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作用机理,降子宫动脉血流,促进孕囊着床,预防子痫前期,预防流产,促进胚胎着床。使用方法,月经干净后,排卵前,每24小时注射一次,每天一次。两腹外侧交替使用,避开脐周,两厘米左右,注射后出现一针眼周围的一大硬块,这因为没有压好,皮下出血所致,一定要压时间足够长,若硬块不消,这可以用土豆片贴敷以消硬块,孕前后排卵前后应用。若用药过程中出现全身荨麻疹或出血现象,要立即停药就诊。 用药期间,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什么是饱腹指数?指对日常食用的含有240卡路里热量的食物所带来饱腹感的比较,换句话说,吃同等热量的食物,看看哪种食物不容易饥饿。 什么是食物的饱腹感?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饿了,就会积极寻求食物,有强烈的进食愿望,一旦感觉饱了,就会自动停止进食。一段时间内就再也不想吃东西了,这种感觉叫做食物的饱腹感。 人的饥饿感和饱腹感是由人脑调节和控制的,在人的下丘脑中,有控制食欲的神经中枢,分为饱腹中枢,和饥饿中枢。 正是这两个中枢,受到食物,激素,情绪的影响,控制我们的进食活动。 饱腹感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才能吃得少,又能吃得饱呢!在同等热量的条件下,食物的能量密度越低,食物的体积越大,食物的纤维越粗。进食时咀嚼的速度越慢,进食的食物消化越难,食物的饱腹感越强。也就是说食物的饱腹感,与食物所含的能量密度,食物的体积大小,食物的纤维粗细,以及进食的速度快慢有关。 哪种食物饱腹感最强?人们经常吃的土豆,饱腹感最强!!! 二两蛋糕的热量,相当于六两土豆的热量。嗨!你可不要小看土豆君呀!土豆君,不仅含有膳食纤维,抗性淀粉,还富含钾离子。鉴于土豆君的这几个特点让它不仅登上饱腹指数冠军,同时也跻身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人的健康饮食中。 抗性淀粉的减肥作用抗性淀粉,又称”抗酶解淀粉,”难消化淀粉,这种淀粉较其他淀粉难降解,在体内消化慢吸收和进入血液都较都较缓慢,抗性淀粉的减肥作用,一抗性淀粉具有可溶性食物纤维的功能,可增加排便量,减少便秘,从而起到减肥的作用,二,抗性的淀粉食用后排泄物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量增加,因而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三,抗性淀粉可抵抗酶的分解,在体内释放葡萄糖缓慢,具有较低的胰岛素反应,可控制血糖平衡,减少饥饿感,可以达到控制食量的作用。 什么是血糖指数?什么是血糖指数?血糖指数用于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一些食物摄入后消化快,血糖升的高,故具有较高的血糖指数,消化慢的食物,其血糖指数也较低,一般血糖指数低的食物饱腹感强,血糖指数高的食物饱腹感差。 改进进餐顺序通常,我们进餐顺序是,主食、荤食、蔬菜、汤品、水果。正确的减肥进餐的顺序应该是,水果、汤品(素)、蔬菜、荤食、主食。 改变进餐的速度在用餐时,最好养成良好习惯,不要吃得太快,更不要狼吞虎咽,细嚼慢咽,每一口饭在嘴里嚼二十次再咽下,让身体与大脑适当时间去产生及接收饱食信号,这样就能吃的不多饱得快。 科学研究结果日本,国立健康研究所等机构,做过一项针对女大学生健康医学调查,调查对象,包括22所大学,以1744名十八岁大学新生,根据其中,695人,提供进餐速度的快慢,进食菜单,身高,体重,生活习惯等资料数据统计分析,证明用餐速度的快慢与胖瘦有关,如进餐速度稍慢,平均体重,49.6公斤,如进餐速度体重平均体重55.4公斤,可以相差5.8公斤。。 通过以上四招,可以让减肥者很好地控制饥饿感,为成功减肥奠定良好基础,定量营养,饱腹,你不想试试看吗?赶紧行动哇,赶紧行动吧,成功就在不远处!
目的:了解宫腔形态、有无畸形、粘连、息肉、粘膜下肌瘤、肿瘤、炎症、宫腔异物、吸宫不全等, 适应症:可疑上述病变需要明确诊断者;查明不孕症原因 术前准备: 1.一般检查月经干经2--7天施术;有异常情况可以紧急施术。 2.术前需要空腹查乙肝五项、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肝功肾功血糖、血尿常规,凝血常规;尿妊娠试验排除意外,白带常规排除阴道炎症。心电图。签署知情同意书。 手术当天来院空腹,我院宫腔镜检查是在静脉麻醉下进行。手术当天要穿宽松衣服,便于穿脱。手术,麻醉,术中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总计费用大约1800元左右。
作者:王曌华,张建平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摘要:复发性流产是一种常见的妊娠相关疾病,发生率大约1%~3%。目前,妊娠期血栓前状态是复发性流产领域的研究热点。遗传性血栓前状态及获得性血栓前状态都是自然流产的高危因素。抗凝治疗是针对血栓前状态有效的治疗措施,仍需更完善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证实其对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有效性。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约为1%~3%。除了免疫因素、生殖系统解剖异常等会导致这一疾病的发生外,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这为临床医生治疗复发性流产开拓了新的思路。1、血栓前状态的概述及分类1.1 血栓前状态概述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调或障碍的一种病理过程,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改变。