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名医 | 做手术不留疤?“创口私人定制”了解一下羊城晚报2020-08-21记者:陈辉早期的肿瘤手术,医生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肿瘤切除干净,预防复发;随后微创理念的提出,医生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减小手术切口,减少患者疼痛,让病人术后能快速康复出院。随着时代的发展,病人的需求不仅限于肿瘤切得干净、手术切口恢复得快,他们还有更高的期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手术疤痕尽可能隐蔽,不影响美观;二是功能保护,就是不仅仅要求肉眼可见的伤口和疤痕小,更重要的是术后功能状态好。例如,对早期肺癌患者,通过微创技术切除肿瘤后,绝大部分人会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治愈;但遗憾的是,其中很多患者虽然肿瘤得以治愈,但术后长期受刺激性干咳的困扰,严重者甚至影响睡眠,大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手术后就应该“理所当然”不可避免地受此并发症的困扰?有没有方法将诸如此类的并发症降到最低,甚至杜绝?患者关注治愈率的同时,还要求改善生活质量,这个要求过分吗?“创口私人定制”了解一下。杨浩贤教授 受访者供图女患者手术前的这个要求过分吗?——小疤痕可能带来大的心理问题就在今年暑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杨浩贤教授接诊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教师,她因患胸腺瘤慕名找杨浩贤教授做手术。收治入院后,杨浩贤与她进行了详细的手术方案讨论。女教师的胸腺瘤有4公分大,但是由于胸腺所在的腔隙非常小,在没有手术机器人之前,做普通胸腔镜手术难度就很大,有了手术机器人之后就容易多了。机器人的“手臂”可以精细地将胸腺瘤切除,还会将所有胸腺组织也一并切除,这样将肿瘤复发的概率降到最低。但手术也并非没有风险,胸腺的后方就是大血管、心脏和气管等重要脏器,双侧与双肺毗连,一旦误伤了这些重要的器官往往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由于胸腺肿瘤所在的前纵隔空间狭窄,而且内有心脏及其大血管等重要脏器,为给患者一个精准的个体化微创手术方案,杨浩贤教授为女教师推荐了最先进的机器人微创手术。女教师非常认可杨浩贤教授的手术方案,听完之后,她略作迟疑,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手术的创口可否隐蔽些?” 杨浩贤教授对于这个要求并不感到意外,这并不是第一个向他提出类似要求的患者了。这个女教师虽然已年过五旬,但身材保养得很好,言谈举止和妆容无不透出知性美,看得出她对自我的形象要求很高。杨浩贤教授向记者解释,其实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在一般人看来,肿瘤手术就是救命,手术后留个小疤算什么,甚至术后有并发症都不在乎了,“活着最重要!”某些患者通常如是认为。但在于对外在形象要求比较高的人,这个小创口就可能带来大的心理问题。病人的命是保住了,但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却可能会被疤痕带来的自卑等心理问题所困扰。“你想我把切口开在哪儿,你先画出来!”——让患者从手术的接受者变为参与者第一个向杨浩贤教授提出这一请求的是去年从澳洲来就医的一位女瑜伽教练。他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查房时这位患纵隔肿瘤的女患者提出“能不能把我的切口做得漂亮一点?”因为这位瑜伽教练上课时上身经常要穿比基尼。“你想把切口开在哪里?你说开在哪,我就给你开在哪!”当时本来是当作玩笑说的,可是当杨浩贤教授回到办公室后再一想,这未必不可能。于是他拿着记号笔又折返回病房,让女患者在洗手间里对着镜子,把她期望的手术切口位置画出来。令人惊奇的是,除了一个位置在杨教授的建议下进行了微调,使其更加完美外,其他几个切口的位置与医生的方案相差不大。最后杨浩贤教授在原有的手术方案基础上,又将女患者的要求考虑了进去,把切口位置进行了微调,这样既可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又能满足患者手术切口隐蔽的需求。至于上文提到的女教师,杨浩贤教授让她先画出自己心仪的切口位置,在结合手术的要求进行调整。最后手术的4个切口分别在腋窝处、乳房下缘的皱褶处,这样当她站立时哪怕不穿文胸也看不到手术疤痕。这两位女患者手术后都很开心、自信。杨浩贤教授,“在过去,患者仅仅是手术的接受者,其实疾病是在他们身体上的,他们应该有一定的自主权,成为手术方案制定的参与者。”他认为,这需要医生转变观念,也需要患者转变观念。绝大部分患者不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关注治愈率的同时,还希望有好的生活质量,这种要求其实并不过分。也有的患者担心自己因为不懂,画错了怎么办,“不懂医生可以教懂,另外医生还在旁边把医学关。”杨教授强调。手术机器人正在手术中 受访者供图四个小孔or一个孔,哪个更微创?——手术技术的进步让“私人定制”成为可能创口的私人定制,需要医生和患者观念上的转变,近几年来手术技术的进步也使它成为了可能。杨浩贤教授介绍,从开放式手术到腔镜手术是外科手术史的一次飞跃,他也把胸腔镜手术做到极致,很多患者慕名找他做“单孔胸腔镜”手术;从腔镜手术到机器人手术则又是一次飞跃。手术机器人的三四个手臂分别从四个8mm的小孔进入后,可以360旋转,在人手无法伸进去的狭小腔隙中也可以灵活操作,并且是在三维立体、可放大的视野下操作。正因为机器人手臂的灵活性,对于手术切口位置的选择没有那么严苛,给患者私人定制创口提供了可能。“以前的腔镜手术单孔都能做,怎么手术机器人更先进了,却要开4个孔,是不是创伤更大了?”这是不少患者都会有的误区,其实不然,后者的创伤更小。杨浩贤教授解释,“单孔胸腔镜”手术虽说只有一个孔,但是这个孔的长度有3-4公分,而机器人手术需要四个孔,每个孔的长度只有8毫米,而且机器人手臂的活动受精确的控制,可以大大减少对肋骨的压迫,术后疼痛并不比单孔胸腔镜严重。