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母乳喂养的妈妈来说,“断奶”都是一个一定会面临的阶段。怎么让宝宝吃奶,咱们说的不少;但是断奶时候遇到的问题,很多人可能还并不了解。“医生,我断奶的时候需要来排残奶吗?”“护士,我回奶了,要排残奶吗?”还有一些新妈妈甚至会问,“残奶不排,是不是会诱发乳腺癌啊?”今天,咱们就来说说“残奶到底要不要排”的问题。很多妈妈都会发现,自己在断奶后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时间里,仍然能从乳头中挤出少量黄色粘稠物。这些所谓的“残奶”,并不是什么毒素,其实是断奶后储藏在乳管里面仍会被挤出的乳汁,是正常现象。 简而言之,没必要。当妈妈采取断奶措施后,宝宝停止了吸吮,减少了需求性刺激,大脑中枢就会停止泌乳指令,体内的泌乳素分泌逐渐减少,直到消失。泌乳素停止分泌,就不会持续泌乳。排残奶的过程会更加刺激乳房和乳头,引起垂体泌乳素分泌的增加,促使乳房再产生乳汁,所以并不建议排残奶。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残留乳汁会导致乳腺疾病,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上,对于乳腺癌的风险因素中,从未提及残留乳汁会致病。 不排残奶会导致乳腺结节、乳腺炎、乳腺肿块的说法更没有科学依据。未哺乳的女性也会发生乳腺结节等疾病不是吗?如果断奶后乳房分泌出脓水、咖啡色、红色液体,可能是乳腺出现了问题——遇到乳腺问题不要轻信“网上说”“她们说”,请到正规医院的乳腺外科就诊。所谓“排残奶”,其实就是按摩乳房,通过挤压乳头等方式,把所谓的“残奶”挤出来。不恰当的按摩、挤压、刺激等,都有可能导致乳腺损伤。 怎样保护乳房的健康?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不要高热量饮食,保持理想的体重。更重要的是定期做乳腺的检查,科学预防,可以及时发现病灶,及时治疗。 特别提醒!哺乳期女性,千万不要轻信某些商家的宣传,随意按摩或乱用产品来“排残奶”。一旦疑似发生乳腺炎,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不要自行找所谓的通乳师进行处理,以免延误诊治,造成不良后果。
生活中,会不经意间触碰到脖子上的“小疙瘩”,有的人甚至在平时“光滑平整”的脖子上发现了一颗异常肿大的淋巴结,由于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往往过分紧张,不禁胡思乱想,怀疑自己是不是离癌不远了。那么遇到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情况,如何初步判断?淋巴结不仅是健康的“护卫军”,还是健康的“信号灯”!人体有两大循环系统,一个是血液循环,另一个是淋巴循环。淋巴循环系统包括淋巴结、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防御功能系统,它遍布全身各处。淋巴结作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像血管、神经一样,遍布我们全身,正常的淋巴结形态如同蚕豆形或肾形。人体共有约600-800个淋巴结,其中头颈部就约有300个之多。正常的颈部较为表浅的淋巴结,我们用手便可触及,直径一般不超过5mm,且质地较软,表面光滑,用手推动可使其移动,无任何不适感。在淋巴循环中,淋巴液通过淋巴管缓缓地流动,途中经过一个又一个淋巴结,这些淋巴结犹如一个个哨兵,将淋巴液中携带的“坏东西”——病毒、细菌、寄生虫、损伤坏死细胞、肿瘤细胞等统统拦在外面,同时与这些“坏东西”展开殊死搏斗。在这个过程中,当“入侵者”过于强大时,我们的淋巴结不能“轻松应对”敌人对身体的进攻,这时它便会发出增生、肿大、疼痛等,一方面加强其对抗疾病入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给身体发出预警,起到“烽火台”的作用。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之间,不容易摸到,如果能浅表淋巴结能被摸到,一般都代表淋巴结肿大。01淋巴结炎由于感冒,咽炎,口腔溃疡等口腔或咽部疾病,或皮肤外伤导致的口腔黏膜或皮肤第一道防线破坏。细菌或病毒等进入淋巴结导致急性化脓性炎症,常常伴有疼痛。良性情况,也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淋巴结肿大的情况。 头颈部的感染,包括皮肤、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鼻炎鼻窦炎、外耳道炎等,均可通过淋巴引流的途径引起颈部淋巴结炎,大多为急性,一般3日内迅速增大。 一侧为主,常伴压痛,活动度较好,可推动,1-2周内常可自愈或经抗炎治疗后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02淋巴结原发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表现为全身一个或多个区域淋巴结肿大,此外淋巴细胞白血病亦会导致淋巴结肿大。 表现为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地较硬,进展到后期可出现淋巴融合、与皮肤粘连,甚至出现破溃,可伴有低热等全身症状。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 03肿瘤转移淋巴结根据肿瘤原发位置不同,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且双侧者往往以一侧为著(体积更大、数量更多) 病程较长,淋巴结逐渐增大增多,质地韧,不易推动,一般无明显疼痛,颈部淋巴结肿大,多见于甲状腺癌、鼻咽癌发生转移。04淋巴结结核等特异性感染主要的症状就是进行性颈部肿块,淋巴结结核部分患者还会有消瘦,食欲不振,结核中毒的症状,还有部分患者会有淋巴结退化的现象发生。淋巴结核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是在无诱因的前提下突然出现的,早期不痛不痒,按之较硬、推之可以移动,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增大,皮肤发变紫,最终破溃流水样脓液并排出黄浊样干酪样脓液。需包括PPD试验、结核T-SPOT试验、病理活检等手段确诊。 总之,大部分患者肿大淋巴结是由于头颈部的各种炎症导致的淋巴结炎,适当休息后可自愈,或配合相应的抗炎治疗后均会好转,不必过于紧张。但如果发现自己颈部淋巴结的肿大病程较长(持续2周以上)、逐渐增大增多、质地较硬、活动度差,且无压痛等不适感,则提示恶性的风险较高,需要尽早前往医院接受更进一步的影像学或病理学检查评估。