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指的是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涉及一系列的级联酶促反应,其最后环节是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正常机体,凝血系统、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互相协调、制约,使机体处于稳态。机体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凝血途径都通过因子Ⅹ。因子Ⅹ在因子Ⅴ的辅助下,使凝血酶原激活为凝血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纤维蛋白,实现机体的凝血过程。这个途径受到很多因素的调控,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和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都对凝血过程起到负调控作用。生理状态下,机体的血管功能,血液细胞成分和血液循环中的凝血因子、抗凝因子和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动。为减少在分娩胎盘剥离时候母体血液丢失,妊娠期间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发生改变,使妊娠期处于一个生理性高凝状态。这主要表现在机体的凝血因子浓度增加,抗凝因子水平下降及纤溶活性减弱。妊娠期间,凝血因子Ⅴ、Ⅶ、Ⅷ、Ⅸ、Ⅹ、Ⅻ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显著升高,尤其凝血因子Ⅶ可升高10倍左右。而Ⅺ则在孕期有下降趋势。AT-Ⅲ浓度和活性均无改变,蛋白C水平保持稳定或略升高,活性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同时,游离的蛋白S减少,而活化形式的蛋白S则因为其结合蛋白的增加也相应减少。血浆的纤溶活性在孕期有所下降。由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增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下降。若妇女妊娠期间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系统出现异常,可发生病理性高凝,形成血栓前状态,继续发展形成血栓。PTS即为病理性高凝状态。PTS颇为常见,各种血液及非血液疾病时均可见到,如多颗粒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近年研究表明,产科疾病,如流产(特别是复发性流产)、胎儿生长受限、妊娠期胆汁淤积症、子痫前期等,其发病机理均与胎盘内或母亲重要脏器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有关。1.2 血栓前状态的分类根据其发病原因的不同,血栓前状态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前者是由于凝血、抗凝和纤溶有关的基因突变造成,如凝血因子Ⅴ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凝血酶原基因突变,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等;后者主要是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获得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机体存在各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疾病等。1.2.1 遗传性PTS1.2.1.1 凝血因子Ⅴ(factor V,FⅤ)基因突变FⅤ在血液中具有抗凝作用和促凝作用。FⅤ突变主要表现为削弱人体自身抗凝系统,产生活化蛋白C抵抗。目前经典的因子Ⅴ突变称为FⅤLeiden(FⅤL),即其基因的1691位G→A的点突变,使得FⅤ氨基酸序列第506位点的精氨酸被谷氨酰胺所替代。突变后的FⅤ对活化蛋白C反应降低,其裂解受到抑制,降解速度可为正常的1/10,导致血栓形成倾向。FⅤL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FⅤL杂合子人群中,发生血液高凝的机会是正常人群的5~10倍;而在FⅤL的纯合子人群中,这种危险性增至80倍。FⅤL首先是在高加索人群中被发现的(欧洲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和印第安人为5%~8%),在美国FⅤL的人群发生率在3%~7%。1.2.1.2 人活化蛋白C抵抗素(human 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活化的蛋白C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是凝血因子Ⅴa及Ⅷa的生理性抑制因子。APCR是由于活化的蛋白C无法有效地水解、灭活Ⅴa、Ⅷa,使得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生成增多,造成体内的高凝状态。APCR的原因复杂,其中95%的APCR由FⅤL引起,另外FⅧ 基因突变、蛋白C(PC)或蛋白S(PS)的异常、血栓调节蛋白(TM)的异常、凝血酶原异常、APC抑制物活性增加等都会导致APCR的产生。1.2.1.3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这也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凝血酶原3’-UT区20210位点核苷酸序列G→A置换,此种变异导致血循环中凝血酶原水平增高20%~50%,此类妇女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3倍。