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上海六院糖尿病蒋伏松医生,作为全国排名前三的内分泌科室,我们常年接待大量的糖尿病患者,接触过数以万计的糖尿病病例,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没有定期检查而产生并发症,我们感到非常遗憾和痛心。很多并发症是可以通过定期检查来及时预防的,因此特写此文科普,希望大家能定时体检,把糖尿病控制好,一样可以过得健康舒心。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定期检查可能讳疾忌医的心理吧,许多糖尿病患者经常埋头吃药,却很少去医院检查,血糖控制如何自己不知道,甚至出现了并发症也浑然不觉。糖尿病不仅仅是一个单纯高血糖的问题,如果病情控制不好,可以损伤心、脑、肾、眼、足、神经、皮肤等全身多个靶器官,导致各种各样的急、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病等等,而这些并发症在早期阶段患者往往感觉不到,只有通过全面检查及才能被发现。那糖尿病患者究竟需要定期做哪些检查?多久查一次?有什么注意事项呢?今天我们为大家详细讲解清楚。01-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在4.4~7.0mmol/L之间,餐后血糖<10.0mmol/L。检测频率:1-2周至少查一次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不稳定患者建议每周测两次:三餐前后、三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血糖极不稳定的患者,可进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02-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情况比较常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进展风险。一般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降压目标应<130/80mmHg;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可放宽至<140/90mmHg。至少每周监测一次,已经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每年做一次动态血压的监测。0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客观反映患者近2~3个月的总体血糖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一般要求控制在7%以下。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查一次,达标后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检测时不需要空腹;不同人群的控制目标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以适当放宽,年轻患者最好控制在6.5%以下。04-血脂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血脂代谢异常是引起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血脂对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非常重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首要目标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建议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血脂。如已合并血脂异常,建议增加监测频率,每3个月到半年检查一次为宜。05-尿常规尿常规间接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是否存在泌尿系感染等情况。1-3月检查一次。06-肝肾功能可以掌握肝脏及肾脏的情况,还能给选择用药提供依据,因为在肝肾功能问题较大时,有些口服降糖药是不宜使用的。每3~6个月检查一次。07-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kg/㎡)BMI是反映肥胖的指标,≥24.0属于超重,≥28.0为肥胖。控制体重是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任务。监测频率建议:建议至少每个月测量1次体重和腰围。08-眼底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病程早期往往没有症状,通过眼底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初次筛查: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5年内、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应进行眼底检查复查:每1~2年进行1次眼底检查;对已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09-心血管检查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心电图、心脏彩超、冠状动脉CT造影,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问题。3-6个月检查一次心电图。10-足部检查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严重和治疗费用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重者可以导致截肢和死亡。