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6个月,右下肢大面积草莓状血管瘤,曾于五个月前在外院行冷冻治疗,效果不明显,创伤较大。于我院行同位素敷贴治疗一个疗程,三个月后来复查,症状明显改善,将行第二个疗程治疗 行同位素敷贴一个疗程治疗后,三个月来复查 同位素敷贴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同位素敷贴是我科室特色治疗血管瘤的方法,相比较激光和冷冻治疗,无痛苦,不留疤痕。
徐州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李汉银,刘光飞摘要:目的观察手术联合早期放疗治疗瘢痕瘤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瘢痕瘤采用手术切除,术后72h内给予第1次放疗,采用锶90放疗,每次800cGy,每周放疗1次,共4次,总剂量3200cGy。结果30例瘢痕瘤均顺利完成治疗,治愈26例(86.7%),显效2例(6.7%),无效2例(6.7%),有效率93.3%。未见明显并发症及毒副反应发生。中位随访时间28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结论手术联合术后早期放疗是治疗瘢痕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关键词:瘢痕瘤;手术;放射治疗;瘢痕瘤又称瘢痕疙瘩,是皮肤受到创伤后形成的异常增生瘢痕组织。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临床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手术切除、放疗、中西医治疗、免疫治疗等,除外放疗外余诸方法效果均欠佳,其中单纯手术治疗复发率高达45.0%~100.0%。为了降低瘢痕瘤术后复发率,我科于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对30例瘢痕瘤给予术后放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人组30例瘢痕瘤,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5~50岁,中位年龄37岁。均为多次术后复发,肿物增大的速度和程度随手术次数的增多而增加,治疗前肝、肾、骨髓等功能正常。1.2治疗方法30例瘢痕瘤首先进行手术切除,术后72h内给予第1次予锶90敷贴治疗,每周1次,每次800cGy,连续给予4周放疗,总剂量3200cGy。照射范围包括手术切开周围3~5mm。放疗后同时予以抗感染、对症支持等;并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1.3瘢痕瘤分级及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无瘢痕生长;显效,治疗后1年出现I级瘢痕生长;无效,治疗后1年出现Ⅲ级瘢痕生长或1年内又复发者。有效定位为治愈+显效疗效评价为首次治疗后3月。2结果2.1疗效30例瘢痕瘤均顺利完成治疗,治愈26例(86.7%),显效2例(6.7%),无效2例(6.7%),有效率93.3%。2.2并发症及毒副反应所有病例均无切口感染、愈合延迟及放疗相关并发症出现,无任何毒副反应发生,且患者各项监测指标正常。2.3随访结果所有病例至少随访2年,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复发病例。3讨论瘢痕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多继发于皮肤损伤,以30岁以下青壮年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好发于耳眉胸背等部位。主要病理表现为大量致密旋涡状排列的、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和分裂相较多的纤维母细胞。瘢痕瘤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的纤维母细胞高表达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可能是瘢痕瘤发生的主要原因,瘢痕瘤不但影响美观,有些还伴有痛痒不适,若出现在躯干及四肢某些部位还会影响功能活动,许多患者采用单纯手术切除的办法,但瘢痕体质患者手术切除后瘢痕瘤还会再次生长;瘢痕瘤单纯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手术加术后放疗能使局部控制率提高,美容效果也更好。术后肉芽组织中的纤维母细胞占绝大多数,该细胞对放射线敏感,术后即时放疗能抑制其增生,从而能使纤维母细胞的胶原纤维合成减少,并使胶原纤维排列较平整、分布较均匀,同时放射线可抑制切口毛细血管的增生,减少炎症介质的含量。影响瘢痕瘤的预后因素主要有瘢痕大小、性别、既往治疗史及术后开始放疗的时间。术后72h纤维母细胞逐渐成为纤维细胞,从而对放射的敏感性相对降低。