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张栩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高流行国家,据估计,目前我国有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3000万例。在肝硬化患者中,由HBV所致者约占77%。一旦被确诊为肝硬化,诸多患者可能陷入恐慌,并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治疗。当然,也有一些患者可能因对病情了解不足、经济压力等,逐渐丧失治疗信心,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其实,从肝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看——由肝脏炎症、肝纤维化、肝硬化代偿期到肝硬化失代偿期,它是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转化过程的。无论病程发展到那个阶段,只要我们能遏制肝纤维化进程,即抗肝纤维化治疗,患者都会受益的。因此,即便肝脏已经发生硬化了,不是自暴自弃的理由,抗肝纤维化治疗永远不会太迟。一、知己知彼,再战不迟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主要参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合成凝血因子、储存脂溶性维生素、合成人血白蛋白、分泌胆汁,还发挥解毒、免疫等功能。当肝脏受到病毒、药物、酒精等损伤后,可引起肝细胞水肿、炎症坏死,肝损伤进一步进展,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可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伴有胆红素及脂肪等代谢障碍、血清转氨酶等酶类增高等。炎症坏死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是慢性HBV感染者进展为肝硬化的重要因素。当肝损患者经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可基本缓解,肝功能亦恢复正常,但是受损伤的肝细胞恢复较慢,有些坏死的肝细胞还没有来得及修复,其空间就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填充形成纤维瘢痕。如果肝脏炎症反复发生,这一损伤修复过程就会持续存在,则纤维瘢痕组织愈来愈多,逐渐形成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肝纤维化就如我们皮肤上长了疤痕,只是“疤痕”或硬节长在了肝脏上。皮肤上的疤痕,通过软化等治疗,可阻止皮肤疤痕扩长,甚至消除疤痕。同样,通过有效合理的抗纤维化治疗,肝硬化进程也可被减缓或阻止,甚至肝纤维化组织还能逆转。因此,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无论乙肝肝硬化进展到早期、中期、甚至晚期,抗纤维化治疗都来得及,即进行有效的抗病毒和抗肝纤维化的治疗,均可干预肝纤维化进程,治疗效果以肝硬化代偿期为佳,当然如果在早期肝纤维化阶段就进行抗纤治疗效果就更好了。二、单纯的抗病毒治疗不能完全逆转乙肝肝硬化,抗纤治疗同样很重要治疗乙肝肝硬化,西医主要采取抗病毒治疗(病因治疗),而中医则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中医认为肝纤维化的基本证候病机为“正虚血瘀”,在抗病毒治疗地位不可动摇的基础上,中医重视抗肝纤维化治疗,以纠正“正虚血瘀”,且抗肝纤维化,中成药具有明确的优势。常用抗纤维化中成药有扶正化瘀胶囊(片)、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等。肝硬化的形成是一种损伤后的修复反应,其中心环节为肝脏星状细胞活化,还包括正常肝细胞外基质降解,纤维瘢痕组织聚集、血管扭曲变形等。肝脏受损时,星状细胞被激活,星状细胞转化为增殖型肌成纤维细胞,遂形成肝硬化。肝星状细胞激活途径有旁分泌途径和自分泌途径,旁分泌途径为炎症刺激肝脏细胞,而自分泌途径则是由肝细胞自身产生的循环,这如同多米诺骨牌,当第1个骨牌被推倒了,第2个、第3个骨牌自然也就哗哗向前推进,即使把前面推倒的骨牌扶起来,仍然无法阻止其他骨牌前行。何况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所使用的是抑制乙肝病毒的药物,而不是直接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相当多的慢性乙肝患者即使抗病毒治疗成果卓著,仍是留了HBV的“火种”,星星之火燎原的危险始终存在。临床上还有少数患者抗病毒治疗中发生耐药的,他们虽在抗病毒,但是效果不佳。以上类比和事实均说明,单纯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完全阻断肝硬化。