糖尿病足病治疗困难,需要及时预防。检查足部皮肤有无皲裂、有无红肿及水疱、有无感染及溃破;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预防糖足发生。有足部水疱、溃疡、老茧的糖友,不要自行处理,需找专业医生治疗。每天自查,每6~12个月请专科医生检查一次。11-下肢动脉检查47.5%的糖尿病足患者存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而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是糖尿病足溃疡(DFU)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通过下肢动脉超声可及时确诊,并进行积极干预和治疗。每6~12个月检查一次。12-口腔疾病检查糖尿病可导致牙周病、牙齿松动或脱落、口腔溃疡、口腔霉菌感染、龋齿等多种口腔疾病,因此,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6~12个月检查一次。13-周围神经病变通过针刺痛觉、温度觉、压力觉、震动觉和踝反射等相关体格检查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肌电图”),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每6~12个月检查一次。14-肺部检查胸部X线片检查可以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同时合并肺部感染、肺结核或肺部占位性病变。每年拍1次胸片检查。15-骨密度检查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通过骨密度检查,有助于骨质疏松的早发现早治疗。每1-2年检查一次。16-腹部B超检查通过腹部B超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同时合并脂肪肝?是否有胆囊炎症、结石或胰腺占位性病变。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了解更多糖尿病知识,可联系医生助理,获取以下资料:Dr_Jiangfs领取:《61份糖尿病专业食谱》《100个常见食物GI值》《糖尿病饮食控制》《糖尿病运动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防控糖尿病,获得长久健康。
糖尿病人最怕的就是吃完东西后血糖飙升,或昨天吃完血糖是正常的,为什么今天这顿饭吃完后餐后2小时血糖一下子升高好多。每次吃饭血糖反应都有差异,时高时低,搞的不知道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其实餐后血糖飙升,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饮食:到底吃了什么,怎么搭配的。讲到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专业术语:GI(升糖指数)数值。GI(升糖指数),是指含50g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在一定时间(一般为2小时)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的百分比值。对于糖友来说,最好对一些常见食物的GI值有个大概的认识,吃饭时尽量选择低GI(低升糖指数)的食物,这样血糖升的缓慢些,对咱们的身体健康很有帮助。GI值的标准高GIGI>70消化速度快,吸收完全,对餐后血糖影响大,血糖高时不吃或少吃。中GI55≤GI≤70对餐后血糖影响中等,适量少吃。低GIGI小于55消化缓慢,释放缓慢,对餐后血糖影响小。适量吃。注意事项一、低GI≠放开吃对于糖友来说,控制饮食最重要的是控制总热量,即食物的总量。不能因为是低GI食物,所以就吃很多超过所需总热量,放开吃会给身体带来很大负担。二、不同做法影响GI值以玉米为例,玉米的GI值是55,但是玉米碾成玉米面,玉米面的GI值是68。米糊的GI值要高于米饭。原始食材和加工过的食材的GI值是不一样的,加工的越精细,GI值越高。以水果为例,水果变成果汁后,很多营养成分都被破坏了,果汁里大部分都是果糖蔗糖。因此对于食材,能整个吃就整个吃,不要榨汁,搅碎、打糊,食物也不要煮的太软太烂。三、学会搭配吃饭时,要学会搭配,如果非常想吃高GI食物,可以搭配低GI食物一起吃。要学会加料,降低食物的GI数值。比如煮饺子,可以加蔬菜。吃主食,可以加上粗粮,糙米、荞麦、藜麦等。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控制血糖,我们为大家整理了约100个常见食物的GI数值表,方便大家了解和熟悉,并学会运用,赶快收藏起来吧!了解更多糖尿病知识,联系医学助理:Dr_Jiangfs领取:《61份糖尿病专业食谱》《100个常见食物GI值》《糖尿病饮食控制》《糖尿病运动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防控糖尿病,获得长久健康。
主要预约方式:1.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微信公共号)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微官网(微信公共号)3.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里面有个医疗健康版块也可以预约4.好大夫等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可直接预约5.实在约不到可在这个平台试一下能不能抢到号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https://yuyue.shdc.org.cn/,在右上角输入我的姓名【蒋伏松】电话预约:临港院区(环湖西三路222号):021-38297159,38297125周三上午(特需226元,检验检查免预约),周四上午(专家)徐汇院区(宜山路600号):64757781、64757782周五下午(专家),周六上午(特需326元)国际医学中心(浦东新区康新公路4358号,特需1200元):60236000可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蒋医生的讲糖获取我原创的科普视频、控糖食谱,帮助你们更好的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更好的应对和治疗,早日康复,获得长久健康!