另外,医生用机器人在做手术时,是裸眼3D视野,换句话说就是和开放式手术的视野是一样的,这是普通腔镜的2维视野所不能比拟的。手术机器人可以将视野放大10倍-40倍,头发丝般微小的血管和神经都可清晰呈现在眼前,让医生可以将病灶切除得尽可能干净,而将对周围神经、血管的损伤降到最低,从而降低术后的刺激性干咳等不适反应。“真正的微创手术,不仅仅是手术伤口的大小。微创切口只是微创外科整体理念的一小部分,而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是如何抚慰患者内心深处的恐惧,缓解疾病带来的各种不安,为患者点燃希望,重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手术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利用当今的前沿技术,在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的同时,还要最大程度地做到功能保护,尽量保留正常的血管神经束,并结合快速康复的新理念,减少术后诸如刺激性干咳、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使患者获得更加快速的康复,更加有尊严地回归到社会。而实现这一切,不仅仅需要医生与时俱进掌握最新技术,而且需要患者的参与,请患者参与到疾病的整个诊疗环节中来,与医生共同探讨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这就是我的个体化精准微创外科新理念。”采访结束,杨浩贤教授再次强调了患者积极参与的重要性,这也是他新的外科治疗理念的核心。责任编辑:郑宗敏 郑华如
精准切除肿瘤、创口小 这种机器人手术普通医生都能操作 金羊网 前天 事件回顾:一个纵隔长7厘米大的肿瘤、RH阴性“熊猫血”的患者,将面临大创口、大出血的手术风险,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主任医师杨浩贤及其医疗团队的多方协作之下,决定对患者进行机器人手术治疗,不仅完美地切除肿瘤,创口更是控制在0.8-1厘米,整个手术过程出血不超过20毫升。 精细化操作、高科技运用,机器人手术在医疗运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近几年AI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功能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现在基本上可以做所有常见手术,例如胸腔手术、腹腔手术等,还可以做更复杂的肿瘤手术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主任医师杨浩贤说道。 戳视频了解更多https://mp.weixin.qq.com/s/3ZsQnVxSVSaR6H9G7D8HVA▼ 三维成像、视野放大10-40倍 术后反复干咳几率降低 传统的胸腔镜、腹腔镜手术是二维成像,放大倍数也有限。医生需要通过不断地训练适应二维画面,并通过人脑将其转换成三维图像,再进行手术,这就会使手术变得比较复杂。此外,传统的器械也不够灵活,在肺癌手术中容易误伤到肺丛神经和小血管等正常组织。一旦这些神经纤维被误伤,就很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手术后的反复干咳。 “如果是在机器人三维的视野下去进行手术,它可以将视野放大10-40倍,胸外科医生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清晰的人体组织结构。机器人手臂也更加灵活,可360°转弯,向前后、左右、上下等7个自由度移动,让手术操作更便捷。”杨浩贤教授告诉记者。 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医生可以实施更加精准的切除手术,避免正常神经血管的损伤,减轻术后刺激性咳嗽等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同时,借助于机器人,医生能够完成更为复杂的微创手术,还可以实施远程手术。 让肺段切除变简单 机器人在早期病变中大有用武之地 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应用的普及,发现早期肺癌的患者越来越多。 随着生活水平、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许多人都很注重健康体检,如做低剂量的螺旋CT扫描来看看肺部是否有问题。由于低剂量的螺旋CT扫描相较于X光片,诊断的准确性更高。很多肺部小病灶,甚至只有几毫米的病变发现得越来越多了。 一旦发现小病灶以后,有一部分的病人是需要手术。按照既往要求,恶性肺癌患者标准的治疗方式是切除整个肺叶,但如果切除一个肺叶,患者的生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实际上,现在大多数直径为亚厘米级的早期肺癌仅需切除肺叶中的一个肺段,虽然切除范围小,但手术难度却比切除整个肺叶要大许多。 胸腔是人体最大的骨性体腔,由于有胸廓的支撑,外形不易发生改变,因此非常适合机器人手术。“借助于三维立体的视野、更加灵活的机器手臂,医生便可以轻松辨认精细的神经、血管、小支气管等,实施更加精准的肺段切除手术。”杨浩贤教授介绍。 借助于机器人的帮助,复杂的肺段切除手术更加容易普及化、标准化,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组织,而且有效保护了正常的肺部组织。这让机器人在早期肺癌病变里面大有用武之地! 普通医生也能操作!机器人让手术标准化、简单化 “学习机器人手术对医生的要求高吗?是不是普通的医生都能操作?”这是许多刚刚接触到机器人手术的医生内心存在的疑惑。 “普通的腔镜手术通常要做200例以后,才会感觉游刃有余。但是,在机器人的帮助下,我们做20例就可以上手,50例即可熟练操作,这都是借助于机器人先进设备,使手术的培训过程得到了简化。”杨浩贤教授告诉记者。 其实,机器人手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它可以缩短学习过程,从而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效率,让手术更加标准化、简单,使更多的医生能够尽快、及时、更好地掌握这个手术,来服务更多的患者。