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有过膝关节疼痛的经历。有的人还是反复经历,甚至经历了半辈子。但对自己膝关节什么位置引起的疼痛还是一无所知。此文就是帮助那些希望知道自己的膝关节什么地方坏了人。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膝关节有哪些结构。 膝关节是由股骨(大腿骨)、胫骨(小腿骨)和髌骨(膝盖骨)三块骨头组成的。股骨和胫骨之间两侧有垫片(半月板),在股骨和胫骨之间起缓冲衬垫的作用;中央有前后两条韧带交叉连接股骨和胫骨,前交叉韧带限制胫骨向前错移,后叉韧带限制胫骨向后错移。髌骨靠股四头肌和髌腱的力量贴靠在股骨内外两髁凹陷的前面。髌骨、股骨和胫骨三骨关节面都有软骨覆盖,软骨关节面还有滑膜覆盖,滑膜还衬在关节囊的内面。膝关节的关节囊外两侧,内侧有内侧副韧带,外侧有髂胫束保持关节不向两侧(内外)晃动。关节囊后有腘肌和腓肠肌的内外侧头等肌肉与关节囊前的股四头肌腱、髌骨和髌腱同时限制股骨髁的前后移动。 我们再看膝关节能做哪些活动。 由于前后左右韧带肌肉的限制,因此,股骨髁只能在胫骨髁的平台上做有限的滑动和围绕股骨内外髁中心有限的旋转。膝关节可以做屈伸活动。伸直时可以负重。屈膝时,髌骨沿股骨髁间凹陷向上滑移,伸膝时再沿髁间凹陷向下滑移,不论向上还是向下,髌骨都贴紧股骨起可以滑动的杠杆支点的作用。知道了上述这些常识,就可以判断膝关的情况了。现象一:下蹲时感到膝关节发胀, 判断:膝关节里面有水(关节液、脓或血),而且多过正常。 解释:比如我们要折叠一个塑料袋,如果袋子里有水或空气,就不容易折叠。下蹲时膝关节要打折,蹲下时就会感到关节发胀,下蹲困难。这种情况疲劳性损伤多见于青中年人,跑动和登高(上楼)、长时间行走后最容易出现。脓或血则见于感染和暴力性损伤。 现象二:我们下蹲后站立困难或有疼痛,行走或者上楼梯时或下楼弯曲时膝盖骨疼痛,或屈膝久坐后疼痛。 判断:是髌骨和股骨髁凹陷的关节面有损伤。 解释:这是因为站立和上楼需要伸直膝关节,髌骨和股骨髁凹陷处贴紧,膝弯曲时贴的更紧,髌骨和股骨关节面受到挤压,如果关节面有损伤,受到挤压就会疼痛。许多年轻人运动后、中老年人长时间或长期行走后,坐位长时间屈膝都会有这个情况。 现象三:膝关节经常疼痛,屈伸时有咯噔的响声和感觉,甚至有疼痛。并且瞬间不能活动膝关节。下楼梯时(或不能走下坡路面),腿弯曲时疼痛。 判断:可能是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解释:膝关节弯曲时,股骨的内外髁在胫骨的关节面上有向前滑移的研磨动作,对半月板挤压。如果半月板有损伤,会产生疼痛。如果碎裂的半月板不平,滑移时就会产生咯噔感和响声。如果碎裂的半月板缘在滑移的推动下打折,会产生瞬间的剧痛。 现象四:跪倒受伤,膝前有大包,不能碰触,有疼痛甚至剧痛。 判断:髌骨前血肿。或者髌骨骨折。 解释:大包是直接碰撞,血管破裂出血。跪倒时,髌骨在股四头肌腱和髌韧带牵扯下,被股骨髁挤压,引起碎裂。 现象五:跪倒时,小腿在外侧,膝关节内侧疼痛或者外侧也有疼痛。 判断:内侧疼痛是内侧副韧带损伤。外侧疼痛是外侧半月板损伤,也有可能是胫骨或股骨外髁的骨折。 解释:这个动作等于把膝关节向内侧掰,股骨内髁和胫骨内髁的距离瞬间增大,内侧副韧带容易受伤。同时股骨外髁和胫骨外髁过度受压,受压的外侧半月板可能碎裂。力量过大,可以使骨头碎裂。 现象六:有过撞击性的外伤后行走时膝关节不稳定,感觉晃动,膝关节无力。 判断:可能有前后叉韧带损伤。 解释:前后交叉韧带是限制膝关节活动的中央韧带,如果损伤,会使股骨髁在胫骨髁上活动度加大,引起关节不稳定,容易反复受伤。现象七:睡眠中莫名其妙地出现膝关节红肿疼痛。 判断:如果白天有医生穿刺经历,可以是用的药物刺激,如果没有注入药物,可能是细菌感染。没有穿刺经历,可能是痛风性膝关节炎。 现象八:膝关节单足站立痛,行走时疼痛腿软,支撑时间不及好腿时间长,形成跛行。疼痛点膝内侧或膝外侧。 判断:胫骨或股骨內髁或半月板损伤。 解释:腿负重最吃力的部分在膝关节的内侧髁,当有损伤时,会出现负重痛。股骨或胫骨髁轻微损伤,没有外形的改变,拍X片看不到,只有做核磁共振检查能看到。半月板相当于股骨和胫骨之间的楔子,垫在两个骨的缝隙中起稳定膝关节的作用。半月板损伤后,膝关节不会很痛,会出现痠痛伴膝软。所以行走时出现跛。 现象九:腿弯疼痛,行走加重,休息减轻。有时囊性包快。 判断:膝关节囊后壁、膝后筋膜、脂肪血管或韧带损伤。 解释:膝关节后比较薄弱,主要是腘筋膜防护,行走的时候,膝关节反复地屈伸,在用力过度伸直时会损伤筋膜和腘窝内脂肪和血管。膝关节囊可以穿过损伤的筋膜洞疝出,就是腘窝囊肿的一种。筋膜反复摩擦产生积液或脂肪内小血管出血,就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囊肿。行走时腓骨有纵向旋转,行走活动过久,会伤及腘腓韧带。 上述这些现象可以有膝关节的肿胀和疼痛。不论其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损伤。根据上述所列,大致判断后,轻微的损伤,可以制动(不做屈伸活动),局部冷敷。严重的要到医院去拍X片和做核磁共振检查。有的需要石膏固定,有的就需要手术治疗。