当乳腺癌遇见骨质疏松,预防胜于治疗。骨质疏松的预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需要了解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例如不可控因素有:种族、老龄化、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可控因素有:体力活动少、吸烟、酗酒、过多的咖啡因饮料、营养不均衡、高盐饮食、体重过低、钙及维生素D缺乏等,一些药物及疾病也可能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预防骨质疏松,必须要了解什么是骨密度(BMD)。BMD值低于正常年轻成人的骨密度值在1个标准差之内,即T值>-1,为正常。我国《绝经后早期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相关的骨安全管理专家共识》将骨丢失及骨质疏松危险分为三级:开始接受AI或卵巢功能抑制剂治疗前,应进行BMD检查,不论BMD结果如何均应接受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我们更加推荐评估骨折风险的同时进行骨密度检测,必要时进行骨代谢检查。同时,需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营养平衡,摄入适量的钙和维生素D,增加体力活动,加强锻炼,适当接受日光照射等。既然已经骨质疏松了,还有啥好预防呢?当然有,而且很重要——预防脆性骨折的发生!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危险分度,来确定预防以及治疗的措施。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相比,乳腺癌相关的骨质流失的干预措施应当更加积极。当T≤-2时,需采取规范治疗,而不是以一般骨质疏松患者的T≤-2.5的标准衡量。欧洲女性与男性更年期协会(EMAS)发表的《乳腺癌患者骨质疏松管理》提出:T≤-2.0时或存在至少两种临床危险因素(骨密度T值<-1.5;年龄>65岁;体质指数<20kg/m2;髋骨骨折家族史;>50岁有脆性骨折史;口服糖皮质激素>6个月;目前吸烟和有吸烟史)的妇女,推荐骨吸收抑制剂如双磷酸盐、地舒单抗等药物治疗。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应用唑来膦酸4mg,每6个月静脉注射1次,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AIs相关的骨丢失。01运动首先,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骨关节痛,增加骨的应力,包括力量训练、有氧运动等。专家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步行、跑步等。运动疗法,尤其是阳光里的运动,不但可以增强肌力与肌耐力,改善平衡、协调性与步行能力,还可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转化,改善骨密度、维持骨结构,降低跌倒与脆性骨折风险等。运动疗法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运动量,强度应循序渐进。02饮食其次,饮食需要注意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摄取适量蛋白质,低钠饮食。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每日摄入钙(元素钙)为1000mg,目前的膳食营养调查显示,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取钙约400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600mg。当用于骨质疏松治疗时,应与其他药物联用。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有益于维持骨骼健康,降低骨折风险。专家推荐每日剂量为400~800IU。当钙剂和维生素D与双膦酸盐联合应用时,钙剂的每日建议剂量为1200~1500mg,维生素D的每日建议剂量为800~1200IU。03两戒一控最后,戒烟、戒酒、控制合理的体重对脆性骨折的发生也有预防作用,例如体质指数<20kg/m2更容易发生脆性骨折,此类患者日常生活中也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跌倒和身体撞击。
