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医生今天拿到陈德松教授的第二版《局部封闭》,内心是相当激动的。记得当年的第一针封闭就是从这本书的第一版学到的。后来从药物配比到进针要领;从手指、前臂、打到颈部、腰部、瘢痕治疗,按图索骥不断深入。再后来又结合超声技术,延伸了针尖所能达到的范围。而效果往往立竿见影,出乎意料!可以说局部封闭是潘医生酷爱的一项技术,手里的一个法宝。有很多朋友听到封闭就畏惧,会和医生说“人家告诉我,封闭不能打”。我问他为什么不能打?那个“人家”又是谁?然后他就沉默了。这是大众心心理学中普遍的一种现象,会相信子虚乌有的东西、相信偏方治大病、越是离奇的越信以为真,更会相信阴谋论(其实我也相信,呵呵)。所谓封闭(localblock)就是用注射器将局部麻药和糖皮质激素的混合液送到疼痛部位,有将疼痛与中枢隔离的意思,就得了封闭这个名字。是20世纪50年代维什涅夫斯基创立的“局部注射”疗法的延伸。与中医的针灸区别在于:①针灸瞄准穴位,封闭找痛点或肌肉②针灸是干针,封闭会把药物从针尖推送到组织里。封闭为什么能立竿见影,它有几方面的作用:①局麻药的作用,局麻药会将疼痛阻断②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作用,它会使水肿的神经根、组织迅速消退,这样就去除了压迫神经的因素以及炎性因子的释放③液压扩张作用。比如狭窄性腱鞘炎封闭时高压液体打入腱鞘,这种机械扩张作用会使狭窄的腱鞘扩大。局麻药:利多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因后两者药效较长,风险较低(尤其是颈部封闭,引起呼吸抑制的风险较低),现应用较广泛。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曲安奈德、复方倍他米松(也叫得宝松,以其优良的效果为现在封闭的主力药物)。因激素的副作用比如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使大家非常抵触。但局部封闭用量很少,并不是全身应用,这种副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肉毒素:这种药物现应用最火的领域是美容,原理是把它注射到相应的肌肉里面,肌肉就萎缩了,于是就变美了(我也不知道为啥这就变美了)。同理,把肉毒素注射到痉挛的肌肉里面,疼痛也就缓解了,所以对于肌肉痉挛性问题或者需要松弛肌肉以缓解神经压迫的时候,肉毒素就派上用场了。其他辅助药物:比如糜蛋白酶、弥可保等。任何治疗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封闭也一样。封闭对于有些问题能彻底解决,有些也只能缓解或者效果不良。腱鞘炎:早期的腱鞘炎,效果相当不错,尤其是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神经卡压性疾病: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等等,这类疾病早期神经水肿,糖皮质激素会使神经水肿迅速消退肌肉止点痛:比如网球肘、高尔夫球肘,这类问题本质上是无菌性炎症腰背疼痛:腰背肌筋膜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棘上韧带炎等等瘢痕增生:药物高张力注射到瘢痕疙瘩内部,瘢痕就会慢慢变小变平本文旨在消除朋友们对封闭的疑虑和恐惧,这种治疗应用得当是非常好的治疗手段。当然还是那句话,任何治疗都有它固有的局限性。要尊重科学、理性认识、合理应用。