这种基因突变在美国人群的发生率在1%~4%。其报道发生率仅次于FⅤL。1996年,Poort首次发现在凝血酶原基因的3’-非翻译区第20210位点核苷酸鸟嘌呤(G)突变为腺嘌呤(A)。Poort还发现G20210A突变和凝血酶原水平的升高有显著相关性。凝血酶原水平升高是血栓形成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1.2.1.4 蛋白C缺陷症和蛋白S缺陷症两种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蛋白C是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凝血酶及胰蛋白酶均可激活蛋白C,激活的蛋白C称为活化蛋白C,具有抗凝和促纤溶作用。蛋白C缺陷提示凝血活性增强,纤溶活性降低,是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蛋白S是活化蛋白C发挥抗凝作用的一个重要辅助因子,加速活化蛋白C灭活因子Ⅴa、Ⅷa。蛋白S缺陷同样造成血栓形成倾向。1.2.1.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 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突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含硫的氨基酸。血浆中的HCY约70%~80%与蛋白质(主要为白蛋白)结合,为结合型HCY;其它为游离型。血清HCY水平过高,除对胚胎有直接毒性作用外,尚可通过刺激自由基的产生和释放,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其表面的多种凝血因子,形成促凝血的环境。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血液高凝状态及相关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2.2 获得性PTS(1)抗磷脂综合征:目前认为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引起血栓形成可能有以下途径:①通过与β2糖化蛋白Ⅰ(β2GPⅠ)结合干扰其抗凝功能。②阻止前列环素的合成,引起全身和胎盘血管的痉挛缺血,血栓形成。③增加血小板活性因子合成,促进血小板聚集,加速血栓的形成。④活化的蛋白C可降解某些凝血因子起到抗凝作用,而aPL可以通过抑制蛋白C的活性导致血栓形成。⑤干扰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释放,抑制纤溶酶原向纤溶酶转化,引起纤维蛋白聚集。(2)获得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浆HCY浓度增高可由许多获得性因素引起,譬如叶酸、维生素B6或维生素B12缺乏;甲状腺功能降低、糖尿病、肾衰竭、炎症、恶性肿瘤等疾病;吸烟、咖啡摄入以及药物或年龄增长等。其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物中缺乏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中必需的辅助因子,如叶酸、维生素B6或维生素B12。(3)获得性APCR:获得性APCR可能是临床上很多血栓形成的罪魁祸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妊娠、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可产生获得性APCR;肿瘤患者的化疗可以使PC和PS的水平下降,Ⅷ因子水平增高等也可以产生获得性APCR。2、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流产近年来,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众多研究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栓前状态在流产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Brenner指出,Ⅰ级证据表明:除MTHFR C677T外,抗凝血酶缺陷、PC缺陷、PS缺陷、APCR、FⅤ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G20210A突变、抗磷脂综合征都和流产具有相关性(Ⅰ级证据,即基于1个以上设计合理的前瞻性研究或2个以上设计合理的回顾性研究得出的结果)。虽然目前对于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流产扑朔迷离的关系尚有争议,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倾向于患有血栓前状态的妇女,更易发生流产,并且,在这一人群中,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更高。Robertson等的研究系统性的回顾了既往79项关于妊娠期血栓前状态的研究结果,发现以下因素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高危因素: FⅤL突变纯合子(OR 2.71,95%CI 1.32~5.58),FⅤL突变杂合子(OR 1.68,95%CI 1.09~2.58)、G20210A基因突变杂合子(OR 2.49,95%CI 1.24~5.00),狼疮抗凝抗体LA(OR 2.97,95%CI 1.03~8.56),获得性APCR(OR 4.04,95%CI 1.67~9.76),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 6.25,95%CI 1.37~28.42)。2005年,Lissalde-Lavigne等进行了一项关于FⅤL、G20210A与流产关系的队列研究。