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就诊,禁忌如下:1、所有人注意啦!忌冷饮牛奶酸奶豆浆,尽量十一点前睡觉(一辈子的坚守,比服药还重要呀)!2、男士、中老年人注意啦!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如有胸闷胸痛等,随时医院就诊!3、年轻女士注意啦!若白带多、外阴痒,清水或淡盐水冲洗,少用外塞的药!和您一道,健康长久!
您好!即日起,禹琪大夫的出诊事宜调整如下:1、每周二下午,北京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1楼专家诊室中医02诊室(挂号费30元/人次);2、隔周三下午,中国农业科学院门诊部2层中医01诊室(需要选择医保定点);3、隔周三下午,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街道北影社区卫生服务站;4、隔周六上午,香河县中医医院西院区治未病科八诊室(挂号费50元/人次);5、隔周六下午,北京普祥中医院一层VIP2诊室(挂号费50元/人次)!注:请务必在16:00之前到诊!愿我们一起努力,为健康加分!
禹大夫,我家孩子又发烧啦,我们该怎么办? 禹大夫,我家孩子还是咳嗽,我们该怎么办? 禹大夫,我家孩子又拉稀啦,我们该怎么办? 禹大夫,我家孩子扁桃体发炎啦,我们该怎么办? 禹大夫,我家孩子又不吃饭啦,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我不是儿科专业,但是深受“呼和浩特市-小儿王-李凤林”“北京中医医院-京城小儿王-王鹏飞”等老师的影响,对小儿病略知一二,验之临床、效果较佳,如“发热、咳嗽、纳呆、腹泻、腹痛、便秘、多动症、肾炎、尿蛋白、发育过早、生长性骨痛、前后二阴色红味臭”等,不过对于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大多数只能望洋兴叹! 其次,发热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古代中医解释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多以“变蒸学说”(又叫烧长、生长热)为主,虽然历代的论述不一样,但是大致思想是一样的。我个人认为只要体温不超过38℃,精神状态较佳,且无其他不适,可以不用吃药、注意观察,若有异常、及时处理! 然后,“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反之,小儿常见疾病,如发热、咳嗽、腹泻、哮喘、多动等,多是食积、受寒所致。为什么呢?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再为吃饱、穿暖发愁啦,往往是她的的父母、爷爷、奶奶等,生怕孩子吃的少、穿的少,殊不知,孩子在看似好心的呵护下,一次又一次的感冒、发热、咳嗽等。孩子成长,需要很多营养,但是脾胃较差、消化不佳,容易产生食积;孩提之时,阳气较旺,穿多了就热了,汗就出来了,赶紧脱衣服,一脱衣服就着凉,加之内有食积,很容易发热咳嗽、扁桃体发炎等,甚至导致肾炎等。于是,根据这个病机,我创制了“禹氏神苏饮”,由“焦神曲、紫苏叶、连翘、蝉蜕”等组成,验之临床、效果颇佳。 最后,希望和您一道,共同努力,护佑孩子、健康成长,开开心心每一天!下面我会列举数个临床中的有效病例,具体如下: 01发热 王某某,女,1月3天,在京河南人,诊治时间:2013年9月28日。自然生产、产后体健、母乳喂养,其母于满月后突然改变饮食习惯、多食葡萄,出现发热哭闹,稀便、灰绿色、夹有粘液,体温最高可达39.5℃,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行血常规、腰穿等检查,未发现异常,未予任何处理。询之其母在怀孕时嗜食麻辣烫等辛辣之物,且突然改变饮食,证属胎毒、伤乳,兼夹外感风寒之邪,考虑孩子尚小、服药困难,宜母女同治、药用如下: 孩子:生大黄1g、生姜1片(与大黄等量),切碎、沸水浸泡、纱布过滤、装入奶瓶,每隔三十分钟左右喂服一次;母亲:生姜5片(1元硬币大小)、葱白3根(带须,长约3cm),煮水,每天4次,每次100ml。半天后,其母代诉体温下降、粘液消除、便次减少、便色渐黄;一天左右,体温正常、未再发热、已不哭闹,大便如常、夹有奶瓣,嘱其母注意饮食,随访多日,未再发作。 02发热 王,女,2岁,初诊:2018年10月11日,发热1天,最高39.3℃,腹痛吐泻、多粘液黏条臭秽物,咳嗽无痰易惊,无抽搐等,辅助检查:腹部彩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血常规、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当地医院考虑“脑膜炎”,建议住院、电话求诊,处方: 焦神曲15g 藿香10g 苏叶5g 连翘5g 蝉蜕3g 5剂,凉水泡二十分钟左右,水开后再煮十分钟左右,隔半小时温服一次!注:超过38.5℃,加服退热药!忌冷饮牛奶肥肉鸡蛋! 10月12日13:10:微信告知,诸症几除! 注:其中有些病例,曾经单个列出,本次集中展示,个人见解、谨供参考!未完待续!