脚跟痛也叫跟痛症。这种疾病可能在你的一生中发生过,有时疼痛并不重,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因疼痛难忍而就医。用专业的名称跟痛症就是指跖腱膜炎。跖腱膜炎是最常见的足病,也是足踝科门诊医疗过程中天天能见到的疾病。一、病因与表现足跟疼痛的部位往往位于足跟下方。是由于跖腱膜在跟骨起点因反复的创伤而形成的退行性改变、炎症而引起疼痛。严重的时候不能行走。跖腱膜炎的疼痛有很独特的表现,首先是晨起下床最初几步时疼痛最重,痛感类似踩到钉子或被刺扎到。有时疼痛会迫使你在原地站立良久,不敢活动。但是行走几步后疼痛就会明显减轻,有时会消失。再一个特点就是负重活动或大量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有明显缓解,可是当从休息的地方起立再想行走时会又会发生疼痛。跖腱膜炎发病人群多样,可见于男性与女性,可见于青年、中年与老年。但以中年女性居多。发病常为单侧,很少双侧同时发病。以下的可能致病因素与风险因素常常与跖腱膜炎密切相关:1.过度运动,穿不合适的鞋,或过旧的鞋运动;2.短期内运动量突然增加;3.跖腱膜与跟腱的柔韧性下降,足内肌无力;4.肥胖;5.长期站立;6.平足,高弓足;7.跟骨骨刺。二、治疗1、最基本的治疗是换鞋,穿一双有坚强的外底,弹性好的内底的鞋子。再一点就是使用足跟垫,足跟垫的做作用有两重,一是减少后跟的直接冲击,当然单纯用足跟垫不能明显减少行走对跖腱膜的冲击,不过结合足跟垫另一重要作用——抬高足跟,就可以起到减少跖腱膜冲击的作用。抬高足跟后可以使紧张的腱膜放松,从而更好的起到吸收震动的作用。2、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NSAIDs)3、封闭治疗。4、激光和超声药物导入治疗。在我们的足踝门诊进行了大量的激光和超声药物导入治疗,并进行了相关的随访,治疗的有效率达到了80%,通常患者在3次治疗后疼痛消失。5、体外震波治疗。6、跖腱膜炎也可以行手术治疗,一般手术治疗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跖腱膜部分切断+神经减压+跟骨骨赘切除。目前由于手术会出现并发症,部分患者有复发,因此手术治疗不再是通常的疗法。只是针对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1.脂肪垫劳损脂肪垫充填于膝关节前部的间隙,有加强关节稳定和减少摩擦的作用。脂肪垫劳损的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外伤或者是长期摩擦引起脂肪垫充血、肥厚并发生炎症,与髌韧带发生粘连,从而使膝关节活动受限。这种损伤多发生于经常步行、登山或者蹲起运动较频繁的30岁以上人群。患者会觉得膝关节疼痛,完全伸直时疼痛加重,但关节活动并不受到限制。劳累后症状明显。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配合理疗及口服药物。2.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损伤是运动员的一种常见损伤,在下肢负重,足部固定,膝关节微屈时,如果突然过度内旋伸膝或外旋伸膝(例如排球运动中,队员在防守时突然转身鱼跃救球的动作),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损伤会有明显的膝部撕裂感,随即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走路跛行。关节表现出肿胀和滑落感,并且在关节活动时有弹响。治疗需根据损伤程度决定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3.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膝关节滑膜是组成膝关节的主要结构之一。滑膜细胞分泌滑液,可以保持关节软骨面的滑润,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由于外伤或过度劳损等因素损伤滑膜,会产生大量积液,使关节内压力增高,如不及时消除,则很容易引起关节粘连,影响正常活动。