最近一次,有人得知我是内分泌科医生时,好奇的问“男人也有内分泌吗?”。可能有许多人根本没听说过内分泌这个词汇,而听过的则多数是来自电视、网络——内分泌失调,差不多是和女人的种种不爽关系密切。以至于我太太的同事不无善意的对她说,这个职业和女性打交道多。意在提醒:得盯着我紧一点。要是这位同事知道我的工作搭档——内分泌科医生——大多数也是女性,那可能把我的职业想象成和张艺谋、周星驰他们一样风光了,呵呵。还有泌尿科的患者来找我,告知他找错了后还非常无辜的说,不都是一个“泌”字嘛。 确实内分泌这一词汇太专业,不要说业外人士难有大概的印象,即使有些医务人员也对我们的专业范畴也一知半解。而解释这个词时又必须用专业词汇,还是令人费解。有时因为解释不清,急了,就含糊的说,我们是诊治糖尿病、甲状腺的。算对方听懂吧,我们自己又觉得很冤,读了这么多年书,工作中淬炼很多年,就治这两个病,还都基本不能彻底治愈,唉。 那究竟什么是内分泌呢,那先说外分泌。看到美味,唾液腺分泌口水;天气热了,汗腺分泌汗液;给婴儿哺乳,遇伤心事流泪……。凡是腺体分泌水样物质,我们肉眼能看得到的现象,都可称为外分泌,简称分泌。当然也就没人多说前面一个字了。这类腺体称为外分泌腺。而经典概念中,内分泌腺是将产生的物质直接分泌到血液中来发挥生物效应。而这些物质,则称为激素(hormone),音译荷尔蒙。请不要误会,许多人一提激素,就是发胖,副作用等等。一提荷尔蒙,就是男性荷尔蒙、女性荷尔蒙,在科学中再掺和些性的神秘色彩。这些说法提到的仅仅是激素大家族中的一种激素,又仅仅是这种激素中功能的一个方面。 在人体,主要的内分泌器官有垂体(在头颅内)、甲状腺(位于颈部正中)、甲状旁腺(紧贴在甲状腺)、肾上腺(紧贴在肾脏上面,但不属于肾脏)、胰腺中的胰岛、男性的睾丸、女性的卵巢等。其他的器官如胃肠道、肝脏、肾脏、心脏、肺、脂肪、皮肤、骨骼等也都具有内分泌功能。这些器官可以分别产生各种各样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或组织液传递信息,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性别分化、机体内环境(水分、糖分、盐分、酸碱度等)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调控生殖等。如果体内的某种激素过多或过少,或者是机体对激素不敏感或过分敏感,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出现各自的相应表现。如高血糖或低血糖、血脂过高或过低、高血压、低血压、巨人症、侏儒症、呆小症、骨质疏松、早衰、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更年期综合症、儿童性早熟或发育迟缓甚至停滞等,和多尿、乏力、易饥、心慌、失眠、淡漠、纳差、精神障碍、消瘦、肥胖、水肿、抽筋、多毛、毛发脱落、皮肤色素沉着或脱落、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等非特异性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和疾病发生发展的速度有关,有些病情较重但发展缓慢的患者自己感觉不到明显症状,但遇到应激情况就会出现危险。 由于激素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物化学分子,我们人类认识它们时间很短,其带来的疾病表现复杂多样,一般人难以理解。而在诊断及时治疗得当的情况下,许多疾病治疗效果会出奇的好,我有时会不无自豪地向人解释内分泌科医生就是管理激素的医生。但其实我们这个专业的全称叫内分泌代谢病科,还负责代谢性疾病的诊治。大家都知道新陈代谢这个词,代谢是维持生命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分为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简单的说就是物质在体内的生成和转化,在临床中还考虑这些物质的摄入和排泄。代谢需要激素的调节和酶的催化,也就是说代谢病往往是激素和酶出现了异常,追溯病因常常是和遗传及基因有关。而代谢过程环环相扣,所以代谢病的治疗往往非常困难。如糖尿病,病因不仅仅是胰岛素的缺乏,所以虽然能人工合成胰岛素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仅仅涉及激素的问题,医生则可以显示出巨大的能耐,比如能制造出人妖。常见的代谢病有糖尿病、低血糖症、血脂异常、痛风、骨质疏松症、单纯性肥胖、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等。其中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我们上海市六医院国内领先。少见的代谢病有血色病、血卟啉病、矮妖精貌综合症、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铜累积病、系统性淀粉样变性、自毁容貌症等等,数不胜数。一些少见的代谢病不要说非专业人士,即使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医生也是未闻未见。少数代谢病的病因是摄入不足,如维生素B1缺乏症、软骨病、营养不良等,由于和激素、酶的关系不大,所以治疗效果好。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内分泌科医生也越来越重视亚临床内分泌疾病,越来越关注正常人群的激素个体化差异。 相信通过上面的叙述,您已经对医院里的内分泌科有所了解。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从中获益,能更多的认识人体的奥秘,获得些许疾病相关知识。人体是一个整体,生理、心理不可分割,并和周围的环境、社会紧密相连。内分泌代谢学仅仅是其中一个细微的分支,和其他系统形成网络而互相影响,让我们的生命现象极为丰富多彩。