近年来,临床尝试使用(抗病毒治疗+抗纤维化治疗)“双抗”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之肝纤维化,表明“双抗”疗效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5年联合20余家医院完成了一项关于中西医结合逆转乙肝肝硬化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908例患者,其中685例完成治疗前后二次肝穿刺,研究组联合服用恩替卡韦及扶正化瘀胶囊,对照组则服用恩替卡韦及安慰剂,结果表明,48周后,联合服用扶正化瘀胶囊组比对照组的肝硬化逆转率高14.6%,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三、遵医嘱,坚持长期抗纤治疗,远期治疗获益值得期待对于肝硬化患者,抗纤维化的疗程值得我们关注。2019年版《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指出,肝纤维化发展过程缓慢,其逆转也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抗肝纤维化药物治疗的周期及观察疗程应不少于12个月,或更长时间。众所周知,中药温和、疗效较为持久,但起效缓慢,中医认为,肝纤维化的基本证候病机为“正虚血瘀”,为慢性疾病进展,需长期治疗以达到固本培元、扶正祛邪的目的。且肝纤维化逆转缓慢,临床上我们给抗肝纤维化治疗的患者1年行2次肝穿刺检查,常发现其纤维化组织变化非常缓慢。因此,从临床实践来说,12个月的抗纤维化疗程往往是不够的。那么,抗纤维化治疗何时停药呢?2019年版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明确了停药指标,即肝硬度值(LSM)降至正常范围后,随访1年,1年期间至少2次以上LSM均正常,并且血清转氨酶和影像学指标稳定,肝纤维化证候消失,可考虑停抗纤维化治疗,并长期随访。这样,大家可能会发现,参照有关共识和指南,患者抗纤维化治疗疗程都不能过短。比如部分患者服用扶正化瘀胶囊(片)后,自觉身体机能各方面恢复较好,他看到了效果了,就愿意遵医嘱继续服用,我们也赞成。一些患者服用12个月后,因各种原因不愿继续服用,我们就告知他可以停一段时间,而1年2次的肝硬度检测仍有必要,未达逆转标准,我们仍建议患者恢复抗肝纤维化治疗。近期北京地坛医院发布的研究结果,再次验证了“双抗”治疗的远期效益。该研究纳入842例5年规律抗病毒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其中累计服用扶正化瘀胶囊超过6个月的患者共270人。对比研究发现,扶正化瘀组肝癌发生风险显著降低,随着扶正化瘀胶囊使用时间的延长,这些患者肝癌发生风险降低更明显。肝硬化患者普遍担心寿命和肝癌发生风险,综上,临床研究发现,如果及早阻断肝纤维化的进展,“乙肝—肝硬化—肝癌”的并非必由之路。经过综合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也能收获延年益寿的良好结果。
骆抗先:浅谈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硬化 骆抗先 医脉通肝脏科 今天 作者:骆抗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导读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肝硬化分肝功能代偿和肝功能失代偿两个阶段,代偿性肝硬化又根据有没有门静脉高压的合并症(胃食管静脉曲张和脾功能亢进)而分为轻度肝硬化和中度肝硬化。 许多患者对肝炎并不十分重视,尤其是“小三阳”肝炎的患者,发生肝硬化的不少。一旦诊断出肝硬化,就忧心忡忡,其实轻度肝硬化只要清除了病毒复制,只要不超负荷、不发生意外事件,对一般工作、生活和寿命的影响并不很大。中度代偿性肝硬化只要妥善处理合并症,也还可以维持基本的工作和生活。但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一旦失代偿,生命期就要以能活多少年的百分率来计算了。 乙肝的肝硬化是怎样发展的?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化学工厂”,每个肝细胞相当于一个个“生产车间”,其中有各种细胞器,可以执行不同的代谢功能。一般内脏只有输入的动脉和输出的静脉两套管道,肝脏竟有输入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输出的肝静脉和胆管四套管道。这反映肝细胞功能和配套结构都极其复杂,但肝细胞排列有序,肝细胞周围的管道也排列有序。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不抗病毒治疗,肝细胞不断发生炎症破坏,又不断发生肝纤维化来修补破坏的病变。肝纤维化会替代一部分肝组织,并把由肝小叶组成的正常肝脏,分隔为由一个个小结节组成的病变肝脏,当肝脏的结构都变成小结节,即为肝硬化。因为有些肝细胞破坏而肝纤维化,大多数肝细胞虽然没有破坏,但配套的管道被纤维组织扭曲而运输不够顺畅,肝细胞的代谢功能就会降低。但因为肝细胞像皮肤细胞,都属于上皮细胞,有很大的新生能力和代偿能力。如果乙肝病毒已经清除,肝细胞不再破坏,有些部分是能够修复的。 肝脏的结构虽然改变了,但是肝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还可以维持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这就是代偿性肝硬化。 如果耽误了抗病毒治疗,肝脏炎症破坏很重,很大部分的肝细胞被纤维组织代替;或者炎症不重,少量破坏,少量纤维化,但长期延误,日积月累,大部分的肝细胞也被纤维组织代替。