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未来,随着机器人研发成本会越来越低、普及率越来越高,人工智能将更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远程手术也将更加普及。 “未来,可能会发现更为早期的肺部病变。在机器人的操控下,直接采用自动导航技术,通过鼻腔自动找到并锁定病灶,然后自动进行病理诊断,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杨浩贤教授表示。 ■本期特邀专家:杨浩贤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8年制医学生全程导师;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优培专家;2017年度中国微创外科精英赛肺癌手术组全国冠军;2018年度AATS/ESTS Graham基金会肺癌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019年度AATS Robot Workshop机器人模拟手术冠军;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机器人与微创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来源:金羊网 记者王楠 见习记者蓝景然
羊城晚报健康品牌栏目“岭南名医”官方大鱼号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教授杨浩贤妙手为她成功“拆弹”,出血仅10毫升 文/金羊网记者 丰西西 过去一段时间里,55岁的梁女士的声音总是发不出来,她以为是身体虚弱所致。今年2月时,她突发心悸、冒汗、双手双脚抖动等症状,于是到当地医院去做了一个CT检查,没想到竟发现右侧纵隔(胸腔内)竟长有一颗直径近7公分的肿瘤!这么大的肿瘤,沿着上纵隔一路往上生长到颈部,一边紧贴甲状腺,另一边又将心脏大血管压扁压弯,这样的肿瘤该如何是好?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7月24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主任医师杨浩贤教授用达芬奇机器人为梁女士成功“拆弹”,伤口却是5个小孔,7公分的肿瘤如何从这些不到几毫米的小孔中取出? 肿瘤位置凶险,压迫到大血管和甲状腺 记者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见到梁女士时,她正准备下床活动,面色红润的她几乎看不出是一个术后第二天的患者,见到杨浩贤教授时,她和家人连声表示感谢。 梁女士今年55岁,以往身体还算不错的她,一段时间以来,她的嗓子却有些发不出声音来,原本以为是身体虚弱,却在今年2月时突发心悸、冒汗、双手双脚抖动等症状。“当时以为是感冒,没想到竟然是肿瘤!”梁女士的女儿告诉记者,因为母亲之前甲状腺一直不太好,所以医生开了一个CT检查,没想到一查竟吓了一跳:梁女士的右侧胸腔内有一个直径达7公分的大肿瘤,如一颗“恐龙蛋”般,压迫到了心脏大血管,还挤压了甲状腺。 “她出现的心悸等症状,应该就是肿瘤压迫和甲状腺疾病共同作用所致。”杨浩贤说,所幸梁女士的肿瘤是纵隔良性肿瘤,但它的位置却非常“刁钻”,沿着上纵隔一路往上生长到颈部,从胸腔一直延伸至了颈部,这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如果用传统的开胸手术,则需要从身体右侧切入,至少切断一根肋骨,手术中将暴露胸腔,甚至还需要把胸骨切开,到颈部将紧贴甲状腺的肿瘤剥离。这样的手术风险太大,患者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即使成功,患者术后康复也会非常缓慢,生活质量会降低。 可这么大的肿瘤,用微创手术现实吗?这位擅长用达芬奇机器人切除胸科肿瘤的教授坦言,其实此前也没有做过位置这么“刁钻”的肿瘤,而且,梁女士还是稀有血型的患者,严格控制手术中出血对于医生而言又是一大挑战。不过,杨浩贤认为,相对于传统胸腔镜手术的风险,机器人微创手术的希望会更大。为确保手术万无一失,杨浩贤教授团队做了详细的手术计划,认真分析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及其对策。经过与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血库医师的充分沟通,术前准备了600ml与患者血型完全匹配的血液,并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得知手术计划如此认真,手术方案如此严谨后,患者和家属充分信任杨浩贤教授团队,决定为之一试。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机器人太灵活,5个小孔内抽丝剥茧“摘瘤” 7月24日,手术正式开始。和往常一样,杨浩贤教授熟练地操作达芬奇机器人,在患者右侧卧位附近打了5个小孔,最小的直径约8mm,最大的也只有12mm,机器人的“手臂”在杨女士体内灵活转动,从胸腔到颈部,“抽丝剥茧”般将肿瘤一点点地剥离。精细的动作、精准的剥离,整台手术如行云流水,出血仅10ml! 直径7cm的肿瘤如何从几毫米的小孔中拿出?杨浩贤向记者揭晓了答案:梁女士的纵隔肿瘤其实是一个囊性肿瘤,肿瘤被完整切除后,利用机器人的“手臂”将肿瘤完整放入特制的标本袋中,然后在瘤体内置入导流,一点点地将囊肿内的积液吸出来,再将肿瘤组织完整取出。由于有标本袋的保护,肿瘤内的液体不会流到胸腔内,因此不会污染胸腔。 手术不到1个小时结束,梁女士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一天即能下床在病区内来回走动,据介绍,梁女士已于7月27日出院。“手术后的快速康复理念非常重要。机器人微创手术将患者创伤降到最低,术后我们的护理团队也密切配合,患者康复这么快,是外科团队、麻醉医师团队、护理团队默契配合、联手协作的结果。”谈到这次成功手术,杨浩贤感慨道。 母亲的快速康复也让梁女士的女儿感动不已,身为独生女的她为了照顾妈妈,还把工作辞了。“没想到她这么快就康复得这么好,真是谢谢杨教授,谢谢所有救治过我妈妈的医护人员们!”