在32 683例首次怀孕的妇女中,发生不明原因流产的有3549例,剔除无法配对的49例和取血样失败的4例,最后纳入研究的有3496例流产妇女和3496例正常对照妇女。在流产组中,FⅤL和G20210A的发生率分别为5.32%和3.78%,而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72%和1.60%;并且指出,这两种基因突变在高加索人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加索人种。统计结果显示,FⅤL和G20210A均可导致不明原因的流产发生,其OR值分别为3.09(95%CI 2.31~4.13,P<0.001)和2.34(95%CI 1.71~3.20,P<0.001)。其次,这两种基因突变引起的流产主要在妊娠10~39周,而在9周前的流产中,其统计学结果显示没有意义。有综述指出,通过回顾分析一系列对照研究,发现在RSA妇女中,FⅤL突变的发生率将近30%,与对照组相比(FⅤL突变的发生率波动于1%~10%),OR值在2~5。另,FⅤL突变纯合子发生流产的几率比杂合子高。大部分的研究结果都相对一致。虽然有研究提示FⅤL与流产不存在相关性,但这些研究通常有研究病例偏少,研究对象局限(如只选取早孕流产的病例)的不足。我们可以进一步来看荟萃分析的结果。有荟萃分析指出,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引起RSA的OR值在2.70(95%可信区间为1.37~5.35,P<0.001)。并且,FⅤL突变无论与早期流产还是晚期流产都存在相关性,前者的OR值为1.91,后者OR值4.12。但不可否认的是,FⅤL具有地域和种族的不同性。在一些亚非国家的研究中,FⅤL与流产的关系尚未得到很好的认可。Finan等研究了110例RSA妇女和67例经产妇女的G20210A突变的情况。RSA组中,有15例为G20210A突变,阳性率为13.64%;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只有2.99%(2例阳性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y等[8]通过对2087例妇女研究结果的荟萃分析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G20210A突变者流产机会增加2~3倍。但也有学者提出,G20210A与RSA不存在相关性。Brenner等发现遗传性或获得性APCR妇女仅18%分娩活产儿(其中32%早产)。在一项英国的流产研究中,280例复发性流产的妇女中,51例发现患有APCR。其与对照组相比,总的流产率显著增加(75% vs. 39%,OR 1.91,95%CI 1.42~2.55)。在一项大型的前瞻性研究中,随机纳入2480妊娠妇女,发现APCR阳性的妇女中期妊娠流产率显著增加(OR 2.8,95%CI 1.3~6.1)。在另一项111例高加索妇女的研究中发现,患有APCR的妇女8.8%发生了3次连续12周以前流产,8.7%的妇女有1次12周前流产,较对照组的150例健康妇女而言,流产的发生更加常见。同样,并非所有学者都支持APCR与流产有关的观点。如有学者认为早期反复流产与APCR无关。我国学者针对复发性流产妇女和正常未孕妇女进行APCR检测,发现均无APCR阳性者,进而提出中国妇女复发性流产与APCR可能无关联性。MTHFR基因的C677T突变,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亦是研究热点。Ren等在2006年对MTHFR C677T与不明原因RSA的相关性方面进行了荟萃分析。纳入分析的有21个病例-对照研究,2120例RSA病例和2949例对照组。总的结果显示,基因型TT vs. 基因型CC的OR值为1.49(95%CI 1.12~2.00),基因型TT vs. 基因型CT+基因型CC的OR值为1.40(95%CI 1.11~1.7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其中5个中国研究的结果却提示,MTHFR C677T是导致不明原因RSA的高危因素(基因型TT vs. 基因型CC的OR值为2.96,基因型TT vs. 基因型CT+基因型CC的OR值为2.30)。综上资料显示,虽然PTS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公认,但是在具体的研究结果中,很多仍然是相互矛盾的,即使在相对客观、全面的荟萃分析中也不可避免这种问题。分析其原因,首先是与各种PTS在各个区域、各个种族间的分布不均有关;另外,众多研究质量参差不齐,如存在纳入对象的偏倚、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数量的限制等等问题。3、抗凝治疗抗凝治疗被公认为对于血栓前状态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阿司匹林及中药等。其中,LMWH配伍小剂量阿司匹林占重要地位。到目前为止,仅有2项报道是关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抗凝治疗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其结果均显示,抗凝治疗不能提高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活产率。但由于在研究初始设定时,其研究对象并未仅限于血栓前状态的患者。因此,在对于有血栓前状态的复发性流产患者是否应该使用抗凝治疗仍然存在争议。目前,大多数学者仍然倾向认为,使用抗凝治疗对于有血栓前状态的复发性流产患者有益。且迄今为止,体外实验已经证实,低分子肝素对于滋养细胞的分化、侵袭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早期妊娠自然流产的绒毛进行培养,肝素可以通过增加其金属基质蛋白酶的表达活性进而促进其侵袭。这一基础研究也支持了抗凝治疗在安胎治疗中的应用。3.1 药物基础LMWH是普通肝素通过酶或化学解聚过程产生的小分子片段产物。其分子质量相当于普通肝素的1/3。