肝功能已经不大能够维持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不知不觉产生了腹水;或者平常还可以,一次感冒,竟出现了黄疸或腹水。这就是失代偿性肝硬化。 失代偿性肝硬化经过治疗,腹水可以消失,肝脏的代谢功能可以恢复到能维持生活,但如果过度劳累、或受一些伤肝因素的影响,有可出现失代偿的症状。 肝功能代偿或失代偿能决定生命吗? 肝功能指的是肝细胞新陈代谢的功用和能力,肝细胞的经常性工作是合成人体必需的物质和分解有害的物质。转氨酶其实只是肝细胞炎症的标志,并不代表真正的肝功能。白蛋白和凝血酶原只有肝细胞才能合成,代表肝细胞的合成功能;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经肝细胞分解后的废物,胆红素水平有时表示肝细胞坏死、或胆管病变,有时反映肝细胞分解废物的功能。 我们工作的精力和生活的能量需要肝细胞的支持,重症肝炎有大量肝细胞破坏,晚期肝硬化时大量肝细胞消失、变成没有代谢功能的纤维组织,这些病变的结果使肝功能降低。肝功能降低不多,还能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是肝功能代偿;肝功能降低很多,到不能正常生活就是失代偿,于是就出现了黄疸和腹水。 如果患者年轻,只有轻度失代偿,经过积极治疗,还可以有很大程度的恢复;如果是老年患者,又是重度失代偿,五年的生存期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 怎样诊断肝功能失代偿? 诊断肝功能失代偿使用“CTP积分法”国际标准,包括:脑病、腹水、胆红素、白蛋白和凝血酶原五项。 胃食管静脉曲张和脾功能亢进是门静脉高压的合并症,不是肝功能,不包括在这一积分中,当然如果不积极治疗也会伤害肝功能。 肝细胞功能的CTP分级 如果上述CTP积分法的五项正常,每项记1分(没有0分),共5分。 有轻度脑病记2分,中重度记3分; 有少量腹水记2分,中大量腹水记3分; 血清胆红素30~50记2分,> 50记3分; 白蛋白28~35记2分,6秒记3分。 总计≤6分算A级,7~9分算B级,10~15分算C级。A级是代偿,B级轻中度失代偿,C级是重度失代偿。 失代偿性肝硬化怎样治疗? 抗病毒治疗:如果还能检出病毒,转氨酶升高,就要用核苷类药抗病毒治疗。因为肝组织大量破坏,可能一时检不出病毒,如果表面抗原水平很高,也可以考虑抗病毒治疗。 营养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病情重,消耗多,要注意补充营养。能口服的要给容易消化、不会引起气胀的饮食。病人多有食欲不振,家属的细心照顾非常重要。常需改变餐式,少量多次进餐和晚间加餐。重度营养不良的病人可补充氨基酸,以满足蛋白量的需求;对不能耐受蛋白质的少数病人,补充支链氨基酸代替蛋白质,不会诱发脑病。 腹水病人须限制食盐,但不要影响食欲。 鼻饲营养:坐位鼻饲可减少胃-食管返流和气管吸入。肠道内营养可以多样聚合饮食、高热量饮食或高蛋白饮食,按需要选择。过去认为高蛋白会诱发脑病,已不再被广泛接受,充足的营养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个别病人需要限制蛋白质。 静脉营养:肠管内供给不足,需要静脉补充。 辅助治疗:补充足够的多种维生素,常规应用复合维生素B和C,其他维生素A、D、E、K也有需要。 维生素B12促使肝脏合成核蛋白;叶酸作为辅酶,参与氨基酸和核酸的合成。 肌苷是细胞激活剂,并可转变为其它核苷酸。 葡萄糖醛酸有助于肝细胞的结合解毒功能。 细胞能量合剂包括:葡萄糖、胰岛素、三磷酸腺苷、辅酶A。 白蛋白有多方面的作用,在失代偿性肝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但在总热量不足时,静脉输入白蛋白可能主要补充营养消耗,并没有起到提升白蛋白的作用,是很大的浪费。
作者: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蔡晧东主任医师2017-10-23 蔡晧东 小贝壳shield来源:蔡晧东搜狐自媒体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有三个途径:宫内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 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感染; 产时感染是指母亲在分娩的时候,新生儿吞咽了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在分娩过程中因子宫收缩促使少量母血渗漏入胎儿血循环引起婴儿感染; 产后感染实际上属于HBV感染母亲和孩子的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哺乳和生活中密切接触传播。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在没有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的情况下,产时感染占绝大多数,约为80%~85%,产后感染约10%~15%,宫内感染约5%~10%。 因此,产时感染是乙肝母婴传播中最主要的途径。下面是我要向大家介绍的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六步法”。 