很多中老年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尿频尿涩、尿急尿痛等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虽然经过口服、静脉抗感染治疗等,效果还是不理想。 烦!烦!烦!该怎么办呢? 大家往往忽视了肠胃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泌尿系感染多属于中医的“湿热下注”,但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者,追根溯源却是肠胃的问题。 首先,肠胃在中医统称为“脾”和“胃家”,中医认为胃主纳、脾主化,脾主运化水液,脾胃好比是一条河中间的大坝,如若大坝拦截的好,闸门开时奔流急下,闸门关时一滴难流;一旦不好,就会漏水而出现流水不断。脾胃较弱、水湿下注,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 其次,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好比一条马路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如若警察指挥得当,车流畅通、车水马龙;指挥不当,交通堵塞、寸步难行。脾胃不和、气机不利,在身体则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泌尿系感染等。 再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是正气亏虚的表现;若肠胃较好,则化源不断、正气充足,何愁疾病不除? 最后,历史上的中国人,由于经历不断的战争、瘟疫等因素,先人遗传给我们的脾胃都不是太好,且多数抗感染治疗有伤胃的副作用,所以在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时,不妨考虑一下是否是肠胃不好的缘故。 若是如此,中医该怎么治疗呢?其实早在宋元时期的李东垣于《内外伤辨惑论》中便给出了答案,补中益气汤:生黄芪18g、炙甘草9g、人参6g、炒白术9g、当归3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经过辨证加减、验之于临床,往往收到不错的效果。
解某某,女,35岁,初诊(2016-11-14):痛经反复发作数年,每次行经腹痛难忍、有欲死感,苦不堪言,难以生活、工作,曾经使用各种口服及静脉止痛药无算,几乎无效,诊断为“子宫腺肌症”,给予温经汤加减,处方: 麦 冬15g 吴茱萸15g 红参10g 炙甘草10g 清半夏10g 生 姜10g 桂枝10g 牡丹皮10g 当 归10g 川 芎10g 白芍10g 阿 胶10g 7剂 服药四个月经周期,痛经几除(仅在2017年7月夜班时正值月经期,服用4片止痛片能顺利坚持抢救一夜)。
进入初秋,北京的天儿越来越凉啦,夏日的炎热逐渐淡去,加之淅沥沥的小雨,甚是凉爽、惬意;不过有许多朋友突然发现不知不觉的腰痛啦,一些青年人也有这种感觉,于是便吃起了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补肾药,可是用处不大,为什么? 《金匮要略》认为“雾伤于上,湿伤于下”,所以秋季腰痛多是寒湿所致,可以尝试藿香正气系列产品!个人建议,并非每个人都适用!
本网页所展示的文章多系个人原创(若是引用,将会特意标明),“医乃仁术”,您若觉得有些道理,可以转载、福运他人;不过请给予提示! 我会督促自己、多多思考,不定期发布小文章,期待对您有用,我们共同进步! 平时临床较忙,您若是咨询问题,有可能会延迟回复,敬请谅解!