有很多女性都有一个疑问:我有乳头溢液,是正常的吗?到底需不需要治疗?乳头溢液是女性乳房很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青春期、哺乳期、绝经前、绝经后、甚至一些婴幼儿都会出现这种症状,那么关于乳头溢液,你真的了解吗?乳腺是内分泌腺的作用器官,出生后随着年龄增长乳腺逐步发育。到了青春期,月经来潮,卵巢分泌激素刺激乳腺增生、导管扩张,乳腺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到了妊娠末期,高度增生的乳腺在身体大量激素的作用下出现泌乳功能,乳腺小叶分泌乳汁,导管贮藏乳汁。由此可见,女性体内的性激素是乳腺分泌乳汁及乳头溢液的关键因素。乳头溢液可分为生理性溢液及病理性溢液。生理情况下,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受到性激素,尤其是泌乳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时,可以出现少量透明或乳白色乳头溢液,尤其是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乳腺可分泌大量乳汁。另外口服避孕药或精神类药物也可因体内性激素的增高从而引起上述透明或乳白色溢液。(属于正常现象哦~)病理性溢液是指非生理情况下,各种病因导致一侧或双侧乳头的间断性、持续性的溢液。溢液可表现为单孔、多孔溢液,以及按液体性质分为:浆液性、黄色、脓性、无色透明、血性等。病理性乳头溢液病因分为:(1)乳腺本身疾病。(2)乳腺以外身体其它部位疾病。其中,乳腺本身疾病包括乳腺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常见的肿瘤性疾病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乳腺癌等。非肿瘤性疾病包括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导管炎及乳腺外伤等。乳腺以外身体其它部位疾病则包括泌乳素腺瘤、松果体瘤、垂体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以及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瘤等内分泌疾病。得了乳头溢液不用怕,可以试试以下三招:1.自我体格检查: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可自行检查乳腺,轻轻挤压乳头,观察有无液体溢出,如发现液体要留意液体的颜色和性状,注意对称检查另一侧乳房。2.影像学检查:如果反复出现非妊娠哺乳期的乳头溢液,可以去医院乳腺专科就诊,针对乳头溢液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乳腺彩超、乳腺导管造影、溢液细胞学检查、针对乳腺以外身体其它部位疾病的检查,如头部磁共振、胸部、腹部CT等。3.实验室检查:另外,抽血化验如:泌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等性激素对帮助寻找乳头溢液的病因也有较大的帮助。在明确了乳头溢液的病因后,就需要尽早治疗了,那么针对不同病因,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或者外科治疗。(1)生理性溢液通常可自行终止,乳腺以外身体其它部位疾病导致的乳头溢液在原发疾病治愈后也可自行消失。婴幼儿出生后乳头有少量溢液经常是因为出生后体内激素水平下降所致,这种情况通常不需要治疗,只需注意卫生和保持干燥即可。(2)乳腺本身疾病所致的乳头溢液:临床上对于怀疑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的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化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许多女性每天忙忙碌碌,几乎顾不上注意自己的体检,也更是忽略了乳房的保健,因此女性在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定期检查乳腺,饮食中避免富含雌激素的食物,不要滥用避孕药及含雌激素的美容用品,要注意乳房自身的清洁和卫生。如果发现乳头溢液应早期就诊,不应该放松警惕,尤其是血性溢液更应引起注意。
女性乳房疼痛实际是特别常见的临床表现,很多女性朋友到医院就诊也是因为乳房出现了异常的感觉。乳房的疼痛感觉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一阵一阵的刺痛、酸痛、胀痛、烧灼样疼痛。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那就是乳房有时候左边疼,有时候右边疼,这是不是代表了自己乳腺有问题呢?大部分疼痛是女性在不同的生理阶段出现的正常反应,但是有些疼痛可能意味着你的乳腺健康已经亮起了红灯!那女性的乳房疼痛、刺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乳房疼痛,一般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①生理性乳房疼痛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在不同的生理时期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乳房疼痛,医学上称之为“生理性乳房疼痛”。常见于以下几个时期:①青春期乳房胀痛;②经前期乳房胀痛;③孕期乳房胀痛;④产后乳房胀痛;⑤产后乳房胀痛;⑥儿童碰撞损伤。●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的乳房疼痛在一两次月经周期或绝经后仍未消失,要请医生评估下情况。②病理性乳房疼痛多发生于单侧乳房,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锐痛、刺痛、钝痛、灼烧感等。如乳腺炎、乳腺癌、乳腺纤维瘤、乳腺囊肿、乳腺增生、乳房结核、乳腺脓肿、乳房手术后疼痛等。生理性疼痛一般不需要处理,症状会随着时间缓解或者消失。但如果是单侧乳房持续或者间歇性的疼痛,就要担心了,可能是病理性疼痛,需要去做乳腺检查进一步明确或者一定的干预。虽然乳房疼痛困扰着不少女性,但真正对乳房疼痛进行治疗的女性患者仅有3%。乳房疼痛的女性应当根据医生建议做乳腺B超或钼靶检查,这可以帮助女性很好地排除一些乳腺疾病。