来源:广州日报 肺癌手术治疗切口越变越小,早期肺癌患者满足三个条件就能做单孔胸腔镜手术 2017年09月20日任珊珊、王婧 健康有约工作室出品 “都说要‘戒烟预防肺癌’,我都戒了20年了,怎么还会得肺癌呢?”一拿到确诊结果,58岁的广东三水人陈先生便郁闷地向主治医生“吐槽”。记者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获悉,该院胸科杨浩贤教授团队运用单孔胸腔镜肺癌切除新技术,只在上下肋骨间隙打了一个“万能孔”,就帮陈先生完整切除了肿瘤。医生提醒,吸烟是肺癌的头号危险因素,曾有过长期吸烟史的市民,切莫因为戒烟就放松对肺癌的警惕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王婧通讯员余广彪 戒烟20年后仍然查出肺癌 陈先生从28岁开始吸烟,后来他意识到吸烟有害健康,38岁时戒烟。最近20年来,他烟酒不沾,生活方式健康,平时也很少受到厨房油烟和二手烟的危害。 今年春节后,陈先生持续咳嗽两个月,且痰中有血丝。心生警惕的他以为是肺炎,到当地医院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抗炎治疗,但情况不见好转。医生给他做了CT平扫检查,在左肺上叶发现了大小4厘米的可疑病灶。 他随即来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求医。经支气管镜检查和细胞学诊断,医生在他的痰液中检出了腺癌细胞,诊断他患有IIA期非小细胞肺癌。 受过烟草“毒害”肺部“旧伤”难愈 “通过分析患者的病情和排除其他致癌因素,我们认为他患肺癌,很可能跟多年前的吸烟史有关。”主诊医生杨浩贤表示,吸烟依旧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经常有确诊肺癌的病人问我,为何自己‘吸烟时不得肺癌,一戒烟反而查出问题?’”杨浩贤说,其实,只要受过烟草的长期“毒害”,肺部的“旧伤”未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合。 一个人有没有长期吸烟史,胸外科医生只要一打开胸腔,就能从肺的颜色上看出端倪,“吸烟者的肺都是偏黑色的。”杨浩贤指出,导致肺癌的导火索早已埋下,是否引爆与多种因素有关,引爆的时间也有早晚。 “虽然存在个体化差异,但总体上来说,有吸烟史的人比不吸烟的人更容易得肺癌。即使是戒了烟的烟民,也比从没有吸过烟的人要面临更大的患癌风险。”杨浩贤说,不过,戒烟永远不嫌晚。临床发现,戒烟的人群比仍在吸烟的人群肺癌发病率低;而且即便是不幸患上肺癌,戒烟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也会比仍在吸烟的患者要好。 只打一个“万能孔”就能切干净肿瘤 由于陈先生的肺部肿块体积不算太大,且没有远处器官扩散转移,仍有手术切除的机会,考虑到他术后要重返职场,医生建议他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的新型单孔胸腔镜手术。 据杨浩贤介绍,传统胸腔镜肺癌手术需要在患者胸部打2~4个孔。而采用单孔胸腔镜技术,医生只在陈先生的肋骨下面打了一个3厘米的小切孔,所有手术设备包括胸腔镜、手术操作器械均经过这一个小孔进出,即可将肿瘤切除。由于不需要切断胸部肌肉和肋骨,不仅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加速了患者的康复,而且由于切口小,术后疤痕小,更加符合患者对美容的要求。术后第二天,陈先生就可下床走路,不到三天便出院,目前恢复情况良好。 手术治疗一般针对早中期肺癌患者,是肺癌患者获得根治的首选方法。“传统的‘开大刀’伤口动辄20多厘米,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杨浩贤介绍,为了减少手术创伤,多孔胸腔镜肺癌手术应运而生。所谓多孔微创,即通过将内镜置入胸腔内,利用成像原理将胸腔内的情景真实地转播到显示屏幕上,医生只需在患者身体上打3~4个小孔,用特制的手术器械便可进行肺癌手术。不仅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加速了患者的康复速度,而且由于切口小,术后疤痕小,更加符合患者对美容的要求。记者获悉,作为一种成熟的肺癌微创手术,多孔胸腔镜肺癌微创手术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了二十多年,至今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肺癌微创手术方式。 双孔电视胸腔镜肺癌微创手术,也叫单操作孔肺癌微创手术,就是在人体上打两个孔,一个孔直径约1厘米,用于放置电视胸腔镜,另一个孔约3厘米,用于手术器械进出,通过该孔切除病肺组织。与多孔胸腔镜肺癌手术相比,双孔胸腔镜手术又进一步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 早期肺癌患者 肺部无感染可尝试 对肿瘤患者来说,一台“好手术”要符合三个标准:延长寿命,保证生活质量,手术费用患者负担得起。“肺癌治疗的关键在于淋巴结是否清扫彻底,就像先挖好战壕,再集中火力攻克堡垒一样,这关系到术后复发几率的高低。”杨浩贤指出,手术中,医生要对淋巴结进行系统性清扫,把淋巴结连同周围的脂肪组织一起清扫掉,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一个“万能孔”来实现。 记者获悉,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用时一个半小时左右,出血量仅20~50毫升,对患者损伤较小,病人两三天即可出院,根据病情复杂程度不同,手术费用大致五到七万元。 虽然单孔胸腔镜手术优点多多,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肺癌患者。“这种手术对适应症有较高的要求。”杨浩贤说,患者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肿瘤没有远处转移,最好是临床分期I到II期的患者;以前没有得过严重的肺结核、肺部感染等;心肺功能良好,能耐受肺切除手术。