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副反应小、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由于其不通过胎盘且也不分泌于乳汁中,在妊娠期和产褥期都可安全使用。根据LMWH的来源、生产工艺等的不同,LMWH可以分为许多种类,目前国外常用的有达肝素(dalteparin)、依诺肝素(enoxaparin)、那屈肝素(nadroparin)、帕肝素(parnaparin)和亭扎肝素(tinzaparin)等。这些LMWH的药代动力学和抗凝谱有所不同,临床上不可随意替换。3.2 临床用药3.2.1 用量LMWH的使用可分为预防量和治疗量2种。如果无近期血管栓塞表现或相关病史的患者,推荐使用预防量;而有近期血管栓塞表现或相关病史的患者则提倡使用治疗量。在APS孕妇的LMWH用量:预防量为enoxaparin 40 mg 每日1次,dalteparin 5000 U每日1次或者enoxaparin 30 mg 每日2次,dalteparin 5000 U 每日2次。而治疗量有根据体重用药:enoxaparin 1mg/kg 每日2次,dalteparin 200 U/kg 每日2次;或者居中用药量为16周前enoxaparin 40 mg每日1次,dalteparin 5000 U每日1次,16周后则改为enoxaparin 40 mg每日2次,dalteparin 5000 U每日2次。目前临床常用于RSA的LMWH主要是enoxaparin和daltaparin,一般为dalteparin 5000 U每日2次或enoxaparin 40 mg每日2次(两者均为皮下注射用药)。3.2.2 疗程使用LMWH常从妊娠早期开始。可选择在血β-HCG诊断妊娠或者超声确定宫内妊娠后开始用药。前者用药时间相对较早;而后者则能排除异位妊娠及同时判断胚胎宫内发育情况,两者各具优点。治疗过程中,如果胎儿生长发育良好,与孕周相符,凝血-纤溶指标检测项目恢复正常,可考虑停药。但停药后必须每月复查凝血-纤溶指标及监测胎儿发育情况,有异常时重新用药。必要时治疗可维持整个孕期,一般在终止妊娠前24h停止使用。产褥期是否继续使用LMWH存在争议。有学者提到:在英国,推荐用法是在产后3~5d继续使用肝素(尤其是剖宫产分娩者);而在美国,推荐用法是到产后6周。但另有学者认为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非常低:在小于35岁产妇的发生率为0.30/1000,而在大于35岁的产妇中为0.72/1000。从而提出:在具有产后高血栓风险的产妇中继续治疗,比如剖宫产分娩者、肥胖者、发生子痫前期者及年龄大于35岁者等。目前,我们尚未尝试在RSA患者产褥期使用LMWH,但追踪观察亦未发现有血栓事件的发生。3.2.3 监测在使用LMWH过程中,必须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主要是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两方面。在出血事件方面,首先是观察用药过程患者的症状,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其次是可以监测抗Ⅹa水平:在使用预防量LMWH时,注射后3 h的抗Ⅹa一般维持在0.2~0.6 U/ml。但是目前更多的研究表明抗Ⅹa的监测意义尚存在争议,认为抗Ⅹa检查的准确性不高、可比性差,且LMWH使用安全性高,在预防及治疗剂量的LMWH中无需常规监测抗Ⅹa;对于极度肥胖或体重低于正常的患者、严重肾衰患者则有监测的必要。在肌酐清除率<30 ml/min时,慎用LMWH。LMWH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率极低,但是在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可以更好地避免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发生。一般为用药初期每1~2周监测1次血常规或血小板计数,稳定4次后可每月1次至每2个月1次。3.2.4 不良反应国内外文献报道,妊娠期使用LMWH对于母、胎都是比较安全的。LMWH主要可引起母体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出血、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有学者对2777例妊娠期使用LWMH的病例进行总结: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80%;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98%;血小板减少率为0.11%,其中没有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骨质疏松发生率为0.04%。因此从母体角度考虑,LMWH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会很小;但是在发生药物过敏、严重的出血事件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时仍要注意及时停药。而对于骨质疏松,通常可以合并使用钙剂及维生素D预防。在对胎儿的安全性方面,目前尚未有发现LMWH引起胎儿畸形的报道;LMWH不通过胎盘屏障,也不会增加胎儿出血事件的发生。因此,LMWH可以在妊娠期安全使用。另外,LMWH不分泌于乳汁中,在哺乳期也同样可以安全使用。在多项研究中,LMWH都和小剂量阿司匹林一起使用。阿司匹林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许多报道指出联合用药的临床效果与单独应用LMWH相比并无明显改善。阿司匹林一般从孕前开始使用,维持整个孕期。常用剂量在75~100 mg,每天1次。阿司匹林孕期合理使用无明显副反应,且无致胎儿畸形现象。除了抗凝治疗,有学者认为对于获得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补充大剂量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有一定作用,但其用药时间以及确切效果如何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总之,复发性流产是一个常见的妊娠相关疾病,其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密不可分。抗凝治疗是针对血栓前状态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是,在这一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争议。目前,仍需要更多严谨设计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来探寻治疗血栓前状态的最佳治疗方案,为复发性流产夫妇带来福音。
