断本病。 3.进行性肌萎缩: 具有进行性、对称性、以近端为主的弛缓性瘫痪和肌肉萎缩为特征的下运动神经元疾病,且具一定的遗传性;肌肉萎缩多自手的小肌肉开始,腱反射消失,可伴诱发性背部"肌肉震颤"表现,但无感觉障碍;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有助诊断。 4.尺神经炎: 表现为无名指、小指麻木和手内在肌萎缩,可有肘部外伤病史;肘部神经沟处压痛,尺管Tinel征阳性,有时可触摸到索状变性的尺神经,且无前臂麻木。 5.肱骨外上髁炎: 又称"网球肘",肘部外上方局部疼痛,用力时加重;多有肘部反复屈伸、旋转用力劳损史,肱骨外上髁处压痛阳性,Mills征阳性。 6.腕管综合征: 由腕管内容积减少或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在管内受压引起;以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拇指外展、对掌无力,动作不灵活为主要表现;腕管Tinel征阳性,Phalen征阳性。 7.心绞痛: 可有肩背部剧烈疼痛,常伴心前区疼痛及胸闷气短表现,而心电图有明显改变,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二)其他类型的颈椎病 1.颈型颈椎病: 枕部及颈肩部疼痛,头颈活动受限,颈肌紧张,多无上肢症状;X线检查可见颈椎序列改变及退行性变。 2.脊髓型颈椎病: 上肢无力、不灵活,下肢无力、步态不稳,严重者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四肢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MRI检查提示有明显的颈椎退行性脊髓压迫。 3.交感型颈椎病: 颈性眩晕并与体位改变相关,同时可有心悸、血压不稳或视物不清等多种症状;X线检查可见颈椎椎间不稳表现。 (三)颈椎骨实质性病变 1.颈椎结核: 既往不明原因发热、盗汗、乏力病史,体重下降等中毒症状,夜间疼痛或持续性疼痛明显,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破坏为主要表现,可形成后凸畸形或颈椎病变节段序列差。 2.颈椎肿瘤: 颈部疼痛,呈持续性、渐进性加重表现,可伴有运动、感觉障碍。影像学检查可见椎体骨质破坏,肿瘤组织可压迫入椎管内等。 五、评价标准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状况有必要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的量化评估,常用的评分标准包括VAS疼痛评分、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dom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六、治疗及预防 (一)非手术治疗原则 适用于诊断明确、症状较轻或出现时间较短者,为手术治疗的基础。 1.颈部制动: 症状较轻或站立活动时应佩带颈托制动;症状较重或卧位休息时推荐平卧硬板床制动并使用低硬枕,治疗期间应尽可能卧床,并减少坐位时间及屈颈动作,时限为1~3周。 2.物理治疗(选择性推荐): 持续枕颌带牵引、针灸治疗、红外线频谱照射等改善症状。 3.药物治疗: 有助于急性期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症状,建议时限2周。主要药物:(1)非甾类消炎镇痛药(NSAIDs)、COX-2抑制剂、阿片类止痛药物;(2)神经营养药物;(3)肌肉松弛剂(选择性推荐);(4)脱水药物(选择性推荐);(5)类固醇类药物(选择性推荐);(6)活血化瘀类中药(选择性推荐)。 4.心理治疗: 对于病程较长者应予以重视,必要时予抗抑郁治疗。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1)颈肩痛明显,疼痛、麻木向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持续8周以上经保守治疗无效者,或患者明确要求;(2)颈肩痛及上肢的麻木、疼痛反复发作半年以上,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近期加重者;(3)有明显上肢放散痛、麻木,并伴一侧肌肉萎缩及肌力下降,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钩椎关节骨赘形成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者,或病变节段明显椎间不稳定者。 2.手术禁忌证: (1)有严重内科疾病者;(2)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3)有精神疾患或更年期神经官能症者;(4)有严重四肢广泛的肌肉萎缩及脊髓功能障碍者。 3.手术方式: (1)颈前路开放手术:包括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动态非融合器植入术、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2)颈后路开放手术:包括颈椎椎板切除减压术、颈椎椎板扩大成形减压+神经根管减压术、局部神经根减压术。(3)经皮微创手术:包括经皮微创颈椎间盘射频消融术、经皮微创颈椎间盘激光减压术。 (三)预防 1.避免或纠正不良体位姿势。 2.适度的体育锻炼及功能训练(如背部张力带结构锻炼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研究专家组名单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研究专家组名单:党耕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侯树勋(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胡有谷(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刘忠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袁文(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池永龙(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海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沈建雄(北京协和医院)、孙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吕国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宋跃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卓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徐华梓(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永刚(解放军总医院)、孙天胜(北京军区总医院)、李放(北京军区总医院)、陈其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梁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自立(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马华松(解放军第三○六医院)、赵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郑召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利(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刘波(北京积水潭医院)、阮狄克(海军总医院)、田野(北京协和医院)、谭明生(中日友好医院)、盛伟斌(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伍骥(空军总医院)、吴闻文(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叶晓健(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尹庆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李淳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孙常太(北京医院)、王海蛟(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洪毅(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侯铁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霍洪军(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东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邓树才(天津医院)、姜建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刘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刘海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祖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少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中实(中日友好医院)、陈伯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李危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冷向阳(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任先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夏磊(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宝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吴志宏(北京协和医院)、郑燕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藏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