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招自测髋关节健康 ①走姿 髋关节不好的人膝盖抬不起来,只能小碎步向前走。 走路还会有跛姿。 ②坐姿 坐下时可能会斜方位倚靠,不能正坐。 跷二郎腿测试:髋关节不好的人无法翘腿。 ③平躺 髋关节有问题的人不能前屈使大腿贴到腹部;交叉实验:双腿伸直交叉,髋关节有问题的人无法交叉。 ④C形征 将手握成C形放到腰处,只要是C形手区域内的疼痛,基本都可以判断是髋关节造成的。 如果你的髋关节出现了严重问题 那就要做手术了!
日常注意事项: 1.改掉不良习惯,如捻响手指等。 2.避免长时间持抱小孩、物品、拧洗衣物等。 3.连续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工作结束后要轻揉手指手腕。 4.患本病后要注意避免冷水刺激,以免加重症状,并积极配合治疗。 5.对于长期伏案办公人员来说,应采用正确的工作姿势,尽量让双手平衡,手腕能触及实物,不要悬空。
在门诊经常遇到一些上班族因腰痛来就诊,没有外伤史,也没有弯腰搬重物或过度活动史,大部分是坐办公室的白领或金领,怎么无缘无故就出现腰疼了呢?而且时重时轻,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很多患者以为是肾上出了问题,到肾内科就诊后排除肾脏疾病,转而来骨科就诊。 经过询问和检查后基本确定为腰肌劳损。当患者听到“腰肌劳损”这几个字后,大部分会表现出不解的表情,因为他们把“劳损”听成了“老损”,“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腰肌老损了呢?”,经过解释后才明白是“劳损”。但仍是不解,“没干什么重活,怎么就劳损了呢?”其实腰肌劳损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 什么是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通俗叫法,又称为功能性腰痛、腰背肌筋膜炎、慢性腰背肌劳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腰部疾病。“劳损”一词,顾名思义是过度劳累导致损伤,这里的劳损是指某些动作超过一些软组织(特别是肌肉、筋膜)的承受限度,引起这些软组织损伤,通常没有明显外伤,既往多称为“过劳”。比如长期弯腰坐姿,腰背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牵拉状态,久而久之就超出了肌肉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出现损伤,最终表现为腰疼。 为什么会出现腰肌劳损? 腰部劳损发病主要是由于腰背过度拉伸损伤或椎旁肌肉和肌腱撕裂,腰部肌肉承受的拉力过大,导致肌纤维过度劳损,进而导致肌腱末端附近的肌纤维断裂。如果存在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这些疾病,则更容易发生。寒冷、潮湿环境可以诱发或者加重腰部肌肉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出现腰肌劳损。 哪些人容易出现? 大约70%的成年人因工作或娱乐而引起肌劳损发,其中过瘦、过胖者,从事体力劳动者,长期久坐(汽车司机、IT业,办公室一族)、久站者,长期弯腰工作者(比如,翻砂工及坑道作业者),专业体育运动员最容易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的弹性和韧性会下降。容易出现腰部肌肉拉伤、扭伤。 有什么表现? 腰肌劳损多表现为间断性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酸痛,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时减轻;久坐或久站时可见现疼痛不适,适当活动和改变体位后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伸腰或以拳头击腰部可以缓解疼痛。 