患者会感觉膝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滑膜有摩擦发涩的声响。疼痛最明显的特点是当膝关节主动极度伸直时,特别是有一定阻力地做伸膝运动时,髌骨下部疼痛会加剧,被动极度屈曲时疼痛也明显加重。治疗多以保守治疗为主。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这种病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居多。超重负荷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膝关节会肿胀而疼痛,有时活动关节会有摩擦音。膝部可能出现内翻畸形并伴有内侧疼痛。治疗根据关节蜕变情况选择是否行关节置换的治疗,目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关节置换治疗是国际上较成熟的治疗方式。5.膝关节韧带损伤膝关节微屈时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如果此时突然受到外力导致外翻或内翻,则有可能引起内侧或外侧副韧带损伤。临床上内侧副韧带损伤占绝大多数。以这种损伤为例,患者会有明确的外伤史,膝关节内侧疼痛、压痛,小腿被动外展时疼痛加剧,膝内侧有肿胀,几天后会出现瘀斑。膝关节活动会受到限制。6.寒冷在日常生活中,多数关节疼痛并不是由外伤引起的,寒冷(特别是持续受凉和巨大的温度反差)才是造成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形态美。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很多人也不再身着厚厚的棉服,而是尽可能地减轻身上的负担,以适应现代审美观念及快速的生活节奏。但是在体验美感的同时,人们不得不付出关节损害的代价,因为寒冷可导致肌肉和血管收缩,引起关节疼痛。7.运动不当有些老年人喜欢登山,但如果没做好准备活动或运动量太大,也可造成关节疼痛。特别是身患关节滑膜炎或骨性关节炎的人,更容易引起关节疾病发作或加重。在登山运动中,下山时,全身的重量完全加在一侧膝关节上,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是正常站立时的数倍。人们上下楼梯时,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8.不良走路习惯例如经常穿着不合脚的鞋或穿着拖鞋、高跟鞋长距离行走,会使膝关节长时间处于非正常的受力状态,造成膝关节慢性损伤,引起疼痛。9.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膝关节病变。10.代谢性疾病如“痛风”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以上引起膝关节疼痛的损伤单靠日常保健是无法自愈的。需要提醒大家:如果有以上疼痛特点,还是要尽快请医生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目前我国体力劳动者中有15%-20%的人患有此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人体的脊柱是由多块椎骨组成,两块椎骨间有一个盘状的弹性垫,周围由纤维环及韧带固定,这个盘状垫就是我们所说的椎间盘。它能起到缓冲压力的作用。人类是直立动物,在站立时椎间盘受到的压力就越大,尤其以腰椎间盘更为明显,因此受到伤害的机会就更多。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急性外伤和慢性积累外伤等原因导致纤维环破裂,造成椎间盘脱出压迫脊柱两旁的神经根面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一系列腰腿痛症状,就是骨科常见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这种病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患者感觉是非常痛苦,治疗难,易复发。 由日常生活做起,远离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各种不同的活动姿势,养成了各自的习惯,其正确与否对人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求我们注意平时的站姿、坐姿、劳动姿势,以及睡眠姿势等的合理性。