话说潘医生小时候曾经搜集各种毒虫(包括蜘蛛、长得很丑的毛毛虫……)装在瓶子里,配制了一种药水,觉得涂到手上会练成五毒神掌之类的功夫。后来没有真的涂,当然验证它有毒的方法也只是泼到地上会起很多泡沫,而不是电视里演的会冒丝丝的白烟。长大之后武侠梦破灭、回到现实(是因为看到扬州茱萸湾公园的长臂猿闲庭信步,使我发现我不可能比他厉害),就再也没有关注过武林了。年方不惑,来到海南,居然再次走进童话世界。看门诊有海胆蛰伤的、有被不明生物咬伤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住进ICU截肢的,潘医生甚至在睡觉时候身上爬满飞蚂蚁、雨后路上遇到青蛇、还有那种比天气预报都准的大蜗牛。猛回头!意识到翻开尘封的毒物宝典刻不容缓。生物在原始的时候都是有毒的,只是在进化的过程中有的生物自愿放弃了生产毒液的能力,因为生产毒液要花费好多能量和精力。而保留下来毒液的生物往往时为了捕猎和防御。比如眼镜蛇,它的毒液绝对不是为了毒翻比它大的生物,而是那些它能捕猎的小动物,所以在野外你远远的看到一条蛇,只要你不去惹它,它绝不会绕路过来咬你一口。那些防御性毒素不致命但非常痛,而攻击性毒素是致命的。毒液的性质,分为很多种类型,人被咬伤或蛰伤后会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神经毒素:作用于神经骨骼肌接头,造成呼吸衰竭和心脏衰竭,比如眼镜蛇、珊瑚蛇溶血性毒素:它会阻断凝血机制,造成大出血,出现失血性休克,比如响尾蛇、蝮蛇过敏性毒素:不是毒素本身致命,而是毒素引起人体过敏造成过敏性休克,比如膜翅目生物(蜂、蚁),每年它们在全球杀死的人是蛇类的十倍局部毒素:会产生局部炎症反应引起剧痛的防御性毒素。比如鸭嘴兽(鸭嘴兽的脚上有一根毒刺)传播疾病(如果也算是毒素的话):病毒和细菌也是毒素,而且是活的毒素,所以蚊子当之无愧的是杀死人类最多的有毒生物,因为它传播多种疾病,比如脑炎、疟疾、丝虫病、黄热病等等。另外被水里的鱼类刺伤往往会引起很难治疗的感染甚至坏死性筋膜炎致死率极高,比如嗜水性单胞菌感染神木王鼎可以汇聚各种毒虫,修炼星宿邪功,我想如果阿紫看到上面的各种毒虫肯定欣喜若狂。回到现实,怎么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呢。第一:上山下海别碰各种东西,有些能力咱是不具备的,逞能害自己。第二:做好防护工作,防蚊液该涂就涂,该挂蚊帐就挂蚊帐。第三:遇到任何可爱的动物不要被他们的外表所蒙蔽,比如那只小章鱼,多美妙,可美妙的背后是死亡,多少人死于手欠。第四:学会急救,心肺复苏,如果是神经性毒液,在来到医院之前持续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第五:被蛰伤后剧痛的,其实只要有一只局部麻药就能解决问题。第五:必须敬畏自然。当年穿着凉鞋在小池塘里面捞蝌蚪;到山上直接用手捉各种虫子;在草丛里跑过,腿上被“拉拉秧”拉的一道一道的;拿着火把烧马蜂窝。现在想想那是如此快乐和毫无畏惧,而那池塘里从我小腿边游过的生物,有哪只是致命的呢?它仁慈的毒刺没有向我下手……
节假日出全天门诊,也算是为劳动节做了贡献,当然潘医生也没忘了科普事业。今天来了两位“网球肘”的病人,而且都很年轻。说明这个问题更加常见了,年轻人发病率在增加。好在我们医院有治疗的秘密武器(见下文)。医学上有很多这样的名词,比如“打字员指”其实就是指以前我说过的腱鞘炎;“滑雪者拇”是指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断裂,因为滑雪运动员发生率较高而得名,甚至还有更好玩的“屠夫指间肉芽肿”等等。“网球肘”的学名叫肱骨外上髁炎,就是在肱骨外上髁这个部位的炎性疼痛。有趣的是其实多数病人没有打网球的高雅习惯,都是朴实的劳动者。它的发病其实与连接在肱骨外上髁的肌肉反复刺激和摩擦这块骨头有关。网球肘不是很严重的疾病,却非常顽固,往往反反复复影响生活和工作,治疗也呈阶梯性。