你知道睾丸激素对男性来说有多重要吗? 2016-06-11 男士健康MensHealth 总爱窝在沙发上,左手可乐,右手零食的兄弟,很不幸的告诉你,你的身体可能已经开始女性化的转变了,赶紧把屁股从沙发上挪开去做些运动吧。 这话是不是危言耸听,你可以接着往下看,但可以先来做个简单的自测: 一丝不挂,自然站立,然后向下看:如果你能看见自己的睾丸,恭喜,你目前的睾丸激素水平应该正常。但如果你的大肚子遮挡了视线,以至于无法低头看见自己的小老二,那你的睾丸激素水平也许面临着匮乏的局面。 请注意,兄弟们,腹部脂肪就是睾丸激素水平最大的杀手,也是让你的体质逐渐娘化的关键所在。 即使正处在睾丸激素水平暴涨的22岁,你的“蛋蛋”也无法制造出足够的雄性荷尔蒙,来同时满足肌肉生长、跟小妞上床、在运动场上狂奔等多项要求。 那么,你的睾丸激素水平究竟怎么样呢? 过度的体脂让男性看上去具有女性化的身体曲线,如果更倒霉一些的话,也许还会让你长出一对微微隆起的“乳房”。 上述情况只是表面现象,究其原因,人体脂肪中含有一种芳香酶,这种酶可以把睾酮转化为雌激素,而雌激素则是导致女性化体征的重要因素。 额外的雌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减慢睾丸激素的分泌速度。睾丸激素分泌得越少,腹部脂肪越容易堆积,雌激素就产生得越多。这是个恶性循环过程,会逐渐让你失掉所有的男人味。 但是美国一个研究组织进行的一项针对1822名男性的研究表明,过大的腰围是睾丸激素水平偏低的最明显标志,甚至比年龄大小和健康水平等指标更能体现睾丸激素水平。研究人员发现,腹部中间位置的脂肪水平越高,被测试者睾酮缺乏或者患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可能性的程度就越高。这种症状会导致性欲降低、勃起功能障碍、骨质疏松、情绪低落、嗜睡以及身体各部机能降低等现象的发生。 没错,你的睾丸激素水平会随着衰老自然地逐年降低。但是肥胖却能加剧睾丸激素流失的速度。虽然传统观念认为,啤酒肚彰显着豪迈的男子气概。但是,美国一个研究组织进行了一项为期9年的针对40~79岁男性的跟踪调查,发现超重或是肥胖的男性,比正常体形的男性睾丸激素水平下降的速度快很多。过大的腰围是睾丸激素水平偏低的最明显标志,甚至比年龄大小和健康水平等指标更能体现睾丸激素水平。而体脂较少的男性所呈现出的男性特质则更为明显。 需要锁住睾丸激素的另一个原因是:雄性荷尔蒙能减缓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肌肉流失的趋势。美国农业部人类营养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男性在30岁以后,肌肉量会以每年1%的速度流失。这表明,每年我们会损失大概150克瘦肌肉。但在另一项为期4年半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睾丸激素水平较高的男性,每年的肌肉流失量远远低于150克。 不过现在有个好消息:你可以通过减少体脂,尤其是腹部脂肪,扭转睾丸激素逐年降低的局面,甚至还能增加睾丸激素分泌量。 以下三种方案,能重新启动你的睾丸激素生产线。 方案一 举得更重,跑得更少 高强度的力量训练能让睾丸激素分泌量激增。多用涉及多个肌群的复合动作进行训练,尽量缩短组间休息时间,并且要将有氧训练限制在一定时间内。这种训练方式能大幅提升体内生长激素水平,而较高的生长激素水平能让肌肉长得更多更快。身体处于这样的内环境下,糖原消耗速度将会激增,导致身体消耗大量热量。最后,曾经肥胖的你就可以向啤酒肚和“乳房”说再见了。 方案二 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 健身房以外的日常生活习惯,极大地影响着睾丸激素水平和肌肉生长情况。平常生活中的点滴,对睾丸激素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是日常生活中需要时刻注意的几个要点: 睡眠 睡足8小时。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天睡5小时的男性,睾丸激素水平比每天睡8小时的男性低15%左右。 酒精 研究显示,酒精会提升睾丸激素转变为雌激素的速度。如果你想让睾丸激素分泌水平最大化,降低脂肪、保住肌肉,那就少喝点吧。 勃起 关于性行为的相关研究测量了8位男性在观看色情片之前、之中以及之后的血睾酮水平。影片结束后的90分钟内,8位男性的血睾酮水平纷纷达到了峰值,平均提升了35%左右。所以,睾丸激素水平和勃起程度息息相关。希望你平时多和女友、爱人做爱——难道会有人不愿意吗? BPA 双酚A,多出现于塑料制品和罐头食品中,这种化学物质会通过类似于雌激素的特性,导致睾丸激素水平的降低。所以,请少吃罐头食品,并时刻关注塑料制品的使用年限。 方案三 饮食增加睾丸激素 营养因素直接影响着睾丸激素水平。但如果你还在用节食的方法进行减脂——大幅降低摄入热量、极度削减脂肪、严格控制红肉和鸡蛋摄入量的话,你会错过很多对合成睾丸激素而言十分重要的营养素。 如果你想减掉10公斤体脂、增加大量肌肉,并让睾丸激素水平飙升的话,请遵照以下饮食规则: 热量不能太低 如果在高强度训练的情况下,每天只摄入少于1800千卡的食物,会造成睾丸激素水平下降40%~50%左右。摄入足够的热量能阻止睾丸激素分泌速度减慢。 