轻微的乳房疼痛,一般不需要处理,但如果乳房疼痛伴随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时,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明显影响日常工作、生活的周期性乳房疼痛;乳房疼痛呈持续性(无论是否影响日常生活);可以自己摸到乳房明显肿块;乳房皮肤出现「橘皮状」,乳头出现明显凹陷;伴有乳头流水(溢液);伴有乳头出血、糜烂;伴有腋窝肿块与疼痛;哺乳期女性,伴有发烧,乳房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有些人觉得生理疼痛忍忍就过去了,但疼痛总是让人不舒服的一件事。来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呢?➊热/冷敷乳房具体选择是热还是冷,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周期性乳房疼痛时洗个热水澡冲冲乳房或者局部热敷一下,往往效果不错。➋选择合适的内衣不合适的内衣会加重我们疼痛的感觉,选择一件支持力比较好,下围宽松,肩带弹性好宽一些的内衣有助于缓解不适感。➌放松你的情绪焦虑、情绪压力大时往往会伴随乳房疼痛更明显,找到让自己放松的方式,比如听音乐,看场电影,或者窝在家里追剧,购物都可以呀,我相信你们一定有着自己一套解压的方式。➍调整你的饮食减少咖啡因摄入和低脂饮食。熬夜靠夜宵,续命靠咖啡,这样的饮食也会加重你的乳房疼痛。试着减少食物和饮料中的咖啡因。不仅仅是咖啡哦,可乐、巧克力、奶茶都有咖啡因。为了避免「过劳肥」和缓解乳房疼痛,低脂饮食了解一下~➎药物治疗可以口服非处方的止痛药比如泰诺林或者布洛芬,我们中国人对于止痛药似乎特别抵触担心成瘾,其实短期服用和选取合适的药物,完全不需要担心成瘾问题。疼痛本身引起身体的各种反应也是不利于健康的。平衡利弊选择止痛药,让自己的生活轻松愉悦一些。总而言之,有痛,不代表有病或者乳腺癌;不痛,也不代表万事大吉、天下太平。疼痛与否,不是你是否需要体检的信号。做好一年一次的乳房检查,才是真正关爱自己的方式。
随着超声检查的普及,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显著增加。许多患者在体检中意外发现自己的甲状腺出现了结节,尤其是当被诊断为4A类结节时,心中不免充满疑惑和担忧。发现4A类结节怎么办?恶性几率大吗?要做穿刺吗?是继续观察还是手术呢?甲状腺结节的分类主要依据其恶性风险进行评估。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TI-RADS(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进行分类,该系统将甲状腺结节分为6类,其中4类进一步细分为4A、4B、4C三个亚类。1-3类:这些结节的恶性风险较低,多为良性病变。4A类:表示结节有一定的恶性风险,但相对较低,大约在2%-10%之间。4B、4C类:随着级别的上升,恶性风险逐渐增加,分别达到30%-50%和70%以上。5类:高度怀疑为恶性结节。6类:已确诊为恶性结节。细针穿刺活检是目前评估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金标准之一。对于4A类结节,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FNA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通过细针穿刺结节并抽取少量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如果FNA结果显示为良性,可以选择性继续观察;如果为恶性或疑似恶性,则需考虑进行手术治疗。1、结节较大或产生压迫症状:即使结节为良性,但如果其体积较大,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症状,如呼吸、吞咽困难、喉咙有明显异物感等,也需要考虑手术治疗。2、动态观察结节增大:对于初次发现的4A类结节,如果医生认为其恶性风险不高,可以选择动态观察。在观察期间,如果结节出现增大、形态改变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手术治疗。3、恶性风险高:如果4A类结节的恶性风险较高,如伴有边缘不规则、微小钙化、低回声等恶性征象,或者通过穿刺活检明确为恶性,那么手术通常是必要的,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甲状腺结节4A类并不一定意味着严重或需要立即手术。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治疗决策应该是个体化的。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了解所有可能的治疗选择及其风险,将有助于您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也有助于维护甲状腺的健康。
直播时间:2024年04月18日18:57主讲人:曹卫刚副主任医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问题及答案:问题:目前化疗表柔比星,骨髓抑制很严重白细胞掉的很重,用换药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乳腺检查做钼靶是4a期,然后半年做彩超变成了乳腺增生1级,以后怎么办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你好曹医生我母亲乳腺癌肺转移目前二次疗ErPr90%her2是1几➕67是20有没有更好治疗方法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甲亢吃药好还是131好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我这个低回声血流丰富并有高阻动脉频谱是不是有点危险?2020年我做过双侧乳腺手术乳头状瘤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每1月4号复查还没事,这次复查有导管扩张并有低回声0.9×0.3,血流丰富,可探及高阻动脉频谱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