如果刚刚出现症状较轻,适当休息、伸直位夹板固定、冰敷和止疼药物往往有效;如果发病有一段时间了,病情较为严重可以考虑封闭治疗(就是往痛点部位注射激素);如果非常严重,并且影像学证实存在肌肉止点变性,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现在又出现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可以说不论哪种情况都可以有尝试,效果显著,那就是“冲击波”。所以如果您去的医院有康复科,并且有冲击波这种仪器,那简直太幸福了。其实冲击波是一种能量,将能量传入人体,聚集到炎症部位,将紊乱的炎性组织打散梳理,重新愈合,所以也叫“不流血的手术刀”,是疼痛治疗、腱端病、甚至骨不连的一种新颖的治疗方法,并且疗效显著。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物用在临床上,造福人类,使本来非常麻烦的治疗变得简单。
写这个科普的缘起是今天看门诊,一位患者说“肌腱断裂术后复查想拍个片子看看肌腱长得怎么样”。另一位患者说“医生开的磁共振和拍片子有什么区别”。这就像我无法搞清楚化妆品里面的眼霜和隔离霜一样,因为我心目中的护肤品似乎就是一个白瓷瓶上面写着“友谊雪花膏”,小时候还偷偷的擦,并且还尝过味道。那这些形形色色的不同功能的检查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就不能有一种统一的检查,只要做一种什么病都能看出来吗?下面潘医生就和大家分别说说几个常见检查的前世今生。X线也叫伦琴射线,发现者为德国科学家伦琴,其实是一次偶然事件。他在做实验时发现一种穿透力非常强的射线,于是他叫来妻子把手放在射线前面,就这样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用于人体的X光片。很快X线机被用于战争,英国陆军在前线用这项新技术来寻找弹片。当时的设备非常不稳定,需要很大的剂量和很长时间,也没有防护,于是很多研究者患了癌症。平时医生说拍个片子,其实就是做个X光片,也就是骨头的一次摄影。是把我们三维的骨骼投射到二维的平面上。所以会有很多信息的重叠,也就是后面的结构和前面的结构会重叠到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影像。但医生会从叠加纷繁的影像里面找到有用的信息。比如从儿童肘关节侧位像上看到脂肪垫征间接诊断肱骨髁上骨折、测量舟月角间接诊断舟月分离。CT这两个字母到底代表啥意思?其实是两个英文字母的缩写,ComputedTomography。就是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意思。CT的物理原理也是X线,就是在这个机器上面排布很多X线发射器和接收器,这样就会得到不同角度的叠加影像,然后通过计算机处理这些数据,就可以得到人体的立体影像。就像我们拍照,如果从身体各个角度拍一圈,那就能合成全身的全息照片一个道理。CT在身体各个部位都有广泛的应用,甚至主导了治疗走向。比如现在比较火的肺小结节,以前没有薄层CT之前谁也发现不了,于是等X光看到了都长成橘子那么大了,也就错过了治疗时机。神经外科几乎离不开CT,是看颅内血肿唯一有效的方法。骨科的关节内骨折,如果不拍CT很可能漏诊。增强CT是血管内打造影剂后用来看血管的,在肿瘤诊断和创伤外科方面不可或缺。比如非常凶险的主动脉夹层不用增强CT就很难诊断。这时候要扯到量子力学了,我们人体也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那就有很多原子,原子分为原子核和绕着原子核运动的电子。在强大的磁场里面,这些原子核会产生共振现象。我们用仪器记录并分析氢原子核的共振轨迹,并转化成图像,就是所谓的核磁共振成像。