怎么办? 对于腰肌劳损,适度按摩可以促进腰肌周围血液循环,促进肌肉恢复、无菌性炎症消退。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腰肌劳损不宜按摩,有加重损伤的风险,按摩手法不宜过重。也可以使用针灸治疗。 中频,超短波、蜡疗等物理治疗具有减轻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致痛物质释放的作用,达到缓解症状目的。 对于疼痛严重者可以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缓解疼痛,消除肌肉、腰部周围无菌性炎症,也可以口服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减轻肌肉痉挛性疼痛。 长期疼痛且经过上述治疗无明显好转者可行封闭疗法,冲击波疗法,极少数需行手术治疗。 如何预防? 平时注意调整不良姿势,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伏案过低或长时间弯腰活动,可不定时调整姿势。 平时注意锻炼腰背部肌肉力量,维持好肌肉的强度和弹性有利于减少腰肌劳损发生(腰背肌功能锻炼方法可在公众号内查找)。 长途开车注意坐姿,注意定时休息,必要时下车舒展身体。减肥戒烟,控制体重,防止潮湿,寒冷受凉。不要随意睡在潮湿的地方。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添衣服,出汗及雨淋之后,要及时更换湿衣或擦干身体。 自我保健:腰背部叩击按摩,先用左手握空拳 ,用左拳在左侧腰部自上而下。轻轻叩击 10分钟后 ,再用左手掌上下按摩或揉搓5分钟左右 ,一日两次。然后反过来用右手同左手运动法。 总之,腰肌劳损不是老损,年轻人更多见,但可防可治。
最常见的摧残有 肥胖 体重每增加 1 KG 走路时,膝盖承受重量 + 3 KG 跑步时,膝盖承受重量 + 10 KG 不良姿态 久坐 久坐不动 会降低关节滑囊的营养传递 让软骨「饿」死 最可怕的是 软骨的损耗毫无声息 不痛不痒难以察觉 起初可能只是下蹲时偶尔弹响 慢慢演化成跑步之后膝盖久久不适 最后变成关节僵硬 甚至要做手术 且行且珍「膝」 千万不要到痛的时候才后悔 感觉有点焦虑的话 试试这个动作 自测下膝盖状态吧 「鸭子步」 缓慢下蹲到最深 像小鸭子一样 左右腿交替蹲着向前行走 如果下蹲过程中 感觉膝盖前方有针刺一样的疼痛 说明膝关节的髌骨软骨可能有损伤 如果行走过程中膝盖卡住动不了 则说明半月板可能有损伤 测完之后如果没什么不适感 你的膝盖还是一个好膝盖 只要做好预防就够了 Tips 1 :控制体重 Tips 2 :减少久坐 每 1 小时站起来走 5 分钟 不仅能让身体恢复张力 还能给软骨「供能」 Tips 3 :适当运动 三个超简单腿部动作 精准保养膝盖 随时随地都能练 赶紧试一试吧 动作一:靠墙静蹲 双脚打开与髋同宽 膝盖不要超过脚尖 上半身贴紧墙面 小腿垂直于地面 蹲到大腿肌肉酸胀力竭 重复 5~6 次结束 千万不要这样蹲 不仅看起来非常社会 而且毫无训练帮助 如果感觉第一个动作完成困难 试试下面这个「老熊蹭树」 上半身贴紧墙面 脚后跟发力重复下蹲 8~12 次 动作二:坐姿踢腿 坐在椅子上 保持膝盖在座椅范围外 整条腿绷直保持水平 用力绷紧脚尖感受大腿紧张 坚持抬高 30s 放松 5s 重复动作 千万不要学习这种撒娇 虽然看起来很萌 但是毫无用处 动作三:坐姿夹腿 坐在椅子上用腿夹住枕头 或者一条咸鱼 收紧大腿用力夹紧保持 10s 重复 10 次 如果没有枕头或者咸鱼 也可以尝试用手抵住膝盖内侧 收紧大腿跟手掌做对抗 10s 重复动作 10 次 以上三个动作 在工位前就可以完成锻炼 简单、方便、好做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且行且珍「膝」 莫待老来空叹「膝」