来源:今日头条 肺癌是我国也是广州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肿瘤,据2004 -2011年广州癌症数据显示,每年10万人中,就有50人左右患上肺癌,这一癌种连续8年“蝉联”了广州的第一名。 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而手术必然导致创伤,很多患者惧怕创伤而拒绝手术,因而失去根治的机会。 打个小孔 请走肿瘤君 用时1个半小时,在患者身上仅开一个3厘米的“孔”,便可完成高难度的肺癌切除。日前,记者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获悉,该院在国内成熟开展的“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能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疼痛、缩小创口,术后平均3天即可出院。该项技术被称为“微创中的微创”,目前已让百余位患者获益。 传统肺癌开胸手术创伤大 58岁的陈先生(化名)来自广东三水,咳嗽伴血丝痰两个月,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左肺上部有肿块。来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全面检查后,发现其左肺上叶有4厘米大小的恶性肿瘤,被诊断为ⅡA期即中早期肺癌。经该中心胸科主任医师杨浩贤教授综合评估后,认为手术切除是根治其肺癌的首选方法。杨浩贤首次为其使用了“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仅在陈先生左侧腋下肋骨间隙打一个3厘米的小孔,即实现了肿瘤的完整切除。记者从视频中看到,陈先生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走动,3天出院。 打个小孔 请走肿瘤君 杨浩贤介绍,因肺癌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为最大程度避免手术过程中误伤心脏大血管等重要组织结构,传统开胸手术切口大,甚至要切断一条肋骨,以扩大空间便于操作。但由此带来的巨大创伤、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打个小孔 请走肿瘤君 传统手术创口大 20世纪90年代初,内镜技术在肺癌外科手术中应用,使手术创伤大大减少。将内镜置入胸腔内,通过成像系统将胸腔内的情景清晰转播到显示屏幕上,医生只需在患者身体上打3到4个小孔,根据影像即可完成手术,这就是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的胸外科手术。该手术不需切断患者的肋骨,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加速了患者的康复,而且切口小,术后疤痕小,符合患者对美容的要求。 从微创到更微创 多孔微创手术应用了二十多年,然而外科医生们一直在探寻一种可以让手术更微创的方法,近几年便出现的双孔胸腔镜肺癌微创手术:在人体上打两个孔,一个直径1厘米左右,用于放置电视胸腔镜,另一个孔长度约3厘米左右,用于手术器械进出,通过该孔切除病肺组织。 打个小孔 请走肿瘤君 既然两个孔可以完成肺癌根治术,那么只用一个孔是否可行?杨浩贤介绍,实际上,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早在21世纪初就诞生了。但由于受手术器械和技术的现状,最初只能做简单的胸部手术,例如手汗症患者胸内交感神经链切断手术、肺大疱手术等。直到2010年,西班牙胸外科医生冈萨雷斯首次成功地将单孔电视胸腔镜技术应用于肺癌根治术获得成功。 新技术需要“牛”医生去成就 去年初,作为国内较早一批“吃螃蟹”的医生,杨浩贤开始进行尝试。该手术对手术器械进行改良后,只在人体上作一个长约3厘米的小切孔,所有手术设备,包括胸腔镜、手术操作器械均经过这一个小孔完成肺癌手术。这是对医生“手上功夫”的极大考验。 打个小孔 请走肿瘤君 “单孔手术最大的难题就是器械之间容易干扰,所以对医生的操作水平要求极高,必须两只手都要能同时操作,也正因此,能熟练开展该类手术的医生在国内也仅仅集中在少数大的胸外科中心。”杨浩贤说,为了让自己的左右手同样灵活,他甚至打篮球、打羽毛球都用左手,如今,在手术中他的两只手能自如地操作器械,完成各个方位的切除动作。 2017年5月6日,在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主办的2017年度胸外科优秀青年医师手术大赛中,杨浩贤主刀的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荣获肺切除组华南赛区冠军。5月6日,杨浩贤代表华南地区参加南中国区手术大赛,再次获得冠军。 据了解,该院从去年初开始到现在,共操作了百余台单孔肺癌微创手术,患者年龄分布在30岁-85岁。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天。目前,所有患者在密切随访中,尚未见术后复发转移患者。 专题延伸 打个小孔 请走肿瘤君 该项手术费用多少? 杨浩贤介绍,因手术过程中,他通过用丝线徒手为血管打结代替昂贵的血管吻合器,用廉价的手套代替昂贵的标本袋的方式,减少了术中昂贵的医疗器械的消耗,手术费用降低,根据病情不同,全部住院费用大概在5万到7万。 哪些肺癌患者适用于该项手术? 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技术,杨浩贤说,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自然有其适应征,只有精准地把握适应征,精心的术前评估和准备,才能使该技术发挥优势。 首先,适用于肿瘤没有远处转移,最好临床分期是I到II期的患者; 其次,既往没有得过严重的肺结核、肺部感染等的患者,因为肺部感染往往导致肺组织与胸壁的广泛黏连,不利于单孔手术操作。 打个小孔 请走肿瘤君 “单孔微创手术特别适合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因为传统开胸的巨大创伤会使手术的风险加大,人体的免疫力受到很大破坏,很多老人难以承受。”最后,他指出由于单孔微创技术难度高,只有大的医学中心能够开展,最好到知名医院向有经验专家咨询,请有经验的专家治疗。 防治肺癌须“四早” 杨浩贤说,肺癌治疗历来强调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他更提倡“四早”——须加上“早预防”。“早预防指的是除了关注戒烟、远离污染等日常危险因素外,对某些潜在的、可能会转化为肺癌的高危肺部病变也应该密切关注。”他指出,患者被查出某些肺部早期疾病时,如肺部磨玻璃样影等,多数时候被告知定期体检、密切观察。但磨玻璃结节既有恶性的,也有良性的,两者的鉴别非常困难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往往精神焦虑,这种负面情绪甚至比病灶本身更加困扰患者。因此,早期预防非常重要,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避免肺部疾病的发生才是上策,正所谓“上医治未病”。 本报记者 陶 慧 责任编辑 姚赞原