所以这个核是我们身体里面的原子核,不是核武器,是没有辐射的。磁共振可以非常清晰的显示软组织和骨,所以诊断软组织问题,磁共振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诊断膝关节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诊断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损伤等等,这个CT就无能为力了。但这个检查做起来非常慢,CT一瞬间就完成,磁共振要几十分钟,所以为什么磁共振要预约,就是因为做的慢,物理原理决定的。潘医生是个超声爱好者,自从第一次用过超声机就知道自己职业生涯离不开这个机器了,可谓“风陵渡口初相见,一见杨过误终身”。它到底有什么魅力呢?不同于以上几种检查,它的物理原理是用超声波的穿透和反射来提供信息,就像蝙蝠能躲避建筑物一样。超声最早是应用于军事的雷达,用来侦查飞机和水里的潜艇。超声波第一次应用于人体是美国的一个医学生,他认为雷达也许能看到人体结构,于是他把一个病人放在浴缸里,用水下声呐得到了第一张人体超声图像。后来超声被应用于工业,检查零件里面是不是有裂痕和气泡。再后来开发出专门应用于人体的超声机。所以医生说做个B超就是应用超声机发射超声,超声经过人体各个组织反射出不同的强度,收集这个信号后转化成人体图像。超声是没有辐射的。超声有它独特的优势,因为它能看到动态的影像、能灵活的应用探头,最耳熟能详的应用就是产科婴儿的检查、心脏的检查、肌肉神经的检查、急诊重症的快速评估。因为它可以看动态影像的独特优势,用来诊断肩袖损伤和心脏运动是无可替代的。麻醉医生可以在超声引导下清楚的看到针尖,把麻药准确的送到神经周围,安全而精准。急诊和ICU医生用超声评估患者的容量状态更是能精准的控制休克,甚至得出与传统做法相反的补液方案。现在超声技术更是向各个专业渗透,变成大家手里的利器,比如肌骨超声、FAST超声、超声介入、心动超声、重症超声等等。潘医生甚至认为每个医生都应该掌握本专业的超声技术,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延伸。你不能扛着X光机却能随身带一部便携超声。至于彩超则是加入了多普勒效应的超声,用来显示血流,看到图像上红色蓝色的图像那就是彩超(但绝对不是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哦)。其实很多朋友会问,拍了X光片为什么又拍CT,就会对医生产生怀疑。其实X片作为骨科一种基础检查,结合临床查体能获取大部分信息,多数情况就不需要再拍CT了。比如大多数的长骨干骨折,手指骨折,是没有必要拍CT的。但对于关节内骨折,腕部骨折等,经过X线初步筛查,而医生还有疑惑或想进一步获取信息,这时就需要拍CT了。而诊断膝关节韧带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等就要选择MRI了。甚至有的情况为了获取全部信息,需要X线、CT、MRI全部都上。对于神经问题和动态检查韧带问题、跟腱断裂等,超声是不可替代的,方便快捷,诊断率高,花费也不贵。比如一个腱鞘囊肿就没有必要做磁共振,超声足矣。对于跟腱断裂,跟骨侧位片加一个超声就足够获取全部信息,MRI就没有必要,甚至干扰诊断(水肿信号严重)。急诊严重创伤,在床边用超声探头扫描心脏和腹部(FAST超声),快速诊断是否有腹腔出血和心包压塞,比把患者推到CT室然后再推回来在时间上更具有现实意义。当然每个医生的理解不同、关注点不同,选择上也会有很大差别。总之,现代科技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先进设备,延伸了医师的眼睛和耳朵。但能够获取信息最多的其实还是问诊、查体等技术,其他的检查只是辅助。切不可本末倒置,不查体就做检查,或者只看检查不查体,都会造成诊断偏差。最后,谁能说清楚眼霜和隔离霜的区别,欢迎写个科普,我依然认为其实就是友谊雪花膏。