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因为适当的锻炼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刺激新陈代谢,增加肌肉的反映性和强度,纠正脊柱内在平衡与外在平衡的失调,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从而起到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 1、坐姿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在许多时候,人的坐姿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本身,坐具对坐姿的正确与否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坐具不合适,同样也可以引起腰痛。 坐凳子时,因无靠背,人们或自然弯腰坐着,或直腰坐着,可使腰椎保持自然屈曲状态,腰肌相对处于松弛状态,此时腰椎的稳定由腰椎周围的韧带维持,久坐后腰椎周围韧带易发生劳损;直腰坐时,腰肌处于收缩状态,久坐后腰背肌持续收缩,易发生劳损,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产生腰痛。老年人和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患者的腰背肌肉,韧带弹性及耐力较差,有不同程度的退变或损伤,不合适坐凳子,尤其不合适坐太低的凳子。青壮年则由于肌肉、韧带的弹性及耐力良好,较适合坐凳子。 椅子由于有靠背,可以承担躯体的部分重力,使腰背肌肉处于相对松弛的状态,同时也不加重腰椎周围韧带的负担,可减少劳损机会。坐椅子时,应注意尽量将腰背部贴紧椅背,工作时,应将椅子尽量拉向桌子,缩短桌椅间的距离。 既然坐具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关系,那么什么样的坐具更合适呢?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表明:腰背部休息时的角度和腰部有无支撑物依托,对椎间盘压力有着直接关系。即由直角状态的坐姿改为向后倾斜120度时,可以使椎间盘内压力明显降低,此时再于腰部加3CM厚之依托物,可使椎间盘内压力进一步降低,如将此支撑物加大至5CM厚时,则椎间盘内压力可降低至-0.3Mpa。因此,较为合适的坐具要求高低适中,并有一定倾角的靠背,如在腰部有3-5CM厚的依托物则更佳。此姿势适合汽车驾驶员的坐姿。 2、正确的劳动姿势可以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 劳动时由地面提起重物,如姿势不正确,是最容易造成腰椎间盘损伤的动作。正确的动作应当象举重运动员提起杠铃时一样,先下蹲,然后双臂握紧重物后起立,再移动双腿搬运到指定地点,再下蹲放下重物。不正确的动作是直腿弯腰双臂握紧重物后,以腰部的力量将重物提起后放下。尤其是提物同时在加上身体旋转,那时腰椎的损伤就更为严重。 3、加强腰背肌肉锻炼: 腰背肌肉的锻炼方法很多,但在家庭能做到,又较重点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太空车 ②背向行走 ③俯卧位背肌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家庭简单治疗 1、卧床休息: 利用卧床休息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患者无须过多专业知识,就能在家进行。但卧床休息还是有许多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疗效就不能得到保障。 ①卧床要求卧硬床。具体讲就是木板床上铺薄褥或垫子,较硬的棕床也可以。 ②患者仰卧时,可在腰部另加一薄垫或令膝、髋保持一定的屈曲,这样可使肌肉充分放松。俯卧位时则床垫要平,以免腰部过度后伸。 ③卧床休息要严格坚持。即使在症状缓解一段时间后佩带腰围下床,也不能做任何屈腰动作。如患者因生活不便而不能坚持卧床生活,会影响疗效。 ④卧床休息中最难坚持的是在床上大、小便。如果患者不能接受平卧位大、小便,可以扶拐或由人搀扶下地去厕所。切忌在床上坐起大便,因为这时腰部过度前屈,椎间盘更易后突。当然,在卧床一段时间后,如配合推拿、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2、自身腰椎索引: 此种腰椎索引不需要索引器械治疗,而从自身体重达到腰椎索引作用简单易行,便于掌握。 ①床上自身索引 ②沙发自身索引 以上腰椎索引均以15分钟为宜。 (注:本文为转载文章,无论什么情况下的腰痛方面的疾病,还是要以专科医生建议为主)