机器人肺癌手术疗效如何? 杨浩贤他的研究给出最权威回答 来源:羊城晚报2016年06月18日 杨浩贤教授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黄金娟 从去年6月于美国著名的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学成回国到现在,在学科带头人的组织领导下,杨浩贤和胸外科的同仁们一直在为华南地区开展机器人肺癌手术做准备。 “机器人手术代表微创外科未来的发展方向。”41岁的杨浩贤目光笃定。这份笃定并非没有底气。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杨浩贤一直在这一领域深耕,不久前,他的一项关于机器人在早期肺癌外科治疗中的长效对比研究在《外科学年鉴》上在线发表,通过对机器人、传统胸腔镜和开胸三种手术模式对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总结出了机器人肺癌手术的诸多优势。 走在前沿 赴美学习机器人手术 瘦削的杨浩贤显得有些疲惫,原来他凌晨才下手术台,当天下午还要接门诊,时间安排满满当当。然而,一聊起自己的专业,这位外科大夫立马就恢复了精气神。 出身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04年博士毕业后,杨浩贤曾先后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胸外科工作。2008年8月,他重新回到中山大学做临床肿瘤学的博士后,2010年10月起至今都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工作。一直在胸外科干临床,年轻的杨浩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格也让他在这座全国规模最大、学术理论最雄厚的肿瘤医院里脱颖而出,成为了医院的青年骨干之一。 常年“泡”临床的人爱钻研,杨浩贤也不例外。近年来,他十分关注机器人手术的相关研究,恰巧就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他“如愿”。2014年1月-2015年6月,杨浩贤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计划,成为了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开展胸部肿瘤微创/机器人手术相关研究;留美期间,他又先后到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和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医学院学习机器人胸外科手术。据了解,杨浩贤也是广东首位赴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接受长期系统的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培训的医生。 谨慎研究 对比分析作出权威解答 “你看,这就是机器人做的肺动脉分离,用传统的胸腔镜器械操作就得非常小心,很容易大出血,再有经验的医生也要倍加小心。”杨浩贤打开电脑里的一段视频,灵活的“机器手”正仔细又迅速地运作,“机器人不一样,哪怕头发丝细的血管也能被轻松发现并恰当处理,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然而,当前国际上关于机器人肺癌手术的研究仍局限在手术安全性、可行性等技术层面,机器人肺癌手术与传统胸腔镜手术及开胸手术相比,哪种方式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这一科学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答。 在美国学习机器人胸外科手术的一年半时间里,杨浩贤一直盯紧这一难题,向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胸外科主任David R·Jones教授和机器人肺癌手术权威Bernard J·Park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科研设想,并得到了两位导师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在导师的指导下,杨浩贤用科学的方法对研究方案进行了精心设计,配对比较分析了机器人、传统胸腔镜及开胸三种手术模式对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机器人手术有延长无疾病复发生存率的趋势。这一研究成果的被誉为“为机器人肺癌手术的长期疗效作出了最权威的解答”。 “除了延长无疾病复发生存率的趋势,机器人手术出院时间更短。”杨浩贤告诉记者,一般胸外科手术至少术后一周方可出院,机器人手术术后3到4天可以出院。此外,微创、精细是另外两大优势,“机器臂很灵活,它可以在里面自如转动,不仅能够更加精准地切除病变组织,而且可以更有效地保护正常的微细血管、神经等,而且能更加彻底地清扫淋巴组织,减少术后复发。” 付诸实践 将开展华南首例机器人肺癌手术 而让杨浩贤更加推崇机器人手术的原因是可远程医疗。“也就是说,我在广州,病人在新疆,有设备、有网络,我都可以做这台手术。”在杨浩贤看来,这对于边远地区的病人而言是十分有利的。他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技术层面并不存在困难,“最大的困难还是费用,目前全国仅有五十余台设备,能做这种手术的医院并不多。” “在技术层面,机器人可以做绝大多数手术,当然,并不是所有手术都可以。”杨浩贤表示,基于肿瘤需综合治疗的特点,目前机器人肺癌手术主要应用于早期肺癌患者,而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机器人手术已在泌尿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妇科肿瘤等多瘤种的临床手术上成功应用,首例机器人肺癌手术也将于近期开展,“这将是华南地区的首例机器人肺癌手术”,杨浩贤说。 人物简介 杨浩贤,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会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员。擅长肺癌、食管癌和纵隔肿瘤的微创外科治疗及复杂手术治疗,以及胸部肿瘤个体化治疗。 故事 他曾为埃及病人 垫付医药费 除了精湛的医术,杨浩贤备受推崇的还有高尚的医德。在当前医患关系敏感的背景下,杨浩贤并不认为这会对自己造成困扰。“只要充分沟通,绝大多数病人和家属都会理解医生。” 说起和病人的相处,就不得不提2011年杨浩贤曾接诊的一位埃及晚期肿瘤病人了。当时,患有晚期肿瘤的埃及女病人在儿子的陪同下从美国飞到广州,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看病。“当时他俩拉着箱子,急匆匆进了诊室,一看就是从机场赶来的。”时隔多年,杨浩贤仍记得当时的情形。 杨浩贤给患者开了相关检查,可没想到,去结账的患者亲属突然又回到了诊室,而且一脸尴尬。仔细一问,原来是他的信用卡出了问题,无法刷卡结账。见此情形,杨浩贤二话没说,掏出自己的卡帮他们垫付了医药费。“其实钱不多,但没想到他第二天就来医院里找我,要把钱还给我。” 在广州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决定回国,临行前,她嘱咐儿子到医院来感谢杨浩贤并和他告别,不料当时杨浩贤正在做手术。2013年,患者家人到广州出差,专程来到医院,向杨浩贤表示感谢。这件事对杨浩贤的触动很大,也让他更加感受到医患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医生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理解他们的焦虑和恐惧,充分沟通,得到患者的信任。” “每一次手术后,绝大多数患者家属还是表达感激的,这也是我们医生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成就感。”杨浩贤笑着说,“只有让病人信任你,他们才放心把自己交给你。” (《机器人肺癌手术疗效如何? 杨浩贤他的研究给出最权威回答》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