潘医生小时候有很多次“崴脚”的经历,家里有经验的老人会配出各种神奇的药方(里面会有某些食品和某些自然界的物质),然后让你忍着疼给你揉高高肿起的脚踝。甚至有一次“崴脚”后还一瘸一拐的跟着我们少先队浩浩荡荡的爬山,那时候真是英姿飒爽!当然不论是老人施展他神奇的治疗方式还是忍着痛继续爬山其实都是错误的,我相信很多朋友也和我有同样的遭遇—―崴脚我们真的轻视了它!大多数情况我们崴的部位还真不是脚,而是踝。于是“崴脚”科学的名字应该叫做“踝关节扭伤”(踝就是小腿和脚连接的枢纽)。我们的踝关节之所以灵活而稳定是靠踝穴的骨性结构和韧带的弹性连接,外侧的韧带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在扭伤的时候多数是内翻时外侧韧带的损伤,学名叫做“距腓前韧带损伤”。各种外伤和疾病都有个从轻到重的分级,可以指导我们治疗,踝关节扭伤也不例外。自己怎么判断呢?简单的概括如下:1、如果还能轻松的行走、轻度疼痛,一般来说是1度损伤,只要不剧烈运动,没有太大影响。2、如果行走时肿胀、疼痛,有点难以接受,这时候多数是2度以上的损伤,需要治疗。3、如果一点都不能行走,严重肿胀,皮下淤血(2度也会有)。这时候3度损伤的可能性大,必须严格治疗。1度:一周内(急性期):遵循RICE原则,即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前两天冰敷,每天三次每次半小时,冰袋要用毛巾包好,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两天后改热敷,也是每天三次,每次半小时。两周到三周:肌肉力量、灵活性和平衡训练,不剧烈运动就好。2度:条件允许打个石膏,固定3周。三周后行肌肉力量、灵活性和平衡训练等功能练习。如果工作等条件不允许的话一周内遵循RICE原则,下地则需要打行走支具(4-6周)。3度:严格石膏固定6周,石膏固定期内可行足趾抓毛巾练习,足趾屈伸练习。六周后行功能锻炼,并在支具保护下行走,至伤后八周。如果三个月仍疼痛,再次评估,可能需手术治疗。对于1度损伤不治疗也没问题,就是好得慢一点。但2、3度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对应的病理特点是韧带的部分或全部撕裂,这时候就必须给韧带一个休息、愈合的机会。否则韧带要么被拉长、要么不愈合,这时候本来稳定的踝关节就会产生动态不稳定。打个比方,车轮毂如果松了几个螺丝,刚开始也能开走,但逐渐就会磨损,因为巨大的离心力使不稳定逐渐放大。踝关节也一样,不稳定的踝会磨损软骨,逐渐出现距骨的“蛀牙”—距骨软骨损伤,经年累月发展为踝关节炎。由一个小小的踝关节扭伤最后发展为严重的关节炎那真是得不偿失!只要理解了这个问题,受伤后重视并知道如何处理,多数情况可以避免手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话题又回到本文开始,潘医生小时候扭伤后被老人用民间配方揉,当时咬牙切齿的忍住痛也不敢出声。想想那真是加重损伤的一种行为,会让愈合变慢。忽然想起王小波的一句话“什么是似水流年?就如同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着潺潺的流水,粼粼波光,落叶,浮木,空酒瓶,一样样从身上流过去”。我把这条河倒流到遥远的小时候,忽然发现真是精彩纷呈!有各种民间配方、萨满巫术(俗称跳大神)。曾经嗓子疼吞下滚烫的鸡蛋、也曾经因为过敏被用毛笔在身上画符、还有萨满舞着双刀从屋子跳到庭院……,能全须全尾的活到如今也只是人生幸运!您的似水流年里有什么或有趣、或惨痛的经历,请在评论区留言!