胫骨上段截骨胫骨上段截骨早先用于改变患者的下肢力线,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炎。 也可用于在修复软骨过程中,卸除软骨表面应力(如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半月板移植或异体骨软骨移植)。 高位胫骨截骨可以改变膝关节的后倾角,辅助治疗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的损伤。 发病机制: a.关节炎 不管引起关节炎的病因是创伤后的还是原发性的,当膝关节内侧间室存在力学上的过度负荷时,内侧间室关节炎将会持续加重。 如果髋-膝-踝全长片显示下肢负重力线落在内侧间室,内侧软骨就会过度负重,长期如此会引起退行性变。 b.关节不稳 因为截骨可以改变胫骨近端两个平面的方向(冠状位和矢状位),改变胫骨后倾角能改善因交叉韧带功能不全而引起关节不稳。 当胫骨后倾角减少时,胫骨向前方移位的趋势减小,高位胫骨截骨可帮助那些因前交叉韧带功能不全而引起关节不稳的患者。当胫骨后倾角增大时,胫骨向后方移位的趋势减少,改变胫骨后倾角能改善因后交叉韧带功能不全而引起关节不稳的患者。 前交叉韧带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果前交叉韧带情况不明,且胫骨后倾角增大未被发觉,在膝关节活动时由于生物力学机制的改变会使残留的关节不稳定加重。 c.软骨修复手术 由于软骨退变而需要行软骨修复重建手术的患者往往会伴随力线不良,将重建或者再生的软骨植入膝关节的时候,就必须为受累间室卸除载荷,给新生软骨的修复与再生提供最佳的力学环境。 本文系董龙家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对于出生后6个月以内、Ortolani或Barlow试验阳性的患儿,治疗的目的是稳定髋关节。对于有轻、中度内收肌挛缩的患儿,主要是将脱位的髋关节复位。 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应用连衣挽具(Pavlik约束带)治疗的成功率为85%~95%。在使用该方法时要求注意每个环节,因为有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内的潜在并发症。 连衣挽具由1条胸带、2条肩带和2个蹬带组成,每一个蹬带有1条前内侧的使髋关节屈曲的带子和1条后外侧使髋关节外展的带子。穿戴连衣挽具时,将穿着舒适衬衣的患儿仰卧,首先系上胸带,调整松紧度,是胸壁与带子之间保持3指宽的距离,保持胸带位于乳头平面;接着扣紧肩带,再将双足同时放到蹬带内,调整前屈的带子,使髋关节位于屈曲90~110°位置;最后调整后外侧带子呈略微松弛状,以限制内收,但不能强迫外展。为确使髋关节稳定而采取过度外展则不可接受。在穿连衣挽具时,即使双膝关节完全处于内收状态,也应相距3~5cm。连衣挽具应全天穿戴,直到获得髋关节稳定为止,即Barlow试验和Ortolani试验阴性。然后每天穿戴时间减少2小时,直至只有夜间穿戴,并维持到X线片或超声显示髋关节正常为止。穿戴连衣挽具期间,应该每周检查患儿1~2次,复查时应调整带子的长度以适应患儿的生长。 应用连衣挽具后,可以观察到4种基本的持续脱位类型,即向上、向下、向外和向后脱位。如果向上脱位,需要增加屈髋;向下脱位则减少屈髋;如果向外脱位,初始只需观察,只要X线片或超声检查证实股骨颈正对着Y形软骨的方向,股骨头可逐渐进入髋臼内;持续后脱位则很难处理,使用连衣挽具治疗往往不能成功。后脱位通常伴有内收肌紧张,在后侧触摸到大转子可作出诊断。 如果上述任何类型的脱位或半脱位持续存在3~6周,应放弃连衣挽具治疗,该用其他治疗方法。其他方法包括选择性牵引、闭合或切开复位和石膏固定术。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表现,因患儿年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新生儿期(不足6个月)进行细致的临床检查特别重要,因为这个年龄组依靠X线诊断并非绝对可靠。 临床常规检查应包括Ortolani试验和Barlow试验。Ortolani试验是髋关节屈曲时,将髋关节轻柔的外展和内收,以检查是否有股骨头复位或脱出真臼。Barlow试验是在髋关节内收的位置上,对股骨近段施加压力,以检查股骨头是否有半脱位和后脱位。