第一步:孕前或产前的筛查与评估↓ 孕前或产前应全面检测乙肝五项、HBV DNA和肝功能,并请有经验的医生对母婴传播的风险进行评估。 第二步:孕期监测和避免羊膜腔穿刺↓ HBV DNA在孕期是有变化的。有研究显示,HBV感染女性在妊娠晚期及产后HBV DNA水平平均增长0.4 log10 copies/ml,25%HBeAg(-)妊娠女性HBV DNA增长>1 log10 copies/ml,妊娠晚期及产后常常发生ALT升高。 对于e抗原阳性和HBV DNA阳性的乙肝妈妈应尽量避免孕期进行羊膜腔穿刺术。因为羊膜腔穿刺可能破坏胎盘屏障,导致胎儿宫内乙肝病毒感染。乙肝妈妈可以通过唐氏筛查、无创DNA检查和孕期胎儿B超检查排除胎儿先天性异常。 必须做羊膜腔穿刺的乙肝妈妈,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评估风险后决定。如果HBV DNA水平很低,则可以做羊膜腔穿刺;如果HBV DNA较高,则需要权衡利弊,或服用抗病毒药物降低HBV DNA后再进行羊膜腔穿刺。 第三步:孕期抗病毒干预↓ 对于HBV DNA大于10的6次方的乙肝妈妈,宫内感染的风险较高。在妊娠28±4周开始服用妊娠期比较安全的抗病毒药(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降低HBV DNA水平,可以有效地降低这部分母亲宫内感染胎儿的风险。 孕前或孕期肝功能正常的乙肝妈妈在孩子出生1个月后可以停用抗病毒药物;孕前或孕期肝功能不正常的乙肝妈妈说明已经发展为活动性肝炎,建议产后不要停药,继续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不过这一步只针对HBV DNA大于10的6次方的乙肝妈妈,而HBV DNA水平较低的乙肝妈妈可以跳过这一步,直接进入下一步。 第四步: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是乙肝抗体。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越快越好)注射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单位(国家免费)或200单位(自费)可以有效地清除分娩时污染到新生儿体内的病毒。不仅如此,这种抗体在体内还能保持2~4个月,可以有效阻止产后母亲与孩子密切接触造成的乙肝病毒水平传播。 第五步: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可以刺激孩子的免疫系统自己产生抗体。孩子免疫系统自己产生的抗体就不像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仅可维持2~4个月了,它可以使孩子获得长期的免疫力。即使抗体消失,在乙肝病毒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还会产生“回忆”反应,迅速产生抗体来对应。第一针乙肝疫苗一定要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并且不要与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到同一部位,以免影响疗效。 出生时打了一针乙肝疫苗并没有做完,乙肝疫苗必须接种3针。新生儿出生后第1个月和第6个月还要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不过这两针乙肝疫苗接种的时间要求不必那么严格,晚10天半个月都没有关系,当然按时接种更好。但是不能提前,提前接种反而效果较差。 第六步:检测乙肝抗体↓ 孩子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后至少一个月,也就是7~12月龄(给抗体一个充分产生的时间)时,为孩子抽血检测乙肝抗体。 先看乙肝五项的第一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如果是阴性,即为阻断成功;再看第乙肝五项的第二项(乙肝抗体),如果大于10 mIU/ml即为产生了抗体。 抗体最好能大于100 mIU/ml,说明孩子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以保持较长时间。 如果抗体产生的量在10~100 mIU/ml之间,说明孩子对疫苗的反应较差,最好再加强接种1针乙肝疫苗,接种的时间早点或晚点都没有关系。 但如果抗体小于10 mIU/ml,即孩子还没有乙肝抗体,仍有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应立即重新按照0-1-6方案接种三针乙肝疫苗。 提前给孩子抽血检测是没有用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是因为3针疫苗没有完成,抗体产生不足; 二是有可能出生时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还没有消失; 三是孩子体内还残留母亲分娩时污染过来的乙肝抗原,导致检测结果假阳性; 四是孩子已被感染,但仍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潜伏期或“潜隐性状态”,导致检测结果假阴性。 严格按照上面所说的“六步法”,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可以达到99%以上。愿所有乙肝妈妈看到我这篇文章,生出健康宝宝,全家幸福安康!