发现肺部肿物怀疑肺癌或者已确诊肺癌后,病人最关心病情发展到哪一期,有没有机会做手术。肺癌的治疗依赖于准确的分期。分期不同治疗方案不同,如IA期非小细胞肺癌单纯手术就可以了;IB期有高危因素者如侵犯肺膜、脉管浸润等需要辅助化疗,无高危因素者可单纯手术治疗;IIA期以上者需术后化疗;治疗前没有远处转移,没有对侧淋巴结转移,而同侧纵隔淋巴结有转移者则需要术前化疗或者术前放化疗,之后再做手术。有远处转移或者对侧淋巴结转移则只能姑息化疗或者靶向治疗。由此可见治疗前明确分期至关重要,而评估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可切除肺癌治疗前分期的重中之重。目前肺癌分期手段包括无创分期和有创分期。无创分期手段主要有彩超、CT、MRI、ECT、PET/CT;有创分期手段主要有超声支气管镜下穿刺活检(EBUS)、纵隔镜检查、电视辅助纵隔镜纵隔淋巴结切除术(VAMLA)、软式胸腔镜检查、外科胸腔镜探查活检等。主要用于纵隔淋巴结状态评估的手段有CT、PET/CT、EBUS、纵隔镜检查、VAMLA。其评估纵隔淋巴结状态的准确度依次升高,即CT最差, VAMLA最佳。因VAMLA可以切除双侧上纵隔淋巴结,较常规肺癌根治术清扫范围更广泛,因此国外的研究表明VAMLA不仅能获得准确的分期,还可提高生存率。我院胸外科201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VAMLA,已累计开展上百例。手术并发症低,安全性高。目前已摸索出了电视辅助纵隔镜纵隔淋巴结切除术(VAMLA)的技术要领和操作规范。期待此分期手段推广至国内同行,造福更多的肺癌病友。
1.手术方案有哪些?食管癌的手术方式多样,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可以分为经左胸食管癌切除、经右胸上腹食管癌切除、经右胸上腹左颈食管癌切除、不开胸食管剥脱术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根据淋巴结清扫区域的不同,可以分为二野淋巴结清扫、现代二野淋巴结清扫和三野淋巴结清扫。2.手术怎么做?大致可以分为食管癌切除和消化道重建。主要包括游离食管+胸部淋巴结清扫、游离胃+腹部淋巴结清扫、胃食管吻合。3.手术风险大不大?食管癌手术风险包含出血、肺部并发症、心脏并发症、吻合口相关并发症、邻近器官损伤并发症、切口相关并发症。肺炎、呼吸衰竭是常见的并发症。吻合口瘘是较严重的并发症。大出血、ARDS、气管食管瘘、肺栓塞、心梗、脑梗、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总体来说,大部分患者能通过手术关和康复关。4.手术前谈话可以我一个人签字吗?手术前谈话需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谈话内容包含手术方案、手术预期疗效和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等。患者和家属一起商量,一致同意手术则一起签字。5.术前我要做哪些准备?如果患者吸烟,尽量术前戒烟2周,这样可以减少术后呼吸道分泌物。入院后即开始心肺功能锻炼,如练习正确的咳嗽方法、爬楼梯等。6.术前头一天我能吃饭吗?术前一天早餐及午餐可进半流食,晚餐进流食。7.手术前紧张睡不着怎么办?可以口服安眠药。8.手术时间多长?通常手术操作时间在3-8个小时左右。但应视术中具体情况来决定手术时间。9.手术后我要做什么?首先要主动咳嗽、咳痰,每个小时咳嗽5-10分钟,睡前咳痰后再入睡。其次,术后有胸管、胃管、营养管、深静脉插管、尿管等,在没有得到医生允许的情况下不能拔掉管道。第三,术后多活动,如果无法下床要在床上活动,如翻身、活动四肢等,体力允许可以离床活动。第四,斜坡卧位休息、睡眠,不能平卧。10.伤口疼怎么办?术后通常有镇痛泵,可以减轻疼痛。如果疼痛无法忍受可以告诉医生,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11.什么时候可以下地活动?如果体力允许,尽早离床活动,可以先床边活动,再到病房活动。12.什么时候拔掉尿管?通常在术后2-3天可以拔除尿管。如果有硬膜外麻醉泵、前列腺增生和需要记录出入量可能需延长留置尿管时间。13.什么时候拔除胸管?需要医生对病情的综合判断来决定具体拔管时机。14.什么时候拔掉胃管?需要医生对病情的综合判断来决定具体拔管时机。15.什么时候可以拆线?伤口愈合良好的话通常术后一周左右拆线。16.什么时候可以吃饭?通常术后1周拍吞钡片了解吻合口情况。吻合口愈合良好可以开始进食。17.什么时候可以出院?进食1-3天无不适即可出院。18.吃饭要注意什么?最初进食时如果没有饮水呛咳可以吃半流食1周,1周后吃正常饭。如果有饮水呛咳,则需吃米糊锻炼吞咽功能,吞咽功能协调后进普食。术后要定时定量进食,通常要吃5-6餐,餐后活动,睡前1-2小时不要进食。进食时忌大块肥肉,以免阻塞吻合口。定期监测体重,避免体重下降。19.术后可以平躺睡觉吗?不可平躺,需30度以上斜坡卧位睡觉,以减少反流、误吸。20.手术做完了是不是治愈了?对于早期的食管癌手术就可以治愈;对于中晚期食管癌,仅仅手术治疗是不够的,需加上术前放化疗或术后化疗。但不管是早期还是中期食管癌都有复发、转移的风险。这就要求患者出院后定期回来复查,及时发现复发、转移,尽早治疗。21.我还能活多久?手术后的病理结果可以准确评价食管癌的严重程度。严重程度越轻,预期寿命越长。从我院的数据来看,所有可手术病人的5年生存率在40%左右。22.什么时候要回来复查?出院后2-4周内第一次复查。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2-3年半年一次,3年后1年一次。23.复查时检查什么?需做查体、抽血(血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等)、X线片(胸片+吞钡)、颈腹彩超、胸腹CT和内镜(CT和内镜每6-12个月一次)。24.我的主管医生什么时候出门诊?出院时会告知患者主管医生的出诊时间,也可以查询医院网站:http://www.sysucc.org.cn/default.aspx25.如何挂主管医生的号?可通过网上预约、电话预约、挂号处现场挂号等方式挂号。网上预约、电话预约可以查询医院网站:http://www.sysucc.org.cn/default.aspx26.出院后总是返酸水怎么办?手术后容易反酸,尤其睡觉时容易出现。首先要注意是否睡觉时斜坡卧位角度不够。如果增加斜坡卧位角度睡眠仍出现反酸,则需门诊就诊,药物治疗。27.出院后又慢慢吞不下饭是怎么回事?出院后再次出现吞咽困难提示吻合口狭窄,可能是吻合口瘢痕狭窄,也要警惕吻合口肿瘤复发引起的狭窄。需门诊就诊进一步检查。