看到标题,肯定会有朋友问:潘医生是个骨科医生,怎么又谈论乳房再造手术了?潘医生怎么也没想到能和我国著名整形外科专家穆蘭教授成为同事,而且有幸同台做了一台DIEP(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即刻乳房再造手术。潘医生幸运的遇到过很多高山仰止的大师,也得到过他们的指点,这一切甚至有点虚幻感,我想如果存在平行宇宙,可能有一个我还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堆雪人;有一个我在济南趵突泉旁喂鱼;有一个我还徘徊在扬州烟花三月里感受曼妙的水乡;有一个我躺在青岛岸边礁石上感叹惊涛骇浪、世事无常;当然还有一个我,在这里和大家谈乳房再造。有器官缺损或衰竭才需要再造,而根据缺损或衰竭器官的不同作用,就要采取不用方式来重建。比如非常重要的器官:心、肝、肺、肾、胰等等,这些必须通过其他人捐献的来移植才能挽救,所以这种术式不叫“再造”而叫“器官移植”。还有另一种器官,比如:乳房、手指、鼻子、阴茎(这个也可以异体移植)等等,一般不采用器官移植的方法,而是用自身的组织、重新塑造一个外形逼真、功能相近的结构,就叫“体表器官再造”。而我们今天的主题乳房再造就是针对那些不幸得了乳腺癌,行乳癌根治手术的女性,使她们能够拥有一个和原来一样美的身体。也是体表器官再造诸多手术里面相当成熟的技术。女性的乳房大部分为脂肪组织,可想而知,在切除了乳房之后,用自身的脂肪组织和皮肤再做一个乳房出来是最合适的。从哪里取比较合适呢?于是聪明的整形外科医生想到了一举两得的办法。女性生产之后小腹会有赘肉,如果把这块赘肉移植过去变成乳房,岂不是一举两得,既做出了乳房,又把小腹缩小了。但这么大一块赘肉移植到胸部直接缝合是不会成活的,就需要采用皮瓣移植的方法,将这块组织的血管接到胸壁的血管,就可以成活,这种术式叫做DIEP(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如果腹部没有赘肉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选择,比如大腿内侧、臀部等待。后期通过局部皮瓣再造乳头。这个技术最关键的步骤是将再造的乳房塑造得和健侧一样,恢复其对称性(包括乳头的对称性,如画龙点睛),这需要非常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再后来,通过精妙的纹饰技术(就是纹身)将乳头乳晕纹成原来的颜色。上文提到的即刻乳房再造是指乳腺癌切除后马上就行皮瓣移植再造乳房的方式,从患者的体验来讲,一次麻醉既切除了病灶,又做出了乳房,而且还缩小了腹部,真是一举三得!患者有追求自己美好人生的权力,医者更应该充分尊重理解,通过自己的技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和人生的完整。
骨折治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世界各个地区通过经验总结发展了各自独特的方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文献。翻开尘封的历史,希波克拉底时代对骨伤已经相当重视;中国古代有中医正骨手法、小夹板技术;阿拉伯人发明了石膏固定术,东方人的独有的智慧引领我们的治疗在不切开皮肤的逻辑内施展,获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同时西方发达的外科学使他们切开皮肤,直视身体内部,不怕试错的勇气促使他们勇敢的迈出了手术治疗的第一步。1880年美国人NicholasSenn设计了象牙髓内钉,同时期Hansmoon首次报道了接骨板。上世纪六十年代,AO理念“坚强内固定”开始根植于世界上每个骨科医生心里。但随着并发症的不断涌现,人扪对骨折治疗又不断的反思。BO理念应运而生,于是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至少在下肢长骨骨折)占据了主导地位,换一种角度,这何尝不是中医所倡导的理念呢?所以历史总是循环往复,思维不断碰撞,真理逐渐占据主流。前辈的保守治疗技术在现代是否还有用呢?是不是骨折了就一定要手术呢?很多不是学医的朋友会问,难道骨头断了还能长上吗?