母方健康/父方HBV感染者,其胎儿的器官、组织内可检出HBV感染的存在,提示父方HBV感染者有可能通过精子携带HBV造成胎儿感染(但实际发生率尚待查明)。通过HBV感染父方在准备孕前口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最大限度的降低体内HBVDNA水平,(首选B级药物)。以减少精子携带HBV造成胎儿感染的可能。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对精子的不良影响。可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的前提下考虑生育(C2)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8.妊娠期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治疗有哪些药物可以选择?对胎儿及婴幼儿有影响吗?各有什么特点?(待续)
因为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为2%-15%,主要由于妊娠中晚期胎盘老化,胎盘屏障受损,母血中的HBV可侵入婴儿血液循环,其主要发生在妊娠第三期(29-40周)。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妊娠期妇女病毒载量达到多少需要服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母婴阻断治疗?为什么?(待续)
肝功能是否正常?带你了解肝功检查指标及其意义 肝功能检查本质上是血检。通过检测肝脏释放入血液中的肝酶、蛋白质、胆红素水平,以判断、诊断和监测肝病或肝损伤程度。 肝功检查主要有两类:一是检查肝脏是否能正常生产蛋白质和清除胆红素,二是查看肝部损伤或疾病对肝细胞反应能力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肝功能检查的指标、代表的意义、范围标准,以及哪些人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 活动性肝硬化有什么特点? 注:表中数值是成年男性肝功检查的典型数值。 (1)酶类:典型代表转氨酶 肝脏是人体能量物质代谢的核心器官,即相互转换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维持人体需求、平衡饮食不均衡带来的影响。这些转换过程需要多种酶(尤其是转氨酶)的参与。 若肝功能正常,这些酶大部分会被局限在肝细胞内部。而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不完整、通透性会增强,更多的转氨酶就会进入血液,导致血液检测时转氨酶升高。 (2)胆红素类 红细胞死亡后产生间接胆红素,它们会在肝脏变成直接胆红素,再进入胆汁、流入肠道。若肝细胞受损,无法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就会导致间接胆红素在血液中积累。 胆红素中虽然有个红字,但它却是黄色的。富含弹性蛋白的眼白、皮肤会聚集胆红素,引起黄疸。因此血液中的胆红素可反映肝功能是否异常。 (3)蛋白类 肝脏是体内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如果肝功能受损、肝脏合成蛋白的能力下降,就会导致血液中的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液的渗透压下降(浓度降低),其中的水就会跑到组织里稀释组织液。肝硬化病人常伴有肝腹水,就是这样产生的。 血液中的蛋白含量是反映肝功能情况最具参考性的指标。 肝功能检查有哪些作用? (1)筛查肝脏感染 感染乙肝病毒后,5%的成年人最终会出现慢性乙型肝炎,即肝脏细胞内病毒与免疫系统持续斗争,引起肝细胞破损。检测肝功能,可帮助筛查这类病毒感染性肝炎。 (2)监测疾病的进展 如病毒或酒精性肝炎的发展情况。肝炎越严重,肝损伤越厉害,血液中的上述指标就会越异常。 (3)评估治疗效果 有效治疗,可有效改善肝细胞受损情况。通过定期监测,可评估治疗是否真的起到效果或效果大小。 (4)其他作用 ? 检查疾病的严重程度,尤其是肝脏瘢痕(肝硬化); ? 