这两种试验都要求患儿安静和肌肉松弛。 当患儿月龄为6~18个月时,临床上可见的一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如一旦股骨头脱出髋臼,单纯外展下肢使其复位的可能性消失。其他一些临床体征也变得更为明显,首先最可靠的体征是,由于内收肌挛缩,使已脱位的髋关节出险外展受限。相关研究发现,外展受限对诊断髋关节发育异常的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54%,阳性预测值为43%,阴性预测值为78%。 大腿皮肤皱褶的不对称,通常只作为需要进一步检查的体征,因为正这一体征并非总是可靠,正常儿童可有不对称的皮肤皱褶,髋脱位的儿童也可有对称的皮肤皱褶。 当股骨头向外侧脱位,同时向上脱位,引起肢体相对短缩时,会显示Galeazzi征阳性。双侧髋脱位可表现为对称性异常。 已到行走年龄的儿童,存在未发现的髋关节脱位,家长描述患儿有摇摆步态,表明有股骨头脱位和Trendelenburg阳性步态,家长有时也诉说患儿在更换尿布时,髋关节被动外展困难。 随着髋脱位患儿年龄的增长和软组织挛缩,X线检查不仅变得更为可靠,而且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脊柱的退变过程可根据不同表现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功能障碍期,发生在15~45岁,其特点是椎间盘纤维环的周缘性和放射状撕裂及关节突的局限性滑膜炎。第二阶段是不稳定期,见于35~70的患者,其特征性表现为椎间盘内部撕裂、进行性吸收,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伴有关节囊松弛、半脱位和关节面破坏。最后阶段是稳定期,发生在60岁以上的患者,其特点表现为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周围出险骨质进行性肥大增生,导致节段性僵硬或明显的僵直。
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张锦程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 COA 国际学术大会上作了《神经再生室串联结合神经放大作用修复长段神经缺损》的报告。 报告对神经再生室串联和神经放大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并通过一项临床研究阐述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神经趋化理论 神经损伤后,远侧神经分泌多种神经生长因子,对近侧再生轴突产生趋化作用,诱导近端纤维长入;近端再生的轴突能识别远端神经,并选择性地优先长向远侧神经组织。 基于此理论,在神经的两断端留出供其选择的再生空间,可能有利于神经轴突的准确对接,其本质是将并不存在缺损的损伤神经远近两端人为地制造出一定长度的缺损,有利于实现神经再生过程中的趋化作用,即小间隙桥接。 再生室串联 自体神经移植为治疗长段神经缺损的金标准,但自体神经移植存在供体取材不方便、移植物来源有限、造成副损伤(神经支配区域功能丧失)及可能发生痛性神经瘤等缺点。 若能以再生室串联修复损伤神经,从损伤神经远端切取一短神经片段,置于两个再生室之间,用来修复长段神经缺损,将长段缺损转变为两个短段缺损,保持神经端间良好的趋化吸引作用,将为神经移植修复神经损伤带来新的希望。 现有实验结果已经证明,位于两个神经再生之间的神经片段依然对近端神经具有趋化吸引作用,并认为神经片段在 6 mm 较为适宜。 神经放大效应 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近端的单个轴突可以长出多根新生轴芽,近端纤维长出的轴芽总数量远大于远端的神经内膜管数目。 基于这一现象,应用较小供体神经修复较大神经时,供体神经可以发出并向受体神经长入多于供体神经的再生神经纤维,从而更好的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 根据以上理论,张锦程教授团队设计了神经缺损修复再生的实验: 实验以神经小间隙桥接和神经放大作用为理论基础,在达到神经放大后,新生的轴芽互相竞争通过生长空间较小的损伤远端,以达到较高的有髓神经通过率,且通过损伤远端的神经纤维较为强壮。 张锦程教授认为,在术后 12 周,神经再生室串联结合神经放大作用修复长段神经缺损确实较自体神经移植更能达到好的恢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