我马上意识到一个问题,朋友们把骨头当木头了,把骨科医生当木匠了。也许在他们的概念里,骨头断了就像家里椅子腿断了一样,用钉子钉上就行了。其实我们的骨头比木头先进得多,因为看似坚硬的骨头里面遍布血管神经,它是有愈合能力的。所以我把骨愈合比作焊接,焊接好的骨头比原来还要坚固!椅子腿可没有这个功能。但骨折愈合是有条件的,一般认为有两个必要条件①稳定②血供。第一个条件就是让骨折端稳定,这个很好理解,如果腿断了,就让骨折端随意晃动,怎么愈合呢?焊接工人焊接两个零件也要先固定好再焊接吧。所以第一步先稳定好骨折端,然后等待我们的自身细胞把它们焊接好(从这个角度看医生做的只是把骨头放在合适的位置,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自己)。第二个条件就是血液供应,所以为什么骨科大师强调保护好骨的血供,这一点中医做得最好,因为不切开就没有破坏,也就不会进一步破坏血供。那么问题又来了,外在的夹板固定稳定性不够,容易长歪,而手术的钢板实际上又在破坏血供。人总是怎么矛盾,在矛盾中成长,在矛盾中进步。可以说固定做得再好,再严丝合缝,血液供应破坏了,就相当于焊枪没有了焊条,怎么焊接?当年坚强固定理念横扫天下,但人们渐渐的发现,并发症也着实不少,随着骨折基础理论的进步,发现其实对于骨头(尤其是长骨),骨折那种不为我们觉察的微动能促进愈合。但微动为多少?似乎是没法定量的。不太大、不太小,满满的中庸之道。患者经常那着片子问医生:做完手术还有个缝没问题吗?髓内钉之后骨折块还分离很远,能愈合吗?骨科医生和木匠的理念是有区别的,木匠必须绝对精准、严丝合缝,而骨科医生更像个园丁,在充分保护骨头血运的情况下,使之稳定,恢复力线,愈合是没问题的。只有一种情况要以木匠的标准要求自己,就是关节内骨折,要做到坚强固定,严丝合缝。美国加利福尼亚的Sarmiento是现代保守治疗的推行者,他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揭示了对于某些骨折非手术治疗优于手术。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还能坚持真理,着实不容易。要知道非手术治疗花费可是最少的,得为他点赞。举个例子:肱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保守治疗已经被公认为金标准,因为它周围肌肉丰富,血供良好,对短缩、成角、旋转要求不高,而且愈合快。手术治疗和它相比,创伤大,也增加了骨不连的可能。尤其是年轻女性,上臂一个长长的手术疤痕有多难看!幸运的是Sarmiento先生的理念被写入了《骨折治疗的AO原则》第三版。长期以来骨折石膏固定需要固定上下两个关节被认为是常识,但肱骨干骨折不同,首次证明了不用固定上下关节即可达到良好的力线愈合。重力的向下牵拉和肌肉向上提拉促成了良好的微动环境,而肌肉夹板作用又维持了复位的稳定性。治疗方法是:1、初始石膏:早期肿胀明显,以过肘石膏固定,记得不用过肩。2、功能支具:症状不明显时开始用不过肘、不过肩的功能支具(Sarmiento支具),并不断调节松紧。3、使用支具两周内开始肩肘被动功能锻炼。4、一般伤后8周基本愈合,12周恢复正常活动(具体做法参照《骨折非手术治疗》一书)正如Sarmiento大师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总是问病人你想做那种手术,而应该是手术还是非手术?不论是保守还是手术,都要依据循证医学的概念:临床证据、医师经验、患者需求。我想不论是医学技术还是医学人文都是前进的。我们能突破黑暗的中世纪,也能在不断的争议中努力前行,更能迎接先进的未来。
话说当年杨过在成为神雕大侠之前被郭芙斩去左臂,然后骑上快马一骑绝尘,没有机会断肢再植。有朋友会说当年陈中伟尚未出生,还没有断肢再植技术,但依潘医生的推断,在天龙八部里面其实已经有这样的医术了,那就是灵鹫宫。大家想想,最后阿紫的眼睛是谁治好的,那可是角膜移植啊!而天龙八部发生在北宋、神雕侠侣发生在南宋,时间上靠前,所以技术早已问世。如果金庸大侠改写神雕,还小龙女一个完整的杨过,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当时,如何把杨过的断臂送到灵鹫宫呢?这也是广大朋友经常问我的问题:如何保存断肢?