我们医生在面对各种病理生理现象做判断时必须广而深,要慎之又慎。http://www.univadis.cn/business-news/118/node_2780460?utm_source=adhoc+emails&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sp+emails&utm_term=manual易中天也误解了这个词。内分泌这个词对大家来说耳边常有,但又很生疏,这个学科诞生才100年,中文有这个词才几十年本文系蒋伏松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各位糖友都知道,糖尿病至今仍无法根治。它潜伏在人体内,本身并无什么危害,但是并发症就像它的爪牙,一心想做大做强,去撕咬我们健康的机体。我们只需要疏堵结合,摁住糖尿病的爪牙,扼制并发症,就能维护自己的健康。总的来说,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并发症出现的快,血液和尿液中出现酮体,血酸碱度下降,血渗透压升高。主要表现有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尿、口干、呼吸深快,头痛、嗜睡甚至昏迷,可能直接危及您的生命。感染、饮食不当、创伤、手术等后容易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出现上述临床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治。规律的降糖治疗和血糖监测可基本杜绝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当然,对广大糖友危害最普遍的还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皮肤病变、糖尿病牙周病等。可导致尿毒症需透析维持生命、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足部溃烂甚至截肢致残、手足麻木刺痛、腹泻便秘、性功能障碍、出汗异常、排尿不尽、皮肤瘙痒、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等。糖尿病较非糖尿病人群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冠状动脉、脑动脉、主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中风、脑老化加速、血压的脉压差加大、足部青紫发冷等。特别是同时侵害心脏微血管和神经时,容易导致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由于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目前患糖尿病的人非常多,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种类繁多且早期没有任何症状,会悄悄的侵蚀病友们的健康。一般来说,1型糖尿病病程3-5年后应该每年至少做一次慢性并发症筛查。由于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常常发现时已经可能有多年的糖尿病了,所以一经诊断,就需要做慢性并发症筛查。我们的工作发现,临港地区病友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远超市区。这些慢性并发症如果能被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很多能完全消失,发展至晚期则效果很差且花费惊人。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得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明显减少发生这些慢性并发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感染,比如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皮肤感染、肺结核、带状疱疹等,已经比较少见的败血症、肝脓肿、肺脓肿等严重感染还能常常见于糖尿病患者中。 总的来说,只要全面的控制糖尿病各项指标达标,并定期检查,巩固好自己的防线,让糖尿病偏安一隅,不能够张牙舞爪,那么糖尿病就并不可怕。糖友们通过六院牵头的社区和二、三级医院糖尿病防治网络,完全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应该如何控制?食物种类应该如何选择,每一种类吃多少?如何均衡搭配?怎么吃才能让血糖波动小,是一件很细碎甚至有点头痛的事情,如果能有食谱照着吃是最好的了。今天为大家整理了21样食谱,每天换着吃不重样,满足你多样性的选择。大家赶快收藏起来吧!首先我们要了解下膳食原则:糖尿病的膳食原则是“总量控制、营养均衡”,在限制总热量的前提下,尽量使“食物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均衡,除了含糖食品需要严格限制以外,大多数食物糖尿病患者均可享用。1、必须吃早餐经过一个晚上,人体内储存的糖原已被消耗,应及时补充,以免出现血糖过低的情况。尤其是注射胰岛素的糖友,并保证营养充足。注:为了控制油脂的摄入量,糖友宜吃水煮鸡蛋或鸡蛋羹,尽量不吃煎鸡蛋或鸡蛋饼。如果乳糖不耐受,可以用低乳糖奶及奶制品代替,如酸奶、奶酪、低乳糖奶等。2、合理搭配三餐应包括谷类、动物性食物(肉、蛋)、奶及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等4类食物。3、适当适时加餐午餐和晚餐间隔时间相对较长,容易感到饥饿,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可以在晚餐前进行加餐,但同时应减少正餐时的主食量半两,保持全天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变。