生活在同样的天空下,甚至吃同样的食物,为什么有的人得病,有的人却安康呢?《伤寒杂病论》认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所以我认为通过调病的人,可以达到其病自去,即《黄帝内经》“谨守阴阳、以平为期”;所以临床中,我不太会看具体的病,同时我看的也是全科病,下迨嗷嗷待哺的童稚小儿,上至发鬓斑白的耄耋老人;当然急则治其标,如发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等是需要先治的!
很多找我看过病的朋友,常听我说忌牛奶冷饮等,大多数人非常奇怪!为什么呢?大致原因如下: 1.大多数人都知道,女性在哺乳的时候大多是没有月经的(现代生活条件较好,也有很多人哺乳期来月经的),在河南称奶水为“血妈儿”,所以奶为血所化,“气血者,阴阳之征兆也”,为至阴之物,除非至阳之人方可化之。 2.大多数人都喜欢补品,可是想过没有,所有的补品都得经过肠胃吸收,否则日积月累存留体内则为垃圾也,而垃圾长期得不到处理,就会发臭漫溢等! 所以我的建议:除非形体偏瘦、大便干燥、口舌生疮、面红目赤等阳盛之人,否则都不适合奶类制品及冷饮!个人所见,谨供参考!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痛,比如痛心,找个高兴事儿就过去啦;又比如心绞痛,是很危险的,应尽快去医院就诊;再比如说胸痛、腹痛,多是较为复杂的,应该去医院专科就诊;但是还有很多痛,如腰痛、腿痛、头痛、牙痛、关节肿痛、痛经、痛风等,经常被其折磨得唉声叹气、坐卧不宁、彻夜难眠,甚至泪若泉涌,我该怎么办?纵览历代医籍,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其实“痛”是这样的! 首先,痛由心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痛疮疡,皆属于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气血流通、血脉通畅,何痛之有? 其次,痛多寒致:《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列举了14种疼痛,13种皆是寒邪所致,只有1种为热邪引起。所以临床中治疗痛证的方剂,多是热药,如细辛、桂枝、乌头等。 然后,痛夹郁热:“痞坚之处,必有伏阳”,验之临床,“久痛之处,必有伏阳”,“肿坚之处,必有伏阳”,就如都知道的常识“垃圾堆久啦会发热”一样,所以《金匮要略》记载治疗关节痛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有知母、芍药等。 最后,希望和您一道,共同努力,减轻痛苦、迎来笑容,开开心心每一天!下面我会列举数个临床中的有效病例,具体如下: 01胸痛(肺癌术后胸痛) 宋某某,女,65岁,初诊(2012-12-25):肺癌术后5年余,术后伤口处觉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阴雨天更甚、苦不堪言,时伴四肢疼痛、喜温喜按,时有胸闷、胸部沙沙样响声,桂枝新加汤合生脉饮加减,处方: 桂枝15g 白芍20g 炙甘草15g 生姜5片 大枣5枚(掰) 党参12g 麦 冬12g 丹参10g 5剂,服药半剂后自觉疼痛减半,一剂后胸部沙沙样响声除。 02痛经(子宫腺肌症) 解某某,女,31岁,初诊(2016-11-14):痛经反复发作数年,每次行经腹痛难忍,使用各种口服及静脉止痛药无算,几乎无效,诊断为“子宫腺肌症”,温经汤加减,处方: 麦 冬15g 吴茱萸15g 红参10g 炙甘草10g 清半夏10g 生 姜10g 桂枝10g 牡丹皮10g 当 归10g 川 芎10g 白芍10g 阿 胶10g 7剂,此方加减,共计服药四个月经周期,痛经大减,其中两次月经量多、血块较多、厕中晕厥,2018年4月某次夜班时正值月经期,仅服用4片止痛片,坚持抢救一整夜,动作迅速、反应灵敏、配合有效,无任何差错。 注:其中有些病例,曾经单个列出,本次集中展示,个人见解、谨供参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