关节镜下肩关节松解术后康复主要包括下面四个阶段: 1、术后第一天开始肘关节缓慢被动伸屈活动及腕关节和手部活动 在患侧肩关节固定的前提下,进行屈伸肘关节活动以及手部握球活动,不限次数; 2、术后第一天开始肩关节被动活动度锻炼至被动活动度达到最大角度!!!所有的被动锻炼,患肢都是不发力的,靠另一只手或别人的帮助锻炼;(每日每个动作2-3组,每组10次),具体包括: a.画圈锻炼:患肢在健侧手的帮助下最大范围内画圈; b.被动前屈上举:患肢在健侧手的帮助下上举至最大角度,并维持10-15秒; c.被动内旋:患肢与健侧手分别握住毛巾的两端,在患肢不用力的情况下,健侧手发力将患侧手尽量的往上拉,最大角度时维持10-15秒; d.被动外旋:患肢屈肘90°,并紧贴体侧,患肢通过健侧手帮助或在外人帮助下最大限度外旋,并维持10-15秒; 3、术后第3周左右开始主动活动度练习 患肢在不负重的情况下主动发力,完成被动活动锻炼的动作; 4、术后第三个月开始肌力练习并逐渐增加患肢的活动量,六个月恢复正常活动; 患肢在适量负重下(正常人大概1kg左右)完成动作 最主要的是:患者和家属一定要知道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
跟痛症 足底筋膜炎 脚底板疼痛是医生在门诊经常遇到的疾病,跟痛症常见的病因有: 足底筋膜炎 跟腱炎 足底脂肪垫萎缩 其中足底筋膜炎是最常见的, 在USA,每年有3百万人因为足底筋膜炎就诊 01 怎么判断“足底筋膜炎” 典型表现 早上刚下床的那一段时间是最痛的 踮脚站立,或者上楼梯的时候更痛一些 长时间站立也会疼痛 足底筋膜炎的经典疼痛部位在足跟前方一点点,跟骨和足底筋膜连接的位置 有时候拍片子会在这个地方看到有骨刺生长。 什么是足底筋膜 这是脚底板的一条韧带,宽厚而坚韧,它构成足弓的弓弦部分。 当足底筋膜过度拉伸时,可能会导致足底筋膜炎,同时造成: 足跟痛 骨刺 02 为什么会有“足底筋膜炎” 哪些人容易得跟痛症? 足底筋膜的反复牵拉刺激的人容易得“足底筋膜炎” 负重和足底筋膜炎的关系 所有造成足弓下塌的行为和动作都会加重“足底筋膜炎” 比如:肥胖、过度行走、平足…… 03 治疗 保守治疗 减少负重 更换合适的平底鞋 拉伸足底筋膜 口服镇痛药物 体外冲击波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切除炎性的筋膜 关节镜手术: 也是切除足底筋膜的炎性部分, 相对传统手术方式,关节镜手术微创、恢复快、风险低 Foot 治疗的误区 封闭针治疗 反复注射封闭针使足底筋膜变脆,更容易撕裂。 更不好的是造成足底脂肪垫萎缩,这样更难治疗。 骨刺造成疼痛 很多病人要求医生切除足跟的骨刺,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我们说足底筋膜炎同时造成了疼痛和骨刺,所以我们只要治疗了足底筋膜炎,即使不切除骨刺,同样能解决疼痛问题。
肩袖损伤的保守治疗方法如下: 首先,一定要做三角巾悬吊或者外展架固定,这一点最为重要。因为在肩袖损伤之后适当固定可以避免肩袖损伤进一步加重,防止肌肉肌腱进一步撕裂,同时给损伤的组织恢复的机会。最后,要做局部微波理疗和活血化瘀药物治疗,针对损伤的位置每天做微波理疗,一般每天至少3次,每次至少20分钟。可以口服或者外用活血化瘀的药物作活血化瘀治疗,比如口服活血化瘀胶囊等。 另外,肩袖损伤之后还可以局部注射封闭药物减轻疼痛症状。
第一步,左右摆腿。站立位,双手扶墙,轮流向左右方向摆腿,摆动时足部不触地面。 第二步,交替直腿上抬运动。仰卧位,轮流将在、右腿伸直后抬起,经常锻炼可逐渐提高抬举角度。 第三步,踏自行车运动。仰卧位,两下肢像骑车般轮番踩踏,踩踏幅度可逐渐增加。 第四步,正坐举腿。坐位,两腿紧靠或夹上一本厚书,直膝,脚跟着地,手握凳边,抬腿过脐,随即放下。开始时患腿未必抬得很高,坚持锻炼后患腿的抬高程度会逐渐增加。 第五步,平坐推腿。坐位,足跟着地,足尖跷起,两手平放大腿上,随即向前弯腰,两手同时推向足部。初练时两手很难推到足部,坚持一段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六步,蹲跳。双手扶凳,左腿屈膝下蹲,右腿尽量向右侧伸直,如此左右交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