4、晚餐不宜过饱、不宜油腻或高能量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晚上活动量较少,能量消耗低,坚持每顿少吃一两口,对预防能量摄入过多进而引起的超重和肥胖有重要作用。晚餐避免过于丰盛、油腻,以脂肪少、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何选择食谱一般来说:体型正常的女糖尿病患者,参考A套餐:能量在1200千卡左右的一周食谱。体型正常的男糖尿病患者,参考B套餐:能量在1500千卡左右的一周食谱。身高较高、活动量大的糖尿病患者,不论男女,都可以参考C套餐:能量在1800千卡左右的食谱。了解更多糖尿病知识,联系医学助理:Dr_Jiangfs领取:《61份糖尿病专业食谱》《100个常见食物GI值》《糖尿病饮食控制》《糖尿病运动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防控糖尿病,获得长久健康。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需要经常监测血糖。为什么要监测血糖呢?一是方便医生掌握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便于药物的调整;二是了解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方便医生指导患者予以纠正。虽然血糖仪的操作十分简单,对于技术要求相对比较低,但如果大家使用不当的话测量的结果会有误差。那血糖监测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关注公众号:蒋医生的讲糖获取更多关于糖尿病的科普视频和应对方法,帮助你更好的控制血糖,获得长久健康。1.定期校准血糖仪需要定期校准,新的血糖仪在出厂时一般已经经过校准。使用过一段时间的血糖仪,可以在血糖仪的背后找热线电话,找到服务点提供校准液。建议患者每半年或者一年校准一次血糖仪。2.采血要规范测血糖的时候要在静息状态下进行,情绪激动、刚运动结束等情况下,血糖的测量值会偏高。(1)采血前准备用温水或中性肥皂洗净双手,反复揉搓准备采血的手指,直至血运丰富,或在采血前将手臂下垂10~15秒,使指尖充血。打开血糖仪开关,用吸血的血糖仪,就取一条试纸插入机内;用滴血的血糖仪,就取一条试纸拿在手上。(2)采血取出试纸后随手将盖筒盖紧,用采血笔紧挨指腹,按动弹簧开关,针刺指腹。若出血量不够,可在扎针后,轻轻推压手指两侧血管至指前端1/3处,让血慢慢溢出即可。(3)其他注意如果是吸血的血糖仪,就将血吸到试纸专用区域后等待结果;如果是滴血的血糖仪,就将一滴饱满的血滴或抹到试纸测试区域,将试纸插入机内等待结果。不要追加滴血,否则会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平日注意保持血糖仪的清洁干净:对测试区的清洁一定要注意,擦拭时不要使用酒精或其他有机溶剂,以免损伤其光学部分。3.正确的使用消毒剂如果应用含有碘元素的消毒剂进行消毒,碘在接触到试纸后会出现化学反应,不会单纯监测到血液的情况,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尽量选择酒精消毒,消毒半径为1-2厘米,需要等酒精完全挥发后再采血。4.避免干扰因素的影响测血糖时要将第二滴血放到试纸条上进行检测,第一滴血弃掉,因为第一滴血可能掺杂着一些消毒的酒精或组织液。还要注意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会使血糖结果假性偏低等。5.测血糖用哪个手指头左右手或五根手指测得的血糖值并没有明显区别,在手指选择时,尽量选择活动少,感染率低、疼痛请、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手指,如无名指、中指和小指。内侧和外侧都可以,如果手指皮肤本身有破损或炎症,要尽量避免选择此处采血。6.测血糖时使劲挤压手指是否会有影响呢?选择合适的采血针,保证采血针刺入皮肤的力度和深度都比较合适。如果只是轻轻采一下,可能血量不够,这时不要反复用力地挤压手指,很有可能挤出一些组织液,影响测试结果。7.糖尿病患者平时自测血糖,还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吗?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随诊,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白蛋白,确保近期的血糖控制稳定。8.多长时间测一次血糖如果病情不稳定,血糖控制不好,最好每天都监测血糖,每天4次,即空腹及三餐后两小时,病情稳定后可隔日检测。病情长期稳定的病人可每个月监测4次,可以采取第一天测空腹,第二天测早餐后,第三天测午餐后,第四天测晚餐后的方法;也可以每两周选择一天测4次。如合并急性疾病、怀疑低血糖、体重变化明显、调整治疗方案时等,这些情况下就不要拘泥于每天监测几次血糖了,应该按需要而测定血糖。9.早晨空腹血糖要在用药前测测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点~8点取血,采血前不要使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做运动。血糖检测根据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随机血糖等。10.什么情况下不用能家用血糖仪?当血糖超过33.3mol/L或低于1.1mol/L时,血糖仪就不能显示数字了,而是显示代表过高(HIGH)或过低(LOW),这时要尽快到医院取静脉血进行检测,进行治疗。11.详细记录每次测定完血糖后一定要用专用的血糖记录本按时间顺序记好,就医时出示血糖监测记录。监测血糖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糖尿病人在平时监测血糖时建议注意以上细节,以保证血糖监测的准确性,更好地保持血糖的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让人痛苦的慢性病,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而且还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其实在糖尿病发病早期,身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如果能够及时调整,或许还可以逆转!