参考第九版《外科学》第六十章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标准的做法叫做“干燥冷藏保存法”。将离断肢体用清洁敷料包好,放入塑料袋密封,再放入加盖的容器内,外周用冰块保护,不能将肢体浸泡于任何溶液中。在生活中发生断肢的现场往往不可能事先准备好这些装备,除非会算命,否则肯定措手不及。潘医生遇到最多的是用面纸包来的,也有用布包的,还有直接放冰里的,最离谱的是放茶水里。前面的都还好,放茶水里基本上就没救了。其实我们只要掌握几个要点做法,就是对的:干燥:一定要保持干燥,不能接触其他液体(其他液体都是低渗溶液,或者有腐蚀性),这就是为什么用塑料袋密封的原因。包括碘伏、酒精都不行,切记!冷藏:一定要低温,很好理解,这样可以减少组织的代谢,想想海鲜怎么运来的。隔离:与保存海鲜不同的是,不要直接接触冰块,防止冻伤。下面一个视频,潘医生演示一下如何用家里都有的东西正确保存手指:看了以上内容,遥想如果郭芙用这个方法保存了杨过的手臂,又在6小时内把杨过和手臂送到灵鹫宫,也许她和郭靖黄蓉也不会愧疚一生。郭襄在风陵渡口初相见的神雕大侠也许是背着双手若有所思,16年后小龙女在百花谷见到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杨过。
潘医生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女患者,在几年前就开始一个手指疼痛,疼起来是钻心的痛,尤其是压到指甲,会痛得哭起来。来就医的时候说她爸爸让她把手指剁掉。潘医生检查后认为是一个良性肿瘤------甲下血管球瘤。因为是外地来的,当天中午加班,门诊手术后她坐高铁回家,半个月后发消息说“医生,我好了”。那这个瘤子到底是什么?潘医生带大家揭开庐山真面目。 锥心之痛这种痛是发生在指甲部位的刀割样的疼痛,用朋友们的话就是“痛到心里了”。用笔尖一压,患者会痛得跳起来或甚至哭起来。有时能透过指甲看到一个淡蓝色的影子,那是疼痛最集中的点。特点是对冷热刺激过敏、阵发性疼痛和点状压痛 辅助检查及病理特点医生可能要求你做一个磁共振检查,这种肿瘤在磁共振下可以分辨,T-1加权像上是深色病灶,T-2加权像是明亮病灶。病理特点一般是良性错构瘤。 如何治疗治疗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医生会在指根部打一针麻醉,掀起甲板后,切开甲床,完整切除肿瘤,然后用很细的缝线缝合甲床。有的会留有痕迹,有的恢复较好。 预后如何预后一般较好,有20%的复发率,如果术后持续疼痛超过三个月考虑复发。 很多朋友担心指甲拔除后会不会再长,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肿瘤发生部位不是甲基质,指甲再生和形状不会有什么影响。
潘医生上周去看国际车展,看着琳琅满目的高科技电动汽车,真是感慨科技的进步、未来已来!当然还有美丽的车模可以赏心悦目。出于职业敏感性,忽然发现一个车模是拇外翻,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大脚拐”。于是觉得有必要写这样一个题目,和大家一起认识这个问题穿鞋拇外翻仅发生在穿鞋的人群中,对于不穿鞋的土著民族和过去穿木屐的日本人拇外翻发生率极低。这说明现代的束缚足部运动的鞋子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尖头高跟鞋。2、外伤外伤会破坏足部的韧带等稳定结构,容易造成拇外翻3、遗传有些人青少年时期就会发病,没有穿尖头鞋子的历史,这和遗传因素有关,一般情况都可以找到家族史4、平足平足的人更容易患拇外翻1、首先是大部分时间告别高跟鞋,美丽与健康有时很难兼得哦!(天生异丙,足部特别坚强的除外)2、如果还是轻度,并且比较柔韧,可以尝试应用矫形器3、如果较为严重了,并且伴有疼痛,影响生活,这时应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简单的说就是把骨头切断,重新接起来,改变外观以及足部的受力环境。术后恢复较快,穿前足减压鞋基本不需要卧床,但术后也要和高跟鞋说拜拜,不然还是容易复发的。总之,拇外翻是一个复杂的前足畸形,与穿高跟鞋、尖头鞋是有关系的。爱美的美眉必须有所取舍,在美丽和健康之间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