成年人每天需要的热量公式: 男性:66 + [13.7x体重(千克)] + [5x身高(厘米)] - 6.8x年龄 女性:65 + [9.6x体重(千克)] + [1.7x身高(厘米)] - 4.7x年龄 然后,根据你每天的运动量,热量需求还会有不同 几乎不动 = BMR x 1.2 稍微运动(每周1-3次)总需 = BMR x 1.375 中度运动(每周3-5次)总需 = BMR x 1.55 积极运动(每周6-7次)总需 = BMR x 1.725 专业运动(2倍运动量)总需 = BMR x 1.9 摄入全谱氨基酸的动物蛋白 每天每公斤体重应摄入2克蛋白质——最好是低脂的肉类。充足的动物蛋白能保证全谱氨基酸(种类齐全的氨基酸,能够全面满足人体需要)的摄入,促进肌肉合成。 别忽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 每天每公斤体重应摄入4克蛋白质。2∶1的碳水和蛋白质摄入量比例能让睾丸激素保持正常分泌。 不要拒绝饱和脂肪酸 日常饮食20%~30%的热量应该来源于脂肪,而且并非仅来源于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是胆固醇的重要来源,胆固醇是合成睾丸激素的重要原料。所以,应该保证每天有5%~10%的热量来源于饱和脂肪酸,比如像蛋黄或是红肉里的脂肪。不是瞎掰,整天一点蛋黄都不吃的做法一点都不爷们,不是吗? 最后,我们帮你总结了能够促进睾丸激素的10件事: 1. 戒酒 2. 增加力量训练,限制有氧训练 3. 举得更重 4. 抓住一切机会释放压力 5. 远离影响睾丸激素分泌化学物质,如双酚A、多氯联苯以及邻苯二甲酸盐 6. 每晚至少睡足8小时 7. 降低腹部脂肪 8. 吃得对,而不是吃得少 9. 经常勃起 10. 摄入有益于睾丸激素分泌的补剂,比如像乳清或酪蛋白、欧米茄3脂肪酸、支链氨基酸
山东省自2024五月一号起试管婴儿助孕费用大幅度下调其中取卵费由3500~1570元。胚胎培养4000-3600元;单精子注射就是二代试管婴儿费用4000~2650元。囊胚培养2000-1800元,胚胎移植4000~1470元。胚胎冷冻费要按月收费。以上是参与医保之前的费用,职工医保起付线1000元后报销80%;年内封顶。
孕期大部分用药被认为是安全的,或者有些因为资料有限,不能给予明确的解释。我并不建议,孕妇因为不知道自己怀孕使用了药物,而轻易放弃自己的孩子。原因如下! 1致畸研究:我们知之甚少 目前明确致畸的药物很少,因为不可能所有药物都有孕期使用的资料。而且这些资料总结也很困难,因为有些缺陷不一定是在胎儿出生前后即显现出来。比如说药物和儿童期肿瘤的关系,除非这种肿瘤是罕见的肿瘤,再追溯孕期用药的情况,从而总结疾病和孕期用药的相关性;如果是常见的肿瘤,很可能根本不会被引起重视。 比较明确会导致畸形或者影响较大的药物多为化疗药物,或者激素类药物。 此外,目前,药物对胎儿影响的研究仍停留在药物导致胎儿结构异常上。而对“胎儿智力”,“器官功能”或者以后“性取向”,社交能力方面的影响更无从谈起。而且人与人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也不同。 我想说的是,其实关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我们知之甚少。 现在很多人担心对孩子智力的影响,其实我认为这都是道听途说,为什么你不担心以后对孩子“性取向”或“社交能力”的影响。因为许多人只听说过智力,而“性取向”这种你不考虑的问题药物研究机构却是关注的,但是这些同智力评估一样做起来很难。 你觉得有什么方法可以评估智力?智商?智慧?别说胎儿了,一个成人都困难! 2吃药和喝水,最大的不同在于剂量 关于孕期用药与致畸的一个主流观点是:“任何药物或者说物质都是可以导致胎儿畸形的,包括我们每天饮用的水。但是这和你摄入的剂量是相关的,你不可能喝到达到致畸剂量的水。”这是外文翻译过来的,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他说的很客观。 药物也是这个样子,通常要在常规剂量的十几倍或几十倍以上时才会出现导致畸形的可能,而即使如此也不是绝对致畸的。 常规剂量下绝大多数的药物都是安全的。例如咖啡因,民间流传着孕期不能喝咖啡,不能喝茶叶的说法,因为其中含有咖啡因。 咖啡因的确有很明确的致畸性,在孕小鼠和大鼠的实验中,可观察到胎仔四肢及腭畸形发生率增加。再更大咖啡因暴露剂量下可以见到胎仔死亡,生长迟缓和骨骼变异。灵长类动物,食蟹母猴在孕期暴露于咖啡因,同样可以观察到其后代死产和流产发生率增加。 但是在人类报道中,还没有发现咖啡因有导致胎儿出生缺陷的报道,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一天喝上百杯咖啡,可是在动物实验中,每天让猴子喝的咖啡剂量远远高于一个正常人每天饮用的剂量。 也就是说,“咖啡因致畸并不代表喝咖啡致畸。”药物是否致畸,和使用的剂量有很大的相关性。 通常一个药物如果在常规剂量10倍以内即可产生对胚胎的毒副作用,我们就认为它是一种强效致畸剂了。因此,药物对胎儿产生潜在风险都要在常规人类推荐使用剂量的10倍甚至数十倍以上。 3“全或无”理论,你是排卵前吃,还是排卵后吃 其次,药物致畸和使用药物的时期也有很大关系。假如你使用药物时受精卵已经形成并且着床,这时胚胎才有机会接触到体液,才会有可能对胚胎产生影响。 但在早期受精卵细胞很少,如果药物或者放射线等不良刺激因素影响到胚胎,胚胎就会死亡流产。假如胚胎存活下来就认为没有受到影响,这就是目前药物致畸学中“全或无”的理论。 如果在排卵前或者着床前用药,目前认为就不会产生影响,因为受精卵没有形成或者不会和体液接触。除非该药物的半衰期很长,在体内代谢干净需要很长时间。受精卵与体液接触往往要到排卵后7~10天以后才有可能。 4FDA药物分类,还有很多不足和缺陷 在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药物致畸事件——“反应停事件”。反应停(一种药物)应用于早孕期早孕反应明显的孕妇,最后出生的婴儿约三分之一发生了肢体缺陷。 因为“反应停事件”人们才开始关注孕期用药的安全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才开始要求所有药物都要注明对胎儿致畸风险的研究。建立了一套等级评估系统,即FDA分类,将药物有无致畸性分为A、B、C、D、X五类。