关注公众号:蒋医生讲糖获取更多关于糖尿病的科普视频和应对方法,帮助你更好的控制血糖,获得长久健康。1.吃很多体重却下降 体重在不知不觉中下降,那么您就要注意了,如果没有刻意去减肥,每个月的体重却减少4-5公斤的话,这就说明身体肯定存在问题。如果饮食正常体重却在下降,很可能是患上了糖尿病。糖尿病会促进血糖值上升,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无论吃多少食物,体内细胞都无法摄取葡萄糖,也就是说,体内积蓄的能量将被逐渐消耗,最终导致体重下降。2.视力减退 血液中的葡萄糖值含量异常上升会导致眼球歪斜,进入眼睛的光线也会因此发生曲折,如果您突然长时间的视线模糊,很可能就是患有2型糖尿病了。3.伤口难以愈合 糖尿病患者皮肤结构及生理功能紊乱,使细菌易于侵入,组织局部水肿、缺氧、高糖环境适于细菌生长。同时,病理性高糖水平使炎性细胞趋化及吞噬作用下降,细菌不易被清除,伤口难以愈合。4.很容易饿 慢性空腹感是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之一。体内胰岛素的机能失常会直接导致肌肉、脂肪以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机能低下。而这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器官就是胰腺,如果体内胰岛素不断升高,就会促使大脑时常产生空腹感。5.易疲劳、身体乏力 胰岛素就好比身体的能量供应开关,如果胰岛素分泌量不足,就相当于切断了体内的能量供应,从而会产生疲劳感或者易疲劳的体质现象。6.足部麻痹或疼痛 如果足部出现麻痹或者疼痛感,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供血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糖尿病引发。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麻痹最先会始于足下,然后逐渐转移至上半身。7.夜间尿频 对于夜间尿频的人,也可能患有糖尿病,尤其是夜间小便频率不断增多的人群,一定要引起重视。医生指出,如果体内血糖值上升,人体会本能的将其排除,进而导致小便次数增多,因此,尿频也是患上糖尿病的信号之一。8.易口渴 小便次数多了,排出的水分增多,体内就会缺水,因此另一个常见的糖尿病早期症状就是口渴、口干。血糖越高,这一症状也会越明显。而很多糖尿病患者,口渴后习惯喝含糖饮料来补充水分,反而进一步加重了血糖升高,造成恶性循环。9.皮肤干燥,发痒除了皮肤干痒,其他像是脖子或腋下皮肤颜色变深也可能是糖尿病的象征。血糖指数不正常、尿频造成的脱水状态都会让皮肤干痒。10.尿路感染或阴道炎反复发作 尿液和生殖系统分泌物中的糖分含量较高,因此常会有细菌和酵母菌滋生。加上糖尿病患者免疫系统受损,因此发生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就会更高。因此如果你被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或阴道炎困扰的话,最好检查下血糖高不高。如果以上症状你符合了好几项、担心自己的血糖的话,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此外,有高危因素如糖尿病家族史、超重等人群,即使没有典型症状也要定期体检,避免早期漏诊。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全世界约有4.63亿糖尿病患者,每10位成人中就有1位是糖尿病患者,每8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其中我国就有1.16亿人,是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群众身心健康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关注公众号:蒋医生讲糖获取更多关于糖尿病的科普视频和应对方法,帮助你更好的控制血糖,获得长久健康。1、糖尿病定义糖尿病一种慢性病,在遗传或不良环境因素作用下,体内胰腺中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代谢紊乱,糖分从尿中排出体外。典型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患者,可以诊断为糖尿病:(1)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2)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2、糖尿病高危人群(1)年龄大于45岁的人(2)身体肥胖的人(3)有高血压或高血脂的人(4)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5)妊娠期女性(6)缺乏运动、生活习惯不好的人3、糖尿病并发症(1)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2)糖尿病性肾病(3)糖尿病性眼部疾病(4)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4、如何有效预防糖尿病(1)多学习有关糖尿病防治知识,增强对糖尿病的基本认识(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3)适当科学的运动帮助控制血糖(4)及早进行身体检查,每年检测空腹血糖5、得了糖尿病怎么办?“五驾马车”,缺一不可–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疾病教育和药物治疗糖尿病虽是终身性慢性疾病,但可防可控,通过对生活方式和饮食的调整,可有效的控制糖尿病。内分泌科姜颖主任呼吁大家关注糖尿病,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并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