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哪些人应该做肝功能检查? 已存在肝炎、家中有乙肝疾病史、肥胖(脂肪肝)的人应该定期检查肝功能。此外,饮酒过量和长期用药的人,要格外重视肝功检查。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每隔3个月至6个月查一次肝功。 长期饮酒容易引起酒精性肝病。年龄大于三十岁、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五年)的男性,若体检时查出了酒精性脂肪肝则应在戒酒或限酒的基础上每半年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即便复查结果显示脂肪肝消失,也要继续监测肝脏功能,每半年查一次肝功和B超。 长期用药可能有药物性肝损伤。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药物中的成分对肝脏的损伤较大。比如,长期服用不明成分减肥药的女性极易出现肝损伤,少数甚至引起急性肝衰竭出现生命危险。因此若要采取药物减肥,一定要在内分泌科大夫的指导下用药,之后还要定期检查肝功能避免出现肝损伤。
健康 | 养肝第一菜就是它!春天吃,不到一周让肝脏很健康! 2018-03-02 小贝壳shield 韭菜是春天里最好的蔬菜之一,有人称它为"春菜第一美食",却不知道它也是春季养肝第一美食! ■韭菜辈分大,地位高 韭菜在蔬菜中的辈分很大,早在西周,韭菜就已经普遍种植了,如今都几千年了。史书记载西周时“正月囿有韭”,就是说那个年代的正月时分,韭菜被种在一块圈着的小地中,长势还挺不错。 韭菜不仅辈分大,地位也挺高。《诗经》中提到,当时韭菜是祭祀大典上的很重要的祭品。原话为“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将韭菜和羊肉相提并论,可见韭菜的重要性。 ■春季养肝正当时 说到韭菜“益肝健胃”这一点,咱们就不得不说说“春养肝”这个话题。春天,万物生发,于五行之中的“木”属性。肝脏,也被归属于“木”的属性。两者皆为“木”,可见春天养肝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情。 春天养肝正当时,而春天吃韭菜也是正当时。 ■春食韭菜正当时 单从饮食上讲,韭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若要说到营养,哪个季节的韭菜都比不上春天的。“春食韭则香,夏食韭则臭”,要吃韭菜就得趁春天。 春天养肝,春天吃韭菜,而韭菜又非常“益肝健胃”,难怪营养学家们都将韭菜成为“养肝第一菜”。 ■春韭营养价值全揭秘 韭菜是春香、夏辣、秋苦、冬甜,其中数春季的韭菜最鲜嫩可口。春天的韭菜叶似翡翠,根如白玉,脆嫩鲜美,清香馥郁,这是因为它经历了一个严冬的“养精蓄锐”,根和茎贮存了大量养分。 韭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脂肪、蛋白质和辛香挥发物硫化丙烯等,具有温肾助阳、益脾健脾的功效。多吃韭菜可以养肝,增强脾胃之气。 韭菜还有个亲兄弟——韭黄。韭黄含有蛋白质、脂肪、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有健胃、提神、保暖的功效。虽然韭黄的卖相和口感俱佳,身价也远远高于韭菜,但其营养价值却逊于韭菜。 韭菜中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均高于韭黄,其中钙、铁、磷、维生素A、胡萝卜素含量更是韭黄的3~4倍。 ■韭菜最养肝的吃法 有了养肝第一菜,若是能够配上最佳的食用方法,无疑事半功倍。给大家推荐一个:韭菜40克,核桃仁100克,杏仁10克,然后用芝麻油炒熟即可。 其中韭菜自然是升阳补肝的,核桃仁能补肾,而杏仁是用来防止肝气升发太过的。每天吃这道菜一两次,连吃3~5天,就能充分发挥韭菜的养肝效果。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利用好韭菜,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我们的肝脏就会健康得多。 春季温补肝肾、温中行气、散血解毒、保暖健胃,这样的韭菜一定要端到家里的餐桌上哦!