其中A,B类药物为为孕期使用相对安全的药物。X类为孕期禁用的药物。C,D类药物要平衡利弊,当利大于弊时使用。 现在很多我们的孕妇通过网络知识都知道美国FDA分类。可悲的是我们很多医务人员也只知道FDA分类。 其实FDA分类中有很多不足,有些只是根据“少数个案报道”,或“有限动物实验数据”得出的,且更新时间较慢,未必适合对孕妇提供咨询。 比如常见的口服避孕药在FDA分类中属于“X类”孕期禁用。我相信给动物孕期实验可能会诱发出畸形,但是人类都是在排卵前后或受精卵着床前使用紧急避孕药,谁会知道怀孕后还去吃避孕药呢?现在就没有关于使用口服避孕药导致胎儿致畸的报道。 其实,在国外除了FDA分类之外还有很多对药物安全性进行分类的标准。如Wayne州立大学的致畸等级系统。该系统就把口服避孕药归到了很小的致畸风险之中。 5中成药治病效果都不明显,更别说致畸了 FDA分类中有很多不足,也有很多需要改动的地方。中国政府直接套用了现成的FDA分类,自己却不做一点点的努力。 我们可以看看中成药,是药三分毒,凭什么就那么肯定中成药没有致畸的风险。中成药的说明书要么禁用,要么慎用,要么无相关数据。禁用的和慎用的却不说原因和提供动物实验的数据。 至于中成药的问题,如果您用了,说明书上写禁用,我也建议您不要太担心。上边所说的禁用往往是因为中成药中有一些活血的成分,从中医的角度讲孕期使用有活血成分的药物有增加流产的风险,因此不建议使用或禁用。 这里的禁用并不代表它有很严重的致畸风险。其实换个角度看,中成药药性多比较温和,很多中成药本身效果并不好,只是中国人思想上易于接受,其实很多药在国外都不被认可。 治病的效果都不明显就别说致畸了。举个例子,冬虫夏草大家都是知道这个药材很好,可是做成中成药后效果如何就不知道了。 6泡菜、味精、电脑辐射什么的,你想多了 此外,还有患者问过我:怀孕了吃了味精对孩子有影响吗?吃了泡菜对孩子有影响吗?用相机照相了对孩子有影响吗?怀孕了照相能开闪光灯吗? 书本上去哪里找味精、泡菜致畸的数据,说明书上也没有相关提示。从保护胎儿的角度出发,我们孕期应该少接触药物和半加工食物,或者一些食物添加剂,但是没有必要因为接触了就耿耿于怀不能自已,甚至现在被误解为因为接触了孩子就会出现问题。 中国人还在担心电脑辐射对孩子不好。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是这样说的,迄今没有证据显示电脑辐射增加了流产率,但是从事电脑工作的孕妇流产率是增加的,主要考虑因为长时间从事电脑工作精神高度集中,导致的腰酸,劳累,流涕等感冒症状增加了流产的风险,因此在国外建议孕妇从事电脑工作者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6小时,且经常起来活动变换体位。 我认为防辐射服只有在中国才有消费市场,如果在国外就会涉及商业欺诈被起诉了。 7除了医学,还有N多社会问题 目睹过很多很可悲的故事。因为孕期孕妇用了一点点的药物,尚不知道药物对胎儿是否造成影响的情况下,或甚者是例如阿莫西林、头孢类等孕期可以使用的药物。就进行了人工流产。我想说:“这是您的孩子”。 有些医务人员也是建议患者把孩子做掉,这点我很痛心。我认为有些医务人员建议孕妇把孩子做掉出于以下考虑。 首先因为中国的母胎医学发展缓慢,到目前还没有遗传科医生的执业注册。患者可能找到了一些妇产科医生,而这些医生所擅长的是妇产科手术。可能从理论上去给患者解释“缺乏沟通经验与技巧”。 再者中国的医患矛盾过于复杂,政府对医务人员的保护不够。在给患者进行孕期药物咨询时,承担了很大风险。 在患者看来,孕期用药找医生进行咨询,医生给出一个答案,这个过程很简单。但是往往患者的提问方式就让医务人员很尴尬:“你说我的孩子有没有问题?” 有许多早孕期来诊的患者甚至都还没有看到胎心,要知道早孕期自然流产率是15%。换位思考一下,其实这个问题在医务人员看来就是一个风险的转嫁。 谁敢说没有问题?建议你做掉,孩子死无对证。不建议你做掉,有了问题谁来负责?或者干脆说,这个有可能有问题,也可能没有问题,说的很含糊,把风险重新推回给你。 8医生真正关心的数字 鉴于孕期用药致畸性研究有限数据的不可靠性,以及个性化用药方案风险不可预知性。我认为孕期用药与药物致畸咨询的范畴应当局限于因母体疾病,如“癫痫、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风湿免疫类疾病”等孕期需要长期大剂量使用药物的情况,而非孕前、排卵期前后、偶尔一次或数次,常规剂量使用某种药物,局部用药,或男方用药等情况。 这些情况下药物或不良因素是否对胚胎产生了影响根本无从谈起,其实去谈也无任何依据可言。 当您在孕30天前后问我,因之前偶尔不经意的用药是否对胚胎产生了影响时,在我的眼里出现以下数字: 您因为怀孕而面临着自然界固有的15%的自然流产率,2%的宫外孕发生率、3~5%的自然界出生缺陷率,其中包括1/700的唐氏儿(21-三体,智力低下)出生率,男婴中1/700的克氏征(47,XXY,不能生育)出生率,等等。 最后我想送给大家的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作者:张宁 Via 好大夫在线 了解更多 阅读 2538071 投诉
输卵管造影一般是为不孕症患者设计的检查,现在二孩政策放开35岁以上高龄女性计划要孩的增多,为了了解她们的生育力,及早发现异常,所以高龄女性备孕前也主张要做一下输卵管造影,一是了解宫腔形态、是否有粘连、查看输卵管是否通畅有无积水、如果不通是那个部位不通,近端还是远端等。二是输卵管造影有轻度的治疗作用,对宫腔有轻微粘连、或粘液栓堵塞有疏通作用。 注意事项: 1月经干净3-7天手术,当天上午来完成术前检查,预约下午做。当天做完当天走不需要住院。 2.术前查尿妊娠试验,排除生化妊娠。查阴道分泌物排除阴道炎。阴道有炎症不能做造影。 3.术前月经干净后打算造影一定不能同房,一是防止术后感染,二是造影的意外怀孕!还有造影是用碘水造影剂,进口药不需要做过敏测试。即时拍片不需要24小时后再拍。 4.因造影是放射线下进行,所以当月避孕。两周内禁同房。 4.造影虽是无菌操作,但是阴道是有菌的环境,所以术后要遵医嘱服用抗生素3-5天预防感染;造影后由于刺激子宫内膜会出现少量阴道流血,一般持续3~5天干净,如超过一周仍不干净请及时就医。 5大致花费:总计6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