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各种恶性肿瘤榜的前列,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如何预防食管癌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食管癌的发病因素: 1.亚硝胺化合物:近年来实验证明诱发食管癌的亚硝胺类物质有20多种,这些物质存在于某些食物、蔬菜和饮水中。也可在体内和体外形成。如河南省林县等地居民常吃的酸菜中亚硝盐的含量甚高。 2.霉菌:霉变食物中可以分离出白地霉、黄霉、根霉及芽枝霉等,这些霉菌均能诱发动物肿瘤,与亚硝胺有促癌的协同作用。调查资料证明,高发区居民食用发酵和霉变的食物比低发区较多,如广东潮汕地区居民常吃的鱼露。 3.饮食习惯:烫食、硬食、粗食容易引起食管粘膜损伤,反复的食管粘膜损伤容易引起食管癌。吸烟、饮酒以及营养缺乏等似呼与食管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4.微量元素缺乏:调查表明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人体外环境中钼、锌、铜、镍的含量均偏低。 5.遗传易感性:无论在食管癌高发区或低发区均可以找到食管癌的高发家族。说明有明显的家族性聚集现象。但是这种家族聚集现象是出于遗传因素所致抑或出于家族成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接受相同的环境致癌因素所致,目前尚无定论。 6.食管的癌前疾病:食管慢性炎症、反流性疾病、贲门失驰缓症、缺铁性吞咽困难综合症、疤痕狭窄、白斑病等可能导致癌变。 明确发病因素后才能有的放矢做好预防工作: 1.“病从口入”,首先得管好自己的嘴,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避免经常进食亚硝胺化合物含量多的食物,如酸菜等;避免经常进食霉变的食物。 2.注意保存食物的方法,尽量用冰箱保存食物,少用腌制、烟熏等方法,防止霉变。 3.对于有家族史者更要警惕食管癌的发生,如发现进食时胸骨后的不适、摩擦感、微痛或异物停留感就应及时就诊。 4.及时治疗食管的癌前疾病。
关于如何抗癌,人们还存在着诸多误区。根据多年防癌抗癌的经验,我得出了一道防治癌症的方程式:(个体治疗+健康生活)×理财=科学抗癌。不强求“高难度”技术【治】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治疗肿瘤的新手段,如靶向药物治疗、微创外科、基因治疗以及伽玛刀,等等。最“新”的技术就一定最“有效”吗?其实,对于新技术不论是滥用还是排斥都是不可取的。关键在于是否“以患者为本”,提供廉价、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回归医疗存在的价值本原。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所以,很多医生在治疗上都秉承对癌细胞“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过度治疗”理念。但有时候,“高难度”手术或新技术对患者几乎没什么好处,甚至导致“瘤去人亡”的后果。我一再强调,在提倡‘带瘤生存’的今天,治疗更应注重的是能让患者活多久、活得好不好。癌症是很难用单一的治疗方式治愈的,需采用“鸡尾酒”疗法,即把现代的新技术与放化疗、传统的中医药等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提高疗效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转移的几率,将癌症变成像糖尿病、心脏病等普通慢性病一样,让它们在体内与人“和平共处”。癌症治疗没有万灵丹,听信各类广告宣传的某种“高新技术”、“国际顶尖医疗”治愈癌症仅是个美妙的幻想,最终落入上当受骗的圈套。把“健康”拴在自己身上【防】 常言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但是,为什么会让羊逃掉,是不是我们一开始就疏忽大意了呢?而对于威胁生命的癌症来说,它是不允许我们“亡羊补牢”的,所以预防才是“王道”。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把健康拴在自己身上。预防癌症应该从饮食起居、自身防护人手,弹好“三重奏”:一、在肿瘤尚未形成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二、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注重康复治疗,通过规范化的诊治方案,对癌症患者进行生理、心理、营养和锻炼指导,提高肿瘤患者治愈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面对日益泛滥的各种“饮食防癌”说,我认为,参考防癌食谱选择吃什么、不吃什么对肿瘤防治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了营养搭配、均衡饮食,吃饭的时候更要讲究“细嚼慢咽”。此外,每年的防癌体检非常必要,如果身体出现癌症的迹象,要及时到医院确诊,以便得到科学的、系统的防癌指导。 医生就得为患者“理财”【价】 俗话说“谈钱伤感情”,而癌症治疗的高额费用,往往也令许多家庭因病致贫、人财两空。所以,我认为“学会为患者理财”应当作为肿瘤医生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使患者能有钱做持续的治疗,带着肿瘤长期生存下去。“好的治疗不一定贵,就像贵的治疗不一定好。”我带领的肿瘤团队每年收治的病人近7000多人次,平均每人次的费用仅约为1万元。这说明,癌症是可以通过有效、廉价的综合治疗方法来控制的。此外,鼓励患者参与新药的临床研究也是合理“理财”的重要方法。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认,为试药就是拿自己做实验很危险。但是,有些晚期恶性肿瘤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试药不仅给患者提供了一次免费治疗的机会,也增加了患者可能治愈或提高疗效的机会,而且新疗法可能比标准疗法更安全、更有效。因此,万不得已之下,“试药”也不失为一种选择。