2017-10-10 蔡皓东、刘敏等 小贝壳shield 来源:《乙肝青年婚育宝典》 作者:蔡晧东、刘敏、易为 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 个月时分别接种第二和第三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母婴传播的阻断成功率。” 乙肝疫苗的作用是刺激婴儿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乙肝病毒,也就是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清除或中和乙肝病毒,使婴儿免遭乙肝病毒感染。但是,新生儿在出生后即使立即注射1 针乙肝疫苗,其抗体最早也需要在接种半个月后才逐渐出现,而且抗体产生的量较少,而乙肝孕妇在分娩过程中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是最大的(产时感染)。因此,单用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预防产时的乙肝病毒感染常常来不及,母婴传播阻断的有效率只有87.8%。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液中直接提取的乙肝表面抗体,在婴儿出生后应尽早把这种抗体直接注射到婴儿体内,可以立即清除或中和从母血污染进入婴儿体内的乙肝病毒,在乙肝疫苗发挥作用之前起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作用。 因此越早使用越好,最好在出生12小时以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剂量是100IU。这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的方法可使乙肝母婴阻断率提高至95%。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乙肝疫苗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一个片段,而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是中和这种抗原的抗体,如果在同一部位注射,抗原和抗体相互中和,就有可能减弱了它们各自的作用。因此,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与乙肝疫苗在同一部位注射。 在以往的很多研究中,乙肝免疫球蛋白只在出生时使用1 次,但也有使用多次的报道,如在出生时和2 周龄、1月龄或在出生时和2 月龄时使用2次乙肝免疫球蛋白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出生后多次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只在出生时使用1次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免疫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 因此,目前我国新发布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和2015 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均推荐乙肝免疫球蛋白仅在出生后立即注射1剂,无须再进行第二次被动免疫注射。
两个人都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还怕传染对方,这就不合逻辑了。你们两口子都是乙肝,还怕个甚?害怕传染的话,也是一个是乙肝,另一方不是才会有这种担心啊。 而且,即使这样,也真真不用担心传染对方的。因为乙肝是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的,只要打过三针乙肝疫苗,95%的人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也就意味着这辈子不会得乙肝了。 就算真真是那5%没有产生抗体的人,也不是个个都通过性生活会被传染乙肝病毒的。因为,成年人接触乙肝病毒后,只有不到5%的人出现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其他95%会通过自己的免疫力把乙肝病毒清除干净的。 除了害怕传染对方,另外的担心就剩下生育问题了。 妈妈有乙肝,会不会传染孩子呢?现在母婴传播阻断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只要去一个正规医院生孩子,产科医生都会帮助有乙肝的妈妈做正规的乙肝传播阻断,现在成功率高达95%,甚至99%。 那么,乙肝会不会通过父婴传播呢?也就是说有乙肝病毒感染的爸爸要孩子是不是安全呢?现在的研究数据显示,爸爸传染孩子乙肝的可能性几乎是0。在世界各国现行的乙肝防治指南里面也没有任何针对爸爸是乙肝的生育管理要求。这也说明,有乙肝的爸爸可以像普通人那样生孩子了。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到,只要遵循现有的处理规范,乙肝就不会在夫妻之间、母婴之间、父婴之间传播。因此,不论是男女双方,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感染了乙肝病毒,都可以结婚、生育。真真没有任何理由,纠结这事儿啊。
良好的睡眠不但可以改善精神状态,对于乙肝人群而言更利于病情恢复。以下是改善睡眠的6个小技巧,希望对正在失眠的你有所帮助。 一、养成规律的睡觉时间 可以定一个每天上床睡觉的闹钟,只需要坚持每晚都在同一时间睡觉,周末也不例外。保持下去,你的身体需要规律的睡眠,只要良好的生物钟养成,良好的睡眠对你来说自然就可以轻易获得。 二、让卧室温度低点 如果是在冬天,不妨把你的空调温度调低点。如果是在寒冷的北方,在晚上开暖气的同时,不妨把窗户开个缝,让你的房间不要太暖,然后钻进厚度适合的被子里。 温度较低的卧室能让你的身体很快平静下来,得到更充分的休息。但注意双脚要得到保暖,可以穿着厚袜子睡觉。 三、睡前泡个脚 如果是在冬天,不妨在睡前泡个热水脚,不但能解除你一天的疲劳,还能让你的困意早点到来,获得一夜的深睡眠。晚上睡眠穿着上尽量选择棉质宽松的衣服,手饰等一律去掉,让身体尽量处于放松舒适的状态。 四、灯光、辐射统统灭掉 就算只有一丝光线,都能影响睡眠,包括电视、电脑的屏幕光、电插板的小光点,甚至门厅里昏黄暗淡的光线。 将这些通通关掉,清除睡眠障碍的同时,还能让你远离辐射,你便可以一觉到天亮。如果窗外的光线实在无法遮住,那可以选择戴上一个眼罩入睡。 五、忌睡前饮浓茶、喝咖啡 浓茶、咖啡属刺激性饮料,含有能使人精神亢奋的咖啡因等物质,睡前喝了易造成入睡困难。 六、在睡前,建议喝一小杯温牛奶,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或者在晚餐时吃玉米粥,都有助于夜间睡眠。 七、忌睡前吃东西 人进入睡眠状态后,机体部分活动节奏放慢,进入休息状态。如果睡前吃得过饱,胃肠要加紧消化,装满食物的胃会不断刺激大脑。大脑会出现兴奋,人便不能安然入睡,正如中医所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同时,夜间入睡,如果胃肠道还在工作,体内血液就会集中供应到消化道系统中,大脑缺少足够的血液喝氧气供给,也会影响睡眠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