因此,如果术后超过3d再放疗,则预防术后复的效果可能降低。Caccialanza等对156例瘢痕瘤行术后放疗,结果5年后复发率为13.32%。Ragoowansi等对80例曾用除放疗以外的其他方法治疗未愈的瘢痕瘤患者,应用手术切除辅以术后立即放疗,结果1年复发率为9%,5年复发率为16%。瘢痕瘤属于良性疾病,术后放疗的晚期反应及放射致癌等问题未知,因此放疗应坚持3个原则:剂量尽量要低、照射野尽量要小、放疗时间尽量要早。我们在术后3天内即开始放疗,无须待伤口愈合拆线后进行,否则影响疗效。经临床观察,放疗对伤口愈合影响不大,不会影响远期效果。手术加术后放疗是治疗瘢痕瘤的一种有效方法,术后72h内疗效最好。因放疗剂量低,本组观察未见有放疗并发症的发生,且其临床治疗周期短,经济安全,可作为瘢痕瘤治疗的首选方法。参考文献:[i]程光惠,马影哲,董丽华.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疗效观察[J].激光杂志。2005,26(6):3.[2]汪良能,高学书.整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26—328.[3]姜笃银.付小兵,陈伟.等.血管生成因子及其受体过表达与瘢痕疙瘩侵袭性生长[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20(2):128—131.[4]鲁峰,高建华,黎小间.瘢痕疙瘩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0,16(1):49—52.[5]贺肖沽,韩春茂,马奇.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烧伤杂志,200
治疗前 患者因下颌部位血管瘤于外院做过激光治疗,治疗后疤痕增生,形成疤痕疙瘩 治疗中 对于这种疤痕增生,我科采用同位素敷贴治疗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四次,每周一次),照射范围:疤痕及疤痕周围3-5mm 治疗后 治疗后3月 治疗后,疤痕停止增生,突出的疤痕萎缩变平
治疗前 患者四个月婴儿,右侧肋下突出皮肤表面巨大包块,彩超显示包块皮下血流信号丰富,诊断为混合型血管瘤 治疗中 诊断明确,对患者实行聚桂醇经皮血管瘤腔内药物灌注术,以及同位素敷贴治疗,血管瘤灌注术后,包块充盈变硬,术后三天之后软化恢复正常 治疗后 治疗后9月 患者做了三个疗程的经皮血管瘤腔内药物灌注术,及同位素敷贴,彩超显示病变部位已无血流信号,血管瘤治愈
患者杨某,年龄6个月,于2019年8月16日,因额顶部鲜红斑和上唇处血管瘤来我科室治疗 在我科室行同位素敷贴治疗一个疗程后,于三个月之后来复查 同位素敷贴治疗之后,鲜红斑和血管瘤症状好转,颜色逐渐变淡,拟行第二个疗程治疗 婴幼儿头面部的鲜红斑和血管瘤,根据个体差异,有的生长迅速,有的发展较慢,所以对生长迅速的头面部鲜红斑和血管瘤,要及早干预治疗。同位素敷贴治疗,无痛苦和创伤,治疗后不复发,是鲜红斑和血管瘤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
徐州某大型国企老总李先生近半年来消瘦而其它并无不适,常规检查也未发现问题,平常仍忙碌在公司的事务中。经朋友介绍,到徐州中心医院PET-CT中心进行检查。PET-CT检查发现在壶腹部有FDG(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摄取异常增高灶,说明该处有生长代谢活跃的病灶,考虑此处存在恶性病变。李先生迅速住院并做了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PET-CT发现的病灶正是令人色变的癌症。李先生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3年来情况良好。李先生是一个幸运的人。那么,为什么PET-CT检查有如此过人之处呢?PET/CT(派特-CT)的全称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唯一可在活体上显示生物分子代谢、受体及神经介质活动的新型影像设备。它根据某一类疾病的特殊“嗜好”,通过静脉向病人体内注入一定剂量的作过标记的疾病 “嗜好物”,待标记物随着血液均匀流遍全身后,这些某一疾病的“嗜好物”就会被病灶摄取,病灶由于摄取了标记过的“嗜好物”而发出射线形成亮点,通过PET/CT我们可以探测到这些发出射线的病灶,就如同“雷达”一样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人体内的异常信号。比如,针对癌细胞喜欢“吃”葡萄糖的特性,只需向人体注入带有标记的葡萄糖,通过PET/CT全身扫描,就可根据人体部位是否有特殊的亮点及亮点的强度来判断是否有癌变和癌变的确切部位以及癌细胞是否有扩散转移等。PET/CT的突出特点是“早、准、全”,所谓“早”是指能早期发现疾病,尤其是肿瘤,我们知道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先是基因突变,然后是生理、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再是形态学的变化,最后才出现症状和体征,这也是为什么肿瘤病人出现症状和体征到医院就诊时多是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PET/CT的显像基础是反映人体代谢等生理、生物化学的变化,所以它在形态学变化前就可以发现疾病,这是PET/CT能早期发现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原因。所谓“准”是指能准确诊断疾病特别是肿瘤,PET/CT能发现细胞有无生物学行为的异常再结合同机CT提供的组织或器官的形态学变化,多种诊断信息结合来诊断疾病,既认识疾病的“表”又认识疾病的“里”,“表”“里”结合自然在疾病的准确诊断上胜出一筹。所谓“全”是指能全面诊断疾病,PET/CT通过全身扫描可以绘制出身体的全景图准确发现全身每一处的病灶,使全身病灶尽收眼底,这对肿瘤病人特别重要,肿瘤病人确诊后明确其它部位有没有转移至关重要,一方面为手术的范围准确导航,另一方面为有无手术可能性提供依据。大量的临床应用表明PET/CT全身扫描改变了40%的肿瘤病人的原有治疗方案。PET/CT的“早、准、全”特点使它在肿瘤的诊断、判断有无转移及评价治疗效果等方面有其它影像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已成为肿瘤诊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PET-CT除了是探测“肿瘤”的利器外,它对冠心病患者决定行支架或搭桥治疗也有重要的决策意义,由于PET-CT可以准确知道相关区域有无存活心肌从而可以预知术后的效果,所以它也被誉为诊断存活心肌的“金标准”。此外,PET-CT对于癫痫、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确定位也有重要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的改变,许多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出现低龄化趋势,多位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因肿瘤、心血管疾病英年早逝而令人扼腕叹息。而定期的PET/CT体检,不仅可以早期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肿瘤病灶,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对一些良性疾病或退行性疾病进行监测,使受检者及时改变生活方式并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治疗,从而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防火于未燃,真正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临床实践证明PET/CT是敏感、准确的肿瘤筛查方法,同时可发现的全身的良性病变,绘制出全身各重要器官的“健康档案”,对于“亚健康”人群及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 PET/CT检查无疑是最佳的体检选择。有人会担心PET/CT检查是否会接受过多的射线以及它的安全性问题。实际上在进行PET/CT检查时,只需向受检者注射少量的放射性显像剂,这种放射性显像剂对人体的辐射很低,而且衰变很快,在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完全从人体内消失。大规模临床应用证明,做一次PET/CT检查,患者所接受射线辐射量是低量的、安全的,此外,PET/CT检查是无创伤性的影像检查,检查过程仅需要十几分钟,其舒适性和安全性是可靠的,过多的顾虑完全没有必要。另外,也有人认为PET/CT检查较高的检查费用增加了病人的总的医疗费用。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由于PET/CT 检查可以对病人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了许多不恰当的检查、误诊和治疗,结果从总体上大大节约了医疗费用。同时减少了病人由于不恰当的诊疗带来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国内外卫生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全面对 PET、PET/CT 检查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 PET、PET/CT 检查可以明显的节约医疗费用。在美国和西欧,医疗保险机构已批准几十种疾病的PET/CT 检查进入医保。相信不远的将来,我国也会将一些疾病尤其是肿瘤的PET/CT 检查纳入医保范围,使更多的老百姓从PET/CT 检查中受益,让探测生命健康的“雷达”-PET-CT更好地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